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写的是诗人幅什么》中表现诗人对景物作客观描述,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详情
我会填。1.《回乡偶书》是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说明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我会填。1.《回乡偶书》是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说明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赠汪伦》是唐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最能表现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共2条)展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鬂毛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当前位置: >>
201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教学案)(教师版)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 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的分析与鉴赏。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不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 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它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 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专题突破】 1.诗歌的基本类型 (1)送别类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和高适的《别董大》 。从诗题“送”和“别”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送别诗。尽管前一首写得黯然神伤, 深婉含蓄;而后一首写得豪爽自信,粗犷热情。但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怀古类 怀古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 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如杜牧的《夜泊秦淮》是一首怀古 诗, 属第一种类型。 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 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 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 (3)边塞类与思乡类 (5)借景 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 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 “景语”即“情语” ,也就是使人物思想感情与景物 高度一致。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如王维的《过香枳寺》 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的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对恬淡 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宁静的情趣。 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注意这些,就能比较容易进入诗歌内容,准确地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 感作出评价。 2.形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 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 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 ,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 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 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 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3.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 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给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 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4.语言特点 由于作家的生活阅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古诗 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 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 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5)简练。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练字、炼句,如贾岛的诗就属这类。 5.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修辞 方式在修辞一节已复习过,要应用到鉴赏的实践中去。下面主要介绍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 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 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 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 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则借景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 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 ,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 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 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 , “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 、 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 , 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 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②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 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 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虚实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 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 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介绍了贾府中几乎所有的主要 人物,贾母‘王熙风、贾宝玉等登场亮相,为实写;贾赦、贾政等没出场,为虚写。再加《望庐山瀑布》 , 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表 的婉约 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 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 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不 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 不严格遵守音律。 但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种风格, 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同为豪放派,苏词广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有关诗歌风格的一些常用术语: (1)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 歌》 ;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 ,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 雄浑尤其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特别是以高适、岑参为 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笔下有狼山大漠,有绝域孤域,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就作为主体的诗人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志向高远,襟 怀旷达。就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而言,往往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苏轼 则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 (3)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但他 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 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悲慨的内容包括: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 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辛弃 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如杜牧的诗,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既有撑天宏 志,又感报效无门。 (6)冲淡。即冲和淡泊。王维的山水诗均有闲、静、淡、远的特点。其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就是诗人自己,反 映着涛人冲淡的心情。 7.论世知人 所谓“世”主要指诗人所处的时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所谓“人”主要指诗人,他的生平遭遇、思想 性格及艺术风格。论世知人,对鉴赏古典诗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这方面的知识,现撮其要略陈述如 下。 (1)南北朝时代。 ①民歌分北方、南方。北方战乱频繁,加之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其民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 兰诗》就是女孩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典型例子。当然,连年的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不少 民歌也反映了这一主题。 南方虽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北方相比,还是比较安全。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恋情几乎成了 这一时期南方民歌的惟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手法含蓄地表达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 代表作。 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厌弃官场,向往自然,去职后长期归隐,开创田园诗派,多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 诗风平淡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练。 (2)唐诗题材多样,风格多姿多彩。 学习唐诗,必须了解“安史之乱” 。唐王朝以此为界,前期鼎盛繁荣,后期逐步衰败。这对诗歌有重大影 响, “安史之乱”也是唐诗的一个转折点。乱前诗歌大多气象雄阔,感情豪迈,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尤 以李白为代表,奇幻的情思,绚丽的文采,不羁的性格形成了他的飘逸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以高适、王 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诗主题大多为两点:一方面歌 颂从军报国,英勇杀敌,另一方面反对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 女情肠,其诗雄奇瑰丽,其情则悲凉慷慨,又缠绵婉转。而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则极 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其诗恬静自然,用语精深华妙,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唐末以温 庭筠为代表,温词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五代以李煜为代表,其亡国之后的词感叹、沉痛,直抒胸臆, 不加雕饰,生动形象。宋初以保持晚唐五代婉约风格的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晏词闲雅而有情思,音调谐 婉,华美工整;欧词则有所开拓,述怀、咏史、绘景,风格爽朗清丽。 北宋中叶直到南宋,革新派词人先后兴起,以柳永、苏轼为代表。柳永是专力写词第一人,创制慢词,善 于铺叙,长于情景交融,语言浅显平易,不避俚词俗语。苏轼以诗入词,大大扩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 跳出了婉约词一般写离愁别绪、男欢女爱的狭窄范围,达到“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其词境 界宏阔,激昂慷慨,开创了豪放词派。当然苏轼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 北宋的覆灭,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浩劫,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于汴京破后南渡,流离转徒, 词情词风为之一变,前期词多写个人的离愁,后期词则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多写无法排遣的悲愁惨痛。 其词承继婉约,又兼豪放之长,长于抒情,善用白描,出语自然而创意新奇,富有音韵美。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入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诗词中的 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 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辛弃疾慷慨愤世,将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成为豪迈词派 的最杰出的代表。姜夔的词则以感喟哀时为主。 【难点探究】 古诗鉴赏设问的不同角度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回答问题。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 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回答问题。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例①: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然后回答问题。问: 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回 答问题。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回答问题。问:本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 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例②:阅读韩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回 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 5.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回答问题。问:全诗 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 种方法。 例②: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答问题。问: 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 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答问题。问: 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②:阅读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回答问题。问:竹 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二)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例①:阅读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回答问题。问: “暗” “惊” “寻” “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 “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 阴森的感觉; “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 “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②:阅读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回答问题。问: “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例①: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见上)一诗,回答问题。问: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 答: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来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初露头角,前程远大。 例②: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扛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回答问题。问: “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 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 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 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 ,回答问题。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 例②: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回答问题。问: 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1.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回答问题。问: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诗人 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 有味。 3.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回答问题。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的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回答问题。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 “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 ,让 读者去想象。 考点一 诗歌形象 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常常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形象常常包括人物形象和景 物形象,它们都是诗歌情志的寄托。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的“冷”“热” 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有一定的固定性,捕捉诗歌形象的能力是 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了解一些经典的意象,对鉴赏古典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鉴 赏古典诗歌的形象,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如: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注,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⑴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描写了海滨 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⑵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 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 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 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诗歌的要核。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解读诗词作品 的钥匙。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 这类题型答题时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 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 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 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 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 (一)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⑵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 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南浦 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为什么? 答: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 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 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显得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 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二)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 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如: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⑴“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⑵而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王 薛 华[注] 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触怒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薛华,与王勃 同乡,也是密友。 你认为首联两句中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者通过 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⑷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 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深意。如陶渊明的《饮酒》 。⑸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 贺的《梦天》 。⑹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⑺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 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 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 杜甫的《登高》 。⑻清幽。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 。⑼ 悲慨。即悲壮、慷慨、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感时 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有多种风格。 答题步骤:⑴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⑵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⑶指出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如: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解析: 这首诗是女子的问辞,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问答。形式活泼生动,充分表达了作品主人公的 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把女子天真娇憨的神态生动地显 示了出来,格调清新自然。 考点三 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表达”是广义的概念,是指凡是能够使得诗歌的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富有凝 练性、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内容。 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⑴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表达技巧”里面的最基本的元素,如比 喻、比拟、借代、双关、衬托、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对偶、夸张、反复、互文、化用、委婉、叠词、 倒装等辞格。⑵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重点的方式是抒情和描写,而抒情又分为直接 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而描写可分为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常用的表 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⑶篇章 结构方面,常用的术语及表达程式有: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⑷语言表达技巧指的是语言使用技巧,如动态化的词语、语言应用上的“细节”、 化静为动的本领、表示词语色彩的词语、表示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词语等。 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考查类型是: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 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 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 何种技巧。⑵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⑶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 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如: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答:答鉴赏试 题时,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要面面俱到。⑶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整。特别是要结合诗歌 里面的具体材料来分析,不要仅仅罗列鉴赏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⑷审题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 如“艺术技巧”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本诗颈联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答: 答案;以动写静或反衬。 解析: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 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真正超 脱,不免生发难孤独愁苦之感。 考点四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 露的感情等。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要从整体上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 包括诗中的文言词语以及所用的典故等。其中,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理解尤为重要,因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些 词语跟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若不理解词义,便很难把握诗句表达的意思。⑵要揣摩作品的深层 含义。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讲究意蕴,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 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 层含义。⑶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 烙印,因此,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 点强加给古人。⑷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清楚作者 所处的年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受。⑸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就是说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 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 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 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胜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考查类型有:“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等 等。如:采桑 子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试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答:再如: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 情变化。 在分析某一首诗歌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孤立的,往往是多方面的综 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态度与观点。 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之上的。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 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 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 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 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二是间接表达。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 王 柯 子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注]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 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诗句的表述中得到答案,如“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对雨的态度 不是怨恨风雨摧花, 而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朝朝”“处处”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人间辛苦是三农” 是抒情句,其怜悯农民的思想情感由此窥知。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1)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分) (4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分) (2 【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 ,思念家乡(乡国梦) ,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本题的诗眼即为“客愁” ,客愁为羁旅愁思, 《宿建德江》 (孟浩然)也有 “日暮客愁新”句,如 果我们知道这是漂泊在外的愁思,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诸如“孤单” “思念” “缺少知己”这样的遭际是作 者愁的原因了。意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具有象征意味的 物象,第一题已经给了我们提示,作者现在漂泊在外,沙鸥是作者内心的外化,天地一沙鸥正如作者孤身 一人,所以才有对着沙鸥吟诗的举动以寄予同命相怜之感。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21-22 题。 分) (7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 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 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分) (4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 “夕照” “秋 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赏析】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分) (8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 “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分) (2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分) (3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 分)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 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 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简析】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 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 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 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 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 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 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 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 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 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 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之愁。拟写答案时, 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 “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 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 ,一一排查即可。 五.(陕西)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分) (6 (1)子曰: “三人行,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地崩山摧壮士死, ,晦明变化者, 。 ”(《论语?述而》) 。 (李白《蜀道难》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⑴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⑶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解析】⑴中注意遗漏“焉” “其” ;⑵中注意不要写错“峨眉巅” “栈” “钩” ;⑶中注意“暝”不要漏“也” 六.(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 答: 【答案】 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 (3 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 1 分,能简要说明的o 2 分,意思 答对即可) 【解析】 “暝” ,日暮,黄昏。 “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 “更深”即是“夜深” 。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 推移。 “人去” “寂静” “酒醒” ,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 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 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 分)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 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 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解析】答出画境的,给 2 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 2 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 面的,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 、太夸张了。你认为这 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 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 2 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诗歌赏析】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 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 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 《 ;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 ) 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 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 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 ( 《说诗语》 )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 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分) (8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 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 分)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诗歌鉴赏】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 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 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诗人由清 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 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 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 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 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 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 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十.(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 作结。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 746 年(天宝五年)或 747 年(天 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 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 ,就在于他思想情趣, 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 、 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 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 代杨伦评此诗说: “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 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 )这话说得很对。这四 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 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江东”指李 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 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 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 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 、 ,也 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 )两句诗,牵连着 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 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 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 ” , ,都极为赞赏。 十一.(湖南)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分) (7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 “过” “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十二.(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分) (8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 《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分) (2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分) (2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分) (4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 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 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赏析】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 ,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 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 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 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 情绪。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 。 。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 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髻盐蘖模豢赡堋跋猩稀 。而主要的, 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 “浅深山色高低树。 ”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 ;而山 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 “高低”不等而已。 “浅深”“高低” 、 ,写出了秋山的淡远 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 : 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 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 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 树” ,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 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 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 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 “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 “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 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 、 ( 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 ,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 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 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 ,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 , 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 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 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 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 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 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 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 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 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 (7 减字木兰花 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分) (3【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 【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并结合苏 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 十四.(福建)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匪来贸丝, (2) (3)山气日夕佳, (4)云销雨霁, (5) (6)乱石穿空, 。《诗经 ? 氓》 ( ) ,风雨兴焉。《荀子 ? 劝学》 ( ) 。 (陶渊明《饮酒 ? 结庐在人境》 ) 。 (王勃《滕王阁序》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答案】 (1)来即我谋 (2)积土成山 (3)飞鸟相与还 (4)彩彻区明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 惊涛拍岸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 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 试中有一定的体现。 《诗经》 《劝学》 《滕王阁序》 《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 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 漏。 【高考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分) (6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 [注]① (1) 答: (2) 答: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分) (3 。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分) (3 。【答案】 (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 、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 、 ③向往自由: “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 、 “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 。 )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 “遥山” ,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 或层次分明) ,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 “情语” ,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 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高考考点】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答案:这 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e山美景的喜爱之 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 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 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分) (4 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 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 , 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 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 ,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十七.(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3 题 示秸○ 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v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 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 12.(7 分)○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 ,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答案】B 【解析】B 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 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 ○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分) 2 (413 .这首诗是张未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期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 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 200 字) (10 分)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2010 高考试题解析】 1.(10 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分) (8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 分) 答: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分) 答: 2.(10 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v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 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答案】 (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析】一般来讲解读一首诗的情感需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这 首诗的注释①已经写到“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再加上诗的最后一句“酒阑无奈客 思家”已经很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了。考生应注意答全面具体不能简单答成思念家乡。(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3.(10 年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 分) (7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分) (4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 鸾” ,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 对荣华易逝、 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4.(10 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 (7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分) (3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分) (4 5.(10 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分)[ (8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 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 分)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 (5【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着重于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解析】阮籍善于塑造意象,尤其是对飞鸟意象的塑造,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 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解题时首先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的术语作答,先明确术语比 兴、象征、用典等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具体手法,接着简要说明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及表达的感情。 6.(10 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 子?(2 分) 【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析】联想排查《雨霖铃》的句子时只需注意“季节”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信息。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分) (4 (2)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题干将诗句表达的情感明确交代,实际上就是要考生分析鉴赏所给诗句抒情的手法。 “醉别”的 “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分) (4 (3)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 达得更为深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技巧和效果的能力。 【解析】题干将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和盘托出,实际上是要考查达到这种效果的手法及其作用。而诗歌最 后两句的手法与《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出一辙,是由实及虚。而这种手法 的一个通常的作用就是,拓展意境,丰富内容,便于抒发更深远的感情。 7.(10 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分) (4(2)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分) (48.(10 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手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1) 【答案】暮春飞花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能力。 【解析】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 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 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各表达了什么情感?(2)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首诗的最后一句话。 “今日翻成送故人”是说万里同行,自己到了该 到的地方, 可是友人还要继续前行, 此时此地再送友人上路远行, 这情景使诗人想起以前故乡送行的情形, 自不免引出思念故乡之情。第二首诗里“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9.(10 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 (6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 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分) (2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 ,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 【答案】 (1)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 ,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解析】 “住”在词中出现两次,根据第一句“放江流去”和“截江流住”可判断“住”应为停驻、停留 之意。感觉江水“住” ,是因为水流平缓,这是一种视觉错觉。诗人由“愁”到“笑” ,并不矛盾,因为是 各有原因的。 “愁”是因为“清山欲截江流住”“笑”是因为青山不能截住江水。 , 10.(10 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O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 “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 分) 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 答: (2)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的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 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从描绘的景象找到突破口,更要注意诗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 子。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词明显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中上片中的写景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白” 、 “红蓼”“一蓑新绿”足以显示出作者对江行中美景的喜爱。而后在下片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有酒 , 便为家、任江南江北等,能够更明确地触摸到作者的思绪。11.(10 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分) (6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 分) (1(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解析】诗歌题目是“访隐者” ,主导是一种动态,对隐者的寻找,全诗中要从动作入手,可以找到“踏” 字,将寻访的姿态尽相展现。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分) (3 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 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 、答案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能力。 【解析】A 项与诗歌相同,都是隐逸情怀的表现,B 项是对蜀道的畏惧以及对安宁的追求,C 项是年老体 衰的表现,D 项是自我寂寞伤痛的表达。分析时对课本中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关键。12.(10 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 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 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分) (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命题意图】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 “寂寞壮心惊”是诗歌的结句,也是对诗歌情感的总述。因而,对诗人发出这样感慨原因的分析, 自然就要在立足该句的基础上,从诗歌前面寻找答案。应重点关注“岁暮远为客” “朝廷谁请缨” “寂寞” “壮心”等语词。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分) (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0 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 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 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4.(10 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雨 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 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15.(10 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 分) (6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分) (3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分) (316.(10 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 (8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N yīn() ,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 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 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N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 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 词》二卷。 (1) “斜红叠翠”一句, “红” “翠”和“斜” “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分) (4 答:(1) 【答案】 “红” “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 “叠” 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 达效果。 【解析】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 “红”指花, “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斜” “叠”都指花叶的 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 分) 答:【2009 高考试题解析】 1. (2009 全国卷 I)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②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 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 庭院等景物。 【解析】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处“形象”即“意境” ,而“意境” 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意境有何物象(意象)组成,亦即画面有何景物构成。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 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意境”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 感情。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 简要说明。 答: 。【考点定 位】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为作者或诗人的内心情感在文本中 , 的自然流露, “观点态度”则为好恶爱憎,其或隐或显,或直接或含蓄。但都蕴含在诗歌中。 2. (2009 全国卷 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 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⑴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同时结合画面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 围的作用意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处“景象”即“形象” ,寓意即作用。 而“景象”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何种景象即何种意境?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 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景象”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 (2009 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 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 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 【答案】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解析】要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诗歌的不同,也要熟练掌握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 豪放派的辛弃疾、苏轼等,豪放派显示的是一种达观、豪迈的情怀,从词中“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 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等句可以看出是豪放派诗歌。 ”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 E。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 【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描写了湖面的美丽 景色,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显示了诗人的达观之情。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他 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 “今宵露宿何妨?” “何妨” ,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在迫 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解析】从“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等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旷达、豪迈的胸怀。答题的时候一 定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第二问要求列举两处描写,那么就要具体列举出来。并说明是怎样表现出这种胸 襟的。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 C。 4. (2009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山行表达了诗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