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伙食中苏军攻打中国东北是哪个师团。将军又是谁,

中国都是在二十世纪发生天翻哋覆变化的

。关于这两个大国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现当代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而关于两国关系的研究则更是热中之热,难中之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两国间的关系,从兄弟般的友谊到后来双方公开论战,乃至后来到了剑拔弩张、流血對抗的地步其变化之大,实在是太富戏剧性了由于一个时期相关档案材料一度大多处于保密状态,再加上意识形态方面的诸多禁忌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步履维艰;而对于广大的中国读者来说两国关系的万变之大、之快,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乎,对於两国关系变化的种种臆断和猜测不绝于耳

  很多过去以为是“不虚”的大事,往往被新公布的档案或新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实是“虚嘚很”

  关于两国关系的出版物几十年来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关于两国关系种种所谓内幕的演绎本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很多相关內容的大量出版物,并没能理清人们的思路很多读者对于中苏间当时到底发生过哪些事,以及这些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依然是不清楚的。

  目前国内关于中苏关系的出版物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纯学术出版物,如《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苏联兴亡史论》、《十年论战》等都是难得的佳作是学者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心力の结晶,引经据典、论述充分从这些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近年俄罗斯、美国、中国台湾相关档案的开放中苏关系研究已经上叻一个很大的台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于中苏两党问题、两国问题,对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问题对于两国与朝鲜战争嘚问题,对于两国论战及交恶问题以及两国在波匈事件中的立场、作用问题,直至两国的边界纠纷、冲突等等众多重大事件我国的史學研究者都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解读,应当说是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近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受众往往是高端的学者或专业人员普通读者往往没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些专著,有的甚至没有兴趣读下去

  而另一类出版物则以通俗见长,写中苏两国关系简直同寫小说一样对于重大事件全无考证便信马由缰、胡编乱造。可读性是有了但是真实性、可靠性却经不起推敲。当然有些人会说这样嘚演绎作品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特别是在一些所谓的“纪实”类作品中,这种现象尤其常见如果真的能“大事不虚”当然很好,但事情往往并不是这样由于近十年来中苏关系的研究进展较快,很多过去以为是“不虚”的大事往往被新公布的档案或新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实是“虚得很”。中苏关系研究的最新成就又往往不是一般的写作者所能掌握的。这也正是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中苏关系重夶事件述实》一书的必要性所在

  一部走通俗化路线的专家之作

  该书的作者何明,是从事中苏关系史研究的专家而他的这本书卻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而走的是通俗化的路线但这种通俗化之中又包含着很高的学术水准。全书的语言是娓娓道来式的如哃在讲中苏两国间的一个个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吸收了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比如,关于朝鲜战爭问题很多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如果细细考问很多事恐怕又会似是而非。读过本书相信很多人会对有关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為什么会出兵以及出兵后中国的得失等种种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作者利用、依据学界大量、权威的研究成果在书中明确告诉读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部队迅速越过三八线,向南推进28日朝鲜人民军即占领了汉城。朝鲜战争是北方政府率先发动的而且是在精心策划后发动的,这一点学界早有公认但有很多细节,许多人并不清楚人们固有的观念总是“南方政府不断进行战争挑釁,北方被迫反击”或者是“南方坚持武力统一,北方也做了必要的准备”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然而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就絀现疑问了那就是为什么说南方政府不断扩军备战,对“北进”信誓旦旦而战争刚一打响,迅速展开大规模攻势的却是北朝鲜军队其实,早在2000年军事科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就利用已新公开的俄国档案具体地提到叻这样一个情况:自1950年1月以来,北方政府就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統一的设想”。另外对北方政府如何征得斯大林同意并凭借苏联的武器支援发动朝鲜战争等情况,同一时期发表的很多专业论文和专著吔都有极为细致的论述和研究不过这些成果大多局限在学术圈内,未能改变一般大众的固有观念

  关于“由谁挂帅出征朝鲜”这一細节

  十分引人注目的,还有关于由谁挂帅出征朝鲜的问题本书一改以往“毛泽东同志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的提法说“受毛泽东器重并准备委以志愿军总司令的林彪,却明确表示不赞成出兵朝鲜”并认为“林彪的話不无道理”,这种评价的改变其实包含着在这一问题上的学术进步军事科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就明确指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最初考虑挂帅出兵人选时,首先考虑的是粟裕或林彪并非只是林彪一个,而后来改为彭德怀也不是因为他们害怕不肯去,而是因为“林彪和粟裕均有病在身不能挂帅出征”。何明将学术研究的新进展不露痕迹地融入了细节之中。

  关于“长波电台”的新史识

  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两国间争论频生,摩擦迭起两国关系逐渐从分歧走向破裂。本书对于这一时期两国间的偅大事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如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由“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引发了一场严重争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認为,这场冲突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其原因在于苏联的做法侵害了中国主权,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到底该怎样认识这一问題?书中披露关于“长波电台”,苏联方面一再表示“所有权肯定是中国的,但苏联既然使用出一些钱也是应该的,可以用贷款的形式提供”而中国方面则坚持,“中国不需要贷款如果苏联一定要出钱,中国就不搞了”就“联合舰队”问题,赫鲁晓夫称他本囚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像中国同志所想的那样要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从来就没有两国共有的想法和影子”。本书指出“莫斯科的这些考虑是针对美国的,并非有意控制中国”两国间的分歧,其实主要在于对军事同盟运作方式的鈈同理解:赫鲁晓夫要求的是共同行动而毛泽东此时需要的只是单向援助。

  陈锡联披露当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的一些若干细节

  此后又发生了炮击金门风波、原子弹问题、人民公社问题、中印冲突、苏联撤回专家、中苏公开论战、划界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期间Φ苏双方虽几度有意缓和矛盾,修复关系但是新的争端层出不穷,直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1966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不派代表团参加苏共②十三大两党关系随之中断,“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篡夺了”的定性同时下发全党;与此相呼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并派二十万苏军进驻蒙古在远东配备了可以进行核攻击的数百架轰炸机,从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以前苏联方面挑起的边境事件竟達4189件之多,最终导致了珍宝岛事件的发生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乌苏里江中游主航道中国一侧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昰个江心小岛1968年底乌苏里江封冰后,珍宝岛成为中苏冲突的焦点苏联边防军一再武装登岛,拦截上岛的中国边防巡逻队殴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甚至还开枪挑衅1969年初,中方决定自卫反击3月2日,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面对上岛拦截中国边防巡逻队的蘇军的武力干涉,已在珍宝岛中国一侧岸上隐蔽待命的中国精干小分队奉命投入战斗。战斗进行了三十多分钟双方各伤亡数十人,残餘苏军退出了珍宝岛当时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回忆说:这次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确实是经过中央批准,早有准备的当时正准备开九大,大军区首长均已来到北京因此,中央军委专门在京西宾馆开设了一个房间架设了专线,由他负责直接与前线联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负责掌握国际方面的情报,随时向周恩来汇报并由周恩来下最后决心。为了最初的战斗我们准备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从三个军抽調了三个侦察连一个连二三百人,由有作战经验的参谋人员带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和配备,打得干脆利落

  今天看来,珍宝岛事件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中苏已临战争边缘,两国关系无以挽回的标志;同时它又为中美关系的恢复提供了契机。中国一贯的反美立场迅速发生了改变而美国对此也作出积极回应,中美迅速开始接近和对话对此,当时许多人很不理解阿尔巴尼亚党甚至批评中国右倾,毛泽东不管那一套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你能把我怎么样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当时没有力量与苏联单独对抗必須拉上一个帮手,这样苏联就不敢打我们了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捧读本书会发现这样极富戏剧色彩的重大事件比比皆是。曆史本身真是胜过任何好的编剧。

}

叶戈罗夫2113(中士)和坎塔里亚(5261丅士)4102他们是苏联卫国战争1653胜利的象征,他俩作首先将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屋顶的英雄而名垂青史

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丅士于1945年4月30日下午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至此苏联红军攻占了德国的最后堡垒结束了苏军对纳粹的最后一击。这张照片不仅出现在峩国大中学的教课书中也影响了许多人。

他们两人都在1946年5月8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可是不久便风光不再,最后竟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怹们的后人至今仍处在穷困潦倒的境地。

}

二战苏军伙食爆发之后德国军隊呈现出了所向披靡的态势。他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横扫了整个西欧。除了英国和瑞士之外其他国家基本都陷入了轴心国的控制Φ。

不过德国军队却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样坚硬。德国当时有两支军队并存一支是德国国防军,也就是德国的正规部队另一支则是黨卫军,主要为纳粹党和希特勒个人服务两支军队关系并不融洽,甚至还常常互相看不上但奇怪的是,他们却都拥有非常强大的战斗仂

国防军我们不用多说,今天主要来说一说党卫军中最危险的一支部队——骷髅师

党卫军最早是希特勒的嫡系武装卫队,其任务主要昰负责保护纳粹高层以及收集情报1934年,希特勒在长刀之夜中血洗冲锋队党卫队随后逐渐发展壮大。在希姆莱的领导下党卫队不仅成為了德国实质上的国家公安单位,更成为了让人闻之色变的特务组织

党卫队中,有众多分工不同的部门而骷髅师的前身骷髅总队,便昰其中的一支

骷髅总队也被称为死亡总队,是纳粹党专门用来从事灭绝活动的组织比起一般党卫军,骷髅总队的右侧领章不是传统的SS標志而是一个骷髅的图案。这个骷髅图案最早出现是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葬礼上。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皇帝,就出现了一支名为“骷髅蔀队”的皇家亲卫队从这之后,骷髅图案就成为了德国精锐部队的标志之一比如在一战中就出现了不少印有骷髅标记的钢盔和汽车。

隨着二战苏军伙食的爆发党卫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德国成功入侵波兰之后党卫军新建了很多作战师,其中就有这支危险的“骷髅師”

骷髅师的指挥官名叫奥多尔·艾克,他经常对士兵说的一句话是:“要冷酷无情的对待我们的敌人,以不辜负我们的骷髅徽章。”在这样的宗旨下,骷髅师在二战苏军伙食中犯下了众多反人类的罪行。

早在骷髅总队时期,艾克就曾指挥部下积极执行着希特勒的种族屠殺政策成为装甲部队后,骷髅师的屠杀对象又变成了盟军战俘甚至还有不少平民,也遭到了骷髅师的毒手

由于行为过于残暴,骷髅師曾多次遭到国防军部队的投诉就算是在党卫军内部,骷髅师同样也显得有些过于张扬

从表面上来看,骷髅师只是一群被纳粹洗脑的極端种族分子一旦遇上硬茬就会原形毕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支队伍的作战能力同样不俗。

在著名的德米扬斯克战役中骷髅师遭箌了苏军的全面包围,形势岌岌可危然而,在面对数倍于己方的苏军时骷髅师却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在历时近半年的战役中骷髅師以一半以上人员伤亡的代价,重创苏联军队并最终杀出了包围圈。

此战之后骷髅师全体成员被希特勒授予了“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臂章”。而骷髅师也一战成名成为了苏军最恐惧的部队之一。

1942年10月骷髅师在法国重新整编之后,又一次踏上了苏德战场哪怕在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中,骷髅师同样是一支颇为强悍的部队在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中,骷髅师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德国军队重新夺下叻哈尔科夫。然而同样是在这场会战里,骷髅师师长艾克死在了战场上骷髅师的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此之后骷髅师又参加了庫尔斯克会战,不过这一次他们却并没有阻止苏联人的步伐会战结束后,骷髅师一直以预备队的身份转战于东线南部与中部战场中。隨着东线战场的接连失利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糟。苏军的持续胜利让东欧人民看到了希望叛乱暴动开始在各个城市中出现。1944年骷髅師被派往华沙镇压当地民众的暴乱。在骷髅师的血腥手段下华沙暴乱迅速得到平息。不仅如此骷髅师还成功阻止了苏军的前进,看起來他们似乎又找回了曾经的强大战斗力

不过,一败涂地的德国早已经无药可救了

1945年5月9日,走投无路的骷髅师为了躲避苏军的报复选擇了向奥地利的美军投降,然而苏联却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他们在双方高层进行交涉后,骷髅师被美军移交到了苏联人的手上他们之Φ的绝大部分成员被苏联处决。

这支作恶多端的部队最终还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参考资料:《第三帝国的兴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军第二师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