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

老子与《道德经》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章名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乃是
老子与《道德经》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章名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乃是产生天地始源,天地是万物的始源.然在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王益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讲明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相信春秋时期宇宙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所以25章所讲的宇宙“域”也就是“世界”的意思.然而我理解时觉得两者却有些矛盾.开章已讲道是产生所有的始源,25章又为何说“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呢?又为何讲道“道法自然”,道是仿效自然而生的呢?既然道是万物伊始,应该不仿效万物,而应该是万物仿效“道”,故不明.亦以开章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是真正的“道”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为何老子却以《道德经》一书留世,一书说讲述的道理难道不是永恒的“道”吗?我亦理解老子“无为”的思想只是对个人修养有帮助,对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老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缺陷,我们应该批评吸收.但是既然老子说明了圣人“行不言之教”,如今却以《道德经》教化民众,那么老子算不算圣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64章有云: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希望民众能够“无为而行”,但是又为什么教化民众要想得到成就就要努力呢?既然无为,又为什么要成功?63章有云:图难于易其,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如今的道理向我们说明,不要把一件事情想得太难,因为想得太难做的时候心里便会有所顾虑,不能尽其力,等事情做成之后便会觉得原来事情就这么容易.为什么老子却说,圣人把所有事情都想得太难,所以圣人所有事情都能成功?本人在最近把《道德经》一书略略读完一遍,看的时候感生出这些问题,余亦知道自己还不成熟,不能完全理解老子所要向世人传达的道理,故有此一问.望有识之士能释其疑.感激不尽.
我试着说一下我的看法,毕竟只能算是揣测,我们谁都不清楚李聃先生到底是怎么想的:1,关于“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是符合逻辑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意思是说,整个宇宙中,最值得尊重的伟大的东西有四个,这些是道(万物之源)、天(可理解为天意)、地(自然环境)、人(万物之灵).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宇宙的概念比道更原始,而是强调道对于宇宙的重要性.关于“道法自然”,其实对于《道德经》,历来解释就多歧义,所以陈鼓应先生很多句子都不会精确解释,因为你越精确,可能越会偏离原意.所以这里,我觉得应该看你怎么解释“道法自然”的“法”:是主动仿效、还是打比方.比如:理解为道的运行是根据和仿效自然,可能就会向你一样有歧义;但是理解为打比方,就是说道的运行类似于自然(注意,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环境,而是自然的态度.)就不存在你的疑虑了.2,关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觉得首先也是对于其意思的理我个人理解为“道是可以说的,但这个道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道;道也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名”.这样就不会有“道,不可说”的意思了.而且,也符合逻辑,老子《道德经》讲的就是这“非常”的“道”.关于圣人行“不言之教”,我觉得这个你就有些挑骨头的意思了,呵呵.就像“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样,你看看现在的圣人“孔子”、“周公”谁不出名?谁没有被后世记上功劳呢?就连佛祖看破红尘,也还要到红尘里解救受苦受难的人呢,呵呵.3,这里,就看你怎么理解“无为”了.和很多人一样,你理解“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这样的意思,可实际上呢?老子的“无为”是指“人们做事情往往会带来一些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很多事情要顺其自然”(比如三峡工程,是为了发电造福国人,但是却破坏了生态坏境),老子的“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而这种“为”,本身就是为了与“道”合二为一,是“道”的运行方式(“道法自然”).4,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到底是“把事情想得容易”能够完成得好,还是“把事情想得难”能够完成好,还没有定论.前者,会造成“掉以轻心”,后者会让人“认真谨慎”,说句玩笑话,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能够想到圣人的想法呢?
与《老子与《道德经》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章名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乃是》相关的作业问题
  道经上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  第一,他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 运行之理.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门.”修仙
因为世代流传下来,就这样了.都要参照.因为世界上没有一部“准”道德经.如果你了解一下马王堆的道德经,还有郭店楚墓的竹简这些出土的文物就知道了,争议是永不休止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
悬赏分:0 !真服了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
  第一章  [原文]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
道.规律是存在的.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存在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可道.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述、用文字记录.非恒道.被认知的真理具有相对性.由于我们人类认知事物的局限性,所以我们所表述记录的并不是规律的本身.我们可以求索真理,但由于我们有限的认识,想穷尽无穷的宇宙终极规律,我们只能是无穷的接近.这就是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中开篇的两句话.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要阐明的是什么.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
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通”恒“道这个东西,是可以讨论的,但我们讨论出来的,并不是它原本真实(或全部)的面貌.我们可以给它命名一个名称,但我们所命名出来的,并不是它原来就叫这个.“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和命名,
这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老子借此说明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有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律”来套用,因此“非常道”“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哥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开头句,也是道经的总纲.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也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为,道路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老子著道德篇
你好!对于你的问题,个人认为很好解答.第一,常字自古有之,不是说为了避讳才改成“恒”字的,其证据为常字是一个姓,常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所以道德经原文如此,现今又何必改动呢?也就是说,道德经原文如此,在东汉恒帝时不会为了避讳才改成“常”字
这断句法不合适.第一章看起来不同了,其实不过是细节不同,段意却没变化.还有,“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破绽,前面一个字“名”,后边俩字“有名”,这不符合当时的写作习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与通常断句法“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意思完全一样,根本就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断句.第二章也差不多.但“故,有无相,生难易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中开篇的两句话.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要阐明的是什么.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道德经》第一章解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计算机技术|
总评分4.1|
浏览量6146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何读不懂经典:《老子》第一句为例 - 简书
为何读不懂经典:《老子》第一句为例
我最喜欢回答的问题,是“某本书上写了什么”、“某人曾有过什么观点”之类的。即使不知道,我可以去查书来回答。而我最不喜欢回答的问题,是这样的:
《老子》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是不是世界的本原?
还是这世界的规律?
赵孟頫所绘老子
这问题并不难回答,惟一难的地方,在于这提问的方式已经将回答者逼死在一个角落了:你往往只能顺着“本原”、“规律”的角度去解说为什么是或者为什么不是。然而这样的解说是徒劳而无益的,因为这提问的提问者,他往往只是在等一个简单的答案。你回答“是”,就符合他的预期了。你回答不是,他并不想听原因,只想让你在“本原”、“规律”之外再找一个新的名词代替它,比如“始基”。我要解释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是值得特别去反思和质疑的。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读经典就是呈现你自己》。这个题目换句话说:你有怎样的思想,经典就会怎样向你呈现。比如整天追问世界的“本原”和“规律”的人,他们所有的形上式的思考只有“本原”和“规律”这样一种模式。他们一定要将所有的形上问题都解释成“本原”和“规律”才能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的预设。我不想空泛地“谈经典”,结合通行本《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来介绍一下阅读经典,特别是古代经典的体验。这个问题本来在群里和朋友们讨论过,其中的细节都曾涉及到,我借这个文章再组织、整理出来,希望会对其他的朋友有启发。【1】对“翻译”的克服首先希望能克服的,是翻译的冲动。很多人以为的“读懂”,就是将古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一遍。比如“S是P”,这是翻译,是用“P”来翻译“S”。所以,“道”是P1,“可道”是P2,“常道”是P3。依此将“道可道,非常道”翻译出来,就是“如果P1是P2的话,那么就不是P3。”中小学《语文》课上教育形成的思维,根深蒂固,谁翻译得更流畅漂亮,更有煽动效果,谁看上去仿佛就更能“读懂”这句话。江湖上这些“国学大师”,都是翻译高手。他们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佛性般若来代替其中的P1、P2、P3,讲得口吐莲花上天入地。仿佛理解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就能掌握宇宙人生中的根本奥秘,就能保你祛病消灾升职发财似的。但是思想领域的问题,往往是翻译不了的。或者说,这样的场合,翻译只是一种解释而已。翻译本身没有错,相反的是,这本来是我们开始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没有关于《老子》的任何基础的话。但是我要提醒的也正是,翻译只是我们理解这问题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个助缘,远远没有切入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上。所以,我认为翻译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果你只是以看某一种《老子》的今译为满足的话,可以负责任的说,看哪一个版本的翻译都可以。因为,它们本来都没有什么用处。如果翻译可以解决我们理解《老子》的这问题,那么全部关于《老子》的课题就都可以简化为“我们如何做出一个完美的《老子》译本”的问题。显然这是非常荒谬的,除非某种译本能穷尽所有我们解释《老子》的可能,否则就不可能会有“完美的”译本出现。【2】让我们的讨论变得有效有一个事实谁也不能回避,就是《老子》的“本意”,追根究底的话,是谁也不知道的。所以,在解释角度上说,“本意”就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是试图在寻找某种似乎更接近“本意”的解释方法。当我们问“道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要反思我们为何要提出这问题,以及我们提出这问题的预设是什么。这是让我们的讨论变得有效的开始。同样,当我们拿到一个译本或一种解释,说“道是P”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去怀疑和审视,这样一种解释是依于什么背景而产生的。事实上,将“道”解释成任何一个具体的“P”,分分钟都会被另一个具体的“P”驳倒。所以,执着一个只能是这样的“P”,而不能是那样的“P”,就没有必要了。我们要想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只能反思你为什么会认为“道”只能是你所理解的那个“P”?所以,讨论的本质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各自立场(背景)的互相澄清罢了。如果是讲思想的话,努力澄清自己何以如此解释的思想背景,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反过来说,不仅仅只是给一个翻译,而同时给了一个“何以如此翻译”的解释的译本,才是值得一看的译本——无论这个翻译本身对于不对。一些人说,陈鼓应的某个解释不对,所以他的书是垃圾。这样想问题,天下没有可读的书了。任何一本书都会在一些地方出现具体问题上的偏颇或失误,这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具体结论。我们真正因该学习的,是他得出这具体结论的方法。【3】方法的觉醒有了这个铺垫,当我们现在再说“道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反思一下我们是依于什么样的方法来得出我们的结论的。这就是方法意识的觉醒。方法的意识决定了你的问题意识,或者说,什么样的方法就只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你是个有训诂基础的人,“道是什么”对你而言就是一个文字、字音的训释问题;你读过历史上的很多解老、注老的版本,“道是什么”对你而言很有可能是一个道家义理的问题;你不了解中国的古书,但是学过不少西哲或现代哲学(比如语言哲学),“道可道非常道”对你而言就只能是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不一而足。我选取我认为更有普遍性的一种方法,看上去更接近我们所想象的“本意”的方法,就是古代的义理学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承认《老子》本身一部意义完整的著作。所以,解释者会在《老子》的原文中,找出所有涉及了“道”,以及类似“道是P”的部分,将这些部分相互诠释。也许,最终仍未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P”。但是,大致能了解《老子》展开其问题的方法,知道《老子》的思想特点。这是古人解释《老子》的一般方法。我们如果要认识、接受、学习这种方法,就要进入到一个历史的语境中去,去看历代的《老子》解释都是怎样的。【4】历史的语境我以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为例,看看大学者是如何操作这个问题的: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中最难解释的是“常道”,能说出你心目中的“常道”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已经解释了大半了。而“常道”中难以解释的又是“常”,“常”的训释规定着我们对“常道”的理解。陈先生对“常”的解释:他以帛书《老子》作为参照,帛书上面“常”字写做“恒”字,这个意思自明。这是史料和训释的方法。然而,这问题又转换成了对“恒”的解释。陈先生又以《周易程氏传》中程颐对《恒》卦的解释,讲了古代义理系统中,“恒”是什么意思。按程颐的解释,“恒”就是要不停地变化。所以“恒道”,就是“不断变易的道”。但是陈先生并不说这是自己的结论,而是用朱谦之的结论来旁证,说明前人早有这样的看法。【5】读经典就是呈现你自己很多人解释文本的时候都满口“我以为”、“个人认为”。做为个人的谦辞固无不可,但是将此作为自己自信的表现,则未免显得刚愎不讲道理。所有“我以为”的,是任何人都永远无法攻破他的,因为他想怎样以为,就怎样以为。而无论前文中介绍的陈先生的论述,无论对与不对,他的方法和依据都摆在这里,要攻破他,可以顺着他这个思路去攻破他。学术是天下公器,意思就是如此。无论如何,“读经典就是呈现你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思维,你理解的经典就是什么样的。比如你只学过中学课程里的理论训练,那么“道”对你来说不是唯物的就是唯心的。虽然谁也说不清楚“唯物”和“唯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比如,你的思想世界都被鸡汤给灌满了。那么大约你读《老子》是为着某种看似“有用”的目的而来的,则自然就会解释成“道是规律”,好像读完《老子》就能过好这一生似的。然而你那无论什么模样的“人生”,和《老子》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老子》不能指导你的人生,正相反,《老子》只会按照你的理解能力的预设去呈现给你。
鸡汤提供答案,经典敞开问题。
答案已死,问题指向思想的彼岸。
更多阅读请关注个人公众号:乾坤衍 (qky_celiang)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冒死记录中国神秘事件 作者:老夜(第三个宇宙的沉思、海中帆) 冒死记录中国神秘事件共四部,分为《开端》《深井》《格局》《启示》。 #序章:一张光盘 ##一张光盘 如果不是那次经历的话,我不会得到这张让我从此过上恶梦一样生活的光盘 一年前,我是一个中关村一个软件工程师,平时的...
冒死记录中国神秘事件 作者:老夜(第三个宇宙的沉思、海中帆) &能够将此书介绍给大家,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并不喜欢看很多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让我手不释卷,如痴如醉,作者想象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故事的组织能力,真是无人能出其右 读完这部小说以后,我相信你也会象我一样迷失方向....
前言:作者夏景清 ,1937年生, 中医医师。由于觉得写的很好,因此转载。转自中国期刊网。 正文:本文对老子和西方哲学,进行反思比较,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西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哲学命名上和道德经有共同的意向。 二,在原始哲学的最基本的认识,有众多的相似相同思想。如西方...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阅读: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这件事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小事。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得出,他的基因是很...
7月25日,星期二,晴,高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说到玩,孩子们如同脱了缰的野马,立马响应起来,玩的很开心! 今天下午,去接女儿,发现三个孩子刚好写完英语作业。于是我提议吃串串,女儿和两个死党立马响应,尽管他们三个人已经吃了饭,但还是要和我一起去。因为我说吃完串串会去同州湖...
今天给大家谈的话题离不开网络,也离不开写作。总结一句话:互联网时代是写作人的时代。之所以这么说,我想从以下4点入手阐述: 1.网络的核心是文字 2.相比较之下,人们更习惯看文字 3.文字的便利性 4.网络传播离不开文字 1.网络的核心是文字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了。虽然现在网络...
坐在窗边,听着外面细细的雨声,淅淅沥沥的,伴着楼上装修时的敲击声,还有那远远的电钻声,汇集成了好听的音乐。望向窗外,看着雨水滴下来砸在树叶上,让树叶也有轻微的跳动,像是伴着那音乐跳起了舞,而那雨滴从叶尖滴下像极了一颗颗珍珠。阵阵的微风吹进房间,有些淡淡的凉意。现在已是九月了...
60年代后期开始,至到70年代中,在美国中部各州纷纷出现大批农场牛羊马等被发现暴尸荒野。数目也由1967年的第一次正式报道里面发生于科罗拉多州的个位数,达到了70年代高峰时期的数千头,情形越演越烈,从一两个州到最后有15个州正式报告了同类神秘事件的发生。报道中显示,...
曾经,我以为高中毕业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离开了家,离开了你们,自己一个人,带着行李,一年两次的往返于家里和学校。现在,想一想,生活也还好,即使我们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QQ,电话牵着彼此之间的那根线。真的,很感谢时光让我遇见了你,让我在最低迷的时候有人可...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无相无名之道,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犹言也憨山大师云: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此二句,言道之体也,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
采纳率:7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丹讲老子道德经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