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早死早超生有的人迟死因为人的生死

人为什么要有看透生死的勇气?
腾讯道学李大华
文/李大华人的一生,最难对待的莫过于生死问题了,在《大宗师》里,庄子说道:“天地给予我以形体,令我一生劳苦,让我老了的时候享受清闲,又以死来让我得到安息。所以啊,善待我的生,就要善待我的死。”接着,庄子借用一段寓言举出了这样的典范:有三个人彼此引以为好朋友,一个叫子桑户,一个叫孟子反,还有一个称子琴张。他们约为好朋友,共同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够相交于无所谓相交;能够作为于无所谓作为。能够登天,能够游于云雾,在无穷极的世界中婉约自在地遨游;能够忘却生命存在,将死亡置之度外。什么生死,都是浮云(资料图 图源网络)当这些要求提出了之后,谁也没有提出异议,都从内心认可,相互笑了笑就肯定了,彼此成了莫逆之交。不料一天,子桑户死了,还没有安葬,孔子知道了,就派了弟子子贡前去协助善后事宜。而这边的孟子反和子琴张在忙啥呢?一个忙着编写曲词,另一个忙着鼓琴,然后俩人合起来唱道:“子桑户啊,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了本真,而我们还得做人嘞!”子贡见到这样的情景,走近他们问:“冒昧的地问:对着尸体唱歌,合乎礼仪吗?”这二人相互看了看,笑了:“不知礼仪是啥东西!”子贡回去将情况给孔子回报了,说:“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修行虚无而将形体置之度外,对着尸体歌唱,而毫无哀伤之情,简直无法形容他们。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他们是游于世俗之外的人士,而我孔丘只是游于世俗之内的人,外与内不相及,可是我却派人去凭吊,这事做得丑陋了!他们与天地为友,游于尘垢之外,以生为赘疣,以死为决疮溃痈,像他们这样的,哪里知道生死先后的区别呢?又何必糊里糊涂地守持世俗的礼仪、做样子给世人看呢?”生死一贯,生让人们享受了生命酸甜苦辣的精彩,死则让人们得到了完成生命的痛快和解脱。生与死既是有区别的,也是没有区别的。生死如同梦幻一般,或者梦为鸟儿在天上奋飞,或者梦为鱼儿在深渊里漫游,这中间只是一个“化”的关系,有谁知道死了不是化为别的生命呢?死是当下这个生命的完结,却又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两个“善待”,表现了庄子的达观人生与极高的智慧。把生死看得透彻,这是认知;善待生死,这是智者的态度。庄子借孔子的方内之游与方外之游的说法,将人生境界做出了高下之分。庄子原文参考:《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痪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大宗师》)作者简介: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原名为《以生为善,就要以死为善》,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推荐到广播
60447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摇曳生姿慕moon)
(Virginia Woolf)
(豆瓣的江湖骗子)
(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方登录:南怀瑾谈临终前身体四大的变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南怀瑾(图片来源:资料图)说到人的死亡,其实人天天随时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老,而是每个时辰,每一刻、每一秒都在衰老。庄子讲得更彻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来的时候,就是死亡的开始,即生即死
南怀瑾(图片来源:资料图)
说到人的死亡,其实人天天随时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老,而是每个时辰,每一刻、每一秒都在衰老。庄子讲得更彻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来的时候,就是死亡的开始,即生即死,随时在生死。庄子讲生命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我常引用的,就是&不亡以待尽&。这是庄子对于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一句定论。看到人活一百岁,或者一百五十岁;我也活了九十岁,看起来是活着,实际上是&不亡以待尽&,等死而已。
当你第一天生下来,就已经开始死亡。你说这个孩子几岁了?三岁。唉,前面的已经死亡了,后面来的日子,随时随地在死,在衰弱,在消亡。所以,生出来会老,会生病,老就是一种病,最后是死亡。老病是中间,是死亡的一个前奏。生与死是相对的,对待道理,观待道理,有生必有死,不过早死迟死而已。所以人要修到青春常驻,永远保持青年一样健康,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可能,这是秘密了。《楞严经》上说,有秘密在,看你怎么做工夫。但是也不是永恒,不过衰老得慢一点而已。
我们了解了这个以后,现在再讲人的死亡问题。刚才说的是,一个人很安详的在自己家里寿终正寝的死。当病人要死亡以前,四大先起变化。首先是地大发生障碍,变化了,人体的地大是骨节、筋骨。所以年纪大了的人,或风瘫了的人,半边没有知觉了,筋骨、神经这些死了,也就是地大的半边已经死了。我们现在不讲医学,讲医学更细了。
要死以前,身体动不了了。我们读儒家的书,看到的学生曾子,写《大学》的曾参,临死前,告诉旁边的学生和儿子:&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临死,为什么叫启予足,启予手呢?因为不能动了,告诉学生把我的脚放好,手摆好,我要走了,最后一口气了。然后,弟子们告诉他,老师啊,已经摆好了。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们,我作人一辈子,常常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战战是发抖的样子,兢兢就是脚都不敢踩实的样子;如临深渊,好像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渊,一不小心就失足成千古恨了。如履薄冰,初冬刚结薄冰,或早春要解冻时,走在河面上,要有工夫和本事,一个疏忽,掉下去就没命了。作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如孟子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实在是个伟大的工夫。
人骗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还都喜欢骗自己。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要想做到内心对人没有亏欠,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人生是如此之困难,尤其是厉害关头,能不能为忠臣,能不能为孝子,就在这么一念。如果怕自己吃亏,就掉下去了。现在我手脚都失去了知觉,已经死了一半了。&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到这个地步,我才敢说大话,我不会再犯错了。&小子!&意思就是说,你们年轻人要留意啊!
当这个身体不受你管,有时候连翻身都难,这是地大先死亡。不过还有医药可救。
第二步,水大分散,这是正要死,真的要死了。两个眼睛瞳孔放大了,你虽然站在他面前,他看你距离好远,像一个影子一样;你跟他大声讲话,他听到像蚊子叫一样&&啊?讲什么?听不见啊。身上出冷汗,汗流出来是粘的、冷的&&这是水大分散。我们这个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水大分散,就出这种汗了。一看这个现象出来,几乎没有救了,到了真正要死的时候了。接着肛门打开,最后一次大便;最后一次出精,非常短暂的性快感,没有救了。这是身体下面现象。
身体上面呢,喉咙这里呃&&呃&&的,呼吸很困难了。水大死亡之后,跟着来的是风大分散,气也马上要没有了。这个时候,说不出话来,气上不来了。现在医生就打开喉部气管,插管子,抽痰。水分流不动变成痰了,医生只好把痰抽出来,肺都严重发炎、支气管被痰塞住了。抽了痰,呼吸的气一步一步上来了,呃&&呃&&呃&&最后,气到喉结处呃&&呃&&如果一口气上不来,气断了,就死亡了。
当年一些老朋友走,我问他的儿子:有灯草没有?现在人是点电灯,没有灯草,那就把鸡毛拿来,鸡毛在口鼻那里放一放,不动了,或者拿个很薄的纸测验,呼吸没有了,就是走了。
再回转来讲,当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像被压住,不能动了,地大开始死亡。临死的人感觉是做梦一样,感觉自己要到一个地方,很黑暗,或者有点亮光,给东西压住。那个痛苦必梦魇还难过,梦中只是压住难受;到死的时候,那个压住像两个山挟拢来一样的难受。
到水大分散的时候,意识分散,好像进入梦境,掉到水里去,掉到海洋,还听到里头的水声,像海洋的声音,实际上是身体内部的变化。
等到风大分散,气到了喉部,迷迷糊糊,那个境界里,感到台风把自己吹得又冻又冷,最后,呃一声,气断了。
这个风大的死亡一步一步上来,同时连到火大的分散,体温跟着风大的分散一步步丧失,身体一步步变凉。上面喉咙这里呃&&呃&&最后一口气不来了,整个身体也冷冰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晨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有些话,可以救人命也可以置人于死地
告诉你一个真相
你们曾经历过生死吗?
那种突然被人锁喉,似乎呼吸就要戛然而止的感觉,你们经历过吗?
那种站在悬崖边上,随时可能摔的粉身碎骨的绝望和害怕,你们经历过吗?
我今年二十八岁,现在是一名教师,二十年前,我就经历过。
我生长在一个离异家庭,八岁以前的记忆,父母都在终日争吵。
八岁那年,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他拿着行李准备彻底离开家,无论我怎么哭喊,怎么挽留,他都没有扭头看过我一眼。
我不明白他为何会如此冷漠,我的世界仿佛在那一刻变成了灰色。
于是,我想要问我的母亲。
母亲瘫坐在椅子上,我走到她面前,抽噎着问她:“妈妈,为什么爸爸要走,他不要我们了吗?”
母亲瞥了我一眼,我永远记住那一眼里夹杂着的厌恶和怨恨。也就在一瞬间,她站起来,一步一步把我逼到墙角,我连抽噎都停止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很害怕。
“为什么,你问我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不应该来这个世界,因为你就是个意外,因为你对我们来说就是原罪,是这辈子最大的错误,你毁了我所有的幸福。不光他不要你,我也不想见到你。”说完,她便摔门而出,虽然那时候,我不是听得懂她的每一句话,但是我从她的悲伤和愤怒里感受到,她很讨厌我,而我本不应该来这个世界。
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了一个怪小孩。
我不想和任何人有交流,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幸福,他们的生活都是我无法了解和体会的。
八岁,我每天自己上下学,回家自己做饭,衣服脏了就换下来自己洗,洗不干净就只能穿着脏衣服上学,那时候不管别人再怎么骂我再怎么嘲笑我,我都不会生气不会辩驳,因为的确,我就是脏兮兮、没人疼没人爱的小孩,因为我的爸爸妈妈都不要我,讨厌我。
我以为我的生活就这样了,也许哪天我生病了没人知道,就这样病死了也好;也许哪天我上下学的时候,被车撞了也就一了百了。我就那样抱着等死的心过了五年。
五年后的某一天,那时的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我照常坐公车上下学。
一个姑娘微笑着站在我面前,我认出她是我的同班同学,因为几乎没有人会对我笑,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我好像从来没有笑过,那一瞬间我甚至在想,我会不会笑。
她似乎没有介意我的迟钝,仍旧笑着对我说:你好,我们以后可以一起上下学,反正都是坐同一班车,说话间她就在我的身边坐下。
那一刻,我没有拒绝,大概是她的笑容有魔力,大概是因为很久没人和我说话了。很奇妙的,我发现我是渴望拥有朋友的。
那之后的一个月,我们每天一起上下学,大部分时候都是她说我听,她喜欢把一天中有趣的事情都说一遍,她神采飞扬的样子是我渴望成为的样子。
可是一周后,我看见别的同学纷纷拉着她,和她低声说着什么,眼神还时不时向我看过来。我知道他们的话题一定和我有关,我不知道我在他们口中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有预感,也许她也要离开我了。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他们说让我不要和你讲话,不然也会把我一起孤立起来。我不想被人家讨厌。所以,以后不能和你一起上下学了。请原谅我,其实,你挺好的。
那一刻,我很平静,因为这是我预料之中的结果,但是我也很激动,因为她的最后四个字:你挺好的,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肯定,也因为她曾短短的出现过,让我明白拥有朋友的快乐,我觉得我的世界好像有一点阳光透进来了,让我有勇气面对新的生活,让我对未来有了那么一点点期待。
一周后,我转学了。
母亲把我送到了外婆家,大概,她真的想让我彻底消失在她的眼前吧。不过外婆是个淳朴的老太太,她把她能给的关心都给了我,到了那儿,我终于感受到放学回家有饭吃的感觉,那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幸福。我不再做那个怪小孩,我努力和身边的人沟通,我开始有朋友。
但是我一直留着那张纸条,每当我觉得孤独无助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看。我会暗暗告诉自己,我没有那么差劲,我也可以快乐,也可以有幸福的生活。
有些生死存亡,不是刀枪棍棒夹杂着的血肉模糊,而是一字一句的语言暴力,无形地吞噬原本饱满的人生,更可怕的是这种语言暴力来自我们最亲近的人。
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一书中说, 走出“心理杀亲”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梳理你承受今天这种状态的原因,然后才能逐步改变。
我曾饱受语言的伤害,但我也肯定语言的力量。我把母亲的嫌恶当作标签贴在身上,在黑暗中匍匐前进,苟延残喘;我也因为一句简单的肯定,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我希望,承受过情感暴力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始自愈和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文部分摘自:《情感暴力》加藤谛三
《情感暴力》
作者:加藤谛三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7月
投稿与商业合作请发送邮件到:
如果想加入我们的月牙读书群,
请加个人微信:
woshixiaofengma,拉你进群哦!
快点阅读原文
购买《情感暴力》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八极拳的人早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