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舱内生活格调客舱180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第A07版:广东·时政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使用奥一网帐号登录邮箱密码下次自动登录使用合作帐号登录&&&赞阅读深圳星际实验 太空舱里与世隔绝的180天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南都app“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发布启动仪式。从地球到月球只需要3天,而从地球到火星最少也要180天。人类如何在密闭的舱体里度过180天?一项落户于深圳的航天试验,将把科幻小说中的细节变成现实。几个舱体静静安放在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的基地中,不久,4名志愿者将在其中度过“与世隔绝”的180天。昨日上午,“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发布启动仪式,作为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论坛专题活动,在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举行。4名参与实验者将在完全封闭的太空舱中生活180天,不能得到外界补给,通过氧气和水的100%循环,构建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这套生保系统,达到了100%的闭合度。其中,70%的植物自产自足,30%是准备好的食物。植物中包括小麦。研究院内摆放着一个巨形“大铁桶”,工程完工后,这将变成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系统,志愿者会在这个密闭的系统内生活180天。完全封闭的太空舱一共有八个。6月17日,绿航星际- 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在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举行启动仪式。太空舱的内部空间目前仍在施工中。6个舱体内模拟太空密闭环境这个超级炫酷的试验,全名是“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该试验是以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为主导,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为技术主体,联合法国空间研究中心、德国宇航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共同启动开展的大型国际合作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认为,整个密闭生态生保系统,包括植物的生长,氧气的再生,废水的利用等航天技术。“这些技术成熟之后,也为将来把这些低碳的技术转化为民用做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杨利伟表示,目前是以突破航天技术来做,项目完成之后,也是人类生活低碳的一种标志。“将这个实验放在深圳进行,为将来推广更多的航天技术民用化,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计划于2015年10月在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启动。试验共设置参试项目28个,其中国外参试项目8个,国内参试项目20个。参试国家4个,国外参试单位8个,国内参试单位17个。2014年9月,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揭牌成立。该院是面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需求,开展前沿技术预研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深圳航空航天新兴产业发展和航天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创新平台。该试验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起,该研究院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4200万元,历时一年研制建设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由四个植物舱、两个乘员舱、一个生保舱和一个资源舱组成,占地面积370m2,总容积1049m3,其中植物栽培总面积260m 2,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空间生命保障系统集成试验装置,具备开展多人长期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研究能力。实现100%物质闭合如果以后人类乘坐飞船去遥远的火星,如何在长时间飞行状态下生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个试验中,4名参与实验者将在完全封闭的太空舱中生活180天,不能得到外界补给,通过氧气和水的100%循环,构建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6个舱体组成的地面太空舱初具雏形。这些舱体分别承担着植物舱、生保舱、乘员舱、资源舱等功能。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舱体外观、供配电与信息系统、乘员生活保障系统完成技术设计,真空系统、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完成方案及技术设计。4月,舱体完成施工。6月,舱体外观进场施工,部分子系统开始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7月,各系统将完成综合联调,整体具备验收条件。8月,有望完成平台研制。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离不开氧气和水。在太空环境中宇航员如何生活长达180天?目前,科学家的共识是必须依靠一套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国内也称之为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这也是此次4人180天试验的生命保障系统。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目前的太空生存试验,主要解决辐射、磁场、密闭环境三大问题。此次试验,解决的是密闭环境的问题。这套生保系统,达到了100%的闭合度。李莹辉介绍,其中,70%的植物自产自足,30%是准备好的食物。植物中包括小麦。水处理有两套系统人类在星际驻留面临诸多挑战,密闭环境中的挑战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质闭合度不高,其次是长期运行可靠性低。物质闭合度不高,食物生产能力受限,废物废水循环率低。而功能部件长期运行不够稳定,整体构架缺乏有机融合,将导致长期运行可靠性低。深空探测生命保障的根本途径,是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该系统以生物再生技术为特质,有机融合非再生和物化再生技术,以物质闭环、运行高效、系统可靠为目标,通过各功能单元的协同匹配,满足深空探测与星际驻留任务中人类安全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通俗一些可以这样理解,在月球或火星等太空环境中,将有限资源进行反复处理与再生,从而源源不断地生产食物、氧气和水,确保为航天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因为航天时从地面向空间补给物资十分昂贵,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千克花费1万-10万美元,而到月球和火星的长期空间飞行,几乎不可能再补给。再生保障功能,包括物化再生与生物再生。乘员的食物和水、氧气大部分由此获得。电解制氧,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气体净化,水处理,尿处理。生物再生方面,让高等植物、微藻单元、微生物单元、动物单元再生。这套密闭的微生态循环系统中,绿色植物承担了主要节点的重任。光合作用下,绿色植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又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变废为宝”,植物还是水净化的功臣,根系吸收和叶片蒸腾参与系统的水循环。微生物则担负着下游的收尾工作,降解植物不可食用部分、乘员排泄物和生活废水等,使它们再生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为动物提供部分食品,使食物再生循环。李莹辉介绍,水处理方面,设置了一个植物净化系统,通过再生水以及饮用水的回收再利用,满足受试者的喝水、生活用水比如洗澡的需求。水处理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生活用水系统,一个是保证人饮用水的系统,它们在处理的级别以及处理方式上会有不同。“因为饮用水方面的要求更高,而试验的水处理饮用标准都是满足国家标准的。”李莹辉透露,受试者的尿液循环作为生活用水使用,不作为饮用水。打太极改善受试者情绪状态为了让受试者在180天的时间里过得更加充实,科学家们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锻炼系统。在太空舱内设置了锻炼设备。有跑步台,拉力带,志愿者甚至可以在太空舱内打太极。为何选择中国特色的太极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系统的太极拳锻炼,改善密闭环境中受试者的情绪状态,并长期性地维持其情绪调控能力,同时手机掌握相关脑电、生理和心理测量学评估指标,为制定长期密闭环境中的锻炼方案提供基础。打太极项目属于传统医学干预研究的内容。志愿者在太空舱内的生活习惯,也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但是,试验设定了一段时间,按照火星的昼夜节律运行。地球1天等于24小时,火星1天等于24小时37分22.6秒。李莹辉说,按照火星的昼夜节律来安排作息,为将来的火星探测打基础。以2人30天受控生保系统试验为基础为了探索太空,我国已完成2人30天受控生保系统集成技术试验研究。工作人员介绍,中国首次载人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实施。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逐步突破单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2012年12月开展了我国首次2人30天受控生保系统集成技术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密闭生态系统中大气和水等物质流的动态平衡调控技术,在我国受控生态生保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1969年7月人类完成首次登月以来,世界各国探索和征服外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歇。科学家认为,面对深邃太空和未知星球,开展长时间、远距离和多乘员的载人深空探测和地外星球驻留,是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建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是解决生命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有环控生保,航天员在太空就无法生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以建立人在太空生存环境为目标,为保障航天员安全、高效工作提供生存与工作环境。以最小的物质和能量代价实现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转换。“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将以多学科交叉的受控生态生保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融合物化再生式生保技术与生物再生式生保技术,探索构建密闭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的新技术、新方法,揭示长期密闭环境中人的表观遗传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特征规律,为开展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平利用太空、拓展人类地外生存空间提供技术储备,为人类星际旅行和地外居住创造保障条件。此次试验启动,将掌握深空探测与星际驻留任务中生命保障与健康维护的核心技术。发展高物质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保技术。探索长期密闭环境下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建立发展适合多乘员长时间驻留的高物质闭合度、运行高效、系统可靠的生命保障体系新方法、新技术。地面太空舱建造时间表2月舱体外观、供配电与信息系统、乘员生活保障系统完成技术设计,真空系统、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完成方案及技术设计。4月舱体完成施工。6月舱体外观进场施工,部分子系统开始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7月各系统将完成综合联调,整体具备验收条件。8月有望完成平台研制。记者观察航天试验落地深圳的背后去年,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揭牌成立,很多人好奇,深圳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研究院。杨利伟的话也许能够说明,“将这个实验放在深圳进行,对将来推广更多的航天技术民用化,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试验中运用到的许多航天技术,本质就是低碳环保技术。废水废气的利用,将节约多少能源?长远看来,这项试验不仅是为我国航天技术突破寻求答案,更是为人类地球可持续发展寻找另一种方式。尽管公务繁忙,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深圳市长许勤均出席了该试验的启动仪式。马兴瑞在听副总工程师李莹辉介绍时,询问了许多细节,其中包括“受试者在舱内遇到紧急情况,是否有紧急预案”,马兴瑞要求项目组研究人员,要确保受试者在舱内的生命安全,完善各种紧急预案。此次试验的启动,是深圳主动服务国家“军民融合”新战略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实现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北京“上游”、深圳“下游”,北京“上天”、深圳“落地”的互补局面,对于推进军民融合、天地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在深圳开创我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策划:普德法 丰雷 亚牛 赵璐采写:林燕德摄影:霍健斌制图:陈芳猜您喜欢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43f5-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JSP3/2.0.14-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萧乾的书房
《貌相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45.00元
精彩书摘 编者按 《貌相集》是作者秦颖从事出版近30年期间与何兆武、王元化、萧乾、莫言等40余位学者、出版家、作家、翻译家接触过程中,给他们拍摄的肖像以及撰写的影像札记合集。 翻出这张1995年拍摄的老照片,有好一段时间我都有些迷惑,怎么会这么构图?把主角萧乾先生压在左下方的角落里,画面的主体是凌乱的书桌。 在整理资料、梳理记忆之后,这才有所理解。大概这是我读萧乾《搬家史》留下的印象,也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的第一感觉。其实,他的书房,远不是这张照片能反映的,完全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样子。靠墙全是书架,除此房子中间,摆放了像书店主要位置陈设图书的台桌,其实是两排沙发中间的一张茶几,超大的茶几,上面堆满了书,书桌边还有推车,好像是图书馆、书店运送图书上架的那种四轮推车;靠墙的书架除了书之外还摆满了各种杂物,如磁带、小公仔、瓶瓶罐罐,还有四处乱走的电线;除此房间各处好像还挂了不少的口袋,里面插着信件或是什么别的东西。靠书架的地上堆了一长溜东西,上面有公文包、小皮箱等等。我没到萧乾先生的卧室看过,从他的信提到的将书摆放床头的话看,大概也是这种景象。我见过的学者、文化人的书房不少,但这样的书房,好像是唯一的。 这照片除了想表现书房外,可能还表达了一层意思。1949年初,萧乾先生的母校剑桥大学要成立中文系,系主任何伦到香港大公报馆邀他去讲中国文学,并承诺终身职位。萧乾在《搬家史》中写道,但“家,像块磁铁,牢牢吸住我。我像只恋家的鸽子那样,奔回自己的出生地……我要回到北平去,在那里,我要第一次筑起自己的家。”他在本能的驱使下,谢绝了剑桥大学的邀请,返回了北平。但这之后,萧乾先生却经历十几次搬家,直到34年后的1983年,“才混上个可以安心放胆住下去的家,一个估计不至于再迁移的家”。这图片似乎在力图表现萧乾先生对家的依恋以及家给他的重压,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可惜的是,我给萧乾先生的信基本上没留底稿,幸运的是,当年给萧乾先生的第一封信的草稿竟然还在,没有注明时间,估计是1994年上半年。 当时,我策划编辑的“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已经出版了五种,正在酝酿《史记》的翻译,四处写信求教、求助。信中提到,当年叶公超谈及要将《史记》译成英文,必须用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史学家吉本的文笔,才能不失《史记》的风格和韵味。我在信中请教:如何做比较好;目前国内哪些人可担此任务;能否请他主持,组一个班子来完成这项工作。萧乾先生回信,他谦虚地说:自己对《史记》没有研究,年纪又大了(85岁),还在译《尤利西斯》,难以参加这一巨大的工程。让我去找杨宪益先生,并告诉了杨先生的地址和电话。 入行当编辑后,有好多年,每天去上班都兴致冲冲,对新的一天充满了期待,像等待情书一样,期待收到作者的回信。开始组织“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后,这种期待目标更明确,心情更迫切。可想而知,收到萧乾先生的回信,我有多么兴奋。现在来看,收到这封信,至少有两重意义:其一,当时大多数的约稿、求教信都是泥牛入海,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地址不准确,如作者不感兴趣,如身体不好、年纪太大不便回信等等,如今收到了回信,说明萧乾先生看重我这封信中涉及的问题;其二,之前,我往外文局给杨宪益先生写过好几封信,都没消息,而现在得到了杨先生的准确地址和电话。 为表示感谢,或为了让萧乾先生更多地了解我们这套书的情况,我寄去了已经出版的《周易》和《四书》两种。很快,萧先生回信了(距前封信一月多一点),对丛书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从计划看,你们要把这批古籍都译成英文。这可是出版界一大事,也是英语界一大事。衷心祝愿你们获得成功。 “我有两点[意见]请考虑:1.有些古籍外文出版社早已有了英译,你们可曾参考?2.从销路(尤其国外)看,宜多译些近代作品,如《三言二拍》。能有些插图更好。” 后一点萧乾先生在两年后,我到了广州,还在信中跟我讨论。日来信中说,“除了高深的经典名著之外,明清小说的对照本读者会不会更多一些?如红楼或老残?”前一点,我们知道外文出版社做过不少,但多为文学名著,跟我们最初定位的学术名著方向不一样。 从萧乾先生的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明显感到,他是热心人,对这套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于是1995年3月底,新一种《楚辞》一出版,便给萧先生寄了一册。他回信道:“你们在开创出版界一个新的方向,既普及了祖国名著,又提高了英语界水平。我目前在忙写‘二战’。很想在《出版参考》上写一短文表扬一下。容我腾出手吧。”没有想到萧先生会主动提出为我们写文章宣传,当然,这也拉近了我的心里距离。当时,我为了了解中国经典西译的情况,寻找现有的译本,翻查了不少资料,书出版后,为了宣传这套书,又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写了一些宣传文字,主体是“西行记”系列:“《四书》西行记”“《周易》西行记”“《孙子兵法》西行记”等等。其中,我比较得意的是《诗经》一篇。于是,将之寄给了萧乾先生求教。 5月初,萧乾先生来信。“甫从沪滨归来,即拜读大著论‘诗经的几个英译本’,甚佩。尤其结尾处谈到,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创造,甚有同感……在拜读以您为主力的这套汉英对照的古典名著时,一直不胜感佩……这套书已陈列在我枕畔及书架上,我将随时捧读。” 萧乾先生是个言出必行的人,他答应写文章宣传一事一直放在心上,不久(日)我便收到了他寄来的用复写纸复写的“三种愿望同时满足——介绍〈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他在给我的信中说:“我赶写了一短介,已寄给①光明日报的中华读书报及②商务的《英语学习》……这套书正好为我补补课(所以六种之外如还有存书望尽可能十种寄全)。我想再翻读一阵再考虑给《读书》写的问题。”很快,萧乾先生寄来了中华读书报的剪报。 这之后,却发生了一件让我极难堪的事。收到剪报,我按出版社鼓励编辑作者推介宣传本社出版的图书的规定,给先生写信,说要给他寄稿酬。他回信说不必了,但我跟着又写了第二封信。日萧乾先生来的信,措辞严厉: “秦颖同志,接你信我很难过。我写过一些书报评论,但从未得过出版单位的分文。而你两次来信提此事,使我觉得‘有偿新闻’已够丢人,够不健康的了,贵社还在提倡有偿评论。我认为切切不可这样。如果报刊上评论作者均搞红包,我则今后不再看(更不写)评论了。 “我是真心欣赏尊编的这套书,真心认为它们对在古典著作、在翻译,在中文需要补课的人们是及时雨。我珍贵你们送我的这套书,甚于我书架上许多出版社送我的许多新书。我是真心为了普及你们这套书而写评论的。不少出版社送我更多(有时全集达二十卷精装),但引不起我写评论的兴致。我的大学(燕京)毕业论文是‘书评研究’(八十年代人民日报重印过)。我主张书评(正如一切言论)应具独立性,独立才能客观。客观才有一读的价值。” 先生的认真严肃不需要我多说,图书的宣传促销,本来是市场化条件下出版社经营的必然,在出版社并无不对,错就错在我把奖励运用不当,伤害了先生纯正的用心和感情。当然,先生的这番批评也让我倍感满足,因为萧乾先生的评论是独立的、客观的,是对我工作成果的最高肯定和奖励。 于是,这才有了1995年4月的那一次拜访。本文一开头,我已经谈了走进萧乾先生的家的那种感觉。就是在那一片混沌中,萧乾先生签名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人生采访》,此书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收录了先生不同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显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一本是他翻译的《尤利西斯》第一卷,此书当年风靡一时,也引起了一场翻译理论的大讨论。回到长沙后不久,我又收到了先生寄来的两本书,其中一册《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这些都成为了我的珍藏。 这是我接触萧乾先生的一点点印象。 关于萧乾先生,后来,我听到过很多故事。牛汉先生的回忆录里谈到萧乾在咸宁干校落水时出手相救遭人调侃,苏福忠兄的《我认识萧乾》勾勒出了他心中的形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曾听江枫先生说,《尤利西斯》第一卷出版后,他对译文提出了批评意见,萧乾为此请客致谢……这些故事和印象加在一起,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丰满鲜活的萧乾。 萧乾先生是《随笔》的老作者,遗憾的是,我到《随笔》时,先生已经走了。如果先生还在,他一定会鼎力支持我。谨以此纪念现代著名的记者、文学家、翻译家萧乾先生。 (摘编自《貌相集》)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宇航员太空舱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