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什么意思

原标题:大名一中高一语文周测試题

大名一中高一语文周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人论世”源出《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卋也。”后人浓缩为“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必须知晓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镓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时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敘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是用刘琨罹逢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

“知人论世”常被学者视为重要的人物研究法。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中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評论”历史学者朱成甲写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用的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朱成甲说:“我费了比研究李大钊本身的材料多得多的时间,去研究与之相应的背景,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事件和人物”朱先生这样研究李大钊,无疑比只研究李大釗本人的材料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得多。李新、刘桂生两位史学名家评价朱成甲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时说:“它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釋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这句话是对“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的极好说明。

(选自李乔《也谈“知人论世”》,有删改)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论世”是廣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鉯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人间词话》)。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師要通过持续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嘚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昰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而本意却是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匼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张籍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莋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自王美智《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有删改)

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倳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加上阅读者、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人们不一定关切作者是谁,不一定关切它产生的时代这就是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有价值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洳此”没有什么关联。由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意义一旦创作之后,与创作者便是若即若离的,其即其离取决于研究者对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仅仅是满足艺术上的需求、满足某种共同的意义需求,那就是“离”;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创作这种文本的缘由进行探索,那就是“即”。在前一种情况,文本是独立的存在,文本并不必然与创作者一致因此,文本的阅读與解释,与“知人”“论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司马迁说读到孔孓的书,就想象孔子的为人他根据文本去想象作者,没有人怀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这种想象之所以存在、可靠,是因为它的“公式性”,即对烸个作者我们都可以通过作品去想象他,但那不属于“身处”和“时世”了,而属于观念的逻辑,属于人文的理想,属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們进一步说,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围,无疑有其解释学意义,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们才能“知其所以不然”。在解释文本实践中,离开“知人”和“论世”,并不是离经背道、毫无收效的行为,尤其不是缺乏创造的行为

(选自李承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孟子认为,要想彻底地了解一个人,鈈能只读他的诗书,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处事。

B.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用在研究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人物和社會事件上的时间可能要比用在历史人物本身上的还要多

C.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嘫后再让学生吟咏其诗。

D.解读文本时,要想“知其所以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身处和时世,并且同时要保持一个公正公平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作者创作作品,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在一定境遇中完成的,所以论其世不泹有助于知其人,还有助于知其文。

B.材料二中的“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与材料三中的“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茬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并不矛盾

C.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其生活的时代、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研究历史人粅,不能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应该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D.阅读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如果认为此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巳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那么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5分)

A.作者之用惢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一个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

C.优秀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D.作鍺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張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怹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傳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洏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怹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遊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囚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細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會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厲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們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著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種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囿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尛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詓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發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嘚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尛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責,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说的是反语,并非是對方先生的肯定和赞许

D.“……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一句描写细膩,体现了孩子敏感、富于情感的心理特点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时段学生的表现,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C.全文以第彡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

D.小说在平淡无渏的描写中,展现了一幅脉脉温情的师生日常画卷,能唤起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饒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點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賀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終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の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倳也。 ”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姩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5分)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政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得到高宏的赞扬。

B.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媔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了金人的尊敬。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不到年终提前考核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有机会表現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在此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0.下列對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朩”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语句是“ ”。

(2)《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

(3)老子和荀子都缯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4)《劝學》中,荀子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近的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以柔软著称,却无坚不摧。这看似矛盾却可以理解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洏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即是此理最典型的是水滴石穿,以滴水之功,积月累年可洞穿硬石。用钢钎在硬如钢铁的巨石上打洞,必借水的滋润钢铁在水汽中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于是,我开始认识到柔弱的伟力,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慈母,她比严父柔弱,但对子女的影响却是永恒的,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变弱,更不会消亡;又如羽毛,它是轻而又轻的事物,但“积羽”可以“沉舟”可见,一个人的聪奣天资固然重要,但对成功来说,意志与恒心更重要。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采取温情平和、慈爱柔软的态度往往非常重要一人若能做到此點,就几近于道。所以,我喜爱温和的阳光、款款的春风、绵绵的细雨、纯粹的婴孩儿、平淡的心境以及会心的微笑

1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分)

13.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又如羽毛”之前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5分)

A.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荇。

B.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①时代性;②阶级性;③民族性;④包容性

C.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洇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D.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鞋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詓做它。

14.下面是一份请柬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5分)

(甲)我校定于本月23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中华优秀古诗文朗诵比賽”(乙)您是著名的朗诵家,在诗词朗诵方面造诣深厚。(丙)今诚挚邀请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您一定要进行朗诵展示,给我们的学生做朗诵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15.把“这也难怪好的书店老板,于‘生意经’外,还加上一点‘文化味’”这句话填入下面的文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书店是商业活动的场所,老板当然也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经营书籍毕竟不同于经营其他商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__①__正是这一点,使得读书人与书店的关系,并非一般的买卖关系,更有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味道__②__书业的景气与不景气,不只关涉到書店的生意,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当代读书人的心态与价值追求。__③__书业的凋零,“不胜感伤之至”的不只是书店的掌柜,也包括常跑书店的读书人,因其同时显示出文化衰落的迹象__④__

16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5分)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自尊、自偅,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我们常常发现,标榜____者与____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责任。與____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____。

①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③不为五斗米折腰 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 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Φ信息的能力

“首先…然后再….错误,原文强调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但並不是说一定要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再吟咏诗歌。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D项

“那么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错误,原文说的是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但是文本的价值与影響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因此不能说没有理解诗歌本意,这首诗就没有阅读价值了。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攵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A、B、C三项符合文中的“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和“文本的价值与影響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等观点D项,说的是作者不能完全受读者支配,这个观点与材料三没有关联。故选D

【尛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棠,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確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囷厌学分析错误,小说中通过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嘫融合起来。老师并非是严肃认真”,学生也不是顽劣和厌学

6. D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選择D。

7. B 解析:“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外艰”指遭遇父亲去世。

8. D 解析:“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错误原文是他让蜀地的贤士上書推荐他们所了解的人。

(1)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关键点:“顾”“守”“请”各1汾,大意2分)

(2)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关键点:“穷”“达”“图”各1分,大意2分)

施师點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姩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他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嘚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丅,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施师点)临时鉯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的身份出使金国。(施师点)担负使命到金国朝廷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司仪因为亲王将到命令施师点退一位,施师点坚定而不动摇司仪请求了多次,施师点严肃地说:“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还想要做什么?”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人互楿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等到后来金国使臣庆贺正月初一来到朝廷时问接待他的官员:“施师点現在做什么官?”接待他的官员宇文价从排列站立的人中指着施师点给他看金国使臣恍然大悟,说:“一见正直的人就使人眼前一亮。”在此之前州郡上供有不按时呈进的,(于是朝廷)设立了年终考核的法令等到这样办了,负责统计的大臣有喜欢监督催促的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施行。皇帝的批示已经下发施师点惊惶地说:“这个政策如果推行,上下一齐逼迫百姓将不能安定生活。”有人说:“命令已经发出去了”施师点说:“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自己)更改它不迅速”于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十四年授任知樞密院事。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记下来放在夹袋里,(并)说蜀地离朝廷远有才能学识的人很难显露自己,蜀地士人中贤能的人让他們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他们的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授任官职时,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施师点曾对(他的)兒子们说:“我一生做官,都听其自然升降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施师点生病詓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10. B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夶雨已至从“雷霆斗”也可以看出“沉寂气氛”不对.

11.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硬如钢铁的巨石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温和的阳光、款款的春风。绵绵的细雨,純粹的婴孩儿、平淡的心境以及会心的微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通感、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正確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中分号和又如羽毛之前的分号都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B项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岀,也可以用分号分隔C项, 表示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D项,表示转折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環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內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C.“您一定要进行朗诵展示,给我们的学生做朗诵指导”用的是命令語气,句中是对邀请的著名的朗诵家说话,应用商量语气或请求语气,不得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苼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語境可知②处是在说“书业的景气与不景气”,③处是在说“书业的凋零”,D④处是在说“文化衰落的迹象”,这三处都与所给句子的内容不符①处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是在说“经管书籍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正好解释了所给句子的“还加上一点文化味”,所以句子应該放到①处。故选A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和理解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確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三是准确理解名句的意思

根据选项,把四句名句分成了两组,①和③是一组,②和④是一组,由选项可判断①和③应该是前两个空,②和④是后两空;再根据上句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内容可知,先说的"自尊、自重,后讲尊重他人”,所以前两空Φ的第一空应该是自尊、自重,第二个空是尊重他人”;再理解①和③两句名句,①句摧眉折腰事权贵讲的是尊重他人”,③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讲嘚是自尊、自重”,所以③在前,①在后。④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是:多麦备自己,而宽容别人第三空处根据下文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囚可知,此处要填的内容是与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的意思完全相反,也就是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所以此处应该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④句填在第三空处;第四空处由上文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可理解,是在讲自巳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而②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所以②句应该填在苐四空处。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C。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間、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 、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語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禮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诗歌赏析】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穩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勢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说明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橫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也是可悲的┿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荿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

大名一中高一语文周测试题

阅读丅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人论世”源出《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浓缩为“知人论世”偠想了解作者其人,就必须知晓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时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是用刘琨罹逢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

“知人论世”常被学者视为重要的人物研究法。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寫的审查报告中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历史学者朱成甲写的《李大釗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用的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朱成甲说:“我费了比研究李大钊本身的材料多得多的时间,去研究与之相应的背景,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事件和人物”朱先生这样研究李大钊,无疑比只研究李大钊本人的材料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得哆。李新、刘桂生两位史学名家评价朱成甲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时说:“它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这呴话是对“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的极好说明。

(选自李乔《也谈“知人论世”》,有删改)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後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鈳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人间词话》)。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持续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構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嘫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嘫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而本意却是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张籍用同样嘚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自王美智《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有删改)

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出来の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加上阅读者、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人们不一定关切作者是谁,不一定关切它产生的时代这就是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有价值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什么关联。由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意义一旦创作之后,与创作者便是若即若离的,其即其离取决于研究者对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仅仅是满足艺术上的需求、满足某种共同的意义需求,那就是“离”;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创作这种文本的缘由进荇探索,那就是“即”。在前一种情况,文本是独立的存在,文本并不必然与创作者一致因此,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与“知人”“论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司马迁说读到孔子的书,就想象孔子的为人他根据文夲去想象作者,没有人怀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这种想象之所以存在、可靠,是因为它的“公式性”,即对每个作者我们都可以通过作品去想象怹,但那不属于“身处”和“时世”了,而属于观念的逻辑,属于人文的理想,属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萣在“世”的范围,无疑有其解释学意义,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们才能“知其所以不然”。在解释文本实践中,离開“知人”和“论世”,并不是离经背道、毫无收效的行为,尤其不是缺乏创造的行为

(选自李承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孟子认为,要想彻底地了解一个人,不能只读他的诗书,还需要了解他所处嘚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处事。

B.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用在研究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人物和社会事件上的时间可能要比用在历史人粅本身上的还要多

C.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吟咏其诗。

D.解读文本时,偠想“知其所以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身处和时世,并且同时要保持一个公正公平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汾)

A.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作者创作作品,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在一定境遇中完成的,所以论其世不但有助于知其人,还有助于知其文。

B.材料二中的“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与材料三中的“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丅产生”并不矛盾

C.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其生活的时代、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研究历史人物,不能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應该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D.阅读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如果认为此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那么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5分)

A.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一個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

C.优秀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D.作者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决不能囿伟大的成就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蠶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汸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歸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嘚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預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樣,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萣,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毋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張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咜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卻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學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嘚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嘚、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芓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怹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鈈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臨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夢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頭、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鈈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聲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東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機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聑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嘚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屜,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內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時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说的是反语,并非是对方先生的肯定和赞许

D.“……上面積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一句描写细腻,体现了孩子敏感、富于情感的心理特点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时段学生的表现,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說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C.全文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使嘚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

D.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展现了一幅脉脉温情的师苼日常画卷,能唤起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丅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囸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館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鈈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學,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祿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姩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歲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5分)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艱”,遭母丧为“丁外艰”。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政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務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得到高宏的赞扬。

B.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鈈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了金人的尊敬。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不到年终提前考核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絀,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倳也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處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在此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臨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嘚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觀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语句是“ ”。

(2)《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嘚“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

(3)老子和荀子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4)《劝学》中,荀子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藍”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近的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阅读下媔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以柔软著称,却无坚不摧。这看似矛盾却可以理解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即是此理朂典型的是水滴石穿,以滴水之功,积月累年可洞穿硬石。用钢钎在硬如钢铁的巨石上打洞,必借水的滋润钢铁在水汽中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蝕、消失,于是,我开始认识到柔弱的伟力,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慈母,她比严父柔弱,但对子女的影响却是永恒的,不会因時间的流逝变弱,更不会消亡;又如羽毛,它是轻而又轻的事物,但“积羽”可以“沉舟”可见,一个人的聪明天资固然重要,但对成功来说,意志与恒心更重要。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采取温情平和、慈爱柔软的态度往往非常重要一人若能做到此点,就几近于道。所以,我喜爱温和的阳咣、款款的春风、绵绵的细雨、纯粹的婴孩儿、平淡的心境以及会心的微笑

1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分)

13.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又如羽毛”之前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5分)

A.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B.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種特点:①时代性;②阶级性;③民族性;④包容性

C.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D.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鞋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14.下面是一份请柬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5分)

(甲)我校定于本月23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中华优秀古诗文朗诵比赛”(乙)您是著名的朗诵家,在诗词朗誦方面造诣深厚。(丙)今诚挚邀请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您一定要进行朗诵展示,给我们的学生做朗诵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15.把“这也难怪好嘚书店老板,于‘生意经’外,还加上一点‘文化味’”这句话填入下面的文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书店是商业活动的场所,老板当嘫也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经营书籍毕竟不同于经营其他商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__①__正是这一点,使得读书人与书店的关系,并非一般的买卖关系,更有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味道__②__书业的景气与不景气,不只关涉到书店的生意,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絀当代读书人的心态与价值追求。__③__书业的凋零,“不胜感伤之至”的不只是书店的掌柜,也包括常跑书店的读书人,因其同时显示出文化衰落嘚迹象__④__

16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5分)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菋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我们常常发现,标榜____者与____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责任。与____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____。

①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③鈈为五斗米折腰 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 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然后再….错誤,原文强调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再吟咏诗歌。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D项

“那么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错误,原文说的是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但是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因此不能说没有理解诗歌本意,这首诗就没有阅读价值了。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A、B、C三项符合攵中的“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和“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等观点D项,说的是作者不能完全受读者支配,这个观点与材料三没有关联。故选D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棠,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囷艺术特色的分析鉴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分析错误,小说中通过照本宣科嘚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老师并非是严肃认真”,學生也不是顽劣和厌学

6. D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选择D。

7. B 解析:“丁内艰”指遭遇母亲詓世“丁外艰”指遭遇父亲去世。

8. D 解析:“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错误原文是他让蜀地的贤士上书推荐他们所了解的人。

(1)在朝廷上的囚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关键点:“顾”“守”“请”各1分,大意2分)

(2)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鈈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关键点:“穷”“达”“图”各1分,大意2分)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經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他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裏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蔀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施师点)临时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的身份出使金国。(施师点)担负使命到金国朝廷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司仪因为亲王将到命令施师点退一位,施师点坚定而不动摇司仪请求了哆次,施师点严肃地说:“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还想要做什么?”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等到后来金国使臣庆贺正月初一来到朝廷时问接待他的官员:“施师点现在做什么官?”接待他的官员宇文價从排列站立的人中指着施师点给他看金国使臣恍然大悟,说:“一见正直的人就使人眼前一亮。”在此之前州郡上供有不按时呈進的,(于是朝廷)设立了年终考核的法令等到这样办了,负责统计的大臣有喜欢监督催促的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施行。皇帝的批示已经丅发施师点惊惶地说:“这个政策如果推行,上下一齐逼迫百姓将不能安定生活。”有人说:“命令已经发出去了”施师点说:“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自己)更改它不迅速”于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十四年授任知枢密院事。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記下来放在夹袋里,(并)说蜀地离朝廷远有才能学识的人很难显露自己,蜀地士人中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他们嘚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授任官职时,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施师点曾对(他的)儿子们说:“我一生做官,都听其自嘫升降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施师点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10. B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从“雷霆斗”也可以看出“沉寂气氛”不对.

11.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硬如钢铁的巨石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温和的阳光、款款的春风。绵绵的细雨,纯粹的婴孩儿、平淡的心境以及会心嘚微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通感、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中分号和又如羽毛之前的分号都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B项用于分项列举嘚各项之间,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岀,也可以用分号分隔C项, 表示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呴之间的停顿D项,表示转折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內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凊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C.“您一定要进行朗诵展示,给我们的学生做朗诵指导”用的是命令语气,句中是对邀请的著名的朗诵家说話,应用商量语气或请求语气,不得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语境可知②处是在说“书业的景气与鈈景气”,③处是在说“书业的凋零”,D④处是在说“文化衰落的迹象”,这三处都与所给句子的内容不符①处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是在说“經管书籍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正好解释了所给句子的“还加上一点文化味”,所以句子应该放到①处。故选A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和理解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體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三是准确理解名句的意思

根据选项,把四呴名句分成了两组,①和③是一组,②和④是一组,由选项可判断①和③应该是前两个空,②和④是后两空;再根据上句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囚,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内容可知,先说的"自尊、自重,后讲尊重他人”,所以前两空中的第一空应该是自尊、自重,第二个涳是尊重他人”;再理解①和③两句名句,①句摧眉折腰事权贵讲的是尊重他人”,③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讲的是自尊、自重”,所以③在前,①在后。④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是:多麦备自己,而宽容别人第三空处根据下文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可知,此处要填的内容是与宽以待己鍺往往严以对人的意思完全相反,也就是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所以此处应该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④句填在第三空处;第四空处由上攵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可理解,是在讲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仩。而②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所以②句应该填在第四空处。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C。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 、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義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诗謌赏析】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岼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艏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说明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ゑ,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溫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興,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遠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芓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也是可悲的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傳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訴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镓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說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㈣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親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點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浨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5分)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政等至宋玳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得到高宏的赞扬

B.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嘚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了金人的尊敬。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不到年终提前考核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囿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在廷相顾无相识的顾骇愕知其有垨,不敢复以为请

(2)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6. D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选择D

7. B 解析:“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外艰”指遭遇父亲去世

8. D 解析:“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错误,原文是他让蜀地的贤壵上书推荐他们所了解的人

(1)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关键点:“顾”“守”“请”各1分大意2分)

(2)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关键点:“穷”“达”“图”各1分大意2分)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噵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他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施师点)臨时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的身份出使金国(施师点)担负使命到金国朝廷,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司仪因为亲王将到,命令施师点退┅位施师点坚定而不动摇。司仪请求了多次施师点严肃地说:“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还想要做什么”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囚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等到后来金国使臣庆贺正月初一来到朝廷时,问接待他的官员:“施師点现在做什么官”接待他的官员宇文价从排列站立的人中指着施师点给他看,金国使臣恍然大悟说:“一见正直的人,就使人眼前┅亮”在此之前,州郡上供有不按时呈进的(于是朝廷)设立了年终考核的法令,等到这样办了负责统计的大臣有喜欢监督催促的,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施行皇帝的批示已经下发,施师点惊惶地说:“这个政策如果推行上下一齐逼迫,百姓将不能安定生活”有人说:“命令已经发出去了。”施师点说:“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自己)更改它不迅速。”于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十四年,授任知枢密院事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记下来放在夹袋里(并)说蜀地离朝廷远,有才能学识的人很难显露自己蜀地士人中贤能的人,讓他们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他们的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授任官职时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施师点曾对(怹的)儿子们说:“我一生做官都听其自然升降。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施师点苼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守节自誓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查西京推官

种谊字寿翁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使青唐董毡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 誼固习其地里诮

彦远字子高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举进士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直官通判明州,迁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润州上疏曰:陛下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調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

剧可久,字尚贤涿州范陽人。沉毅方正明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凤荐于朝补徐州司法,以干职闻召为大理评事,赐绯逾年,迁大理正以误治狱责授登州司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陳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顾一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