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三个一念之间中国梦是什么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查看: 70115|回复: 133
算卦批命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算卦批命劝人方,
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各位看官:
吟罢“唐诗”一首,咱们书归正传。且说昔日盘古出世,劈开天地。混沌初分,清升浊降。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然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娘娘不辞辛苦,抟土为人,至此则天、地、人三才始备。然三才之中,人最为弱小,面对天崩地裂,惟有匍匐膜拜,号泣恸哭而已。呜呼,哀我生民,忧患实多!
天可怜见,欲授我人民一立身安命之道,于是伏羲帝尊画卦在前,文王被囚而演卦于后,遂创我易学一途。千载而下,英杰辈出,一花五叶,门类繁多。此趋吉避凶之道,亦深入人心。故虽难登大雅,迭遭压制,仍岁寒后凋,不绝如缕。
世易时移,易学于今日之社会似又有兴复之象。然仆所忧喜者恒不在斯。今人多以为凡事皆有定数,然亦能改,其术无非风水、择吉而已矣。故遂有“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子孙全”之说。今日世风浇薄,人心不古,亦得害于此思想。岂不闻易经有云:“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佛家有云:种善因而得善果。相书有云:“相随心生,相随心灭。”凡事须存一善念,则遇事恒得一善境。或有诘余者曰:“世间多有为富不仁,行善遭殃之事,汝何以辩之?”凡事皆有因果,报应亦然。况天道要邈,天意难测,小子亦不敢妄言。然因果报应之事,前人多有记载,今广罗之以飨诸君。真伪如何,各位看官自辨自明。
欢迎各位朋友评论、发稿。内容只要有劝人向善之作用者,均可上传!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便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优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人呼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先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廉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无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吴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於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而亲人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勿诌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却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世事不古风俗变 名利二字把人缠
士家工商遍地窜 求名求利不一般
也有出仕为官宦 也有务农做庄田
也有寒窗读书卷 也有学艺度时艰
也有设法生意做 也有坐着赚银钱
也有富贵任意荡 也有贫贱没吃穿
也有先富后贫贱 也有先贫后做官
也有家贫心性善 也有富贵无善缘
也有家业自己创 也有浪子败家园
也有聪明伶俐汉 也有丑陋蠢愚顽
也有矜寡又遭难 也有父母儿孙全
也有修身将性炼 也有作恶巧生端
也有盗贼学拐骗 也有乐善好施钱
也有妓女入娼院 也有贞女勤纺棉
也有求名发钱办 也有求财丧外边
也有前善后不善 也有先恶后为贤
贫富贵贱难尽叹 善恶报应说不完
今生荣华前生善 今生受罪前世冤
祸福无门有人践 为善福报作恶衍
安份守己心田善 君子纵贫不怨天
要做长命莫行短 要求子贤心要端
为善最乐行方便 修身为本古圣贤
光阴一去金难换 过了一天少一天
有钱积德快行善 富贵能享多少年
孝悌忠信是良善 礼义廉耻要学全
读书种田是正干 酒色财气不可贪
酒是毒药将性乱 色是钢刀刺心肝
千里求财命有险 好气伤身后悔难
饮酒不醉头一件 见色不迷是英勇
无义之财莫强占 忍气吞声最为先
杜康造酒把人乱 禹恶旨酒真圣贤
柳下坐怀心不乱 留下贤名万古传
范公得财广行善 父子用心设义田
公艺同居家不散 百事吃亏学忍宽
纵然不能学古贤 存心正直自安然
莫把良心坏半点 暗室亏心难瞒天
人生在世曲指算 难活三万六千天
今夜脱鞋放一晚 不定明日穿不穿
奉劝世人早看淡 有钱积德种福田
世间有等愚迷汉 一生不肯结善缘
贪心不过意难满 有了八百想一千
有了一千想一万 积趱银钱将他拴
总总心想难满愿 为求宝贵把恶添
既得宝贵不行善 好比浮云空中悬
大厦千间难尽占 夜眠只用八尺宽
任你积米有千石 每日能食几多餐
任你家财有万贯 难免不进鬼门关
任你衣服有千件 死后何曾件件穿
富贵死后穿绸缎 好坟好墓好木棺
任你件件都备办 此身总要到黄泉
花棺彩样都好看 土地埋人都一般
儿妇灵前空祭奠 罪孽总是自己担
儿子难替罪半点 不怕你家有银钱
阴阳阻隔难会面 望乡台上不能言
阎王最喜良善汉 众位判官不要钱
堂朝一品不行善 阴曹地府不论官
纵然富贵不贪贱 岂能买通地府官
人生在世如住店 临死难带半文钱
空手去到阎王殿 善恶功过算一番
心善转生为官宦 作恶阴律不容宽
瞒心昧己剜双眼 大称小斗上吊杆
抛撒米面油锅炼 翻刻淫书上刀山
不孝父母把畜变 溺杀女婴抽心肝
淫人妻女上磨碾 咒骂公婆割舌尖
唆人急讼刀割胆 呵风骂雨挨雷鞭
宰杀耕牛变鸡犬 污秽字纸把耳攒
决水放火心刺箭 诓骗人钱把畜还
阴曹罪满轮回转 后世孽苦更无边
六畜本是人来变 六道轮回古今传
阴司受罪未曾满 儿在阳间败家园
家产好似冰消散 又嫖又赌又吸烟
赌嫖嚼摇他全占 夺纪减寿断香烟
为人在世不行善 子孙不好是枉然
恶孽到头把帐算 始知阴司法律严
奉劝世人早行善 莫到临头后悔难
皇天最喜改过汉 人能改过天神众
百恶一善能改免 望人早早回心田
趁此三寸气未断 切莫误了好机关
得个人身莫看贱 前世修了五百年
发放投生将人变 叫人体贴古圣贤
勤俭治家为上款 训妻教子学良贤
耕读二字且莫慢 忠厚传家万万年
诸恶莫作同行善 好人头上有青天
君子固穷心不变 时至皇天另眼观
此段言语虽俗变 若人依从是神仙
混沌初分实在难学,谁知道地多厚天有多么样儿的高,日月穿梭催人老,有生路把利捞,难免死生路一条,八个字造就命也该着;
树大根深要扎稳牢,认守这个教条你的那个武艺高,井淘三遍吃甜水,劝明公你们忍为高,千万别把这个小人学,小人他过河就拆桥;
买卖人能忍和气生财,不论这个贫富一个样儿看待,买卖卖的守住道啊,站柜台笑颜开,休要发困哪莫要发呆,似你这个买卖怎么样儿不发财;
走过了三川六水大海大江,看惯了灯红酒绿世态炎凉,争什么多来论的什么少,充好汉逞刚强,金银财宝梦黄粱,倒不如田间树下把扇儿摇......”
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命运,一个家庭兴衰有家运,一个国家兴亡有国运,整个世界众生造的共业有世运。运决定有,所以一些高明的人能够推算出来。实在说,我们自己的心到一定的纯度,烦恼少,智慧长,在一切境缘当中,也能够知道个大概。随着自己修行功夫加深,观察就更入微,对于起心动念、吉凶祸福的这些因缘果报,就能看得清楚,丝毫不爽。
前几年我到中国访问,在北京遇到一些老人,年岁大概都比我大十岁以上,他们请我吃饭,谈到过去有关蒋中正先生的事。在抗战时期,蒋先生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向老和尚请教抗日战争,老和尚说了两句话:“胜不离川,败不离台。”八年抗战胜利后,他在四川;国共战争失败后,他退到台湾。这说明什么?人有命运,一眼就被人看穿了。这个老和尚的功夫相当于《了凡四训》里的孔先生,能将蒋先生一生的命运看穿。可惜他不是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能教人改造命运,这是蒋先生没有了凡先生那么幸运。
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之后,他的心定了,一切境缘当中,真的不起心不动念,因为他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决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心定了,乐得清净。遇到云谷禅师之后,这才恍然大悟,“命中注定”是谁注定的?自己注定的,不是别人,这是自己过去生中造的业决定的。既然是自己决定的,当然自己可以改造。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学弘法三十八年,他的寿命是这一生当中改造的,他说他没有那么长寿。我们仔细看他的相,人中很短,这不是长寿相。他说他能活到这么大的年岁,是这一生修得的。懂得改造命运的人很多,不是没有,只是你无缘接触。这是一个人在一生中莫大的遗憾,能遇到真是大幸!我们学佛就是大幸,能遇到改造命运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要掌握住。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65)
改命若要显奇迹,须在心田勤耕耘
――改善命运的根本在于修心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他。”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正如种地一样,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结福果,种恶因结苦果。
什么叫命运?命运指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等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的体现。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业报所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或:“业报身。”一个人的相貌气质,贵贱、穷富、寿夭等属于“正报”及正受的果报体。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及依止的报土。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丰富圆满;正报无福,依报必定贫困恶劣。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业因”现世结的“果报”。
正如《涅盘经?矫陈品》所说:“恶报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可知一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别人操纵,完全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法从根本上揭示“命”和“相”的由来与原理,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 算不算都是一样;但佛教又不同于宿命论,认为因果律是活泼泼的,不是什么“铁板数”。所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业因)。”我们在受果报的同时,又不断在种业因,只要改变“业因”就可以转变“果报”;而转变的关键又在于“心地”。所谓“业由心造”、“业由心转”;“相随心转”“命自己立”的道理。
正是“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报。”(《心法念处经》)古德偈语说:“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儒家也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得好:“人与器皿不同,如笔只能是笔,剑不能变琴。所以它们存在和毁灭时间的长短,是有一定的。人便不一样,因为有的人,昨天还是盗跖,今天可成为大舜;他的吉凶祸福,也便随着改变。很难说得定。”宋代隐士陈抟(希夷)的《心相篇》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结尾说:“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之,祸转为福。”这些都说明;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归根到底说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流传的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对于此诗,深为赞赏,尝书写赠人,并说:“此诗于心命二义,发挥周到。果能依之行,则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权不归于天地鬼神矣。”当代高僧星云大师,也高度评价此诗,劝人依此修心,忏悔罪障,不造恶业,广种善缘,培植福德。那么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此诗前八句,把心地与命运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不同的情况。后八句,揭示“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最后指出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命运问题?
目前,社会上一般人都相信命运,有的人时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签、问卜,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却不反躬自责,修省心地;有的人到处跑寺庙,挂红放炮,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官升三级,腰缠百万,却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种的什么业因?是否能够获得这种果报呢?这种人都是舍本逐末,不遵循佛陀的教诲,不修省内心,不从自己心田上去下种、耕耘,却向外弛求,想获得福果,获得好的命运是绝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执戒修行,以三归五戒、净化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众生。最后达到心不随境,心能转境的地步。如果命运不好,应该反求诸己,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业,虚心改过迁善,决不怨天尤人。这样恶业日消,善缘日增,冥冥中常蒙护持,自能转祸为福,获致吉祥。如果命运美好,更当布施培福,广种善因,自然福泽绵长。但应当知道,富贵荣华,转眼成空,梦幻泡影,不堪留恋。这样泰然处之,不为物累,任运逍遥安详自适。真要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做起。这是作为佛弟子对命运问题应持的态度。
孝以顺敬双亲,劬劳报恩,人子事亲,顺承意命,克尽天良
悌以手足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气相亲
忠以尽责力行,事持坚贞,谒诚尽责,献身国族,正直无私
信以履约崇实,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言重九鼎,诚实毋疑
礼以伦常宗守,蹈矩循规,分别尊卑,谦恭逊让,言行安份
义以公道合理,贯彻初衷,患难相扶,荣辱与共,无分贵贱
廉以俭朴不苟,清白毋贪,知足常乐,操守高洁,俭朴节约
耻以私欲有戒,心身知辱,不贪财色,知足常乐,明所羞惭
仁以天道博爱,毋轻伤残,爱已及人,体恤天物,博遵人道
智以聪明悉辨,力学求知,广求见识,审察是非,奋发自励
不欺:恶臭以慎独 不伪:虔衷以诚意
不贪:戒争以崇义 不妄:正心以格欲
不骄:虚怀以纳善 不怠:奋力以为功
不怨:恕人以消恨 不恶:去憎以通情
日醒吾身身无垢,---无过身轻
感激去嗔嗔自消;---常善护念
宽容利人人无怨,---海纳百川
日行三善善满仓;---滴水成河
种得福田田万顷,---福如东海
广施阴功功自成;---修道筑基
只管修德德护我,---厚德载物
健康长寿寿南山;---任做佛仙
观景无心心光明,---如是而观
拨云见日日日新。---重见光明
道理都懂 做到的又有几人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春.& & 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有缘读此奇文,体会真谛,不回着实过意不去.
好东西 支持
劝善歌好像不完整啊
所谓佛易相通.
有易德的师傅.
大开混沌之眼,谢谢各位
南无阿弥陀佛
又重读一遍,感慨良多啊 !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算命有几不算啊
感谢分享!
功德无量,善哉!善哉!!!
支持!慢慢看!
Powered by由于实在找不到更好 更高清的片源,合集补完计划弃置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CCTV 本片完美的诠释了不做死就不会死的道理 了解到辛苦的民警如何惩治犯罪的
UP提示:本片部分高能
请在远离有危害人群时观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
公司名称: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政立路485号 | 客服电话:一念相应的“念”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悟得深、悟得真?六、七、八三个识之见分及相分的差别是什么? - 简书
一念相应的“念”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悟得深、悟得真?六、七、八三个识之见分及相分的差别是什么?
一念相应的“念”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悟得深、悟得真?六、七、八三个识之见分及相分的差别是什么? 佛法正义摘录自《远惑趣道 第一辑》1.请老师解释,“一念相应”的“念”是什么意思?答:“一念相应”指的是开悟时的那一刹那忽然契合,突然之间就知道了,知道了如来藏是什么,在哪里。“一念”可以是指极短的时间,指悟的时候只是一刹那,在那一刹那之前,于真心、实相心无所知,可是在那一刹那之后,就了知祂就是了;“念”也可以是指心中(意识)突然出现的一个“念头”,或一个想法、一个答案,在悟的当下,突然就契合、找到祂了。就好像俗话说的“灵光乍现”一样,于一念之间顿悟了。就好比寻找一位失散了多年的亲人,虽然只剩下略微模糊的一点印象,可是他日一旦遇著、碰著,当下一眼就能认出。参禅也是如此,破参前正知正见的熏习非常重要,这个阶段能让你充分了解如来藏的体性,他日福德因缘具足之时,一旦触著、碰著,当下即能承担、肯定无疑。初学禅之学人,常以为开悟是很玄妙之事,而有过多的臆想;对“一念相应”也有过度的期待,以为会有个什么“东西”等在那里要去跟祂相应。如来藏是空性心,无形无相,不是有形体的物质,因此开悟并不是要去跟什么“东西”相应,而只是当下那一刹那知道了、找到祂了。如来藏其实是随时随地与您相应的,只是因为还没破参明心,所以不知道罢了。而开悟也是无所得、无所有、无境界的一种“境界”。  2. 看到之前的法难事件,深深觉得“悟得深、悟得真,非常重要”,比较不容易退转、乃至作出谤法破法之事。吾人应发大心,不只要求悟,更要求悟得深、悟得真。悟得深、悟得真也比较能弘扬正法、摧邪显正、度化众生、荷担如来家业。请问要如何才能悟得深、悟得真?方法、条件、方向……等。答:要防止自己悟后退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打探密意,也不要期望善知识给你太明白的机锋。其次,就是悟前的观行必须很确实,要彻底了知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不会像那些人一样的在悟后返堕离念灵知心。然后再以解脱道的正见调伏自己的性障,以后就不会因为所求未遂,以致别创异见,否定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用,悟后更形坚固,没几个月就通达般若经与禅门公案。由于所悟真实,能以般若经与禅门公案印证无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他对正法的证信。其悟前所修相似般若的观行,更因悟后证量分明,不须要特别作意,即可随时安住在般若正观之中,得大受用,道业一日千里,远胜悟前。如果悟前的观行功夫不很扎实,悟后应该补修观行的功夫,修持道共定和道共戒。怎么修持道共定呢?就是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槃;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未悟的人对以上文字只能理解、无法实证,但仍然可以依此而修,此即是相似般若的观行。)得道共定和道共戒的修行人,才可以说是具备证悟的解脱功德受用。若无道共定和道共戒所生的功德受用,所谓的“悟”,充其量不过是知识上的理解,身口意仍然有严重的漏失,无法与道相应,心态与凡夫相差无几,若逢恶缘,往往退失。证悟的深浅,除了观行功夫以外,就是靠前世的因缘;悟得深、悟得真的人,必定是经过多劫熏修而来,不是短时间所能强求而致的。此世曾在本会被印证为悟的师兄弟,若丧失信心,不敢再承担,只要能坚持重戒(不谤三宝、不泄露密意亏损如来、不破和合僧等),过失并不大,未来世仍然有再悟入的机会。毕竟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只要有长远心,无论因缘深浅,到最后还是会悟入甚深佛法,得到佛法最究竟的义理。 3.  有一位病患因为车祸,会吃、会走,却不会说话,没有任何情绪、判断能力,只是东西来就吃,牵著她走到哪就到哪,反射性动作……那是少了什么?意识吗?是不是只剩末那跟阿赖耶呢?答:您所问的,是属于唯识种智的范围,此处只能简略的回答。不可以详细的回答,避免般若密意的公然泄露。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必定是跟著身命而存在的,只要是在三界当中存在的有情,没有一个人能够少掉这二个识。至于前六识,为依他起性,审(辨别事物)而不恒,在五位(正死位、昏迷、眠熟无梦、无想定、灭尽定)中断,其余的时候,都是有意识的。意识可能很发达,如正常的成年人;也可能很迟钝,如智能障碍或脑神经病变者,还有低等生物(不包括植物,植物不是有情,没有意识)的意识也很下劣,如细菌、病毒等。您所说的情形,仍然是有意识和前五识的,因为这位病患仍然有简单的分辨能力;有可能是她的大脑受伤,使她的语言表达和情绪的产生以及表示……等机能受损,以致造成严重的失能,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仍然是还有简单功能的意识心存在。  4. 第八识有见分及相分,根据萧老师书上的开示(如《心经密意》及《真实如来藏》),内相分(内五尘)及法尘乃由第八识生出;但根据明朝匡山五乳释广益之八识规矩颂注释(大乘百法明门?八识规矩颂纂注──老古出版社),以及丁福保之佛学大辞典中对“带质境”的说明,似暗示第六、七两识也可自己直接生出相分(假相分)或有属于自己的相分,此说法正确吗?若是,则六、七、八三个识之见分及相分的差别是什么?前五识也有见分及相分吗?答:《成唯识论》卷二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论中已明示心(八个识)及心所法一一生起时,皆有相分、见分、自证分三分(广推有四分,增证自证分),而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仍是见分所摄,故总括有相分、见分二种。而此相见二分非因缘、非自然生,是以阿赖耶识为因,藉种种众缘而生。吾人能眼见外色尘是透过眼根、外色尘及触心所而由阿赖耶识在视网膜上显现外相分,然后才由如来藏在胜义根头脑中显现带质境的眼识所见的内相分及眼识见分。而此带质境的内色尘相分与外色尘相分非一非异。何以故?外色尘是色法,内色尘相分是心法,非一故;而此带质境的内相分却与外色尘一模一样,无二无别,非异故。由有带质境内相分的出现,就有见分眼识的出现,而此眼识见分就分别外色尘的色彩、明暗……等等。眼识带质境相分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亦复如是于现起时,各有其带质境相分出现。又前五识现起时各有其相见二分现起,其相分为心行法相,见分为六识的识别功能;识别功能的行相即是六识自身的相分。其六识体性各各不同,如眼识有分别色尘(显色)的心行相分,耳识有分别声尘的心行相分,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酸甜苦辣、身识分别细滑触,意识分别法尘等心行功能,都是各有相分的,而六识分别六尘的功能即是见分;同理意根、第八识亦有相见二分,然第八识相、见二分非在内六尘中起分别作用,而是对七转识之心行、色身之执持等等作分别,故《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成唯识论》云:“识谓了别之意”,即此之谓也。大众如欲了知此中详情,请阅平实导师所著《灯影》一书(页204-206)就可了知。但是第八识的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是只对已悟的菩萨摩诃萨们所说的法,不是对未悟的凡夫菩萨和二乘圣人说的法。对未悟者及二乘圣人而言,只单纯的说:前七识是见分,第八识所生六尘为相分。 5.  因阿罗汉未证涅槃、未断所知障,当其舍寿入无余涅槃后,有无可能再于三界受生(经典中是否有这类记载)?若可能,则其再受生之因为何?
答:如果佛在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前为其演说生命实相心──如来藏法,使其心中对于大乘菩提成就佛地功德,生起喜乐之心,则阿罗汉虽然一时无法回心而仍旧进入无余涅槃后,其第八识自心中仍有佛菩提的种子流注,非无流注;并于久远劫后,其因缘成熟,种子现行,就会使意根再度出生而出离无余涅槃的无觉无知境界,受生人间而继续修学佛菩提道,乃至成佛。若佛未于阿罗汉生前为说如来藏法,或者虽然说了,但是阿罗汉心中并未生起喜乐佛菩提道的心,则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没有这一种自心种子流注的现象,因无其他因缘可以使意根再度现行,因此永住无余涅槃,就不会再出现于三界中。这个道理,不必在经典中明文记载,从理证上就可以知道了。如果有因缘上生色究竟天,亲从卢舍那尊佛学法,应该可以听受得到这种妙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念无明生三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