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北京康居认证中心山阳20年,未尝见其喜闻之色

作者: 发布时间: 09:37:24 本文来源于:
  容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官至:中散大夫
  父亲:嵇昭
  母亲:未知
  配偶:长乐亭主
  子女:嵇绍
  兄弟姐妹:嵇喜
  人生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有所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191.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
  生平影响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他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事实上,后来钟会诬陷他,一条重要罪状就是&康欲助毋丘俭&。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以及《幽愤诗》。《赠秀才入军》为赠其兄嵇喜之作。诗中写对从军远征的哥哥的思念,表现了兄弟间的动人情谊。如第9首《良马既闲》,用想象的手法,写嵇喜在军中驰射的英武风姿;第14首《息徒兰圃》也以想象方式,写嵇喜在征途中息驾休憩、寄情山水的悠闲神态;第15首《闲夜肃清》又写诗人自己在清夜朗月下置酒无欢、御琴不鼓的孤独寂寞心情,写得都相当亲切感人。诗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来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它们大多由《诗经》中化出,显示了嵇康四言诗所受《诗经》的影响。《幽愤诗》作于系狱临终之前。诗中回顾了自幼至长的经历,叙述了自己&托好老、庄,贱物贵身&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认为自己终致囹圄,是由于性格&顽疎&,招来了谤议。诗中表示希望度过目前的厄难,然后去过超尘绝世生活,&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这篇诗由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的,所以沉至痛切。在写法上,它采取了回环往复的多层次结构,强调了诗人愧恧的心情和守朴全真的志向,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郁闷愤懑。
  祝允明-嵇康酒会诗
  嵇康往往在诗中抒发他强烈的愤世嫉俗心情,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语含讥刺,锋芒毕现,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而他的另一些诗作夹有谈玄的成分,如&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之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诗歌形象的生动性。不过总的来说,嵇康的诗歌,特别是四言诗,在文学史上还是有相当地位的。
  嵇康的散文成就超过诗歌。他的论说文、书信、传记写得都好。论说文今存9篇,多为长篇,以《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最为著名。这些文章多是阐弘他的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如《养生论》是宣传&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声无哀乐论》论证情感与声音的关系,认为哀乐之情的产生,&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文章批驳了声音本身具有哀乐的观点;《管蔡论》是篇政治历史论文,《明胆论》又是篇心理学论著。这些文章的共同特色是&师心以遣论&(《文心雕龙&才略》),即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如上述《管蔡论》、《声无哀乐论》等,都是对传统的名教观念的挑战,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书信今存2篇,即《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前一篇是写给友人山涛的。当时山涛将离吏部郎之职,举嵇康自代,康即写此书谢绝。书中列述自己不能任职的理由,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述说自己性格刚直,脾气怪僻,与&俗人&即礼法之士不合。此书写得泼辣而洒脱,向来被认为是嵇康散文中的代表作。后一篇是致吕安之兄吕巽的,书中大义凛然地斥责吕巽行为污秽,而且包藏祸心、反诬无辜的弟弟,愤怒地声明同他绝交。
  嵇康曾著《圣贤高士传》。书中所写人物,自混沌至于管宁,凡119人。但是今仅存52传、5赞。传文颇简练,有些还相当有文彩,如《井丹》,通过对两件事实的扼要介绍,比较生动地写出了井丹的高洁性格,堪称是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又如《被裘公》、《汉阴丈人》、《蒋诩》等传,也都是较好的篇章。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生平及成就
  嵇康,字叔夜,上虞人,后以避怨迁移至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十。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历史评价
  山涛: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喜:龙章凤姿,天资自然。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世说新语》)
  颜延之: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忤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时有铩,龙性谁能驯?(《五君咏》)
  孙登:君性烈而才俊,得能免于世乎?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向秀: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思旧赋》)
  王戎: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晋书》)。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嵇康弹《广陵散》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 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 《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养生之道
  嵇康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同时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虽然因政治原因只活了40岁(为司马昭政权所杀),但在中国养生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科学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精辟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可见,嵇康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从容赴死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路途不近。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缥缈,他想起了一生中好些奇异的遭遇。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远地断绝了?&&想到这里,他微微有点慌神。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构成一种政治示威,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
  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
  但是,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已经押上高台的嵇康。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弹毕,从容赴死。
  嵇康穷尽一生,始终按照他的人生哲学在潇洒的生活着,也让当时的大多数人仰慕着并佩服着,同时也让以本人艳羡着,因为时代的枷锁一旦背负了,就很难再丢下,追述他的跟随者,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我们知道嵇康的时代没有结束,他的灵魂节操仍旧在我们的心里!
  为潇洒不羁,不合礼教,并不会为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友情显得那么珍贵,同时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而让他痛苦的,也就是当时显赫一的山涛(曾有人称其为&如璞玉浑金&),山涛为人敦厚,有长者之风,和各色人种都能保持一种温和的关系,很靠得住。嵇康比较信任他,但他的推荐嵇康当官的行为惹怒了嵇康,让嵇康感觉到山涛尽管了解自己,确还是让自己陷入不想进的漩涡(为官),心里非常痛惜的同时,写下切结书,与山涛断绝关系,这在当时是多么的令人震惊,也因为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但在他死前,交代自己儿子,最能让他依靠的人仍是山涛,从这可看出来,山涛在他的心中占了多大的分量。
  嵇康还写过另外一封绝交书,绝交对象是吕巽,也曾是他的朋友,但是友谊程度绝对逊于山涛,嵇康对其的行径(霸占弟妻,并恶人先告状,害其一家)极度不耻,相较给山涛的长长的切结书,他的明显就短了,言辞犀利,而且再也不联系了。
  向秀,曾跟他一块打铁的朋友,(结交最早也是较长的)怕祸事牵连到自己,最终确走上了与其相悖的道路,不但入朝当官,还渐渐与其关系疏远了。
  可见,朋友不是字面上说的那么好听,她是一种意义上的沉重。
[《高中生》杂志·高考网 责任编辑:周丹]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招生联盟
中国高中学校联盟
中国高考研究机构联盟
中国校园社团联盟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高中生》杂志社承办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版网证(湘)字017号 湘ICP备号《晋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十九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
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
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
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
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
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
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
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
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
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
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
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
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
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
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
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
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
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
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
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
“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曰:
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
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
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
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
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
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
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
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
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
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
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
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
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
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
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
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
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
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
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既以解足下,
并以为别。
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
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
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
绁,乃作《幽愤诗》,曰: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
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
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人之多
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磐。欲寡其过,谤议沸
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
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
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曷云能
补。雍雍鸣雁,厉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畴。事与愿
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
纭,只搅余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
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
吟,颐神养寿。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
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
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
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
“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
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
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
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
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
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
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
甚有条理。子绍,别有传。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
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
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
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始,秀欲注,嵇康曰:“此书讵复须注,
正是妨人作乐耳。”及成,示康曰:“殊复胜不?”又与康论养生,辞难往复,
盖欲发康高致也。
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康既被诛,
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
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作《思旧赋》云: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
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
想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曰: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以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
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
兮,悲《麦秀》于殷墟。惟追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在而弗毁兮,形
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伫驾言其将
迈兮,故援翰以写心。
后为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卒于位。
二子:纯、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居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