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百工坊博物馆是做什么的呢?

最近听说有个非遗项目的,具体是做什么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浙江非遗“百工坊”|&浙江四绣
在浙江“杭绣、台绣、瓯绣、宁波金银彩绣”合称“浙江四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陈水琴 双面绣《依偎》
杭绣起源于汉代,至南宋为极盛时期。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如意、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也是杭绣一大特色。
宁波金银彩绣是在真丝质地的面料上用各色彩线绣制、金线和银线盘绣而成的。它主要表现主题有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
还吸收了敦煌壁画中藻井及戏剧补子图案,结合宁波刺绣盘金、盘银的传统针法,创造了独具匠心的地方风格,制做的戏剧服装也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称赞。
宁波金银彩绣 裘群珠&
《青龙再天》
瓯绣,又称画帘,亦名“温绣”。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的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用品。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枝头春闹》
台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起源于光绪三十二年。台州刺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在中国刺绣工艺上独树一帜。
台州刺绣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廖春妹 《和谐中国》
原文链接:
所属驿站:
转载请联系:
欢迎下载才府APP投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共同弘扬
官网:(/)
社区:()
才府——全球华人精神家园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扫描下面二维码可以下载才府APP)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C) 2016 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 全年免费开放 ︱ 开放时间:9:00-17:00 ︱ 团体参观敬请提前预约京城百工坊举办民间艺术节 展出非遗传承人力作
原标题:百工坊办民间艺术节
  从11月1日到11月3日,位于北京东城区光明楼附近的京城百工坊将举办首届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将展出近百件国家级、市区级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多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最新力作也将首次亮相。
  京城百工坊目前汇集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28个,传承人30余位,签约大师100余位,以传统宫廷艺术为代表的“燕京八绝”及各类民间艺术坊、工艺传承人云集在此。艺术节期间,国家级雕漆非遗传承人殷秀云的12寸雕漆盘《春晓》、象牙非遗传承人孙森的圆雕《举头闻鹊喜》、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程淑美的银镶翡翠花丝如意《盛世永年》、抽纱非遗传承人崔洁的丝绫堆绣《八十七神仙卷》等均为首次亮相的非遗作品。11月2日全天、11月3日上午,主办方还安排了亲子互动体验课,孩子们可以体验撕纸、绘制京剧脸谱等手工技法。(记者叶晓彦 通讯员洪珊)
责任编辑:李同非(QN019)
48小时北京新闻热读排行□ 本报记者
  8月11日,双腿高位截肢的泸西县中枢镇石洞村村民汤永华在妻子的陪同下,拖着两个用塑料条编织缠绕的铁凳子,用双手撑托起整个身体,从村子一步一步挪到镇上。夫妻二人先乘坐城乡客运车到县城,再从县城转客车到昆明东部客运站,后转公交车到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北京路昆湖饭店229室的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在地。虽然当日昆明正下着蒙蒙细雨,气温微凉,但汤永华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串串汗珠。在找到公司董事长侯申宝时,他来不及擦汗,连忙向其送上写有&情系非遗,扶贫帮困&字样的鲜红锦旗,发自内心最诚挚的谢意表露无遗。
  一个行动极不方便的人,转乘多次车,全程花费5个多小时,就是为了能够亲手送上锦旗,足以可见谢意之深。正是这一感人的场景,掀开了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情系非遗,扶贫帮困&的&神秘面纱&,让人们走近一个虽名气不大,却善意满满的爱心企业。
  情系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承载着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复兴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核心环节。云南是多民族大省,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在刀耕火种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了灿烂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古老的手工技艺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屡遭破坏、传承困难、濒临消亡的现状,我省开展了大量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多年研究发现,构建&政府主导、法律主治、公众参与&的综合保护模式,对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昆明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有限公司与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是&政府主导、展销非遗、公司运作&的合法经营单位,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专门从事手工技艺及制品的展示与销售,在我省尚属首家。
  昆明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有限公司又称&滇艺&百工坊&,隶属于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承基地,是传承基地的经营管理主体,组建于2013年7月,负责各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常态化技艺演示等;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5月18日,该公司主要以1280非遗专利网购平台的形式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并进行非遗专利样品展示和商品的销售。
  情系非遗,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起源于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申宝与生俱来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文物的厚爱。
  出生于辽宁的侯申宝,除了具备东北人豪爽、耿直、善良的天性外,从小就对古典文化艺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沈阳市的刻瓷、鞍山市的剪纸、本溪市传统木版年画等,他都会驻足不前,品赏良久。当了解到云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及灿烂的民族风情,以及少数民族中各不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吸引侯申宝毅然放下当地发展前景良好的事业,只身来到云南。
  一踏进昆明,云南境内唯美的人文景观、纯朴的风土人情、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众多非遗技艺及产品瞬间便把侯申宝的心深深吸引,&留在云南、倾其所有,致力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便成为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搭建平台
  抱着这份坚定而朴实的发展理念,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昆明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有限公司在侯申宝的带领下,以&保护非遗、重在传承、引领上市&的核心价值理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品展销为主,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关联产业,诸如礼品组配、装饰装潢、陈列设计、物流聚散、讲座传习、文物鉴定、拍卖等业务的运营与推广等,短时间内便赢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业界良好口碑。
  据公司股东杨怀中介绍,自成立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昆明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有限公司得到良性发展。3年来,在官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领导以及官渡区文化馆、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支持下,依托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昆明市科技项目孵化中心、官渡区科信局的科技扶持,&滇艺&百工坊&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先后申请国家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申请注册商标4项。现已获得专利授权8项、注册商标4项,另外5项专利已全部进入公示期。2015年12月被云南省认定为科技型企业。
  &滇艺&百工坊&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先后依托&官渡螺峰村窑制陶技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发具有新功能的陶器7件,填补了国内陶器功能的空白,并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创新产品&日月壶&在&彩云之南,创意之滇&创客大赛中进入10强。其中,该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产品&&&太乙风水球&&满月壶&被中科合创科技推广中心论证为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投资效益的创新产品。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常是从事这门技艺的世家,在传统社会中,家族的技艺都不外传。同时,这些传承人多半年岁已高,如果没有徒弟进一步传承,这门技艺就会中断,非遗项目也会绝迹。但是,即使后继有人,由于人们文化需求的改变,想要凭一门技艺谋生实在困难。学徒无法从中自立自足,很多人会选择改行。基于诸多不利因素,仅凭一腔热爱之情,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可以说异常困难。
  &绝不让一家非遗企业与产品失传。&这是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申宝、昆明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生创办企业的初衷。在这份信念的支撑下,包括杨怀中等人在内的股东们不辞辛苦、不计付出,全身心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历经3年的调研、走访、取经,他们紧跟时代主旋律,抓住全民保护非遗这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顺势而上,充分利用&互联网+非遗&超前发展理念,在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家注入&互联网+非遗&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网购优势,快速搭建1280非遗专利网购平台,以此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扶危济困
  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立足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秉承&保护非遗、人人有责&的企业夙愿,以&保护、挖掘、研发专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项目&为企业宗旨,制定&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手工艺品的生产性保护和销售,从而实现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的远大目标,并以&营造团队精神、塑造人文品质、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精神,让热爱非遗文化的有识之士能全身心投入到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中,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该公司成立不久,就吸引了200余名有识之士加入,共同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而努力。然而,侯申宝等人在挖掘、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现,州级、县级传承人大多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经济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传承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但因产品滞销,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传承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痴迷非遗技艺,有的还长期坚持带徒,为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作出积极贡献,这份执着与热爱深深地感染了侯申宝。同时,在深入走访偏远地区时,一部分因病致贫群体的艰难现状也深深震憾着侯申宝。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侯申宝陷入了深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非遗技艺和产品,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充分利用1280非遗专利网购平台,为其搭建一个展示、宣传、销售的平台;对热爱非遗文化的有识之士,该公司推行免费注册会员制度,会员购物积分达到1280元,公司赠送1280元的等值积分,会员重消按1:1赠送等值积分,积分可以购物,购物再赠送积分。对于因病致贫的弱势群体,除物质帮扶外,还结合个体实际帮助其联系手工活等,增加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生存的信心和勇气。
  专门送来锦旗的汤永华便是众多帮扶对象中的一人。据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服务商郭琼芬介绍,自进入该公司以来,她发现所有人都是用心在做事,自己工作起来也很有激情和底气。特别是董事长侯申宝,只要一听到谁家因病致贫,无论多忙他都会抽空去看望,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听说汤永华一家五口人仅靠其妻子一人种田维持生计时,他眼眶红润,赶到汤永华家后把随身携带的所有钱交给了汤永华,并决定从8月1日起每月帮扶300元,等公司运转良好后还将逐月增多。
  &感谢你们的爱心帮助。&8月11日,汤永华的妻子在送完锦旗后边抹泪边哽咽地说。她说,每月300元,可以支撑他们一家人日常开销,这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面对受益者诚挚的感谢,侯申宝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表示:&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凭借科学管理及高远的发展理念,依托互联网强大的发展空间,全力做好1280非遗专利网购平台,推动以购买非遗收藏品的形式来弘扬非遗文化。同时,通过&互联网+非遗&的模式解决民间贫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让更多人受益,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发展
  &用生命书写非遗故事。&这是全体会员给侯申宝作的&标签&,也是对其全力以赴用心做事的肯定。在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此话的注解。
  翻开&滇艺&百工坊&的宣传册,一行行感人至深的文字牢牢印刻进每一名阅读者的心里。宣传册里的每一张图片都无声地展现着巧夺天工的技艺,每一个作品都带着灵魂、充满活力。在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承基地,一个个古典、别致的民间工艺品整齐地陈列在一楼大厅柜台上,刺绣、银饰、葫芦丝等应有尽有;在另一个展示厅,有价值不菲的&九曲花街&水晶球,有工艺绝妙的建水紫陶温酒壶,还有年份已久的青铜器三角鼎&&这些具有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非遗产品,正默默倾诉着侯申宝和他的非遗故事。
  用心做事、以诚待人、创新发展,才能收获喜悦与成功。侯申宝及其全体会员正是凭借这份朴实的做事理念,让公司充满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获得省内会员的热情加入及省外同行的诚意邀请。
  7月30日下午,一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者齐聚云南非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学习、探讨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课题。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家把目光投向了1280非遗专利网购平台,希望能借助该平台为非遗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个理念吸引了无数非遗事业爱好者,积极关注并加入该平台。会议当日,来自云南各州市的近200人赶到会场,现场学习氛围浓郁,交流互动频繁,与会人员热情高涨、掌声不断。会议持续近3个小时,中途无人离场。
  8月8日,昆明市博物馆原馆长、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叶铸及侯申宝、杨怀中、王宝生及昆明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水仙一行受邀赴广州参加非遗文化交流会。在此次活动中,云南省参展的40余件作品主要分为铸艺类、木器类、陶艺类、绣品类,其中唯独非遗产品一亮相便获得在广州的永久展出权,并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云南非遗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深厚根基。
  8月9日,滇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签字仪式在广州举行,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与线上平台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对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作出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现场,王宝生与广州朴石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燕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侯申宝、吕水仙、杨怀中等全体参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精彩瞬间。
  随着滇粤两地非遗项目紧密合作,让侯申宝等人看到了事业的&春天&。侯申宝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带领全体会员,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宣传推广传统民族文化作品竭尽所能,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1280&互联网电子商务非遗作品推广交易平台。
  对于获得的无数肯定,侯申宝没有丝毫松懈,他知道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之路还将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诸如时代发展的自然淘汰等。稍有闲隙,侯申宝与杨怀中等人毅然放弃休息和娱乐,全身心投入到非遗文化作品的创新与发展中,思考着如何把葫芦丝吹得更动听、怎样把新平台搭建得更完善、下一步要帮扶多少人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云南法制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Copyright &  云南法治网(泛亚法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新网前审字
&&& 云电子公告备案13000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遗百工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