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代表作写的诗(最好是山水诗)

(femtoyang)
(走书读路)
(燈前平步)
第三方登录:?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请选择考试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被机房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拦截,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您的网站可能因为未备案,或者原备案号被注销
2.网站存在信息安全问题.您的位置:
山水诗鼻-谢灵运
  晋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当时被京城一带称为南蛮之地的永嘉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太守,他身材伟岸,气质洒脱非凡,深邃的目光闪烁着睿智,眉宇间充满着英气。他就是为永嘉写了好多千古传诵的山水诗的谢灵运,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南朝初期,曾受恩于刘宋皇室的谢家大族,因刘宋皇位的更替,而受权臣排挤,逐渐被朝廷疏远。谢灵运(小名客儿,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18岁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正好赶上整个家庭衰落的危难时期,尽管他自幼好学聪颖,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但时势如山倒,一切都已回天无力,还是被一本奏折贬为永嘉郡太守。作为士族子弟,谢灵运曾经心怀抱负,想当祖父一样的大将军,想做堂曾祖父一样的名宰相。结果却因皇位的变更,权臣的谗言而遭贬永嘉,一腔热血付诸东流,使他重新选择了人生坐标。  谢灵运遭贬离京,一路亲眷、好友、邻里相送,一路游山玩水,即兴吟诗,发泄心中的郁闷。当他与好友颜延之、王爷刘义真话酒离别时,豪放的情怀一下子高涨万丈,他仰头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扔掉酒杯,挥毫泼墨,即兴写下了一首乐府诗《悲哉行》: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蔂萦。眇然游宦子,晤方时未并。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诗中所流露的“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心声,“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是他已有心寄情山水,消音遁形,以避现世的前兆。  上路之日,谢晦、谢曜、谢弘微等堂兄弟和乌衣巷的街坊邻里送他到建康城东南四十多里外的方山宓妃亭时,谢康乐在宓妃亭中挥毫写下《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接下来,谢灵运坐船离开京城建康,由长江入吴淞口转钱塘江,途径始宁、富春江、桐庐,最后由青田溪而入永嘉。他一路游赏,一路思索,一路赋诗,分别留下了《过始宁墅》、《富春渚》、《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等山水诗篇。  这一首首描绘山水景色的美丽诗篇,是谢灵运脱离了尔虞我诈的朝廷生活,抛开了将军宰相的各种梦想,心灵得到充分自由后的力作。看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此时的谢康乐已渐渐地向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之位靠近了。  来到永嘉后,楠溪江的青山绿水进一步激发了谢康乐的诗情,他陶醉于楠溪江秀丽的山水之中,为了捕捉每一处大自然风光的秀气,他还发明了一种登山“木屐”,穿上它,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能防止打滑,世称“谢公屐”。  在楠溪江广阔的怀抱中,谢灵运饱览山川,净化久罩樊笼里的心田,尽情迸发他那奔狂的才情,为永嘉楠溪江写下了留芳百世的山水诗篇:登石门最高顶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归回溪。长林罗户庭,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阶迷。来人忘新木,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沉冥岂别理,宁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石室山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经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注:石室山,今大若岩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经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署,蔽翳皆周悉。《盅》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恰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注:绿嶂山,今上塘镇东北部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螟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远。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幽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白居易有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政治上的不得志,使谢灵运转而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并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一代巨匠。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唐代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谢诗中许多世代传颂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苏轼云:“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永嘉山水因谢灵运而名扬天下,而谢灵运又因永嘉山水孕育的诗情,奠定他山水诗鼻祖的地位。在谢灵运之后,陶弘景、徐陵、张又新、孟浩然、王维、陆游、朱彝尊等著名诗人,都因谢灵运而慕名永嘉山水接踵而至,他们或徜徉楠溪江口,或深入楠溪江风景区腹地,吟咏不绝,留下无数珍贵诗篇,影响溪山文化。《山水诗中的谢灵运》
山水诗中的谢灵运
山水诗中的谢灵运山水映射了谢灵运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到了谢灵运,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温州瓯江(又名永嘉江)中有一孤屿,当地人称作江心屿,曾经是晋宋之际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不羁的诗魂常常沉溺与耽游之地。也就是这样一个激流中的孤独岛屿,见证了1500多年前一位在历史深处留下诗歌绝响的诗人,曾经怎样将自己的心灵放纵于山水,放纵于世道,而岛屿不沉,人却一去之后杳然难寻。诗歌,无疑暗含了诗人与世界纠缠中最为隐秘也最为激烈的秘密。所以诗歌语义上的雄浑与晦涩,皆是诗人命运轨迹的呈现。决定一个人命途方向的,到底又是什么?一杜甫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曾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诗中“故人”与“谢公”,都是指谢灵运;“绝境”一词是杜甫对谢灵运一生传奇命运的写照。杜甫这首诗歌沉郁厚重、善于用典,与他诗歌的总体风格一以贯之,我认为“绝境”一词正是杜甫由谢灵运写该岛的著名诗歌《登江中孤屿》中“乱流趋正绝”一句所化。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两句诗,将该诗的写景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将诗人自己的境况和心境和盘托出,当然也将整首诗歌推至奇妙的境界,为中国山水诗歌完成了一次悲壮的铺垫,最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山水诗歌崛起的标志。而杜甫将谢灵运的命运以“绝境”一词来象征和概括,不能不说是诗圣眼光的独到以及察史、阅世俱深的体现。人生的绝境,除了环境险恶外,可能真正是人自己心灵中的绝境。这也是佛教心学的大义,可惜参佛已至妙境、聪慧非凡的谢灵运不是不懂得,而是不愿懂得。他的《佛影铭》《维摩诘经赞》等文章,在当时影响颇大,尤其是他支持竺道生“顿悟”说的《辨宗论》一文,对后来禅宗理论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他研究佛学,却没能让自己的心身超然物外,这可能是谢灵运内心最大的秘密。过去许多人认为,谢灵运的命运与当时晋宋交替有关,这种判断不免失于简单。我认为,谢灵运短暂的一生,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是他将自己一步一步逼到了绝境,他率性而为,终于导致了他生命的悲剧。据《宋书·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载,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之孙,出身高门士族,晋末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时年十八岁),“食邑三千户”。他自少年时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由于他出身与地位显赫,又颇有天分、学问极高,因此狂傲自大、不可一世竟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风格。他在宋国任高官时,因擅自杀掉自己的门生(自己身边的仆从)被免官。东晋结束,宋高祖时代,将他“公爵降为侯,食邑五百户”,恐怕也与他先前擅自杀人有脱不开的关系。因此《宋书》上说:“灵运为性偏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不受拘束、狂暴风格的他,内心的愤慨自然就会表露出来。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忧思不解,情寄山水,自古都不乏例证。鲁迅曾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描写屈原:“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说得有些刻薄,但也有一针见血的透彻。谢灵运的狂傲不羁,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正如杜甫所咏:“绝境与谁同?”他狂放桀骜,甚至与同时代的文人也不甚相睦。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载:“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明显是借古人曹子建来蔑视和自己同时代的文人,他认为他们全加起来,只能与自己持平。尽管在那个时代,至今还未发现有谁可与谢灵运的文才相比。二谢灵运被贬,是他人生的大不幸,是性格导致的必然,但是,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大幸。确切地说,谢灵运到了温州一带,其山水诗歌的写作才突然达到高峰,标志性的诗歌就是《登池上楼》《游南亭》《过白岸亭》《登江中孤屿》等。其中《登江中孤屿》又是这些诗歌中出类拔萃者:“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相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关于该诗,历代注解都很混乱,因而仍然有解说的必要。其大义是说:遍游江南已有倦意,江北好久也都没有游览。(所以他乘舟向北)寻找新奇景象的道路突然变得多么漫长,时间因此也显得如此短促。(突然)江水在乱流中将要被截断,孤傲的岛屿(不得不)栖身于川流之中。白云与阳光交相辉映,天空和江水清澈通明。这些呈现出来的神奇,事物自己无法欣赏,蕴藏在事物中的本质又有谁能够予以传达?江心孤岛好像昆仑神山一样的容姿,人世间的事情也是那样幽深和缥缈。(因此)我开始相信仙人安期生的长生术,能够尽养有生之年。在晋宋交替之际,谢灵运时刻都有覆灭的危险,他就像坐落在大江之中的孤岛,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这正是谢灵运所面临的境遇的写照。谢灵运认识到这种危险,他没有想着超脱或隐居,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真正隐藏于山水之中简淡出之,而是与大江川流进行搏击。大自然成为他情感发泄的对象,在人间这片土地上,当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时,他俨然是一个疯子。他疯狂到对什么都傲然或漠然,他似乎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在永嘉太守任上一周年之后,谢灵运又辞官东归,纵情于会稽的山水之间。这期间,他常常带领数百门生,凿山浚湖、寻山陟岭,还发明了登山鞋(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过着醉生梦死的浪荡生活。会稽太守“事佛精恳”,他担心谢灵运填湖挖山,会残害山水间的生灵,曾劝阻过谢灵运,谢灵运嘲讽这位太守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言下之意,你没有慧根,不可能得道,你死在我之前,成佛得道却在我之后。这自然埋下了被人仇恨的种子。这期间他还做过秘书监,但仍然是称病不起,散漫得没有形状,结果扔下撰写《晋史》的工作,请假东归,继续他昼夜不分的荒唐生活。据《南史·谢灵运》载,他与朋友在会稽千秋亭饮酒,脱光后大喊大叫,还是那位会稽太守派信使过问,谢灵运怒斥道:“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意思是我的身体自己要大喊大叫,关你这个傻瓜什么事?谢灵运回乡后不改放浪不羁本色,终被处斩。因而《南史》论曰:“灵运才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他的猖獗,需要他用自己的生命来抵偿。杜甫在诗歌《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高度概述了谢灵运一生命运的“绝境”后,又借用东汉梅福在乱世中隐于小吏能够长生不老、终成仙人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人生境界,便是“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这种本质上老成持重、沉卧尘世之中,惯看人生风云的不惊不恐,能在大自然中保持闲适自足的心态,正是谢灵运所缺少的,也可能是谢灵运所不屑的。但正是这种状态,才成就他的千古名作与不朽诗才。谢灵运以前,山水在我国诗歌中,只是一种点缀或背景,而到了谢灵运,山水不仅是诗歌的表现对象,还是诗歌的象征本体。山水就像谢灵运的内心世界一样,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从此,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只是谢灵运以后的中国诗坛,似乎再也没有这样疯狂的诗人了,大江中孤耸无援的诗岛,似乎就是一种告诫,因而诗歌中的山水又复归于平静和萧索,不再像谢灵运的诗歌中那样大起大落。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灵运的山水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