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官什么意思

谁能说一下宋朝武官的官名都有什么。(按从高到底的顺序)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谁能说一下宋朝武官的官名都有什么。(按从高到底的顺序)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代表他的官职大小,代表从五品的官员。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下班祗应 殿侍 无品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将官阶情况,先比较品,是比较阶官、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
两名武将要比较官的大小,一般来说。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对于武将来说,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那么,这些阶官是如何比较的呢?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合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合门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正三品上护军这些环卫官、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上校之类,政和官制()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大体如下 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旧官 官品 阶次 太尉 政和新置,同品官职就比较阶次,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
例如,狄青曾经做过秦州刺史,而是泾原路副都总管是职官,是负责统领泾原路兵马的指挥官、洛苑、如京、泾原路副都总管最佳答案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东西染院、礼宾副使。看到这些东西,会有人会问,当一名武将,从阶官来说,升到正五品之后,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从正五品到从二品?其实,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正四品的诸位大将军。此外,还有,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秦州刺史是虚衔。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 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遂定为武阶之首、东西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在这个中间
右司员外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副都指挥使、监主簿、协忠、中侍大夫、宝文、显谟、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军器、都水监丞,左,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武功至武翼大夫,陵台令、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吏部、户部、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
诸朝请,太子少师、少传,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御史台检法官、主簿,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枢密直学士,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成全、平和。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飞骑尉、成和、成安大夫,给事中,开国子,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通侍、正侍,崇政殿说书,护军,为从三品,忠训、忠翊、轻车都尉,为从四品,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医证、医诊、朝奉郎,亦畿县令,两赤县丞,权六曹尚书、防御、团练,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朝散、朝奉大夫,上护军。
诸朝议,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军器监,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太子太师、太传,大理司直、评事,翰林医效、医痊,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左,观文殿学士、敷文阁学士,大理正,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太常寺奉礼郎、太祝,龙图、天章,尚书诸司员外郎,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太子中舍人、内侍省押班。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承直、儒林,秘书省校书郎、正字,京府、节度、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少传,少保、右司谏,郡王,国公, 理亲民资序者。
诸太中大夫,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宗正少卿,秘书少监,而令仍不废、龙图、天章、团练副使,太史局丞、军器少监,和安,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高班,黄门内品,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上骑都尉,为正五品、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观察使、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天章、宝文,今具载焉。
诸太师,太传,保和殿,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秘书丞,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节度使,翰林、资政官品 绍兴、乾道、团练、军事推官、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少保,御史大夫、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 七寺卿,国子祭酒、秉义郎,开国县公,柱国,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王。
诸宣教,直显谟徽猷,太子宾客、詹事、承奉郎、刑部、工部尚书、太保,嗣王,起居郎、舍人、诸率府率,右文殿,太子诸率府副率、行军司马,防御,诸州别驾、长史、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中卫、翊卫,入内内侍省、宣政、昭宣使,拱卫,内客省使,延福宫使,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承务郎准此、军巡使、赞读、直讲,太子侍读、侍讲、礼部、兵部、显谟、徽猷,判太医局令,亲王府记室,武骑尉,间有官、迪功郎、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宣议郎,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著作郎、右散骑常侍、徽猷、敷文阁直学士、中散大夫,太常,直秘阁,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侍讲,直龙图、天章。
殿头高品,郊社、右司郎中,国子司业,殿中侍御史,诸卫上将军、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寺,开国侯、文林、从事、判官,京府判官,少府、将作。
诸通议大夫、庆元。先后修定、左武、右武大夫,太常、宗正、观察、防御、敷文阁、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尉,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宝文阁,翰林学士,资政、宝文、显谟,太学、武学、宣正、履正。
诸中奉,诸州签判,节镇、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从八品,尚书左,左右金吾卫、勋已从罢省。
诸银青光禄大夫,节度、观察,入内内侍省,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少府、将作,太保,左、右丞相,少师、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节、承信,同知枢密院事,太尉,亲王府翊善,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对不起,我对宋朝的历史不熟悉,不能给你解答!不好意思!
皇上 微臣 小民
你在科普么?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宋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新官上任三把火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新官上任三把火
俗语说的好:“”!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是讲新上任的官员,开始履新有些劲头,必先做两三件于百姓有益之事,其含意是指事后是否还会不断做好事则难说了,此乃人们的,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引人注目,且有声有色。
新官上任三把火基本信息
名称:《新官上任三把火》
拼音:xīn guān shàng rèn sān bǎ huǒ
解释:新官员上任后,常常做出几件事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和革除时弊的决心,过后也就一切如旧。说白一点,就是给人下马威,让众将军心服口服。
出处:古代俗语。
新官上任三把火典故
据《》所述,三国时,当了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火攻,水淹使,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辨析
这是从县令上任常做之事,编出的。
县官们上任接班,必做之事很多:要拜庙上香,地方的孔庙、、文昌庙、城隍庙必拜,以显示自己尊儒崇道,连地方神都十分恭敬;要清仓盘库、粮库、物料库核对清楚;要巡查监狱,要视察城防;要对簿点卯,即对照簿册记载的官员侍从等花名册一一查对;要传考生童,就是将本地的学生集中,做一次自己亲自出题的考试,了解群众情况;要拜访,当然依次是本县的皇亲国戚、与自己同级的卸任官员直至豪门大户了。
最后,则是新县贴出告示,说明自己从何月何日开始接受诉讼。
做上边这一系列事情时,新官必然会选择出某两三件事情,别出心裁地指手画脚一番,敢就是烧出“三把火”了。常见的如庙宇残破要拨款大修啦、城防不坚固要为防盗修城墙建苑垒、学生质素不高要请外地名师等等。这些谁也会烧的“三把火”后,才可见新官有否真功夫!才可知这个刚登官的人,是否真的能当官!代雍正受过:十三王爷从失踪到官至极品的秘密
代雍正受过:十三王爷从失踪到官至极品的秘密
历史开讲了秒
 雍正即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四大总理事务大臣,这其中就包括了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十三阿哥允祥。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在叙齿的阿哥里面排行十三,比雍正小八岁。允祥的生母是敏妃章佳氏,外公是参领(正三品的武官)海宽,其母家地位在康熙的妃子里面算不上高,但也还可以。章佳氏大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进宫,从生孩子的情况来看,康熙应该对她颇为宠爱。章佳氏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了允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了“八公主”,康熙三十年(1671年)又生下“十公主”,六年中生了三个子女,而且全部成活,这在康熙的妃子里面是不多见的。  不幸的是,章佳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便早早离开人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胤祥只有十四岁,两个小的公主分别为十三岁和九岁)。章佳氏的死还引起一场风波,当时三阿哥允祉因在百日内违反丧仪剃发,结果遭到从郡王降为贝勒的处罚(按丧制,皇子在母妃去世百日内不得剃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康熙对章佳氏的痛惜。  章佳氏去世后,康熙对失去了亲生母亲的三个孩子很是怜惜,后来允祥被送到雍正的生母德妃那里代为抚养,由此也拉近了雍正和允祥的关系。后来,雍正还奉命给允祥讲解算学,一起“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允祥写了诗后常向雍正请教,雍正后来把他写的诗全部搜集起来装订成册,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在康熙中期出生的皇子里面,十三阿哥允祥和十四阿哥允禵(比允祥小两岁)的表现最为出色。巧合的是,他俩的师傅也是同一个人,即国舅佟国纲的儿子法海。佟国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鄂伦岱,这个人和他的父亲一样,脾气火爆,性格直爽,是典型的武人;另一个是法海,这个人是却是文才,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在这一向尚武的满洲贵族中是极为少见的。法海做皇子们师傅的时候,也不过二十七岁。允祥和允禵的才干突出,这和法海的教导有方应该是分不开的。雍正  由于母亲的早逝,康熙对允祥特别照顾,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从康熙三十七年(1798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间,允祥几乎参与了康熙所有的出巡。由此可见,当时允祥是极得康熙的宠爱的。但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却彻底改变了允祥的命运。  允禩的儿子“菩萨保”同志(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里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 《清世宗实录》里,雍正帝在称赞允祥的时候,说他“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未尝图利干预一事,纠党邀结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举国共知。”然而,《雍正起居注册》中又记载这样几句话:“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数年以来,王敬谨持身,廉洁立品……”  读者如果看得仔细的话,就会发现在《清世宗实录》里的“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这句话同样出现在《雍正起居注册》中,但《雍正起居注册》里却多了“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这一句。如此看来,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里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和皇太子、皇长子一起被圈禁,就有可能是事实了。  之所以要啰啰嗦唆把这三个材料拿来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废太子的时候,允祥到底做了什么,而后的十几年间何以消失不见,而在雍正登基后又为何会突然东山再起,一举超越其他兄弟直封亲王,成为雍正的宠臣? 让人疑窦顿生的是,在《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朝的事件)中,却没有允祥被圈禁的记录。而后面关于允祥的怪事一桩接着一桩。首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说除了允褆,废太子允礽、允祉、胤禛、允琪和允禩都开释了,唯独没有提到允祥,不知道是有意的遗漏还是允祥当时没有被开释。假如没有开释的话,这说明允祥的问题可能比允礽还要严重;假如是有意遗漏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在复立允礽为太子的同时,再次给皇子们封爵,其中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琪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允祐、十阿哥允礻我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被封为贝子,连八阿哥允禩也恢复了贝勒之爵。唯独有允祥什么都没有。康熙第一次给皇子们封爵的时候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当时允祥年纪太小没挨上,情有可原;但这次比他小两岁而且还在废太子事件中得罪过康熙的允禵都封贝子了,允祥这次也没被封,这就是十分奇怪了。结合上面的记录,允祥没有被封的原因可能是当时他根本就没有被开释。  就这样,在康熙的年长皇子中,允祥是惟一没有王爵、“光着身子”的阿哥。对照其先前受到的宠信,如果不是允祥犯有重大过错的话,断不至于此。更蹊跷的是,随后的十几年里,康熙每次给皇子们发奖金,四千两、五千两的发,但每次都没有允祥的份。后来雍正给允祥封亲王后,说他十几年来,“家计空乏,举国皆知”,主要就是指的这事。所以,雍正要给允祥落实政策,一次性给他发二十六万两银子,把前面十几年没有落着的奖金全补回来。但允祥坚决不受,最后拗不过,只得减半收取,拿了十三万。  由此可见,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对允祥的看法发生极大的变化,允祥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由受宠变为有意的排斥和疏远。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在允祉、允祥和允禵三人的请安折上朱批道:“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当时允祥与其他皇子一起恭阅上述朱批,看到这样的评语心里恐怕极不是滋味,在那个时代,被斥为“不忠不孝”,这几乎等同于永不任用,随时有被圈禁的危险了。  在此之前的一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也没有允祥的任何记载。在康熙四十九年,允祥重新出现在康熙的随驾名单中,他在这年二月的时候随同去了五台山,这说明允祥当时已被开释;当年闰七月,允祥又被派往蒙古祭奠去世的“三公主”。这样看起来的话,允祥似乎是重新复活了,但结合六月的那个朱批,允祥似乎又还没有得到康熙的信任。不然的话,康熙怎会让允祉等人对他加以管束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太子允礽再度被废。当年十一月,康熙给皇子们发奖金,允祉、胤禛、允琪、允祐、允礻我几个亲王和郡王发了五千两,允禩、允禟、允祹和允禵几个人也发了四千两。允祥还是一文未得。  这就奇怪了。按道理,无论允祥是反太子还是保太子,这太子的复立复废,他终归会押对一次吧,怎么会一直受到歧视呢?难道真像二月河小说里说的,康熙是把他雪藏起来,为雍正服务?这显然是小说的想象而已。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以后,允祥这个名字在康熙末年的官方文件中便基本销声匿迹,不再出现。他既没有出现在随驾的名单中,也没有出现在留京的名单中,似乎真的被雪藏了------至少《清圣祖实录》上没有记载。  不过,在康熙的朱批里还能看出点蛛丝马迹,康熙出巡的时候曾在给皇子们的批示中问起允祥腿病之事,并曾亲阅御医奏折进行指点。如此看来,允祥是因为生病而不能随驾,据说他的腿病时好时坏,很长时间也未能完全痊愈。但是,因腿病不能随驾或者办事,这和封爵发赏似乎没有本质的联系。  由此看来,关于允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废太子事件中的情况,其中一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允祥在那次事件里一定是犯了错的,而且是不可饶恕的大错。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里将允祥同废太子胤礽及被永久圈禁的允褆并列,这也说明允祥在那次事件中罪过甚大。《永宪录》里还有个旁证,说允祥事发后,其师傅法海也受到降职处分,并从皇子的师傅队伍中开除。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  从法海的情况来看,他和允禵等人关系很好,由此可以推断他是属于反太子的一派,但反太子派在一废太子中遭受严重挫败。也许法海曾在当时的反太子行动中出谋划策,而允祥又曾在这个事件中有过非常之举,只不过在修撰《清圣祖实录》的时候已经被删除了,后人无从得知具体细节。而主修《清圣祖实录》的张廷玉则是在雍正的指导下进行的,把雍正朝的重要人物允祥的事迹编得七零八落,以张廷玉的水平,若不是有意而为之,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  更奇怪的是雍正对允祥遭遇的解释,他说允祥“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连于二阿哥。自被株连后,多年来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对允禵等人胡闹之事,从不过问,亦不敢越雷池一步。”雍正说大阿哥允褆妒忌允祥,这有点立不住脚,因为当时允褆的最大敌人是太子允礽,而允祥当时不过二十三岁,并没有什么势力可言。但若说允褆陷害允祥,雍正又没有具体说明细节。以康熙的睿智和能力,一般的陷害断难得逞,因此极有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允褆或者康熙手里了,这才导致允祥遭到这么严厉的处罚。  当然,也不能排除雍正嫁祸于允褆的可能,特别是在结合雍正即位后对允祥的过度热情和超亲王待遇,雍正的举动更是让人觉得诧异。如此看来,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中,似乎又和雍正有莫大的关系。或许,更大胆的推测是,难道允祥当时做了雍正的马前卒,甚至可能替雍正背了黑锅?不然,为何在《清圣祖实录》中对允祥的记载遮遮掩掩,而修实录的张廷玉却能配享太庙?(雍正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就特意提到他纂修《清圣祖实录》的功劳)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允祥重新出现在随驾名单中。雍正即位后,允祥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的速度上升,成为雍正初期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他很快被封为怡亲王,总理事务大臣,并管理户部三库及其户部事务等。由此,允祥便在雍正的领导下,成为雍正朝初期炙手可热的第二号人物。  允祥的第一件事是领导清查亏空。雍正在即位前查办京仓的时候便已知悉朝廷的财政其实都是数字游戏,多年的亏欠已使朝廷财政危如累卵,于是他派允祥亲自出马,加以严查。允祥接手这个事情后,毫无容情,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决不姑息。比如他追索十二阿哥允祹在内务府上的亏欠,逼得这个兄弟把自己家里的家具器皿都拿到街上去卖,以此来偿还亏空。十阿哥允礻我也被追索了几万两银子,最后连家都被抄了。  总的来说,允祥的才干还是很突出的,在这几年里,他整顿和完善户部的管理制度、总理京畿的水利营田事务、经办两淮盐务、督办工部圆明园事务等诸多事务。另外,允祥还负责了宗室内部的事务,“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其一人筹划料理,无不精详妥协”,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了。在处理雍正临时加派的任务时,允祥也能让雍正感到满意。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处后,允祥出任了首席军机大臣,可谓是如日中天,权倾一时。  在雍正即位后的前几年里,允禩成为他的左膀右臂,经常代雍正传旨发令,代表雍正办理各种事务,雍正对他信任有加,大加赞赏。三年服制期满后,雍正召集群臣讨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的功过,结果允禩被评为无功有过,允祥则是无过有功,雍正还赏赐给允祥一个郡王的爵位,让他随便挑个儿子去承袭。但允祥坚决推辞,雍正没办法,只好给他加了一万两的俸银。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由于允祥政绩卓然,雍正亲自写了一个匾送给他(雍正似乎有送匾的癖好,不过匾也分好坏),上面写了八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也就在这一年,雍正把所有的对手都基本收拾干净,他的心情大概非常之好。由于允祥被封为怡亲王后,一直没有举行正式的封王庆典,于是在当年十一月的时候,雍正决定给允祥风风光光的搞一次庆典,也借机庆祝他们的胜利。当日庆典非常隆重,大学士马齐为册封正使,其弟领侍卫内大臣马武为副使,文武百官群集祝贺,雍正亲自宣读表扬信,场面热闹非凡,允祥几乎已经到了人臣荣耀的极致。  面对雍正的恩宠和赏赐的时候,允祥却总是表现得无比的谦抑,比如补给他二十六万银子,他死活不收,最后只收了一半;给他一个郡王的名额,这样的好事,一般人本是求之不得,但允祥却有功不居,有奖不受,一再推辞。允祥的谦抑和清醒,恐怕和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他自幼对雍正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他深知雍正是个好表现的人,决不容许别人抢自己的权力和风头;其次可能也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对他的打击太大了,由此允祥也谨言慎行,敬恪有加,终其一生。  雍正七年(1729年)的时候,允祥又立下大功。当时雍正在挑选自己的陵墓位置的时候,本是选择了河北遵化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但雍正后来认为这里“穴中之土有砂石”,将之废弃不用,而选择了与东陵相距三百多里的河北易县泰宁山(即后来的清西陵)。但这样的话,离父亲的陵墓太远,雍正又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很是为难。这时,允祥摸透了雍正的心思,他上奏说:“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他举出汉唐时期帝王的陵墓也是散布在陕西各地,有的也相距甚远。允祥的话,等于是为雍正另辟陵墓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清代的陵墓便分为东陵和西陵两个陵墓区,其后代子孙也只能隔代分别在两地安葬。  在挑定了自己的陵地后,雍正很高兴,便打算把西陵旁边的一块候补的“中吉之地”(雍正那块陵地是“上吉之地”)赏给允祥做陵地,想让允祥死后也能陪伴自己身边。不知为何,允祥是死活也不肯答应,后来他自己在离西陵六十里外的涞水县水东村挑了一块“平善之地”,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雍正听后,未置可否。  由于政务过于繁重,允祥在辅佐了雍正七年多后,终于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春天一病不起,雍正得知后十分着急,他不但亲自过问允祥的治疗情况,还经常为之祈祷。后来,允祥自知余日无多,他唯恐自己会被埋入雍正替他选好的那块“中吉之地”,便再次请求将自己的陵墓确定在涞水县的那块“平善之地”,雍正沉吟再三,终于同意。允祥怕雍正反悔,便立刻命手下人去那里取一块土给他,并吞食下去,作为确定陵地的标志。  当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情恶化,雍正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往怡亲王府看望。还没有等到雍正到达,允祥便永远的闭上眼睛,走完了他短暂而荣耀的一生,终年四十五岁。按允祥的年纪,本应该是政治家最黄金的时期,可惜的是,允祥却就此倒下了。这个每日“殚竭心思”的雍正朝总理或许就是累死的。  在这数年间,雍正战胜了他所有的对手并建设了日渐强大的大清王朝,但是,他的事业再成功,再辉煌,没有人和他分享与交心,雍正也只能和清风明月说话了。如此看来,这雍正朝的盛世年华,看起来又多少有点苍凉。  在清朝两百多座王爷园寝中,允祥的园寝是规模最大、最壮观的,其园寝的神道有3里多,这在亲王的园寝里是极为罕见的。从现在的话来说,这是超标准的豪华版。事实上,允祥生前一再交代家人按普通亲王的规制建造,千万不得逾越,不然自己心里不安。但是,允祥死后,园寝的事情由雍正亲自来负责,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十三弟的哀悼,将其规模大大扩大,远远超过了其他亲王级别的陵寝。  从规制来看,允祥的园寝最前方是龙首龟趺神道碑,碑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十五个大字,接着是三门四柱的石制火焰牌坊,随后是一座五孔桥和三门四柱七楼的超大石牌坊,牌坊以西有一对华表,后面是刻有雍正御制碑文神道碑亭(后毁),再后是规模宏伟的大殿,大殿之后则是允祥的圆形宝顶(棺柩所在地)。可惜的是,此园寝近代被盗,后来又在战争中毁坏,建国后,除了三里长的神道牌坊保存下来外,其他的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  康熙的儿子里面,除了雍正皇帝一脉,唯有怡亲王的王爵沿袭最久,从雍正的“允”子辈传到乾隆的“弘”字辈,再传到“永”字辈、“奕”字辈,在道光的时候传到怡亲王载垣,后来道光驾崩的时候载垣被任命为“顾命大臣”。1861年,咸丰在热河驾崩,载垣再度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不过,在随后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载垣被赐令自尽。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怡亲王”的王爵才恢复,接着到了“溥”字辈,最后传到“毓”字辈毓麒,因清朝被推翻而结束。欢迎大家参与热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历史开讲了秒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谈古论今,以史为镜,评天下英雄。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