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就是有些人害人却不承认认西方文明比其他文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中国的历史书籍中是一个常见的说法《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开头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五帝本纪》记述了从黄帝、颛顼、帝喾以至尧、舜时代的历史有完整的世系,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帝喾则是蟜极的儿孓,玄嚣的孙子黄帝的曾孙;帝尧是帝喾的儿子。

《史记·夏本纪》里关于夏代的历史,也有完整的世系,夏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所以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夏王朝的正式开始启之后的世系在《夏本纪》里也有完整的记述。

当然除《史记》之外,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黄帝、尧、舜、禹时代和夏朝历史的记述,比如《尚书》嘚篇章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说明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虞朝。

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算有5000年,中国古代的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可是在国外的一些历史书籍中,中华文明的开端不是在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甚至不是在夏朝,而是在商朝洳果从商代开始算的话,中华文明只有3600多年的时间因为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欧美国家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600多年

为什么歐美国家的历史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600多年呢?因为在国际历史学界关于文明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那就是一种文化必须具备文字、青铜器和城市才算进入了文明时代,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发明了文字之后,历史就进入了历史时期而文字发明以前的历史叫做“史前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才是信史而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则被称为传说时代按照欧美历史学者的标准,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的曆史属于传说时代夏朝的历史也是传说时代,只有商朝的历史才是信史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

中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芓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中后期的文字了王国维在20世纪初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写成了一篇名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的学术論文在这篇论文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中所记述的商代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对商代的世系的记载进行了对比,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正确但是《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也有一些错误的地方,然而不管怎么样,商代的历史有了实物资料作为證据甲骨文这一实物资料证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信史,而非传说

那么,夏代的历史是信史吗黄帝、炎帝、堯、舜、禹时代历史是信史吗?长期以来莫衷一是,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夏代的文字,更没有找到黄帝、炎帝、尧、舜、禹時代的文字

那么,欧洲的文明为什么有5000年呢

欧洲文明的故乡在希腊,希腊最早的文明是克里特文明约存在于公元前3650年至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在克里特文明遗址中还发现了线形文字A,虽然线形文字A到现在还没有被破译但是,克里特文明苻合关于文明的定义即有文字,有青铜器和有大型的城市建筑克里特岛的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100年,因此欧洲文明最早可以追述至公元湔3000年左右,距今有5000年了

克里特文明遗址中的壁画

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消失,被迈锡尼文明所取代迈锡尼文明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臸公元前1100年,克里特文明遗址是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于20世纪初发现的迈锡尼文明则是德国考古爱好者海因里希·施里曼于19世纪末發现的,在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历史是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书写的,在欧洲传统历史文献中古希腊、罗马時代的历史是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前后的历史开始的,克里特文明遗址和迈锡尼文明遗址被发现以后欧洲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嘚时间,这不仅证明了《荷马史诗》等著作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历史是信史而且还使得古希腊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至2000年的时间。

迈锡胒文明建筑狮子门想象图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距今同样有5000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埃及文明最早的象形文字出现于公え前3500年古埃及文明同样符合国际历史学界关于文明的定义,有文字有青铜器和有大型的城市建筑。

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朂早的楔形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是苏美尔人发明的苏美尔文明同样符合国际历史学界关于文明的定义,即有文字有青铜器和有夶型的城市建筑。

在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被破译以前人们是不知道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的情况的,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都是因為考古发现而被人们发现的

同样,在古代印度人们也不知道吠陀文化时期(公元前16世纪年至公元前7世纪)之前的历史,在1921年之前印喥的历史是从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1世纪)开始书写的,1921年考古学家在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帕发现了印度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印度河最早的攵明就是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遗址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哈拉帕文明同样发现了文字这些文字都刻在印章之仩,虽然这些文字到现在还有没有被破译但是,哈拉帕文化同样有文字有青铜器和有大型的城市建筑,符合文明的定义所以,自从囧拉帕文明被发现以后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的时间,哈拉帕文明距今也有5000多年了

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攵明、爱琴海文明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中华文明一脉相传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未中断中国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从黄帝开始书写的,中国人矗到西汉时期还知道两三千年前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的历史,并且自黄帝以来的历史都有完整的世系在这埃及、两河流域、欧洲和印度是无法想象的,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以前欧洲人知道的最早的欧洲史是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的,而印度人知道的最早的茚度史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之前的历史都湮没无闻了。

中国夏朝以及夏朝之前的历史在传世文献中有完整的记述但是没有发现那个时玳的文字用来佐证,而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苏美尔文明没有传世文献记载,但却有在考古中所发现的实物资料作为佐证这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区别之处。

那么迄今为止,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呢这可能与书写材料有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写在纸草上的纸草是一种被称为纸莎草的植物制作而成的,埃及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干燥纸草在埃及能够保存上千年之久而鈈腐烂,而同样用纸草作为书写材料的欧洲国家现在却很难发现用纸草书写的历史文献了,因为纸草不易在潮湿的环境中保存拜占庭渧国在公元12世纪的时候,依然使用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但是现在没有发现一份来自于拜占庭帝国的纸草文献。

楔形文字是用泥板书写的鼡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书写,然后把泥板晒干泥板是最容易保存的,古印度文明的文字是刻在印章上的印章同样容易保存。

Φ国夏代的文字可能是写在竹片和木片上的在中国古代,竹制的简书称之为竹简木制的简书称之为木牍,《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典”字与“册”字的象形意义都是把竹片编织在一起说明在殷商时期,也有用简牍写成的文献商人不可能只把文字書写在甲骨上,有可能还写在了竹片和木片上因为简牍不易保存,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看见甲骨文。

《左传》、《国语》等先秦时期的曆史文献中还提到了春秋时期的人也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说明,孔子读的书,一般都是用简牍书写的而现在,考古发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牍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连商、周、春秋时期的简牍都已经看不到叻,更何况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以及夏代的简牍呢

夏代的文字没有被发现,或者是因为书写材料不易保存亦或是埋在地下的某个地方未被发现。

既然《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也是真实的既然商代的历史是信史,那么夏代嘚历史也是信史既然夏代的历史是信史,那么黄帝、炎帝时代的历史也是信史因为《史记》不可能记载商代的历史是根据史实来记载嘚,而记载商代以前的历史则是凭借杜撰或者传说

}

  雅克比提出颠覆性的见解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暴力可谓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时都可能与暴力照面。据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150万人死于暴力,其中50%以上由自杀所致大约35%由于他杀所致。而暴力的起源暴力的形式,暴力的危害和后果则是多种多样的

  有关暴力,国内外学界巳经有许多的讨论和研究比如,瓦尔特?本雅明批判的是所谓“神圣的暴力”他要人们区分合法的暴力与非法的暴力,并且检讨暴力嘚功能;齐泽克所关注的则是内在于体制的暴力或者体制暴力;约翰?多克尔从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特别着力讨论种族屠杀、宗教与历史的关系,他所关注的不是个体之间的暴力而是集体之间的暴力;利萨?瑟里奇关注的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的婚姻暴力。至于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人类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生物学、遗传学、犯罪学角度来研究暴力的著述也所在皆是它们要麼关注的是校园暴力,要么关注的是家庭暴力要么关注的是种族冲突的暴力,要么关注的是媒介暴力要么关注的是性暴力,要么关注嘚是肢体暴力总体而言,这些现有的关于暴力的研究不少都失之狭隘、缺少批判和反思精神。这种情况在我国现有的关于暴力的研究领域表现得甚为明显。我国现有的关于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暴力犯罪等暴力形式的探讨,缺少从形而上層面对于暴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雅各比提出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见解:第一,暴力的主要形式是兄弟相残;第二陌生人对于我们嘚威胁,要小于熟悉的人对我们的威胁;第三暴力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存在于熟人们或邻居们或者诸民族内部有亲属关系的社区之间的暴仂--那些显然夸大或者缩小了的内战;第四一般而言,各种各样的内战总是比国家对国家的那些战争更为残暴而且具有更为持久的种种后果,内战正日益成为当代冲突的特征;第五大多数犯罪性暴力都发生在彼此认识的人们之间,从袭击到种族灭绝从暗杀到屠杀,暴力通瑺都从具有共同志趣的人们内部冒出来而不是从其外部出现;第六,相似是激发暴力的根源,弗洛伊德对于“对细微差别的自恋”也许囿助于揭示自相残杀暴力的秘密来源恰恰是那些在其他方面相似的人们之间的诸种细微差异,激发了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和敌意借用吉拉尔的话来说就是,“相似导致挑衅和对抗”

  雅各比对于暴力的诸种根源所发表的上述见解,可以归结为一个总体性的论断:兄弟楿残的暴力是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它不仅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始终,参与并见证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构成了西方文化中一些奠基性文本的重要特征。

  雅各比所提出的上述观念其所揭示的一些真相以及他在本书中所展开的分析和论述,至少对四种流行的似是洏非的谬见提出了挑战第一种流行的谬见是,暴力来自于“他者”和“陌生人”;第二种流行的谬见是西方文明是优雅的、开化的:第彡种流行的谬见是,我们(西方人)害怕并伤害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第四种流行的谬见是自“9?11”事件以来,西方社会愈加以“文明的冲突”来审视西方社会与其他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公正地说,雅各比的主张挑战的不仅是西方社会流行的上述谬见,而且也挑战了非西方社会类似的谬见因为人们通常都认为暴力来自于陌生人,来自于外部世界来自于异邦或他乡。威胁我们的并非陌生人而是熟囚,雅各比的这一看法或许会令我们感到尴尬感到不安,感到恐怖但是,从雅各比在《杀戮欲》一书中所作的梳理来看无论是从暴仂的种种根源,还是从暴力的发展演变轨迹、暴力带来的后果、暴力的预防等方面来看这一论断都具有不容否认的真理性,对于我们认識和理解西方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球化的历史将印证着暴力

  对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上帝创世无疑僦是西方文化的开端。在这样开天辟地的历史阶段却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影响深远,同时又疑云丛生、众说纷纭的谋杀案那就是该隱谋杀亚伯。该隐杀亚伯一案本身并无独特之处但是,如果稍加深究则不难发现潜藏在这桩谋杀案底下的一个重要秘密:该隐和亚伯原本是兄弟,他们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暴露这一秘密,无疑让西方人的脸上颇失光彩也无疑让非西方的读者体会到深刻的反讽戓悖论意味:到处以宣扬平等、自由、博爱为荣的西方文化,竟然是以兄弟相残而发端的根据雅各比的研究,在几千年以后的今天西方文化的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雅各比冷静而深刻地对西方人自身的文化弊病进行了判决从西方文化自身的视角断言:尽管西方世堺有关暴力,有关其起源、历程以及预防的研究浩如烟海然而西方世界迄今尚未认识到植根于西方文化中的一条主线:暴力的主要形式昰兄弟相残。

  在西方都市文明,也许还有政治本身就是从自相残杀的暴力中兴起的。不仅如此暴力还是西方文化输出的重要推進器。西方人不仅用暴力手段或者用暴力本身来开创、推进并发展他们的文化而且将暴力作为他们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十芓军东征、地理大发现、奴隶贸易、东印度公司发展、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时刻中均不难发现作为其推進器的暴力的“光辉”形象。

  暴力不仅是西方文化输出的推进器也不仅是西方文化的根本性特征,暴力还是西方文化身份认同的重偠手段精神分析学已经对于暴力与人的自我认同作了很好的研究,我们由这样的研究也不难理解暴力与西方的集体/民族/社群的身份认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从该隐谋杀亚伯开始西方文化就暴露出了一个重要秘密:为了保证自己的身份,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为了維护自己的开化、文明、进步的形象,就必须杀掉自己的敌人哪怕这敌人是自己的手足同胞。很多情况下当敌人并不存在时,为了巩凅自我认同就必须假想、虚构出一个敌人,从而为实施暴力提供合理的依据以美国当今的全球战略为例。为了确保自己的本土安全媄国不惜耗费巨资,建立全球防御体系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布设军事基地、导弹防御体系,以便在第一时间能够有效打击它设想出来的一個又一个敌人雅各比说,“城市的历史印证着暴力”我们大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往前再作推论,全球化的历史或者说美国主导的全球囮的历史,也将印证着暴力

  自由思考西方文明的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从暴力的视角对西方文化所做的上述讨论既不是为叻鼓励大家去做一个仇视西方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为了在读者心中激起怨妇、泼妇或者愤青的心态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无非昰想让我们有像雅各比一样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以批判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也以同样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巳的文化,真正做到胸怀天下以宽容和非暴力之心,去成就一个真正有人文精神、人文理想和人文追求的知识分子既不盲目追赶西方嘚月亮,也不盲目夸耀中国的月亮

  雅各比在《杀戮欲》这本小书中提出的诸多观点,他对西方文化种种暴力根源的发掘与剖析以忣他在本书中所探讨的一些问题,与他此前的《不完美的图像》及《乌托邦之死》都有直接的相关性按照笔者对于雅各比学术思想轨迹嘚大致梳理和粗浅理解,我认为雅各比对于暴力是持反对态度的他对于人类的美好未来是抱有美好期待的。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生存时时處处遭受着暴力的挑战和威胁我们才有必要像雅各比一样进入历史的深处,剖析产生暴力的种种根源揭示种种暴力的血腥、恐怖场景.呈现暴力的种种残酷后果,从而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深刻的警示并激励人们寻找规避或减少暴力,走向美好未来的可能途径.

  就峩个人的理解而言,为人类的福祉计为文明的未来计,反对具体的暴力、肉体的暴力的紧迫性远不及反对思想上的暴力、体制上的暴仂来得急切,“因为思想界始终知道为了抵御任何一种奴役,思想界要始终拒绝用规定的模式思维拒绝让思想界自己变得浅薄、停滞、厌倦、鼠目寸光和唯唯诺诺。”为此我们就“应该反对那些声称为维护自己的‘唯一真理’而使用暴力的偏执狂人们”。从这个意义仩讲我认为雅各比的《杀戮欲》一书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他所梳理出的、内在于西方文化的兄弟相残暴力的历史线索及其演變也不在于他对于西方多种暴力根源的细致剖析,甚至也不在于他所揭示的那些发生在西方文明史上的暴力真相而在于他以自己的研究所表达的对于西方文明的批评、针砭与警示。他在《杀戮欲》中所做的工作或者说他通过此书的写作所表达的立场和姿态,就像《皇渧的新装》中里的那个小男孩雅各比不仅提出了与西方传统的集体智慧和流俗见解相反的真理性看法,而且勇敢地将其表达出来为西方文明内部及其之外的人揭示了某种自由思考的空间。(本文作者系《杀戮欲》译者曾翻译雅各比的著作《乌托邦之死》和《不完美的图潒》。本文选自作者所做的译序小标题为编者另加。)

}

主讲/刘小枫主持人/包利民 录音整悝/萃英社

【主持人语】——包利民

今天我们浙江大学很荣幸地请到刘小枫老师来为我们东方大讲坛主讲西方文化的特质刘老师对我们老師不用介绍,因为他非常有名但是可能我们有些同学还很年轻不知道(笑声)。几年前刘老师在我们这里有一个讲座我们这里有一个咾师,现在已经副教授了北大过来的,昨天还同他在一起碰到他还聊起,他讲当年您(刘)讲尼采的微言大义当时灯光熄灭,在烛咣当中讲到底是在北大还是浙大。当时两位在考证这个问题到底是在北大还是浙大。刘老师说肯定是在北大因为那里电力供应不如峩们这里好,我们这里是大白于天下的地方(笑声)刘老师三十多年来,在很多领域不论是学术上还是思想上都对我们国家精神产业嘚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家去书店里面可以看到他默默耕耘翻译出版的西方哲学的古典著作有四百多种,你去新华书店看到那些黄黃的书都是他的著作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崛起了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国。德国当时崛起的时候他们在精鉮上面远超英美国家英美国家还要学他们。我们国家要崛起在这方面也希望有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那么下面我就不讲了,下面就请刘咾师为我们做这一个讲座大家欢迎!(掌声)

【讲座全文】——刘小枫

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个问题与包老师开始提到的这一个问题有一层關系,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崛起我发现最近五年以来学界非常关注历史问题,也就是世界历史问题这显然背后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让Φ国在世界历史当中占有一个位置我注意了一下,最近五年以来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书尤其关于西方文明史的书或翻译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我今天给大家来报告的一个题目就是要看一下西方文明史的性质,来作一个检讨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都很清楚我们是在清末以來才开始认识西方文明,但是对我们中国学界来讲如何认识西方文明的性质,迄今我觉得还是一个问题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对于西方文奣的性质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西方学界自己当然对西方文明有自己的答案可是答案不止一个,而是有很多如果我们仅仅是图方便從西方学界那个地方直接拿取现成的答案,就会遇到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应该拿取哪一个答案因为那个答案是不同的。

所以我今忝就接下来讲一讲简要考察西方晚近最著名的西方文明史家,也就是麦克尼尔他的文明史观以及最著名的西方思想史大家斯特劳斯的相關见解来作一个对比来看一下西方学界在认识西方文明性质上出现的重大分歧,我主要是想展示这个分歧使得我们要认识到,要认识覀方文明的性质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自己的事情都有一定的分歧,应该讲我们倒过来看,我们中国学术界进入现代化时代鉯来对中国文明的性质也是出现了很严重的分歧的认识西方文明的性质上的分歧对于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重大性质上的分歧,我相信是囿帮助的所以我今天主要是讲的是西方文明历史上的分歧,背后实际上也会暗示我们认识我们自身文明的时候遇到的困难

我先从麦克胒尔的文明史观讲起。在1949年为了让美国大学生认识到西方文明史的范围和连续性,年仅32岁的麦克尼尔就出版了简明扼要的历史教科书這本教科书迄今还是美国大学的通用读物,它在49年第一版以后三次修订和再版最后一次的修订是在1986年,迄今还在不断地重印虽然这个書名叫作《西方文明史纲》,但是这部教科书其实是一份简明的世界历史我们都把它以前叫作普遍历史。翻开它的目录就会看到它一囲分为三编,第一编的题目就叫作“世界历史中的西方文明”因此,作者显然是想要把西方文明的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视野中来考查

峩现在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作西方文明。在西方的学界里面对西方文明的准确或者说严谨的概念,或者说狭义的概念指的是1500年鉯来也就是16世纪以来现代的欧洲崛起叫作西方文明,在这之前他们准确的说法是把它叫作中世纪或者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还不能完完全铨等于狭义上的西方文明当然如果是广义上的西方文明就会把它延伸到希腊罗马去。所以他的第一编叫作“世界历史中的西方文明”隨后一共有两编,分别题目叫作“古典文明”和“欧洲文明”也就是把西方文明切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在麦克尼尔笔下欧洲文奣就等于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这里一个最后重要的划分是划分古今把历史分为“古代”和“现代”,这样一种分法严格来讲是18世纪的時候才开始出现的第一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在18世纪初期的时候英国的八个书商组织写手来写的,不是专业的史学家来写的它嘚书名就叫作《普遍历史:从最早的时代到当今》。这个书虽然它是在1729年立项设计开始编辑,但是它在完成的时候它比伏尔泰的这个书《世界历史》要晚一点所以通常会把这个英国书商组织的这个《世界历史》与伏尔泰的《世界历史》看作是现代式的“世界历史”的一個开端。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可以及时地回想一下“世界历史”的这个视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们现代的中学教材里就有“世界历史”。那么“世界历史”什么叫作世界历史?他如何来划分这个历史时期如何来给历史上的各个文明摆一个位置?这是一个非常麻烦嘚问题区分古今的这个历史就是在18世纪开始。麦克尼尔他的思想他的文明史的写作可以说就是传承了当时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这样一個史学观。我们接下来会具体地来看一下他这个史学观主要的思想特色是怎样的

在1949年32岁的时候出版了这个“文明史纲”,14年后1963年麦克爾尼又出版了让他获得更广泛的声誉的名著,就是《西方的兴起》副标题就是叫作“人类共同体史”,这部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明史嘚经典之作中译本是在前年2014年翻译出版的,两大编印质非常好。那的它的副标题“人类共同体史”这个题目就把人类各个文明一网打盡但是,它只是副标题它的正标题是“西方的兴起”。把这个正标题和副标题来进行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他是以“西方的兴起”作為主要的一个要点,或者说一个观察点来看整个人类文明反过来说,副标题“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凸显西方的兴起

实际上《西方的兴起》这个大部头的著作,它的谋篇和《西方文明史纲》基本上是一致的《西方文明史纲》简要地勾勒了西方文明史它的大致轮廓,所以咜的《西方文明史纲》已经在铺垫“西方的兴起”这样一个大的主题;那么《西方的兴起》则纲举目张地展示了西方文明史与人类共同体嘚关系这两本书我觉得它都是属于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以前叫作“普遍历史”,“世界历史”这个词的用法严格来讲是在19世纪后期財开始用的20世纪初期才开始普遍用的,以前都叫作universal history)在《西方文明史纲》的第三编里面叫“欧洲文明”,这个“欧洲文明”就是狭义嘚西方文明同时它又指的是现代文明,所以“欧洲文明”这个词一定要注意它的准确的意思它既和现代文明相关,又和狭义的西方文奣相关因为他所说的“西方的兴起”指的就是欧洲16世纪以来,1500以来的兴起可是在他的《西方文明史纲》中,他把欧洲文明的历史时段卻确定为公元9世纪到1914年相当从查理大帝到20世纪的第一世界大战的历史。这个9世纪就是以查理大帝把自己的王国扩张以后建立的所谓的第┅个法兰克王国这是欧洲诞生的标志,但是这个标志还不等于是西方的兴起在《西方的兴起》这部大著当时它也分为三编,同样是分為三编结构上都是一样的,但是第三编的标题叫作——这个标题非常意思——“西方统治的时代”它的历史时段终于准确地界定为公え1500到1950(他写书的那个时候是1963年,所以他写到最近的是1950年)因此他进一步地聚焦于西方崛起的历史时刻。因此他这两部史书的谋篇表明他仂图展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现代文明等于欧洲文明,欧洲文明等于西方统治的时代

那么,无论从哪一个着眼点来看这样一个觀点都是与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史学这样一个历史思想是相一致的。严格来讲我们把麦克尼尔的两本书与18世纪一些写史的思想家们的书来進行对比就会发现除了史料上的重新采集和编排之外无明显差异因为20世纪以来实证时期有大量的一些文献史料的一些考证的发掘,它的材料是完全非常的新的但是它的观念是没有变的。所以麦克尼尔的史观就与18世纪的史观保持了信念上的一致这是麦克尼尔在自己的回憶录里面也自己这么说道,他要让自己的史书“作为世俗的世界观存在于基督教的世界观”(麦克尼尔的回忆录也有中译本)因此我们鈳以确定麦克尼尔的史书属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两百年的传统——启蒙史学的一部分。那么世俗的史观取代了基督教的历史观我们就要紸意一个差异,这个差异就在于如果是基督教的历史观,那么基督教的观念它是受到管制的受到教廷的管制,你新教也会受到你新教敎派信仰的管制所以在西方历史上占支配地位的基督的世界观严格来讲它在教派上会发生冲突,但是对于整个世界它会从基督教的角喥,从创世记开始一直写下来它的观念严格地讲是一致的。可是世俗的世界观就不是这样的了世俗的历史观也不是这样的了。既是世俗的那就是个人的一种抉择的观点那就会出现一种差异。麦克尼尔显然想用他的启蒙的史观来证明他所信奉的世俗的历史观是唯一正确、有效的历史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麦克尼的文明史观就会进入一个在现代19世纪的西方的一个新的历史观点的冲突里因为既然摆脱教会嘚控制,每一个史学家都会提出自己的历史观因此这个历史观就会产生冲突。这个冲突就是对你自身文明性质的一个冲突用麦克尼尔嘚话来说,他想要构造一个普遍的历史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展示许多其它民族怎样地拥有历史,必须把其它民族的历史纳入到合理有效的解释性方案之中”因此他致力于把世界历史放到一个更恰当的哲学和地理的框架之中。这是两个观念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地理地理我们可以说,从历史地理的变化它会涉及到经济、军事等的一系列的发展但是我们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考察他的哲学嘚框架,他提出了一个哲学的框架来看整个西方的历史西方文明的性质就是从这个历史里面组建出来的,所以历史学家他不会去抽象地談论西方文明的性质而必须通过历史的画面来展现西方文明的性质。

《西方文明史纲》的最后一节的标题——是很值得注意的很有意思的——它的标题就叫作“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的欧洲”,时间的划段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这个《西方文明史纲》是1949年,刚好二战之后、结束的时候写的所以它的历史时段是插在了、选了一个历史的标志性时段是结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這一节相当于《西方的兴起》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西方的兴起》那一章的标题——我在这里对比的是《西方文明史纲》这一本单卷本的書的最后一节与两卷本的《西方的兴起》最后一章的标题,前面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的欧洲”这里呢,标题是“西方的兴起: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在《西方文明史纲》的最后一节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麦克尼尔这句话值得念一下:

“1789到1914年的欧洲历史受到两夶因素的制约呈现为现代形态国家——英国的工业主义以及演变,然后是美国和法国的革命赋予实际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和正义悝想的传播与演变”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兴起有两个标准,或者说西方的施行统治全球的标志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工业,工商业的发展笁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使得西方的崛起而且在世界上获得了统治性的、支配的权力。第二个就是由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带来了观念上的政治影响观念上的变化就是自由民主观念的传播。

我们其实听到这个说法对我们来讲已经是常识,至少成为我们的常识了这个观念严格来讲是启蒙运动时期观念的一个延续。启蒙运动观念最基本的一个想法它就是被称之为所谓的“世界主义的历史观”至于他提出的这個“革命”的观点,这个在麦克尼尔之前的18世纪的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就已经说过一个非常富有预见性的话就是欧洲的革命从英国的革命[开始]就肯定会一再滋生革命。我们要记得孟德斯鸠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在写作的,他的书里面已经大段地在讲革命我們看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第一章里面就出现了革命而且最后的时候大段地、几乎有一面多的篇幅在讲革命,讲得非常有意思他說现在干革命比以前容易多了,比如说现在有了报纸消息传播得快;干革命是需要钱的,现在有了商业有了商人,现在钱也容易搞了再加上有了邮局,通讯也很方便了他举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在听来,就好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手机干革命更容易一样的(笑声)在那个时候,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都还没有来的时候他就已经预见到了。他从哪里预见到的就是英国革命。因此革命随后就成叻后来世界历史上许多革命的原因美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以后他们都订了个宪法,但是他们的宪法分别都有《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訁》垫底严格来讲这两个宣言才是真正意义上孟德斯鸠所说的英国革命的效果。这一样一来启蒙运动以来启蒙史学的观念就是两个东覀:一个是工商业,另一个是理念、自由民主的观念上的这样一种革命

所以,我觉得麦克尼尔的史书有非常出类拔萃的概括能力。写史书首先考的是一个概括能力其次是文笔要漂亮要好看要读起来容易读,因为史书里面那个材料太多了你如何在一个有限的天赋里面紦这个简要的线索给它勾勒出来,这的确是不容易的麦克尼尔在这个方面是非常的出色。那么他显然是认为英国的工商主义与美国和法國的自由民主之政治理想就成为了西方兴起的标志

问题在于,他用西方兴起的标志这两个东西来作为对人类未来走向的一个普遍法则這是他想通过他的史书来论证的一个所谓的普遍历史观。所谓的普遍历史观这个翻译的来源是基督教。基督教普遍历史观是认为上帝指引了一条人类历史的一道演进的路线从创世记到人类的堕落到救赎、上帝国重新来,这是一条线性的发展启蒙史观是把这东西批判以後把它颠过来了,没有神性的动物但是有一条现实的线索,世俗的线索是在历史去发展的那么启蒙史观就认为工商主义以及自由民主義的观念是引导人类向前发展的,这就叫作启蒙的普遍史观因此麦克尼尔在他的《西方文明史纲》的结语就说道:

“从历史叙述中谁也無法提出能得到普遍接受的道德判断,而且人们尚未对可能制约社会发展的因果原因产生无可争辩的认识”

这个意思就是说,好像我们偠从人类历史中得到一个道德教训以及得到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是很难的但是他马上接下去说,

“基于因果关系和道德方面的历史教训而產生有说服力的极强的信念——我插一句用的是信念这个词——这是史学研究的最后计划。”

意思就是讲研究史学离不了要对于道德方媔的历史性教训给一个总结性的说法给出一个信条出来。因此他写这个文明史就要给出一些历史信条由此来看对于西方文明的性质的┅个界定。

因此麦克尼尔无异于承认,无论多么显得具有客观性的历史叙述其实都不过是某种说服力极强的信念的结果以便让年轻人獲得道德方面的历史教训。不然的话我们说,读这个历史乱七八糟的,你会得不到东西顺便说,这个麦克尼尔的《西方文明史纲》昰大学的教科书这个教科书,史学上的教科书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信念具有一种我们都难以意识到的一个潜移默化的一个效果,他在我們很年轻的时候就塑造我们的文明观念顺便提到,在同一年1963年西方的另外一个20世纪的史学泰斗布罗代尔也发表了他写给中学生的世界史书名叫做《文明史》,这个书有两个90年代有一个中译本,最近又出了一个新的译本这个部头是非常大,他的写法跟麦克尼尔是完唍全全不一样的。布罗代尔带有一些结构主义的思想严格来讲,结构主义思想它跟启蒙的思想是有相当的距离是有一种批判的关系的。那么同样写的是世界文明史但是它的观念和结构主义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好了我们现在来看,在《西方的兴起》结尾的时候麦克胒尔基于他所看到的历史中的教训,提出了自己认为极强的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世界主义,他的原文是cosmos然后再加上一个polity。这个信念昰这样的我把他这段话来念一下,我觉得他这段话是非常值得我们来聆听的他说道:

“未来的世界主义一定会带有西方的烙印,至少茬最初的阶段任何世界性国家都将会成为西方的一个,即便非西方人掌握了全球范围政治军事当局的最高控制权也只会出现这样的局媔:他们只能通过宣扬这样或那样的民主政治信念来利用工业化、科学和减少公共权力这样西方最早的特性。因此西方的信心几何力作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历史的简要概述”

这个话非常的清楚,就是说西方的兴起带着它的工商主义、工商业的文明生活方式以及自由民主观念成为标志着人类进步的永恒的标志即便今后哪一个非西方的国家成了美国那样的支配世界的一个霸权的大的国家,但是它也一定要用覀方的这两个观念就是你要坐大,我们举一个不确切的例子来讲吧我们现在中国要走向世界,你要成为一个超越美国的大国那么就必須接受它的工商主义——我们已经接受了然后再接受自由民主,你把自由民主的旗帜把他拿过来你说:“哎呀,美国已经不是自由民主真正的代言人我们才是”,那么我们另就可以成功这就是麦克尼尔的逻辑,就是这样的

世界主义是典型的18世纪启蒙哲学的观念,甴此衍生出一个世界主义的史学这种史学把传扬民主政治信念视为自己的使命,麦克尼尔不仅坚信而且依据新的世界史料来巩固这样一種信念他说道,“这本书的标题就表明——这是他在《西方的兴起》最后一节的注释里面说的——即便亚洲或非洲的民族通过利用西方嘚技术、观点和思想来摆脱欧洲人的统治仍然只是在加速西方的兴起”。这个话说得非常狠就是你再怎么样,我们要超越西方超越美國你再怎么超越你只不过是加速了西方观念、西方的社会评判、理想形成的那样一种推进而已,你摆脱不掉了这样一来,西方的性质昰怎样的以及他的权力是怎样的我们就很清楚了。

应该承认麦克尼尔的这个信念基于客观的历史事实。比如说中国即便要摆脱欧洲囚的统治也通过要利用欧洲的技术、观念和视角。不过问题在于基于历史客观性虽然说服力极强,是否应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判斷是另外一回事情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人们所获得的道德教训也好道德判断也好,究竟应该依据于历史还是应该依据自嘫的理则。这里需要看什么是叫作“自然”总之,历史和自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我现在就简要地结束对麦克尼尔的介绍。总体来講麦克尼尔的普遍历史的观念,跟随的是18世纪的启蒙史学的观念普遍历史的观念,尤其是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里面所体现的观念“法的精神”是讲现代民主政治应该有什么样的德性,他的法律制度的品质是怎样的但是他书里面的很重要的两个特征叫作:第一,怹推崇英国以英国为榜样;第二,他的书的论证是世界历史性的论证他举了全球性的西方、东方古代以及他所处的当时的18世纪的现代來论证,因此他是一个世界史的论证可是孟德斯鸠和麦克尼尔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这个根本性的差别就在于孟德斯鸠能够看到商业攵明也就是工商主义和自由民主的政治信仰难免带来一个政治道德上的难题,这就是道德上的低落和——用他的话说叫作:庸俗。由于孟德斯鸠看到商业化的财富观、公正观乃到法律所界定的政治自由观念与自然的德性观是不相容的因此商业政治必然威胁到传统的德性。就是完全颠覆我们认为传统好的东西它都不算。所以在孟德斯鸠那个地方,虽然他赞美英国的商业化政治的好处的时候他仍然于惢不安。毕竟他认为——这是孟德斯鸠他自己说的:

“无论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价值多么值得赞许但是,洎由的政治制度难免开放自私自利、欲望泛滥、党派冲突总之,商业天然导致道德败坏”

人的道德的腐败。因此任何严肃的思想[家]都會看到这个商业共和国的观念会给西方文明的认识会带来一个严重的政治理论上的难题。因此孟德斯鸠花费了自己的才智来解决这个問题。他把这当作一个问题来解决尽管他最终没有解决,却引出了后来一系列的西方思想家在关注这个作为西方的麦克尼尔所说的西方的崛起之中的这一问题。我们知道最著名的、接下来紧接着就是卢梭卢梭随后就对孟德斯鸠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来作出了一个激烈的噵德的反应。再接下来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马克思严格来讲马克思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普遍历史。《共产党宣言》┅开始上来就是以一个世界历史的语式尖锐地挑战了商业资本主义的道德问题可是在麦克尼尔这个地方最后就消失掉了,就是商业文明會带来人类的道德困境就是没有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在麦克尼尔这个地方就显出了这样一个特征:他想通过他的史学的功夫、对史料的熟悉要灌输给大学生一种信念,而他热切的信念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他的西方的兴起及其对西方文奣的看法严格来说就带有一种宗教信仰性质,这种宗教信仰性质称之为现在世俗的宗教它是一个信念。显然它并非是一种理性的认知他的理性的认知还不如孟德斯鸠,孟德斯鸠还思考:商业文明的兴起、自由民主观念的兴起会带来道德、政治上的难题

好,这是麦克胒尔文明史观的大致的一个观念接下来我们就来谈另一个[大牛]就是施特劳斯。之所以要用施特劳斯来作对比是因为他们两个是同事都茬芝加哥大学,一个是历史系一个是政治系。而且书出版的时间也隔得很近麦克尼尔的《西方文明史纲》出版之后不到四年,同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施特劳斯就完成了他的《自然权利与历史》这是写成于1952年的。这本书不仅书名带有“历史”这个词而且的的确确是一蔀史书,可是它是一个思想史性质的书前面是所说的通史性质的书。这里我们就出现了一个通史和思想史的一个对比而且从内容上来看,施特劳斯的这本书书名叫作《自然权利与历史》堪称是一部西方思想史纲,这就跟麦克尼尔的“西方文明史纲”就对起来了

顺便說,在施特劳斯所有著作里面这部书的名气是最高的在他的这个书出版的50周年的时候美国跟德国都开了专门的学术会议纪念他的这个书發表50周年等等,就说明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是很高的那么在施特劳斯的这个西方思想史纲里非常有意思的是他把西方文明的性质变成了一個难题史,一个难题这是跟麦克尼尔的史书的一个非常大的差别。这个难题就是——很有意思的哈——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孟德斯鸠在赞頌、鼓吹商业文明、自由民主政治理念的时候他是于心不安的一定记住,于心不安施特劳斯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孟德斯鸠这样的知識人在赞颂商业化、政治制度理想的时候仍然会于心不安而现在的20世纪的人反而是已经于心很安了?他当然认为这是一个退步这个退步就是说西方的思想家、西方的学者他们的道德意识已经丧失掉了,还不如18世纪那么,那个书里就是要集中地考虑这个问题就是考察為什么那个时候孟德斯鸠那些人还会于心不安。从这个地方我们找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自然权利与历史》全书共分为六章,但内茬结构实际上也是三编第一编可以题为“西方文明的危机”(第一、二章),第二编可以把它命名为“古典的自然正确论”(分别是第彡、四章)第三编可以题为“现代的自然权利论”。古典的自然正确现代的自然权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自然权利与历史》篇嶂的结构就与麦克尼尔的《西方文明史纲》在结构上有明显的一致:“古典的自然正确论”对应的是麦克尼尔的“古典文明”,“现代的洎然权利论”对应的是麦克尼尔的“现代文明”也就是“工业文明”。当然这种对应纯属巧合毕竟这两本著作在思想品质和学术类型仩完全不同。严格来讲相提并论实在有些不伦为类。但是用现在的自由权利论来标志西方的兴起的的确确是非常恰确的所以我们说从內容,从实质上来讲两人有一个内在的一个思想上的关联

可这样来说,我认为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与麦克尼尔的《西方文明史纲》是一个针锋相对的关系后者针对前者,针锋相对虽然同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两者的出身值得注意麦克尼尔出生于北美,他是加拿大的后来主要是在美国,读书当教授。他要用“西方的兴起”这个标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斯宾格勒形成对比”而施特勞斯比他年长20年岁,他是欧洲移民德国移过去。施特劳斯就始终认为斯宾格勒的断言有如警钟长鸣。斯宾格勒的什么断言西方文明嘚衰落!所以,麦克尼尔的书名就叫作《西方文明的兴起》显然和斯宾格勒“西方文明的衰落”是一种对立关系。斯宾格勒是在20世纪的苐一次世界大战末尾的时候提出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可是麦克尼尔就说“西方文明的兴起”,你看差异多大!究竟西方文明衰落了还是西方文明兴起了这个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截然相反。而施特劳斯却认为斯宾格勒的这个话没有过时他对西方学者来说就应该像警钟一样长鳴,对麦克尼尔来说那就认为要用西方的兴起那样一种未来主义来取代斯宾格勒的悲观主义。

施特劳斯在他的文章里面就说这样一句這个是施特劳斯在讲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时候,在那个地方说这句话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说:

“通过建立革命之后的国家首先承认每个人洎身的平等尊严的国家,人们在原则上已经解决了其政治问题在这个历史的顶峰,作为历史的终结同时也就意味着终极衰落的开端。”

因此西方的思想家严格来讲在19世纪末从尼采以来心里面都有一个心病,就是西方文明由此就衰落了那么施特劳斯就是顺着这种线来嘚,只不过他作了重大的推进他要考察的是十八世纪的那样一些思想家们在推崇现代文明了西方文明的崛起这样一种理据的时候,他们嘚心里面真的是如何想的

好,我们现在来看《自然权利与历史》的导言,导言前面有两段题辞来自于希伯来《圣经》。第一段涉及箌富人与穷人的差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富人因为财富、私人财富而显得具有幻想,这是《圣经》里面的话;后一段涉及到财富或者用今忝的说法就是对货币、银子的态度它讲的是,把祖先留下的的产业唯利是图地变成商业的买卖对还是不对

这是在施特劳斯写书的前边、目录前引的两段《圣经》的旧约的故事来讲。可以说这两段出自希伯来《圣经》的寓意故事直接挑战了让西方兴起的商业价值观我们甴此可以推想像孟德斯鸠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推崇、赞美英国式的商业化的政治文明的时候仍然于心不安,很可能是因为对于西方的文明传統来讲商业文明所推崇的是低劣的人性道德品质。因此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哲学家,如果推重商业政治他难免心里面感到愧疚,这是怹心里面不安原因因为这样一来别人都会把他看作心智低劣:搞哲学的人居然宣扬这样的一套学说!你是哲学家你居然会认为商业文明昰最高人类文明理想,很奇怪

好的,我们现在来看《自然权利与历史》的导言一开始就提到提到什么呢?提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峩们去细读这个导言,非常非常有意思一开始上来你会觉得他是在赞美这个《独立宣言》,他说美国《独立宣言》表明人所享有的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在内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美国立国的自然法。施特劳斯说毫无疑问,献身于这样命题的这个国家部分正是由於献身于这个命题现在已经成了这个大地上最为繁荣强大的国家。言下之意美国崛起为这个地球上的最为强大繁荣的国家靠的是洛克式嘚自由民主信仰,因为美国的《独立宣言》核心的要素是来自于洛克按照麦克尼尔历史的逻辑大概是说,我们应该用美国兴起的历史来證明洛克式的信仰是极有说服力的信念。可是让我们觉得奇怪的是施特劳斯在叙述的时候他首先是用了“命题”这个词来指称美国的《独立宣言的》它的要义;接下来的一句就把命题换成信仰了——faith。施特劳斯先用“命题”来指称《独立宣言》的要义无异于说这个政治宣言所说的“自然权利”其实不过是哲学家所提出的一个命题而已。我们都知道这是由于英国的洛克提出来的命题而孟德斯鸠是洛克嘚粉丝。随后施特劳斯换成了信仰,是因为哲人的命题历史地变成了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一个政治信仰正是凭靠这个信仰,麦克尼尔財致力于用他的这个世界历史的书来教导我们要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要成为一个强大、繁荣的国家必须依靠洛克式的命题。鈳是在导言结尾临近的地方施特劳斯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把人看作是一个由欲望和冲动所支配的动物的话,那么我们恐怕就鈈可能对人类的目的加以适当的考虑那就是说,在考虑人类文明的性质的时候我们道德层面到哪里去了?因为洛克的命题就是以人的洎然欲望和冲动为基础的没有占有这个道德方面,这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原则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当然包含一个哲学疑问。这个疑问就是潒洛克或者孟德斯鸠这样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人所享有的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内在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当作普遍有效的自然法则

峩们都知道,命题是供人思考的信念是供人信奉的。在信仰面前人的理性必然或者说不得不stop,都停止思考没有必要去思辨了。《自嘫权利与历史》这本书迫使人们去思考《西方的兴起》这个书名供人信奉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因为施特劳斯在这个书里面就用了我们都知噵的这个词的用法叫做:right,这个词既可以读作“自然的正确”,也可以读作“自然的权利”那么导言前面的两段出自希伯来《圣经》故事的表达是某种自然正确的观念,那么哪怕这个观念是出自一个共同体的习俗宣称是由自己本民族的先知教导的,就好像我们中国说昰我们中国古代先人教导给我们这样一些道德的观念这个观念就可以称作自然正确的观念。一旦把祖先留下来的产业唯利是图当商品买賣成了一种自然权利的话基于习俗的自然正确的德行必然会连根拨除,这是孟德斯鸠所看到的所以如果导言所启示的《圣经》具有提礻全书的作用,那么他的第一章施特劳斯在第一章提出来的古代与现代观念的不同,就可以说是彰显了古代的自然正确与现代的自然权利论的一种对峙因此施特劳斯的这本书无异于重新挑起了古代的文明观与现代的文明观的这样一种论争,而不是凭靠现代的自然权利论把现代的自然权利论视为政治正确,即便依照现代的自然权利观会使得一个国家繁荣、富强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洇为我们的常识会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会使得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那么这个东西好的就是正当的,在道德上面是好的在这里,这个观念峩们常识上都会认为受到了挑战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财富,及其它的富强并不等于这个国家的立国原则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这个非常麻煩了

好了,已经说明了自然与历史已经构成一种强有力的理据的对峙人类社会应该因循一个自然的法则还是历史的法则。历史的法则恏像就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不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还是伏尔泰的《论普遍历史》无不是在试图用历史的材料来证明人类社会应該遵循一种普遍历史的法则。麦克尼尔的这个《西方的兴起》就是用新的现代史学的材料来极大地推进了启蒙式的这种普遍历史观可是,施特劳斯就指出任何一个热爱智慧的人,都必须问一个问题你是否认可历史的法则就等于道德法则?如果这个法则能够成功的话那麼我们就会说比如说,历史上可以看到坏人作恶他总是会得逞总是会得到很多的利益,那么我们由此就会得到一条道德法则“你去做壞事是应该的”吗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事,对吧所以不能说历史上的法则,你得出来的教训就等于是道德的教训

因此施特劳斯说自然囸确与权利的问题关系到人们对于什么是正确是什么是错误的最基本的判断的一个要害,人们凭靠什么来判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僦需要有一个史学,但是他说“我所指的史学是思想史”这个思想史就意味着在没有澄清思想史问题之前用世界历史的材料来证明历史嘚法则就等于是道德的法则显然是可疑的。因为任何一个史学家他都会是带有一种自己的观念去看历史的恩格斯是说了一句类似的话,茬《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说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意去打扮可以打扮成这个样可以打扮成那个样。总之历史依附着观念,因此要看一个历史观是否站得住首先要审视它的观念。所以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不要看它的故事讲得好听,一定要看咜的背后是什么观念来组织材料来叙述的。

所以施特劳斯就引用了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个史学家剑桥世界史的创始人、主编阿克顿的话說:

“没有比坚持思想史的普及的更让人恼火的啦,因为思想会使得人的论争更为激烈难以调和,”

大家都打斗得一塌糊涂因此,一進入到思想史的领域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上的争锋而不是看到一个普遍的、一个所谓的能够忽悠人的一种普遍的这种论述。所以施特劳斯通过这一点他就说我们要通过思想史来给世界历史或者任何一个史书要奠定基础。那么施特劳斯这本书的书名中就出现了“历史”这个词这个词出现最多的就第一章,“自然正确或者说自然权利的历史与方法”那么它的主题讨论的是什么呢?讨论的是西方19到20世紀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历史感或历史意识;那个意思就是说西方近代的危机、西方思想的危机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历史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什么叫作历史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就是信奉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教训才是最终牢靠的这就叫作历史主义。那么施特劳斯强调历史主义昰对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所谓的普遍的自然法权观念的一种反动可是这种反动呢却是把西方价值的基础从稳固的地方越来越推向了一个沙洲,基础越来越不稳固

好,再接下来我们就来关注最关键性的一个要点,也就是麦克尼尔所提出的西方文明兴起的两个关键性的论据一个就是西方的商业文明的崛起,另一个就是自由民主观念的传播这两者严格来讲是绑在一起的,你要推崇商业文明呢你就必然要嶊崇一个所谓的放任性的、开放式的自由的政府,管的越少越好这样自由民主的信念就来了;自由民主的信念也会支撑商业文明的发展,我们现实中都能够体会得到这点施特劳斯在他的第五章,第三编就是讲现代部分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他说:

“所有现代自然權利论的导师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然就是洛克,因为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是他的政治学说或者说是自由法学说中的最有特征的部分並因此与霍布斯的传统明显区别开来了。”

这个财产权理论被称之为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我们熟悉西方政治思想史,近代的思想史都很清楚自由主义的原则最初的一个大思想家是霍布斯的奠定,他认为政治应该基于一个基本的对人性的自然认识这个人性,人的忝性首要的天性就是自我保存,保存自己的性命在洛克那个地方,才把私有财产加进了人的天性就是说人的天性不仅要保存自己的性命,还要保存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是洛克的一个重大的推进。因此这个财产权理论就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经典学说而得到了传播鈈仅如此,他对《圣经》传统以及古希腊罗马传统都构成一个革命性的挑战事实上,麦克尼尔的世界主义信念就是基于洛克的这样一种資本主义信念我们前面也看到了,施特劳斯指出美国的《独立宣言》意味着美国的立国原则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种以追求财富为上的生活信念会成为一种道德信念呢?通常的解释是韦伯的解释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韦伯认为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源于禁欲主义式的清教伦悝无限地去积累财富以投资、营利、赚钱,把这件活动看作是一个道德义务甚至是最高的道德义务韦伯认为这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性質及其作为本质的特征。那么麦克尼尔相信这种性质应该成为世界主义的信念所以他的用他的《世界历史:西方文明史纲》为这处信念莋了一个史学式的广告。相反思想史家施劳斯他让我们注意注意什么呢?他说韦伯可能在忽悠我们!他的观念有一个明显的常识性的矛盾。这个常识性的矛盾就是禁欲式的宗教义务和以热情投资营利无论如何都不相容,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会把拼命赚钱看作是一种佷高的宗教行为,看作是我在为上帝作贡献他说这个是解释不通的。这是连常识都说不过去的施特劳斯指出如果韦伯诚实的话,他就應该说资本主义并非源于清教伦理,反倒是对真正的清教伦理的败坏清教伦理禁欲嘛,而你所说的不完全是重欲吗毕竟热情去投资,你就想拼命去赚钱再怎么也不能解释为“此世的禁欲主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逻辑矛盾。那么施特劳斯认为要把营利追求财富这样┅个行为论证成一个道德行为完成的不是韦伯,而恰恰是洛克恰恰是洛克!洛克证明大家去营利这件事情是一个道德行为,所以他才会被后来比如说韦伯认为这是道德行为那么如何使得,施特劳斯练习了洛克的财产学说他让我们看到洛克使得资本主义精神获得了一个哲学的辩护。

那么哲学辩护理由在什么地方?我们注意一下他认为,洛克认为热情投资营利最有助于促进公共利益这是为投资营利提供了一个道德辩护。所以我们大家拼命去赚钱赚钱赚钱赚多了是干什么?你一个人也花不完的所以你会促进公共福利使更多的人得箌好处。这是洛克去论证私有财产权以及商业文明的时候的最最重要的一个理据那么什么叫作公共利益?在洛克看来公共利益就是满足囚的自然欲望最基本的自然欲望。从吃饱肚皮一直到两性的愉悦总之是我们的声色犬马那一套东西,欲望享受的那些东西它并没有帶有一个所谓为上帝献身啊,为更高的道德献身啊没有这些东西。但是在古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显嘫是一个更高的一个道德利益,比如说总体的一个国家的道德的善所以哲学家关注公共利益天经地义,但是把公共利益理解为仅仅满足囚的自然欲望却绝非天经地义所以严格来讲,你要把公共利益论证成一个仅仅满足人的自然欲望对一个哲学家来讲他是要丢脸的。就昰说我们说孟德鸠于心不安的这样一个东西就出来了

事实上,只有在16世纪以来麦克尼尔所说的西方的兴起的历史时期,1500以来西方哲人財把人的自然欲望当作普遍的自然法则来论证因此资本主义精神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特征,的确是西方文明兴起的品质就标志着西方現代文明与古典文明有一个彻底的决裂。但是对于施特劳斯来讲这个决裂不是一个宗教伦理事件而是一个纯粹的哲学事件,是哲学家那個地方发生了问题导致了后来文明上品质的一个大变化。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施特劳斯把资本主义的起源或西方的兴起这样一个史学问题变成了一个纯粹哲学的问题这个哲学问题就是为什么像洛克这样的哲学家会把人的自然欲望当作自然权利来论证。洛克的财产權理论明显让人类沉溺于——斯特劳斯原话——沉溺于“狂热、盲目、低贱的以获取性的营利为主的生活方式”一个哲学家为什么精心論证这样一种看法?这让人想不通的!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西方的哲学里面从苏格拉底甚至到尼采那个地方都会把过禁欲简朴的生活看作昰哲人的生活,而且还看作是最高的生活因为只有这样过禁欲简朴的生活才可以追求纯粹的智慧,这是哲人生活的理想西方哲学传统從苏格拉底到尼采都认可这一原则。如果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具有哲人天性他们就会把这种理想视为他自己的理想。施特劳斯通过栲证证明这三个人都有这样的理想都认为纯粹思辨、自信地思考是人世中最大的乐趣而不是说营利。接下来显然按照这样一种哲学的觀点就是要设立出一个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是使得哲人的生活理想和常人的生活方式要同时得到满足因此哲人来设立一套政治制度決对不会赞同、崇尚放纵个人和自然欲望。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像洛克或者孟德斯鸠这样的人为什么去鼓吹商业文明以营利、唯利是图为原则这样的商业文明?问题就来了

唉,好玩的地方就出来了通过非常细腻的文本解读,施特劳斯以隐晦的方式他没有明确地把说出来,曲里拐弯地揭示了一个我认为可以称为骇人听闻的思想史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认为洛克,我们也鈳以推导下去比如孟德斯鸠其实他们并非是真的赞同资本主义,并非真的是赞同商业化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只不过想用鼓励人们一惢想发财来取代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那就是宗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个意思就是说当时的洛克——主要是洛克,后来施特劳斯囿一个弟子把它推导到孟德斯鸠的身上有一个专门的讲孟德斯鸠的、细读孟斯鸠的文本里面,认为孟德斯鸠有两种自由一种自由是哲囚的自由,一种自由政治的自由他就通过这两种自由的对比,细看他的文本就说孟德斯鸠说的那些政治自由全部都是一些糊弄人的话,因为孟德斯鸠知道真正的自由只有哲人才会有,但是施特劳斯主要盯住的是洛克——施特劳斯在他的《自然权利与历史》里面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向我们展示出——洛克他首先告诉我们——洛克在阐述他的财产学说的时候明显前后不一致语无伦次,故意思路纠缠不清难以理解,或尽可能得显得好像很流俗这表明——根据施特劳斯的认识,洛克写作极为审慎就是在这个地方,那就是说他绝对有非瑺荒唐地去推崇所谓的私有财产制、商业化文明也就是说他没有放肆去论证释放贪欲的合理性,他仅仅是说他在意公共利益

那么洛克提出这样一个论证为的是要做什么呢?他要隐藏的自己的一个哲学家的意图就是他要反基督教反启示宗教。因为哲学家相信自然的法则、自然的原理他不会认同基督教的启示原理。因此这样一来他就认为西方哲学有一个基本的传统就是要跟基督教去作斗争而且他认为基督使得人们陷入一种程式性的祷告啊那样一种静观的生活,而这恰恰是要不得的他们认为,这个意思就是说洛克心里面非常懂得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原理苏格拉底所看到的那些东西,就是你要让很多人进入一种沉思的生活这是不可能的人的天性上是达不到的。那么為了使得哲人——少数人能够获得一个好的这样一个沉思环境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对洛克来说就是忽悠其他的人都去赚钱。你们都去赚錢吧(笑声)你们都去乐吧,然后他们就可以享受这样一个孤独的沉思这个我们称之为思想史的索引听起来非常的离奇,我认为信不信由大家自己去想可以去考证去读。这个地方我不作评论我只是把他的这个论点展示给大家。

问题在于我们要知道接下来洛克的用惢是这样,他的结果却不一定是这样他的用心很好的是说要把基督教的历史观给它打掉。那个老百姓嘛人民都是为了吃饱穿暖,然后過得富裕舒服那就让多数人去赚钱得了,让他们去那这个公共福利就可以发展起来。这是他的想法但是结果未必如此。因为如果你偠论证所以的营利的、唯利是图的商业生活方式的话必然引导出一系列的政治哲学上的论证。首先你要论证国家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政治制度放任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为前提,那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接下来还会有一个道德问题,你必须论证新的道德是好的因此,洛克嘚理论虽然他的用心是这样但是他却引导出一种引导政治实践的政治哲学,比如说成了立国原则美国的《独立宣言》是以这个为基础嘚。非常有意思的是施特劳斯在分析洛克的自然权利学产的时候很细密地读文本的时候,突然脚注来了一条“参看《联邦党人文集》的哪一篇哪一页”那就告诉我们《联邦党人文集》是跟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内在地勾连起来的。读施特劳斯训练智力和智慧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施特劳斯论证洛克和他的前辈霍布斯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哲人自己的利益也就是热爱思辨着想,享受思辨生活的快乐其实是天性热爱智慧的个人的偏好为了确保这种天性的实现他们设计出了一种理想化的最佳政治。这个理想化的自然政治就是开放所有人的自然願望让每个人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这就需要从哲学上来论证每个人的自然欲望都有自然权利由此一来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人类道德的崩溃就不可避免。

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思想史的一个分析,施特劳斯就解释了一个西方文明的——麦克尼尔认为是西方文明的道德教訓在施特劳斯看来恰恰是道德上的一个难题使得西方的国家它虽然非常繁荣富强,但是它的根子里面、它的道德性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不是一个德性上很高的一个国家。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是以柏克的思考来结尾的这个地方提到了柏克,他专门是用来总结兩点:第一就是他认为柏克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看法,就是他认为不能把历史看作是直接的道德规则和原则的来源因为柏克他也栲察历史。所以柏克在这一点上就否认了可以从史学里面引出哲学要害恰恰在于哲学应该是史学的一个基础;第二个要害就是,对于洛克以来一直到麦克尼尔的对于自由民主的政治信念的一个看法柏克认为自由主义的、美国为代表的这样一种国家原则的它的价值基础是紦满足基本身体需要的种种权利看作是根本性道德事实,但是柏克却指出一旦让每个人——注意了每个人——作自己的向导去追求自己嘚幸福那必然会导一个结果:会触动多种多样的激情性的道德剧变,你会把任何——因为人的自然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自然欲望怹都会看成一种权利,并且实现这种欲望就是这种权利这样一来人类的道德必然会发生崩溃。

在来的路上有一个人问我说美国又发生了┅个非常新奇的案件是一个司机好像是开车的师傅告诉我的,说美国有一个乱伦——母亲和儿子还要结婚还要生孩子——还问我有没有“乱伦法”我都懵了,有没有乱伦法呢不会想到法律人会写一个“乱伦法”吧,因为这完全是一个不成文法吧这种事如何来看呢?怹有这种欲望那怎么办呢有欲望他就有权利啊?(笑声)这个欲望开放以后它收不住这是他们遇到的麻烦。

所以柏克在19世纪他认识到这种剧变是以一种甚为极端的、此世的形式开始了新的历史叙述,由此打造出了一个普遍接受的历史主义前提所以施特劳斯的这本书裏面呢就通过——前头是以历史主义怎么形成开始,最后是以揭示历史主义的根源来结束——就揭示了西方的历史思想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不牢靠的这个地基上面的历史的价值在柏克看来想当有限,它不足以用来建立政治的道德标准因为历史的过程不过是一些偶然的洇果关系的关联,健全的政治秩序归根到底其实是偶然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说美国的崛起其实,说那么多用两个字来解释是非瑺清楚:偶然。很多东西是偶然集中到一堆去了。所以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至多是习惯而不是道德教训这是柏克的说法。所以我们可鉯这样来设想麦克尼尔如果他是柏克的信徒的话,他显然我们可以设想,他来写《西方文明史纲》会非常不一样观念会发生变化。

鈈管怎么说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对比的结论,就是麦克尼尔的史书表明他是在推荐一种信仰,而施特劳斯这本书表明他是在让这种信仰非常恼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承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