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怎样区分东亚人各国人的呢

One moment...
italki is changing the way the world learns foreign languages.教你认清世界各地的人种分类
我的图书馆
教你认清世界各地的人种分类
关于人种的科普贴,几乎能解决一切关于人种的争论。偏学术,但挺有趣的。偶尔啃些硬知识,获益的是你自己。
内容摘要:
一、区分人种的基本体质特征
肤色、毛发、胡须、眼睛、鼻部、唇部、指纹、耵聍、血型
二、人种的基本划分
1、白种人:分为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印度-地中海人种、中欧人种、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巴尔干-高加索人种
2、黄种人:分为北亚人种、南亚人种、东亚人种、东北亚人种、美洲人种
3、黑种人:分为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人种、布须曼人种
4、棕种人:分为澳大利亚人种、维达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尼格利陀人种
5、过渡人种:千岛人种(黄棕过渡)、波利尼西亚人种(黄棕过渡)、南西伯利亚人种(黄白过渡)、乌拉尔人种(黄白过渡)、埃塞俄比亚人种(黑白过渡)、南印度人种(黑白过渡)
三、中国各民族的人种特征
首先说明,楼主反对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虽然楼主曾经是皇汉,但现在已经转型为温和派,推崇泛中华民族的观念。毕竟包括汉族本身在内,是以文化而不是血统界定的。种族和民族,原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种族完全不同的一群人,也可以组成美利坚民族,就是一个实证。本贴内容来自北大版《人类学概论》和一些正规学术期刊,绝对真实可信。本来楼主这几天是在看关于古生物的文献,忽然发现有这方面资料,算作科普。
在划分人种之前,我们先来看区分人种的基本体质特征。首先是肤色,所谓黑白黄棕人种就是按照肤色划分的。肤色由浅至深分为苍白、粉红白、黄白、浅黄、橄榄黄、浅褐、纯褐、红褐、红暗褐、纯暗褐、黑褐和暗黑。但肤色只是参考,绝非唯一依据。比如东北亚黄种人的肤色就比南欧、北非、印度的那些所谓“白种人”要浅得多。即使是黑种人,也有明显的肤色深浅之分,布须曼人就比苏丹人肤色浅很多。
比如这几个就是印度人,面部特征都是白种人的,但肤色……当然印度各种姓有别。
这个是埃及人,同上。
其次是毛发。发色的黑色素含量通常和肤色有关系,这一点在白种人里尤其明显,肤色白者多金发、灰发,而肤色深者多褐发、黑发。还有就是发形,分为直形、浅波形、深波形、曲卷形、松卷形、螺旋形等。黄种人通常为直发,白种人多波发,黑种人、棕种人多卷发、螺旋发。(不过在我印象里黑人多光头……)
这两个就是“波发”和“螺旋发”的对比。
当然,说到毛发不能不说胡须。在学术上通常把胡须分为五种类型,从I型(胡须极少)到V型(胡须极多)。中国除了西北几个少数民族以外,一般都是I、II型,即只有上唇和下巴上有胡须,耳前也有一些,但还没成络腮。从III型开始就是络腮胡了,V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那种。这个就不上图了……没什么好看的。白种人、黑种人一般在III型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棕色人种几乎全在IV级以上,可见棕种人和黄种人或许亲缘并不近。
然后是眼睛。眼色和肤色、发色也有同步性,还是以白种人为例,肤色浅者多蓝眼睛。在眼部形态上,白种人几乎全是双眼皮,而黄种人有那个著名的“蒙古褶”。除此之外,黄种人眼裂通常比较细窄,眼外角明显高于眼内角,也就是“丹凤眼”。中国体操名将何可欣就是。
然后是鼻部形态。在这一点上,白种人比较特殊,鼻根高大,所以我们经常管老外叫大鼻子……鼻梁的侧面形状分为凹、凸、直、波四种。其中,白种人多凸型,黑、棕种人多凹型,黄种人多直型。在鼻孔形状上,白种人高而窄,黑、棕种人扁而宽,黄种人适中,比较圆。(我在想黑蜀黍挖鼻孔也许会不太方便)
唇部形态。这个比较简单,通常高纬度嘴唇薄,低纬度嘴唇厚。在中国人和东南亚人身上,就很明显能看出这个规律。
下面这些就比较偏了,各人种之间指纹也不太一样。棕种人斗形指纹出现率可达52.7%(不是一百人里有五十多个有斗形,而是平均每个人都有五个以上斗形),亚洲黄种人也能达到46.7%,美洲黄种人42.6%,白种人35.4%,黑种人仅有27.4%。弓形指纹在黄、棕人种里很少见,白种人4.3%,黑种人8.8%。
还有耵聍(也就是耳屎)。白、黑人种湿型耵聍几乎百分百,而黄种人则比较少。以中国为例,北方汉族湿型耵聍仅为4.17%,满族、蒙族和其他几个东北少数民族在10-15%,福建汉族达到21.17%,广东汉族35.10%。台湾原住民和东南亚人都在70%以上,维族、哈萨克族等则接近90%。
再就是血型。不过不是简单的ABO血型,而是MNSS系统、RH系统和各种抗原。我也不爱写,估计大家也不爱看,所以就干脆不发了吧……
接下来是人种的基本划分。首先是白种人,白种人又名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等。其基本的共同特征是:皮肤黑色素含量低,呈现白红色到深棕色(差距好大);毛发多而软,多呈波形,体貌稠密可防寒;眼色发蓝,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嘴唇较薄,口裂较小;眼眶深陷,鼻根很高,颧骨不突,眉弓显著。(好吧我承认以上是书上原文)白种人可以分为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印度-地中海人种、中欧人种、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和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五个小人种,以下一一说明。我尽量配图吧……
首先是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别名北欧人种主要分布在北欧、英国、荷兰、德国北部这个人种特征非常鲜明:高大(荷兰人甚至能达到成年男性平均180以上)、肤色极浅、金发碧眼(当然也可能是亚麻发灰眼),鼻子又高又直。
上图就是典型的北欧美女……大家不要只看胸,关键看面部特征。
然后是印度-地中海人种这个不论是地理范围,还是人种范围都比较大。分布上,南欧、北非、西亚、南亚北部均有分布。细分还可以分为南欧类型、阿拉伯类型、印度-阿富汗类型等好几个小类型。这个人种身材中等(甚至未必有中国人高),肤色、眼色、发色都比较深。颅型较长,面部较窄。
这个小萝莉就是其中代表,看样子好像是阿拉伯人。
接下来是中欧人种分布于德国、瑞士、奥地利、法国、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地。中欧人种身材中等,肤色较浅,发色、眼色介于前面两个人种之间。颅型略短,面部稍低宽,鼻型稍阔。
跟上面有明显不同。
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在中国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别名,叫做老毛子,即斯拉夫人及其近亲。该人种分布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等地,与北欧人种相比,该人种身材稍矮,鼻部较短,面形略低宽,直发较多。
著名的乌克兰政坛美女,季莫申科阿姨。
最后一个是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高加索和伊朗西北部地区。这个人种嘛肤色深浅不一,发色、眼色较深。颅型短宽,胡须、体毛尤其发达。
这是个希腊人,注意眼色和发色。
我把白种人放在前面,是因为白种人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54%。不过在国际上,这54%被分为了西方世界和穆斯林世界两大水火不容的版块……
接下来是黄种人,占世界人口37%,其中一半以上为中国人。黄种人别名蒙古人种、亚美人种等黄种人皮肤从浅黄到棕色不等,体毛少,胡须极少,毛发直而黑;面部扁平宽大,颧骨突出,眼色多黑、褐色,鼻部高度宽度中等,鼻根低矮;矢状嵴、下颌圆枕、铲形门齿出现率很高。黄种人一般细分为北亚人种、南亚人种(其实是东南亚)、东亚人种、东北亚人种、美洲人种等小人种。以下一一介绍。
北亚人种,又名西伯利亚人种、大陆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腹地如西伯利亚、中亚、蒙古高原等。该人种身材中等,肤色、发色、眼色在黄种人中最浅;再生毛发极不发达;面部宽大扁平,鼻根低矮;眼眶较高,蒙古褶尤其明显;颅骨低宽,垂直颅面指数很大。可以细分为中央亚细亚、贝加尔等类型。
原谅我吧,我实在找不出有什么好看的女人了,拿腾格尔大叔充数吧,他的特征非常明显。
南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国南方也有分布。南亚人种比较矮小,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深,波发较多,眼部特征较弱。鼻型较宽,鼻根低平;颅型较高,面部低矮,垂直颅面指数小。可能混有赤道人种成分。
这是一个越南人,本来想用英拉的照片,忽然想起来英拉是华裔……
接下来就是东亚人种,又称远东人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东亚人种身材中等,肤色、眼色、发色介于北亚、南亚人种之间,大多为黑色直发,鼻宽适中,中颌型较多,嘴唇略厚。面部明显比北亚人种狭窄。
这个是经典图了……可能全世界只有东亚人自己,才能看出不同。
美洲人种,也就是各种印第安人,分布于美洲大陆。美洲人种身材略高,肤色黄褐色,头发黑、直、硬,眼色深,面形宽大,颧骨突出,多铲形门齿。该人种鼻根较高,鼻梁多呈凸形且前突。注意,印第安人的鼻子很特殊,更像白种人多些。
下面是黑种人和棕种人这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合称赤道人种,但本贴采用四分法,将他们分开来讲。先说黑种人,黑种人肤色极深,多为暗黑色、黑褐色、棕色、红褐色等。发色、眼色也很深。头发多卷曲甚至螺旋状,是为了隔热。鼻型宽阔,鼻孔通道短,鼻孔横径大于纵径。嘴唇很厚,多前突、外翻。口裂较宽,面部狭窄,长颅型较多。黑种人可以分为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人种、布须曼人种等。
我们经常直接把黑种人称之为尼格罗人种,是因为尼格罗人种占了黑种人人口的绝大多数。尼格罗人种,在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有分布,因此这一地区别名黑非洲。尼格罗人种身材高大,肤色较深,发形强烈卷曲,眼色黑色,面部特征典型。那些活跃在体育界的黑人几乎全是尼格罗人种。
来一张博尔特的图。
尼格利罗人种,其实就是卑格米人。身材极矮小,成人平均一米四左右。肤色比尼格罗人种浅,体毛黄色且浓密发达(注意,一般黑种人体毛很少),头发深褐色,短而强烈卷曲。鼻型宽阔,鼻根扁平,嘴唇前突但不外翻。
这位老兄在中国算矮个,但去了卑格米人部落高人整整一头……
布须曼人,又名南非人种、桑人种,分布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区。布须曼人身材矮小,成年男性身高约152cm,肤色较浅,呈黄褐色。皮肤表面自幼出现皱纹(注意这里,很奇特)。发黑稀疏,体毛发育弱,面形扁小,眼裂狭窄,颧骨突出,颅骨低平,臀部脂肪丰富(不知为什么有这么一句,看来是屁股出奇地大)。
眼裂果然……好狭窄啊,不过肤色比一般的黑人浅太多了。
关于棕色人种事先多说一下。棕种人大家可能了解得比较少,它指的是大洋洲、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原住民,成分比较复杂。棕种人可以分为澳大利亚人种、维达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尼格利陀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是澳洲大陆及其周边岛屿的原住民。澳大利亚人种身材中等,肤色深棕,发色、眼色都很深,多波发,胡须、体毛很发达,眉弓突出,鼻型宽阔,嘴唇很厚,多长颅型。
注意手臂上的体毛,这个黑人可没有。
维达人种,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等地。我没有找到图片,因为这个人种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还可以因为种族隔离而保存下来,但维达人种确实已经融合在了其他种族之中。印度人身上可能还有些维达人种的痕迹。维达人种身材矮小,肤色深褐色,波状发形,胡须、体毛较弱,嘴唇厚,鼻型宽阔,颅型狭长。
美拉尼西亚人种,分布在美拉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岛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地。身材中等,肤色黑褐色或深棕色,发、眼均黑色,巴布亚类型体毛浓密,美拉尼西亚类型体毛较少。巴布亚类型鼻梁高,美拉尼西亚类型鼻梁较低。颅型狭长。
尼格利陀人种,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菲律宾群岛、安达曼群岛和新几内亚等地区。(偷偷告诉你,其实尼格利陀人种就是某些人口中的“马来人”。)尼格利陀人身材矮小,成人约140-150cm,肤色多黑褐色或浅褐色,发色眼色较深,鼻型宽阔,中短颅型较多。菲律宾、新几内亚地区体毛较多,其余体毛较少。
有些同学可能注意到了,以上四大人种远不能包括全球人种(即使不算混血)。没错,接下来我们一一介绍各大过渡人种。
千岛人种,又名阿伊努人、虾夷,日本原住民,现在已经被和族挤到北海道了。千岛人种是黄棕过渡,身材矮小,肤色浅褐色,体毛极发达,颅型适中,面部宽大扁平。
现在日本很多大胡子的人,多半是因为千岛人种的血统。
波利尼西亚人种,在太平洋各岛屿上有十多个支系,包括毛利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夏威夷人……波利尼西亚人种也是黄棕过渡,身材较高,皮肤黄色或浅褐色,黑色波发,体毛中等,鼻型较宽,圆颅较多,面部宽大,颧骨突出。
这是前几年理总李去新西兰,左边那个是毛利人。
南西伯利亚人种,分布在中亚、南西伯利亚地区。黄白过渡,古西域人、乌孙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都有影响。今天新疆、中亚一些民族都是,典型代表是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等。该人种身材偏高,肤色中等,发色不一,胡须发达,鼻部突出,鼻根较高,多短颅型。
这个是哈萨克斯坦总统,似乎偏黄种人多些。
乌拉尔人种,分布在叶尼塞河以西的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是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和北亚人种的混合。黄白过渡,身材多中等,肤色较浅,发直而软,胡须发达,面部垂直,宽窄中等。
这位小萝莉是巴什基尔人,脸上明显有北亚人特征。
埃塞俄比亚人种,分布于非洲东北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区。黑白过渡,身材中高,肤色深褐或浅褐,发眼皆黑色,发形卷曲蓬松,胡须少,鼻部尖窄突出,多长颅型,面部很窄。
其实我以前没想到过黑白混血可以这么漂亮。
南印度人种,分布在印度南部,也是黑白混血。体质和上面那个埃塞俄比亚人种比较接近,但身材稍矮,头发略直而浓密,颅型较长。
本贴的重点——中国各民族的人种特征先预告一下,我这里有一些体育测试、体检的民族对比数据,都是正规期刊上的,虽然年代有点老……
中国的种族情况还算是比较单一(和美国、俄罗斯、印度等相比),除了新疆有几个少数民族属于过渡人种以外,都是典型的黄种人。前面已经说过,民族和种族概念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可能会有内部的人种特征差异。比如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朝鲜的朝鲜族和韩国的朝鲜族三者就明显不同。内蒙蒙族、外蒙蒙族、新疆蒙族和图瓦蒙族差得也很多。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差异更是大家都清楚的。(书上不知为什么只列了三十多个民族,所以下面内容可能有不全面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说北方民族北方少数民族之中,可以确定是北亚人种的有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族这三个。其中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十有八九是古通古斯人后裔,和西伯利亚的一些民族亲缘很近。而朝鲜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满族都被认为是有北亚人种特征的东亚人种。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的基因鉴定表明,达斡尔族很有可能是契丹族后裔。锡伯族、东乡族、裕固族、回族、土族等则被认为是典型的东亚人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即吉尔吉斯族)都是典型的黄白过渡人种,其中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人偏黄种人多一些,塔吉克族接近白种人里的印度-地中海类型。维族属于内部差异比较大的,通常东部比较偏黄种人,西部比较偏白种人。
这两个人都是维族,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差异有多大。更何况现在维族已经和别族通婚比较少了。
然后说南方民族藏族、白族、彝族、拉祜族和普米族等被认为是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等以东亚人种特征为主,有少量南亚人种特征壮族、苗族等有明显南亚人种特征黎族、仡佬族等则有较多南亚人种特征傣族、布朗族等则被认为是“似南亚人种”
估计是西南少数民族太多,一些人口过少的民族书上没有写。
那么,大家应该比较关心,汉族内部的差别在哪里呢?
以下内容来自北大出版社《人类学概论》原文P110,不是楼主瞎掰。
“汉族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的华夏族是现代汉族的前身,以后又陆续融入许多少数民族的成分,逐渐形成较稳定的汉民族基本体质特征。从整体上讲,现代汉族的体质类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其基本体质特征,具有黄种人中等水平的肤色,头发直而硬,再生毛不发达,中头型,面部比较狭长,鼻型较窄,唇厚中等,蒙古人种的眼部结构比较明显等。这些特征尤其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居民中发育得最为典型。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南方和北方居民不仅在体质特征上,还是在分子生物学或群体遗传学特征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别。相对来说,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接近于东亚人种的典型状态,而南方汉族的色素水平更高些,波发较多,再生毛发达,蒙古眼特征弱化,鼻型较阔,唇较厚,突额明显,面部较短,身材较矮。血型基因频率研究揭示,中国现代汉族居民大体以北纬30度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北方类型和南方类型;从总体上看,虽然他们都属于东亚人种,但是北方汉族居民的体质特征更接近典型性状,而南方汉族更多地融合了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分,华南地区的汉族居民则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混有南亚人种成分的特点。”
其实我之前也一直以为北方是胡人混血,南方是纯种。但这本书的观点却是完全相反的。
我觉得一种可能是:北方那些胡人民族都已经消失了,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
强调一下,楼主本人认为所谓“汉族正统血脉”是不存在的东西,汉族本来就是以文化而不是血缘认定的民族。所以楼主没有任何地域黑的立场。
所以很多北方人一股优越感管南方人叫南蛮,很多南方人则反唇相讥说北方人是胡杂,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更可笑的是,我还见过有人说满族祖先是矮黑人,实际上满族既不矮也不黑,矮黑人指的是和满族八竿子打不着的尼格利陀人。
由于我的这种立场,皇汉说我是蛮夷,满遗说我是蝗旱。
顺便说一下,之前有人提到了“象人族”这个东西,据我所查,这是媒体炒作的结果。世间并没有那么大的阳物,真相是,非洲有个部落有制作“阳具鞘”的传统,用那种装饰品来夸耀自己的性能力。
试想,如果阳物真的长达半米,岂不是要把女子扎穿?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仁川亚运奖牌榜, 截止9月28日20:21分,排在第一名的是中国,金银牌分别获得105枚、63枚和48枚,总奖牌数216枚。排在第二名的是韩国,金银牌分别获得41枚、48枚和47枚,总奖牌数136枚。排在第三名的是日本,金银牌分别是34枚、46枚和45枚,总奖牌数125枚。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亚运会的主要玩家。亚洲各国网友讨论:亚运会是东亚国家的运动会吗?译文来源:三泰虎 外文标题:Asian Games= Eastern Asian Games?外文地址:http://defence.pk/threads/asian-games-eastern-asian-games.335593/
以下是讨论部分:译文来源:三泰虎 /.htmlSonyuke_Songpaisan(中国)China, Japan and Korea are the key players of Asia.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亚运会的主要玩家&Beidou2020(中国)China dominates pretty much every sports games it enters.Only in Winter sports is China still weak but its improving in that too.中国进入哪个体育项目,哪个体育项目就会被主宰只有冬奥会上的表现中国还比较弱,不过也在不断提高&haidian(中国)China could win two thirds of the total medals中国可以拿到总奖牌的三分之二&NiceGuy(越南)But why China is not good in football ??为什么中国踢不好足球?Sonyuke_Songpaisan(中国)Because those players sucks因为队员烂透了cirr(中国)Chinese footballers are spoiled kids who spend far too much time on fine cars and beautiful girls。中国足球队员是被宠坏的孩子,在豪车和美女上花的时间比在足球上多得多FairAndUnbiasedIs football the only sport in the world?足球是世界上唯一的运动吗?mrfly911(越南)- It's the most popular sport.- Chinese claim that football is from China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中国人声称足球起源于中国&Reashot XigwinEast Asia is Best Asia.东亚是亚洲最棒的Sonyuke_SongpaisanI think this is a culture thing.我认为这是文化使然Phukimak(印尼)because east asia work to deathwhile others asia talk to death..因为东亚人工作到死,而其他亚洲人嘴炮到死&kaykay(印度)South Asians sucks in gymnastics.南亚国家的体育烂透了&Edison Chen(中国)Kazakhstan is there too.还有哈萨克斯坦啊&Nihonjin1051(日本)&AMCAEveryone should learn from China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untry. China was no where on the table a couple of olympics back. Now they are leading in every single games they participate. Hats off guys.每个国家都应该向中国学习如何培养体育文化。前几届奥运会,中国在奖牌榜上还找不到位置,如今主宰着每一场比赛。向他们致敬&1&&
微信关注“三泰虎”
每天分享有趣的事儿
欢迎投稿:
(#替换为@)关于历史上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来源:国际儒学网
&&在&当代儒学文化的传播与践行&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国际儒联第七次普及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滕文生
尊敬的廖中萊先生、周美芬女士、陈啟生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儒学普及工作者,尊敬的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名城古晋市会聚一堂,研讨儒学文化的传播与践行问题,这是国际儒学界的一件盛事。我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叶选平会长,向全力促成并承办此次会议的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的同仁们表示诚挚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先生表示热忱欢迎!曾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们的研讨会就是&以文会友&,预祝会议取得丰硕的&辅仁&之果!
今年是儒学的主要奠基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65周年。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古代哲人,在总结前人思想文化成果,吸收同时代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思想并形成了儒家学派,成为后来儒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基石。儒学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思想,其蕴含的具有真理性的精华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当它传播到亚洲、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同那里的文化相融合,又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流,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说,儒学虽然发源、形成于中国,但早就超越了中国的地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中国人民对儒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是亚洲国家的重要成员,很早就同相邻近的亚洲各国发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并相互影响。儒学也很早就传到亚洲首先是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并形成了带有本国本地区特色的儒学,成为本国本地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关于历史上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
据1485年朝鲜编写的《东国通鉴》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西周时的箕子就率领&五千人入朝鲜&,中国的诗书礼乐&皆从而往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燕、齐、赵等地的人们多有前往朝鲜半岛者,他们把中国的物质文化和儒家的礼乐文化也带到了那里。到了西汉时期,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传到了朝鲜半岛。从那时起,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同朝鲜半岛在儒学文化上的相互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
在中国西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于公元372年建立太学,施行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到了中国隋唐时期,朝鲜半岛经历了由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分立到新罗的统一。在统一前的高句丽,由中国传入的典籍就有《五经》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当时的百济也由中国传入了&《五经》、子、史&。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儒学文化继续在半岛传播。公元682年,新罗设立&国学&,对学生教授《五经》和《论语》。新罗国王亲自到&国学&听讲,唐玄宗称其为&君子之国&。737年,唐玄宗还派遣一个叫邢璹的学者出使新罗,主要任务就是去讲授儒学经典,并使那里的人们了解中国的&儒学之盛&。在新罗统一时期,朝鲜半岛到中国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仅837年一年前往唐朝的留学生就多达200多人,参加过唐朝科举考试并贡科及第者58人,他们回国后对推动儒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最有名的留学生是崔致远,他在唐朝为官多年,回国后成为朝鲜半岛的儒学大家。
在中国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朝鲜半岛经历了由&新罗统一时期&到&高丽统一时期&的转变。高丽太祖王建于公元936年统一朝鲜半岛后,重视兴办学校,以教授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其后的光宗推崇以儒治国,在中央设&国学&,地方建&乡校&,并推行科举考试;成宗曾多次派人到中国北宋的国子监学习儒学典籍,并于公元992年建立国子监,这就是后来的成均监、成均馆,成为儒学教育和研究的专门机构;睿宗亲临国子监主持讲经,开尊经讲学之风。整个高丽朝时期,奉行&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的以德治国思想。安珦、白颐正、李齐贤、李穑、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儒学名家。1290年,安珦从中国将《朱子全书》的抄本带到朝鲜,从此理学思想逐渐成为朝鲜半岛上儒学教育、研究和践行的核心内容。
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了朝鲜王朝,实行以儒立国的指导思想。此后朝鲜王朝的历代君王都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奉为治国理政的圭臬。在朝鲜王朝的五百多年间也是名儒辈出,金宗直、郑汝昌、赵光祖、李退溪、奇高峰、成牛溪、李栗谷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坚持发展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朝鲜半岛特色的儒学教育、儒学研究,并将具有自身特色的儒学思想应用到国家、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中去,在朝鲜半岛早已成为传统并传承至今。
(二)关于历史上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据史载,公元3世纪末,朝鲜半岛的王仁将《论语》传入日本,并帮助日本设立五经博士。当时应神天皇的太子还拜王仁为师,&习诸典籍,莫不通达&。这是有记载的儒学传日之始。大体上在隋唐以前,中国同日本的文化交往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的学者进行的,所以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朝鲜半岛曾起过桥梁作用。在隋唐以后,日本同中国的文化联系,则主要是通过双方人员的往来而直接进行的。
中国的隋末唐初是日本的推古天皇时期,天皇的圣德太子曾依照儒学的&德、仁、礼、信、义、智&等思想,制定17条宪法,对日本社会进行改革。据史书记载,日本派往中国的遣隋史有三次,遣唐使有十多次,而随使者前往中国的还有大批留学的学生与僧人。遣唐使的成员,最多的一次达到651人,最少的也有120人。在中国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留下了许多盛事佳话。比如,公元607年,随日本第一批遣隋史到中国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和留学僧旻,他们目睹了隋朝的败亡和唐朝的兴盛,回国后都担任了天皇的顾问&&国博士。645年,在他们的协助下,孝德天皇主持进行了著名的&大化革新&。所谓大化革新,就是借鉴中国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唐朝的律令制度,在日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又比如,借鉴中国汉字形体对创制日本文字有功的吉备真备,在唐玄宗时曾留学中国17年,他对中国的儒学典籍和历史、法律的研究都很有成就。又比如,浸透着儒学思想精神的中国的诗、词、歌、赋、小说等文艺作品以及书法、绘画和其他技艺文化,通过日本来华的学生和学者,也大量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艺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同李白、王维等唐代大诗人的友谊,更是传为中日文化交往的佳话。
中国宋代以后,中日文化交流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到中国明清时期亦即日本的江户时代,中日文化的交流进入了第二次高潮。江户时代就是德川幕府当政时期。德川家康创立幕府之初,就确定儒学为日本的官学,他本人富有儒学修养,曾亲自召集学者讲授儒学和中国文化典籍,并主持刊行《孔子家语》以及《群书治要》、《贞观政要》、《六韬》、《三略》等文化典籍,以此作为教化人们和治理国政的参鉴;第五代将军纲吉曾在幕府设立儒官,亲自讲解《论语》;第八代将军宗吉进一步推行&儒学治国&。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的兴盛,是同那时中日海上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海上贸易促进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从1693年至1803年的一百多年间,通过商船运进日本的中国文化书籍就达4181种之多。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和学术文化基本上是以儒学为中心的,儒学成为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
关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到日本,对日本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日本历代著名学者曾发表过很多评论。他们认为:经过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中期以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中国在前进,日本也在前进&。日本近代汉学大家内藤胡南指出:日本文化&是和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的,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日本当代汉学大家岗村繁也指出:&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与思想,日本才能保持住自己独特的文化&。
(三)关于历史上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
越南的古代历史分为两大阶段:一是越南史书所称的北属郡县阶段;二是越南独立建国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五岭以南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当时这个地区一个叫李翁仲的人,就曾前往咸阳学习儒学典籍。在赵佗建立的南越国时期,儒学文化在越南今天的中北部地区已经传播和践行起来。史书上说的&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就是证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并在今越南的中北部建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以后,儒学文化在越南地区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东汉初年,交趾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在其所治地区坚持进行&导之以礼&的儒学教育。三国时担任过交趾太守的士燮精通《左传》、《尚书》等儒学典籍,在他治理交趾期间,中原大批文人儒士也前往投奔,通过他们的传经弘道,推进儒学的教育、传播和应用,交趾地区出现了&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四十年境内无事&的局面。进入隋唐时期,儒学在包括今天越南中北部的岭南地区又得到了新的发展。越南地区的姜公辅、姜公复、廖有方均进士及第,其中姜公辅还当过唐朝宰相,被誉为&千古文宗&。唐朝的达官名儒褚遂良、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刘禹锡等都先后流寓越南地区,王勃的父亲王福畤还任过交趾令,他们都为越南地区的儒学传播与发展作出过贡献。
公元939年,吴权建立吴朝,宣布独立;到968年,丁部领统一越南地区,建立大瞿越国,从此越南进入独立建国的发展阶段。在越南建国初期的吴朝、丁朝、前黎朝三个朝代,实行&崇佛抑儒&政策,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与践行并未停止。1009年建立的李朝和1226年建立的陈朝,推行&儒释道并尊&,儒学的地位得到提高。李、陈二朝的当政者将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支柱。1126年李朝曾举行过盛大的贺《五经》仪式;陈朝时期的越南,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国子监、国学院、大学及书院、府学,全面推行科举选官制度,儒学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陈朝的著名儒士朱文安,毕生从事儒学教育与研究,著有《四书说约》,被颂为一代&儒宗&。1400年胡季犛建立胡朝,实行&限佛尊儒&政策。胡季犛还亲自著《明道》、译《书经》、编《诗义》,推动儒学知识的普及。
1428年黎利建立后黎朝后,越南进入&儒教独尊&时期。黎利即黎太宗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所有试场都要考《四书》,并在全国刻印《四书大全》。黎圣宗则在越南全面实行以儒学为中心的政治、立法与文化教育政策。儒学的兴旺推动了史学、文学的繁荣,贯穿着儒学思想的著名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就是这个时期由史官吴士连撰修的。1778年建立的西山阮朝,继续推崇儒学,以著名儒学家阮涉为院长的崇政学院,曾组织学者把《小学》、《四书》翻译成字喃,并刻印成《诗经解音》,以便于人们传颂。1802年阮福映建立的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继续实行&儒教独尊&的国策,儒学从北到南推广至湄南河三角洲,践行于越南全境。阮朝的明命、绍治、嗣德诸帝都亲自研究儒学。阮朝初年的儒学名家范登新著有《大学衍义》,另一儒学名家汝伯仕著有《易系解说》、《大学圆谈》。由阮朝国史馆编纂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大南列传》等,均以&儒家精神为主论之旨&,成为研究越南历史文化的必读书籍。在阮朝时代,可以说越南的儒学研究、教育和传播、应用都达到了极盛之时。
关于儒学由中国传入越南后,对越南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越南学者发表过很多有见地的看法。他们认为:第一,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对越南的独立建国和治国理政,发挥过重要指导作用。胡志明国家大学教授阮玉诗说:&作为中国历史上官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儒教传入越南以来,一直为越南本土文化补充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因素&,&直接支配越南封建社会思想体系的形成,直接参与国家组织和国家管理&。第二,儒学在越南社会通过千百年的教育和传播,已沁润和融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越南历史文献关于&家谱、乡约、族规、家训、家礼、家约等等的记载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学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普及性的影响&。第三,儒学文化也是越南近现代革命的一个思想来源。越南的革命领袖胡志明就说过:&孔子学说的优点在于个人道德修养。&而且他通过借鉴儒学的道德思想,并加以改造创新,提出了越南的四项革命道德:&勤、俭、严、正&,提出了&忠于国&、&孝于民&的新的忠孝思想。越南学者认为,儒学传入越南后,同越南本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对儒学典籍采取用越南创制的字喃进行注音、翻译、解释,就是越南儒学的一个创造。河内国家大学教授阮金山说:&越南儒学文献源远流长&,&是儒学在越南本地化的结果&,&是东亚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关于历史上中国同东南亚地区的交往和儒学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在中国西汉时期,中国同越南以外的东南亚其他地区,也已开始有某种程度的接触和交往了。据考古发现推断,公元前1世纪在今天印尼的苏门答腊就有来自中国的人定居。从两汉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交通的拓展与畅达,中国同缅甸、柬埔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加强和紧密起来。这种相互间的交往与联系,主要是通过两方面的渠道进行的:一是通过相互间的使节、官员、学者、僧人的互访进行的;二是通过相互间人们从事的经贸往来和寻找谋生出路的往来进行的。
关于相互间的使节、官员的往来。从中国方面说,三国时吴国出使的官员朱应、康泰,南宋时出访的官员周去非,元朝时出访的周达观和航海家汪大渊,他们曾先后到过属于今天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一些地区,归国后分别著有《吴时外国志》、《岭外代答》、《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等书籍,记述了他们所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土民情情况。从东南亚地区方面说,史书上关于他们的使节、官员前往中国的记述也相当不少。在中国东汉时期,属于今柬埔寨境内的究不事邑豪、今缅甸东部的掸国国王、今印尼境内的叶调国国王,都曾遣使前往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中国唐朝时期,从公元620年左右的唐高祖时到870年左右的唐懿宗时的两百多年间,属于今缅甸境内的骠国、今柬埔寨境内的扶南和真腊国、今马来西亚境内的盘盘国、今印尼境内的室利佛逝国等等,都曾几次或多次遣使入唐访问。其中,公元801年骠国国王雍羌派遣王子率领骠国乐团一行30多人访问中国,向唐德宗君臣献骠国乐12曲,在长安宫廷中演出数日,曾轰动一时。诗人白居易在观看演出后写了一首《新乐府&骠国乐》,说是&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举正朔&。唐德宗还致信雍羌,以示&柔远&之意。在中国唐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东南亚各地区的使节、官员以至国王前往中国访问的事例,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关于相互间的学者、僧人的往来。以中国方面为例,在东晋末年,高僧法显到印度取经,返国时曾在今印尼境内的耶婆提国逗留了5个月,进行讲经活动并了解当地的风物民情。唐代高僧会宁曾前赴今天印尼的爪哇、三佛齐学佛与弘佛,另一位唐代高僧义净也到印尼地区访问过,并在三佛齐居住达10年之久,与他同时到印尼的僧人有近20人。中国学者出访或出使东南亚地区,千百年间也是所在多有。中国晚清时的两位著名学者左秉隆、黄遵宪,就曾先后到过新加坡地区。左秉隆在新加坡长达10年,他组织当地学人研究儒学典籍,对新加坡地区的儒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黄遵宪在新加坡期间,曾组织&图南社&并亲任督学,指导华人学子研读中国古代经典,探讨儒学思想和当地的社会问题。
关于相互间的经贸往来和人们寻找谋生出路的往来。以中国方面为例,从两汉直至明清,中国历朝历代到东南亚经商、谋生的人络绎不绝,而且越往后越呈现出与日俱增之势。特别是到15、16世纪至18、19世纪形成了高潮。据史籍记载,通过经商和就业谋生并逐渐在马来西亚地区定居下来的华人,在槟榔屿18世纪中期就已有1400余人,到18世纪末增加到3000人,到19世纪初已达到7000余人;在马六甲定居的华人,18世纪末期已超过了3000人。在印度尼西亚地区,中国唐朝时就有一批为躲避战乱而到海外谋生的中国人,最终在苏门答腊定居下来;中国元朝时,爪哇的望加锡、勿里洞等地已出现华人居住的村落;中国明朝时,在巨港地区定居的华人已不下1万人。到1860年印尼的华侨华人已有22万,1880年增加到34万,1900年达到53万。
在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两千多年的交往中,结成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邻邦。其相互的人员往来和政治、经济交往,必然带动和促进相互的文化交流。中国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成分,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历史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对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统观起来,儒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东南亚地区进入兴盛和高潮时期,是到18、19世纪了。1840年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苦难深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被迫前往东南亚地区的人空前增多。这些人大多是为了谋生,也有的是去经商,有的是从事学术文化活动,还有一些人是为了中国的救亡图存,前往东南亚地区寻求政治、经济的支持力量。华侨华人大量聚集于东南亚地区的情形,从前面讲到的马来西亚、印尼地区在这个时期的华侨华人人数的统计中就可以看出。随着华侨华人的急剧增加,讲读儒学典籍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各种形式的华人学校大量兴办起来,华人学者的学术文化活动也普遍开展起来。
儒学的发展与兴盛,首先表现在儒学教育和儒学研究上。儒学的传播和应用,是以儒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础的。在儒学教育方面,又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的。以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为例,在18、19世纪的不少华人社区,先后兴办了一批包括义学、私塾、书院、书社的旧式华文学校。1815年在马六甲地区已有9所华文私塾,约有学生160多名;1820年左右在槟榔屿地区有4所华文学堂;1829年在新加坡地区有3所华文私塾;1849年和1854年,马六甲的华侨陈金声先后在新加坡创办了崇文阁私塾和萃英书院,他还于1889年在槟榔屿创办了南华义学。到20世纪初,一批新式的华人学校也先后兴办起来,如&孔教会中华学校&和&乐育&、&中西&等学校。在旧式学校中,充满着儒学文化的教育色彩,崇文阁就明确以&读孔圣之书,究洛闽之奥&为宗旨;在新式学校中,儒学知识的教育也是重要的内容。无论旧式的还是新式的华人学校,作为儒学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基础渠道,为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华人社区儒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儒学研究方面,前面已经讲到19世纪末中国学者左秉隆、黄遵宪在新加坡的儒学研究中所起的推导作用。与这两人同时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的儒学研究和传播中作出过独特贡献的,还有邱菽园、林文庆、张克诚、李金福、郭德怀、曾锦文等著名华人学者。邱菽园以传播儒学和中华文化为己任,于年接连创办丽泽、乐群书社,稍后他又同林文庆等人一起倡导,通过创办学堂开展儒学研究,一时间各方响应,蔚为风气。邱菽园在1898年还创办了《天南新报》,发表了大量宣传儒学思想的文章。1900年该报曾连续发表当时到新加坡的广东学者王晓沧和晚清著名诗人丘逢甲的文章,在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中&引起了震撼&。将通过兴办学堂进行儒学研究同通过创办报纸进行儒学宣传结合起来,以促进儒学文化的兴盛,这是当时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儒学发展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将儒学教育、儒学研究同用当地文字和白话文翻译、诠释儒学典籍以及编写儒学知识读本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张克诚、李金福、郭德怀几位学者用力最勤、贡献尤著。张克诚认为,&孔子之教,简编浩瀚,虽老师宿儒,皓首研求,尚苦于不得要领,况农工商贾乎?&为了使儒学的道理让识字者&一见便知,转相传述&,他用白话文编写了《孔教摄要白话》,成为东南亚最早的白话儒学读本。李金福在当地被称为&华人马来语之父&,他的《至圣孔夫子传》是第一部用马来文撰写的介绍孔子的专著。郭德怀兼通中文、马来文和英文,他用马来文翻译了《大学》、《中庸》,并撰有《至圣先师孔夫子》等读本。第三个特点,是将儒学教育、儒学研究同用当地文字翻译沁透着儒学思想精神的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结合起来,以增加人们对学习儒学文化的兴趣。在这方面,出生于槟榔屿的华人学者曾锦文作出的成绩尤为卓著。他历时5年用马来文翻译出版了全本《三国演义》,同时还译有马来文本的《水浒》、《西厢记》、《隋唐演义》等中国古代小说。以上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的华人学者在推动儒学教育、儒学研究中的创造精神,也充分表明了他们对儒学文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五)几点历史性启示与认识
从两千多年来中国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从儒学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地区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历史性启示与认识呢?下面讲几点个人的看法,请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切磋和指正。
第一,要充分认识以儒学为主要文化标志的东亚文明的历史功绩。人们常常把东亚文明与欧洲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加以比较和区分,就是因为东亚文明、东方文明的文化是以儒学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有着与欧洲文明、西方文明的文化不同的独有特色和独特优势。这种被人们称之为&东亚儒学文化圈&的东亚文明,是由中国同所有东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长久地屹立于人类文明之林并不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而享有举世同钦的盛誉。这是东亚人民共同的光荣与骄傲。中国唐代学者孔颖达对&文明&的意义曾作过这样的诠释:&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是任何一种伟大文明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之所在。东亚文明其&经天纬地&、&照临四方&的光芒,不仅照临于东亚和亚洲地区,也照临于世界各方;不仅垂功于往昔,也泽惠于今天。千百年来东亚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巨大成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解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难题,寄希望于从儒学文化中找到启示、智慧和致治之方,仍在继续证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学文化珍惜好、应用好、发展好,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使它所蕴含的社会哲理和治世智慧继续造福于东亚、亚洲和世界人民。
第二,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不断传播之中,通过同其他文化的互学互鉴,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无论哪一种文化,也无论它产生在哪里,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而且都是在流动、开放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如果自我封闭和禁锢,其生命力也就丧失了。只有通过跨越时空的不断传播与开放,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养料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才能增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持久地发扬光大。这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儒学文化从中国产生以后,经过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地区的广泛流传,从而形成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东亚文明的文化标志,这一历史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
第三,引进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必须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同本土文化相融合,方能取得成功。儒学文化从中国传入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说明,无论是朝鲜半岛、日本还是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他们都注意结合自己的社会文化实际来学习和应用儒学思想,并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赋予儒学以本国本地区特色,使之在当地不断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本国本地区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儒学在东亚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中,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和真谛之所在。今天我们在推进儒学在国际社会的教育、研究和传播、践行过程中,更应把这种结合实际学习和应用儒学的基本经验运用好,使之成为儒学继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第四,要把精神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物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和齐头并进。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化担负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使命,同时它又服务于和支持着物质文化的发展繁荣。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中国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交往的历史昭示我们,自古以来,不仅彼此之间使者、官员、学者的往来为儒学和其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彼此之间的经济商贸往来也为之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往往都是先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开始的。而物质文化的交流,必然带动精神文化的传播。历史上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物质技术产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日本江户时代儒学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同当时中日海上经贸交流的发展与兴盛,就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同样,18、19世纪在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发展经贸事业同发展儒学文化事业,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毫无疑义,今天我们在推动儒学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和发展进程中,也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促进精神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事实上各国各地区都是这样去做的,许多企业家纷纷加入发展儒学文化事业的行列,正在成为儒学文化传播与践行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十分可喜的。
第五,坚持按照不同事物之间和谐共存和不同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办事,是儒学文化的本质要求。儒学有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就是&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就是不同事物和谐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通过相互交融和转化,又产生出新的事物和谐共存的新的统一体,由此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和实生物&的客观法则。中国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百家争鸣&的共同繁荣局面,以及两汉以后的儒、释、道并立同尊的文化局面,都说明了这一点。儒学还有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就是在处理国家、邻邦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以和为贵&、以德为邻、和平相处。《左传》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种宝贵的思想和原则,应该永远维护和坚持。综观中国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古代历史上所以能够长久地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能够使和平相处成为相互关系发展的主流,这是同儒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及其思想引导密切相关的。16世纪末到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谈到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成为和平友好的文化使者这段历史时,曾经这样说过:&这一点似乎很出人意料,在一个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而易举地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皇帝还是他的人民,竟然都从来未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在这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现在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唯一正确的原则,即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由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并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昭示于全世界的,这一著名原则其所以发端于亚洲和东方,也决不是偶然的。总之,&亲仁善邻&、&和平共处&,是儒学文化和东亚文明对人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应该让这块思想宝镜永远照临于正确处理东亚、亚洲和世界各国相互关系的历史长河之上。
第六,儒学研究者肩负着儒学教育、传播和践行的历史重任。中国宋代著名儒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说过:&学者亦有当务。&就是说,学者们除了学术研究之外,还有一个&当时之务&,就是应该通过讲学、讨论、编写普及性读本等形式,把儒学等历史文化的典籍与研究成果所包含的思想精华,广泛地传播到官员和民众中去,应用到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去。朱熹是这么倡导学者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付出巨大心力撰写的《四书集注》,成为了中国宋代以后各个朝代以及不少东亚国家的官员、学者、学子和其他人们必读的儒学读本;他还先后到当时中国的一些著名书院参加讲学和学术讨论活动,传授儒学等历史文化的知识与思想;晚年他在中国福建省建阳地区的考亭还筑室授徒,创立了考亭学派。朱熹认为,&修缉礼书&只是学者之&一事&,而且是儒学经义的&浅表&之处,唯有将礼书用于治世安民才是&源本&。因此,他倡导州县官员要把当时通行的&政和五礼&结合各地实际加以简化,每年正月在城乡张贴,力求&使庶民尽人皆知&。朱熹倡导的这种&学者亦有当务&的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学者和其他学者中成为一种共识与共行之道,许多学者都是集思想文化的研究者、教育者、传播者、践行者于一身。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前面讲到的19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的华人学者邱菽园、林文庆、张克诚、李金福、郭德怀、曾锦文等,不也都是一身几任吗?他们既是儒学的研究者,也是教育者、传播者、践行者。现在各国各地区许多致力于儒学文化事业的学者们,在传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方面做得都很好,他们在开拓国际儒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充当了多面手,其贡献的智慧和力量也是各显异彩,令人可钦可佩!
陈启生先生和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的各位同仁,多年来坚持以&广深研究儒学,去芜存菁,创造转化,发扬光大&为宗旨,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建设精神文明,再造社会伦理,促进日用常行&。他们为发展儒学文化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且坚持把儒学的教育、研究同儒学的传播、践行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行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我要借此机会,向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向马来西亚所有从事儒学教育、研究、传播和践行的团体与个人,表示深深的敬意!
中国有句古语:&可久之业益彰,可大之功尤著。&儒学作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伟业,作为世界文化园圃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其色彩与馨香必定是与日俱新和历久弥彰的;在传承和光大这一历史文化伟业,共同构建当代国际儒学的精神嘉园中,所有的儒学学者和儒学工作者不仅可以大有所为,而且必定会日积其功而迈远尤著的。
最后,祝东亚各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欣欣向荣!祝中马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常青!
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