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卖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翻译、注释等相对完整的志怪小说书籍??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内容简介: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下面是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原文: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同学们通过这篇春望译文对这篇文章能有更好的理解。 希望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 简析春望 写作背景春望 句析春望 鉴赏春望 鉴赏2春望 作者简介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现代文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fū)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注释国:国家。破:破碎。深:茂盛;茂密。城:城市。感时:感到的时候。恨别:恨别的情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白头:白头发,老态。搔:抓,挠。浑:简直。欲:想,要,就要。簪:一种束发的首饰。标题:春望原文及翻译网址:http://u.sanwen.net/subject/1022675.html沙发回目录春望 简析歌德 |
16:12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板凳回目录春望 写作背景歌德 |
16:13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陕西富县)前往灵武(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4楼回目录春望 句析歌德 |
16: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5楼回目录春望 鉴赏歌德 |
16:13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6楼回目录春望 鉴赏2歌德 |
16:13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7楼回目录春望 作者简介歌德 |
16:13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名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三首是给辛渐的。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标题:内容: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重点字词参考注释: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 (这里是“时”的意思) .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 .....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15、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7、不宜偏私(偏爱) 18、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 ....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我) ....23、悉以咨之(咨询) 24、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5、性行淑均 (淑,善)(均,平) ..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 27、举宠为督(推举)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行阵)(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轻浮、衰败)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 ..31、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32、躬耕于南阳(亲自) 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3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就卑) ...36、由是感激 (感动 奋发) 37、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38、后值倾覆 (遇到)(兵败) 39、尔来(那时) ....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忧叹(早,早晨) ..42、以伤先帝之明(损害) 43、深入不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 ..44、庶竭驽钝 (希望)(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45、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46、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怠慢、疏忽)48、愿陛下亲之信之(亲近)(信任) 49、以彰其咎 (表明)(过失) ..50、咨诹善道(询问) 51、察纳雅言 (明察)(接受)(正言) .....52、临表涕零 (落泪) .. 译文: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xiàn)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yuán 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duǎn h?)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释节选自 《墨子·公输》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主张非攻、兼爱。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是传说中的鲁班(未经考证)。(2)云梯:攻城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将以攻宋:以,用来;将:准备(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4)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6)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现在湖北江陵。(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子墨子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与“为”,两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合用,表示疑问语气。(8)侮:侮辱。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9)借:凭借,依靠;愿:希望。(10)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11)说:通“悦”,高兴,愉快。(12)请献千金:允许我奉送(给你)千金。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今天说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13)义:崇尚仁义。(14)固:本来,从来。(15)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再:两次。(16)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请:请允许我。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17)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将要来攻打宋国。为:做,造。以,用来。(18)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19)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20)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余。(2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不可以说是聪明。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葬送本来不足的人而去争夺已经多余的土地,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智:聪明;不可谓:不能说是(怎么样的);于:在于;而,表转折,却。(22)仁:对人亲善,友爱。(2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24)知类:明白事理 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25)服:被说服。(26)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 然:但是,如此. 胡:为什么. 已:停止。王:指楚惠王。(27)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胡:为什么 见:引见 于王:状语后置语。(28)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29)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敝舆:破车。褐:粗布衣服。(30)粱肉:好饭好菜。(31)何若:什么样的。(32)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33)云梦:楚国的大泽。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鼍:鳄鱼。(32)文梓:梓树。楩:黄楩木.。豫章:樟树。(33)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34)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35)善哉:好呀。虽然:虽然如此。(36)见:召见。(37)牒:木片。(38)九:多次,表约数。(39)距:通“拒”,抵抗。(40)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41)诎:通“屈”,折服。(42)所以:用来...的方法。(43)禽滑厘:人名,魏国人。(44)寇:入侵者。(45)已:停止。(46)虽:即使。(47)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古诗文网      推荐诗文名句典籍作者春望(18787人评分) 8.2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翻译
收藏 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 参考赏析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作者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古诗文网手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