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煎”各指什么曹

《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_参考网
《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李小荣说起曹植的《七步诗》(或作《自愍诗》,见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一七三“曹植”条引《世说》;或作《豆萁诗》,见元宋褧撰《燕石集》卷八《五王博塞图》;或作《煮豆诗》,见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一“三步五步七步十步之才”条),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它到底是曹植原作,或仅是托名曹植之作,则成了千古聚讼纷纭的难题。对此,笔者虽曾有所思考,却终不能遽定,故暂且搁置不论。倒是最早记载此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注释者刘孝标,以及曹植本人,都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曹植被称尊为渔梵(渔呗)创始人;刘义庆是中古最重要的佛教灵验小说家之一,撰有《幽明录》《宣验记》,法琳《辩正论》卷三即称其崇佛表现是“大习佛经,每月六斋,自持八戒”,且“笃习文雅,义庆最优”(《大正藏》第5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刘孝标北魏延兴二年(472)十来岁时就担任过吉迦夜、昙曜翻译《杂宝藏经》《付法藏因缘经》《方便心论》之笔受(释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册)。由此,笔者便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果然发现《七步诗》的文本生成,特别是在流播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经典、佛教文化的影响。兹先从《七步诗》的文本变异说起,因为文本变异往往受到传播语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社会、政治、文化、宗教意识的时代变迁。关于《七步诗》的来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是这样记载的: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嗣后,“七步”便成了齐梁以降诗文中的常用典故之一,如《文选》卷六GA996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赞扬萧子良时说:“淮南取贵于食时,陈思见称于七步,方斯蔑如也。”初唐李善注引《世说》曰:“魏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善之注,虽是摘引,并在文字上有改动,却奠定了《七步诗》在后世更为流行的四句体。不过,第一句,多数文献与盛唐徐坚《初学记》卷十“食时七步”条所引《世说》一样,作“煮豆燃豆萁”。对七步成诗故事的题材归属,唐至北宋时期,虽说多数人的看法并未与《世说新语》完全保持一致,如《初学记》卷十列在“中宫部·王第五”,五代李翰《蒙求集注》卷下“曼倩三冬,陈思七步”条归于“博识”,《太平御览》卷六GA996GA996“文部第十六”归在“思疾”,《太平广记》卷一七三“曹植”条列于“俊辩”,但大家基本上赞成它反映的是曹植才思敏捷的个性。可到了南宋,情况大变,像祝穆撰《事文类聚·后集》卷八就把“煮豆燃萁”归入“人伦部·兄弟门”,结合祝氏同意刘克庄曹植“不肯夺嫡”“终不怨兄”观点之举,则知从南宋开始,世人扬曹植、贬曹丕的态度极其分明,这点与刘宋时期相同,而刘宋、南宋,恰恰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个反曹(以曹操、曹丕为代表)浪潮的高峰(参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不过,刘义庆叙曹植七步成诗故事时,并未详细交待曹丕下令的动因何在,场景若何,这就留给后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于是各显神通,给出了不少有趣的、带有特殊时代印记的答案。如晚唐胡曾《咏史诗》(《四部丛刊三编》影宋钞本《新雕注胡曾咏史诗》)卷上《西园》曰:“月满西园夜未央,金风不动邺天凉。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西园,即曹植与王粲、陈琳、徐幹、刘桢等建安文人赋诗游乐之所。本来,胡曾并未直接引用“七步”之典,然而主要活动于咸通(860—874)年间的陈盖给诗作注时,在介绍西园概况后接着便说:魏文帝立,乃欲诛之。公子,公子!乃何作双陆?初进之,帝方令七步作诗,乃免其诛。诗曰:“煮荳然荳萁,豆在釜中泣。一种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遂免罪。初,为太后怜爱公子。文帝欲杀,白于太后。太后:“吾不意此子若是,此乃由汝国法也。”后乃免死。(又,原书本把北宋京兆郡米崇吉评注与陈盖之诗注合并刊刻。笔者根据前后文语境,认为“后乃免死”之后的一段话“夫至灵者……宁无惕励也”,是米氏评注之语。)此书注中,虽文字时有夺讹,而且一些地方前后语义欠连贯,但其主体内容还是较为清楚的。笔者以为,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七步诗》文字与徐坚《初学记》所引大同小异,然而第三句的一词之易(从“本自”换成“一种”),则有特别重要的版本意义(分析见后文)。二是“公子公子”云云,则补充叙述了曹植作七步诗的场景。换言之,是因为曹植进贡双陆而惹怒了曹丕。据清人历荃辑《事物异名录》卷二六“双陆”条介绍,双陆即双六,有六博、摴蒱、采战、长行、棋槊等异名,《涅槃经》称之为“波罗塞戏”,“后魏李邵序曹植作长行局,即双陆也”。宫梦仁编《读书纪数略》卷三二则把握槊、长行局、波罗塞戏、双陆合称为“雅戏四名”,并指出:“盖始于西竺,流于魏,盛于齐、梁、陈、隋、唐之间。刘存、冯鉴皆云:曹植始制。”总之,自北魏以降,曹植是被中土公认的双陆之祖。更有意思的是,按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一三《捔术争婚品下》描述,佛祖出家前为悉达多太子时,曾与堂弟提婆达多等诸王子争婚,无论棒、槊、刀、箭,还是博奕、双六、投壶等技艺,他都独占鳌头,无人能敌(参《大正藏》第3册)。敦煌遗书有演绎是经的变文《太子成道经》(见P.2999、P.2299、P.2924、S.0548V、S.2682、S.2352等写卷),则说:“是时净饭大王为宫中无太子, 优(忧)闷寻常不乐。或于一日作一梦,[梦见]双陆频输者。[即]问大臣:‘是何意旨?大臣答曰:‘陛下梦见双陆频输者,为宫中无太子,所以频输。”(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自称“弥勒佛身”的武则天在决定皇位继承人前,同样有“双陆不胜”之梦(见李邕《狄梁公传》、李繁《大唐说纂》、王谠《唐语林》卷八等),而宰相狄仁杰等人的解释是“双陆不胜,无子也”(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本传),其意在于劝谏皇帝迎回庐陵王李显并重新立为太子,而不是立侄儿武三思。此“双陆不胜”的传说,至迟在初盛唐之际就广为流行,它和武则天的另一怪梦“鹦鹉折翅”一样,都有佛典依据,都关系着皇帝继承人的身家性命(具体分析,参杜朝晖《“双陆不胜”“鹦鹉折翅”来源考》,《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拙撰《政治、宗教与文学——阎朝隐〈鹦鹉猫儿篇〉发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概括而言,在唐代佛教政治文化的语境中,双陆争输赢,就象征着争夺皇位继承权。而曹植进贡双陆,在唐人看来,等于是想篡夺皇权,是谋逆的大罪,既然如此,曹丕就可以对曹植不客气了,难怪陈盖在注文中也只好让卞太后实事求是地说什么“此乃由汝国法也”。
晚唐栖复撰《法华经玄赞要集》(简称《玄赞要集》)卷二GA996又曰:问:此方因何有梵呗?答:疏“陈思”等,按《历帝记》云:魏文帝曹丕,是魏武帝操之子,在位七年。武帝有二子,[一] 号曹丕,二名曹植,字子建。况(兄)曹丕主,封弟曹植为陈思王。陈思,郡名也。美貌有文,兄丕每礼重,偏置甄[妃]一阁。[植]遂被甄妃,后凌逼不从,自啮其臂。德困沐发,兄见妃后臂啮损,问得事由,便欲杀之。令行七步,诗成即不煞,如不成即煞。诗曰:“煮豆然豆〔以〕其(萁),豆子釜中治。一种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既成已,遂免煞之,除为何(河)东候(侯)也。初封河东,王殁后,封为陈思王也。十岁属文,下笔成咏,略无所改。每赞佛经,辄连嗟玩,以为真道之宗极也。(《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34册,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版)据作者卷一开篇所云“栖复自大和末罢律讲后,屡涉京师,辄厕经论末行,多戴星霜,不惮寒暑。然精神曚昧,巡历数度先辈法席,随记得少善言,集成一家之说,冀其易见云尔”,则知是书最早完成在大和(827—835)末年,也可能迟至开成(836—840)年间或稍后(考虑是书篇幅较大,推算起来约70万字,费时应较长),作者属于京外律僧,所得材料主要是自己在京城诸寺的所见所闻,目的是想集众家讲解之精华,方便时人、后人研习《法华》。从其广引教内外文献看来,该书确实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且,早在宽治八年(1094)前就传入了东邻日本(释永超编《东域传灯目录》曰“《玄赞要集》三十五卷”,并有注曰“镜水寺栖复撰,本末七十卷”,参《大正藏》第55册。但今本缺第二二、二三、三GA996、三二等四卷)。但毋庸讳言的是,它与前述《新彫注胡曾咏史诗》一样,校勘质量不太好:如笔者用“[]”所加之字,当是脱文;加“〔〕”者,属于衍文;加“()”者,则是校正讹误后的正字。所引《七步诗》第一句为六言,“以”字当删,“其”当作“萁”;第二句末字“治”可能是“泣”之音近而讹;不过,三、四两句,与陈盖注胡曾诗可以互证,至少说明“一种”这一版本的《七步诗》是曾经流行于长安等地的。另外,有些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像谓“陈思王”是曹丕所封以及曹植被贬为河东侯之类,则是讲经僧人信口开河,并未认真核对史书所致。尽管《玄赞要集》存在不少史实方面的疏漏,但作者记录的当时长安讲经僧人对《七步诗》成因的另一种解释,却颇具口头文学之特色。它与陈盖的“兄弟争权”说不同,是“兄弟争妃”,即把甄妃(甄后)也卷了进来。大概从唐初开始,小说家们就把曹植的名篇《洛神赋》附会成《感甄记》并形成“感甄传说”(具体考证,参余才林《〈感甄记〉探源》,《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范子烨《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感甄故事”与“感甄说”证伪》,《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在当时小说家的心目中,曹植和甄妃的“叔嫂之恋”,充满了诗情画意,且为备受政治打击的曹植找到了精神寄托、心灵慰藉。中晚诗人对此传说,常津津乐道:如李贺《宫娃歌》“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之“阿甄”、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班女恩移赵,思王赋感甄”之“感甄”,其本事皆出感甄传说;尤其是被刘熙载评为“深情绵邈”(《艺概》卷二《诗概》)的李义山,诗中多次使用有关“感甄”的典故,乃至在《东阿王》中作出大胆的猜测“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意即曹植、甄妃之恋情被发现后,才使他在曹操面前失去了争夺太子之位的主动权。这仅是诗人的一家之言,根本经不起反驳,因为甄妃建安九年(204)八月嫁给曹丕的时候,曹植只有13岁,即便他情感早熟,也不太可能公开宣称爱上了比自己大上十来岁的嫂子吧,况且,《感甄记》开篇云“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这种叙事口吻,也不是曹植的自述。再则,甄妃被谗害是在黄初二年(221),《洛神赋》则作于黄初三年朝京师返程途中经过洛水时,赋中作者明确指出是“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赋洛水之神宓妃,此宓妃,当然不能等同于甄妃。与当时世俗感甄传说所塑造的一往情深、儒雅高贵的王公形象迥然不同,长安佛寺的讲唱者则把曹植塑造成了一个“强奸犯”,曹丕反而是坦荡荡的正人君子了。他本好心地把曹植安排住在靠近甄妃阁(即自己寝宫)之地以示尊重,却未料到后者对爱妃早生歹意,并付诸行动。好在甄妃贞烈刚强,誓死不从,自啮其臂以保贞节。而且,曹丕施予的处罚也说不上有多么严厉,因为七步成诗对于才高八斗的曹植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啊。果不其然,曹植张口就吟出了《七步诗》,还趁机挖苦、讽刺了曹丕一番呢。因此,从听众的角度看,大家可能就不会同情曹植了。当然,讲经者何以对中土梵呗之祖曹植如此大不敬,笔者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或许,讲唱者是想告诫听众不能像曹植那样沉溺于情色吧,毕竟不邪淫也是在家信众必须遵守的戒律之一。以上介绍了《七步诗》流传过程中所受释家影响最鲜明的两个例证。现在回头再看看诗歌文本生成中可能存在的佛教因子,笔者发现,它至少在两点与汉译佛典有较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是可以进行平行研究或影响研究的。一者,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这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诞故事,如后汉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等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诵16字自赞偈。其中,支译本作“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大正藏》第3册),隋吉藏大师《中观论疏》卷七《苦行品第十二》明确指出,此16字是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偈”(《大正藏》第42册)。东晋竺难提译《大宝积经》卷一〇七则云“是故菩萨,无人扶持,令行七步,非六非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大正藏》第11册)。说句幽默话,曹丕给曹植七步的时间,仿佛菩萨慈悲,已经是最大的方便了。二者,无论六句体、四句体《七步诗》,其关键词都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在铁釜等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七即云:
彼铁树边,有二大釜,犹若大山,守鬼即取犯罪之人,着铁釜中,汤沸或上或下,譬如人间大釜之中,煮于小豆而沸上下;又于镬汤若千万亿年,考治毒痛。于是颂曰:设得为国长,横制于万民,以至地狱界,考治百亿年。堕于镬汤中,在釜而见煮,以火烧煮之,譬若如煮豆。(《大正藏》第3册)与此内容相同者在佛典中较为常见,如西晋法立、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二所说“铜釜泥犁”,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一九所说“铜/镬地狱”(参《大正藏》第1册)等。然从佛典翻译史而言,竺法护是鸠摩罗什之前最具影响的译经大师,更值得重视的是前引法护译本之偈颂,它至少有两方面与《七步诗》是相同或相似的:首先,受刑者的身份相似。佛偈说,即便为一国之长,若犯大罪,也得堕入地狱,无法赦免,同样,曹植虽贵为东阿王(其实东阿王不是曹丕所封,而是明帝曹叡所封),若完不成皇帝交待的任务,也要处以大刑。其次,主要的修辞手法相同,无论佛偈、《七步诗》,其实都用比喻,只是佛偈标明了喻词“譬若如”,是明喻;《七步诗》是借喻,且层次更加丰富,“豆根”之“根”喻父母,“豆”“豆萁”喻兄弟。此外,在佛经长行部分,大釜与小豆的对比,彰显出铁釜地狱的威慑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六句体《七步诗》则以釜下、釜中之对比(同时借喻兄弟位置不一),但“相煎”的惨烈结局,同样令人动容。综上所析,《七步诗》的文本生成,其作者很有可能借鉴过相关汉译佛典。当然,若其作者确为曹植,西晋及其后译出的佛经,他是无法未卜先知;但作者若为刘义庆、刘孝标或是其他人,他们受汉、晋佛典之影响,自在情理之中吧。最后,补充两点:一是陈盖注胡曾《西园》诗时说曹丕欲以国法治罪曹植的叙事套路,后世小说也有所继承,如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刻本)卷一六《曹子建七步成章》即载曹丕对其母卞氏曰:“国法不可废也。”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入话”第三则故事中,曹丕则拟以“欺诳之罪”来试曹植之诗才。二是栖复把《七步诗》的直接原因归于甄妃的思路,后人也有所借鉴,徐《咏史七十首》(三六)即曰“奇才负八斗,七步犹嫌迟。猜昆数屏斥,封爵三徙之。只因《感甄赋》,酿成《煮豆诗》”(陈庆元编著《鳌峰集》卷六,广陵书社2012年版),当然,徐氏所说“感甄”,一如中晚唐诗人,对曹植是颇为同情的,而非像栖复那样带有贬意。此外,甄妃自保贞洁之举,后世竟有烈女加以仿效,明人唐胄撰《(正德)琼台志》卷四GA996、清人阮元修、陈昌齐纂《(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二,都记载了同一故事,说正德初年,一位年仅14岁的林氏女(林伍娘)遭遇好色邻居之性侵犯时,她“自啮其臂,血流遍身”而“坠晕于地”,男方惧其死,才把她送回家中,可惜最后女方为了名节,还是自缢死了。(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好书推荐《中华大典·文学典》(光盘版)收录《中华大典·文学典》全部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明清文学分典》《文学理论分典》,共6张光盘,定价200元。欲购请与凤凰出版社发行部联系。
古典文学知识
古典文学知识的其它文章您当前位置:
本类热门推荐
七步诗内容简介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 作品赏析
& &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 &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 & 诗歌背景
【典故来源】
& & 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因此受到曹丕嫉妒。曹操死后,曹操大儿子,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终年40岁。
【创作背景】
& &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 &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 &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 &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首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2]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但有记载,曹丕提出此要求后,曹植的诗应声而完。)
& & 作者简介
&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为曹操之子。
& & 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 &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 &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 &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完了此事。
& &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慢慢死去。
& &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 &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 & 曹植的《七步诗》情采并茂,语言精练,用语浅显。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有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 许多古诗书上为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人教版书上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本资源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将删除本资源
这家伙真懒什么都没留下!
1.为了让您的评论能够被更多玩家看到,请勿恶意灌水。
2.谢绝人身攻击、地域歧视、刷屏、广告等恶性言论。
3.所有评论均代表玩家本人意见,不代表益智堂立场。
宝宝们最爱
支付/配送方式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软件园二期望海路16号之一栋5楼(益智堂)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您的位置:&&&&七步诗曹植带拼音版全文
七步诗曹植带拼音版全文
日 09:20出处:亲亲宝贝网作者:cyj阅读次数:316
七步诗曹植带拼音版全文,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一起学习一下七步诗曹植带拼音版全文,七步诗曹植全诗的诗意,七步诗的由来吧!
七步诗曹植带拼音版全文
qī bù shī
zhǔ dòu rán dòu qí, lù chǐ yǐ wéi zhī
煮 豆 燃 豆 萁 ,漉 豉 以 为 汁 。
qí zài fǔ xià rán ,dòu zài fù zhōng qì
萁 在 釜 下 燃 ,豆 在 釜 中 泣 。
běn shì tóng gēn shēng ,xiāng jiān hé tài jí
本 是 同 根 生,相 煎 何 太 急 。
七步诗曹植全诗的诗意
锅里煮着豆子,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七步诗的由来
七步诗的典故来源:《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曹植是曹操的四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曹
操死后,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弟弟曹熊在父亲亡时没来看望, 曹丕一再追问此事,曹熊因为害怕自杀身亡,曹植被押进朝廷。最后四兄弟的母亲
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成诗,否则杀无 赦。曹植便念出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急?”曹丕明白其中弟弟暗指兄弟情意,只好放了曹植。 这个典故的释义:现形容人才思敏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步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