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化

福报值:1071601
福报值:452411
福报值:408562
福报值:358187
福报值:324749
福报值:277902
福报值:245590
福报值:230358
福报值:227850
福报值:198888
福报值:12015粉丝:183
福报值:33892粉丝:447
福报值:3464粉丝:378
福报值:1860粉丝:278
福报值:10905粉丝:927
2017 Daidaichuanch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代代传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2
每日:9:00-21:00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
字体:[][][]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要的是要弄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多次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多个重要论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的价值定位。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习总书记很喜欢这句话,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他有两句很形象也很贴切的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言之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关键作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希望的,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样的历史悲剧,古往今来并不罕见,有许多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成就的国家、民族,最终都昙花一现,变成浮云。究其原因,往往与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迷失了来路和方向,有很大关系。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继承、维护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本和灵魂俱在,这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这个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一点,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述,概而言之,大致包括四层意思:
  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其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次次战胜灾难、渡过难关,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一脉相承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关于这一点,习总书记进行了深刻总结:“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不断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或许已经落得与另外那三个古文明同样的命运了。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这一价值定位,主要是针对我国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特别是世界文化格局而提出的。从总体上说,我国今天所面临的世界文化格局,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二是“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们虽然已经初步解决了“挨打”的问题,但“挨骂”的问题即话语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在话语权的构建中,文化话语权不可或缺。
  面对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古国,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立和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关于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习总书记说得很清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对此,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习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实际上指明了确立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两条标准:一是要同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相契合,二是要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相适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提出的。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中,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同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和升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使之传承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凭空、偶然产生的,而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实现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此,我们理应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挖掘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呢?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很多,相比而言,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讲得最为集中。他一口气列了17条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它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高长武:中央文献研究室)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张 智萍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
做传承传统文化先行者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去中国化"很悲哀,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教材和课程入手,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期&&&制作:宋荣荣&&
1中小学国学教育要"合 能 心"三者合一
2中考、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比重
3前教育部发言人:现在的语文课本一半不该学
4首套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突出地区特色文化
习近平日赴北师大看望师生,在翻看全国课程教材时,他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他表示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说的这番话,具体到了课本的内容设置,其细致程度出乎社会的意料,但确实切中了当下人们关心的话题。不久前,一些地方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因为删除了全部古诗,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争议。因此,习近平这番接地气的话,应该不只是兴致所至的即席发挥。如何传承并创新地去推广国学,尤其是面向那些未来决定国家和民族兴衰荣辱命运的中小学生群体,这一命题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就中小学生国学启蒙教育如何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有序开展等问题,与通州区教师研究中心的苏金良院长、通州区临河里小学的范志孝校长以及中山街小学的闫海霞校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教师研究中心苏金良院长接受凤凰教育记者专访
在谈到如何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工作时,来自通州区教师研究中心的苏金良院长,将国学启蒙教育实践工作总结为"合、能、心"这三个字。
"合"指的是国学启蒙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来自社会民间力量以及家庭的支持,只有学校、社会、家庭的合而为一,让能让国学教育共和、共赢。"能"指的是在"合"的基础之上,我们一定要长善救失,增长心智,曾益其所不能。"心"指的是国学通说模式中的守正初心,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立心,为教育立命,为社会建和谐。
而在谈及国学启蒙教育在学校中的具体实践工作,两位来自通州区的小学校长也与笔者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临河里小学的范校长表示,该校从07年就开始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学,随着教师认同感的加强以及社会媒体舆论的逐步引导,国学启蒙教育目前已经卓有成效,小学各年级学生对应诵读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论语》的合格通过率已经超过99%。
当然,范校长也认为,在传统文化教学推广方面,来自社会大环境的认同感以及家庭氛围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十八大以后,相关领导人明确要提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引导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大环境舆论以及未来高考将加强传统文化内容的改变,也已让那些从小就接触国学教育的孩子具备更多的优势。由此,来自家庭的逐步认同和支持也让国学启蒙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凤凰教育记者在采访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先生时,他表示,根据北京市教委在日公布的政策,北京市高考的英语总分将会从150分下降到100分,其中30分加到语文中,20分加到综合中。增加的这30分表示我们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高了。一旦这种改革从北京市扩散到全国各个省市,对于国学教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令人惊喜的是,9月22日,上海也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取消文理分科和英语考试,将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围,这必将是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又一巨大力量。张健先生认为,未来,国学将进入高考,各地教育形势将会风起云涌。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先生接受凤凰教育记者专访
据相关部门知情人士介绍,今年北京中考的语文试卷将有较大变化,命题会更加重视考察传统文化内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量都会增加。目前初稿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了《关雎》等9篇,现代文示例中新增了童话、书信等文体,大小作文也都添加了"二选一"模式。
去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时,曾明确提出中、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比例的要求。今年的中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会有较大变化,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除北京外,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内容回归课堂教育。比如浙江,在2017年浙江高考考试大纲的征求意见稿中,《论语》作为必考内容,将有望回归语文高考。
新学期,杭州高级中学成为杭城首所启用自编语文教材的学校,一套《普通语文》新教材,被许多语文老师和家长当成宝贝收藏。这套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收录了许多古代经典散文,包括古代高考满分作文——八股文。杭城高中语文老师聚在杭高交流这一校本课程,发现新教材竟与2017年新高考的思路不谋而合,比以往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经典。
《论语》是传统文化经典之一,而高考又对教学有一定引领作用,高中语文老师据此推论,今后高中语文课,甚至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都会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经典。
杭高语文教研组组长周伟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0年前,《论语》就写进了语文高考考纲,不过近年来浙江高考考纲做了些微调,将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从自选模块18选6里删除,同时又把《论语》和外国小说欣赏划入了自选模块范畴。
在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勤看来,这一调整也同样预示着浙江高中语文对传统文化经典越来越关注。"虽然2015年、2016年高考将《论语》划到自选模块,但'传统文化经典'这一条仍然写在语文考纲里,考察范围反而更广。"胡勤说。如果算上部分学生会在自选模块18选6时,选做这道题,传统文化经典在高考的实际比重,不减反增。
而2017年新高考取消了自选模块,《论语》再度回归语文高考卷,其实也在许多语文老师的意料之中,重视传统文化经典,显然是未来语文课的大势所趋,也是近几年国学热的一种反映。
1月17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上细谈教育常识。他认为当前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应该增加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一直在倡导"真语文",驳斥"假语文"。现场他直言,"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多是不应该学的内容。"他认为,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最该改的是语文。
语文首先要改的则是内容。他认为,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还是应该读和诵。应该尽快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大力改进现有的教材和课程。
王旭明特别注意观察身边的孩子,"孩子很多美好的东西被扼杀了。"比如,一个孩子写了一百多首诗,但他的小学班主任和老师一次都没有表扬过,却不断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给家长发信息。"他是小诗人啊,而我们的教育还是在一个模子里,放一个大锅里炼,出来都是一个样子,这是违反教育常识的。"
王旭明认为,学校教育仍存在太呆板、太刻板、太僵化的问题,使孩子失去基本的活力。当前批判性思维训练不够,"好的学校教育,是教会学生思考,特别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王旭明认为,学校教育仍存在太呆板、太刻板、太僵化的问题,使孩子失去基本的活力。当前批判性思维训练不够,"好的学校教育,是教会学生思考,特别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反观英国小学生守则。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第二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最后,坏人可以骗。他感慨,相比而言,"我们的思想教育太空洞。"
记者近日从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先期已研发完毕的全国25个省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即将于2015年集体震撼亮相。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推出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也是今年全国书展的一个重大亮点。
首套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
先期面世的25套省级版教材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
针对此版传统文化教材问题,凤凰教育记者专访了中国国学文化中心秘书长张健先生,以下是采访实录:
凤凰教育:此版教材已经通过编审,什么时候出版,走进中小学课堂?是全部教材统一面世还是各个省区有不同的时间点?
张健:此版教材是由北京团队主创,再送往各地进行论证、修订,需要由当地教育厅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落地出版。争取在2015年下半年出版。各省的教材出版时间并不固定统一,要看各地的审稿进度。
凤凰教育:教材在编著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想学什么?
张健:教材在编著之前,我们进行了大量论证工作。此版教材的编辑团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学科教学法专家以及一线的教师。这样就能保证教材的编著符合教育规律,也能针对孩子们的年龄、需求进行编著。
凤凰教育:此版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张健:此版教材最大的突破和亮点是展示了地区文化。将以往的通用教材拆分成了25个省份的单独教材,根据每个省的具体省情文化编著。
凤凰教育:此版教材与现有的语文、思想品德、甚至音乐、美术等教材内容相冲突的地方怎么设置?
张健:传统文化教材中的内容确实会和现有的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内容有重叠,但是还是会有不同,我们也在尽量避免这个问题。
比如,古诗词部分我们特意选取了教育部规定的80首古诗词之外的诗词,是对孩子们课程内容的一个补充,而不是重复学习。音乐部分,我们选取了古琴、古曲,也是现在的音乐课本里没有的。
而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程注重的是对孩子们的行为规范,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对孩子们的人格教育。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人格教育是要高于行为规范的。
凤凰教育:此版教材根据各地省情文化编著,编审中心的专家是统一的还是各地的文化学者?
张健:编著团队是北京的文史研究专家,但是在编著过程中也听取了地区的意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批教材还要再送往各地的省教育厅审稿,最后才能出版。
凤凰教育:编著此版教材想对青少年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张健:我们希望通过这版传统文化教材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我们提出了"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我们希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培养、熏陶作用,使青少年明白"仁义礼智信"的中华美德。
二是教材中包含了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内容介绍不但能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能对孩子们的艺术审美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凤凰教育:您提出传统文化不只是包括国学经典,还包括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那么这三块内容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三者的比重怎么安排?
张健: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各占50%吧,主要是介绍一些当地的书法、绘画、民曲、民居建筑等,还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可以使孩子们了解、热爱继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例如,北京的景泰蓝瓷器,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表现形态非常优美,这是我们历史上伟大的艺术表现形式。
国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蒙学、传统诗词、儒家文化和百家思想争鸣。
蒙学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些蒙童读物,适用于低年级孩子的教学。传统诗词部分主要是《声律启蒙》,希望孩子们了解语言音韵的美感。儒家文化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儒家思想的美德。百家思想争鸣部分新增加了《孙子兵法》,我们认为《孙子兵法》不只是一本兵书,还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里边讲到的战争行为艺术和思维模式非常值得孩子们学习。
同时,传统文化并不只限于儒家文化,还包括道家、法家等等。儒家的做人道理和道家的做事哲学应该统一起来,而不是片面和分离的。
同时,传统文化并不只限于儒家文化,还包括道家、法家等等。儒家的做人道理和道家的做事哲学应该统一起来,而不是片面和分离的。
张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希望传统文化课程能作为独立课程进入课堂,希望每周保证一个独立的课时。但是这涉及到师资力量的问题,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能改变目前传统文化学习只是简单诵读的问题。另外,教材经过省教育厅审订之后才能进入财政支付范围,这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由于经济利益,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教材地区保护主义,这其实是资源浪费,我们课题组在国家课题中心领导下,已经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了十年的调研,我们希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真正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心中,而不只是一纸空文。
凤凰教育:各地的省情文化中,请您介绍某一地方的编著详情。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都有很多,在编著教材的时候,如何取舍?
张健:我们有一个统一的结构规划。 比如,一年级的课程主要介绍历史、朝代、著名人物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课程。二年级的课程主要是介绍民俗文化,比如北京的庙会,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三、四年级的课程主要介绍一些文学名著、建筑文化等。比如北京的胡同文化。
传统文化教材应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在中小学恢复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即对内重塑民族道德体系,对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优雅中国第3期:
优雅中国第2期:
优雅中国第1期:
育人者第81期:
育人者第80期:
育人者第79期:
育人者第78期:
育人者第76期:
育人者第75期:
育人者第74期: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得精彩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