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明扼要的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和汉武帝个是怎样

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09-04-08 &
都喜欢的xxx片地址&&啪啪啪&&高清哦&=====》&&&&&&&&&&&&&&&&&&&<&&&&&各种类型都有&你懂的!&手机也可以看滴!&&&&不要太上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O(∩_∩)O~看看吧,希望有用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二人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建立了丰功伟绩: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长城,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设立均郡县制等汉武帝击败匈奴、西通西域,当时著名的将领有卫青霍去病,张骞总的说来,都算是对历史有极大功绩的皇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编辑本段]名臣名将  丞相:窦婴 许昌 田鼢(虫字旁)(田蚡) 严青翟(应为庄青翟) 石庆 公孙贺 刘屈犛 田千秋   太尉大司马:田鼢(虫字旁)(田蚡) 卫青 霍去病 霍光   御史大夫:严青翟 韩安国 公孙弘 张汤 石庆 卜式 儿宽 杜周 桑弘羊   列将军: 霍去病 金日石单(di)(金日磾)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 孔臧 韩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广 李敢   卫尉: 李广 韩安国 张骞 路博得   太仆: 灌夫 公孙贺 公孙敬声   廷尉: 张汤 赵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鸿胪: 王恢 李息 张骞 田千秋   宗正大农令:韩安国 郑当时 刘受 颜异 桑弘羊   中尉少府执金吾:韩安国 赵禹 李息 王温舒 尹齐 颜异 桑弘羊   都尉: 汲黯 朱买臣 江充   内史:石庆 郑当时 公孙弘 汲黯 儿宽(儿宽) 减宣   还有东方朔 主父偃 司马迁 苏武 周亚夫 董仲舒 司马相如 李陵   晚年生活   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史书《罪己诏》记载:「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三月甲申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相关音像】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 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使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编辑本段]【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对外友好: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编辑本段]【对外关系】  ·发动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后果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对匈奴的打击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政府相对抗,保证了北方边郡乃至全国的安全。[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后妃子女  皇后  陈皇后 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后被废黜。   卫皇后 卫子夫,后亦被废黜。生刘据、卫长公主、石邑公主、诸邑公主。  李皇后 李夫人,由霍光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生刘髆。   赵太后 赵婕妤(勾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   妃嫔  王夫人 生齐怀王刘闳。   尹夫人 尹婕妤   邢夫人 邢娙娥   李姬,生盖长公主、刘旦、刘胥。  某氏,生夷安公主。  儿子  长子 戾太子刘据 母皇后卫子夫   次子 齐怀王刘闳 母王夫人 元狩六年立,18岁驾薨  三子 燕剌王刘旦 母李姬   四子 广陵厉王刘胥(与齐怀王刘闳同时立)  五子 昌邑哀王刘髆 母李夫人 ,天汉四年立(其子刘贺当过27天皇帝)  六子 汉昭帝刘弗陵 母钩弋夫人赵婕妤,在位十三年,21岁驾崩   女儿   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汉武帝之女未有明确排序。  盖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  卫长公主 (当利公主),是汉武帝和卫皇后的长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   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处寻访方士。最著名的方士栾大,被封为五利将军、天道将军、地道将军、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汉武帝还将卫长公主嫁给了他(卫长公主原先嫁给曹寿的儿子曹襄,可能是因为丈夫早死,再嫁栾大),后来武帝发现栾大是个骗子,怒火中烧,派人把栾大活活烧死,以泻心头之恨。从此卫长公主再无事迹见于史料。只知道她的儿子曹宗在“巫蛊之祸”中遇害身亡,汉宣帝时她的孙子曹喜恢复了列侯爵位,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东汉。 “巫蛊之祸”的发生,首先从卫长公主的两个妹妹阳石公主、诸邑公主案拉开序幕。   征和二年(前91),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又派人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并且在汉武帝经常经过的甘泉宫驰道埋偶人,祝诅之言十分恶毒。于是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整个家族都被处死。数月之后,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都因为巫蛊罪而被处死。  石邑公主 司马贞《索引》认为石邑公主是卫子夫三个女儿之一,另外两位是卫长公主和诸邑公主。  阳石公主 (德邑公主) 唯一的记载是“巫蛊之祸”,《史记》和《汉书》只说其是帝女,并未交代其母亲身份。因为和诸邑公主同时因巫蛊罪被处死,所以现在一些注解把她当成了卫子夫的女儿。  诸邑公主   夷安公主 嫁汉武帝姊妹隆虑公主子昭平君。  汉代只有皇后的女儿才有专门的记载,汉武帝是否有其他女儿还有待发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秦始皇与汉武帝比较秦始皇 汉武帝创举 开始用「皇帝」的称号 建立「年号」制度重要措施 1.废封建,行郡县2.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物制度3.修驰道,筑长城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设太学3.实行举荐「孝廉」的选官制度4.推动盐铁酒专卖制度对外发展 北伐匈奴、南平南越 匈奴、南越、平朝鲜,通西域贡献 1.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2.有助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3.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1.儒家思想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2.使汉朝国力达於极盛※两汉经营西域比较西汉 东汉在位君主 汉武帝 汉明帝经营者 张骞 班超军事目的 失败 成功贡献 1.打通中西交通2.「丝路」的形成3.促使中西贸易往来日盛4.促成中化交流 1.降服西域五十多国2.进一步扩展中西的交通3.汉朝声威更为远播备注(课外补充) 1.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通阻隔,史称「凿空」2.班超深入敌境,降服西域五十多国,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形容他的精神※史记与汉书的比较:项目 史记 汉书作者 司马迁(西汉) 班固(东汉)题裁 纪传体 纪传体记载 起自皇帝,终於汉初 专记西汉一代历史地位 中国第一部通史,所创「纪传体」成为后代撰史的典范 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诗为证: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长城,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设立均郡县制等。汉武帝最主要的是击败匈奴、西通西域,大体上是民族光荣之所在,但穷兵黩武之时也耗费了国家财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汉武帝: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说汉武帝是“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为《创造历史的汉武帝》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人物的决定,可以“终乎在诸项可能之中抉择了演变的方向”。他说,“方向一旦定了,历史不能再回头,后人遂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再作下一步的抉择。”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如同秦汉史研究大家劳干所说,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1、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汉武帝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3、削藩事业不通过战争形式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用严酷手段肃清其宾客党羽,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压抑诸侯王属下官吏的地位。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4、察举制的确立,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特别是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的传统,劳干因此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5、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6、统一货币,官营盐铁,推行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等,作为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以币制的确定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五铢钱法,轻重适中,自后以迄清末,铸钱莫能出于五铢标准之外。”7、轮台诏的颁布,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亮点。汉武帝晚年,曾经指使酷吏清查“巫蛊”,导致数万人冤死的空前大狱,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处理“巫蛊”一案的官员在宫中“掘蛊”,利用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冲犯皇后和太子。刘据无以自明,举兵反抗。汉武帝亲自指挥镇压,双方在长安城中大战五日,死者数万。刘据失败后出城逃亡,因追捕而自杀。事变之后,“巫蛊”冤情逐渐显现于世,汉武帝内心有所悔悟。他命令一一处置迫害太子事中立功受封者,在刘据去世的地方筑作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哀念。汉武帝又认真反思刘据政治主张的利弊得失,利用汉王朝西域远征军战事失利的时机,开始了基本政策的转变。他公开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又向臣民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统统予以罢除!他在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诏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将西域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首要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和平生产方面来。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思富养民”的决心。后来的“昭宣中兴”,因此奠定了基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写道,汉武帝有种种过失,“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而,“秦以之亡,汉以之兴”,是因为汉武帝能够“晚而改过”,及时扭转了局势,“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我们在认识汉武帝的业绩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其成功的肯定,不能忽略专制政治的背景。对于这种成功的历史分析应当是具体的,如果一味堆砌“伟人和天才”,“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这样的颂词,不仅无益于准确地说明历史真实,也不免回复帝制社会臣民奴性心理之嫌。汉武帝虽然史称“雄才大略”,但善政的背面多有祸民的事实。而神仙迷信和长生追求,也留下千古笑柄。清末民初的民主志士易白沙曾经著《帝王春秋》,“举吾国数千年残贼百姓之元凶大恶,表而出之,探其病源”,所列诸种罪恶中,“弱民”、“虚伪”、“奢靡”、“愚暗”、“严刑”、“奖奸”等,汉武帝均不能免。有的人说,回顾汉武帝的功业,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应当明了,现今应当振奋的是鲁迅曾经热情称颂的当时那种“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的精神,借用西汉人的表述习惯,即表现出“奋疾”、“驰骛”、“奔扬”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必须与民族沙文意识和军事霸权主义划清界限。和汉武帝的功业有关,西汉人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的国家意识,但是汉武帝本人的民族情结,其实却并不狭隘。比如金日磾的信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劳干写道,“旧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自武帝托孤于休屠王子,天下向风,共钦华化,而金氏亦历世为汉忠臣,虽改朝而不变。”这样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思。再看看秦始皇:①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③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④秦始皇修筑长城、出击匈奴,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⑤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⑥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⑦秦始皇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是暴君的典型。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我觉得:1. 在秦始皇试图用“焚书坑儒”实行思想统一惨遭失败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彻底树立了儒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事实上造就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了刘家天下,西汉完了又东汉,儒生们也是心甘情愿!这点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一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点却造成了两个王朝文化政策上的不同命运。2.俗话说的好“打下江山容易,巩固江山就难啊。”秦始皇打下汉人的江山,汉武帝来巩固,而且巩固地很好,这点汉武帝还是比秦始皇强。总之,各有千秋,都很了不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汉武帝: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说汉武帝是“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为《创造历史的汉武帝》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人物的决定,可以“终乎在诸项可能之中抉择了演变的方向”。他说,“方向一旦定了,历史不能再回头,后人遂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再作下一步的抉择。”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如同秦汉史研究大家劳干所说,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1、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汉武帝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3、削藩事业不通过战争形式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用严酷手段肃清其宾客党羽,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压抑诸侯王属下官吏的地位。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4、察举制的确立,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特别是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的传统,劳干因此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5、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6、统一货币,官营盐铁,推行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等,作为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以币制的确定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五铢钱法,轻重适中,自后以迄清末,铸钱莫能出于五铢标准之外。”7、轮台诏的颁布,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亮点。汉武帝晚年,曾经指使酷吏清查“巫蛊”,导致数万人冤死的空前大狱,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处理“巫蛊”一案的官员在宫中“掘蛊”,利用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冲犯皇后和太子。刘据无以自明,举兵反抗。汉武帝亲自指挥镇压,双方在长安城中大战五日,死者数万。刘据失败后出城逃亡,因追捕而自杀。事变之后,“巫蛊”冤情逐渐显现于世,汉武帝内心有所悔悟。他命令一一处置迫害太子事中立功受封者,在刘据去世的地方筑作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哀念。汉武帝又认真反思刘据政治主张的利弊得失,利用汉王朝西域远征军战事失利的时机,开始了基本政策的转变。他公开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又向臣民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统统予以罢除!他在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诏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将西域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首要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和平生产方面来。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思富养民”的决心。后来的“昭宣中兴”,因此奠定了基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写道,汉武帝有种种过失,“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而,“秦以之亡,汉以之兴”,是因为汉武帝能够“晚而改过”,及时扭转了局势,“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我们在认识汉武帝的业绩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其成功的肯定,不能忽略专制政治的背景。对于这种成功的历史分析应当是具体的,如果一味堆砌“伟人和天才”,“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这样的颂词,不仅无益于准确地说明历史真实,也不免回复帝制社会臣民奴性心理之嫌。汉武帝虽然史称“雄才大略”,但善政的背面多有祸民的事实。而神仙迷信和长生追求,也留下千古笑柄。清末民初的民主志士易白沙曾经著《帝王春秋》,“举吾国数千年残贼百姓之元凶大恶,表而出之,探其病源”,所列诸种罪恶中,“弱民”、“虚伪”、“奢靡”、“愚暗”、“严刑”、“奖奸”等,汉武帝均不能免。有的人说,回顾汉武帝的功业,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应当明了,现今应当振奋的是鲁迅曾经热情称颂的当时那种“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的精神,借用西汉人的表述习惯,即表现出“奋疾”、“驰骛”、“奔扬”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必须与民族沙文意识和军事霸权主义划清界限。和汉武帝的功业有关,西汉人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的国家意识,但是汉武帝本人的民族情结,其实却并不狭隘。比如金日磾的信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劳干写道,“旧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自武帝托孤于休屠王子,天下向风,共钦华化,而金氏亦历世为汉忠臣,虽改朝而不变。”这样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思。再看看秦始皇:①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③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④秦始皇修筑长城、出击匈奴,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⑤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⑥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⑦秦始皇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是暴君的典型。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我觉得:1. 在秦始皇试图用“焚书坑儒”实行思想统一惨遭失败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彻底树立了儒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事实上造就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了刘家天下,西汉完了又东汉,儒生们也是心甘情愿!这点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一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点却造成了两个王朝文化政策上的不同命运。2.俗话说的好“打下江山容易,巩固江山就难啊。”秦始皇打下汉人的江山,汉武帝来巩固,而且巩固地很好,这点汉武帝还是比秦始皇强。总之,各有千秋,都很了不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先评汉武帝: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说汉武帝是“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为《创造历史的汉武帝》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人物的决定,可以“终乎在诸项可能之中抉择了演变的方向”。他说,“方向一旦定了,历史不能再回头,后人遂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再作下一步的抉择。”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如同秦汉史研究大家劳干所说,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1、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汉武帝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3、削藩事业不通过战争形式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用严酷手段肃清其宾客党羽,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压抑诸侯王属下官吏的地位。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4、察举制的确立,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特别是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的传统,劳干因此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5、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6、统一货币,官营盐铁,推行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等,作为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以币制的确定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五铢钱法,轻重适中,自后以迄清末,铸钱莫能出于五铢标准之外。”7、轮台诏的颁布,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亮点。汉武帝晚年,曾经指使酷吏清查“巫蛊”,导致数万人冤死的空前大狱,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处理“巫蛊”一案的官员在宫中“掘蛊”,利用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冲犯皇后和太子。刘据无以自明,举兵反抗。汉武帝亲自指挥镇压,双方在长安城中大战五日,死者数万。刘据失败后出城逃亡,因追捕而自杀。事变之后,“巫蛊”冤情逐渐显现于世,汉武帝内心有所悔悟。他命令一一处置迫害太子事中立功受封者,在刘据去世的地方筑作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哀念。汉武帝又认真反思刘据政治主张的利弊得失,利用汉王朝西域远征军战事失利的时机,开始了基本政策的转变。他公开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又向臣民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统统予以罢除!他在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诏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将西域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首要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和平生产方面来。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思富养民”的决心。后来的“昭宣中兴”,因此奠定了基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写道,汉武帝有种种过失,“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而,“秦以之亡,汉以之兴”,是因为汉武帝能够“晚而改过”,及时扭转了局势,“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我们在认识汉武帝的业绩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其成功的肯定,不能忽略专制政治的背景。对于这种成功的历史分析应当是具体的,如果一味堆砌“伟人和天才”,“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这样的颂词,不仅无益于准确地说明历史真实,也不免回复帝制社会臣民奴性心理之嫌。汉武帝虽然史称“雄才大略”,但善政的背面多有祸民的事实。而神仙迷信和长生追求,也留下千古笑柄。清末民初的民主志士易白沙曾经著《帝王春秋》,“举吾国数千年残贼百姓之元凶大恶,表而出之,探其病源”,所列诸种罪恶中,“弱民”、“虚伪”、“奢靡”、“愚暗”、“严刑”、“奖奸”等,汉武帝均不能免。有的人说,回顾汉武帝的功业,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应当明了,现今应当振奋的是鲁迅曾经热情称颂的当时那种“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的精神,借用西汉人的表述习惯,即表现出“奋疾”、“驰骛”、“奔扬”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必须与民族沙文意识和军事霸权主义划清界限。和汉武帝的功业有关,西汉人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的国家意识,但是汉武帝本人的民族情结,其实却并不狭隘。比如金日磾的信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劳干写道,“旧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自武帝托孤于休屠王子,天下向风,共钦华化,而金氏亦历世为汉忠臣,虽改朝而不变。”这样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思。再看看秦始皇:①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③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④秦始皇修筑长城、出击匈奴,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⑤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⑥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⑦秦始皇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是暴君的典型。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我觉得:1. 在秦始皇试图用“焚书坑儒”实行思想统一惨遭失败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彻底树立了儒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事实上造就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了刘家天下,西汉完了又东汉,儒生们也是心甘情愿!这点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一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点却造成了两个王朝文化政策上的不同命运。2.俗话说的好“打下江山容易,巩固江山就难啊。”秦始皇打下汉人的江山,汉武帝来巩固,而且巩固地很好,这点汉武帝还是比秦始皇强。总之,各有千秋,都很了不起!回答者: 极地天下 - 助理 二级 &#160; 1-28 10:34我来评论&&评价已经被关闭 &#160; &#160;目前有 0 个人评价好50% (0) 不好50% (0)相关内容o &#160;在你心目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是怎样一个人?o &#160;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是一个怎样的人?o &#160;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o &#160;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什么样的人o &#160;说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初一历史课本里的人物。...更多关于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秦始皇 汉武帝其他回答 &#160; &#160;共 5 条各是一个男人,合拍过断背山回答者:
- 助理 二级 &#160; 1-28 10:31秦始皇既是一个千古一帝,又是一个暴君。具体的初一历史课本上有:千古一帝:就是他创办了什么...(度量衡等等)暴君:焚书坑儒等等汉武帝是一个千古一帝:初一历史课本上有回答者: molihuaszw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60; 1-28 11:00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一两句可不好说了,一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见仁见智的没有唯一答案;二者,这种东西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的,楼主不妨看一些历史书籍或者评论更好,如果转帖粘贴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从来不喜欢那样来敷衍回答问题。简单来说,两个人很有一些共同点的秦始皇好诛夷,四方寻讨方得统一成为始皇帝,好大喜功,五次巡游每次兴师动众,切不是封禅就是立碑,藐视先古,切兴建土木奢华到极致。刘彻呢,好大喜功和始皇帝这两点也很相似,秦始皇好巡游武帝也好巡游,秦始皇好诛夷武帝也好诛夷,秦始皇好大兴土木武帝也是如此,至于好财色啥的,别说武帝来,高祖也是如此,皇帝么,不好色怎么成呢。同时,两者所谓残暴也可见一斑,秦朝的刑法到了高祖也没太多变化,不过残暴程度稍弱而已,亦可称得是苛刑。另外,有趣的是两个人都好求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同点。简单说就这些吧,建议楼主好好看看书。如果想看我建议去看看蔡东藩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套书很值得看一遍的,虽然需要不少时间。楼主不妨买第一部,也就是《前汉演义》去看看,看完这些问题就会有自己的结论。楼主有问题我们再探讨。回答者: 狐七郎 - 门吏 三级 &#160; 1-28 11:071,汉武帝有过人的智商。在他最迷信的时候,好几个巫师惯常欺骗普通人的伎俩被汉武帝轻易揭穿。卫青贿赂王美人汉武帝就知道是受人指使。要是知道反对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博士狄山是怎么死的,你就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神入化的聪明。2,汉武帝有高明的用人策略,任用的能臣名将极多,许多人的名字都记载进了史书。卫青出身穷苦,首次出征就显示了将帅之才,被汉武帝提拔,以后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卫青谦逊仁厚,即使权倾天下,也是下不忌,上不疑。李广是最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立功沙场。但是始终没有封侯是当时实行的制度决定的,李广年轻时已经深受汉文帝赏识却也不能得到重用。汉武帝并非不清楚李广的才能,他认为李广运气不好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3,汉武帝肯定不残暴,没有施行政治迫害。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汉武帝很尊重他,却不大采用他的建议。著名的“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就是出自他,历史上还有那个当朝皇帝可以容易自己的大臣这样评价自己?司马迁在歌颂汉武帝文才武略的同时也讽刺了汉武帝好大喜功、好战、迷信等一系列缺点,被后来的王允说成“谤书”的《史记》却是当时的汉武帝政府支持下写成的。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通过官方主导以非强制手段实现,没有因为立场相对而杀害不同政见者。4,汉武帝不愧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有高深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对匈奴的历次战争都是由汉武帝与大臣及将领共同研究决策,制定作战策略,汉朝军事上的成功体现了汉武帝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采用了汲黯的“推恩令”削平诸侯,以和平的方式巩固了政权。他在晚年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颁布了罪己诏,向天下公开认错,并更正自己的过失。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后宫干政,在扶植储君即位之前,冷酷的剥夺了其生母的生命,并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可靠的大臣。汉武帝的伟大业绩不止在开疆拓土上,还在文教、科学、民生方面有很大贡献。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与水利灌溉,他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在他统治期间,生成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先后筑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可胜数,出现了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盛况。他还任用比较熟悉农业生产的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和耧车,在西北部分干旱地区施行较先进的“代田法”。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及耕种养苗法。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同时也不象真的法家那样禁铟言论。在他治下,言论还是有相当自由的,司马迁就有崇道的味道,惟南王刘安还能召集宾客写成各家思想毕集的《淮南子》。真正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那一套推上唯一至尊地位的是汉元帝。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参考资料:书上的回答者: 水荷001 - 魔法学徒 一级 &#160; 1-31 15:31你可以看看,我的作业使用的这个答案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都是一代明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