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马有什么特点马

徐悲鸿的马
中国名家名画(1):徐悲鸿的马
2、天马行空&&
6、不用扬鞭自奋蹄
8-12、个马奔驰,形态各异
13、六骏图
14、八骏图
15、三骏图
16、又见行空
&&& & 徐悲鸿 (),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1933年在巴黎画展,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专室陈列。旋赴欧,在德、意及苏联举行画展。抗战后,屡在国内广州、长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为救济祖国难民,举办画展。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著名油画《&&
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最为所重。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1952年病中,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1953年卒于北京。年仅五十九岁,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鸿纪念馆。其代表作《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间作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行世。
正一艺术网站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徐悲鸿《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一直最为人称道,而且也最早为人认可。早在1915
年,他年方弱冠,在画马上已经有不俗表现,以至于高奇峰见到他画的马,盛赞曰:“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之后几十年,徐悲鸿画马不辍,不但勤于写生,更能博览名迹,兼收并蓄,不断探索,终获大成。他画的马一则角度多样、造型严谨,可见扎实的写生功夫;二则笔墨与造型完美结合,为中国画开一生面。这幅《回眸》背景不设一笔,全部笔墨都在一匹扭项回眸的马上。这匹马姿势生动、神气十足,当为徐悲鸿得意之笔。我们会觉得这匹马“很像”,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徐悲鸿并没有花费很多笔墨作细致的刻画,但由于抓住了马的特征,而且巧妙地把明暗和墨色结合、造型和笔墨兼顾,故能要言不烦,以少胜多。简单的几笔勾勒不但笔墨韵味十足,更重要的是说明了造型“问题”,而鬃毛和尾巴的笔墨效果自然更有感染力。不但“形骸似”,而且“神意足”——这是徐悲鸿画马之过人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徐悲鸿《马》赏析
徐悲鴻《万里秋风频回首》
&&&&&& 徐悲鸿在《徐悲鸿覆问学者的信》中强调:&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寄託他的爱国情怀。
&&&&&& 此画乃1936年夏天徐悲鸿画与弟子徐晓明之作。徐晓明,别名徐飞白。1911年出生於湖北大冶城关镇,曾為民革成员。从小酷爱文学,1929年至1935年曾经先后就读武昌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和北平民国学院学习中文。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於1936年奔赴广西南寧市,参加李宗仁、白崇禧组建的第四集团军政治部,在政训处任上尉组训科科长,负责為军队编写抗日救国手册等资料,向广大士兵宣传北上抗日的重要意义。在军阀之间的&两广事变&结束后,復员安排在桂林高中任教,其后於1938年被任命为广西省府谘议,先后派往省教育厅编审室、新闻播音室工作。在1936年,徐悲鸿与徐晓明一同前往广西,并在桂林为白崇禧、李宗仁、黄旭初绘&广西叁杰&。同时写此画,鼓励徐晓明的抗日宣传工作。他在画上题上&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寄托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玻、檳榔屿,怡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款项,全部损献祖国,以救助苦难的同胞。
&&&&&& 此画美在马的动势。牠脖子扭动,头向后方张望,鬃毛在风中飞扬,四腿站姿优美。作者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画家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係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
编辑:李素江 
复制链接】【
转发邮件】【
猜您还喜欢
博客劲爆点
精彩视频推荐请您分享:红动网提供古代字画精美高清图片下载,您当前访问图片主题是徐悲鸿马,编号是4994572, 文件格式是JPG,拍摄设备是NIKON D7000,您下载的是一个压缩包文件,请解压后再使用看图软件打开,色彩模式是,图片像素是像素,素材大小 是5.66 MB,如果您喜欢本作品,请使用上方的分享功能,分享给您的朋友,可以给他们的设计工作带来便利。
徐悲鸿马价格¥10 红币素材编号 : 4994572(
NIKON D7000拍摄
)图片像素 : &像素图片格式 :
JPG图片大小 : 5.66 MB质量保证退款保障贴心售后';
document.write(htmlstr);
相关素材相关作品您可能感兴趣已成功添加收藏已取消收藏
红动创办于2005年,老品牌值得信赖
在线客服 :
客服热线 :400-徐悲鸿与马的故事
徐悲鸿与马的故事
娱乐大北桥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工,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或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于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象征着自由和力量,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悲鸿自己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方能有得。”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捕捉瞬间即逝的动能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崭新的艺术形象。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回忆,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那双浑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湿润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廖静文带着惊异问他。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难呢!”听着徐悲鸿先生的话,廖静文也十分感动了。马,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徐悲鸿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吗,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兴的象征!执著于现实的徐悲鸿翻来覆去地画马,正是有所感而发,尽抒胸臆。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但在《九方皋》画面上黑色雌马,却例外地戴上缰辔,有人问悲鸿这是为什么,悲鸿笑答道:“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娱乐大北桥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娱乐圈的一股清流就是我大北桥啦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悲鸿的马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