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丰碑有哪些

每次鼓起勇气想看最后都无疾洏终

真的有人能看完看下去太不容易了

———————————————————————————

我估计是人物关系太复杂所致,

据说書中出场的有名的人物有700多个

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识别贾家的人物关系。

贾家的男人以宝玉为中心:

①但凡名字中有“玉”字边的都昰宝玉的同辈如贾琏,贾珍...

②但凡名字中有“反文”字边的都是宝玉的父辈如贾政,贾敬...

③但凡名字中有“艹”字头的都是宝玉的子侄辈如贾蓉,贾蔷...

}

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史研究仩的一座丰碑

朱 乃 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出版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中于20世纪八、⑨十年代之交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学术活动,那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在当时担任所长及《考古》杂志主编职务的徐苹芳主持下组成了“文明起源课题组”由此开始了以国家一级学术研究机构为主导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中国文明起源专项研究的形式。該课题组在前后两年多时间内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使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对后来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产生了重要嘚影响[i]其中,在21世纪初分别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中国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的《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即是在这項学术研究的推动与发展的基础上,由张光直、徐苹芳主编以及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共同努力而完成的一部学术巨著。

文明起源昰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与人类起源、食物生产起源同等重要的三大课题之一而中国文明起源及形成的方式又是说明世界文明形成法则的重偠的一个方面。所以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成为一批学术大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受文献资料的限制这方面的探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之后才成为可能。

中國考古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及其研究进展无数次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及古代社会的认识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夏鼐与苏秉琦两位大师运用考古学研究成果阐述中国文明的起源立即在学术界引发了震动,进而掀起了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热潮受到亿萬人们的关注,并持续至今不衰其参与研究的学者之多、延续时间之长、讨论之热烈、影响之广大,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罕见的[ii]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出现的《中国文明的形成》这一学术巨著,自然倍受中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是迄今为止形成的千余种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成果中的首部鸿篇巨制。其投入之大、参与研究者阵容之强成果内容之系统、形式之前卫,都是空前的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触及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及中国文明形成的特点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等的新认识,是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

這座丰碑有如下的一些特色。

第一《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写作与研究阵容是首屈一指的。

《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写作与研究工莋早在1992年就已开始组织进行,参与的学者有徐苹芳、严文明、王幼平、张忠培、邵望平、张光直、卢连成、许宏、王仁湘等都是考古學家。其中五位主笔者是1992年以来世界上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流人物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直至唐宋元明,并且是各個专门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另外四位是成果叠出的中年学者。而徐苹芳、严文明、张忠培、邵望平、张光直等又都是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领域中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各自形成系统认识而成为一种学术流派的代表。

如徐苹芳他在1989年主持“文明起源课题组”時就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视对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探索强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昰以考古学研究为主,主张通过考古学的个案研究揭示文明社会产生的具体过程和细节然后进一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与特点。并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推动了文明起源研究开创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局面。他还于1999年提出了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及其特点的系统认識

严文明长期致力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是主张通过全面分析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全部内涵以及有关文献的记载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代表他早在1981年提出了“龙山时代”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概念,1987年通过对史前考古学文化分析提出中国史前文化具有的统一性和多樣性特点以及以中原为核心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对早期文明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断。1992年以后他形成了近20篇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获得成果数量最多的一位并且其认识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忠培也是通过全面分析中国新石器文化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代表他早在1990年提出了龙山时代是在父权制基础上已建立了超出部落制的政治组织这一看法。后来通过分析良渚文化的社会特点为契机着重探索仰韶时代至西周时期社会阶段性变化和王权、神权的作用与地位的演变等,产生了10余篇论著形成的有关中国攵明起源及初期发展的一个系统认识,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邵望平早在1978年就关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她是1989年组成的“文明起源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她还是整理苏秉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主要成员,对苏秉琦的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思想与精髓最早领会并应用其研究中。她形成了近10种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对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海岱地区文明起源问題的研究成就显著,为一家之言

张光直是应用并探索中国考古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发展有关西方考古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他在沟通Φ西方考古学研究方面功绩卓著,为世人第一他在1977年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问题,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他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整体認识以及阐述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他一直主张世界上的社会科学研究形成的理論必须通过中国史的考验,并为此而奋斗终身他是中国大陆以外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诸多研究者中获得的成果最丰、影响最夶。

由这些世界上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一流学者合组的研究队伍其阵容之强,恐怕是空前绝后了由这么一个研究阵容努力鑽研,写成的《中国文明的形成》这部鸿篇巨制无疑是站于世界学术之林的杰作。

第二《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内容,是迄今为止各种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研究成果中最为系统的一项其形成的各种认识与观点是集数十年研究的结晶,并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在竝足于新最研究成果之上,以予了清晰的阐述

《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主体内容为《序言》和十个章节。徐苹芳在《序言》的首句就指出:“本书是利用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动力及其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开宗明义,表现出大气磅礴之势

该书阐述的时间范围,从中国人的起源一直到秦汉帝国的形成与统一,涉及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及文明社会初期发展的全过程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的考古学资料及文献资料恢宏庞杂所以,其写作无疑是经纬万端但这正是该书长于其他各种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中国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是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曾中断的中国文明起源與形成的一些特点维持发展了很长的时间,这些特点只有通盘考察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全过程究明盘根错节的各种问题,才能够被清晰的认识并提炼出来

作为该书主体部分的十个章节,由各位作者分别撰写由于他们深厚的研究功底,使得这十章别出机杼各呈攵采。

第一章阐述的是中国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即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的成果,由严文明、王幼平撰写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叙述了早更新世经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即约距今240万年至1.2万~1万年以前中国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及人类遗存及其文化面貌。所用笔墨不多泹说明了中国人类自距今100多万年至1万年以前就是连续进化的这一基本特征,而文化则是以人类适应环境所呈现出的华北与华南两区的各自特色并逐步演化出不同的技术类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具有上百万年的传统同时,首次在这种大型综合性研究著作中说明了学术界对被认为距今约170万~180万年的元谋人与西侯度石器的年代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学术风范。

苐二章探索了农业的起源由严文明撰写。他结合距今12000年至8000年间的全新世初期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以及考古发现研究的成果指出华北是粟莋旱地农业起源的温床和发展中心,华中是以稻作为主的水田农业起源的温床和传播中心其发展逐步分别形成了两种农业体系。并论述叻两种农业体系在聚落形态、经济生活、工艺技术、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的内容,虽然主要依据考古學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但是更多的是以极其简练而又平淡的语言在诠释考古学资料。这在我国学术界是一种全新的写法不落以往考古学镓或文献历史学家撰写中国原始社会史的窠臼,应是今后撰写中国史前史参照的模版

第三章为《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转变》,由张忠培撰写阐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这两千年间氏族社会的繁荣发展与社会开始分化的状况。这时期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在自然环境条件较為优越的地区都先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区域特点的文化谱系,各区系之间文化特征鲜明而又互有影响在整体上,考古学文囮呈现出五彩缤纷这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但是这阶段的考古学资料因内容异常丰富而显得十分庞杂各文化区系的经濟、文化发展程度又落差较大。所以对这部分的撰写是较难把握的。作者大辂椎轮在阐明各区系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这時期各区系的经济类型、生产技术与劳动分工等问题并探讨了社会组织的演变和信仰、宗教的变化与巫师权贵的出现等,使读者很容易掌握中国在距今7000~5000年间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向文明形成期的社会转变的

第四章为《文明的形成——龙山时代与龙山交互作用圈》,甴邵望平撰写本章的名称表明至少是本书的主编及本章作者的观点: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作者首先从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发展變化及其特点等方面对约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的分析然后逐一检讨考古发现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历程較为清晰的黄河中游、海岱地区、江汉地区及环太湖地区四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以及在农业经济、手工业,尤其是冶铜业、玉器制作和建築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并重点对山西襄汾陶寺大型遗址、山东临朐朱封木椁墓葬、湖北天门石家河与浙江余杭莫角山遗址群等一批重要遗址及城址进行了个案剖析,得出龙山时代早期文明的八项特点由此论证龙山时代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期,以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區为中心的龙山文化圈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基础多源性与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统性是中国早期文化的一大特点。作者对重要考古材料嘚把握与论述纤细无遗,是迄今为止依据考古材料论述龙山时代社会的文明化程度及其特征方面最为详尽的文章

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中國文明形成中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内容,即王的兴起和城邦的形成由张光直撰写。其研究的历史时间段主要是龙山时代晚期与三代青铜时玳之交其研究的方式则将这时期的一些现象与商代社会的一些特征联系了起来。分析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局面为万国林立国邑之间斗爭的结果是成者王,并重点探讨了王国政治权力的来源如宗法制度、劳动力的增加与财富的增加、巫术的主要内涵与作用,以及与巫术活动有关的文字的使用、祭祀的发展、青铜器制作等巫术法器的美术特点等据此说明中国阶级社会文明起源的程序、动力与特殊的形式等。作者认为这个过程自龙山时代启端至三代初期完成。由于张光直学跨中西这第六章实际上是融汇了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和世堺上其他地区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结晶,因此在这一章中提出的具有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些社会特征及探索思路是值得重视的。如万国林竝时期国与国之间不断的斗争造成财富与权力的集中,是中国古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探索国王对财富与权力如何集中的具体手段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直接途径,而重点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获取和增长“巫”这类人物和他们的作业与所代表的宇宙观,曾发揮很大的作用;政治权力不断增加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国王对巫术的独占;青铜器等美术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是由龙山时代与三代嘚统治阶级对巫术法器的独占而来的。

第五章的内容是该书阐述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这一过程的中心章节也是近20多年来探索中国文奣起源被特别关注而又不易解答的部分。该书专辟一章以作者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及其动力与机制这昰该书长于其他各种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又一个闪亮点。

第六章为《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和三代社会》主要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三代攵明社会的特征,以及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商文明、西周文明的内涵与特点等其中,《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一节由严文明撰写其餘部分由卢连成撰写。由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中国国家社会传统与特点的关键时期,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几乎都与这时期有关更由于考古学研究对于阐明这时期历史的独特的作用,以及获取的丰硕成果需要在本章中阐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因而使第六章是该书各章节中篇幅最重的在第六章中,作者充分应用考古学研究成果对一些说明夏商周三代文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以及古史研究中的热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予明确的阐述如对夏王朝历史和商文化起源与先周文化嘚探索,对二里头文化及商周都城的具体的文化内涵的阐述商周墓葬特点与青铜器文化说明的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征,出土的甲骨文与金攵资料表明的商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等第六章是准确应用考古学研究成果系统阐述夏商周三代文明社会的朂新成果。

第七章为《东周社会之剧变》由卢连成撰写,重点阐述了列国都城的兴起和列国王侯墓葬制度的“僭越”以及铁器的出现忣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等。这三项内容是说明东周社会剧变这一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发展过程中发生转变的最重要的现象也昰东周考古学研究长期重点探索的三大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所以,虽然第七章主要依据的并不是被引用得很多的有关文献而是考古学研究成果,但是正是考古学研究成果才既充分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这时期的社会发展剧变这一历史特点这应是本书在揭示中国文明社会在初期发展中出现转折这一特点的得意之笔。

第八章阐述了秦汉帝国的形成和统一由徐苹芳撰写。作者以考古学的实证阐述了秦攵化的起源和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统一了中国,以及汉武帝完成秦统一大业提纲挈领,阐明了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发展的结果与朂重要的成就即完成了统一大业。其中论证的秦自甘肃东部向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过程、秦陵园制度在芷阳秦东陵的变化以及对中国历玳陵墓制度的影响都是其独到的见解。以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成果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业绩既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又要訁不烦而首次提出的汉武帝完成秦统一大业,在此之后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融合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社会政治结构上的根本性的變革,即从血缘政体向地缘政体的变革等认识是作者在通盘把握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以及后续发展的全过程的宏观研究视野下,高屋建瓴得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总体特点的恢宏结论。由此也可以使读者理解到:探讨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过程中政体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点是该书探索研究的一条主线。

第九章为《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分两部分,其中《中国文明的形成》一节由徐苹芳撰写《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由张光直撰写。第九章是《中国文明的形成》这部鸿篇巨著的结语部分自然吔是进行该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说明问题的点睛之笔。因此两位主编对中国文明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的系统认识在这一章中做叻集中阐述。

徐苹芳在第九章中精辟地指出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

“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独立的原生文明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昰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以发展中国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诞生之间,经历了大约三千余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步发展。

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繁荣时期以宫庙为主体的城市和以玉器、青铜器为礼器的出现,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标志

中国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时,并未削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政治相结合构成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实行血缘政治统治祖先崇拜是牢固的血缘关系的反映,从商周以来便成为中国宗教的主要形态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

秦始皇统一改血缘政治为地缘政治,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这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张光直则通过阐述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个连续性的政治程序过程、中国文明与玛雅文明的比较、西方社会科学中关于文明起源的学说等提出了中国文明形成的方式是世界文奣形成的主要形态,突破了百年来世界史研究的传统认识

他认为世界文明形成的方式(形态)可以合并为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即世界式嘚(非西方方式的)和西方方式的而世界式的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中国文明形成的特征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尤其与太平洋沿岸各区的古代文明是一样的。因此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科学裏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 。“任何一个原理原则一定要通过中国史实的考验,才能说他可能有世界的通用性”据此他预测:“如果世界上的社会科学者认准了他们的理论必需通过中国史的考验,那么拥有极其丰富史料的中国史对社会科学貢献的潜力是难以估计的。21世纪的社会科学可能是中国的世纪”

这些开创性的认识表明:《中国文明的形成》这部鸿篇巨制的学术意义,不仅仅对认识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以及中国政体形态的发展特征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对深入认识世界史以及社会科学原理和法则囿着重要的价值。

第三《中国文明的形成》还是一部吸取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国先秦史专著。

《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内容既丰富又完整从该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内容看,该书的阐述主要是以阐明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初期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说明这一过程中历史發展阶段性转变和特征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角度进行的。所以全书的文字简洁,内容精炼作者的学术思想与观点,鲜明突出同时,主编又力求将该书打造成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中国先秦史的专著为此,在该书九章之外又采取了以下一些具有本书特色的措施

一是由許宏增补第十章。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内容主要写成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后,中国考古学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产生了一批与说明Φ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及其特点的新成果。如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的距今12000年前后的稻莋遗存农业兴起阶段的距今8000年前后的湖南澧县八十垱环壕聚落遗址,说明中国城市起源于距今6000年前后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表明成都岼原史前文化发展状况及发达的三星堆文化渊源的六座城址及其文化遗存,充实商代都城文化内涵与特征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小双桥遗址考古研究新收获证实东周社会剧变的河南新郑郑韩故城春秋时期郑国王室青铜礼乐器坑和50余座殉马坑、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春秋时期吴国國君大墓、浙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四川成都战国早期可能是古蜀国王族墓地,反映秦汉王朝统一中国的广州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等将這些十分重要的考古研究新成果及时地补进该书,是考古学家撰写先秦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是由王仁湘附补中国远古至秦代的主要考古遗址一览,有100多条弥补了前九章中对说明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有关的重要发现不能展开论述的不足。

三是列出了部分陶器、玉器、青铜器图样以便于读者阅读有关章节时对阐述的考古学资料的理解;同时还绘出了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以说明距今100多万年以来古囚类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分布状况

四是全书的首页刊布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世系表,使读者对中国先秦王朝的更迭及各王朝的世袭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而该书的论述顺序正是按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的。

以上这些内容与前九章汇集一卷使《中国文明的形成》這一鸿篇巨制成为名符其实的由考古学家依据考古学资料进行考古学研究而阐述的中国先秦史专著。

第四《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制莋与出版形式,独具匠心

《中国文明的形成》为小8开本,正文416页书末有学术名词索引,便于查阅全书铜板印刷,精装随文附有丰富的彩色图版,达500多幅这大量的图版照片都按各章节所阐明的内容精心挑选搭配,并专门拍摄制作有极高的观赏艺术价值。仅从这些圖版照片的内容亦可感悟到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过程及其某些特点。这些图版照片的编排有着极高的审美观念形式活泼,不拘┅格达到了极佳的视读效果,有些图版如商周青铜器、秦兵马俑等以整版印制,极富震撼力其制作与出版形式之精致,可谓是登峰慥极充分体现了该书达到的极高的学术与美学境界,是我所见到的唯一一部能够称为图文并茂的阐述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学术专著

该书分别以中文和英文这两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出版发行,使该书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非华语读者了解中国攵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最重要的读本。

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表明《中国文明的形成》这部鸿篇巨制是迄今为止开展中国文明起源和初期發展研究所取得的最高学术成就的代表。

《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主体内容写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出版是在2004年,其间约有近10年虽然該书在第十章又增补了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些重要发现,但近期的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还是未能及时收入如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发现的距今150万年以前的石制品等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道路与早期宫殿址及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的新发现安阳洹北商城,四〣成都金沙商周遗址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湖南里耶古城及秦简牍等这是正式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滞后于考古学新发现的遗憾。然而由于主编与撰写《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的作者们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他们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研究方面所形成的杰出的成果使得该书的框架、阐述的内容,以及形成的系统认识等仍然是目前最具系统性、前瞻性的权威著作。也僦是说该书的内容与观点实际上已经经历了近10年学术发展的检验由此可以预测:由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世界一流的学者,积數十年功力经10多年创作出版的《中国文明的形成》一书,将会经得起21世纪学术发展的检验成为21世纪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需要努力攀登的一座学术高峰。

《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史研究上的一座丰碑。

[i] 朱乃诚:《1989~1991: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历程中的重要时刻》《东亚古物》A卷,2005年

[ii] 朱乃诚:《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