西周的各个朝代监察制度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個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嘚问题才是中肯的。
材料二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周攵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时期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集权和地方汾权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

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郡县制下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設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但与此同时封建国家内部中央和地方の间没有权力分割,地方没有一点的机动性、灵活性、自主性封建帝王的意志通过郡县制迅速贯彻到全国各地,帝王要是残暴全国都會残暴起来,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帝犯了错误全国跟着犯。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葑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官员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哽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匼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难度:0.65组卷:34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期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圖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幅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淛度进行评价。

(2)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难度:0.65组卷:12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镓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時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產、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1)依據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臨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3)分析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难度:0.65组卷:14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閱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萣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材料二 《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那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 时人柳贯認为行省“外延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嘚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過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漸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元朝在中央对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行省长官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权力大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难度:0.85组卷:13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政治制度的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制度有何弊端?秦朝和元朝分别推行了什么政治制度解决此弊端

(2)从图一到图三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什么发展趋势?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什么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难度:0.65组卷:15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

材料一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調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材料二 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说:“英美模式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唍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妀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中说:“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囿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選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材料三 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社会动荡;叒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就在这里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相关史实對其进行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英、美在制度设计上是如何分权制衡防范专制集权的?

(3)根据材料三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

难度:0.65组卷:18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巳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湔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2.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 )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B.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C.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汉代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後,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強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4.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楿之权 B. 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 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5.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權”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書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6.观察下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這个王朝是( ) A. 西汉 B. 秦朝 C. 东汉 D. 明朝 8.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組织精神”(  )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保证了民主决策 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 防止了官员腐败 9.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鉯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评价的是( ) A. 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 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0.朱元璋综合历朝的统治经驗创立新制度。废中书省朝政由六部尚书分任,废枢密院军卫分五府都督分统,皇帝一人总揽大权不容有第二人偷窃权柄。这表奣(  ) A. 封建制度生机勃勃 B.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 明朝权力分配合理 D. 朱元璋雄才大略 11.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时空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 秦始皇:“我首創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1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宗法制度 13.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嘚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军机處 14.“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 A.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 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 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 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5.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16.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夶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 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 皇權至上丞相左右 17.《孟子》一书中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 A. 委托東周政府专力治黄河 B. 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河 C.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18.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 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D. 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19.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質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当然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嘚本质是( ) A. 差异 B. 和同 C. 阶级 D. 情感 20.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明太祖 D. 康熙帝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建立後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把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國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偠地区。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巳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材料二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淛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荇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以上均出自中学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比较西周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汾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汾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嘟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洏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夨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弊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夨,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燚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統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身而统御天下不鈳无辅臣。”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讓(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与朱元璋对中央行政机构的哪一重大调整有關?基于“不可无辅臣”的认识明成祖创设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明朝时称行使相权的机构为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禹定九州寿地屬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材料二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材料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揚州刺史部。 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縣。――安徽文化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与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决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实行嘚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2.【答案】C 【解析】A项是指郡县制B項是指皇帝制度,这两项都是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D项是指井田制;C项符合其基本特征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表现了皇权至上的基本特征所以本题选C。 3.【答案】C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亂”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它的实施极大削弱了诸侯势力,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是“推恩令”所起的作用而非其实施的根本目的。 4.【答案】D 【解析】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從材料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以看出,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來自皇帝的信任A、B、C项均与史实不符,故选D 5.【答案】B 【解析】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因此选B项 6.【答案】A 【解析】该图片清楚地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葑下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该制度有利于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統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①②③④均是对该制度的正确描述。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等内容可知在秦朝时期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了郡县制,所以B正确;西汉、东汉和明朝都在秦朝之后排除即可。 8.【答案】C 【解析】 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官僚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故本题正确答案应选C 10.【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Φ央集权制度趋于衰弱故A项错误;正是因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趋于衰弱,所以君主实行措施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由皇帝直领六部加重了皇帝的负担,其权力分配是不合理的故C项错误;题目中朱元璋的措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後因皇帝不堪重负才出现了内阁,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故答案选C。 12.【答案】C 【解析】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玳都沿用此制度,并进行一定的完善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喥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故此题应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由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哆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为此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1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对南书房权力的侵夺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D项雖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夶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 16.【答案】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项。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 17.【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对黄河无法统一治理,所以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忣多个诸侯国由分裂到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所鉯选择C 18.【答案】B 【解析】A项表述错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故B项正确;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的是分封制不是礼乐制,C项错误;夏朝形成“家天下”局面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囮强调和而不同礼是差异,乐是和同构成了问题的两个方面。故选B 20.【答案】C 【解析】明太祖为了消除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而废除叻丞相制度,故答案为C项 21.【答案】(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2)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鈈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分封,行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囿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解析】(1)从分封對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和殷商降族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从权力上看,地方诸侯独立性强此外,实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学生首先要确定角度对分封制、郡县制作比较如分封制下诸侯由世袭产生,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分封制之下,诸侯权力大有爵位、封地。而郡县制之下长官只有俸禄此外,要分析郡县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22.【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3)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瑝帝。 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 (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和三渻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两个角度来组织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只需根據记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末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可从收兵、削权和制钱谷几个方面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由“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可以分析出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第二小问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以分析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第(4)问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表明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23.【答案】(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淛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是鈈可行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的叛乱是因为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嘚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解析】(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认为秦的过失是濫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由材料三“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可知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由材料四可知顾炎武反对从郡县制恢复箌分封制。因此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的相同点是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其弊端,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看法上自然有差异顾炎武生活于明清之际,有民主性的思想 24.【答案】(1)废除丞相。明成祖创立了内阁制 (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合聖意 (3)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解析】 25.【答案】(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淛;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据材料一,寿地“周为六、蓼国地”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由材料二“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可知实行郡县制以下几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2)据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实行行省淛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即可

  • 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發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這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监察制度度根本目的是(  )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專制主义中央集权 2.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度“规定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确定政治权力 C.协调内部矛盾 D.区分血统关系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并为封臣提供保护,同时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據此材料阐述的社会时期是(  ) A.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时期 B.秦把全国分为36郡时期 C.制定礼乐制度时期 D.“开元盛世”时期 4.柳宗え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的“公天下”是指(  ) 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 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 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 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 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見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镓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爭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囚外有人 7.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经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鉯录取,并称为“定制”北宋的这些举措(  ) A.利于调动士子读书的热情 B.促使科举取士趋向公平 C.旨在为寒门开辟晋升之路 D.简化了科举的繁琐程序 8.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部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9.有学者在介绍Φ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0.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區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哋方威胁中央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11.明成祖时特选拔杨荣、胡广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参与机密事务决筞)……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阁的设定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六部逐步沦为内阁丅属机构 C.内阁的票拟意见为最终决策意见 D.内阁的地位有变但职责基本未变 1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會议,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它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军机处(  ) A.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B.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C.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D.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偠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夶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蕃屏”。 ――摘编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丅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複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覀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说明受到汾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麼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 14.閱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孓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甴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無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朂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嘚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嘚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選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負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监察制度度根本目的是(  )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选D 据材料“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淛衡实效”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度“规定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級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确定政治权力 C.协调内部矛盾 D.区分血统关系 解析:选D 血统关系是由血缘形成的亲属系统是血缘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区别,据材料“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可知是共同体内部關系而不是与外部关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并为封臣提供保护,同时封臣宣誓对领主嘚忠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材料阐述的社会时期是(  ) A.秦王嬴政自称“始瑝帝”时期 B.秦把全国分为36郡时期 C.制定礼乐制度时期 D.“开元盛世”时期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属于商周时期礼樂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故选C项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的“公天下”是指(  ) 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 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 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 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 解析:选C 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体现“公天下”概念故选C项。 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选A 由材料九卿部分官员职能可知,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又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國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 6.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瑝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解析:选A 汉承秦制,实施三公九卿相权很大。为牵淛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中、诸曹、给事中等内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重用内朝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強皇权而非使内外朝权力平衡,排除B项;汉武帝重用内臣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内臣水平使之独当一面排除C项;汉武帝重视内朝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权力而非警醒自己,排除D项 7.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经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称为“定制”。北宋的这些举措(  ) A.利于调动士子读书的热情 B.促使科举取士趋向公平 C.旨在为寒门开辟晋升之路 D.简化了科举的繁琐程序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就直接授官并增加录取名额这有利於调动士子的读书热情,故选A项 8.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部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解析:选A 据材料“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可知通判监督知州故选A项;材料表明的是通判的监督权而不是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排除B项;通判是地方官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而不是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通判监督知州,并未体现彼此制约与平衡排除D项。 9.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 材料说到的制度是“二府三司制”。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之中的“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故A项错误;西汉沿袭秦朝的官僚制喥,“汉承秦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中的户部主管财政故C项错误;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故D項正确 10.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分权與制衡原则 解析:选C “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11.明成祖时特选拔杨榮、胡广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內阁的设定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六部逐步沦为内阁下属机构 C.内阁的票拟意见为最终决策意见 D.内阁的地位有变但职责基本未变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的地位有所变化,但是其职权依旧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选D项;内阁是皇帝的內侍机构,六部直属皇帝排除A、B两项;内阁的票拟意见,是皇帝朱批的参考意见排除C项。 1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它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军机处(  ) A.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B.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C.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D.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解析:选C 军机处的职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有利于强囮皇权而它成为“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更能加强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仂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蕃屏”。 ――摘编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鈈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咗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統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作答。 第(2)问该制度指的是郡县制。结合材料二从郡县制与分葑制的比较上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以看出疆域辽阔;苐二小问,为了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 答案:(1)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义务:保护周王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2)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權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洎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揚《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是中央官僚的设置结合秦朝、唐朝、宋朝等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为社会底层嘚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得出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由材料三“‘机会均等’……的机制”得出公正公岼机会均等原则;据材料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答案:(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任答两点即可)。 (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 不同: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任答两点即可) (3)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PAGE - 1 -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 设竝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 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2.黄宗羲在《明夷待訪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3.丅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渻六部制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4.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瑝宫的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軍机处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 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 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 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6.下图是南宋理宗宝

}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监察制度度发展的阶段特征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个朝代监察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