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宋词,元曲有什么区别?

和元曲有什么区别?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首先,宋词元曲都是一种曲词形式,可略比作现代的歌词。 他们的区别,从形式上来比较,元曲的格律定式更为严密,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相关信息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从内容而言,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而在元代这个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的年代,元曲是作为表达不满情绪,抨击社会黑暗的手段而存在的。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 当然,他们年代的不同也是区别之一。 以下是宋词和元曲的介绍,供参考。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祝您好运一生一世,如果回答有用,请点“好评”,谢谢^_^!》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活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②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
首先就文学史来说,你所列举的代表了各个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
其次,这当中汉赋属于散文,楚辞、唐诗、宋词属于诗歌,而明清小说就不用说了吧?
楚辞有些介于诗歌和散文...
词牌和曲牌啊。就是词和曲的音乐韵。宫调,等带有音乐性的相当现在的音乐中的C调或者是E碉等。 举例哈~~
如;曲牌:《天净沙》
《捉鱼儿》等
词牌:《满江红》 ...
答: 距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星期该怎么做的呢?我都很紧张的了,怎样快点发动?
答: 我可以给你提供个想法,仅供参考咯~!
可以从培训人才和被培训人才的数据比例来说明拉,很有说服力哦~!
祝你好运!
答: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答: 请说的明白点啊,你是要什么性质考试的啊,自考?成考?普通?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当前位置: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1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主要考查你对&&关汉卿、马致远,李白与杜甫,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关汉卿、马致远李白与杜甫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1、含义: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也比词更口语化。“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2、成就: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另两位是郑光祖、白朴)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等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代的北方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新诗体。而杂剧则属于戏剧文学的范畴,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在杂剧中包括唱曲、宾白、科介三部分。虽然它的唱曲和散曲一样,都是配有音乐的歌唱,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宫调和曲牌来写,但绝不能离开科白。科白是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代言体。而散曲除极少数例外,一般都是用来抒发作者自己感情的,尽管配有音乐,也只是作清唱用的,因为不需要科白,故称为“散”。元杂剧是带有浓厚地域性特点的戏曲艺术形式,属“北曲”声腔系统。杂剧的结构基本上有统一的规范,多为四折一本,有时应复杂剧情需要,也不限于四折。杂剧作为元代最突出的音乐成就,处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杂剧创作中,可考的剧作家有80多人,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廷玉等一大批著名剧作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量众多而又具相当艺术水准的剧本。今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有五百余种,而现存发现的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 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实现他的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当时,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16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762年,李白62岁,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杜甫: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极盛而走向衰落的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瑰丽,有时平易质朴,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他的诗留存到现在的有1400余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诗注本很多,以清康熙时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备,最为流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丽人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等,皆为世人传诵。 唐诗特点:
五、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进一步成熟,讲求声调韵律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后形成,近体诗的形式确立,并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唐诗: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所以会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有以下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唐代诗歌的四个时期: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境)人,生于河南新郑。他自幼聪慧,29岁时进士及第。后来进入翰林院。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四年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做过其他京官和地方官,如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和刑部尚书等。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晚年长期在洛阳定居,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中唐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杜牧:杜牧(803—853),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做过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和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京官。杜牧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也称“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古诗豪健迭宕,近体诗清俊生动,尤以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最为情韵丰富、意境深远,达到很高艺术水平。著有《樊州文集》。
李商隐:李商隐(813—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樊南生,又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25岁时,中进士。次年,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但也因此卷入朋党之争,遭受排挤、攻击和冷遇,一生很不得志,只是担任过校书郎、县尉一类的小官,长期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落魄江湖,过着穷愁飘荡的生活。46岁时死于郑州。李商隐的诗有独到的特色,他的作品总的来看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少;抒发个人的沉落不遇、感伤哀怨情绪的多。他的诗歌语言绮丽、对仗工巧、想象丰富,能够创造出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地表现出来,耐人思味,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著有《李义山诗文集》,文集已散失,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其诗注本颇多,以流行的冯浩的《玉谿生诗详注》较为详备。 柳永和《雨霖铃》: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苏轼本人在1057年(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反对新法的一些措施,受到贬谪。哲宗时,他任翰林学士等,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又被贬谪。在政治上他倾向于保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他却是赞成的。在文学方面,他是革新的主将。他的词开豪放的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内容,包括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身世、友情的抒发,达到了“无意不可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他的散文明白畅达,同韩、柳、欧及其父弟并称。他还擅长书法,独创一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善画竹,主张神似。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北宋晚期学者;母亲系状元孙女,读书很多。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8岁嫁给太学生出身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婚后两人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优裕、美满。她44岁那年,金兵入据中原,他们被迫抛弃金石书画逃往江南。两年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在离乱贫困中漂泊,直至年迈病故。她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练,属婉约派。后期的代表作有《声声慢》《武陵春》等,情调过于伤感。她的作品留下来的有后人辑录的《漱玉词》。   
辛弃疾: 辛弃疾(),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为金人所占。21岁时,他参加抗金义军。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多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收复中原,都未被采纳,反而遭到当权者的忌恨,落职后近二十年,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直到晚年,南宋政府才又重新起用,但仍对他很不重视。年迈的辛弃疾终于怀着收复中原的宏愿,抑郁地离开了人间。 辛弃疾的词里有许多反映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斗争内容,并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态度,交织着意气风发而又沉郁悲凉的复杂心情。坚定的抗金意志,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作品里。他的词,同苏轼一样,不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一位,并在更大的程度上冲破了词的格律,以文为词,问答如话,议论风生,自由奔放。辛弃疾由于政治上失意,力求从抑郁中解脱,这就给他的词带来了消极成分,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 豪放派、婉约派比较:
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应注意,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但各有偏重。 宋词及其沿革: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唐代,民间就已流行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号为“曲子词”。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就有词作问世。词发展至宋代而走向辉煌。宋词既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流传至今的仍有两万多首。南宋的词,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但却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就在宋代,民间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进入繁荣阶段,词的创作高潮便过去了。作词就是按照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的唱法久已失传,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音乐节奏之美。
宋词:1、变化: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2、兴盛的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3、要派别:①婉约派:即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风格是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词的内容上,摆脱了咏叹个人悲欢离合或喜悦忧伤的狭小范围,扩展了题材,凡是怀古、咏史、说理、感事、言志、抒情、描绘山水田园,都可用词来表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了音韵格律的束缚,开创了豪迈奔放和清新高远的风格。 宋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故名宋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是一种音乐化和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一般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也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宋词的流派,历来有婉约与豪放之别。宋词流传至今仍有两万余首、一千四百余家,词牌之多,据《钦定词谱》统计,即达八百二十余调、二千三百余体。
发现相似题
与“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5008135651135155998171157601226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宋词元曲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