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给保单上对孩子的寄语婚嫁保单,有两个没有收到缴费通知,估计是卡里余额不足的缘故,充上钱后,能续保不能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最新视频】
【最新PPT】
【最近更新】
【社会保险】
技术所有(C) 上海保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许可证号
400-668-5007
欢迎关注保险家微信订阅号问:想帮我老公买份保险 请有经验的朋友帮我详
想帮我老公买份保险 请有经验的朋友帮我详解一下 男 33周岁 主要是有病报病 无病养老我手上有份保单是
重大疾病10万+无忧意外10万+无忧意外医疗2千+意外伤害10万
后面这3种都是写1年
这份是平安智胜人生终身寿险的
请问这份保单怎么样
还有其他比较合适我们的吗
***in / 发起
话题所属分类:
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智胜人生属于万能险,个人觉得看您是注重短期的保障还是终身的,如果是短期的,万能可以。但是如果说是终身的,还是其它终身寿险好一些。万能险并不是万能的,保险最大的优势就是专款专用。比如一款手机有拍照的功能,但肯定不如专业的相机强。最主要的是找准需求,再对应的需求下,去找合适的产品您注重的意外和重疾,万能险确实可以满足。但是您需要了解,万能险本身的保障帐户是消费型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保费也越来越贵。也就是说万能险是终身交费的,如果交费10,甚至20年,无法让您获得终身20万的保障。如不想终身交费,除非到老了,最需要保障的时候,将您的保额降低为5万,甚至1万。您需要考虑的是,等退休以后,收入下降了,是否还可以承担逐年提高的保费支出?最重要的是重疾险的选择。主要考虑有几个方面:一、保障的期限,分为定期(60岁前),和终身的。一般建议选择终身的,因为年纪越大患重疾的机率也就相应增大。二、保障范围,25到35种重疾。当然是种类越多越好。比如我们太平的福禄双至包含35种+终末期疾病(如曾经的非典,这相当于将保障范围扩大了很多)。三、保额,分为固定保额,和增额。比方现在买10万保额,如果是固定的,就一直都是10万。而如果是增额的,10年,20年后就增涨到15万。保额增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在用到这笔钱的时候可以利益最大化。需要考虑现在通胀这么厉害,10年,20年后,如果不增涨,当时的10万和现在的10还能等值吗?四、等待期,重疾险都有90—360天的等待期,在等待期内患重疾是不赔付的。所以等待期越短越好。太平的福禄双至因为符合以上四个条件,多次获“最佳健康险”。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需了解详细情况,可以通过QQ沟通,以便为您做出适合的计划。
Nathaniel-mo
30岁一家之主“吉祥如意”三险一... 30岁中年人士健康养老理财三合一...
你好! 你手上的这份保单保额可以调整的,根据我们自己的需求可以调整到50万,也可以调整到5万,而且交费年限可以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进行交费,超过十年随便我们自己交。 而且现金账户是每个月算次利息的。
您好。这份保单其实挺适合您先生的。只是保障额度有点低,可以根据您家庭的情况,让业务员帮您把保额调整上去。然后再去考虑储蓄一份养老金
你好:社保要有。31岁老公买智胜最合适,有病保病,无病可当教育金、养老金。保额可再调高一些。买保险应根据家庭经济合理配置, 您老公的保额调到20万或30万就可以了,聪明的女人给老公买足保障,给自己买养老金。
不知道你的年收入能力如何?请你了解哪些人适合购买万能保险?你的条件是否适合?不知道这份保险你准备给老公保障期是多久?如果象你想的,有病保病,无病养老,建议你长期缴费。
您好:万能险最大的优点就是当您觉得很想给自己很高保障,比如保障20到30万的时候,其他保险要8千多到1万多,这个只要6000就能做到了。万能险的终身保障功能非常强。保障的额度每年可以调整一次,其他分红险是固定的不能调整。万能险强调持续缴费最少10年,10年内缓缴保费保额自动下调,持续缴费奖励交到5年给一次,交到10年给一次,交到20年给一次,可以让客户得到更加好的保障和利益。万能险有1。75%的保底收益。可以灵活领取里面的钱做养老和应急,能专款专用,长期投入,让财富稳定增值。万能保险是您的理想选择,具体方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沟通,这样做出的方案才更适合您,如需详细了解欢迎随时和我联系。
您好,平安智胜人生万能型保险,存取灵活,保额可调,即保重疾 又保身故、意外 意外医疗 均可报销,可附加住院医疗,有病看病,无病理财补充未来养老生活,既能保障您创业阶段的人生风险,又能准备晚年的养老金,但是您的重疾保障做的太低,建议您做到终身20万 重疾20万,意外10万,意外医疗10000元,附加住院医疗,,祝您幸福平安
平安万能保险,保障理财能兼顾,治病养老两不误.非常适合你.
平安智胜人生健康幸福计划
30岁女性重疾+医疗保障 买重大疾病险 如何规避六大陷阱 正确挑选重大疾病保险的四大选择
万能险保障灵活可调 只要根据你的要求进行设置的话应该是最适合你家老公的了!
你好,这款产品还是可以的,只要你有交费能力。保障还是很全面的,意外,大病/小病,以后的养老,都可以帮你解决。重大疾病保终身,意外,医疗保到65岁。大病保障可以调,可高,可低,满足你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支取灵活,具体的可以找你代理人,在详细说明/
保额双重递增,保障与时俱进——“ 成功男士的保障计划
“智胜”周全保障,人生路上风雨无...
安联保险—世界500强第20位 弄懂社保买商保,保障更好花钱少
共36条记录1
相关话题搜索词
猜您感兴趣的产品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
(5个回复)
(1个回复)
(1个回复)
(1个回复)
(1个回复)
(12个回复)
(10个回复)
(6个回复)
(9个回复)
(10个回复)
xyz_product-vm-ins-product2
记住登录名
发送验证码
秒后才可重新发送验证码。
同意协议并注册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只要你赚到三百万,你将一辈子源源不断的不差钱!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只要你赚到三百万,你将一辈子源源不断的不差钱!》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只要你赚到三百万,你将一辈子源源不断的!》 精选一原标题:超级富豪段永平: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段永平罕有在公开场合谈论,但在其网易博客上时常与「粉丝」交流。本文为段永平博客分享整理,涵盖了几乎全部交流精华,全面地阐述段永平的投资思想。 一、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可能是认为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 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会非常容易变成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目标会很有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 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
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二、投资GE、投资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 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曼倒开始,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Jeff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 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 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三、投资苹果,投资优秀的商业模式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 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b.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 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一天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四、集中投资,定量分析,买便宜的公司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的时候。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比如一个公司有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买200亿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 长期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我的所谓估值都是毛估估的。我买万科时万科市值才100多个亿,我认为这无论如何也不止,所以就随便给了个500亿。呵呵,当时唯一确定的就是100多个亿有点太便宜了,如果有人把万科100多个亿卖给我,我会很乐意买,所以买一部分也是很乐意的。
巴菲特讲过:有一个300斤的胖子走进来,我不用秤就知道他很胖。我买网易时可真没认真“估值”过,计算价值只和未来总的现金流折现有关。其实净资产只是产生未来现金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编了个“”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假如这是个算术题:也就是每年都一定赚一个亿(净现金流),再假设银行利息永远不变,比如说是5%,那我认为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20亿。有趣的是,表面看上去和有多少净资产没关系。实际上,净资产是实现利润的条件之一。
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候就是个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一个亿,现在每年亏500w。重置成本还是一个亿,现在5000w想卖,这里谁要? 大家要小心的东西是,一般经济学里讲的速度实际上是物理里的加速度的概念,物理里的速度在经济学里是总量的概念。所以成长速度等于0表示的是物理里的加速度对于0,但经济总量是维持不变的。
给个例子:一个有1000亿净资产的公司每年赚50亿,成长为0;另一个公司有100个亿净资产,今年赚5亿,成长8%/年,请问20年后两公司实力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问题是20年后,可能两个公司的成长都变成0了怎么办? 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个计算公式,他只是个思维方式。没见过谁真能算出来一家公司未来是有现金流折现的。芒格说过,他从来没见过巴菲特算这个东西。其实还是一个未来现金流折现的问题。
芒格提醒了巴菲特,成长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比烟蒂好。老巴发现“便宜货”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比有把握成长的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来的还要小,这可能就是芒格提醒的作用吧。但是,看懂好的成长公司可是要比捡便宜要难得多哦。
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做投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来自马克恩的“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就是这家企业The Whole Life能够赚的钱折现到今天,价格就是现在市场表现出来的那个过高或者过低的玩意儿。怎么去评估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团队我认为当然是重要的,还要看你这个公司有没有很好的文化,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
五、本分,买自己懂的东西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六、不要去赌博,开赌场倒是可以的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结构造成的。由于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人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最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们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股东愿意投钱进来。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股东可能会有意见。
不要想去赌场赢钱,但开个赌场赚钱还是可以的。我卖puts和他做的事情是一样投机是会上瘾的,不好改。这个是芒格说的。巴菲特早就不看图看线了。看图看线很容易错失机会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巴菲特,不过大部分人都拒绝而已,唉。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改的。再说,这个做法也不一定就亏钱,亏的是机会成本,所以不容易明白。我见过做趋势很厉害的人,做了几十年,但依然还是“小资金”。用芒格的“逆向思维”想一下,你也许就对“趋势”没那么感兴趣了。其实投机比投资难学多了,但投机刺激,好玩,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投机。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在任何地方投资真的都一样的,你不认真了解你投的是什么都会很麻烦。 价值投资只管便宜与否,不管别人的想法,找自己懂的好公司,别的不要太关心。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反正不便宜时就可以卖了,如果你的钱有更好的去处的话。顺便讲一句,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
对我而言,如果一只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润反而少,因为反弹时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买万科时我们就正好抄到底了,郁闷啊(其实没那么郁闷,总比亏钱好),买的量远远少于我们的原计划。
对大盘的判断很简单。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把所有股票买下来,然后赚所有上市公司赚的钱,如果你觉得合适,那这个大盘就不贵,不然就贵了。(这里还没算交易费呢)分不分红和是否有投资价值无关。如果你认为公司每股收益可以长期高过,这个公司当然就可能成为投资目标。投不投取决于有没有更好的目标。
实际上,我买的时候是不考虑是不是有人从我手里买的。我要假设如果这不是个上市企业这个价钱我还买不买。你如果明白这点了,价值投资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了,反之亦然。不能单靠PE去推测公司未来的收益,不然会中招的。举个例子,GM(通用汽车)的PE一直都很低(以前老在5倍左右),但债务很高,结果破产了。你如果能想想一个非上市公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是否能体现)可能就能明白你想问的问题。 宁要模糊的精确,也不要精确的模糊,呵呵,真是老巴说的?还是老巴说得清楚啊!我觉得这就是毛估估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点精确的模糊的意思。毛估估。意思就是5分钟就能算明白的东西,一定要够便宜。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觉得便宜才买。比方说我认为ge值20,我可能到15才开始买一点,但到10块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重仓买到便宜股票是多少要些运气的。天天盯住股市时好像会比较难做到。
七、看财报主要用于排除公司 我不是很经常看财报(所以说没有巴菲特用功。)比较在意的数字是几个: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理性、真实利润、扣除商誉的净资产,好像没了。 我看财报主要用于排除公司,也就是说如果看完财报就不喜欢或看不懂的话,就不看了。决进去的原因往往是其他的因素。
也是可以折现的,所以我不建议单独考虑无形资产,因为公司的获利能力里已经包含了。不是不算,而是知道无法精算。大致一算就觉得便宜才是便宜啊。给个例子,我买GE时是怎么算的:当GE掉到10块钱以下时(最低破6块了),我想GE好的时候能赚差不多两块钱,只要经济恢复正常,他怎么还不赚个一块多?由于ge的rating长期来讲还是会非常高的,假设他能赚1.5,给他个15倍pe不就20多了吗?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的,简单吗? 其实背后有一个不太简单的东西就是我能够坚信GE是家好公司(Great company),好公司犯错后能回来的机会非常大。其实比我会算的人大把,但知道如何坚信确实不容易。(我当时给GE的目标价是20块,所以到20后就卖了一些,最近又卖掉一些) 沃伦·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了几本书,有一本书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你去看那本书,你会发现韦尔奇对企业的文化问题是很在意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很在乎。他不是像有的人说的只看财报。只看财报只会看到一个公司的历史。我看财报不读得那么细,但是我找专业人士看,别人看完以后给我一个结论,对我来讲就OK了。但是我在乎利润、成本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你要知道它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你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你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
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其实这些巴菲特早说过,人们都知道,但是投资的时候就会糊涂。很多人管他们自己叫投资,我却说他们只是for fun,他们很在乎别人满不满意(这家公司),真正的投资者绝对是“目中无人”的,脑子里盯的就是这个企业,他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他最好希望别人都不买。同样,如果我做一个上市公司,我也不理(华尔街)他们,我该干吗干吗,股价高低跟我没有关系的。
所以我买公司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大的鉴别因素就是,这家公司的行为跟华尔街对他的影响有多大的关联度?如果关联度越大,我买他的机会就越低。华尔街没什么错,华尔街永远是对的,它永远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如果自己没了主见,你要听华尔街的,你就乱了。
我的逻辑就是巴菲特的逻辑,原则上没有什么差异。差异是他熟悉的行业不等于是我熟悉的行业,所以他投的股票不等于是的。去年他投了一家公司,我看了半天都没有看懂,果然,他投了以后,那支股票可能涨了50%、60%。人家问我是否着急,我说不着急。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能赚到的钱。
反过来讲,比如我投网易这样的公司,这也不是他能够赚得到钱。再比如Google,巴菲特也没买。因为他对这个生意不了解,不了解没有赚到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如果你不了解也,第一你也守不了那么久,80块买的,可能100块、120块也就卖了,其实你也赚不了钱;其次如果你四处这么做,可能早就亏光了。正因为没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企业身上赚到钱,说明你犯的错误少。
我的很多成功的投资,好象行业根本不搭界,但是对我来说是相关的,就是因为我能够搞懂它,知道管理层是否在胡说八道,企业是否有一个好的机制,竞争对手是否比他强很多,三五年内他会胜出对手的地方在哪里……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看懂了,你就投。
比如我也曾赚过松下股票的钱,7块钱买的,涨到20多块卖了,放了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就是因为我是做这行,我做企业的很多理念来自于松下,我也拜访过他们公司,也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优点,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再低于7块了,而20块让我觉得可买可不买、可卖可不卖。所以,你作的投资都是跟你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你能搞懂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判断跟市场主流判断没有关系,两者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我判断的是它的未来,而市场是要等企业情况好了才会把价格体现出来。
成长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投资的定义在我来讲就是拥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简单的概念就是“拥有”。假设某家公司去年每股赚一块,今年赚两块钱,成长率百分之百,有人说明年可能还会再涨。后年呢?后年不知道。你如果是你自己的钱,把这家公司买下来,你会买吗?你说只要后面有人买,你就会买。这就叫投机。
对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我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我没注意到是否巴菲特也这么讲过,就是以现在这样的价格,这家公司如果不是一个上市公司你还买不买?如果你决定还买,这就叫投资;如果非上市公司你就不买了,这就叫投机。 就像我当时买网易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个价格买到(那么多量),因为NASDAQ有个规定,一块钱以下的股票超过多少时间就会下市,所以很多人害怕下市,就把出来。在一块钱以下就卖了。因为他们怕下市。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怕呢?这就是我投资的道理。我买它跟它上不上市无关,它价格低于价值我就会买。步步高就没有上过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卖了,这没道理啊,很荒唐,你说我创立公司后只是因为它不上市就卖了,那我开公司干嘛?
我自己懂一些基本财务常识,觉得大致够用。本分即自然,道法自然。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如果不玩游戏也会玩别的的。借钱是危险的,没人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向下或向上)。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八、不要借钱 投资不需要勇气,也就是说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做空有无限风险,一次错误就可能致命。而且,长期而言,做空是肯定不对的,因为大市一定是向上的。价值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做空犯错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总会有一次犯错的,何苦呢?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干过的不应该干的事情不干的话,结果的差异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可以看看芒格讲的如何赚20000亿美金的例子。芒格也许真的心里素质好,传说曾经因为用margin两年内亏掉大部分身价(大概70年代的时候)。所以有了只需要富一次的说法。芒格大概可以算富过一次半的人了。
危机大概5-8年来一次,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这里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然后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千万别借钱哦,因为没人知道市场疯狂起来到底有多疯狂。
巴菲特追求的是产品很难发生变化的公司,所以他买了后就可以长久持有。但他也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会赚到大钱。他说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付高一点的价格去买未来成长性好的公司,据说芒格帮了很大的忙。 我们也不负债。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反正你借不借钱一生当中都会失去无穷机会的,但借钱可能会让你再也没机会了。
在理解的安全边际内,如果还有钱,当然可以再买。要注意的是,加码和想买的人多了(股价涨了)没关系,只和价值和机会成本有关。我认为Buffett花钱买BNI好过把钱放在长期国债上。BNI有很好的现金流及一定的成长和大片的地产,长期而言年回报应该能超过8%。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只要你赚到三百万,你将一辈子源源不断的不差钱!》 精选二xitouwang中国的实践者官网网址:热线:400-788-9566来源:本文首发于总第822期《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席志刚任志强 :离开金融和税收工具企业自持租赁不可持续在租售并举的调控理念下,房地产向居住属性转向。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佛山等地均出现了开发商100%自持地块用于出租的现象。企业市场化竞价拿地自持出租物业,资金从何而来,运营模式如何获利,是否可持续?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华远集团原董事长任志强。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在中国住房市场中,商品房、租赁房、保障房的合理比例应该是怎样的?任志强:国际上成熟的大都市、发达城市的租赁市场,占比大致在40%~50%之间,但它绝不是一个国家标准住房政策,因为一些小的城市根本不需要租赁市场。相比于美、英、法等国家,中国租房占比小。平均来看,中国租房人口户数比大概在21%左右,美国和英国都在35%左右,法国则达到39%。纽约的租赁市场占到50%,北京的租赁市场目前大约占20%,还大有潜力。所以,在租赁住房政策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而要根据城市人口容量和发展特征来决定。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中国的租赁人口占比大约三分之一左右,就是城市里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户数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三分之二通过自有住房解决居住问题。但每个城市的租赁市场占比不一样。一线城市大约40%~50%,二线城市大约20%~30%就够了,三线城市有5%~10%就够了,再到下面几乎就不需要了。租赁房的量化比例,全国并不需要统一。各地可根据城市化进程制定精准政策投放和管理,政策可以留有适当冗余调整空间。中国新闻周刊:除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住房外,还有企业通过市场招拍挂方式竞得土地,建房自持出租,你对此怎么看?任志强:无论是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竞拍城市国有土地建房只租不售,也只是目前住房政策的一个补充,只能在大城市或人口净流入特殊城市解决部分人的居住问题,而不是问题的全部。企业通过竞拍方式获得城市国有土地建房仅用于出租的做法不可持续。若不引入金融和税收支持,从长远看,有可能执行不下去。按照现行政策,这种做法有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企业竞地价是价高者得,竞地价的结果是租金一定很高,房租是不是也得价高者得?国际惯例是,房地产建筑投资,财团最高20年,一般情况下,本息收回的期限最长14年,中国是含建设期7~8年收回本息,这是比较好的投资。所以租金价格要满足企业资金回报需求,不然像万科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扛不住。不可能在土地价高者得的情况下降低房租,只有国有单位才可以,等于是给租房补贴。第二,租金高了谁会租,租给谁?现在建设租赁住房,各试点城市出台的政策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如果不是这样,房子租给谁?以北京为例,一方面限制人口,外迁低端产业,低端产业就业人口就减少了,房子租给谁?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这是矛盾的。目前示范性较强的上海张江地块,张江获得的土地成本远远低于市场价,万科则是通过市场招拍挂竞地价竞得土地,成本不一样。万科在北京的永丰地块目前尚未有动作,一旦借助银行贷款动作起来,未来万科的财务报表会很难看。4月12日,工作人员在北京燕保·马泉营家园公租房项目登记处对市民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北京燕保·马泉营家园、燕保·高米店家园两个公租房项目提供公租房房源400 套,其中30%面向具有稳定工作的非京籍无房家庭。图/新华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企业自持只租不售的政策如何才能持续?任志强:这项政策若一定要持续下去,只能用REITs(不动产或),也就是用金融和税收实现不动产证券化的方式。REITs可以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和收益问题,企业自持物业仅用于出租若采用银行贷款,那是走不通的。REITs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18号文件,当时我参与文件讨论时提出引入建立REITs,很多人反对,最终没写入18号文件正文,但提出酝酿后发展的意见附在文后。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房,并选择了三个城市试点,最终确定两个城市做了把转换为房地产投资的尝试,此后至今再无动静。建立房地产投资信基金,不是中央政府没想法,不作决定,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说得很清楚,只是没细则,所以就没有执行下去。直到去年6月份,国务院发文把REITs这个英文写到了文件中,要稳步推进试点。REITs用于持有收租物业,是把承租人的租金按一定期限向投资人进行分配,按期分红、上市流通、免税优惠、限制开发。这种有价证券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可以帮助持有收租物业企业融资,但并非直接作为融资渠道。若没有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项政策基本执行不下去,没有哪个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扛得住银行。类似上海张江地块,与集团客户定向合作,将50年租赁权转换给国有单位。即便是国有企业,数量少还扛得住,若大规模铺开这种方式,国有企业也肯定不行。万科竞得永丰地块,也想走与大企业合作这条路,比如找小米公司整租,但这种变相买房合作方式没被批准。未来万科有可能做升级服务,配好家具家电,升级成酒店式人才公寓出租,由政府指定租户。中国新闻周刊:从国际经验来看,你认为中国该借鉴哪些国家的经验?任志强:我个人更推崇德国的方式。德国房价合理,房价收入比偏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房价,在全球“独善其身”,德国国家标准租赁市场的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德国是按照住房合作社的方式建立租赁住房市场,其居民私人持有住房大约40%,大部分居住需求,采用税收调控租赁住房供应量和租金涨幅,国家保障住房合作社的收益高于一般投资,比如国债、股票。有不到20%的租赁住房由REITs持有,均是以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为主,我们将其称为社会化租赁,既不是单位的,也不是政府的,因此德国没有炒房的概念和空间。此外,欧洲的意大利、法国,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新加坡的一些经验都可以借鉴,尽管这些外国经验不能解决中国租赁市场的全部问题。
附读:任志强:房地产可能的发展趋势今天力哥家里有事,本来不想推送的,但看了昨天开始在网上出现的8月任志强出现活动时的讲话实录,觉得很多话针针见血,特地转过来。虽然这篇文章很长,里面的逻辑力哥也不是全部认可,但还是有许多能给我们启迪和思考的地方,大炮给出的数据也很扎实。希望所有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感兴趣并且眼下还对买房还是卖房各种纠结的小伙伴,花点时间看一下,别拿自己的钱不当钱。看不懂的,力哥和你在留言墙上交流。力哥总结一下大炮的核心观点,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产物,不能拿欧美日本经验套在中国身上,我们是全世界独此一家的大奇葩。明年开发商的资金链会非常紧张,一些之前太过激进的小开发商会死掉,一批涉及房地产的信托和会违约。这个道理很简单,投资要低买高卖,但那些之前疯狂高价拿地,最后撑不过去只能低价卖房的,就是高买低卖,体量大的还撑得住,体量小的冬天里就挂了。现在是政府限价,房价被人为抑制,存在很大的,所以买房子像抢的一样,力哥之前说成都的房子要抢,今天力哥在宁波也听说宁波郊区的新盘也像抢的一样,都是日光盘,还要找人托关系塞好处费。所以还是上海比较好,学北京车牌摇号,大家一律碰运气,最公平。但明年,很多开发商可能是真的现金流不行了,只能降价卖房,那才是真降价,能降到什么水平,力哥不知道,但按大炮的意思,可能会降到去年10月暴涨前的水平。正巧今天统计局公布了8月最新的房价数据,全国15个重点监控的热点城市房价全面降温,但这是因为不给你们买卖了,没的降价,从来不是真正的拐点。还有,今天央行给出明确意见,对北京商业银行普遍把首套到1.05-1.1倍,也就是过去针对二套惩罚性利率水平,表示强烈支持。这意思是说,不管你是首套还是二套,刚需还是投资,不管,我一律不管,统统调控,无论如何也要把房价压下去,八嘎~就在9月初,力哥有会员和我说5月签下的房贷协议现在总算搞定了,但利率从当初口头约定的9折变成了基准利率,然后开发商还吓唬他说赶快签,不然下个礼拜就要涨到1.1倍利率了,你莫名其妙又要多套十几万利息,他来问我这是真的吗?觉得这是开发商在忽悠他……我说傻孩子,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吗?定下来啊!赶快定!不然利率真的马上又要提高了,你哭死啊……我想起了权游里最经典的那句slogan:winter is coming~是的,楼市的冬天真的来了,力哥在二季度就多次发文表达了这个观点。所以对于还想买房的人现在就很尴尬了,一方面,拖到年底或明年初,房价下降自己捡便宜货的概率非常大,但另一方面,拖到那时候,自己买房的难度也更大,因为信贷持续紧缩。你的支出会水涨船高,更糟糕的是,放贷速度慢而开发商回笼资金要求很急迫,所以那些真正的笋盘,必须全款买,你有这能力吗?当然,这只是短期趋势,大炮是死多头,坚持认为人口流入型城市的房价长期看还要涨,因为没办法,老家人多低少没产业赚不到钱呀。大炮说,你让一穷二白的临沂人民往哪里去?只能拼着老命挤到济南、青岛去谋个更好的生活(生存)环境啊。再有点本事的,当然就去一线了。所以不管一二线城市怎么赶人,还是有许多底层死皮赖脸不愿走,最多就是像力哥之前说的,从一线被赶回到二线,上海混不下去就去青岛武汉成都混,但绝不会回到临沂,打死也不肯回去了。嗯,力哥基本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身边充满了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以下是原文,流传很广了,力哥找不到最初的确切出处,就不特别标注了,反正大炮肯定不会问我要版税的。
任志强:是拿这个东西,是吗?这个刚才说了纪律啊,我看你们好几个人都举着东西在这录,录毛大庆,录毛大庆可以,录我的时候别录我人,然后录完声音你就说是毛大庆讲的,这个……别说是我讲的就行。至于这个知识产权嘛,你们随便买,我也不要钱,这个观念你们也可以随便说,但是不可以说是任志强说的,也可以说是汪总、毛大庆、陈jinfeng说的都行,好吧。出了门我说过这些我都不承认哈。让我讲房地产市场,所以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市场。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房地产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化,市场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叫做自由产权保护中的交易权和定价权。那么传统中呢,我们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知道,这个市场里有一个最简单的话,叫做客户是上帝,你看我们汪总把大家请来,你们是上帝,因为你们要给他钱,所以他要很认真的对待大家,给你们各种机会,让你们知道各种情况,对他产生信任。如果客户是上帝,那就叫做市场经济。企业家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把你的产品或你提供的服务进行交易,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进行交易,那就是失败者,就没有市场。你看我们评世界500强,评的是什么?哪个企业的交易额最大,他就是第一强。就是当你能形成交易的时候,也可能暂时没有利润,但事后会产生利润,比如说阿里巴巴,比如说腾讯,刚一开始的时候,上市的时候,并不是说利润很高,比如说京东,可能还亏损,但是他的交易额足以让投资者认为你在市场上能站得住。我们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允许随便交易的,也不允许随便定价,所以严格的说起来,我们的市场不是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市场。很多人都担心中国会出现泡沫、崩盘,你们太不相信共产党了。中国共产党绝不会让它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我们说有政府信用,这就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就是告诉你,如果你们出现大量的跌盘的时候,我不让你交易。既不能买,又不能卖,你往哪跌?所以他不会出现日本式的情况、美国式的情况,你们不要以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东西拿来到中国套用,说日本都出现经济泡沫了,出现房地产泡沫了,在中国不会。因为日本人从来不敢像中国一样,每隔一年、每隔一段时间,每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给你调控。日本敢调控吗,美国敢调控吗?不敢。只有中国政府敢,最典型的就是什么呢,最近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告诉你如果你在境外投资这个投资那个,不给你钱,一分都不给你。这就是可以用各种行政手段来终止你的经济行为,如果你这种经济行为可以随时被终止的话,他怎么会出现问题呢,出现不了,没钱啦,对吧。所以王健林就赶紧得卖,他得还账啊。另外一个充分自由市场是资源自由配置。资源自由配置呢就是你想怎样配置就怎么配置。他是由市场化的需求,我这有需求,我就可以配置。但是中国我们看看,现在的情况是,如果钢材的产量过高了,把民营的先砍了。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比较坏,他会把牛奶倒掉一部分,也不给穷人喝,然后把剩余的牛奶涨价。在中国呢可能是把别人的牛奶倒掉,然后把自己的牛奶涨价。所以你们要充分相信我们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怎么去判断我们的半市场化情况下的走势。我们还得叫他房地产市场,因为他还有一部分交易,虽然你没有定价权了,比如说政府给你定价,那么陈总在这呢,他代理了很多项目,前天他说代理了一个项目说是深圳的一个豪宅项目,说是十二万块钱,结果秒杀。什么是秒杀呢,就是一秒钟就卖完了。因为政府在限制定价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你的项目给你了很多便宜。什么意思?北京八月初批了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大约都是九万多块一平米,买的人多的不得了,大家拼命去抢。为什么抢呢,说九万多块钱真贵呀,错了,原来那项目准备卖十四万块钱啊,现在政府给你压价压了好几万了,你还不赶紧买。所以那三个项目一天时间就抢光了。上海采取了个政策,上海出台个政策叫摇号。如果市场没有人买这个东西你要摇号要干嘛呀,摇号就是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有人抢的东西,你要赶紧去抢。你要不先抢的话,你连摇号的资格都没有,摇号的概念就是你得去抢这东西。比如说北京买车你得摇号,你不摇号没位置,不给你牌,你想买也买不着。所以一旦出现摇号这个政策时,我想这个城市一定是供不应求,一定是大家急着买,而没有东西卖了,所以才需要摇号,十个人摇一个号只能有一个人买。我想这个东西啊就是在什么是市场化的概念里说清楚就够了,所以说对未来市场怎么判断我们只能说一个大的趋势,因为这个趋势的东西是在一个非完全化市场的情况下讲的。第一个先说说影响市场的因素是什么。通常来说呢有四大因素,一个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决定市场的基本制度是什么?前边我们说要进行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但是我们国家制度告诉你市场资源是不能自由配置的。我们第二个因素呢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他会影响到市场微观的一些变化,所以我们还有微观经济政策和我们市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市场的供求关系根据上边三条会有影响,但是不是完全受影响呢,不完全是。我分别把四个来讲一讲。第一个国家制度。你们可以看看我们五四宪法,五四宪法土地是,但是到了七零宪法,就是九大以后的宪法,把它改了,改成土地不完全私有化,真正实际上是八二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土地改成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两种。所以我们当土地制度是一个单一来源时,我们就不能想像充分市场一样可以自由配置,配置不了。所以土地一定是国家单一配置。这个东西如果在不修改宪法情况下这个基础是不变的。第二个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在城市之间是有差别的,但是户籍制度改变了吗?没有改变。你们说现在有租售同权允许上户口,可是你们别搞错了,还有附加条件呢,符合条件的允许上户口,如果不符合条件,你想上个上海户口行吗?没门。就是符合条件的上户口还是原来的户籍制度不发生变化,你如果户籍制度不发生变化和土地制度连在一起,为什么这两个东西连在一起呢,因为城市的土地有城市的户籍,农村的土地没有城市户籍的人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宅基地和承包地不能交换,那他就没有进城资本,然后城市土地就受限,这两者之间就没法进行交换。在世界上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四步。第一步是农民变成城市人。这个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第二步呢,是小城市往大城市跑,我们也经历过了。第三步呢是大城市往郊区跑,我们没有,为什么我们没有第三个阶段呢,因为土地不私有化。你不能说我买一个宅基地到农村去发展一个小镇,不行。比尔盖茨可以,他可以把硅谷变成他的小镇,一条街上有半条街是属于他的房子。于是他就把学校、幼儿园、医生各种东西都配到那个城镇里,所以才有了第四个部分,叫城市圈或叫城市群。但中国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土地不私有化,你不能转移,因此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公共资源配置只向城市配置,那么大家为什么要到城市买房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公共资源都在城市,学校啊,教育啊,医疗啊,所以才有学区房啊等等其他说法。那么这个制度随着户籍制度以后他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两个定式。这两个定式不改变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基本制度所产生的一些情况不会发生变化。第三个是金融制度,金融制度就是我们在座的诺亚,诺亚是干什么呢?就是不买房子,但是能分享因为房地产而产生的。我不知道这句话大家听懂没有,为什么在大多数国家里头没有人去炒房子,英国啊美国啊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他有基金,这个金融制度里头,他有一种基金可以像一样,就是你买不起房子,比如付不起百分之三十的首付,我只有百分之二十或百分之十的钱,你买诺亚基金,在国外你用这种基金,他就可以分享,结果就变成买了房子的发了财,没买房子的发不了财,但是如果有这种金融制度的话,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分享。因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有城市化的红利存在。只是你没买房子你就没获得,别人买了房子别人获得了。所以基金在世界国家大部分都是免税的,还有一种比较低的成本,告诉你通过城市化的红利你可以分享到房子里的收益,但是你不用冒险或专门去买房子,那就不会形成单独房子的炒作权。中国是2008年温总理在全国人代会的报告中提到了要建立,但是从08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房产基金出现。变相的有几家做了试点,但是没有,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一个免税的办法让大家以股票的方式分享基金中获得的房地产盈利。因此,同样一个公司的两个人,可能一个人买了房子发了财了,另外一个人没买房子没发财。但如果有可以进行的这种方式的话,你不用担心房子卖不卖的出去,你也不用担心价格转换,因为他可以长期使用,于是用转换你的基金就够了,所以说这是中国在国家长期来说国家制度还没有改变、正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后边一个就是社会租赁问题,大家现在都在说社会租赁化,比如说租售同权大家很感兴趣,我就想问一句租的房子在哪?是万科盖,万科能盖多少?如果我们没有地价问题的优惠,上海有啊,在上海租房很便宜,大概6000多块钱,比商品房便宜多,但是占多少呢,我想在上海的总的住房比例里头,占十万分之一都不到,大概就这么个比例,所以你要想租到那套房子麻烦了。所以必须用普遍的、不是竞争地价的方式,去减免地价的方式去建立,才有可能。第二就是税收,税后租赁的房子要给税后优惠啊。全世界都知道德国在发达国家里头是私有化最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四十六左右。为什么?因为他们租赁住房最多。但是为什么他租赁住房多呢,因为租赁住房可以享受免税。如果你有房子空着不住,超过半年得收你税。但如果你把房子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社会租赁给你享受免税,所以他们租房就会大大提高。而中国因为没有免税,现在有一些降低税率,但是还没有免税,所以呢社会租赁的价格很高。如果没有大量的社会租赁房的存在,你不买房子怎么办呢?现在我们得问问你想租赁,租售同权的房源从哪来?冯仑讲了个笑话,我听着挺有意思。说老婆是用来生孩子的,那是不是老婆除了生孩子就没有其他功能了,换句话说不是跟老婆生孩子你就不和老婆睡觉了吗,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的市场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大家买房子大家才会把他变成合作社的一种方式进行社会租赁,比如说德国的社会合作社里头呢,70%多的是私人住房,政府提供的住房有11%,另外一部分是社会机构,比如说诺亚基金这种,我用基金的方式购买了房子然后用于租赁的。所以说租赁的房源在哪啊,就成了个大问题了,中国在前5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社会分配的,租赁化,但它解决问题了吗?没解决。说一个最简单的数据,上海,你们知道上海有多少商品房吗,上海现在2400多万人口,大概2.58个人一户,约有9000多万户,将近1000万户吧。商品房占多少,我们假定近五年每年30万套销售额,150万,再往前5年,每年20万套,100万,那就250万套,再往前10年那,大概平均一年10万套,350万套,占上海总人口数的多少呢,大概不到40%,就全国来说,也不到40%,所以别以为商品房已经占领了市场。我们有55年的分配历史,就是到98年是五十年,后来的福利分房又延续了四五年,到03年福利分房才基本上彻底结束,就等于55年的分配历史。你们想想有多少房子?因此商品房在社会租赁中只是少数,很多人跟我说,我们的租房价格太低了。很多人都算的我们的租房回报率低的不得了,你们说的对,为什么?你是按商品房房价去算的,租金回报率很低。但是你按房改房算资金回报率多少呢,大概1000倍或者一万倍。比如说北京当时的房改房1470块钱一平米,扣去工龄,还剩750块钱一平米,60平米,四万二买了一套房子,一个月租金6000块。换句话说一年可以收回房子的全部成本还多,150倍。那你想想租金多少啊,就是因为我们有55年的分配史,那些房子把租金房价拉低了,所以导致你用商品房价格购买的房子租金回报率就显得低了,但是这个租金回报率真的很低吗,也没有那么低,为什么?你只付了30%的首付,后余的钱你是用20年甚至30年以后的一块钱来还今天的一块钱,你们按今天计算,再往十年倒退,十年以前的一块钱在今天值多少钱呢,两毛三分钱,你如果把二十年以后的一块钱拿到今天来卖,20年以后你只花两毛三分钱就够,加上利息不到五毛钱,你还赚了,所以你的租金回报率并不是像某些经济学家计算的那样,很低很低的。由于这种情况,社会租赁化如果不能确立的话,我们的市场建不了长效机制,也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那么我们说说土地,这个数据呢是土地局公布的数据。你们可以看看今年我们住宅价格的上涨,住宅价格连续上涨,由5900上到6200,这是平均数情况,涨的快不快,还在继续上涨。所以说今年是中国房价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因为土地价格也在不断上涨,那么土地价格上涨时房屋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看看第二季度三大区域,哪个区域最高,珠三角,所以深圳的房价最高,珠三角比长三角的土地价格还高,那么环渤海地区呢就相对低一点,所以现在排在最前头的还是深圳的房价,然后才是长三角的房价,然后才是北京,环渤海地区或北京地区的一些房价。那么我们再看看一二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的房价和主要城市的房价看看差很多很多,所以一线城市的房价自然要高,当然一线城市有几个,四个,我们全国有多少个城市啊,657个城市,所以这四个城市的房价老被所有的媒体当作房价的标准,其实不是房价的标准,其实我们看看二线和三线就会发现,三线城市实际的情况还很低。如果我们只计算三线城市的话,一般地市级以下这些城市的房价,在今天来看,大概只有平均不到四千块钱。你说中国的房价很高吗?我不承认。因为大部分城市是这一类城市,我们只公布了70个城市的数据,650个城市里70个只是个少量数,大部分房价没那么高。但是地价和房价是什么关系呢?这张数据显示的是我们的地价已经六千多块钱了,而我们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房价都低于现在的地价,只有我们的东部地区的房价高(于地价)。全国的平均房价7922块钱,和我们的6444中间大概1500块钱的差价,不够自己盖房子的。为什么平均房价只有七千多呢?是因为原来的地价低,现在卖的房子是原来的地价。那么现在的地价意味着什么呢?你们认为会涨价吗?傻瓜都知道。所以这个价格与土地的关系,有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没关系,我说有关系,就是因为这么一种情况。如果不承认这种情况,那就是开发商都是傻瓜,只能干赔本买卖了,现在看,有些开发商还是发了财的。除了国家政策以外,目前的宏观政策大家都很清楚,三去一补,啊等等,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今年提出了一个稳中求进和防范金融风险,去年没有提防范金融风险。但今年成立了一个什么金融机构,来专门解决的问题。那么当前的经济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决定经济因素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出台这样的政策?第一个我想不变的指标是翻两番,2020年要求我们的GDP翻两番,所以大家说不能低于6.5就能翻两番。然后还有一个人均,人均呢就是不低于GDP增长率就能翻两番, 第二个是国际经济的一些变化,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防范风险之间求平衡,很多人跟我说中国的经济政策今天向左明天向右,后天向左大后天又向右,其实我说说错了,我们只有一条中间路线,所有的路线都是为了求平衡。当你左边重的时候你往右边靠一靠他才能平衡。当右边重的时候往左边靠一靠才能平衡。平衡就是为了走中间那条路线,所以只是在经济增长和风险之间求一个平衡,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同时又要防范风险。这就是我们现在出现的情况。那么由于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的什么呢,货币政策。这个可能大家都清楚,一个是信贷政策的收紧,不管是从境内还是境外,在的情况下,收紧了大量的货币。所以国内的贷款是大幅度的下降。从城市来说,地方城市的资金融资量到今年六月份大约一万三千八百亿。和去年相当时候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因为下了很多的文件告诉你,政府不能随便的借债了。企业也同样,融资政策上出现了限制严管,还有呢就是我们的货币总量缩减了,M1M2到六月份为止都低于百分之十,和去年相比大概下降了两到三个点。M1M2都下降这种情况有的人感觉不出来,像在座的你们可能都是有钱人,你们不觉得。但是有的企业开始觉得紧了。那么同样还有一个反映,就是资金价格的上涨,比如说个人按揭上调了,发债利率上调了,各种各样的都产生了利率上调,那么货币政策从紧还会持续,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到有放松的可能性。我们再看看今年一到五月份,我们的108家房地产企业,从新资融资下降了百分之五,银行贷款下降了29%,债券下降了49%,所以今年上半年大幅度下滑,六月份也没有起色,七月份我们看到的是境外融资超过了一百亿美元,房地产企业从国内拿不到钱就都跑到国外拿钱去了。那我们再看看下方的两行,10年到14年我们新增的房产企业的有息贷款是八千二百亿,五年的时间平均一年是两千亿。那么15年到16年,两年的时间新增的是8525,平均一年新增四千亿。那么今年明年后年我们要还多少钱呢?内外债房地产企业大概要还一万八千亿,其中有六千亿是外债,今年到期的大概有几千亿吧,明年大概四千多亿后年大概四千多亿,这就是按照已经发行的票据债券按它的到期日期算出来的数据。所以下半年到明年后年都进入了开发商的还贷高峰期。所以大家更看好汪总,希望从汪总这拿钱,因为他们已经从银行拿不到钱了。那么政策持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明年资金紧张。为什么是明年?因为今年销售不错。后面我会有数据。如果今年销售不错的话开发商兜里还没那么紧张,虽然今年会还一部分债,但是没那么紧张。可是如果持续下去再借不到钱明年就有问题了。所以资金紧张可能在明年,那么有可能投资和销售就会出现下行。销售下行不一定是市场的问题,是因为很多城市不批你销售,不跟你发销售证因为你老想卖高价,这个卖不了高价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扛着。抗到什么时候呢,扛到资金不够的时候。如果资金不够了,那政府就说多少钱就多少。我们也不要定价钱了,是吧,那我也得卖一部分啊。下半年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导致用低价卖的。就是政府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上市公司要求业绩,上半年扛得住下半年不一定扛得住,下半年可能说我总得有的业绩吧,因此他赚不了那么些钱他也会降价或者低价卖,但是降价或低价不表示说他是亏的,或者说该涨价没涨价不等说是赔本的或是故意把这价格放低。这两个概念你们不要搞错了。于是就有可能造成库存增加了,现在为止库存是下降的,持续下降可能有28个月吧。但是下一步呢就有危险了,因为今年土地供应量里头增量最高的是三线城市。大概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四点几。去库存去的最快的也是三线城市,但是这一轮去完了以后三线城市能不能持续的保持这样高的销售呢?我个人觉得有问题,下边来讲。如果说政策要进行调整,什么时候会进行调整为什么要进行调整?除了房地产这一块下行了,共产党不会让它垮台所以就得调整过来,让它适度地回来,现在没有出现,我们估计有可能在明年出现快速下行的问题,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下行,下行以后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经济波动,我们可以看看前两年为什么在16年初15年底要放一点,是因为我们那时候的投资只有零点几或负的增长。那么对全国来说,投资增长经济增长就很有问题。今年我们的GDP增长其中两个重要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第二个是房地产。而房地产这块呢,有四最,第一个叫见效最快,你让大家买汽车吧,它见效没那么快,你让大家旅游吧它见效也没那么快,你让大家看电影吧也就几十个亿的事,所以它没有见效快的作用,房地产有。第二个是总量最大,我们的总量有多少呢一手房大概有12万亿,二手房大概七万多亿,整体的大概三万多亿。整体什么意思呢,就像汪总可能拿诺亚的财富买一栋楼,然后把一个旧楼改造了卖新楼或者是或者是买了旧楼以后整体作为出租。像毛大庆,拿了楼以后分销分租,所以这种呢大概有三个亿。换句话说房地产交易大概一年能有二十万亿这个总量,汽车多少?两万亿。吃的多少?六万亿。所以房地产产生的交易额大概相当于十三亿人吃的三倍,这个总量是最大的。需求也大,因为你想卖东西你得有需求,没人买房子卖不出去那这房子也没用啊。需求大,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调控政策造成的。为什么调控造成需求大呢?因为调控造成里老说你得排队,排一年的分攒够一年的资格。于是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别的国家消费都是一个斜坡,因为它今天有了今天就涨,中国不是,中国是台阶似的,突然一批人具备了购买资格,哗得冲了上来,因为它不是一天一天具备的。你是三月份下的命令,它明年三月份突然一下子具备资格了。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比如说九月一号我们开学,是一大堆学生,但你那个学生是一月一号、二月一号、三月一号、四月一号、五月一号分别分成几个月生出来的,到九月一号就要入学了。这买房子不是啊,是从下命令那天开始的,所以下完命令后具备条件的一大批一下子冲上来了,这个是特殊的需求。另外一个就是财政支撑,今年到上半年为止,我们的契税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三点几,我们的土地增值税增长率百分之二十多,换句话说现在的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产生的税收是财政的两倍到三倍,增速啊不是总量!比如它增长百分之十我就增长百分之二十,我们是两倍多。就是这种增速情况下房地产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支撑条件。所以到他不行的时候你得调。就像夜壶。尿急的时候就得拿出来用用。那我们再谈完宏观政策后我们再来谈谈微观政策。微观政策现在有一大堆,现在还有好多我没写上的,数一数大概有四十多种,我也写不完后来就说算了吧,那么它影响什么?第一个影响的是资金流向,当你不能买房的时候资金干嘛,你要想分享房地产产生的收益,就只能交给诺亚,你要想干别的你可能会买黄金啊买石油啊买期货买粮食买其它东西,那就分流了。第二个是社会心理,这个社会心理和别的东西还不太一样,社会心理有两个取向。第一个呢就是有极少的一部分人盼着政府出手了该降价了我等等,他们每次都很失望。另外一部人认为越是政府有限制我越是使劲买,因为凡是政府限制的都是因为少才限制,多就不限制了。所以心理作用影响很大。再一个价值取向变化很大,价值取向就是往哪去不知道。最重要的是资源分配,我们说的学区啊商住啊乱七八糟的一大堆所有的微观决定的是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什么呢,就是你想获得北京的资源你就得买北京的房子,承受北京的房价,你想获得深圳的资源你就得承受深圳的房价,你想到上海来,对不起你得承受上海的房价,否则的话,你没有办法分配到这些城市所获得的资源。它独有,换个地方去你拿不到,这些影响力都很大。再一个就是消费能力和权利,这些微观政策都能影响到房价,所以这些内容对我们的市场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不是所有的影响都一定会产生呢?不会。上面三个因素对于供求关系来说产生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不变的部分,就是不管你宏观政策怎么调它都不会发生变化。另一部分是随着宏观政策变化的,就是你调了我就得变。比如说你出了个政策我就得办离婚啊,这就是变的部分。那么不变的部分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城市化进程,它永远不会发生变化。我后边会列举个例子,哪些城市会大量的进入人口,这个城市化进程在中国严格的来说按户籍来说也就是四十,日本发生泡沫的时候是七十二点多,所以通常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国家,城市化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或者在七十以下的阶段里出现过房地产泡沫。凡是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大部分应该是百分之七十城市化率以后出现的,哪怕就城市而言也是这样。所以继续往大城市跑,这个没有变化。尤其是二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开始持续增加,而五十万以下的小城市,人口大部分处于减少情况,就是转移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第二个就是市场资源。我们说的市场资源,城市的市场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你要想获得的话,你这届毕业了,你说我这房价高我等三届以后我再去争抢这个市场资源行吗?不行。要不然我户口马上转走啊,所以你就得赶紧想办法,今天就得想办法弄个房子,把这城市资源占着,把户口落上。所以说不会发生变化。开发商已经投入的项目不会变,已经拥有的住房需求也不会变,你们以为上海的房子很好吗?我再告诉你们个数据,上海的户均面积是全国城市的倒数第五。你们上海人都很惊讶吧,上海平均的户均面积只有66平米。因为有好几百万套过去的旧房子,包括我们知道四人帮里有个叫王洪文的,王洪文过去是上海纺织厂的机修工人,纺织厂过去在上海是一大主力,大部分是在53年到56年盖得很多很多房子,上海的纺织工人很骄傲的住进了这些小三层楼,你们现在可以去看看那些小三层楼都挤得一塌糊涂了。连厕所都变成厨房了。所有的床在夏天都摆在两个楼之间的走道里。所以这些地区在上海叫做危改,棚改。他们在大力进行拆迁,这些拆迁还早着呢。这些房子还剩的有多少,大概有500万套,所以你们不要看到上海有很多高楼大厦就很高兴。我再举个例子,上海有很多小楼,三四层的小楼,在那个小街里头,变成了会所,很多都变成了餐厅,我那天被诺亚人请到一个餐厅吃饭,我们四个人,到了那个房间里头摆了个桌子,四个人就转不过身来了。什么意思?你要知道那些小楼里的房间有多小,和香港那些小房子差不多,外边看着都漂亮着呢,但是到了里头摆一个四人的餐桌都转不过身来,服务员只能在一边上菜,后面转不过去,这就是住房需求。所以这种住房需求,今天你说我住30平米,明天就40平米,后天就50平米,我们老用平均数和中国人现在的住房平均数三十平米了很高了,他就没想过这里头大概四十多五十多,城里头只有二十多,二十多还是按建筑面积算的,扣除建筑面积以后呢就剩的更少。但是美国和英国公布的时候是套内面积。这里头就差了百分之二十多,美国是多少,大概是54,所以和我们的差距啊大的很,我们大概不到二十,所以住房需求里头啊还有很多是不变的。但是可能发生变化的一个是购买力,首付提高了变成五折了你买不起了。购买力会发生变化,价格会发生变化。价格预期会从两种变化,一种变化就是很多人盼着它跌,一种变化就是很多人觉得越限制越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曾经经历过价格闯关,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是老年人都知道。价格闯关的时候就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价格。比如说宝钢,那时候还没有宝钢,宝钢生产的钢材呢三百万吨是归计划,再生产50万吨或100万吨会给市场。就是完成计划以后的超产部分按照市场价格去计算,剩余的按照计划价格去计算,就是双轨制。那么双轨制的计划价格是很便宜的。比如200块钱一吨钢,但是市场价格这一部分呢可能600块钱,是三倍。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没有人想着会降价,所有人都说市场价格是暴涨的。于是在88年到89年出现了价格的暴涨,所以双轨制闯关被历史上称为改革的失败。当时没有理解价格预期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呢不上向下而是向上的。那么变化的部分还有投资能力啊、资金周转啊,我们刚才说到了资金啊、库存啊,对开发商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一部分也会随着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产生变化,那么从不变的部分到变的部分特大城市高度集中和特大城市的限制条件,在我们的自身规律里头是逆转的。我们一般来说市场化是顺行,就是你愿往大城市跑你就跑啊。但政府是逆着,就越大的城市越不给你地越不让你去,你还是回新农村建设吧,你还是留在农村好。所以我们有新农村建设,有中小城市建设,希望大家回归,回归就是农村来的还是回农村去吧。它做不到。因为城市的稀缺资源是不变的。我们这次雄安建设大家都听说了,规划里头第一个是什么,让北京全力支持,北京市做了个规划。第一先把北海幼儿园搬过去,然后把各个大学搬过去,然后把各个医院搬过去,它希望把这些公共资源搬到雄安去,来支持雄安的建设。可是那些老的教授会到那个新医院去吗。那些老的教授会去那些地方去教学吗。偶尔教一课可能,他们可能离不开北京,而最值钱的是医院里的那些老医生,为什么老的值钱呢,就是因为老的经历的病例多,见多识广所以那些资源啊可能轻易改变不了那么已形成的投资和需求啊,这些不变的规律的东西啊仍然影响市场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可变的部分,会形成一些影响。就这两个之间是在博弈的,所以我们的市场会发生很多很多的变化。这个博弈过程中啊,有的时候是不变的部分占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是可变的部分占主导地位。在瞬间或者在叠加的时候你很难判断,但是它有可能引发价格的变化,因此我从来不具体说某一个城市一定会发生什么什么价格的变化,就是这种叠加作用啊难说,还贷高峰期高了,有的坚持不住了它就会降价卖房,有的人能坚持住我就等下一轮涨呢,我不怕,毕竟我们有很多民营和私营企业,但是上市公司每年要报业绩,所以这两种变化叠加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引发价格变化的情况。我们看看人口。这个大城市五年人口增长的数据,只列了其中的一些,天津北京这些个竞争啊都是几十万上百万,这个增量是很大的。从16年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就是我们的政策调整要求北京市把低端人口轰出去,就是重新开始划分三六九等,所以给每个区下了任务,说每个区你必须轰出去多少人。所以它的净增长率开始下降了。那么其他城市可能也有一些地方做了一些规定,限制一些外来人口进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这几年我们起码到16年的数据证明这个持续上涨的态势没有变化,大家还是希望往大城市跑。哪些城市减了呢?我们开始看看负增长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比如说这个南洋人口太多了,它就往外跑,安阳人口太多了,它也往外跑,它该往外跑,南阳它就是个地级市上千万人口,比深圳的常住人口还多。它忍不住了它就往外跑,还有阜阳啊等等的一大堆。那这两者之间看出来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资源的城市难以留住人口和吸引人口,而拥有大量资源的城市就拼命地吸纳人口,所以那些拥有资源的城市人口在急剧的增加和加剧。我们再看看山东的一个特例,大家可能误解了以为济南还不是人口最多的?不是。青岛不是人口最多的吗?也不是。最穷的临沂市是最多的,那他不跑怎么办呢?所以他会跑的。而发达的城市不是人口最多的,穷人待在那里干嘛啊,他肯定会往大城市跑。所以在城市人口变动的情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份保单两次赔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