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在课堂中如何鉴赏古典诗词美【优质】,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十讲,古典爱情诗词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古典诗词鉴赏视频,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古典诗词鉴赏论文,古典诗词炼字鉴赏20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在课堂中如何鉴赏古典诗词美【优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古典诗词欣赏的四种类型
日 14: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内容摘要:诗词欣赏因诗词而异,更因人而异。诗词、诗文的欣赏说易好像不难,说难却真不容易。王安石17岁时随父定居江宁(今南京), 19岁时父亲去世,葬于南京, 43岁时母亲卒于京师,王安石护其灵柩归葬南京。慧心读诗除知人论世外,还得用一种慧心来读诗,因为诗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情感的结晶,也是智慧的产儿。此诗一题作《听玉门关吹笛》,也有学者认为王之涣可能到过玉门关(见傅璇琮先生《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加之诗中末句又提及玉门关,就有人认为玉门关与黄河距离甚遥,在玉门关无法看见黄河,首句不合情理,应该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总之,诗词、诗文的欣赏说易好像不难,说难却真不容易。
关键词:诗词;欣赏;慧心;王安石;玉门关;艺术;深究;黄河;诗歌;异文
作者简介:
; 《全唐诗》  演讲人:刘石  简介: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曾在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高校任客座教授。著有《书法与中国文化》、《苏轼词研究》、《苏轼词选》、《有高楼杂稿》、《有高楼续稿》、《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宋辽金卷)》、《宋词鉴赏大辞典》等。  ■前面的话:  文学中最精美、最富于情感和审美内涵的那一类叫诗词。诗词欣赏因诗词而异,更因人而异。这里所谈,只是个人欣赏古典诗词经历中的一些感受,法无定法,何况本谈不上什么方法,姑且称作四种类型。  ■精彩阅读:  有一类诗,抒发的是普遍、普通的人情、人性,加之诗风快如并剪,爽如哀梨,只要依着常理去读,带着感情去读,即眼便知为好诗,不必深究,也无法深究,深究则落言诠。  我们读诗有时也要细读,得求甚解,不能囫囵吞枣,否则诗的好处不易尽显,辜负了古人投入在诗歌创作中的无限心血。  诗词、诗文的欣赏说易好像不难,说难却真不容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根本说来取决于欣赏者的性情襟抱、学识涵养。  有情读诗  有一类诗,抒发的是普遍、普通的人情、人性,加之诗风快如并剪,爽如哀梨,只要依着常理去读,带着感情去读,即眼便知为好诗,不必深究,也无法深究,深究则落言诠。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人没有家乡,谁没有思乡的经验?不需要刻意地调动,这些经验就会涌上心间。对这首诗诗意和诗艺的理解有很多,如“忽然妙境,目中、口中,湊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等等,完全不错,但于诗歌的情感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有人不认为这首诗容易理解,有一册书中写道:  怎么样才算理解了呢,不妨用下面两个问题检测一下:一、诗中所说的床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是睡床,他怎么能举头望明月呢?如果是井栏或马扎,那说明诗人始终处在月光之下,怎么会有“疑是地上霜”的心理过程呢?二、诗人只说“举头望明月”,那他这时“思故乡”了吗?他为什么要低头?是因为举头太久脖子累了吗?  这就有些近乎玩笑了。  在这种诗面前,我非常同意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感叹:“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读这样的诗,不仅不必了解创作的背景、不需了解别人的饶舌,甚至不必知道作者究竟是谁。  比如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家耳熟能详,而且也知道诗题叫《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但这还真不一定。《全唐诗》里两见,它同时也归入一位叫朱斌的诗人名下,诗题也有不同,叫《登楼》。但就欣赏而言,不用管作者是谁,也不用知道登的是哪个楼,诗歌本身创造的、呈现的情思哲理神完气足,完全不劳外求了。  此外还有抒发爱情、友情、亲情的诗。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东野46岁进士及第,4年后即50岁时才铨选为江苏溧阳尉这一小官,随即迎其母侍奉。古代的孝子比今天多,孟郊可算其中的一位。但我们何尝需要了解了这些才可以被感动,“仁孝蔼蔼,万古如斯”(明人对这首诗的评语),“孝”是传统的美德,不也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吗!  还有体现其他人性光辉的诗篇,如平等意识、人道关怀等。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平等与关怀甚至延伸到动物与植物。宋人叶元素的《绝句》:  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护柴门。  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  启功先生《古诗》中的四句:  见人摇尾来,邻家一小狗。  不忍日日逢,恐成莫逆友。  袁枚的这首小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人在枷锁中是现实,人不甘于待在枷锁中也是现实。这些诗作,吟咏、赞美的又岂止是动物和植物。  又如对充满生机的山水自然的关注和赞美。清代广东诗人张维屏的《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每读此诗,耳畔竟真能响起隐隐春雷,眼前河澌冰涣,花骨朵缀满枝条,真不亚于听一曲短小而磅礴的春之声圆舞曲!  套用古人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落泪者必不友的说法,读上面这些诗而不满心感动或倾情向往的人,或者读上面这些诗而忙着去找分析文章来参考的人,必是寡情不可交之人。  有意读诗  与上面不同的一种情形是,有些诗词如果不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就体味不出或不能充分体味出诗之意蕴与诗之美,明珠就算给暗投了。  诗圣杜甫有一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算诗吗?还是诗圣写的诗?我们试着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那简直没劲极了。西方有人说过:诗是什么,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那些东西。意思就是说,诗是不可以翻译的。这种巧而有味的表达真好。诗固然不可以翻译,但这诗似乎就算不翻译也不觉着好啊——不过,这是在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之下。  如果我们了解这是杜甫59岁的生命走到尽头,即他去世的当年(770年)所写,所涉人物李龟年是唐代最繁盛时间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作者青少年时期赶上了大唐盛世,出入公卿之间;以及相关知识如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国运的盛衰和作者自身命运的跌宕;再知道岐王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隆范,崔九是唐玄宗时任为殿中监的崔涤,亦即中书令崔湜之弟,总之都是些达官贵人吧,就能够理解此诗之妙了。  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述颇多的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追忆》中的话来说:“这里有一条回忆的链索,把此时的过去同彼时的、更遥远的过去连接在一起。”我们能够读出清人黄生的感受:“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也会同意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评价:“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我们还能体会到这首诗如何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含蓄”的艺术手法用到极致。  还可以再举可以类比的宋代的一例,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都知其为名诗。名在何处?那还用说,名在第三句,名在第三句中的那个“绿”字,那可是王安石费尽心思才想出来的!宋人洪迈《容斋续笔》中说,见过别人家藏的这首诗的草稿,这个字先可不是“绿”字,先用的是“到”,圈去后改为“过”,又圈去改为“入”,再改为‘满’,改了十几个字,最后到了“绿”就不改了,满意了。今天人们对这个字也颇为追捧,如词性活用、使动用法等等,都不错。  问题是前两句怎么样?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瓜洲,在长江北岸,是古渡口(在邗江,今属江苏扬州),两地隔江相望;钟山,在南京,代指南京。南京在京口之西,两者相距不足百公里。  这样前两句不就成了画地图似的索然无味了?  其实非也。  王安石17岁时随父定居江宁(今南京),19岁时父亲去世,葬于南京,43岁时母亲卒于京师,王安石护其灵柩归葬南京。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自江宁府赴朝中任翰林学士时,时48岁。自17岁至48岁,共31年。虽然他22岁中进士后辗转各地为官,如知鄞县,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入京做三司度支判官等,但由上述可知,他与江宁有着不可割断的牵挂,尤其是父母葬地在此,其感情可以推想而知了。  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诗歌前两句可能蕴含着比字面多得多、深得多的意蕴。居住了31年的故地,父母灵柩安置之所,第二句中为何提及钟山就很明白了。又由诗题可知诗作于瓜洲,抵瓜洲前,王安石在京口与金山寺僧宝觉会宿一夕(参其《赠宝觉序》),就可以明白第一句中何以提及京口、瓜州了。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人在瓜洲,再往北就离开江宁属地了,就真的离开友人,离开待了多年的故地,更离开父母灵柩所在地了!我们就可以理解全诗前两句蕴含着的,是对友人的怀想,对父母安息之地江宁的存念,而绝不是在无谓地画什么地图。  现在我们也可以理解,此诗的出色虽然离不开后两句,但绝不仅仅是后两句。前两句的深情委婉配上后两句对在强大自然主宰力映照下的一身渺渺不得自主的感慨,隐约而又分明地告诉我们:作此诗时的王安石起身赴京,大任将降其身(次年任参知政事,推行变法,再次年即宰相位),意气不能说没有一些风发,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前面是地雷阵和万丈深渊,他去了,带着的是多么复杂难言的情绪!总之,只会欣赏诗中的那个“绿”字,未免像对着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只知道尝鼎一脔,太不懂得享受了。  慧心读诗  除知人论世外,还得用一种慧心来读诗,因为诗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情感的结晶,也是智慧的产儿。不妨探究,但不能学究。  什么是慧心?就是审美的眼光与能力,对艺术规律的了解与把握,很难一言以蔽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什么不是慧心吧。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一题作《听玉门关吹笛》,也有学者认为王之涣可能到过玉门关(见傅璇琮先生《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加之诗中末句又提及玉门关,就有人认为玉门关与黄河距离甚遥,在玉门关无法看见黄河,首句不合情理,应该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  这是不是有道理呢?没有。  一是没有艺术感受的能力,不知这样改动后诗的意境远不如改动前那样雄浑阔远、情景相融,不够美了。恰如程千帆先生《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所说:“这首诗中的地名,彼此的距离的确是非常辽远的,而当时祖国西北边塞荒寒之景,征戍战士怀乡之情,却正是由于这种壮阔无垠的艺术部署,才充分地被揭示出来。”二是不懂得艺术创作的特点。艺术创作不是作地理志。西晋人陆机早说过:“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德国作家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也说过:“在许多情况中,作家为了使他所要描写的现象更鲜明突出,甚至可以违反生活事件的原有次序,借以加强作品的普遍的真实性,获取更大的感动力。”鲁迅谈小说创作体会也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三是即使从版本讲,同为盛唐而稍后一点的芮挺章《国秀集》、薛用弱《集异记》都作“黄河远上”。  再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作以想象赋予画面以生机,大化流行、各有条贯、万物一体、生生不息的和谐天趣与哲理情思非刻意道出而自然流露,实在妙不可言。  孰料奇事惊人。清初一位大学者毛奇龄任清代翰林院检讨,是《明史》的纂修官,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有《西河合集》400余卷,可不是一个小学者了。王士禛《居易录》卷二却记载了他的一件糗事,说他素不喜苏东坡诗,有一位朋友在旁边举出这首,心想这首总不能说不好了吧。您猜怎么着?“毛愤然曰:‘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苏东坡要是听到他的这个“酷评”,用现在的流行语言来说一定会大呼“给跪了”!  想给跪了的岂止苏东坡一人,北宋的宋祁恐怕也得算一个。宋祁有一首名词《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初的大文人李渔于词中的“闹”字有自己的见解:“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窥词管见》)。我们当然无意用这一例来将李渔的艺术水平全盘扫倒,但如果对照着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以见出差距的巨大。  白居易是另一个直接给跪了的人。他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有人称之为较早的朦胧诗。好诗而朦胧的很多,很正常,朦胧一定是说不清道不明,也不必说清道明的。诗不会只因朦胧就好,但朦胧诗一定不会因明白而好。偏有人宣称,揭秘了,是谜语,谜底是——“霜”。  细心读诗  慧心之外,还有细心。为什么要细心?因为古人作诗常常是很用心也很细心的。《文心雕龙》说:“呕心吐胆,不足语穷。煅岁炼年,奚能谕苦。”有人“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唐代贾岛作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僧“推”月下门还是“敲”月下门踌躇不已。不仅苦吟家,非苦吟家亦然。苏门四学士的张耒曾“见白公(白居易)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不仅小家,大家亦然。杜甫就宣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才能惊人呢,改!所以他又以诗句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新诗改罢自长吟。”  因此之故,我们读诗有时也要细读,得求甚解,不能囫囵吞枣,否则诗的好处不易尽显,辜负了古人投入在诗歌创作中的无限心血。  这里着重从关注异文的角度讲一下细心读诗的问题。  首先要强调,出现异文的情况复杂,有后世的误抄或误刻,也有作者本人生前的修改和选择。有人说,弄清作者用的到底是哪一个,或最早的版本用的是哪一个就行了。其实没这么简单。关于文本的历史还原问题难度很大,何况最早的不一定就是最可靠的,不要说宋本未必就可靠,就是作者的手迹,也难讲就一定是最可信的依据。更重要的是,最早的甚至手迹也未必就是最好的。  比如苏轼《前赤壁赋》那段充满哲理情思的前几句: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盈虚者如彼”,朱熹《朱子语类》中说曾见东坡手写本,“彼”作“代”。是的,“代”可当“更叠”讲,于文意未必不通。但我以为“代”不如“彼”。“彼”与“斯”相对,前后的排比整饬而自然。朱熹看见的墨迹我们看不见了,难得真有一本墨迹留存下来,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上面用的是“彼”,不作“代”。这说明什么?说明苏东坡两个字都用过。著作权是属于作者的,作者本来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改多少次就多少次。既然不能明确取舍,作为异文并存,就可以讨论哪个更好。利用异文,可以捕捉不少容易忽略的细微信息,是感受、理解诗文艺术的一条好渠道。  我们看贾岛的《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末一句中的“为”字有一个版本作“有”,“谁有不平事”。哪个好呢?我们不妨潜心思索。  我个人很同意清人冯班的见解,以“为”字为优。冯班说,“谁为不平,便须杀却,此方见侠烈之概。若作谁有不平,与人报仇,直卖身奴耳。”(卢文弨《题贾长江诗集后》引)。真可谓一字之异,高下立判。就算“有”字是贾岛所用,“为”字是他人擅改,我也要说,改的人足为贾岛的一字师。  再举前面说过的王安石《泊船瓜州》为例,上面说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人们都津津乐道于“绿”字的出彩,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个异文,即“又”字又作“自”,而且都是见于宋本或宋人的记载,就是说宋时已两存。那么哪个更好呢?吴小如先生《读书丛札》中说,作“又”不过表达时光易逝,如此而已;而作“自”更耐人寻味。春风本应有情而偏无情,自绿江南岸,而不管诗人思归不得。春天回归有时,人的去留却不由自主,故发末句之叹。吴先生往往于细致入微的解诗中体现自己深湛的艺术眼识,这样的人当今不多了。  当然,细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慧心的问题,慧心的问题未必不牵涉有情的问题,有情与有意是相互补充的问题。总之,诗词、诗文的欣赏说易好像不难,说难却真不容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根本说来取决于欣赏者的性情襟抱、学识涵养。要想增强欣赏的能力,提升审美的眼光,又远远不是听一次所谓的讲座、了解几种“类型”就能办到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钟永新)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怎样欣赏古诗词.doc 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怎样欣赏古诗词
一。读诗要带心境去读,就会有联想,也必然会与诗人的心情和作品的思想产生共鸣。 ?? 读诗最重要的是读者要带着一颗心去读,不管是喜悦的心还是幽怨的心。同时不要拘泥于前人的说法和评介,要用自己自由想像的翅膀去遨游作品。用心去读诗,去欣赏作品,你就自然会享受诗人以及作品的思想(或者说是心情),这时你的心情就会得到极大的释放。有了心境去读,读者对诗歌作品就会产生联想,就会对作品产生共鸣。 ??? 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就会有好多的联想。春天的季节,春天的景象,春天的人们的心境。假如,再延续展开联想,我们又可以把春天的季节做更多的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暖风细雨季节等等。有了春天的联想,我们反过来再想想,这个雨下得多么的及时,因为万物的复苏需要春雨的滋润,特别是农民在播种的季节里,更是对春雨的渴望与企盼。因此,我们有了这心境去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诗人,对农民,对万物的需求春雨的急待和迫切,也就自然领会了。 ??? 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诗歌。假如我们是一位远走异乡的游子,读这首诗的感受和身在故土的人的心境就大不一样。往往身在异乡的人感觉月亮也是故乡的圆,故乡的亮,因为这就是心境的不同。试想,一个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人,也许孑然一身,漂泊在异乡远土也许有同样的小桥,同样的枫树,但它不可能是同样的位置和同样的形状,总有差别和不同,只有月亮是客观实在的一样。因此诗人也好,读者也罢,看见月亮也就油然而生地对家乡一片思念。这种思念化作自己主观的想像,也就有了“月亮是故乡圆”,会更进一步激发诗人与读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 又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时是苏东坡对亡妻的一种怀念!我们读此句,会感觉一种骨肉难分的亲情,一种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可贵。诗人的爱妻虽然离开人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的形象,她的温情,不但在词人的笔下出现,也会给读者对亲人的敬爱烙下亲情的印记。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会被词人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而打动。 ?? 当然,心境又不止是对诗人或作品的内心感受的联想和共鸣,有时又是对诗人或作品在自然事物表现上的一种审美。比如: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山水画。我们用审美的心境去读他,去理解他,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住所的位置,和环境的优雅。根据古人房屋的座向一般是座北朝南,就知道诗人的房前房后都有水流,也许房前还有小桥哩!诗人站在家门外,还天天能见到天上田野群群的白鸥或飞翔或觅食,可见这里的生态是多么的优美。 ??? 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读者的心境的是淡泊的话,读此诗便感觉这是一幅与世隔绝的仙境图。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地方没有鸟来,没有人往,只有一叶小舟,在寒冬飞雪的地方,有一位老者拿着一根钓竿在钓鱼,这是何等的清静的地方。我们暂且不去理论诗人的心情,就这首诗的风光景象就能让我们大饱眼福,令我们遐想一番。 ??? 又比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前面的四句,把秋天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想像一番吧!刚下完秋雨的山没有云雾弥漫,整个山清新自然,天空明朗,月光的银辉照在山上的松林间,把那石上流动的泉水照得明亮的。这二十个字里面,有山,有大雨,有月亮,有松树,有石头,有泉水这是明写的,还有埋伏着阴云散尽,天空明朗等伏线。同时把整个秋天黄昏的至晚上的时间写得隐中欲明,不明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得到时间的流动。物体的动静也十分的分明,月照,清流把松间与石上的对比,产生的动态美感。 ?? 总之只要读者有心去读,去欣赏古诗词,不管诗人的作品是写心情感受,还是写自然风光,我们都能体会和领略到诗词作品的美妙,兴许会给自己的心灵有所洗涤和陶冶!
二。要精读细嚼诗词作品,享受意境的美妙,领略诗词的艺术风光和思想精华,从而达到读者审美心理的需求和精神愉悦。 ??? 诗词的意境从内涵上讲有两种,一是艺术境界,二是思想情调。古诗词是用凝练的语言,去表现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从而把意境高度浓缩起来,使诗词的意境达到含蓄的效果。因此,有人说,“诗贵含蓄”就是这个意思! ??? 一首好诗词,它的意境一定是高的。诗人要么赞美大自然,要么抒发自我浓烈的感情,都得在作品中,通过意境的深度和广度来表达。因此我们要细嚼慢品诗词作品,切不能囫囵吞枣,只有通过细嚼慢品,才会体会给人回味无穷,让人回肠荡气的作品意境。 ??? 那么我们如何去欣赏诗词的意境呢!举一个例子,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20页36页11页45页42页22页11页182页42页117页下载 风雅百代存 14_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敬一
风雅百代存打包下载地址:
风雅百代存播放及下载列表:
长度:40集比特率:32kbps大小:326MB状态:完结长度:6集比特率:kbps大小:57.3MB状态:完结长度:1集比特率:kbps大小:9.62MB状态:完结长度:5集比特率:kbps大小:46.4MB状态:完结长度:43集比特率:kbps大小:401MB状态:完结长度:1集比特率:kbps大小:9.52MB状态:完结长度:3集比特率:32kbps大小:27.1MB状态:完结长度:20集比特率:32kbps大小:173.73MB状态:完结长度:10集比特率:kbps大小:92.2MB状态:完结长度:5集比特率:32kbps大小:25.96MB状态:完结长度:16集比特率:32kbps大小:137.9MB状态:完结长度:15集比特率:kbps大小:136MB状态:完结
您喜欢由演播的《风雅百代存》百家讲坛吗?如果爱听哪就收藏起来吧;
此页是由演播的《风雅百代存》mp3百家讲坛的下载页,如需要详细介绍,请返回到
下载列表;
《风雅百代存》转自于网络资源和网友自行上传,本站自己不制作和压缩任何作品,所有百家讲坛mp3版权归原权利人,如有侵权,请来信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中国评书网为评书在线播放和有声小说网站,仅仅提供最低质mp3下载。供大家测试交流之用,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觉得这部《风雅百代存》不错,建议您购买正版mp3百家讲坛音频;
中国评书网QQ交流群: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汉武帝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01努尔哈赤开国(上),02努尔哈赤开国(下),03皇太极称帝(上),04皇太极称帝(下),05多尔...《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包括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这是一个中国王朝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贪官,他的家产是清王朝15年国库收入的 总和;这是一个中国官吏史上...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说谁的名声最差,骂名最多,恐怕非隋炀帝莫属。可以说,隋炀帝就是一个以“恶”而出...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开天辟地,或建功立业,造就了辉煌盛世,同时又在历史上留下...《两宋风云》讲的是从北宋灭亡,到南宋与金国多年交战,最终达成和议的这段历史。其中包括两宋期间,著名的...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社会上先后产生了...在大明王朝270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经常被后人称做刘伯温的刘基,以他的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