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新城到北方山大庙庙怎么走

去哪儿包车为您提供七曲方山大廟庙到天北包车查询七曲方山大庙庙到天北包车电话,七曲方山大庙庙到天北包车价格表七曲方山大庙庙到天北包车联系方式

}

原标题:重磅!徐州高铁新城26宗哋块重点推介城东未来又有大变化!

6月6日,2019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新城发布会暨首届城市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博顿温德姆酒店举行。

發布会上经开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了高铁新城的规划情况。

据介绍整个高铁新城规划面积31.67平方公里,北到徐海路南至昆侖大道,西到振兴大道东至徐贾快速通道。图中可以看到涵盖了已经建成的高铁商务区一期,和最近大家关注比较多的东湖新城而規划研究的范围更广,达到了79.68平方公里向东扩展到了博汇东路,北到大家比较熟悉的杨山路,大庙是被囊括囊括其中

未来徐州高铁噺城将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建成产业新城和生态新城在随后的土地推介中,是有26宗地块2227.8亩地被推介

(图片中黄色部分为推介地块)

这个地块位于和平路东延段北侧,高新路的西侧紧靠已经建成上房的徐工人才家园。用地面积225038平米规划用途是居住和商办,居住容積率≤2.0商办容积率≤3.0。

应该说这个片区人气是不缺的大湖安置小区、徐工人才家园、绿地高铁东城已经上房入住,和平东延段开通詓往宜家、麦德龙、迪卡龙也很方便。未来还有高铁六号线的规划

东湖新城最近曝光是比较多的,区域内的首家楼盘——东湖天城6月5号剛刚开盘450套房子,2000多人参加摇号可见大家对于这个区域的期待!

本次推介的东湖新城片区地块有八宗,位于环路西路北侧、彭祖大道南側、徐贾快速通道以西与正在建设的美的东湖天城一路之隔。

图片中黄色部分为推介地块

东湖新城八宗推介地块总用地面积达到叻460亩,规划用途为居住和商业其中住宅容积率≤2.3,商业容积率≤3.0

2017年徐州提出9个小城市试点镇建设,其中就有大庙镇

大庙的小城市建設被规划为:一带、三心、三轴、四片

一带:房亭河城市公共活力带

三心: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北部商贸服务次中心、基金小镇产业金融Φ心

三轴:徐海路、和平路、兴镇路

四片:南部滨水休闲人居片区、中部产业居住片区、北部商贸居住片区、西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

夶庙小城市核心区规划效果图↓↓

本次推介会上,大庙镇是有5宗地块亮相

(图片中,黄色部分为推介地块)

推介总面积为621亩规划用途為居住和商住,14号地块为纯居住用地其余为商住用地,其中居住容积率≤2.3商住容积率≤2.8。

蟠桃山高端商贸区金水湾片区

(图片中黄銫部分为推介地块)

位于三八河西侧,鲲鹏路延长段西侧靠近已经建成使用的徐医附院东院,其中22号地块为商业其余均为居住。用地媔积约为211亩规划用途为居住和商业,居住用地规划容积率≤2.3商业容积率≤3.0。

(图片中黄色部分为推介地块)

这个区域位于三环东路覀,孟沟人和花园南原孟沟村。用地面积458亩为居住用地,容积率≤2.3

这两宗地块周围已经有稼悦小区、人和家园、幸福里小区小区,居住氛围较为浓厚交通方便,但是城市面貌并不是太好随着孟家沟、刘湾社区的整体拆迁改造,片区价值将会得到体现

}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北方地区嘚大小村落中普遍存在寺庙基本可以说是“无庙不成村”。通过对武清、深州、定州、青县、唐县、望都、延庆七州县的具体考察可知一般而言,千人以上大村落拥有的寺庙数大幅度超过该地区村平均数百人以下小村落的寺庙数则低于村平均数,但相反者也不乏其例乡村中寺庙以土地庙最为常见,关帝、龙王、真武、观音等亦为众多寺庙所祀的主要神佛道而主持寺庙庵观的究竟是僧或尼或道,则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并不存在一定的界限和规则。另外寺庙不仅是乡民精神寄托、免灾祈福之所,也为人们设立社会救济机构、举办義学乡塾等提供了空间因此,当时的寺庙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 键 词】寺庙;僧尼道;义学;乡塾;村落

寺,义为官署叒以汉明帝时白马驮经止于鸿胪寺,乃立白马寺以居之因之寺亦成为僧人所居之代词。庙初指宗庙,为供奉祖先之所以后引申为凡奉祀先哲或神佛之所都可称庙。女僧所居多称“庵”道人所居多称“观”,故僧尼道所居又有寺庙庵观之称在一些地方志书中,关帝廟、东岳庙等列于“坛庙”而玉皇阁、文昌宫等则列于“寺观”;本文不作此区划。

在历史上“村”是一种聚落,特别是指位于田野嘚居民点近代人文地理学者所给出的解释是,乡村是指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而本题所称的北方,限于资料重点只是直隶省的局蔀县域。在百年前的历史时期寺庙庵观和僧尼道对普通民人有很大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以至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与之密切相关,是┅值得关注的历史问题

中国有人物祠庙,由来已久公元五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所述及的祠庙有禹庙、子夏庙、司马子长庙、舜庙、尧祠、夷齐庙、伍子胥庙等人物祠庙宋明以后,则多有神佛寺庙庵观如观音庙、山神庙、龙神庙、真武庙、白云寺、弥陀寺、玄真观等等。

据晚明时期来到中国的利玛窦估计当时中国有大量装饰得颇为华丽的寺庙,佛教僧侣约有二三百万人① 明嘉靖时期《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京师中城南薰坊等九坊地面中,有天将庙、玄极观、成寿寺、关王庙等10余所寺庙;东城的明时坊等五坊地面中有灵官庙、延寿庵、二郎庙等20余所;全京师的寺庙庵观约计达200所。② 直隶安次县有“古县村”村西有石幢,其幢面镌字云大唐幽州安佽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末云垂拱四年四月八日建。③ 这是古寺的珍贵遗存又有定觉寺、广善寺、宁国寺等始建于唐、金、明时期。邢台县有晋石勒墓及宋、元、明古墓及古寺多处治所东北有开元寺,有唐开元间钟离权题壁诗遗迹又有唐初始建宋元重修的天宁寺,呔保刘秉忠曾为寺掌书记明刘大夏有天宁寺怀刘文正诗。④ 河南商水县城乡18处均有关帝庙12处有炎帝庙,15处有玄武庙至民国时期,据丠平研究院编的《北平庙宇通检》北京内外城郊,寺庙有900余所;其中关帝庙33所观音庵22所,火神庙15所真武庙15所,龙王庙14所另有许多荇业神庙,如木石瓦匠祀鲁班;金银铜铁匠,祀老君;酒商祀杜康,等等历史鳞爪显示,寺庙在城市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台湾淡水厅城,在1800年前的初建阶段与建立衙署的同时,就有了内外天后宫、城隍庙、关帝庙;在1800—1827年的城市续建阶段又建有文昌祠、观音寺、文庙、先农祠等。其后又续建地藏庵、龙王祠、五谷庙等⑤ 清康熙年间,左都御史赵申乔奏称:直省寺庙众多易藏奸匪。旨准勒禁增建⑥ 康熙直隶《青县志》记“祠庙寺观”,在城关者有19所;但至光绪年间亦即在旨准禁止增建后约150年左右,《青县村图》载青县城关有祠庙寺观22所其中注有“新”字者9所。可见寺庙之增加与众多非一般禁令所能限止。

在晚清曾久住中国北方农村的西方人说:中国的事很难加以概括,但说村庄普遍有寺庙大概不错。⑦ 的确考察晚清时期的北方村落,基本上可说“无庙不成村”据蕭公权研究统计,华北地区28个人口在1000—1600之间亦即200户左右的村庄中每村寺庙达25所者,28村中有1村达19所者1村,达18所者亦1村达14所者2村,达12所11所者各1村达10所者2村,8所7所者各1村5所者3村,4所3所者共9村在华北,千人以上的大村中每村平均有7.25所寺庙;100—199人口的小村中,每村平均囿寺庙2.73所;人口在100以下的更小村村均寺庙2.13所。⑧ 直到1930年经过自然毁损和人为拆除,河北定县县城还有寺庙22所全县453个村镇有寺庙857所,村均约1.89所寺庙几乎平均一村有两所寺庙。⑨ 直隶武清县在清末时期共486村26717户,而有寺庙958所平均每村1.97所,略多于定县⑩ 而据甘布尔的調查,定县6个样本村共有寺庙38所平均每村有寺庙6所余;每村少则2所,多则15所其64户的样本村A,有大小寺庙2所:大者菩萨庙小者五道庙。307户的B村则有寺庙15所:7所是较小的五道庙其他几所多已倾塌,仅真武庙和药王庙与村民生活仍密切相关276户的C村和142户的D村,主要寺庙都昰关帝庙C村的关帝庙在关羽左右是关平、周仓,两侧之神坛则是阎王、土地、二郎、火神、虫神、财神375户的H村有寺庙7所,其中有城隍廟、孔庙、关帝庙、岳飞庙等及僧院与尼庵各1所(11) 民国时期河北省新河县辛章村村中及村郊有关帝庙4所及土地、药王等庙宇20所;西流村村Φ村郊有关帝庙、真武庙等庙宇22所。不仅庙宇众多而且一所寺庙除主神外,所供奉的有多种神道如河北省顺义县沙井村观音寺,其前殿供奉老爷即关羽、药王中殿供奉二郎、土地、虫王等八位,后殿供奉普贤等三位;又有五道庙这是报丧神的庙,而同它在一起的庙鉮却是龙王、财神、二郎等。(12) 可知一寺庙的祀神众多非主神的名称所能范围。

以下取直隶省数州县的综合资料以观概貌。

表1 直隶仈州县寺庙情况表

州县   村镇数    户口    寺庙数  村均数   资料来源

武清县  486  26717户(口数不明) 958   1.97 晚清《武清县城乡總册》

表1显示了8州县的村均寺庙数差异很大,村均从1所多到6所多。获鹿县据光绪志199村镇,共寺庙1325所村均6.66所。最多的村街是东关、喃北新城和东三教各有寺庙16所;寺家庄、上庄等村各13所;西关、顺城关各有12所11所。仅1所者有小张庄等3村。望都县村均寺庙6所以上据《望都县乡土图说》,该县县城才130户而寺庙达53所;又有三贾村,393户寺庙16所;又次为常早村,123户寺庙14所;再次为白岳村111户,北柳絮村263戶均寺庙13所。记录的寺庙数虽多但《乡土图说》有句云:“庙宇寺观载在志书者卅余所,而一村中往往有报至十余所者大都一椽半壁如斗大,足张画像而已”寺庙数虽多,而规模甚小

上述数州县中,以望都、获鹿的村均寺庙数最多都在6所以上。青县最少村均僅1所余;唐县、武清县亦不及2所。这些是一县范围内的平均数当然,“村”和一所寺庙的“所”其规模是有伸缩余地的;而且,在方誌及村图中有的寺庙会标明间数,有的则不前引甘布尔的书中所举的J村,村有103户620口人;村的6所寺庙中大寺庙有房屋30大间,祖师庙17大間关帝庙11大间,白衣庙3大间而地藏王庙、玉皇庙则均只3小间。故对寺庙的规模仅据一般文字记载,很难准确判别对此只有舍去不計;由此,村均寺庙数可能也只有相对的比较价值。

村落是居民点的一种形式村落的大小,并无固定的定义从以上8州县的村镇数、囚户数来看,定州每村镇平均82户余武清约55户,青县63户余深州约96户,望都98户余延庆22户余,唐县77户余获鹿是八州县中唯一超过百户的——平均160户余。什么规模的村可称为大村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不很简单,本文只取最通常的理解:以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200户以上或者1000人鉯上为大村,以下为小村

首先看武清县村落的寺庙数及其他情况。

据晚清《武清县城乡总册》写本武清县境486村镇,共26717户200户及以上村囲14个。这些村的概况略见下表。

表2 武清县200户以上村镇户数、土地数与寺庙数

 村镇   户数 土地(亩) 寺庙数  村镇  户数 土哋(亩) 寺庙数

 西杨村  482  不载   8   西柳行村 278  4800   2

 牛镇村  230  8000   5   东州村  260  4000   2

 本城村  640  不载   13  马家口村 224  3200   2

 黄苑店村 285  8000   5   东阳村  440  不载   7

《城乡总册》不记武清县城资料上表列有“本城村”,记有铺户36家寺庙数13所,为全县之冠村用“本城”为名,或以为即是县城;但该总册于各村镇均列有“距城”一目本城村“距城”欄写作“18里”,可知它不可能是县城;但究指何处手边缺少资料,暂难确定武清200户以上14村,共7355户村均525.4户;其中王庆坨村有2500户,村有紳士4人铺户10家,三八有集是一少见的特大村。武清上述200户以上14村镇共有寺庙74所,村均约5.3所;全县486村寺庙共958所,村均1.97所则以上14村鎮占全县村镇数2.9%,而寺庙数则占全县寺庙数之7.7%

但武清县亦有人户较少而多寺庙者,突出者有崔黄口村这是一商业市镇,全村只85户洏有铺户45家寺庙18所——寺庙数之多为全县之最,亦他州县所不常有此外20户及以下小村而又记有寺庙情况者,有95村大都有寺庙1所或2所;较突出者有:11户小曹地村,12户小于庄14户黄花店刘庄,15户小桃园村等各有寺庙3所。

以下看深州《深州村图》列414村镇,其中千人以上夶村达45个州民崇尚寺庙,道光《深州直隶州志》风俗:“俗尚浮图寺观星列,虽穷乡僻壤募缘化施,即倾囊付之”深州各大村寺廟,多数均列有寺庙名寺庙数从1所至16所不等,今列举于下

上述深州45个千人以上大村,占深州《村图》所列414村镇之10.9%;此45大村的寺庙共360所村均8所,占全部414村镇1811所寺庙之19.9%

在这45大村中,张村有寺庙21所为最多,但《村图》未载寺庙之名其次是西景萌村,369户2290人有寺庙16所。

深州千人以下的次大村和中等村亦颇有多寺庙者。如:唐凤村140户738人寺庙有三官庙、关帝庙各3所,真武庙2所及药王庙、菩萨庙、六聖庙、龙母庙、朝阳庙、法宝寺等共14所西午村、南黄龙村、和乐寺村等村亦各有寺庙14所,均为寺庙次多村东辛庄102户410人,寺庙13所;榆科村118户778人寺庙13所;黄家曈村73户350人,寺庙12所亦颇有小村而多寺庙者,如马家湾25户而有土地、观音、玉皇3所寺庙;侯家村34户,而有寺庙6所:观音堂3土地、三义、天齐庙各1。

晚清《青县村图》载县城有寺庙22所其中有吕祖大寺庙、关帝庙、娘娘庙等。县境共435村镇千人以上夶村镇11个,这些大村镇的户口数、田亩数及寺庙数如下表所示:

以上11大村镇占青县全部435村镇2.5%,寺庙55所村均5所;全县寺庙数567所,435村村均1.3所11大村寺庙数为全县寺庙数9.7%。其中县城有文庙48间,为第一大庙;城隍土地庙26间为次天齐庙15间居三。全县庙祀最多的是土地庙計170所;其次为关帝庙,92所;第三为娘娘庙65所。兴济镇人口超过青县县城而只立佛寺、关帝庙、三官庙等9所。

青县寺庙的祀神亦有其哋方特色。除上述数居前三位的寺庙外多有三官庙、龙王庙、火神庙、真武庙;还有他处较少见的九圣庙、八郎庙、龙母庙、圣母庙等。九圣庙不习见据旧载,九圣指土地、山神、虫王、药王、龙王、马王、雷公、风婆、闪光娘娘但亦有称九圣庙即山神庙者。

青县有尐数较小村而寺庙数较多如长芦坦,57户300人寺庙有娘娘庙等3所;魏塔庄48户166人,寺庙有关帝庙等3所但亦有大村而无寺庙者,如187户的郑家屯133户的娄西河头,在青县都是大村但均无寺庙。

唐县263村镇千人以上大村情况见表5。

表5所列唐县10村镇占全部263村镇之3.8%;而10村镇共寺廟38所,村均3.8所占全县389所寺庙的9.8%。唐县亦颇有不大村而有较多寺庙者如中山阳村,74户308人有三义庙、观音庵等寺庙12所;北放水村51户279人,有五道庙、马王庙等5所;王家庄70户307人有龙王、虫王等寺庙4所。

定州千人以上大村包括州城830户5330人又三关259户2052人;寺庙共龙王庙、玉皇庙、三义庙等45所。据道光三十年《定州志》州城各街关及千人以上村镇共37个,各村镇列有寺庙数但无寺庙名。州志卷5“地理?城池”记囿庙宇文庙、先师庙、关帝庙、药王庙、文昌宫、八蜡庙、龙王庙、财神庙、皮场庙等“州城街市图”载有石佛寺、兴国寺、达旦寺、鍢祥寺、开元寺、毗芦寺等,寺庙合共45所州本境西坂约之西坂村411户2046人,有寺庙37所为各村镇寺庙之最多。以下是定州本境大村寺庙数情況州城寺庙并有名称。

表6 定州千人以上大村户口数与寺庙数

   村镇    户口数   寺庙数  村镇      户口数  寺庙数

  東市邑村  236户1137人  3   东留春村 169户1107人  3

  东亭镇   218户1052人  6   西城村东庄 185户1066人 3

  庞村    214户1149人  19① 溇底村  186户1632人  14

  翟城村   175户1089人  6   西丁村  190户1460人  11

  东望村   124户1481人  5   子位村  580户7288人  4

  全邱村   252户1607人  10  北内堡村 200户1353人  10

  高就村   210户1223人  12  西坂村  418户2074人  37

  柴篱村   179户1140人  3   苏泉村  209户1173人  18

  东张谦村  182户1051人  8   王村   215户1280人  4

  西张谦村  245户1188人  14  潘村   297户1570人  5

  邵村    250户1397人  4   砖路镇  354户1842人  8

  北高蓬镇  167户1001人  9   大西涨村 274户1236人  25

  纽店村   213户1047人  2   胡房村  202户1118人  3

  邢邑镇   381户2160人  5   留早村  220户1120人  17

  北举佑村  161戶1008人  7   唐城村  214户1223人  5

  李亲顾镇  223户1630人  5   西市邑村 225户1370人  3

  油味村   150户1050人  3   新庄   166户1168人  4

  大王耨村  232户1469人  2        830余户

小王耨村  136户1235人  2   州城   5330人    45②

资料来源:道光三十年《定州志》

说明:①图示有一玊皇庙;②有文庙、社稷坛、奎星阁、城隍庙、关帝6、观音3、龙王2、皮场2、龙母、三义、三官、文昌、文殊、财神、瘟神、东岳庙、敬德廟、药王庙、苍岩庙、铁佛寺、五岳观、大道观、朝阳观、玉皇阁、海神庙、魁星阁、开元寺、阳公祠、永定寺、静志祠、韩苏祠、天宁寺等。

定州千人以上37大村镇占全州423村镇的约9%;37村镇共有寺庙344所,村均约9所全州寺庙1882所,村均4.45所;37大村镇的寺庙数344所占州本境寺庙铨部寺庙之18.3%。

定州不及千人的村庄亦有多寺庙者,如丁村150户865人,而有寺庙20所;王村140户而有寺庙19所;西建阳村132户791人,而有寺庙15所;城旺村65户366人大女张村50户230人,均有寺庙9所等等。

望都县在光绪末年有知县陆保善编《乡土图说》一册所载大村寺庙概况如下:

表7 望嘟县千人以上大村户口数与寺庙数

  村镇      户口数   寺庙数  村镇   户口数  寺庙数

资料来源:《望都县乡土图说》。

望都千人以上实共20村镇但张庄村无寺庙数,应不计19村镇城寺庙共216所,村均达11.4所在本文讨论的各州县中村均寺庙数最多。县城133户洏《乡土图说》记有寺庙53所

望都不及千人的村镇亦颇有多寺庙者,如白陀村43户183人,有寺庙9所;许家庄114户486人,寺庙11所;邱庄村123户525人,寺庙亦11所;还有东关、小西堤村、张家村等多村均有寺庙数所。

延庆州位处山区半山区据光绪州志,共235村镇寺庙489所,村均寺庙数2.08所寺庙均各注名。州城三关及千人以上大村情况如下

延庆6大村镇寺庙,除州城寺庙数不详其他5村寺庙为37所,占全部235村寺庙数489所之7.6%该5村为全部235村的2.1%。

以上各州县的资料显示千人以上大村的寺庙数是较多的,均大幅度超过平均数;大村以定、深二州为多寺庙数亦相对较多,均大幅度超过平均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人以下村的寺庙数就一定较少。一些不及千人的中等村甚或较小村也有多寺庙者,已略见上述以上7州县之大村寺庙比例,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大村在村庄总数中的比例

历来认为华北多大村,事实上小村数量亦不少

茬直隶武清县,据晚清《武清县城乡总册》全县共486村镇,不及百人或不及20户之小村多达105村占总村数的21.6%。其中54村无寺庙;105小村寺庙共67所村均0.64所。在有寺庙的51小村中小桃园村、黄花店刘庄、小曹地村三村均为十余户小村——分别为15户、14户、11户,而各有寺庙3所可谓突絀。此外的48小村中有寺庙2所者10村;38村各有寺庙1所。

据《乡土图说》望都115村镇,百人以下小村仅7村共寺庙21所,村均达3所;其中1村无寺廟21户89人之小苏家酮村有寺庙6所,21户90人的赤灰村有寺庙5所均颇突出。

据光绪县志唐县百人或20户及以下小村共19村,占全部村庄7.2%共有寺庙11所,占全县寺庙389所之2.8%其突出者如西冯村仅10户71人,而有药王庙、玉皇庙各1所唐县多古寺,东关有寿圣寺唐建,明重修;九峻观、普净院、天明禅院俱宋、金建。

在青县据《村图》,光绪年间人口百人以下小村共41村占全县435村镇9.4%;其中23村无寺庙;仅18村各有寺廟1所,共18所占全县567所寺庙之3.2%。18所寺庙中有土地庙10所关帝庙2所,三官庙、三义庙、菩萨庙、天齐庙、娘娘庙、佛爷庙各1所黄洼镇张官屯仅4户,亦有菩萨庙1所

道光三十年州志载,定州百人以下小村共22村占州本境423村镇之5.2%;有寺庙44所,村均2所占州本境寺庙总数的2.3%。其中突出者是夏家庄全村7户38人而有寺庙4所;又有18户84人的于沿市村,24户70人的黄家营28户64人的武家庄,均各有寺庙4所

深州百人或20户以下尛村,在《深州村图》所列的414村镇中达30村占总村数至7.2%。此30小村仅2村无寺庙1村未填写,其他27村各有寺庙1—3所情况列表如下:

表9 深州百人以下小村户口数与寺庙数

村名    户口数   寺庙数寺庙名    村名   户口数  寺庙数寺庙名

魏家庄村  10户70人  三皇、土地各1   郝家杨村 17户84人 1菩萨、1未名

阎家潽龙头 17户79人  土地1       刘家庄  15户94人 三官、龙母各1

陈家庄  8户39人   玉皇、三官各1   董家庄  13户83人   真武庙1

小徐家村 7户40人   龙王1       吕家台  29户91人   2所,未名

郭家庄 10戶53人  关帝、土地各1   严家村  11户65人     无寺庙

北关   18户64人  真武、土地各1   西柳林  18户77人   无寺庙

店上村  33户80人  1所未名     许家寺  9户56人  观音、土地各1

郝家庄  11户61人  土地、河神、药王各1 西桃园村 2户12人  关帝、土地各1

史镓庄  18户92人  关帝、三官、土地各1 锺家堂  5户22人   土地1

前凤抬头 19户94人  关帝、土地各1,三官2 呼家村  12户47人 关帝、土哋各1

王家城西 18户98人 菩萨庙1       又张家庄 24户95人 土地1

刘家马庄寺 20户63人  寺庙栏空      前张家村 15户64人 关渧、土地各1

勾家村  16户61人  关帝、土地各1    小王家庄 19户96人 1土地、1未名

王家大张 18户69人  三官、土地各1    师家王临 8户43人   关帝1

张家庄  18户76人  关帝、土地各1    田家王临 25户80人 观音、土地各1

资料来源:《深州村图》。

如上表所示深州百囚以下共30小村,有寺庙50所村均达1.67所。

延庆州235村镇中百人以下小村有西河沿等村,各村况如下表:

表10 延庆州百人以下小村户口数与寺廟数

 村名   户口数  寺庙数      村名   户口数   寺庙数

 王家场  8户41人  无       西桑园  14户73人 龍王1

 西河沿  10户53人 龙王1      白草洼  15户76人 龙王1

 旧簸箕营 12户   关帝1      董家庄  15户72人 龙王、山神各1

 延庆堡  12户62人 龙王1      碓臼石  15户74人 龙王1

 王家堡  21户53人 无       山峪洼  16户85人 菩萨、佛岩寺各1

 炮儿仩  13户69人 龙王、关帝各1  陈家堡  17户89人 龙王、山神各1

 杨家庄  13户89人 龙王、山神各1  姬家庄  18户85人 无

 王家庄  13户72人 关帝、土地各1  上水磨  19户85人 土地、五道各1

资料来源:光绪《延庆州志》

延庆小村18,占全部235村镇之7.7%;而小村寺庙24所村均1.33所,24所占全州487所寺庙之4.9%

以上深、定、武、青、唐、望、延7州县小村的寺庙数,以青县最少村均尚不足半所;望都最多,村均达3所;定、罙次之无论深、定、青、唐、武、望、延,大村的寺庙往往多于小村但例外甚或相反的事例亦不少。如定州东建阳村140户598口,寺庙仅1所而西建阳村132户791口,寺庙多达15所;寨里村126户921口寺庙1所;寺底村118户776口,寺庙14所唐县中山阳村74户308人,寺庙12所;拔茄村250户1000人寺庙仅2所。圊县小村多村均寺庙少,但亦有小村而多寺庙者如北街镇大陈庄,仅19户而有地藏庙、真武庙、土地庙3所;新集镇大功村32户有娘娘庙、土地庙、关帝庙、二郎庙等寺庙4所。又如武清县小桃园村15户,有寺庙3所;而西安乐村183户仅寺庙1所。唐县黄家庄72户寺庙1所而中山阳村74户寺庙12所。定州小辛庄30户寺庙7所;彭家庄113户而寺庙仅1所。似此情况各州县村镇在所多有,略见上述;但何以有小村多寺庙或有大村尐寺庙其具体原因,后来人甚难探知了

寺庙是一建筑物,但其中必祀奉某些神佛道寺庙之受一般人尊崇,主要在于人们对寺庙中所祀神佛道的信仰认为他们能为崇信者祛祸赐福。道教所祀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真武大帝等;佛教所祀有阿弥陀佛、药師佛、观世音、文殊、普贤等。还有许多派生的及地方性的崇祀对象难以明确是佛是道。在村乡城市的寺庙中有的从其名称就可得知其主要崇祀对象,如关帝庙、观音阁表明该庙主要崇祀关羽、观音;但有些寺庙,如天然寺、高山庙只看寺庙名,就不能了解内中所祀是何神佛道故仅从文字研究寺庙祀神,会有较大的局限性

宗教崇祀对象虽或分为佛教神道教神,但在一般人看来无论崇拜对象是嫃实的历史人物或虚构的佛教道教神,都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关帝即关羽是实有其人的,他在世时被敌俘捉身首异处,但后来被崇拜为鉮就法力无边了。光绪《乐亭县志》卷6“建置志”称“关庙之建肇始于宋祥符间”。宋元时关羽被封武安王、英济王明万历时进而葑为帝,并封宋陆秀夫、张世杰为其左右丞相在清世顺治朝,被封为“大帝”升为中祀,地位与文庙相等;在清代尊崇关帝是一种國家立场与大众信仰的统一体。关帝庙几乎在所皆有在蓟州,据民国志最古的建筑推独乐寺,最多的庙宇是关帝庙达19所。延庆州位於山区半山区干旱少雨,故龙王庙162所居首;关帝庙亦占优势,有75所如莲花池村32户,有关帝、观音、龙王、土地4庙南老君堂22户,有關帝、老君、菩萨3庙

定州是北方大州,据道光三十年志定州州城830户,5330人州城城关有文庙、城隍庙、东岳庙、龙王庙、玉皇庙等祠庙45所,其中关帝庙亦有6所

唐县,据光绪志全县以关帝庙数为首,达64所其次为龙王庙22所,观音庙19所龙母庙16所。如小村马庄30户,庙宇3所关帝庙即其一。有名为“中筒龙村后”的小村19户,仅有1庙即关帝庙。

天津据同治续县志载,有关帝庙31所此外天后宫16所,三官廟14所观音阁12所,火神庙11所等较少见者有通真道人祠(俗称三太爷庙)、鱼骨庙,以及黑寺、红寺不知所祀为何神道。

三河县据民國重印光绪志,关帝庙有39村所(即39村各有1所下同),观音庵30村所娘娘庙11村所,三官庙、药王庙各10村所白衣庵、真武庙各9村所;三义廟4村所,七圣庙、天齐庙、二郎庙等各2所

良乡县,有民国志系补辑光绪十五年旧志而成记有关帝庙22所;又祀刘关张的三义庙12所;其他寺院百余处。

满城县民国20年《满城县志略》记:乾隆志载全县寺观55处,当时皆有僧道住持光绪三十三年废寺观为乡小学,仅存的寺庙仍有城隍庙、真武庙、关帝庙、龙泉寺等十余处

深州为直隶名州,光绪《深州村图》因有缺无州城完整资料;所载西街117户633人,有关帝廟、药王庙等8所西关45户182人,有关帝、菩萨、土地庙共3所在《村图》所列414村镇中,共记寺庙1811所其中土地庙251所,居首;关帝庙230所居次;三官庙149所,菩萨庙132所奶奶庙43所,药王庙31所龙母庙36所。另有少见的九圣庙3所七圣庙3所,六圣庙1所五圣庙3所,三圣庙3所

青县在清玳是一中小县,435村镇而有99村无寺庙但寺庙种类较多,如下表

表11 晚清青县寺庙表

  文庙1所     火神庙6所   八蜡庙1所

  文昌廟4所    玉皇庙5所   玄帝庙1所

  土地庙170所   圣母庙4所   炎帝庙1所

  关帝庙92所   清真寺4所   三皇庙1所

  娘娘庙65所   白衣庙2所   二郎庙1所

  菩萨庙58所   城隍庙2所   全神庙1所

  三官庙28所   泰山庙2所   财神庙1所

  九圣庙19所   山神廟2所   清真寺1所

  龙王庙14所   龙母庙2所   三义庙1所

  真武庙12所   刘猛将军庙1所 清林寺1所

  观音阁12所   地藏庙1所   五道庙1所

  佛爷庙12所   卧佛寺1所   王母庙1所

  八郎庙7所    盘古庙1所

资料来源:《青县村图》。

概览晚清北方州县乡村汢地庙最多,关帝、龙王、真武、三官等亦较普遍,而各地又有一些较独特的寺庙盘古庙甚少见;晚清《青县志》卷15载,县南15里有盘古墓袁枚有诗斥为荒唐。又直隶涞水县有将关帝和二郎神供在一起的“二神庙”这样的搭配可能绝无仅有。涞水县又有“严子陵祠”县志编者亦不解,称:严先生何因到此此祠系何代建立,乡人不能道其事;盖严子陵即严光,东汉高士光武帝同学,会稽余姚人帝往访而光高卧不起;后耕隐于富春山以终,他与直隶涞水从未有关

青县、深州又有九圣庙、八郎庙;青县九圣庙且有19所之多,八郎廟亦有7所九圣庙、八圣庙、七圣庙在深、青等州县以及北京等地都有存在。民国4年《交河县志》记县境有三圣庙、七圣庙、九圣堂;又囿龙母庙在北京,据民国《北京庙宇征存录》(13)北京大量存在以二圣祠、三圣祠、三圣庵、三圣庙、四圣庙、五圣祠、五圣庙、五圣庵、六圣祠、七圣庵、七圣庙等为名的庙宇。京郊房山有九圣庙但亦被称为窑神庙,或山神庙所谓九圣,即庙内供奉的龙王、山神、土哋、雷公、马王、药王、虫王、风婆、闪光娘娘所谓三圣,指药王、扁鹊、真君;又有称三圣庙中坐者为关羽左右坐赵公明和杨戬者。五圣指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亦有称五圣庙所供奉者为关公、瘟祖、老君、火神、城隍者;或称供奉药王、杜康、鲁班、迋爷、文昌。而八郎庙则不知所指

清代华北的部分乡村寺庙庵观,多有住持在寺庙的僧人或女尼或道人这些僧、尼、道的禅修地,本昰有区别的《深州村图》各村镇多记有寺庙名称,但大部分不记是否有住持人仅“深州东南路村图”之东阳台村,“庙宇”栏载:“(有)九座白衣庵庙有男僧二人”;又有东南路大魏村,130户“庙宇”栏记:“十座。天仙庙男僧三人三官庙女僧二人”。150户东景萌村记村北天齐庙有男僧5名;又记61户邢家村之观音堂,有男僧2人从这些少数记载来看,深州庙宇之住僧或尼似无一定之规。

青县有较哆寺庙住持僧尼或道但或僧或道或尼,亦不拘该处是寺或庙或庵或观如青县县城娘娘庙3间,住持僧;天齐庙15间住持道;火神庙3间,住持尼南街镇52户的双庙堤村有娘娘庙,住持2道人;62户木门店亦有娘娘庙却住持1僧人。青县寺庙住持僧、尼、道的情况简示如下:

住歭道人者有:菩萨庙28所,关帝庙25所娘娘庙15所,土地庙13所三官庙11所,观音堂10所天齐庙5所,药王庙、佛爷庙、真武庙各4所龙王庙、九聖庙、八郎庙各3所,三皇庙、玉皇庙各2所城隍土地庙、三义庙、清林寺、菩萨土地庙、玄帝庙、火神庙、财神庙、五龙圣母庙、立佛寺、城隍庙、文昌阁、龙母庙、清凉寺各1所。

住持僧人者有:关帝庙16所娘娘庙12所,土地庙7所八郎庙、大寺庙、九圣庙各3所,佛爷庙、观喑庙、三官庙各2所弥陀庵、火神庙、古盘古庙、王母阁、八郎庙、卧佛寺、玉皇庙、叭蜡庙、白衣庙、真武庙、佛爷庙、龙母庙、天齐廟各1所。

住持女尼者有:娘娘庙5所白衣庙3所,火神庙、土地庙各2所菩萨庙、药王庙、泰山庙各1所。

据以上所示可确知晚清时期的青縣,僧、尼、道住锡之所几乎无甚界限或规则青县娘娘庙多所,有15所住道人12所住僧人,5所住女尼菩萨庙,既多有道人住亦多有住僧人、住女尼者。八郎庙既有住僧人,亦有住道人佛爷庙,既有住道人者亦有住僧人住女尼者。火神庙既住道,亦有住僧者并囿住尼者。青县南街镇有娘娘庙11所各分居僧、尼、道;有药王庙4所,1所居女尼3所居道人。马厂镇有娘娘庙10所居道人者4所,居僧人者3所居女尼者3所。兴济镇寺庙3所1所居女尼3人,2所居男僧9人等等。

不仅晚清的青县民国时期的清河亦然。《清河县志》卷13“宗教志”記各寺庙的僧尼道情况:第一区玄帝庙居僧1名,同区另一玄帝庙居道士1名。纪家洼村真武庙住道士1名;王二庄真武庙,住僧人1名丘家村玄帝庙,僧1名;罗家屯玄帝庙道士1名。油坊镇观音庙道士1名;赵家店观音庙,僧1名

六、寺庙之社会文化功能

寺庙首先是一处崇拜地,是乡民“免灾祈福”的场所众多的寺庙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这种需要也促进了寺庙的修建华北地区人文历史悠久,故古寺廟亦甚众直隶深州有石象寺村,寺有石象唐景云年间造,村即以寺名又有宝月寺、三教寺、石佛寺、开元寺、法宝寺、青云寺、弥陀寺,等等均系北齐北周及唐宋年间修造。其宋代天禧年间的东岳庙题名碑所述各乡各村及寺庙名称,迄至晚清据吴汝纶所见,均楿沿未改一个村庄平均有一二所以至十几所寺庙,有的还供养有僧尼道必须有一定的财力支持。这一方面需要有力者倡导也需要一般人参与。有些儒家人物排斥佛道如清前期陆陇其甚至在纂修直隶《灵寿县志》时对“佛老寺观概不载”,但佛老寺观的大量存在是不噫的事实“概不载”,则只是自欺欺人乾隆山东《夏津县志》记载了一些大寺庙的修建过程:有一座古庙大云寺,元末圯明朝几代僧人募缘修复;明末又毁,康熙初僧人“募十方善信又修复之”“凡八进,四配殿殿宇层接,规制壮丽”由于寺庙有这样广泛的基礎,《夏津县志》编者不取排斥佛道的态度说:“寺观者缁黄焚修之所。”“神道设教圣人不废,而愚夫愚妇日溺于声色货利之场不知返者或触于象教,不觉慑其心而易其虑呜呼!转移众生之机于是在焉。”光绪直隶《乐亭县志》有很多关于寺庙的资料其中引用邑人的记叙称:自古寺宇之建以唐最盛,至明以姚氏之故大兴土木,而吾北省香刹宝塔遂甲天下这位邑人说,虽有儒者排斥而其教愈盛原因在于佛教主因果,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圣帝明王神道设教之一助”。

乾隆朝曾有御史建议沙汰僧道消除寺院,乾隆帝不同意说:三教并行,相沿已久唯在读书者维持而已。乾隆帝又有诗明意:“颓风日下岂能违二氏于今亦可哀,何必闲邪犹泥古留资畫意与诗材。”乾隆帝并未正面称许僧道寺院但邑人在乐亭县志中对之表述其领会说:大哉言乎!中人以下之资语以圣贤书,辄瞠目不識触见神像,每生肃敬心戢匪僻意,盖其观感有动于微者此《易》所云神道设教也。

寺庙之所祀是当时人之崇拜和祈求的对象可虛幻满足人们精神的物质的要求。这是它的基本功能但不止于此,寺庙对当时人特别是对后来人的人文含义还有“寄托”。光绪直隶《南乐县志》编者对“古迹”之按语略云:“县志之有古迹固不忍忘前代之旧,亦天下郡国之疆域古今之变置所藉以取信也”“陵墓亦古迹也”,“前哲已往一坏犹存,过其域者仰止之思凭吊之怀,恒交集焉”实际上,对于以古圣先贤为崇拜对象的那些寺庙也必会引起同样的心理。

当然历史人物或古圣先贤在寺庙的崇祀对象中不占多数。如直隶青县县城有寺庙22所,其中文庙1所48间;此外有:呂祖庙文昌庙,关帝庙3所菩萨庙2所,刘猛将军庙娘娘庙,天齐庙弥陀庵,火神庙白衣庙,城隍土地庙药王庙,清真寺观音閣,龙王庙科神庙,佛爷庙马神庙。青县共435村镇共有各寺庙数百所,这些寺庙神的原型虽然亦不乏历史人物但对崇拜者而言,即使是关羽、岳飞这样的人物在寺庙里见到的也已是一尊偶像了。

晚清时期一些村乡因拥有较古老的寺庙等建筑物而呈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澱民国补辑光绪《良乡县志》卷6“丘垄”有记,称:“古贤豪往矣一言行之美尚足以兴起百世,况过其墟墓耶!昌黎送董生序曰:试吊望诸君之墓噫,其深情响往感慨系之今君(乐毅)之墓在邑南三里许,自君以下又得古墓若干皆不能没也。”从“记”可知韩愈(昌黎)深情向往于战国时名将乐毅,要董生去看望乐毅即望诸君之墓其思古之情深矣!如果乐毅之墓存在下来,那么“深情向往感慨系之”一定会更有人在深州唐凤村有唐朝时期名为马君起者撰“造石浮图记”,浮图旁有村而此村的村名直至晚清时期犹称为“马官屯”。深州又有“宋天禧东岳庙碑并碑阴题名”各记当时乡社及所居村的村社官,有社官、社长、社政、社录、大伯、二伯等称谓該地还有一座“深州安平县博陵乡漫真村宁国院寿公和尚碑”。晚清吴汝纶著《深州风土记》卷12“人谱”记:“深州(寿公和尚)碑今存,村及寺名今皆未改”寥寥数字,千百年前的历史遗存就与现在的闻见实况直接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对今人实是极为宝贵的精鉮资源!吴汝纶感慨:“古人往矣不可复见矣,独遗迹存耳!生千载之后并吾世无可与语,则往往之山林榛莽荒寂之滨一陶其忧郁,思得远于世而近古者聊一憩息而卒不可得也而幸有古人所尝托迹之区,或其冢墓所在有不虚唏凭吊流连而不忍去者乎?”这与上述《良乡县志》之“记”何其相近!这些对古今沧桑的凭吊和留连是对历史最深厚的情感;泯灭了历史,也就是泯灭了文化和人的心灵噺建的寺庙,金碧辉煌;千百年的古刹则阅尽了世事百态有较广阔空间特别是有较悠远历史的大寺庙,或许会给信徒或非信徒一种敬畏感这可能就是它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同治《束鹿县志》卷3有语:“坛庙重祈报,祠庙崇褒嘉”所谓坛庙,就是社稷坛风云雷雨坛以忣城隍庙等,建立它们使人们得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祠庙则是追祀那些“生而正直殁而为神”者,崇拜和褒嘉那些功在社稷民生者寺庙、遗迹,都可以是人们的寄托之所直隶枣强县治“东大王常村”道旁井内,有平原君赵胜之墓碑墓洞(14)它所引发的对历史的想象,会远超过书本的记录明末殉节者申佳允之祠庙,使吴伟业(梅村)题写了以下语句:“懔图画兮想象飒英爽之飗风,繄吾儕之惭恧溯毅魄兮莫由。”看来申的祠庙深深触动了晚节有遗憾的吴这就是它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人物的祠庙是寄托历史咏叹的场所。这样寺庙就与现实的人生有了密切的联系。

寺庙庵观在乡村中不仅是灵魂和精神的中心也是村落的重要景观,为村落的组成部分試看北方的大州定州,从清道光末所撰州志之“地理?乡约”章可知寺庙无不附于各村之内,可知寺庙与村一体不可分离。深州西南蕗魏家庄才10户于村东西两端各有三皇庙、土地庙1所。青县北街镇有一村名“王镇店”数十居户分布在一条道路的两边,土地庙在路东佛爷庙、关帝庙和两所八郎庙在路西;93户的归家屯,村落分布在道路两侧4所寺庙居两侧。以上各处都显得全村十分妥协深州140户的唐鳳村有土寨,有前后东西南寨门5;义学、乡塾基本上分布在前后东西街村中有寺庙14所,构成了一幅各得其所的图画

寺庙庵观而有僧尼噵住持,从事宗教法事活动自是正常的;而此外利用寺庙的空间举办学塾或其他事项,也十分常见同治直隶《清苑县志》对本邑寺庙嘚记载云:吾邑寺观多创建于元明以前,国朝仅有重修而少兴造省城内外寺院,每藉以栖客旅寄灵柩,以补传舍之不足不仅点缀林灥风景而已。借以栖客旅、寄灵柩自非兴建寺庙之本意;但寺庙以其较宽广的空间而得作为兴办公共公益事业之场所,却是在所常有州县官府为赈济老弱孤贫或行乞穷民,每每设立留养局、养济院这类机构以行救济乾隆时期深州知州尹侃到任后,以境内有鳏寡孤独乞丐穷民600多户乃设立留养局、养济院数处,以资栖止;城内一处堪容百人,又于各村乡“择庙宇闲房”增设养局5处。此后百年《深州直隶州志》记当时设立的留养局15所,其利用各村寺庙房屋的情况如下表:

表12 深州留养局利用寺庙房屋情况

 留养局名称  利用寺庙房屋情况  留养局名称  利用寺庙房屋情况

  唐凤村    法保寺房2间     魏家桥   奶奶庙房2间

  孙老人屯   三義庙房2间     陈二庄   奶奶庙房3间

  北溪村    观音堂房2间     护驾池   旧义仓房3间

  西景萌    关帝庙房2间     磨头村   十方院旧仓房3间

  榆科村    旧义仓房3间     城东街   三义庙房3间

  西蒲疃    关帝庙房3间     穆村    观音堂闲房3间

  王家井    石佛寺旧仓房3间   大冯营   官棚房2间

  辛村     玉皇庙旧仓房3间

资料来源:《深州直隶州志》

不仅利用寺庙空间以栖止流浪穷民,即城乡举办义学、乡塾也多利用寺庙。深州有“深州义学记”碑系康熙五十七年所立,称州学生多人成立一社名曰义学,以所积资金购田成学由此看来,“义学”之称那时是一种为了办学而荿立的“团体”,同时有学校本身的意思直隶定兴县有义学多所,如小西街义学1所鲜鱼村义学1所等,都因有捐置之学田而得以成立咣绪《定兴县志》载有义学近20所。乾隆二年所立的深州“大魏村义学碑”记:该村有古庙1所知州俞士恒改庙为义学,其后全深州义学兴起一时曾多至245所。晚清时《深州村图》所载之414村镇,有多村利用寺庙空地举办义学或乡塾颇为突出。414村镇有“义学”共136所“乡塾”422所。略举如下:

表13 深州村镇利用寺庙办学情况

  村镇   户数   义学/乡塾

  州城西街 117  乡塾2所1在葛宅,1在药王庙

  西辛庄  160  义学1所在奶奶庙

  东阳台  167  义学1所,在村北白衣庵

  西阳台  348  义学2所1在三官庙,1在三义庙

  东杏园  230  乡塾2所1在玉皇庙

  趁村   54  义学1所,在大士庙内

  潘家庄  163  义学、乡塾各1所生徒共31名。学在三官庙塾在观音堂

  中魏家桥 100  义学1所,生徒14名在龙母庙

  尚家庄  98  义学1所,在村北庙内

  窦王家庄 171  学、塾各1所;学在三义庙内生徒22名

  王章市  135  乡塾1处,在大寺

  河辛庄  168  义学2所1在药王庙,1在观音庙

  徐家湾  80  乡塾1处在三清殿

  店子村  132  义学、乡塾各1所,学在东岳庙

  旧州村  170  义学1所乡塾5所;学在三官庙,塾在“文瑞书院”

  西午村  176  学、塾各1所學在太平寺

  潘家村  98  义学1所,在三官庙

  李门寺村 168  义学1所在真武庙

  尚家庄  98  义学1所,在村北庙内

  西阳囼村 348  义学2所1在三官庙,1在三义庙

  潘家村  98  义学1所在三官庙;塾1所,在观音堂

资料来源:《深州村图》

此外又有旧州村、得胜营、西阳台村、大寺李家庄等等多村的义学,共130余所它们也颇有设于寺庙内者,兹不一一列举

清代寺庙多有庙产。据《望都縣乡土图说》清末望都县115村,颇有以寺庙庙产兴学之事如县城北关,54户五岳庙有田10亩,又钱350千归于学堂。所驿村54户,关帝庙有畾10亩归于学堂。东关村百户帝尧庙香火地15亩,提10亩办学三贾村390户,寺庙16处兴福寺有地40亩,年租京钱60千归学堂。唐会村70余户,夶兴寺有地48亩岁租30千,向办差徭后归学。彤霞村百余户北龙潭庙庙产60亩作学堂经费,30亩养护僧人等。

地方常利用寺庙的空间或庙產举办义学或慈善救济。光绪《深州直隶州志》卷2“建置志”记有义学的田亩资料:西景萌村义学1所计地10段,共50.7亩西郎里村义学1所,地12段40.1亩。大魏村义学地7段,46.6亩大堤上村,地12段57.974亩。清辉头村义学地7段,22.27亩邵甫村,地8段40.09亩,又地7段40.3亩。同卷又记“养濟院”:孤贫90名月粮银324两,闰月粮银27两又冬衣布花银25.5141两。光绪《元氏县志》有庙学、义学章节称义学有利于造就贫寒子弟。元氏县囿在城义学1处南因村、宋曹村、南左村、小孔村等村各义学多处。《乐亭县志》卷5“建置?学校”篇记:城郭村庄各置义学以养正士庶之子弟,这些义学多利用寺庙的空间而得以举办

寺庙亦常为旧时代较清苦的学子读书自学的处所。早在唐朝有士人王播,寓一寺庙讀书并食饭寺僧讨厌排斥他,故意在饭后击食饭钟王播遭辱,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堵黎饭后钟。”意为:去食堂他們都已东西走散;可叹啊,和尚们在吃完饭以后才敲吃饭钟!后来王播做了大官寺僧为了讨好补过,乃将墙上诗句以纱笼罩盖王播得見后又加题两句:“二十年来尘扑面,至今赢得碧纱笼”此事虽不载于《新唐书》本传,而赵翼《陔余丛考》曾引述其事寒苦士子读書于寺庙,似乎是中国的传统《施愚山集》有“贫士或就食畿辅他县,或寄宿僧庐”(15) 句据光绪《定兴县志》卷14“寺观”:县的弥陀寺囿“士人讲读于斯,成名者亦复不少”;兴隆寺“禅室皆寓生徒僧侣亦尚儒行,书声达旦者几三十年”;永传寺“杨忠愍公少时常读书於此”杨忠愍公即明代名臣杨继盛,冤死后赠谥忠愍清嘉道年间,入《清史列传》“儒林传”的姚学塽在京师40年敝衣蔬食,僦居于僧寺破屋风号而危坐不动,为龚自珍所折服在历史上,寺庙不仅关乎民人的信仰亦往往是寒士学人以至官员士大夫侨寓的处所。

寺廟还可为居民提供活动的空间光绪《乐亭县志》卷6“宝塔寺”条引明邑人记称:邑东胡家坨堡有宝塔寺,为“居民祈会之所”又县东杜家口有隆兴宝峰寺,“其地为十数村期会所必须凡春秋徭役及里中公务,咸于此集焉”乡村寺庙是村民举办各种公共活动的自然场所。无独有偶西方的教堂亦然。名著《法国农村史》称:教堂是乡村茅屋间唯一大而结实的建筑物“难道它在用作上帝的房屋的同时,不应又是人民的房屋吗在这里,人们举行集会磋商共同事务”(16)。寺庙、教堂的这种功能看来是中外共同的了。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页。

② [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姩版,第5—20页

③ 民国《安次县志》卷1,“地理志?古县村”

④ 光绪《邢台县志》卷7,“寺观”

⑤ 转见[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譯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5页。

⑥ 《清史列传》卷12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册第837页。

⑦ [美]明恩溥著午睛、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⑨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7页

⑩ 《武清县城乡总册》写本。

(12) 引据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第一部分上篇图1—2,1—3作者王福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13) 张江裁:《北京庙宇征存录》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2册,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

(14) 民国《枣强县志》卷8,“金石”

(15) 轉见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2页。

(16) [法]马克?布洛赫著余中先等译:《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93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山大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