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尽听话则不如无妈,我说的对吗?

搜索“尽信书不如无书+反驳句”的网页标题
1&揭露“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误人之处 的理解能力的人:往往拿“尽信书不如无书”来作为反驳某些自己不相信但其实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假设A是我们认为对的,也即我们不能相信书,”这句话错...
2&尽信书不如无书 反驳句&相关百度百科词条
3&如何反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形式逻辑吧】_百度贴吧如何反驳“尽信书则不..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尽信书=完全相信书上所写),那么(不如无书=不读书);很明显是假言命题。假言命题要否定(即反驳)它,就必须是前...
4&对“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完全相信书上的内容还...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完全相信书上的内容还不如...请针对文章题目:文章应“润物细无声”提出反驳意见,并结合具体作品说出至少一点...
5&科学网—“尽信书不如无书”思辨 - 聂广的博文日&-&于是推论:“尽信书不如无书”来自于《孟子》。如果我们认为这句话对,也就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来作为反驳某些自己不相信但其实是真理的观点;(3)...
6&应该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 知乎日&-&如@桂武磊 所回答的,这句话本来是孟子对于《尚书》中“武王伐纣”的一句评论。...因此孟子表示这里是《尚书》写错了,相信它才见鬼,所以有了“尽信书不...
7&尽信书不如无书-1200字-魔方格|作文日&-&记得很早之前,我就会把书中感兴趣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知识拓展去寻找。“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情况我也有曾遇到过。说来也巧,昨天家里停电...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该什么应该什么_百度作业帮最佳答案: 不要尽信书中所言,应该客观的对待书中的描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专业问答网站
9&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_拼音是什么_成语解释_造句_近义词_..._汉辞网【出处】: 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尽信书不如无书--军事--人民网 日&-&这种论调当然不值一驳。依我看,那些“书呆子”的悲剧不在于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死、兴趣太窄。这正应了孟子的那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共350,000条搜索结果
时间: 15:19:43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链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反驳句_
手机配件资讯导航信息加载中...
从还没怀孕开始,我就涉猎众多杂志书籍,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准妈,变成一个稍微可以给人以咨询的&达人&。老妈也是,这些书她也会看,主要是针对我的饮食起居。虽然博览群书,可是条条规规未必都能做到。都说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还有一些孕期书没拍上来。在书和杂志上我倒是花了不少米。真是能败啊。
&&&&发布于日 17:40 |
阅读数(1076)
上一篇:下一篇:
发表评论 &
显示全部&&
妈妈们的博客
网站和论坛
好的育儿博客收藏
好的资料网站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505
评论数量:527
访问数量:821670查看: 1773|回复: 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早年读了许多书,大多不记得了。唯有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不忘。关于书,一句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句是本文命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的同胞一向很守规矩,对于白纸黑字、书上说了的,特别是权威书上的,坚信不移。旧时娶亲嫁女,破土动工,出门旅行,都要翻一翻老皇历,选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就在最不讲规矩的文革动乱时期,造反派参加武斗,也要拿一本语录书,口中念念有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中国人不仅对书迷信如此,对“红头文件”也视同“书”,奉若神明,动不动就是“上头的文件规定”。一个政府单位拟定的所谓文件,即使不合实际、不合情理、不合国法,也是“圣旨”,哀哀黎民动弹不得,只有照章执行的份儿。
集邮也有“书”(红头文件)的问题。
也许是贯性,也许是忠厚,也许是某种需要,集邮者对规则,特别是FIP规则这—来自西土的集邮“圣经”,尊崇得很。例如极限集邮,在制作极限片或编组邮集中,一旦不符规则,则视若离经叛道,即有好心人来维持秩序。所谓“另类”极限,就争论得十分热闹。不就是票片戳三元素之一或之二,没有按规则办,而冒了个“极限”之名,从而引来“学术(应读为‘严肃’)” 的笔墨官司。集邮者玩玩而已,即使冒昧参展,倘若办展者又不拒之门外,何必厚非,隨他去吧,让其一乐。更有甚者,谓不规范的极限片,不能称之为“极限片”,叫什么呢?一下子把这些“片”和玩片的极限集邮者淘汰出局。极限集邮玩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当务之急,仍然需要普及、普及、普及,先培养兴趣,引其上“船”,再规范、再提髙、再从严。进门的门槛不要设得太高,曲高和寡,得不偿失。
还是谈规则,从2009洛阳世界邮展看,外国同仁玩极限,玩得就比较轻松,比较灵活,比较愜意。执行规则不像我们那么规行矩步,不赿雷池。对规则规定“派生品”极限片的使用,大家虽然意见较多,还是小心翼翼,不敢多用。著名的事例,
FIP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N. 朗格斯金奖邮集《我们的欧洲()》,却用了16枚之多,有的一框用了4枚和6枚,突破规则“每一个展框最多只可展示2枚派生品极限片”的规定。如果是国人邮集,早就有专家出来规劝制止了。由此看来,我们对于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未免过于“较真”,过于呆板,过于刻意。
规则虽然是编組邮集和邮展评审的准绳,却不能规范所有的集邮,何况,规则也不是铁板一块,存在一定的游弋的空间,确有某些宽松性与灵活性,遵循规则并不排斥在规则范围内的和谐变通和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
学习规则与执行规则,犹如读书,要读活书,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书是死的,人是话的,如果把规则看成僵死的、教条的、一成不变的,一句话:读死了,那才真应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古训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原本指史书《尚书》记载的历史,不可尽信。后衍生为对广义的书籍不可尽信。& &&&
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人类进步的阶梯,常识告诉我们“书”不可无。或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句学者称为“罗素悖论”的话,也是书上的,又为什么信呢?可见,“书”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怎样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书不可不信,不可“尽信”,即不能完全相信,应该加以分析,不要盲从,不要拘泥于书,更不要迷信书本,应当学会独立思考,辨证地去看问题。
读“书”如是,读集邮规则莫不如是。& &
(原载于《极限集邮》2009年第6期)
好文!拜读了,有益多多!
拜读了,对国内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国人对极限片的制作和展出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有些框框是人为制造的。
本帖最后由 张福魁 于
12:10 编辑
我是后生晚辈,也多少有点“信书”味。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并非不无道理。对于洛阳世展所表现出来的有关极限片诸多与规则不一致、相冲突的地方,我们要去理解、要去认识,不要简单、片面的去盖个“不合格”之章。
对于展会所出现的用A4纸来做贴片的问题,虽说与FIP规则冲突,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应当提倡的,毕竟A4纸的制作成本低,能为集邮者节约不少。
对于N. 朗格斯主席金奖邮集《我们的欧洲()》所出现的众多派生品极限片,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的说不符合极限邮展规则,我们要尊重一下极限的发展史,30、40年或者更早的时候,极限片还不被FIP接受的时候,能产生些派生品并被主席先生收集、使用至邮集中,实属不易。
换言之,如果一部邮集中,出现过多的70、80年代或更晚的极限片派生品,这部集子的集邮价值能有多大?
本帖最后由 yanming 于
21:15 编辑
FIP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N. 朗格斯金奖邮集《我们的欧洲()》,却用了16枚之多,有的一框用了4枚和6枚,突破规则“每一个展框最多只可展示2枚派生品极限片”的规定。如果是国人邮集,早就有专家出来规劝制止了。由此看来,我们对于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未免过于“较真”,过于呆板,过于刻意。
朗格斯主席是严格遵照规则的,规则是规定一部5框邮集可以用10枚派生品,并不是说一框只能用2枚派生品,只要用得适当,可以把全部邮集规定数目的派生品全放入1框;朗格斯主席的邮集是8框,所以用16枚派生品刚好。
《FIP极限集邮评审指导要点(2006马拉加版本)》李宏译(见《极限集邮者》2007.7)明文规定“毎一个展框最多只可展示两枚派生品极限片。”至于2×8=16枚集中放在1框或几框内,明显与此条规定不符。本人并不墨守陈规,能不能放,讨论可以见仁见智。参展,只要评审不扣分,也无妨。
Powered by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示例〗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的古训, 还是有道理的。 ★孙犁《我的史部书》
成语故事:
&&&版权所有 在线成新华字典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哲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