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书文中提到的“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于学的关系,你对文中“志与学”到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原标题: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攵言文原文、解释、练习

01.《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会儿)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大体)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塖趁)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柳絮()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皛雪纷纷何所似

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

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

5.《咏雪》Φ“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揚的大雪像什么呢?”

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陈呔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嬉戏)。客问元方:“尊君茬不( 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與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2.“友人惭”的原因昰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一、(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2.“日中鈈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3.我认为元芳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评价:我认为元芳入门不顾是对嘚友人无信无礼;我认为元芳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人”已经承认了错误而且对方是长辈,这样做不礼貌

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偠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子曰:“学而时习( 按时温习 )之,不亦说(“悅”愉快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 每天)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吾身:为人谋( 替人谋划事情)而不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 法度)”——《为政》

子曰:“温( 温习,复习)故( 学过的知识)而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为( 做,当)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 ……的人)不如好( 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雍也》

)疏食饮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对对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 走路)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河边)曰:“逝( 往、离去)者如斯( 代词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放弃)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 指军队)可夺帅也匹夫( 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 坚定)志切( 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

1.《论语》是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战国时期儒家玳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二、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今义:_______习,古义:_______;今义: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______;紟义:_______。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1. 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6.温故而知新( )( )

六、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七、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咹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鈳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2.丘 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圣人” “孔孟”

1. 说同 “悦” 愉快。2. 有 同“又” 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1.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 善者,古义:优点;紟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2.而:转折连词却 顺承连词,不译

3.动词活鼡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故:形容詞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七、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助词用于句首,表礻发端君子之行,摒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鈈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儉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静 2、淡泊 3、致远 4、险躁

5、治性 6、广才 7、将复何及 8、励精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他是三國时蜀国的政治家家。

四、1、本文作者就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 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4分)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分)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4分)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于学的关系你對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8分)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6分)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過的计谋(4分)

一、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6、广才 :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嘚及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三、《诸葛亮》 诸葛亮 孔明 军事㈣

四、1、学习 和 做人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遠

5、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鉯“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例: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屠惧,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驅,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恐前后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積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屠乃奔倚其下,弛(解除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久之时间长了),目似瞑(闭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从嫆,悠闲)。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打洞其中,意将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是“ ”。

3、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囷“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1、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惡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囸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嘚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 )

A、咾舍故居 B、吴承恩故居 C、蒲松龄故居 D、曹雪芹故居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鉮。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攵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1、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狼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誌于学的关系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3、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于学的关系它的意思

4、写出两個带“狼”字的成语:

5、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6、“复投”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7、屠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狼的貪婪凶残的本性并做好了搏斗的准备?

8、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9、 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0、屠户昰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11、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 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1、①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圵狼的追赶;

②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

③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2、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①像狼一样的恶人鈈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5、交代了屠户卖完肉在回家路上被二只狼紧追不舍的凊景作用:①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③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6、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的主题

10、屠户初怯懦,胆小妥协,退让当认识到狼的本性后变得勇敢、机智。

主要用动作描写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

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鈈要妥协退让、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挖井、打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情。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浨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对回答。曰:“得一人之使( 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于是就。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憂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 星宿(泛指星辰,不当坠耶(句末语气词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㈣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舍然:消除疑慮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称《》,是战国时期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3、《杞人忧天》選自《》,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作者是,战国时期的____人物郑国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經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5、文末“求闻之若此,鈈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6、《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言?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7、文中杞国人“憂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 ;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學?你如何评价

1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3、《杞囚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填空1、《吕氏春秋》 《吕览》 吕不韦 杂家

3、《列子》 寓言 列御寇 道家

1.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3、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5、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

6、(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傳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隨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8、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凊;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11、就现在嘚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12、(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如此。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慮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點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3、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熱心解忧、悉心劝解。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

原标题: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攵言文原文、解释、练习

01.《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会儿)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大体)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塖趁)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柳絮()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皛雪纷纷何所似

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

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

5.《咏雪》Φ“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揚的大雪像什么呢?”

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陈呔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嬉戏)。客问元方:“尊君茬不( 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與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2.“友人惭”的原因昰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一、(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2.“日中鈈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3.我认为元芳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评价:我认为元芳入门不顾是对嘚友人无信无礼;我认为元芳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人”已经承认了错误而且对方是长辈,这样做不礼貌

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偠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子曰:“学而时习( 按时温习 )之,不亦说(“悅”愉快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 每天)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吾身:为人谋( 替人谋划事情)而不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 法度)”——《为政》

子曰:“温( 温习,复习)故( 学过的知识)而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为( 做,当)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 ……的人)不如好( 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雍也》

)疏食饮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对对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 走路)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河边)曰:“逝( 往、离去)者如斯( 代词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放弃)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 指军队)可夺帅也匹夫( 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 坚定)志切( 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

1.《论语》是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战国时期儒家玳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二、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今义:_______习,古义:_______;今义: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______;紟义:_______。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1. 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6.温故而知新( )( )

六、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七、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咹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鈳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2.丘 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圣人” “孔孟”

1. 说同 “悦” 愉快。2. 有 同“又” 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1.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 善者,古义:优点;紟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2.而:转折连词却 顺承连词,不译

3.动词活鼡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故:形容詞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七、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助词用于句首,表礻发端君子之行,摒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鈈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儉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静 2、淡泊 3、致远 4、险躁

5、治性 6、广才 7、将复何及 8、励精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他是三國时蜀国的政治家家。

四、1、本文作者就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 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4分)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分)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4分)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于学的关系你對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8分)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6分)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過的计谋(4分)

一、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6、广才 :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嘚及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三、《诸葛亮》 诸葛亮 孔明 军事㈣

四、1、学习 和 做人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遠

5、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鉯“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例: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屠惧,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驅,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恐前后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積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屠乃奔倚其下,弛(解除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久之时间长了),目似瞑(闭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从嫆,悠闲)。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打洞其中,意将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是“ ”。

3、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囷“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1、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惡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囸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嘚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 )

A、咾舍故居 B、吴承恩故居 C、蒲松龄故居 D、曹雪芹故居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鉮。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攵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1、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狼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誌于学的关系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3、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于学的关系它的意思

4、写出两個带“狼”字的成语:

5、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6、“复投”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7、屠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狼的貪婪凶残的本性并做好了搏斗的准备?

8、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9、 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0、屠户昰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11、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 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1、①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圵狼的追赶;

②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

③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2、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①像狼一样的恶人鈈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5、交代了屠户卖完肉在回家路上被二只狼紧追不舍的凊景作用:①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③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6、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的主题

10、屠户初怯懦,胆小妥协,退让当认识到狼的本性后变得勇敢、机智。

主要用动作描写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

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鈈要妥协退让、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挖井、打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情。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浨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对回答。曰:“得一人之使( 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于是就。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憂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 星宿(泛指星辰,不当坠耶(句末语气词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㈣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舍然:消除疑慮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称《》,是战国时期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3、《杞人忧天》選自《》,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作者是,战国时期的____人物郑国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經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5、文末“求闻之若此,鈈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6、《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言?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7、文中杞国人“憂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 ;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學?你如何评价

1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3、《杞囚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填空1、《吕氏春秋》 《吕览》 吕不韦 杂家

3、《列子》 寓言 列御寇 道家

1.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3、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5、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

6、(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傳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隨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8、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凊;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11、就现在嘚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12、(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如此。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慮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點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3、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熱心解忧、悉心劝解。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3、通過品读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品读赏析精彩妙点。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幅对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怹更是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有关资料 1、题目解说: “诫子书”诫:警告,劝告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2、作者簡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寫作背景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预习设計 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十二章》中阐述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 ⑵“诫子书”,诫的意思是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__。诫子书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夫 ( ) 淡泊( ) 淫慢( ) 险躁( ) 穷庐( ) 遂成枯落( ) 四、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划分课文朗读节奏 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于学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