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广义相对论的现代派文学

[转载]我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看法
&&&近日看一些学者们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看法,不由产生一些联想,很有种表达的欲望。
讲西方现代派,首先得对其有个界定.需知人们俗称的"现代派"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流派。它既是一种文艺思潮,又是包括了各种流派(如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的统称。这些流派之间在创作原则、美学思想、政治倾向等方面有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所以关于现代派的内涵也存在歧义。
目前中国学者们对作为文学流派的现代派的界定主要是两个:一是把19世纪末以来的以反叛传统、描写异化、表现自我、崇尚非理性主义为特色的所有区别于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统称为现代派(广义的);二是,认为二次世界大战前具有以上阐述的特征的各流派可称为现代派(狭义的),而二战后的一些不乏现代派特点的文学流派,由于其独特的解构性与现代派不同,因而称为后现代主义。本人要说的指前者,即广义的现代派。
西方现代派文学受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重视表现人的直觉、潜意识、性本能等非理性的方面,即人本身的内在感性、原始欲望的方面。
&&&辛潮在《20世纪西方小说的内在文化逻辑》中表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着人类内在感性冲动和自由发展欲望的现代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潮构成了现代派的文化背景。把人的感性生命冲动作为人和世界的本源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虽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但在客观上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文化意识,反映了大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异化、反资本压迫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以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现代派作家严肃地思考现代文化精神,其“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正是为了唤醒那尚处于休眠和麻痹状态的精神能动力,使之从各种僵化了的人类文明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本身就有疗救的意义。”“从长远来看,它对人性的健全发展是不无启示的。”
&&&&他跳出了政治批判的框框,以独特的视角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观照,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西方现代派小说进行了阐释。
下面,是我看了他的表述而产生的一些联想。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不当之处,还请来客们多加指点。
&&&上溯我国的古代文学,其实远至战国时期、再到东晋、近至明清时期,早就于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内在感性冲动和自由发展的欲望。
举例如下: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首篇,我想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 右 流 之。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求 之 不 得, 寤寐思服。悠
哉 悠 哉, 辗 转 反 侧。参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参差荇菜, 左 右
&窈 窕 淑 女, 钟 鼓 乐 之。”宋人朱熹从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这是颂后妃之德,颇为后人所讥。其实,此诗说的是,一个成年男子爱上了住在河对岸的美丽女子,宿夜难寐,梦里想、夜里思,日夜思念,这里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男子对心中的美好对象的渴求。(诗中的“好”很多人读恶劣去声,其实该读上声,214调)诗中表现的即是一个成年男子对心中配偶的可遇不可求的焦急、渴望的内在生命感性显现。
  汉乐府中的《有所思》和《上邪》。
《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表现了一个女子对情郎的殷切思念,当听闻情郎“有他心”时的毅然决然表现了女子的独立人格。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热切的爱意,“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对爱人的惊天撼地的爱情誓言,不正是人的原始感情的表达吗?
  再谈至东晋时期,阮籍、嵇康二人由于生不逢时,将满腔愤怨写入自己的诗中,正是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要求发挥自身才华的表现。
  再到明清时期,汤显祖借《牡丹亭》中的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以其创作实践发出了以“情”抗“礼”的呼唤,认为“情”可以超越生死,认为个人的真情可以超越世俗的生死门槛,其实这也是对人的本性自由发展的的呼唤。再有如《金瓶梅》这类书的出现,其实正是当时人们要求个性自由解放在文学方面的表现。
  综上所述,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内容表现上其实与我国的古代文学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是一种人类文化上的相通,可能也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被广泛接受有关。这是一种的回归,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文学作品表现内容上的回归,但在表现技巧上具有其现代性,即传统的文学表现方法多为现实主义,而现代文学则采用多种表现技巧,如表现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
  由于资料所限,尚不能对我的观点进行确切的佐证,只能在此表达个人的一些联想和大胆的猜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年,我一直在从事欧美现代派文学的评论译介工作,这本小书就是这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本书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章,属于涉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通论。写书总得有一个框架,这开头四章就是我为本书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是我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认识。第一章《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界线》试图为本书处理的范围勾划出一个轮廓。由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广泛、内容复杂,对它的界定、它的起讫期限和所属范围,论者说法不一,迄无定论。我认为对它下简洁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往往有害无益,不如从它的起讫期限、思想和艺术特征、它与其他近似的文艺思潮的比较去大致勾勒它的边界线。我把现代主义文学的起讫期定在年间,即从法国象征派正式发表宣言(1886)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50年以后的新起流派划入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便与正统的现代主义相区别,虽说这两者之间又有相当密切的联系。这个划法与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如《现代派论?英美诗论》和《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所表述的有所不同。因为那时“后现代主义”概念还刚提出,并未为评论界接受,甚至到今天也仍有争议。这个划法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派的边界。同时,我还把现代主义和其他相近的文艺思潮(如先锋派、颓废派、象征派、广义的现代文学、唯美派等)相比较,以求明确现代派在整个现代文学中的位置。这些当然都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并非现成的结论,仅供读者参考。
  第二章《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试图从西方近百年来历史社会的演变、科技革命和文化思潮、文学和艺术趋势以及现代派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来阐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渊源。我把现代主义看作20世纪上半叶西方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作家们主观意识的反应而形成的产物,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察来分析它的崛起,而不是简单地归之于某一个客观的或主观的原由。对现代主义如此复杂的文化文艺现象,这样看更接近客观的实际。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对它的反应。同时,我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孕育期(),从唯美主义到早期象征主义,即从爱伦?坡和波德莱尔到兰波、马拉美;肇始期(),即后象征主义在欧美扩散的时期;鼎盛期(),各种流派纷呈的年代,如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都崛起于这一期间,20世纪20年代则是其巅峰;衰退期(),由于国际反法西斯运动的开展,欧美出现左倾文学,现代主义阵营开始分化,逐渐走向衰退,到20世纪40年代为存在主义文学所代替。现在看来,存在主义是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因此不属于本书处理的范围。
  第三章《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带有小结的性质。为了对现代主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它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它所暴露的严重局限和它所带来的复杂问题,而这三者又是互相交织、难解难分的。我力图通过具体分析对三者加以梳理和比较,以期有助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全面理解。我以为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它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这对我们认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有益的。所谓危机意识不仅包括经济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等等,更根本的是在人类四个基本关系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产生的脱节和扭曲;所谓变革意识是指在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剧烈变化。但就在这里,现代派作家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使他们看不到出路,只能提出反传统、反理性的主张,散布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情绪。在意识变革方面也有做过了头的地方。在一个具体作品里,这种成就和局限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我们只能肯定其成就,批判其局限,而不能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何况具体作家和作品的情况又千差万别,需要区别对待。
  现代派的成就之二是对人类的心理机制作了深人的探索,这既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也发展和丰富了文学。它所标榜的“心理现实主义”应当说是卓有成就的。传统文学也接触到了人物心灵的深处,但现代意识流小说家对意识流程的多变性、复杂性,特别是对梦幻和无意识的探索比18、19
世纪的心理小说前进了一步。这里也就伴随着局限性:由于有些现代派作家过分崇拜无意识,常常做过了头,把事情搞得过分复杂和神秘,使读者怀疑其真实性。乔伊斯的《菲尼根们的苏醒》竟要用六十多种语言(包括他自己不懂的汉语)来表现人类历史的噩梦,与其说他是在描绘梦幻的潜意识,不如说是在有意识地做文字游戏。这里,正确和错误同样是混淆着的,我们只能借鉴好的,抵制坏的。
  现代派文学的另一成就是它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文艺观点。这些观点是有唯心主义、反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的,但在具体问题上又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例如在文学与生活。与现实、与真实的关系上,现代派一味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这本是片面之论,但文学是写人的,适当地强调对人的心理刻画还是正确的。意识流小说家努力探索自杀者或白痴的错乱意识的流动也是有意义的,关键是不可切断心理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人物性格的联系。对梦幻和无意识的开掘也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实际存在于生活中,而我们所知甚少,正有待加深认识。盲目地崇拜它们,把它们视作生活的中心显然是错误的。在艺术与表现、与模仿的关系上,现代派强调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这种见解重视作者主体和艺术想像力的巨大作用,说出了真理的一半,也不无可资参考之处。有些现代派的缺点是强调得过分了,变成主观意志决定论者和精神贵族、艺术至上论者,排斥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现代派认为形式即内容的延伸,极力追求形式创新。这种有机形式主义观点既使现代派注重艺术形式,勇于创新,也使一些人走向形式至上,搞并无意义的花样翻新。
  现代派文学的重大贡献是在艺术方法上的开拓创新。这是现代派文学超过一切传统文学的地方。天下当然很少绝对新的事物,现代派的许多创新也是有所继承的,但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讲,现代派的新手法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所超越。他们所提倡的表现法――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描写法――增强了艺术表现的真度、深度、力度和新度;自由联想和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戏剧性叙述法(相对于讲故事的叙述法),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自由诗体,意识流技巧,意象的特殊营造,梦幻和荒诞手法都有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当现代派新手法超越了艺术规律,也导致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如超现实主义者的“自动写作”往往使人如人魔境,不知所云。
  我梳理了现代派文学在四个方面的成就和局限,但我并不是折中主义者。整体而论,现代派的成就还是它作为文学运动的主要的一面。从政治上说,现代派有左中右可分,以当时当地的标准来说,不少人有进步表现,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左翼表现主义者反抗帝国主义战争;20世纪20年代,左翼未来主义者反对法西斯主义;30年代超现实主义者支持国际共产主义,反抗纳粹主义;还有不少人在40年代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当然这些作家中某些人的政治面目常有反复和变化;大多数居于中间,真正反动的确是极少数。从意识形态来说,现代派的缺点相当严重,他们基本上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个人中心的人生观和形式主义的美学观。他们一方面对现实不满,又苦无出路,经常散布极端错误的思想、悲观的情绪和对未来的幻灭。在这个有限的意义上称现代主义有颓废的一面,这是言之有据的。但我们要看到另外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种颓废性是作家们在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世界观的反映,是中小资产阶级作家对他们的时代的反应,含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变相的、消极的批判,与有些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粉饰歌颂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现代派作品中,如上所述,也还有一些积极的、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笼统地把现代主义作家所表现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形式主义美学观等同于颓废主义是不妥的,这里缺少了对现代派的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宏观上的批判精神必须与微观上的文本分析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正因为现代主义文学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严重的局限,而这些成就和局限又交织在一起,并与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美学的产生和偏向,与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相联系,因此,如何评价它,也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我在第三章中对这些问题略作梳理,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例如现代派与反传统、现代派与现代化、现代派与反理性、现代派与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派与民族性、现代派与人性论、现代派与人道主义等等。这些问题都相当复杂,我在有关章节中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里不再重复。我总的感觉是这些都不是绝对是非的问题,而是相对地明确合理与不合理、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剖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能更好地辨别现代派的长处和弱点,更有效地借鉴其优点,更得力地克服其流弊。
  通论的第四章《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是对“五四”以来我国译介和评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情况的简略回顾。今天我们在中国探讨现代主义问题,当然不能忽视过去几十年来的有关经验和教训。由于资料不足,我只能概括地涉及“五四”前后()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和胡适等作家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和意象主义的译介评论;20世纪30年代()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引进;施蛰存、刘呐鸥等对日本新感觉小说的仿效;曹禺、洪深等对奥尼尔戏剧手法的吸收;40年代西南联大师生,主要是冯至、卞之琳、燕卜荪以及九叶诗人等对里尔克、瓦雷里、叶芝、奥登、纪德等的翻译和评述及其所受的影响,袁可嘉提出中国新诗现代化理论及中国式现代主义概念;60年代对现代派的猛烈批判和全盘否定,70、80年代对现代派的重新引进和在创作界、理论界产生的影响。我国译介现代派文学是有成绩和教训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即后面的六章)是对六个具体流派的评介,属于专论性质,是作为前四章通论的注解或说明的。我希望它们能证明我在通论中的意见是有文本为根据的。因为是讲流派特点,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往往侧重其共同性,而不是特殊性,分量上就不如独立的作家论和作品论。这六个流派中五个是作家们自己命名的,有组织、有刊物,“意识流”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流派而是一种特殊写作方法或文体,放在这里是权宜之计。各国对流派的界定并不一致,各流派之间常有模糊地带,流派之内又往往有左中右可分,风格同中有异,个别作家在不同时期又可分别划入不同流派,情况十分复杂。我们对流派界限要持宽松的态度,作富有弹性的理解。从流派人手研究现代主义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否则现代主义就漫无边际、无从下手了。当然这种研究最后应当落实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又由理性到感性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认识路线。
  我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间停顿了三十多年,新时期以来又重理旧业。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有限,撰写这样一本书,深感力所不及。但国家和人民需要这样一本书,我必须勉力为之。书中许多意见都是探索性的,不是什么定论,仅供读者参考,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在撰写过程中,我还参阅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著译,无法在此一一提到,我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国家有关部门曾把它定为“六五”社科重点项目之一,拨给了专款,多方支持了我的工作。此书初版于1993年,次年获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近十年来,时移势迁,许多问题有待重新审视,趁此出修订版之机,做了一些修正。我今年已八十一岁,剩下的时间不太多了,我愿兢兢业业继续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
2002年 1月,纽约。
Copyright & 20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