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穆天子传白话文版》这首诗的完整解析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注词释义;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古诗今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词句注释 ⑴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⑵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⑶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⑷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白话译文: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首句写雨过天晴,阴云半开的景象。次句将黄昏时的云雾写活。三、四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写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全诗悠远淡雅,情趣横生。 词句注释
⑴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 ⑵缭绕:回环旋转。 ⑶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白话译文
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雨后的乌云,沉重地、缓慢地在斜阳中移动徘徊。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白话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词句注释
(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2)淘尽:荡涤一空。 (3)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白话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华山题王母祠 《华山题王母祠》由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4首。该诗反映了神仙不死之 “道”,人能长生成仙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命题。
作品注释 编辑
①王母祠:西王母祠。诗约作于会昌末。 ②莲华峰:华山峰名。瑶池:神话中西王母所居,在昆仑山。《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共:极。 ③好为:叮嘱之辞。《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④黄竹:《穆天子传》:“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乃树之竹,是曰竹林。”又谓穆天子曾作《黄竹之歌》。此取其字面,以与“桑”对举。冯浩云:竹贯四时而不改,桑田有时变海,故结句云。 作品赏析 编辑
上二句说瑶池万里, 祠庙寂寞, 空锁在华山 “峰下” ; 下二句说神仙也未必能长久, 竹林四时长青, 桑田则一瞬变为沧海。全诗意为讥讽求仙的虚妄。 神仙不死之 “道”,人能长生成仙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命题。外丹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长生之道, 固然令人神往, 可是在服丹者一个接一个死去的客观现实面前,人们不能不有所疑惧了。李商隐的《华山题王母祠》便反映这种现象。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7古诗赏析等内容。 
 带答案诗歌赏析_司法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带答案诗歌赏析 【古诗歌赏析: 】(一)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  古诗词赏析专题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诗词赏析专题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 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怎样赏析古诗词雷振中作者简介:雷振中,子长县子长中学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 析连考...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很全面!排版整洁,答案与题目分开,方便使用!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 ...  小学古诗(带解析)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古诗(带解析),对有误部分修正,对个别字添加了注音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  七下古诗赏析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6年的语文课程,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内容,并查找各种资料上的知识综合而成!...  诗歌的一二两句,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 蘩茂的桑林, 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 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 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小学四年级必背古诗及解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学四年级必背古诗及解释。
&&老师要求四年级学生必须会背的古诗。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埠河姚明春,乡土闲人一匹。爱好唐诗、野史、书法,开此贴的目的是记载零星读书思感,纯作网络日志以自娱耳。  001 玉人何处教吹箫——发现唐诗里几个不够意思的作者  我喜欢古诗文,比较尊重传统。近日,重读唐诗三百首,意外发现里面有几个不够意思的朋友。  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写的恬静闲适,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文学才情。“故人具鸡黍”,但是我要问,这个故人是谁?邀你吃鸡喝酒,你连人家的名字都不提?是不是内心里瞧不起人家?或者是怕人家因为进入你的诗而大名远扬流芳百世?这叫人家怎么想?“待到重阳日”,做梦吧你这个小气鬼,不想着还席,礼尚往来,还想继续骗吃骗喝?如果是天性率真,不拘小节,不通人情世故,那可以原谅;如果是内心孤傲,鄙视人家的农村户口,欺负人家不识字不读诗,只看重人家的烹调技术,那就大大不应该了。如果是我,会这样写:“过故人熊兵庄”,“熊兵具鸡黍”,这样,我的同学熊兵先生想必会很欣慰。难怪当时孟浩然做官不成,热心朋友也稀少的。  再比如岑参,《逢入京使》,“凭君传语报平安”,很好。你惜墨如金,只顾卖弄风骚,就不考虑人家入京使的感受?人家一遇见你这个大才子大名人,就找你讨签名,没有笔,人家不怪,也并没有像我们现在的韩粉那样撕剥你的衣服以作纪念;你有求于人家,托咐人家报信,人家也满口答应,不收邮递费跑腿费口水费。无非想沾沾你的名气,可惜你连人家名字都不提。难道写成“逢入京使姚明春”多三个字,你会掉三斤肉?  对比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有李白,《赠汪伦》,看看,他们多么大气,多么够意思,不值得你们羞愧学习反思吗?  但是,你们还不算无药可救。我见过一些不够意思的人,但是没有见过像杜牧这样这么不够意思的人。请看《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诗三百首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表面上看,杜牧很够意思啊,极力捧抬老友。但是动动脑筋,这是不是春秋笔法?依我看来本质是泄露韩绰的生活隐私,或者是诽谤韩绰的作风名誉,分明是一封赤裸裸的实名公开举报信啊。  我和你,曾是扬州最高长官部的同事。你是六品判官,我是七品推官。我们志趣相投,工作之余,多次结伴悄悄出入扬州二十四桥的高级风月场所。现在我调到了京城长安,升了官,已经改邪归正洗心革面开始忧国忧民。隔着千山万水,我知道深秋的江南草木没有枯凋,严打之后特殊服务依然存在且有星火燎原之势。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俊朗的战友啊,你在何处,叫美人吹箫唱曲寻欢作乐?你改不了的,只是要隐蔽些,别被纪检部门发现哟!  大家看,这首诗见光之后,韩绰会受到什么影响?家人愿意收留他吗?良家妇女愿意嫁给他吗?同僚愿意亲近他吗?上司愿意提拔他吗?绝对不会。反而甚至有被双规的可能。杜牧是够意思的朋友吗?据说,不久之后,杜牧又写了一首《哭韩绰》的诗,悼念韩绰的英年早逝(估计还差三十几岁才满60)。我就疑惑不解,韩绰是怎么死的?郁郁而终?受谁牵累?他冤不冤?  总之,古人云,交友要慎重。以史为鉴,是我们尊重传统从正反两面学习传统应有的态度!  除非你能证明韩绰的死与杜牧无关。否则不能质疑本文的学术价值。有质疑的请举手,1,2,3,4,5,一个都没有,五秒钟了,很好,解散!
楼主发言:37次 发图: | 更多
  002 东风不与周郎便——唐诗求疵  古人云,学则须疑。在读唐诗的过程中,我坚决贯彻这个道理,不惜吹毛求疵。  唐诗绝律篇幅短小,因此寸土寸金,诗家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力争让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在格律限制内,言之有物,发挥最大的功效作用。然而不能避免两种误差,一是词义凑合重复,堆砌浪费;二是句义简略模糊,逻辑混乱。  第一种情况,最典型的是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首句中“津渡”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两个同义词,这是为句式而凑合的。我认为完全可以不要“津”字,应该换成其他的能表达另一个意义的词,比如“春夏秋冬”其一,交代季节。“金陵秋渡小山楼”,不是更好吗?  还有王维的《相思》 也有嫌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尾句中的“此物”即首句中的“红豆”,虽然不是汉字重复但是词义重复,我知道有时候重复是为了强调,但是我认为可以换成别的意思来同样起强调作用,“天下最相思”,行不行?  第二种情况,最典型的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最后两句,很多人初读时理解为“因为东风不给周郎方便,所以(东吴失败)铜雀台的春天幽禁了二乔”,但这个句义明显与史实不相符合。后来虽然接受讲解被逼明白了这是个假设句,但还是为作者的不应有的图方便的过于的省略而感到别扭。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表达“东风若负周郎愿,铜雀春深锁二乔”。逻辑上就不会产生歧义了。同样是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一看题目就是病句,犹如“将赴北京登黄鹤楼一绝”,仿佛黄鹤楼坐落在北京似的;其实是中间省略了一个“前”字,“将赴吴兴前,登乐游原一绝”;末尾“望昭陵”若改为“辞昭陵”,则时空清晰而诗意不减。  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老实说,年轻时的我总以为全诗写的都是回忆“去年今日” 的事情:今天,我到都城南庄春游,想起去年的今日,在这个门户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是,当时(就是当时)一眨眼的时间,那个小姑娘身形一闪不见了,只留桃花笑春风。所以,今年今天,我再来碰运气,我渴望遇见她拜她为师,能学习那一手绝妙的轻身功夫吗?————当然,现在,年老体衰的笔者我,已经过了做梦的季节,摒弃了童话,丧失了幻想,能够马马虎虎比较正确的面对这首诗的现实意思了,“去年此门中,人面桃花红。今日人面去,桃花笑春风。” 对吗?希望一代一代年轻的唐诗读者,不会重复我这样的错误,尽管责任不在于你我。  还有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我对后两句始终理解不清楚,“空山松子落”是韦应物所在的景,还是韦应物所想象的邱员外所在的景?“眼前空山松子落,遥想幽人应未眠”,还是“幽人空山松子落,月下闲拾应未眠(传说隐士常以松子为食)”?百思不解,如鲠在喉!这都是唐诗语言过于简略而给读者造成的歧义。如果有人说,两个理解皆可,不必钻牛角尖。但是我想,对作者来说,只有其中一个是他所表达的意思,剩下另一个是不相干的。否则让邱员外接到信,怎么想!他似乎听到韦应物在召唤“我这里松子多,你快来哟”。  结语:员外心中有一百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辣鸡。再多墨水也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读者看不懂不了解有个用。再说这些大家的名气都是读者给的,分析笔者的奥义这还要被骂吗?按你这么说以后大家都不要读书了,那些作者的高深意境岂是你们这些辣鸡看得懂的
  003 说说“七十二般变化”   孙悟空的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人们往往理解为能够变成“七十二种”东西,或者“七十二种”法术。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合理,书中多人说“那孙悟空有千变万化之能”,如何解释呢?  事实是这样的:孙悟空本体——“1变”为鱼——由鱼不恢复本体而直接“2变”为鸟——由鸟直接“3变”为石头——由石头直接“4变”为树,这样衍伸,有七十二般变化;当他由72变的东西想直接“73变”为蚯蚓,则办不到了,会自动现出原身本体。如果他每变化一次就恢复成本体,然后再次变化,则无穷无尽,“千变万化”,表演性十足。  变化之术是道法神通比较基础的内容。 变化之术可以分为变化自身和变化外物两大类:前者主要为变形易貌、化凡为仙、隐显随心的各种法术;后者有行云布雨、撤豆成兵,使万物有无、异类互变等法术。大多数变化之术都以步罡、掐诀、符咒等手段,加以本身练气、意念、存想等构成,也有时要辅助使用某些药物产生物理化学变化效果。  西游记中既然祖师提供了天罡地煞两种不同的躲避三灾的变化方法,二者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各有所长。  罗贯中另一部小说《三遂平妖传》中有以下记载——  处女(九天玄女)道:“我好的是天罡三十六变化之法,略晓些本领,未曾炼就。”圣姑姑暗暗的吃惊道:“他学的更胜似我。”便道:“老拙会的是七十二地煞变化。”处女道:“这地煞法乃是左道,学之无益。”  传统认识上天罡比地煞尊贵是肯定的。绝大多数神仙妖魔都只会“数变”基本功,天罡三十六变是正宗道法最高成就顶级秘诀,八戒练成马上飞升受箓;而悟空练成地煞数还要受阎王拘魂。可见过犹不及,地煞七十二变有画蛇添足华而不实之嫌。除了连续数量上的表演性优势外,地煞变化的稳固性持久性要比天罡差一些。如果孙悟空把自身变成一块金子或者把一块石头点化成金子,那么这块金子在受到一定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比如挠痒)短时间内会自动返回原形;而用天罡法自变金子或者点石成金,则这块金子即使在受到一定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会保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返回原形。天罡是质变,地煞是幻变。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八戒的天罡数变化能力明显不及猴子啊,我只能说,要么是因为八戒的资质悟性与专致勤奋不够卓越,要么是贬下天庭转世为猪导致功力打了折扣。  《西游漫注》有个分析很有道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七十二般变化,斗得酣畅淋漓,但是两个人一样,有时候变得有点不伦不类。二郎神变鱼鹰,结果是“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那大圣变鱼儿,结果是“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为什么小说会刻意写上这么一个情节,我觉得不光是有趣,重要的是,暗示了这两人都是没有达到大罗金仙和佛的境界。因为,据传说,达到了大罗金仙和佛境界,即可知道下界一切生灵的、甚至是细菌的一丝一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说真正的能透彻了解下界生灵的本性和物性。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才会具备度人、超度生灵的法力,一般的神仙,达不到这个境界,是不可能有度人的法力的。并且,达不到这个境界,就无法深刻掌握生灵的生命特征,那么,也就不可能变化得十全十美。
从“沧海桑田” 说说“三灾利害”与“天劫”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麻姑,一个叫王远(字方平)。一次,他们相约七月七日到王远的人间弟子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和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数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随从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干肉像用松柏火炙烤的一样馨香,据说是麒麟肉干。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笑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麻姑的手像鸟爪,蔡经看见了,心中暗自私语:“如果脊背大痒时,有这样的手爪抓背,肯定很爽。”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这个故事不是西游记的内容,但是我从这个故事看出了西游与其他神话之间的联系。就是神仙的寿命与劫难。  西游记原文记载——  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可见,实际上三灾利害就是一项自然淘汰的法则,也就是天劫。也就是说,神仙也免不了死。因为如果修成了神仙就能不死,那么,在没有互相斗杀的情况下,天上的神仙岂不是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累积,天庭必定也是人满为患。所以,由于有了三灾利害,神仙也会进行自然淘汰。  三灾利害就是修炼长生不老过程中需要遇到的考验,就好像考试一样,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证明你有学而优则仕的机缘,通不过三灾利害说明你没机缘,那就魂飞魄散,连投胎轮回的希望都没有了。  三灾利害的起点,是从内丹初成算起的五百年后。  但实际上,三灾利害只是小天劫。通过以后还有中等天劫,以及大天劫。  西游记开篇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即大天劫时间)。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即中等天劫时间)。又, 如来对孙悟空道:“他(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从上面话中我们看出:玉帝经历了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得道后的玉帝是有劫难的,他的一劫是129600年(即大天劫)。  另外,王母的蟠桃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请注意上面的用词顺序表达的不同程度,“成仙了道”,理论上拥有5400岁的寿命;“长生不老”,理论上拥有18000岁的寿命;“与天齐寿”,理论上拥有129600岁的寿命。一个比一个程度高。  前面看见过沧海桑田三次的麻姑,应该早已经通过了三灾利害考验,正在准备应付中等天劫来临。否则像玉帝,不知道看见过沧海桑田多少万次了。按: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代约四千年前,并且全世界各文明种族都有那个时代洪水泛滥的传说,说明那时地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整体海平面上升;现在沿海低洼地区虽说是陆地在种田,但是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已经提出,预计几百年后有的沿海低洼地区和低海拔岛屿又会被海水淹没。所以,沧桑一轮约五千年。
关于西施与郑旦——读李白《子夜吴歌 · 夏歌》   李白《子夜吴歌》有春夏秋冬四首,其中夏歌如下: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唐诗三百首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②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③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④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⑤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唐诗三百首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大家都知道,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因住在村西,一般称其为西施、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誉。其实,这四个姑娘,既未留下照片,也未留下画家写真,别说她们美到什么程度,连鼻子眼睛嘴巴是啥样儿都没谁见过。咱们对这几位美女的认识,全靠文人墨客的文字描写,或后世画家凭借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四美肖像。西施等人之美,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个中国人公认的美人名牌。
  西施的结局有三种说法。1、在越国灭吴后和心爱的初恋情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功成身退。2、吴亡后被吴人或越王作为“祸害”沉溺于江中。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们一厢情愿普遍流传的版本更倾向于前者。3、也有人(包括鲁迅先生)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毕竟相处十七年啊,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说到西施,不得不说西施的好友郑旦。  郑旦是春秋末年越国诸暨美人,与西施同乡,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她们一同被越王勾践的选美大使谋略家范蠡(即后来的商圣财神陶朱公)相中,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成员,计划用以迷惑腐化吴王夫差。野史杂稗中说,越国被吴国战败乞降,越国大夫范蠡奉献美人计以期复兴,他周游越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若耶溪畔与15岁的西施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39岁的范蠡以“爱国”的名义,狠心出卖了爱情。他把佳人送进越王宫里,与其他美丽的姑娘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二十年后,越国灭吴,夫差自刎。当时郑旦被西施推荐,和西施一同在越王府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种种媚功。二人关系良好,相互勉励。郑旦貌美不亚于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史书记载,吴王夫差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姑苏台,收郑旦于吴宫。后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史官称,郑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宠”。台湾柏杨先生在他的《皇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两位美女没有辜负她们所受的三年严格训练,进吴王宫后不久 ,就联手把吴王宫的其他得宠的漂亮小姐,统统挤掉;把吴王夫差先生吃的死脱。不过,两位美女之间,西施与郑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相同。但是,在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里,却有了差异,大概西施女士的调调正适合他的调调,他也就特别宠爱西施。相形之下,郑旦女士就感觉到寂寞,美丽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过了一二年,她竟忧郁而终。夫差先生难过了一阵,把她安葬在黄茅山,立庙祭祀。 呜呼,郑旦女士这种下场,使人疑问丛生,可能两位越国女谍之间暗中发生内斗,争宠?争功?不得而知。然而,无论如何,西施女士名传千古,而郑旦女士却与草木同朽,默默无闻,哀哉!  但是,西施故里的乡亲们历来认为:西施郑旦,实为一人。理由是北宋丞相韩琦曾孙、端明殿大学士韩膺胄在《三溪忟》中说:“相国范少伯(范蠡)访西施之家,得采薪者之女,姓郑名旦字夷光者(父姓郑,母姓施),入选吴宫。”不过这份资料真伪难辨。  总之,就名利而言,西施比郑旦幸运。另外,就艳福而言,夫差比曹操幸运。同样是一代枭雄,阿瞒连当时头牌美人江东二乔的腥味都还没闻着呢,就“樯橹灰飞烟灭”了;印证了“乌鹊南飞,何枝可依”的诗性酒话,可惜了“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想情怀。可惜啊可惜!
世事无常伤红颜——读杜牧《金谷园》  杜牧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唐诗三百首   注解  1、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2、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文  繁华往事,已随沉香烟尘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坠楼的绿珠美人。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大概写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初读此诗,如果不知道金谷园,不了解石崇与绿珠的典故,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杜牧的情怀。  金谷园,是西晋官僚石崇的别墅,在帝都洛阳东北金谷涧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后人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在金谷园,石崇整日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经常在园中设宴豪饮,石崇和当时的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曾结成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每次宴客,必命绿珠出来歌舞侑酒,见者都忘失魂魄,因此绿珠之美名闻于天下。石崇每次请客饮酒,经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导向来不能喝酒,但怕石崇杀人,当美女行酒时只好勉强饮下。王敦却不买账,他原本倒是能喝酒,却硬拗着偏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王导责备王敦,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石崇还是个极爱争强斗胜之人。当时晋武帝的舅父王恺生活也很奢靡,他家用麦糖刷锅。石崇知道后就让家人用蜡烧火做饭。王恺在府邸门前大路两旁用丝布做成40里布障,石崇得知后为了压倒王恺,命令手下用锦锻做成布障50里。王恺用赤石脂泥墙,石崇得知后就用香料泥墙。晋武帝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王恺高调炫耀,石崇看了便用铁如意把珊瑚树打碎。王恺气极,石崇说:“不足多恨,今还卿。”于是命人悉数取出自己的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每株都大于王恺的珊瑚树。这样斗富不知耗尽了多少钱财,全然不知普通百姓的艰难困苦。  石崇此人不但生活奢侈,而且还非常好色,在金谷园别墅中虽然美女如云,但石崇最为钟情宠爱的是一名歌女绿珠。此女是石崇在南方为官时所得,回到洛阳后,石崇命人在金谷园为她专修了一座华丽的妆楼,取名“绿珠楼”,整日和绿珠姑娘在别墅中过着淫荡的生活,绿珠姑娘因石崇的宠爱也愿心甘情愿地跟随石崇,寸步不离。谁知好景不长,随着石崇的政治靠山贾皇后被废贾谧被诛,石崇也被免除了职务。朝廷中石崇的政敌赵王司马伦掌握了实权。赵王伦手下一员大将骠骑将军孙秀早就垂涎绿珠姑娘的美色,只是以前害怕石崇的权势不敢轻易造次,只能意淫一下而已。在得知石崇政治上倒台后便明目张胆派人到石崇的别墅索要绿珠。石崇将别墅中的美女打扮一新全部推出,石崇说:“随便选。”使者说:“这些婢妾个个都艳绝无双,但小人受命索取绿珠,不知道哪一个是?”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所爱,那是做不到的。”使者说:“君侯博古通今,还请三思。”其实是暗示石崇今非昔比,应审时度势。石崇坚持不给,就是不愿将绿珠姑娘交出。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劝赵王伦诛石崇。俩人密谋后打着皇上的招牌包围金谷园,强行索要绿球。绿珠姑娘因不愿意,坠楼而死。石崇想拉却来不及。  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是由太子妃晋升的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和她的甥侄贾谧(偷香韩寿之子),他为逢迎贾谧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贾谧出门,他站在路边,望车尘而拜,深为时人不齿。待后来贾谧被诛,石崇因为与贾谧同党被免官。孙秀借八王之乱之际向皇上诬告石崇谋反,皇帝竟听信了孙秀的话,将石崇及家人还有潘岳等抓起来斩了,石崇的家产也被朝廷没收。从此以后,繁华的金谷园一天天败落荒废了。  绿珠,西晋白州博白(今广西)人,姓梁。西晋石崇宠妾,“美而艳,善吹笛”。西晋太康年间,石崇出任交趾采访使,路过博白,遇群盗路劫绿珠母女,崇命军健杀散群盗,救出绿珠母女。惊慕绿珠美貌,以三斛明珠聘为妾。传说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搜刮民脂,劫掠客商,聚敛了大量不义之财。因此为人所嫉。他那巨大的来路不明的财富足以在乱世中成为被掠夺的对象。既然他在荆州能打劫别人,当别人有了条件时何以就不能打劫他?晋惠帝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专权,伦之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拒绝。孙秀领兵围金谷园,石崇正在与家人宴饮,对绿珠说:“我因你而获罪。”绿珠泣曰:“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绿珠坠楼自尽。  “我本良家女,将适单于庭。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涕位沾珠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尘。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这首明妃曲凄凉婉转,绿珠才情亦可见一斑。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别有宠爱。  ——杜牧在诗中感叹世事无常,为红颜之殇而悲伤,惋惜,也表示敬重,以其独特的艺术能力隐匿历史的本意,取其典故象征至死不渝惊天地泣鬼神的忠贞的爱情。  绿珠之事后代还有人效仿的,唐代补阙(官名)乔知的宠婢窈娘有姿色,且善诗文歌舞。乔知深为爱幸。当时武则天侄儿武承嗣骄贵,强迫乔知以金玉赌窈娘。乔知输了后,武承嗣便派人去乔知家抢走了窈娘。乔知怨悔,做《绿珠篇》以叙其怨,私下买通武承嗣家的阉奴守门人传诗于窈娘。窈娘得诗悲泣,投井而死。武承嗣从井里捞上窈娘的尸体,从衣中得到此诗,便鞭杀阉奴,罗织罪名杀了乔知。  豆蔻,清代扬州美女,多才多艺。地方官把豆蔻作为贡品,进献给大贪官和绅。和绅对豆蔻很是宠爱,从她那里可以享受到知识,享受到关怀,享受到理解,可以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嘉庆四年,豆蔻得知和绅吊死的消息,悲痛异常,赋七律二首挽之,并以此自悼。诗中有“自古桃花怜命簿”等句,诗成之后,豆蔻纵身从楼上跳下,“一缕青丝坠玉楼”,追随和绅而去。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五美吟》,其中对绿珠吟道: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说曾经担任卫尉官职的石崇何时真爱过绿珠呢,希望在地下两人能够彼此慰藉,相敬如宾!  有人说,《金谷园》还流露出一丝“羡慕、嫉妒、恨”的醋意。杜牧年轻时在宣州幕下任书记,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红妆女孩子,大约十二三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的美人胚子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太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女子终于被找到,已经出嫁四年,生了二个孩子。杜牧叫请女子的母亲。那老妇人带了外孙童子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觉得老妇人的话句句在理,想了想,叹息说:“你讲得很有道理。我也就不再勉强你们什么了。俗话不是也说‘强扭的瓜儿不甜’么?”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送她们走了。为着这件美丽的错误,杜牧伤心的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说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西游中多次说到“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有网友不解,举出反证。  就是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事。如果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话,那么年年七月七见面,这个年应该是地上的年吧,不然天上一年地上365年那牛郎早就投胎几次了。那,如果地上一年,且不是天上只是过了一天?住在天上的织女今天去跟地上来的牛郎见面,明天又去跟牛郎见面,天天见面,开心得不得了。  还有一件好玩的事。西天取经总共走了14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么取经十四年天上也就过了14天?孙悟空搞得天庭乌烟瘴气,被压山下对天上来说也就500多天,天上两年还没过呢孙悟空就被放出来了。放出来也就两个星期,突然那个齐天大圣因为保唐僧取经得到了斗战胜佛的称号,这也未免太快了!而在这14天里,天上不知多少天兵天将轮着番下界,有做妖的,有抓妖的,简直马不停蹄。这边奎木狼刚刚在宝象国为非作歹,被罚去做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子没几天,就又跟着二十八星宿下凡收拾黄眉老佛;兜率宫的金银童子刚下去抓唐僧,没过几天兜率宫的牛儿也下凡兴风作浪,这兜率宫是不是跟孙悟空有仇?这里文殊狮子刚刚在乌鸡国兴风作浪,没过几天又出现在狮驼国无法无天,这是不是有点过了?  ——其实,“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这话没错,是真的。只要稍微有点天文知识就不难理解。  天宫在哪里?在离地球不远的一颗行星上。如果离太远,那么即使是神仙往来一次也会感到疲惫。你看见过孙悟空每次从天宫回来累得口吐白沫吗?可见天宫就在太阳系内的一颗很小的行星上(也不是太小,毕竟住了许多神仙,还有3600株蟠桃树)。为什么说是行星?因为他跟地球轨道一样绕太阳公转,且速度相同,也就是公转周期跟地球相同。天宫和地球的距离永远相等。只不过在公转一周的同时,地球自转365圈,也就是365天;而天宫所在行星仅自转1圈,也就是1天。看明白了吗?天上的一天,就是天上的一年,等于地上的一年。为什么不说“天上一年,地上一年”呢?只是为了增添天境的神秘感而已。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那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  大圣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这是天上说的,那么这个‘年’自然就是天上的年。天上三千年,地上过了多久呢?错误的理解是,365乘以,也就是过了36万年。蟠桃这种宝贝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到的。那么就有个疑问了,天上的神仙每隔三千年吃到一次,地上的神仙呢,岂不是要等到36万年才吃到?
  大天尊宣众文武仙卿,问曰:“这妖猴是几年产育,何代出身,却就这般有道?”一言未已,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这里是天庭,大家都是神仙,那么顺风耳说的‘三百年’似乎不应该是地上的时间而是天上的时间。那么天上过了三百年地上又过了多久?其实还是三百年啊!  ——为什么说天宫轨道跟地球一模一样是重合的?因为如果不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各自的近日点远日点不同,那么孙悟空每次上天宫的距离就不一样,所花时间也不一样。而这在书中没有丝毫反映。  ——为什么不说天宫在地球的一颗未被人类发现的地球卫星上?如果那样,就不可避免会产生日食月食和“宫食”,那天宫位置就会暴露。  有的传说故事,说某个凡人通过一个天梯或者山洞无意中到达了天境。怎么理解这件事?除了幻觉之外,我猜测天宫与地球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微型虫洞或者叫做“空间跳跃窗”之类 ,可以缩短距离。但是虫洞开启具有不确定性。连许多神仙都不知道这个秘密,至少孙悟空不知道。再一个可能就是,凡人到达的只是某个神仙在地球营造的秘密别墅度假山庄,而不是玉帝的天宫。  广大求仙访道者和天文爱好者,我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请你们睁大眼睛,仰望星空,尽早发现地球附近的这个隐藏的天宫行星,那可是流芳百世的好机会啊。可惜我眼睛高度近视,无法有效使用天文望远镜。宅心仁厚栽树苗,甘心情愿作嫁衣。伙伴们,有志者事竟成!
更隔蓬山一万重——读李商隐《无题 》  李商隐《无题 》: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唐诗三百首【注解】:  1、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唐诗三百首【韵译】: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  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  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唐诗三百首【评析】: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李诗确实深奥费解。读此诗必须先知道“刘郎蓬山”的典故。  刘晨遇仙,又名刘阮遇仙。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后世将“刘阮天台”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这是一则极幽美的神仙故事。  东汉初年,刘晨和阮肇,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几天了。 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 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 用杯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 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 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 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刘晨、阮肇都很惊讶。 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 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饭又喝酒。 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夫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 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女郎自言是蓬莱山人氏。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物是人非,问一小童才知道已经过了七世了。他们只得离开乡邑回山找妻子,却迷路了。恨蓬山太远,于是在旧时溪涧边筑茅屋而居纳妾繁衍。后人谓之桃花溪。  这个传说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蒲松龄《聊斋志异 · 翩翩》也只是变换了主人翁而已。  另,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载。有一天,年轻的宋祁(因与兄宋庠同举进士皆有文名,时人称为大小宋。小宋曾与欧阳修等合著《新唐书》。又因其《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后世称“红杏尚书”)正在大宋朝都城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上闲走溜达。突然,身边轰隆隆开过一列豪华皇家后宫车队。人们纷纷避让,而小宋躲闪较慢。不知道是哪一辆车中居然有美女掀开了窗帘一角,那美女偷眼向外一瞧,居然就看到了传说中的风流小宋。我们可以想象她那种见到偶像时失控的情态,惊喜交加之下居然大叫一声“哇,看那,是小宋耶”。那声音清清楚楚地落到小宋耳中,同时也落到很多围观者的耳中。回到家中,小宋得意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一首词《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虽然有东拼西凑大量抄袭的嫌疑,但是这首词还是迅速进入流行歌曲行列,可以说国都上下到处传唱。这样一来,就传到皇上宋仁宗赵祯耳朵里了。皇上召来宋祁,不动声色地将这件事讲给小宋。小宋吓得魂飞天外,勾引后宫,这罪过也太大了吧,就算不死,这辈子也别想当官了。没成想皇上根本就没理会他这副惊恐万状的样子,竟然只是和和气气地说了句: “蓬山不远。只要我为你做主,蓬山想远也远不了。”然后,就将那位内人送给了宋祁,喜从天降的宋祁竟然抱得美人归,羡煞旁人。  言归正传,回到李商隐的诗。有人说李的无题诗全是写给一个宫女的,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灵都观修习道术,不远处玉阳观内住着一位当道士的公主,及随公主一同当道士的数位宫女。其中有位女冠道士,姓宋,名华阳,相貌端庄,文才出众,能歌善舞,聪慧多情。玉阳观和灵都观距离较近,那时李商隐23岁,春心盟动,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很快产生了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道观规矩森严,李商隐和宋相见较难,只有靠书信交往,即使相见也比较短暂,长期的相见,离别,苦恼,忧愁经常伴随着双方。每次相见欢娱,两人都难解难分。后来由于宋华阳怀孕,两人事情败露,最终李被逐出道观,宋被谴回宫受罚去守皇陵。后来李商隐对这段爱情刻骨铭记,写了不少有关怀旧的无题诗。其中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诗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一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热恋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含蓄隐秘,让人感叹唏嘘。
穆王何事不重来——读李商隐《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唐诗三百首  注释  1、八骏:据说穆王有赤骥、华骝、绿耳等八匹骏马。  2、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赏析  ??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最高统治者尤最,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诗人不作正面议论,却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诘。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   ——但是我读这首诗,看重的是神奇的传说故事!  周穆王,姬姓,名满,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穆天子南征西讨,东猎北狩,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他的征伐开拓,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古书《穆天子传》,说的是西周兴盛时的穆王,命最优秀的御者造父为车夫,驾着以诸侯进献的八匹神马为御驾,西征犬戎,一路邀游,穿天山,登昆仑,抵达青鸟栖息的所在,见到了西王母,在瑶池设宴,举觞歌诗,流连忘返。来回行程3.5 万里,历时543日。所说有日期、方向、地名、里数,以及西域部落、语言和物产等等。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西游之地可能是里海、黑海之间的旷原,这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  西王母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先秦及秦汉时,颇为盛行,前后经历了一个由人到神,乃至确定为女性的演变。对穆王见到的西王母,众人说法也不一。有的说是神话人物;有的说是世俗凡人,而且不一定是女性;有的认为西王母是某一部落的译音,或者是国名。还有的指出,西王母的切韵,与突厥“始波罗”可汗之原语(“王权”之意),颇为相近,这样,西王母还可能是西域某部落的女性酋长。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比较特别的人物,传说她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 《山海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三只青鸟为伴。而《汉武帝内传》说她是容貌绝代的女神,并赐予汉武帝三千年结果的蟠桃。葛洪《枕中书》则说她是元始天王与太元玉女所生的天皇,而她则生地皇,地皇生人皇,竟是把她当成女娲一样的造人始祖。凡此种种,演化至今,西王母成为民间众所周知的王母娘娘。  周穆王为什么要万里迢迢去见西王母?一是为了政治外交,无论连横、合纵,联合才有力量;二是为了远游,看看西域的风景。据传,西王母部族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氏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当中原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西王母之邦仍然停留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早在黄帝时,西王母之邦就和中原有交往,传说中黄帝和蚩尤大战时,西王母之邦是重要的盟友,可以说如果没有西王母的帮助,黄帝可能就战胜不了蚩尤。有人说,不仅黄帝时期,后来的尧舜时都和西王母之邦都有来往,应该是有古老传统友谊的友好邻邦了。  周穆王为了见她,特地选了个甲子吉日,并带上了奇珍异宝作为礼物:白色的圭、黑色的璧、一百匹锦缎、三百匹白绸。西王母愉快地接受了他的礼物,并把他当成最尊贵的客人。第二天,周穆王在瑶池大摆宴席,请西王母一道饮酒行乐。一般情况都是别人请周穆王喝酒,这次是周穆王在西域请当地的西王母喝酒。这是一种大国风范,也是一种英雄风范。  想不到的是,也许是触景生情,西王母看上了周穆王的大气、倜傥。两人越谈越亲密,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以至于光阴似箭。西王母邀请穆天子游览群玉山。不料,国内来人传报,东方徐国子爵国君赢姓自称徐偃王起兵叛乱,于是,周穆王不得不告别西王母以御驾东征。西王母心里不想让周穆王离开。  临别的时候,西王母在瑶池上唱答:“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意思就是: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哪一座山啊都不是它停留的地方!重重的山啊路途遥远,道道的水啊艰险漫长,它们把我们阻隔两地!啊,假如你平平安安度过了难关,你还愿不愿意再回到我的身旁? 表达了她对周穆王的惜别与期望。从这首歌可以悟到:西王母是看上周穆王了,有点舍不得周穆王走,暗问他什么时候再来。然而,周穆王自己是大周的皇帝,拥有辽阔的疆土,又年轻飘逸,爱游天下八方,怎能为了一个才见面的西域蛮荒之地的女子放弃所有呢?  周穆王马上答诗一首:“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意思是说:我不得不回到我东方的国土,我一定能联合起各地的诸侯平定叛乱,我要尽快地解救百姓的苦难,为了见到你,我再旋风一般回头!我向你保证,最多三年,我就会再跨进你的国土!周穆王有自己的使命,只能以这样一种外交辞令回复。什么“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是事实,也是一种没办法的托词。  西王母颇为失望,只好又吟道:“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这首长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话语则是:你长途跋涉来到我这遥远的西方,可我这里是这样的简陋、荒野!凶猛的虎豹在我们四周游逛,只有鹊儿鸟儿叽叽喳喳地同我住在一起。只要你美好的誓言不再改变,我也永远是你贴心的娇娘。你那里是一些什么样的百姓啊,竟使你忍心离我去为他们奔忙?这管弦笙歌吹唱的是我的愁苦,我的心早已悬在半空飘飘荡荡!啊,你这个爱民如子的君主,我只有遥望着长空把你怀想……
  一个国王与另一个国王异地恋,比两个邻村普通男女相爱要难得多。当然,周穆王是不是没有看上西王母?这个《穆天子传》里没有说,每个人只能去猜度。这段颇为浪漫的两国君主之恋,被后世传为佳话。但是,对于这段离奇的故事,竟有人进行考证和推测,认为是实有其事,倒给人们阅读李义山这首诗增加了新的谜团。  附:穆天子西游遇偃师  偃师是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时候,曾经在遥远的异域遇见的奇人。偃师是古代传奇中最神奇的机械工程师,他曾献给周穆王一个比起现代机械人还要出色的偶人。  偃师造出的偶人和常人的外貌极为酷肖,周穆王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偃师的随行之人,经过偃师的解说,才让这位神性极强的名王也惊奇万分。那偶人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无一不像,掰动下巴,则能曼声而歌,调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让旁观者惊奇万分。周穆王看得有趣过瘾,还让宠姬一起出来观看。表演将毕,那偶人却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抛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一心认 定这个家伙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将偃师当场处决。偃师却将偶人立刻折开,发现它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死物。  周穆王趋前细看,偶人的内部器官俱有,外边则是筋骨、关节、皮毛、牙齿、头发一应俱全,却都是假物。一经组合,却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偶人,将偶人的心拆走,偶人便无法说话,拆走肝则眼目皆盲,将它的肾拆走,就无法走路。最后,才让周穆王心悦诚服,大叹偃师技法的高超。  典故:偃师造人唯难于心。就是说技艺再好,人心难造。
  010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读《夜雨寄北》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题《夜雨寄内》,其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
唐诗三百首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笔者文化低,瞎猜,认为即使作“寄北”讲,也绝不纤弱,请看笔者的理解翻译:尊敬的朋友,你问我什么时候从巴山回来,我也不知道啊,没办法确定归期。最近秋雨倾盆,池渠暴涨。抗洪抢险,情势危急。上峰命令,任何公职人员不得懈怠。我是九死一生,身心俱疲。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北方和你秉烛达旦,叫上几个妞儿花天酒地,再详细的汇报我在巴山夜雨的传奇!  当然,作“寄内”讲,似乎更好一些:亲爱的君儿,你问我什么时候从巴山回家,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啊。最近秋雨连绵,池塘涨水,道路堵隔,无法通行。你放心,我在这里很听话,没有与同僚一道出去拈花惹草(他们都是些不争气的人),我是洁身自好,每晚安静的在房里读书用功。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和你重温“洞房花烛”的感觉情调,再告诉你我在巴山夜雨的读书收获,一夜背诗给你听哟,啵!
多情只有春庭月——读张泌《寄人》  唐代诗人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诗三百首解读分三步:  (一)注释  1、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指梦后所见。  (二)译文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  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  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三)赏析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笔者感觉:虽然诗无达诂,但我无端的固执的认为,上面的解读明显是对这首诗的情境美学的破坏,让读者产生不顺畅不舒服的情绪。限于学识和资料,我的品读感悟仅仅源于心灵猜测,“离人”应指对方,可能是刚刚搬家了,也可能是刚刚出嫁了。全诗皆梦,意在言外,寄给情人,缠绵挽怀。  拙笔粗略翻译如下:  和你分别后,梦里对你依依不舍,  在梦中,我来到才女你的家,  小廊环抱,曲栏依旧,幽空中弥漫着我们曾经的私语呢喃。  佳人远去,空余楼阁,  只有暮春多情的明月,  还在替分离的人儿照看庭前的落花,  一如当初的誓言。  醒来后,我泪流满面!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虽然写了几篇关于古诗的读后感性质的评论,但是自我感觉不够专业。因此,转帖这篇文章,以资学习。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以前,我以为,能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是好的。慢慢,读多了,发现,古诗的水平,原来也是良莠不齐的。特别是将同类型的古诗摆在一起,对比欣赏的时候,其水准高下,便显现了出来。  比如,读同为闺怨诗的《玉阶怨》。  流传至今,有三首同名的《玉阶怨》比较出名。让我们先来看看虞炎的。  紫藤拂花树,  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  苦泪应言垂。  初读此诗,觉得很美。紫藤,花树,黄鸟,青枝,多么美的一幅画啊。在这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季节,无尽的思念却被压抑和禁锢。此景此情,自然会激发闺中人的幽怨。看看窗外,美好春光无人共赏;想想自己,美好年华无人爱惜。“思君一叹息”,孤寂,苦闷,油然而生;“苦泪”滴滴,自然是接踵而至了。整首诗写实,实写,读来,颇能感觉出主人公的怨与哀。好诗。  再读读谢眺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夕殿下珠帘”,看似富丽堂皇之所,其实是冷清无人之景。“流萤飞复息”,流萤聚而复散,来而复去,虽未对时间着一字,但主人公久久等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被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写实。诗人虽未说怨,但在长夜缝衣的过程中,一点点沉淀,一点点扩散,伴随着思念,无尽蔓延开去。这首诗,较之第一首,要耐人寻味,回味,也更耐读。这首诗的艺术水准,显然在前一首之上。  最后读读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玉阶生白露”,洁白的台阶上,渐渐凝出白露,未写夜,夜来了。而露慢慢凝聚的过程,便是夜渐渐变深的过程。白露,晶莹剔透,能在夜晚看得见,说明月早以上了柳梢头了。“夜久侵罗袜”,“侵罗袜”与“生白露”是相对应的。想想看,一个美丽的女子坐在皎洁的月光下,露水一点点浸透她的罗袜,她一定是在那里等了很久很久了。“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水晶的帘子,但还是睡不着,望着帘外的月亮,人月相对,两相无言。全诗自始至终,对于怨,未着一字,但那淡淡浓浓的思念,从月亮初上开始,渐渐浸透玉阶,浸透露水,浸透珠帘,浸透房间,直至浸透整个夜晚。那种清清冷冷却又晶莹剔透的的风格和感觉,贯穿始终,透出诗外,读来让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读完此诗,回头再看第一首,一对照,才忽然发现,第一首其实算不上好,甚至算是一首坏诗。仔细琢磨琢磨,藤,在我们的感官和经验里,其实是以扭和缠的形象出现的,扭曲纠缠的藤,如何拂花树呢?诗句对景的描述,极不准确,耐不住咀嚼。漂亮的其实只是字面,仔细咀嚼诗句时,无法让人产生细腻的联想和想像。黄鸟,青枝,初看,很美,细读,也很笼统,此句读来,形象描述,模糊而不自然,而一个度字,则显得匆忙而少韵味,勉强而不情愿。后两句是实写,可供想像的空间太小。  第二首诗是有佳句的。“流萤飞复息”,灵动,漂亮。萤火虫的一明一灭之间,夜的黑暗,夜的漫长,夜的寂寞,夜的多情,夜的细腻,都呈现出来了。但后两句,特别是“思君”的明言,读来,过于写实,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就小了很多。而第三首,诗人虽没说思,但思跃然纸上,但再读去,又不仅是思,还有对未来、光明、皎洁、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能延伸和激发出读者无尽美好的想像来。显然,这个层次高了很多。  为了与此对应,我又搜集了几句写得好的诗句。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个景写得非常漂亮,形象感非常强,你一读,眼前马上呈现出一幅活灵活现的一杆独钓江雪图。再比如杜甫的《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也是写鸟的,出现了黄鸟和白鸟,但读来,就很形象。你可以想像,你独坐在湖边的椅子上,一个人,看着桃花和杨花在空中飞扬,飘荡,慢慢落下来,有时候是桃花先落,有时候是杨花先落,有时候是两种花一同落下来。枝头,一会儿飞过黄鸟,一会儿飞过白鸟,一会儿是黄鸟和白鸟比翼飞过。在飞扬的花和飞过的鸟的天空里,寂寞和落寞,慢慢落满你的周围。  /note//?qq-pf-to=pcqq.group
浅谈“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一、科举的产生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到了汉朝,逐渐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门阀士族影响甚至威胁皇权的尊严。南北朝战乱后期,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至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也确立了将读书、应考和做官相结合的基本框架。表明了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录用)为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的兴办普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建立太学,以养天下之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的大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后来扩招,“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西晋武帝司马炎初立国子学,太常所属。因为一部分贵族子弟耻于与平民子弟一起就学。“国子学”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学校,从而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北魏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专门面向皇族子弟的皇宗学校。《论语o述而》载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后世学者将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视为“孔门四科”,简称“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隋唐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不再针对宗室子弟,转为面向低级官僚子弟及一般百姓。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校)并立之制。南北朝后期至隋初,又逐渐形成了律学(习法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校)。
  隋朝的时候,科举主要考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录取。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二、科举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发展科举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招学员,武则天采取殿试,创设武举。玄宗除增置广文馆外,十分重视文学辞藻,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除武举外,常设的科目,按地位由高到低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四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考试专门学问,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一般不能担任高级官吏,应举者也很少,不为人重视。俊士科不经常举行,是面向庶民的四门学部分学生的入学选拔考试科目(《唐代俊士科辨析》刘海峰)。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考试方略策,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这对于缺少经史知识,醉心词华的唐初士子来说,是很难达到的,都不敢投考秀才科。凡被推荐应秀才科而未能中选者,其所在州的长官要受处分。因为选拔严格,所以应试者很少。后来干脆停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是进士科声望日隆。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或“释褐试”( 意谓从此可以脱去自己的麻布衣裳而着上官服了)。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曲线踏进官场。  配合着科举选拔方式,唐王朝又对官吏的功过、品行和才能规定了一套考核制度,这便是考课。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三、科举的完善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宋代常科的科目相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并且扩大了录取范围,往往录取二三百人以上。而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几经折腾,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宋代,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四、科举的鼎盛和异化  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院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但是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明清时期,有三种人是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戏子本人及子女,不能参加童子试。第二:祖上有作奸犯科的人不能够参加童子试。第三:父亲是主考官的,其子女不能在同年,父亲监考的本地参加童子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明清两朝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五、进士的甘苦  通过朝廷殿试者泛称为进士。一甲即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甲从七品散阶,三甲正八品散阶,俸给开支俱候半年以上,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观政半年(即见习),熟悉律令撰写判文。二、三甲观政半年后参加翰林院的考试“朝考”舘选,录取的约十余人称庶吉士(号称“储相”)为翰林官,实习两三年(在下次会试前)再考试合格后留馆授正式官职,编修、检讨等。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明清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观政半年后没有被翰林院“朝考”录取的,选入外班(“班”是指官员补缺的班次),经过候选的程序,分发各部任主事、御史或额外主事(实习);或外省听候委用。二甲进士为榜下(半年后)即用的知县。三甲需试任(署理实习)二三年,试任期满,称职者实授。
  翰林院(略似今之“中央研究院”)三年一淘汰,谓之散馆,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散出来的去吏部抽签,可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举人三四次会试不中,由王公大臣在吏部分班传见,每班十人,录取八人,要仪容端正、口齿清楚的,抽签分发各省去当(候补)知县,或者教职,那些老、病、瘸、驼的请回原籍。大省有一百多县,小省也几十县,由中央分发来的知县太多,不能随到随补,只好叫他们等着,称为候补知县。候补人员并无薪水,要自筹生活费用,没门路的竟能空等上一辈子,也许偶尔有个机会去署职(临时代理)——也顶多不得过一年。进士出身的就不同了,巡抚要优先补用他们。散馆的翰林更优先(外放升一品),外号人称“老虎班”,一到省府报到,马上要补缺,至于补的县份好坏要看各人的运气了。
说说四海龙王之“四海”  四海龙王是汉族民间所敬之神,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之总称。龙王传说起源很早,传播很广。但是,我有个疑惑,从现代地图上看,东海南海位置大体上好说,传说中的西海北海位置大体上在哪里呢?  东海,我们比较耳熟。现在的“东海”,通称“东中国海”,简称东海,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东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毗邻,东北面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一线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作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  传说中的“东海”可能就是现在的东海北部,甚至还包括现在的黄海。  南海,现在的“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越南称东海、菲律宾称西菲律宾海,其他国家则称为南中国海,亦简称为南海,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传说中的“南海”不一定指现在的南海,而是台湾海峡南北附近海域。这从南海观音主道场根据地设在浙江舟山群岛之普陀山可知(当然也有分道场设在海南三亚之南山)。  西海?在现代地图上找不到(请别跟我说是印度洋)。传说中的“西海”大致有三个可能:  1、现在青海省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传说——青海称作“西海”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海龙王看见娘娘生了四胞龙王子,可开心了。等四位龙王子渐渐长大,一天,海龙王说:“你们已经长大,应独挡一面了。”随后命大王子敖广去东海,当东海龙王;二王子敖钦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穆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