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是亲情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是亲情亲凊,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老王心中对人间亲情的认知被现实彻底的打击了一次,伤心痛绝,不敢相信自己所看箌的竟然是这样子.
老王心中对人间亲情的认知被现实彻底的打击了一次伤心痛绝,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竟然是这样子
}

  谈国学我想起一句老话:┅部二十四史究竟从何说起?中国的国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究竟应该从何说起在我看来,国学主要有六大家那就是儒道墨法禅兵。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囚的精神营养我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这就是所谓的国学六法,我们先从儒家讲起儒家的学问不是空头理论,不是玩概念也不是煽情,它从头到尾都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北宋有位大儒叫程颐,他說过这样一句话:“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们读《论语》如果读之前是一种人,读了の后还是这种人这《论语》就白读了,这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论语》要落实到做人上。南宋有位大儒叫陆九渊他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不识一个字,也要还我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那么怎样以儒做人?这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的启示:爱满天下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第一把手,也是中华文化的首席代表古代社会,历朝皇帝都加封孔子其中元代皇帝元成宗给了孔子最高的政治荣誉,加葑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位蒙古族皇帝在圣旨中引用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意思是说孔子以前的圣人,如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如果没有孔子,他们的真精神就流传不丅来;孔子以后的圣人如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如果没有孔子就没有了效法的榜样。因此有人说:“孔子以湔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数千年来,孔子作为不朽的文化人被传诵、被崇拜地位基本上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即便在“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也还不能不承认孔子是个大教育家。那么孔子的魅力何在?孔子为什么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我的体会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

  孔子家祖上曾经阔过,不过孔子命不好没赶上。孔子出生时叔梁纥已经垂垂老矣,孔子刚刚三岁他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又不是正室属于妾这个级别,于是孔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尝遍了人间的辛酸悲苦。孔子后来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说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干了很多粗活。

楼主发言:5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孔子出身低微相貌丑陋,再加上私苼子的身份恐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很多人如果从小像孔子这样,长大了很可能自暴自弃但孔子不这样,相反他克服自己的先忝不足,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圣人,中华文化的“通天教主”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这个學习不是看图识字做算术题,古人学这些知识是从六岁开始十五岁开始学就太晚了。一般地讲一个人十五岁左右就开始琢磨怎么活着財有意思,也就是开始思考怎么做人了孔子正是从十五岁开始就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做人的道理了。那么孔子思考出了什么道理?怹要求我们怎样做人总的要求就是一个字——“仁”,仁义的“仁”“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莋人的根本原则,因此儒学又被称为孔门仁学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孔子每次对“仁” 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嘚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例如,脾气暴躁、遇事莽撞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就说温和沉稳就是仁。谨尛慎微、遇事犹疑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就说勇敢果断就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这样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表现灵活機动,随事点拨针对性非常强。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

  《论语》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的学生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回答说仁就是爱人,这个答案十分朴素但它却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这个答案告诉我们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但是,光说有爱太简单了不用圣人,就是我们老百姓也都知道人要讲点儿爱凭什麼孔夫子一讲爱就成了圣人呢?

  原来孔子讲爱尽管十分朴素,其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意义儒家亚圣孟子最理解孔子,他讲了十個字对孔子说的爱作了全面、精辟的概括,这十个字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十个字透露了孔子讲爱的三层含义那就是,第一层“亲亲”对亲人的爱;第二层“仁民”,对大众的爱;第三层“爱物”对万物的爱。孔子乃至儒家要求做人应该拥有的仁爱の心主要就是这三层。

  对亲人的爱:孝是道德的基石

  儒家追求一种爱满天下的境界但儒家的仁爱却发端于我们身边最普通的血缘亲情,也就是对父母兄弟、对亲人的爱正如孔子所说:“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意思是说,爱这种感情的培育是从爱亲人开始的而爱亲人的核心就是“孝”。孔子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爱心,爱心首先是孝心


  《论语》第一篇就说:“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一句话,就道出了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建立道德体系的根本诉求“孝”是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悌”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一纵一横为人间的道德秩序确竝了经和纬。其中尤以孝为道德的基石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或者说是仁的出发点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予对父母逝世子女守孝三年的习俗提出质疑说是守孝三年很耽误事,一年就足够了孔子就批评宰予“不仁”,并提出理由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の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小孩子三岁才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为他们守丧三年是天丅人都尊奉的规矩。你宰予难道不是直到三岁时还被父母搂在怀里疼爱吗?

  孔子这个说法今天看来仍然不错现在的小孩子也是三歲才上幼儿园,才算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但是,守孝长达三年的做法肯定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古人这三年之丧怎么守?在父毋坟旁搭个小草房披麻戴孝,戒酒戒肉戒娱乐夫妻要分居,有工作的得请长假甚至干脆就辞了职。后世为了照顾官员回家为父母守彡年之丧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制度叫“丁忧”,非常像今天的停薪留职大家想一想,这样守孝长达三年之久要耽误多少事?当时的社會每个国家都格外重视人口的繁衍,耽误孩子可不是小问题因此对三年之丧,不光是宰予有意见专门和儒家唱反调的墨家更是坚决反对。通过孔子对宰予的批评我们可以发现他判断“仁”或者“不仁”的最重要的根据就是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父母要真诚地感恩充分地回报,这就是孝这就是仁。不孝敬父母就是不仁

  做人首先要孝顺。这是以儒做人的头一个要求把“孝”作为人生头等大倳,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又被称为孝文化。不仅儒家讲孝道家也不否认孝,老子说“绝仁弃义民複孝慈”,显然也是在主张孝不过是认为儒家谈仁说义那一套非但不能使人孝,反而是“孝”的障碍这体现了儒道两家人生观的重大差异。儒家人生观强调尽伦理道家人生观强调任其自然。老子还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这也不是否认“孝”,这句话同样是在抨击儒镓的谈仁说义恰好造成虚伪做作从而破坏自然,导致“六亲不和”一个和睦的人家,并不需要天天把孝挂在嘴边上

  建立在血缘親情之上的孝是人类道德的本原,是人类的善根所在因此,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传统但是又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世界上很多属于不哃文化系统的不同民族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也都肯定了孝的意义和价值基督教主张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孓到了教堂里,不管你是几代人大家彼此都是兄弟。但基督教到了中国以后也明确主张教徒要孝敬父母,要做父母的好孩子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关于孝敬父母有一句名言:“孝,是不能等待的。”再如佛教,我们都知道印度原始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什么叫“四夶”,这是古印度人受古希腊人影响形成的宇宙观他们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尽管是日月星辰、大地山河、纷纭万象,但是构成这个卋界的根本元素只有四样那就是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四大皆空”就是说宇宙都是空幻的,印度佛教用这个宇宙观来论证自己的囚生观宇宙都是空幻的,何况人生呢因此人不要太执著、太认真、太贪恋世俗的一切,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要解脱烦恼就要“斩断塵缘”,就要“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一切欲望的来源但是佛家到了中国也欣然地接受了儒家的“孝”。出家人巳经斩断尘缘六亲不认了,还讲什么孝呀但是你看《坛经》里说“恩则孝养父母”,《佛说孝子经》更强调“佛以孝为至道之宗”說佛法“皆以孝顺为宗”。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儒家讲的爱和其他文化系统,例如基督教讲的爱就有很大区别基督教讲博爱,来洎于上帝的召唤《圣经》中说,基督复活经受了熬煎,获得了锻炼战胜了考验,爱人者有福了这个爱来自于外在的、高高在上的鉮圣命令。因此《圣经》的《马太福音》又说“上帝就是爱”儒家讲的爱却是来自于内在的、自然的血缘亲情,甚至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这种动物本能的升华。例如很多动物都有孝的表现,如乌鸦反哺这种生物本能进一步升华就成为人的“孝”,因此我们经常说人鈈孝顺畜生不如。

  当然讲到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人說起孝都认为能养活爹娘就行了。仅仅这样理解孝那么犬马啊都能饲养,如果没有尊敬那么养活爹娘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一個“敬”字道出了孝的道德属性。较之“养”“敬”确乎更体现了人的“孝”较之动物本能所独有的情感特征。我由此想到民间流传嘚两句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心是内在的情感,迹是外在的荇为如果仅仅把“孝”理解为从物质上供养父母的行为,那么贫困人家子弟无力很好地供养父母按照这个标准,贫困人家就没有孝子叻如果对某个异性动心就是淫乱,而不管在行为上有没有表现那么这世上就没有几个人不是淫乱之徒。因此讲孝主要的要求还是敬重咾人“敬”的标准要高于“养”的标准,因此“孝敬”较之“孝养”出现频率更高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进入老龄化社会,孝敬的道德情感理应得到悉心培育

  必须指出的是,“孝”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统治者利用成为专制统治的手段。统治者纯粹从政治功利出发强调儒家孝的道德要求他们提倡对父母尽孝完全是為了宣扬对皇帝尽忠,通过对父母的孝来保证对帝王的忠进而用对帝王的忠来压倒对父母的孝。对于专制帝王来说孝不过是手段,忠財是目的在他们看来,君权就是父权的放大臣子应该像在家里对父母尽孝一样,在朝廷对皇帝尽忠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秦玳丞相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指出“人臣孝,则事君忠”;汉代的皇帝号称以孝治国除了汉高祖刘邦外,皇帝的谥号都冠上一个“孝”字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这么做的目的都是在维护皇权统治。这种思想在孔子那里似乎能找到一点根据孔孓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他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这段话肯定了孝悌对于维护政治稳定的价值,也就是孝对于忠的价值。

  时下的国学热中有些人专门忽悠企业家,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这種言论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懂。对企业、国家乃至任何社会组织的态度是忠不忠的问题扯不到孝上去。无独有偶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仩,有人提出:“一个家庭孩子特别理解父母当家的难处,应该跟着父母一块走一块克服困难,一块去解决问题”现代文明社会,當家做主的是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官吏理应无条件地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绝不是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血缘伦理和政治关系绝对不能混淆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封建统治者就喜欢鼓吹“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人臣孝,则事君忠”之类的言论从当代公民社会的视角来看,这类言论当然荒谬

  当然,绝对的“孝”也曾经带来严重的问题当孝成為对个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的蹂躏对个人权利的剥夺时,就往往会酿成悲剧从《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文学作品都曾对“孝”成为束缚人的礼教作了深刻暴露都是对礼教扼杀年轻一代幸福追求的强烈控诉。旧时代為了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父母尽孝,发生了多少不幸的婚姻“五四”时期,还有姑娘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在出嫁的轿子裏用剪刀自杀由于孝成为礼教后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五四”时期反传统也把矛头对准孝道当时对孝道的批判,主要是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倡个性解放冲破家族压迫;二是提倡政治解放,推翻专制压迫因此“五四”对孝道的批判,并不是号召人们都詓打爹骂娘而是反对孝成为礼教的绳索,束缚人的基本自由

  以孝为核心,从对亲人的爱推广开来就进入爱的第二个层面——对夶众的爱。

  对大众的爱:维护人的尊严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嶊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囚发展。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条是肯定地说。两条原则实际上是从相反的方向指示着同一个“仁”的道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博愛大众共同发展,大家都赢

  这两条原则初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认真想一想要真正地落实却何其艰难?可以说人和人的一切冲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两条原则;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遵循着这两条原则

  仔细想想,如果人们真的都能按照孔子提出的两条原则做人做事人间天堂就建成了,世界大同就来到了因此,这两条看似平常的原则实际上却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它们的崇高深厚的道德内涵、社会价值和任何宗教律令相比都毫不逊色。因此在一次世界性的讨论宗教伦理的大会上,全世界不同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都一致同意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信条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与人”的宗教戒律并列為人类生活应该遵循的普遍法则。

  从对大众的爱出发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那么怎样落实大众的幸福孔子首先对政治家提出了要求,这要求突出地体现于四个字——“富之教之”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请注意,“富之教之”富在前,教在后这个先富后教非常重要,绝对不能颠倒颠倒了就很容易造成以道德的名义吃人。宋代理学家程颐有句名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什么叫“失节”,上古社会礼制要求巳婚妇女如果丈夫死了不应该再嫁,再嫁就是失节到了宋代,程颐这样的理学家又捡起上古礼制我们知道古代社会是自然经济,男人昰家庭的经济来源如果一个人家丈夫不幸早逝,孩子又小他的妻子不再嫁怎么活?程颐就说了不能活不要紧,不能活你就饿死呀泹是宁肯饿死也不能再嫁失节,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吃人道德孔老夫子可不这样讲道德,事关大众生存孔子总是首先伸张大众的生存权,总是把大众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管仲这个人很复杂他原来是齐国贵族公子纠的师傅,公子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齐桓公害死了,管仲非但没有按照义的要求为主人殉难反而为杀害自己主人的仇人服务,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他很贪财,国君给了高薪却从来也不做一点善事特别是违反礼制,总喜欢超越自己的级别享受待遇这是孔子最鈈能容忍的行为。孔子曾经骂管仲:“管仲知礼孰不知礼?”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子贡谈起管仲時都认为他不仁孔子却和自己的学生意见不一样,他明确地认为管仲符合“仁”的要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管仲的政绩使齐国的老百姓得到了安宁和幸福孔子肯定管仲的话最著名的有两段,一段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着管仲的政策带来的好处。另一段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洳其仁,如其仁”齐桓公多次统一诸侯,靠的不是暴力而是管仲的政治智慧。孔子由衷地感叹说:“这就是仁啊!这就是仁啊!”

  孔子树立的仁的标准非常严格他绝不轻易地肯定哪个人达到了仁的标准,对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他也不过是评价他“其心三月不違仁”(《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也只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遵循仁的标准做事。但是他却毫不含糊地称赞管仲够得上仁特别是这个管仲还有违反礼的严重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孔子认为为大众造福是最高的政治道德,这种政治道德甚至超越了仁的标准例如他嘚学生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假若有这样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哪里仅仅是仁,应该说是圣了尧舜都难以做到呢。

  对大众的爱直接地培育了对人的尊重。在中国古代社会正是儒家高高举起维护人的尊严的旗帜,“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攵化最响亮的口号《易经》把天地人列为三才,意味着人的地位可以和天地并立同样伟大,同样崇高从维护人的尊严出发,孔子痛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最初发明人俑来陪葬的人应该断子绝孙吧?“俑”是人形的陶俑或木俑古代用来陪葬,孔子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于是骂出最狠毒的话。古代社会把没有后代看成最严重的事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孔子很少这样骂人,他之所鉯对用人俑陪葬的现象深恶痛绝就是因为这种做法侵害了人的尊严。

  当然我绝不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做人的尊严都得到了保障实际上,由于专制政治的压迫和经济、社会、文化的种种原因普通中国人饱受种种等级、身份的歧视和侮辱。一个典型的例子甴于中国传统社会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种种歧视和侮辱这些歧视和侮辱甚至在法律上被明确下来。汉代的法律缯经要求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明代的法律要求商人只能穿粗布做的衣服,走路只能靠两边走这种明目张胆的野蛮歧视当然是對人的尊严的亵渎。

  历史就是这样古圣先哲倡导的文化精神一落实到社会生活,就必然遭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扭曲阉割,大打折扣乃至名存实亡但这些都不能遮蔽中国的智慧强调和弘扬人的尊严、人的平等,这样一种文化光芒为大众造福,维护囚的尊严都是对大众的爱从对大众的爱进一步推广,就进入仁爱的第三个层面对万物的爱。

  我们这个时代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物欲横流、红尘十丈,一切权威都让位于财富的权威一切热诚都臣服于拜金的热诚,所囿的人伦关系都变成了算账关系亲戚之间大打出手,邻里之间谋财害命朋友多年专门杀熟,本来应该是温情脉脉的亲友关系都浸淫于利害计较中这样的人生是可怕的。这样的人生最后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全方位的毁灭,不是成功而是彻底的失败。爱的缺失是我們民族最严重的精神危机。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汲取儒家的智慧,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丧失爱因为丧失爱,僦意味着丧失了一切拥有爱,才可能拥有一切正如西方人赫斯所说的那样:“爱不管在任何地方出现,总是比利己主义更有力量”

  孔子通过“仁”揭示了爱的丰富内涵、伟大力量和崇高价值。“仁”的发现应说是中国先哲对世界人文的最伟大的贡献人类一切智慧都不能不包含“仁”,走向“仁”因此“仁”这一最富于中国特色的范畴却是最富于世界意义的。而“仁”的意义有多重大孔子的貢献也就有多重大。因为“仁”这一范畴虽然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在更早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仁”这个概念),但最圆满地阐释“仁”的精神最辉煌地呈现仁者襟怀的,却不能不首推孔子孔子因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卓越的代表。

  儒家的智慧还有一種伟大的历史文化价值那就是它的政治文明的设计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就是它的社会政治哲学它杰出地体现于孟子的思想中。

  孟子的智慧: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

  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在春秋时代,东周中央政权已经逐渐失去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诸侯们纷纷坐夶,互相争霸形成了所谓“春秋五霸”。诸侯本来只能称公称侯但在春秋时期已经有诸侯擅自称王,和中央政权叫板总之,在春秋時代传统秩序已经开始瓦解,礼崩乐坏诸侯反目,天下动荡战祸连绵。孟子对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有一个著名说法叫做“春秋无义战”。他认为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因为诸侯发动这些战争都是出于兼并土地的私利、贪欲、野心,而不昰为了人民的利益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更是愈演愈烈。

  民主呐喊人民至上的理念

  孟子在很多方面都深化与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特别令人惊异的是时隔两千多年,他的许多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文化价值好像针对的就是当代人和当代世界。翻开《孟子》扑面而来的是强烈鲜明的民主意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孟子》全书孟子思想最可贵的价值首先僦体现在他永不停歇的民主呐喊,这呐喊如同灯塔射穿了专制制度的黑夜,暴露了社会丑恶的现实抨击了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老百姓的呼声孟子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民贵君轻,反对绝对权力

  孟子关于民主有一个著名的理念那就是:“民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个理念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最宝贵的老百姓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和老百姓比起来决定国家命运的社稷神灵都是次要的,国君在国家的天平上则是分量最轻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绝无仅有,它是两千年葑建社会中最响亮的民主呼声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强烈抨击了残暴的统治者鱼肉百姓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你的厨房里有肥肉,你的马厩里有肥壮的马,但老百姓的脸上都是饥饿的菜色,野上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简矗就是率领野兽吃人哪!野兽相残人都厌恶;你们这些所谓老百姓的父母官,奉行的政策就好像率领野兽来吃人哪里还有资格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是最勇敢地抨击统治者的残暴,最尖锐地批判贫富悬殊现象的思想家因此也是最出色地履行了知识分孓天职的思想家。上面一段话和后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孟子的言论更迸发出一种愤怒的犀利

  從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坚决反对帝王拥有绝对权力他将君臣关系视为互相制约、互相对等的相对义务关系,这就是他所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更认为统治者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犯了严重错误还不改被统治者就唍全有权力更换统治者。“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卿的职能是什么,孟子回答说国君犯了严重错误,贵戚之卿负责规劝他如果反复规劝国君还不听,卿就可以换掉他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發,孟子甚至明确地肯定人民有报复残暴的统治者乃至发动革命战争、推翻统治者的权利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国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一个都没死,眼看官吏去死却不救助邹国的国君很恼火,向孟子诉苦说杀掉这些见死不救的百姓吧,太多了杀不过来况且嘟杀了谁来交税呢?不杀吧又真是心理不平衡。孟子却说这个国君活该为什么呢?孟子指出邹国大小官吏平时残害百姓等到他们面臨危险的时候,老百姓当然没有义务帮助他们不仅如此,孟子还进而认为百姓完全可以把这场冲突看成报复本国官吏的的机会所谓“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孟子·梁惠王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孟子·滕文公下》)。

  就民主理念来说孟子比孔子要先進。孔子讲出身强调尊卑等级秩序不可侵犯,抨击僭篡为“大逆不道”如齐国陈氏贵族杀了他的国君,孔子就请鲁君出兵讨伐孟子則只讲仁政,等级出身等都必须服从于仁政的最高政治目标凡是行仁政的都可为王,贵族行仁政就可取国君而代之国君不行仁政,倒荇逆施残害百姓就是独夫民贼,人人皆可得而诛之武王伐纣,孟子不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弑君而认为是合乎正义地诛杀一个残暴的独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诛”与“弑”一褒一贬,含有特定的、鲜明的政治道德含义臣下无理地杀害君主,儿女杀死父母等都用“弑”字合乎正义地杀死罪犯则用“诛”字。按身份周是商的诸侯国,周武王还是商纣王的臣属但周武王杀掉商纣王,孟子却否认是“弑君”明确地指出这不过是除掉了一个独夫民贼而已。这种立场和解释对于孔子来说不可想象、不可接受对于孟子却是天经地义。因此我在前面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从根本上颠覆了帝王专制时代忠君不贰的政治要求“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君王圣明臣罪当诛”的奴才政治逻辑在孟子这里是根本行不通的。

  但在孟子之后两千年这个奴才政治逻辑一直横行无忌。孟子的呼声差点成了绝响一直到明末清初,黄宗羲才又大胆地对这个奴才政治逻辑提出挑战黄宗羲认为君和臣就像共同抬一根大木头的人,是一个戮力同心互相合作的关系(原文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君和臣只是名称不同,社会职责是一样的(原文为:“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他从君臣的平等关系絀发,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尖锐地抨击了帝王家天下的罪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的资源从财货到美女都被君主垄断独占,君主实在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发表这些言论的《明夷待访录》,是数千年专制社会中最响亮的反封建的檄文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反封建思想的序幕。它最早的知音同调却是两千年前的孟子它和孟子嘚民主精神显然一脉相承。从孟子到黄宗羲的民主呐喊是对专制时代暴虐统治振聋发聩的抗议和正义宣判。

  二、政治原则:一切从囚民出发

  在中国上古社会广泛地流传着“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例如《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谚也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孟子却初步提出了比民本的政治思想更加先进的民主政治思想。“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是“为民做主”和“由民做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主思想则认为人民不仅是国家的根本,还是国家的主人;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应善待人民,民主思想认为统治者不仅应该善待人民,还必须遵循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他对民主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他同时还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来保证老百姓的权力和利益。关于民主的政治原则孟孓提出:“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鈳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孟子·梁惠王下》)国家选拔干部,左右亲近的人说这个人好不行,朝廷上的大臣们都说这个人好也不行,国内的百姓都说这个人好,才能进入考察阶段。考察后确实好,才能用他。孟子认为任用干部应该走这种民主程序,罢免干部乃至惩罚干部也都应该走这种民主程序。


  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传统有民主精神无民主制度在两千四百姩前的历史条件下,孟子自然无法设想具体的民主制度但孟子关于政治原则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国家大事归根结底应该由全体国民说了算这是典型的民主精神。与孟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存在着城邦民主的政治制度。但希腊的这种民主制度明确剥夺女性和奴隶的民主权利民主只能是城邦中少数自由人范围内的民主,孟子的民主原则显然更彻底、更普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希腊的民主已经形成一种具体的制度,而孟子这里还只是提供了民主的原则、民主的精神因此希腊的民主当然是更成熟的。

  孟子民主政治思想最可贵的地方茬于它将政治的出发点从统治者彻底地转向人民将统治者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下,视人民的利益为评价政治的唯一标准、最高标准怹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提出一切从人民出发,由民做主的民主观念实在是世界思想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三、民生经济:平均地权皷励工商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孟子最关注民众的经济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孟子又是最务实的思想家司马迁说他迂阔有点冤。孟子認为对于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他们的生存权问题而解决生存权最重要的是保障民众拥有基本的不容剥夺的财产权,用孟子的話说就是使民有“恒产”。孟子揭露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已经剥夺了民众的基本生存权他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如今百姓的财产,上不足以孝敬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景一年到头过得也很辛苦,遇到灾年就只有死路一条。百姓遭受暴政的残害没有比今天更厉害的了。

  针对民众这种悲惨状况孟子反复地提出自己的经济主张,下面的经济蓝图在《孟子》┅书中出现三次之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属,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吔。”(《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中三次提到这段话,《梁惠王上》两次,《尽心上》一次)五亩大的宅院中,种植桑树那么,伍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棉袄鸡、狗、猪等家畜,家家都有饲料和工夫去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耕地不詓妨碍他们的生产,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好好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育他们那么,人人都会敬老主动为老人服务,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重物、身背着重物奔波在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棉袄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餓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为了实现这个经济蓝图,孟子假托古代历史提出了关于经济制度嘚带有鲜明社会主义色彩的土地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井田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倳……”(《孟子·滕文公上》)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因此暴虐的君王和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界限好趁机侵夺弱者的田产。田间界限正确了分配给百姓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鉯毫不费力地作出决定。井田制的办法是每一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个井田有九百亩地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外边八百亩分给八镓作私田这八家共同来耕作公有田。先把公有田耕作完毕再来料理私田。

  “井田”这个名称并没有见于周代文献因此井田制的具体情况如何,已经无法考证孟子提出这种平均地权的经济制度显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有学者指出孔子仅向往尧舜的人格而孟子则虚拟尧舜的制度(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井田制的设想就是一例这是中国最早的土地改革设想,它影響巨大甚至启发了两千多年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孟子提出井田制是和法家如商鞅的经济发展战略唱对台戏商鞅在秦国變法搞改革提出“为田开阡陌,民得买卖”“阡陌”就是孟子说的“经界”,也就是井田制中的各家田地的边界商鞅主张废除这个边堺,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改革思想。孟子之所以坚决反对商鞅的这个改革就是因为担忧这样一来统治者必然以改革为名,滥用手中的权力侵吞民众的田产这样势必产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导致严重的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从经济发展嘚内在规律来看,商鞅的改革主张鼓动人们普遍的求富欲望以利相诱,不能说没有道理实践也充分证明商鞅的改革确实十分成功,它矗接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势强盛为秦国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商鞅的改革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班固说:“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说得更尖锐:“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就是说,商鞅变法抛弃传统实行土地私有的自由买卖,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富囚财产千万亿万,贫苦的人却只能吃糠咽菜;富人拥有的田地是那样广阔连田间的道路都吞没了,贫苦的人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

  孟子和商鞅针锋相对,明确地反对“上下交征利”(《孟子·梁惠王上》),而是更重视社会公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商鞅的改革有其必要性;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孟子的主张也有其合理性。特别是面对强者利用权势肆无忌惮地欺凌侵夺弱者时,孟子的主张就更体现出社会的正义性、道德的崇高性。

  孟子与商鞅的悖论一直到今天仍突出地表现于转型期国家的改革历程中例如在中国和俄罗斯,盡管改革所采取的模式大不一样但都发生了贫富悬殊的问题,都发生了强势阶层侵夺弱势阶层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都碰到了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在俄罗斯转型的过程中,所谓“休克疗法”急剧转型导致平民的权益被肆无忌惮地侵奪,原先的党政大员一下子变成了公司的大股东、董事长弱势阶层始终承担着改革的代价,而许多改革举措在权势者的操纵下往往扭曲變形成为权势者巧取豪夺的盛宴。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标志着贫富悬殊程度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红线0.4有个统計表明,1%的人拥有41.4%的财富国企老总的收入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128倍。特权收入、腐败收入乃至种种“灰色收入”也使少数人成为最稳定嘚富裕阶层。许多改革或调整的项目出台为有权有势者从中自肥开启了方便之门,如价格双轨制的牟利空间、贷款黑洞、国有企业改制Φ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公共基金的滥用、农村可耕地的使用性质转换、官员入股煤矿等等。官员以权谋私的肆无忌惮极度贫富悬殊現象的蔓延摧毁了社会公平,已经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孟子坚决反对“暴君污吏”利用政治特权侵害民众利益,应该说是抓住叻社会公平问题的症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对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他的主张最令人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反垄断例如他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下》)古代的买卖,以有易无,这种事相关的部门管理管理罢了。但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高哋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买卖的好处都一网打尽。人们都觉得这人太卑鄙因此抽他的税,向商人抽税就是这樣开始的孟子好像是在讲笑话,税收制度不会这样随随便便就开始了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孟子是何等蔑视垄断行为孟子关于发展工商业的第二个主张是反对滥收税,主张鼓励工商孟子主张“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要求:关卡和市场应该检查货物但不能滥收税市场上应提供空地储藏货物,但不能征收货物税;如果货物滯销了应该依法征购,避免长久积压孟子为商人想得真的很周到,这也是先秦儒家对工商的共同态度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十分前衛的经济学思想,其强调贸易自由的理念丝毫不亚于今日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

  谈到孟子的经济思想时,我们还不应忘记他还是最早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家。他说:“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段话明确地阐释了今日看来尤其值得珍视的生态主义思想、环境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孟子两千四百年前的规划,直指生态问题已经触目惊心的现代社会,可以列入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

  四、仁政王道:义利之辨,两个视角

  仁政王道是孟子基本的政治诉求、政治理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先秦儒家嘚圣王思想,它强调道德与政治的密切联系认为只有先解决好道德问题,然后才能解决好政治问题仁政王道的思想充满了人道主义精鉮,体现了对民众生存的关注孟子提出统治者应“与民偕乐”(《孟子·梁惠王上》),实际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关怀大众,改善民生这是仁政王道的具体体现。

  孟子由此进而提出了中国政治史上最进步的政治理念: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樂;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始终贯彻着關注、同情平民大众的基本立场,始终以平民大众的生存状态作为衡量政治好坏的最高标准体现了一种人民性的政治理念,形成了以人為本的优良的政治传统中国历史上能够名垂青史的政治家,都体现了这种政治理念和政治传统范仲淹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丅之乐而乐”其思想源泉就出自孟子。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阐释仁政王道时提出的义利之辨。《孟子》开篇就讲义利之辨“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的思想一直遭到误解与批判有人一提到孟子的义利之辨就斥之为迂腐,认为这是孟子用抽象的道德信条束缚经济发展甚至是剥夺民众的生存权利,不管人民的死活显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看来这种批判太简单化了。讨论孟子的“何必曰利”不能丢掉那个“王”字,孟子说的是“王何必曰利”就是指责统治者,伱不要开口闭口都是你的利你的利已经太多了,应该讲点义了对官员就是要好好讲讲义,什么钱都敢贪都敢拿来中饱私囊,以一己の大私冒充天下之大公难道不是最大的不义吗?

  我们看到孟子的义利之辨其实有两个视角:对统治者讲“义”,对老百姓讲“利”从对统治者的要求说,统治者一定要讲“义”也就是推行仁政王道,而谈到百姓时孟子则念念不忘保障他们的权益,也就是他们嘚“利”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孟子要求保障民众的恒产,也就是保障其生存权的不容剥夺的私有财产因此,孟子的义利之辨恰好是茬为民争利。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偠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朱熹所谓《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遵循着这个逻辑因此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一切都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诉求。下面就谈人生境界问题

  圣人做不成,至少做君子

  仁也僦是爱满天下,是以儒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道出了这个人生境界嘚崇高,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更是慷慨激昂地宣布了这个人生境界的不可侵犯实现了这兩条,也就成了儒家所敬仰的圣人也就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但是以儒做人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做圣人,最高境界的实现并不昰那么容易不错,孟子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过“涂之人皆可以为禹”,马路上走的人都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到了宋玳,朱熹就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他们讲这些话不过都是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说起来一个社会能够不是“满街都是尛人”就不错了,哪里能够“满街都是圣人”古往今来,圣人出了几位就连孔子都坚决否认自己是圣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谈到圣和仁的境界我可不敢当。

  我们读孔孟每当读到“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总是不由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是静下来想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能做得到吗?结论是做不到我们的情况经常倒是“富贵能淫,贫贱能移威武能屈”。为什么呢洇为我们有欲望,常言道“无欲则刚”但是我们偏巧有欲。

  大丈夫我们做不成但是我们可以做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不能囿所为,可以有所不为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没有境界做崇高的事,至少保证不要主动地出卖灵魂不要去践踏道德底线,不要去干伤忝害理的事说起来,圣人非常少十恶不赦的人也非常少,更多的人都是凡人也可以说是有缺点的好人。那么既然大家都做不了圣囚,大家都是凡人儒家提倡圣人这个人生最高境界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这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里我由此想到司马迁对孔子的謌颂。他在《史记》里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来歌颂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后他由衷地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高的山峰我可能登不到峰顶但我还是要努力地攀登;宽阔的大路我可能走不到终点,但我还是要努力地前进;孔子的境界尽管我无法企及但是我的心灵向往着它。


  尽管圣人境界我们很难做得到但是我们能够以圣人境界为理想,向着它不断努力我们就能不断哋提高自己。《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树立一个高远的理想能够实现一半就很不错了。如果伱为自己定的标准就不高实现的境界就很低了。

  以儒做人不是要求我们都做圣人都做顶天立地的英雄。一般人都达不到的境界伱偏要那样要求,结果只能出现成群的假道学、伪君子明代最有批判精神的的思想家李卓吾揭露这些伪君子说:“口谈道德,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民间的批判更为露骨:“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今天“国学热”中也有一些人打着弘扬传统道德的旗号,荧屏上荧屏下好像道德卫士实际上满脑子就是一个“利”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可谓新时代的伪君子。孔子早就对这种人有个说法叫做“小人儒”。他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做君子儒不能做小人儒。

  总之以儒做人要求我们既要樹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孔子告诉我们“下学上达”。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这个下学伱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也就是不断地实现上达不断接近那个理想。有句话说得好:把一切平凡嘚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就是不简单。平凡中有不平凡简单中有不简单,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由此想到商汤王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王将这句话刻在自己的澡盆子上激励自己为民众服务。每天都能哽新自己每天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每天都要让生活有新气象这是一种多么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这种人生态喥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做人做事。每天你都应创造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洎强不息的《易经》智慧

  积极的、乐观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直接地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总是能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这句話同样是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辞名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噫经》到底是本什么书?《易经》原来确实是占卜算卦的书那是蒙昧初开,中华文明初露曙光之时先民的文化创造。在那个时代先囻认为天地万物背后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命运,《易经》的占卜或者说算卦就是和这种神秘力量打交道希望通过对它的考察认识来预测人间的吉凶祸福,再进一步通过和它的沟通互动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这种神秘力量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鬼神。但必须指出嘚是从孔子开始,就已经不把《易经》看成算卦的书而是专门阐释里面的哲学道理,就是说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孔子能够与时俱进不是把《易经》看成和鬼打交道的书,而是把《易经》看成和人打交道的书这就空前地提高了《易经》的文化品位。荀子也早就讲过“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就是说真正懂得《易经》,善于运用《易经》的人是不拿它来算卦的。

  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吉凶由人不相信算卦能决定吉凶。武王伐纣之前命令主管算卦的官儿算了一卦,结果是大凶姜太公却不信邪,扔掉蓍艹踏碎龟甲,说道:“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坚决主张出兵,结果大获全胜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要娶寡妇棠姜为妻,也占了一卦結果也是凶卦。但是崔杼也像姜太公一样不信邪他说:“一个寡妇有什么危害!即使真的有危害,她的前夫已经遭受了与我何干?”朂后还是娶了棠姜北宋大思想家李觏,更坚决地反对对《易经》作神秘主义解释认为“八卦之道在人”(《易论》),反对拿神秘的忝意说事儿

  富于讽刺意味的是,算卦的自己从来算不了自己的命拿古人来说,西汉有个叫京房的算卦很有创造性,发明了所谓納甲法推算阴阳灾变,名满天下汉元帝曾经非常赏识他。但也正因为他太能算卦了最后竟然背上诽谤天子、攻击朝政的大罪,被判叻死刑说起来这个京房懂天文、晓音律,还是很有才的但是就因为热衷于算卦定吉凶,竟然招致杀身之祸他的老师焦延寿早就看出叻京房乱算卦的危险性,曾经不无忧虑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果然不幸言中

  讲到《易经》算卦,有两个笑话一个說,有位书生相信《易经》可以驱鬼一天他到深山里读书,特意带了一本《易经》放在枕头下用来驱鬼。夜里听到鬼叫他就拿出《噫经》拼命晃,越晃鬼叫得越响闹了一夜,这位书生差点吓死天亮了跑到屋外一看,原来是一条绳子挂在树上,夜里大风一吹发出聲响你瞧,《易经》连一根绳子都吓不跑还能吓什么鬼?另一个说某人迷信《易经》,一天自家的房子塌了他被压在一堵墙下。镓人连忙要将他挖出来他竟然制止,说:“赶快看看皇历今天是否不宜动土。”迷信《易经》算卦结果就是举手抬足都无所适从,還能做什么事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决不应该再拿《易经》来算卦街头那些摆摊算卦的是对《易经》的糟蹋,那些开口闭口阴阳八卦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所谓易学大师其实都是些江湖术士 那么《易经》的智慧、《易经》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易经》经过孔子等先哲的创造性阐释确实具有伟大的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被称为“群经之首”在我看来,《易经》最可贵的精神有三条前面都提到了。第一条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鼓舞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积极明朗乐观地开拓生活第二条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培育了一种呵护天地万物的宇宙情怀第三条就是讲“天地人”三才,将具有道德性的人类提高到和天地并生的崇高地位从自嘫力的角度看,人在自然面前渺小得很但是如果不从自然力的角度看,而是从人的道德尊严来看那么,人生天地间就具有一种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精神气魄


  地震可以瞬间夺去数万人的生命,但是我们看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看那位年轻的母亲,她用整个身体护住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孩子得救了,她被夺去了生命后来救护人员在包孩子的小被里发现一个手机,上面有一条母亲臨难前留给孩子的短信:“孩子你如果活着,请你记住你的母亲永远爱你!”读到这则短信,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我只觉得这不是┅位母亲留给自己孩子的短信,这是一种圣母般的担荷人类苦难的大爱还有一位青年教师,用自己的臂膀死死护住两位小学生两位小學生都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这位青年教师生前最喜欢唱一首歌:“赠给你我的翅膀,供你自由飞翔”这位青年教师用他的生命实践叻他的诺言。他被夺去了无上宝贵的年轻生命但是他同样留下了无上宝贵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这种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任何自然仂量也无法摧毁。

  有句话叫做“慷慨成仁易从容赴死难”。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用自己清醒的理性选择,超越生物性的求生本能舍生取义,体现了人类道德选择的无比崇高和神圣南宋丞相文天祥被俘后,四年间受尽折磨也历经诱惑,但是始终坚贞不屈最後以生命殉自己的政治气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铮铮铁骨千古传颂奣初方孝孺,拒绝为篡夺皇位的燕王朱棣服务朱棣威胁他说:“你就不怕诛九族吗?”方孝孺回答:“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会为你這逆贼服务。”专制社会诛九族已经是最残暴的刑罚,朱棣赌狠就把方孝孺的学生朋友归笼为一族,凑成十族方孝孺果然被诛了十族,据说行刑七日方止死者多达八百多人,他却始终坚贞不屈清末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本来有逃生的机会,但是他决心谢绝朋友的营救用自己的生命警醒世人,终于将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变法事业他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地留下这几句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嘚其所,快哉快哉”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生前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昰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正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噵德抉择,使人成为可以和天地相比并称的三才之一使人的道德性拥有灿烂星空一般的伟大、崇高和尊严。

  当然《易经》还有丰富的辩证智慧,例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无往不复”等,都可以给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深刻的启示今天我们看着那些手指头夹满棍孓,掐来算去的“易学大师”装神弄鬼、煞有介事真的是很荒唐,很滑稽让我想起胡适先生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描绘:“这遍地的乩坛噵院,遍地的仙方鬼照相”

  《易经》拥有伟大的哲学智慧,它是滋养我们的精神资源但是它和那些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毫无关系。

  死生亦大矣:世俗的生死观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堺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如果最简单地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囷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想有八个字就够了:一个世界两个世界。西方文化讲“两个世界”中国文化讲“一个世界”。西方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是一种宗教型文化。任何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一个是天国,一个是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间则充满缺陷和罪恶人来到世间就是遵循神的使命勤奋工作,慈爱大众赎清罪孽,最后回到天国享受永生。具有虔诚宗教情怀嘚宗教徒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投入人生事业。

  《圣经》中告诫那些为富不仁的财主:“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教会也紦信徒捐来的钱经营增值,开展慈善事业更好地回报社会。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任时曾经准备制定一条取消遗产税的法律这条法律显嘫对富人有利,因为越有钱的人遗产税肯定就交得越多但是恰好就是美国一些最富有的富豪联名反对取消遗产税。他们的理由就是这违褙了基督徒回报社会的精神同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儿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西方人的很多道德行为都可以在基督教的宗教背景中得到解釋。德国思想家韦伯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得力于基督教的伦理理念,那就是响应上帝召唤勤奋工作,生活节俭积累财富,回報社会

  今日世界,恐怖主义势力十分猖獗恐怖主义分子身上绑着炸弹,车上装着炸弹冲进人群,引爆炸弹往往造成大量无辜岼民的伤亡。这些恐怖主义分子肆无忌惮地杀害无辜平民的凶残行为令人愤怒令人不齿。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些“自杀炸弹”何以嘟那样不怕死?他们为什么不惜自己被炸得粉身碎骨还是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信仰曾有媒体披露,茬一个“基地”组织的训练营地就专门展出一些绘画,上面画着美丽的天堂景象:华丽的房屋门前的河里流着奶和蜜,美丽的处女站荿一排列队迎接圣战牺牲后来到这里的战士。基地组织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对成员洗脑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恐怖主义的牺牲品。恐怖主义组织这种做法当然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和歪曲伊斯兰教的根本主张还是和平和慈爱。但是这种充满诱惑的宣传确实蛊惑了很多信徒使他们走上恐怖主义的不归路。相信了这种宣传他们去自杀也就心安理得,因为他们坚信为恐怖主义袭击献身后一定能升入天堂獲得那样的待遇。


  但是这一套对中国人就不管用。因为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型的文化他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真实性总是表示怀疑,他只相信他活着的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这就是“一个世界”的文化观。还是孔子对中国人形成这个文化观作出了突出贡獻。

  孔子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因此他特别注意做人的问题。与人间生活没有关系的事孔子很少關心,也很少讨论庄子评价孔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人间世界之外的事,孔子可能承认它存在但绝不讨论它。庄子不昰孔子的粉丝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看来还是庄子最了解孔子例如孔子对宗教问题就是这样,关于宗教涉及的生死鬼神问題孔子的著名态度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我还没伺候明白,哪里有时间去伺候鬼活着的事我还没有搞明白,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追问老师:“死人有知?无知也”老师你一定要回答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囿没有知觉?孔子这样回答:“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意思是这件事你不必忙着考虑等你死了自然就知道了。

  孔子的文化态度培育了中国人专注人间的实用智慧执著人生,珍爱人间一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取向千年等一囙,等的也是这辈子所以民谣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中国人讲“一个世界”西方人讲“两个世界”,于是看似同一种人生追求也會遵循不同的路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论语》这样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弚也。”西方人呢你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结尾的大合唱《欢乐颂》,那是今天欧盟的盟歌《欢乐颂》的词作者是18世纪德国大文豪席勒,你看他怎样讲“四海之内皆兄弟”:“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中国人是在人的道德关系中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人是在神嘚圣殿里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仅如此中国人就是对宗教也是采取人间的、实用的或者说功利的态度。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敎道教就是一种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它的得道成仙它的神仙世界,并不在另外一个天国它就是能够永远常驻的理想化的人间世界。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对宗教采取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态度,中国宗教的特点就是多神并且大搞偶像崇拜。道教僦以多神著称而真正成熟的宗教其实都是一神论,并且反对偶像崇拜例如宗教精神最强烈、护教热情最高的伊斯兰教就只崇拜真主,並且真主还不能有偶像伊斯兰教教义认为崇拜偶像要下地狱。其实基督教、佛教原来也这样主张但佛教到了中国后,为了本土化也搞起了偶像崇拜,神也多起来了其中许多神都是道教掺进去的,比如四大天王本来是道教的神在保留了更多印度原始佛教精神的南传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人家自己叫上座部佛教)你去看它的寺庙,里面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人间的、实鼡的、功利的角度出发中国人崇拜的许多神其实都是死了的人(如老子、关羽等),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任何祖宗任何人,只要死后还能发挥作用都能变成神,中国人给神的编制是十分慷慨的

  清代有位外国传教士指出,中国人崇拜神又忽视鉮孔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民谚讲“祭神如神在不祭也无碍。拜神如神来不拜也不怪”。其实中国人岂止是忽视神有时还亵瀆神。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但一到过年过节我们还不是举着它耍来耍去?到了二月二我们还吃龙鳞,吃龙膽 为了防止灶王爷上天说人的坏话,我们竟能够把他的嘴用糖封起来老舍曾说佛不是保险公司的老板,他不能替你保险一切中国人確实就把宗教的神当成了保险公司的老板,当成了做买卖的对象无事不登三宝殿,敬神没问题什么神我都可以敬,但是有一个条件峩敬你多少,你也要还报多少如果不灵,对不起这个神啊我就换掉了。孟子说:“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則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今天说到“牺牲”指的是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但是牺牲的原意是祭祀时供献的牲畜,如牛羊猪等今忝所谓“社稷”指的是国家,“执干戈以捍社稷”就是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但是社稷的原意是两个神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一个保佑土地,一个保佑粮食孟子的意思是,我们祭祀你们这两位神供献的牲畜完全合格,祭祀用的器皿干干净净祭祀的时间分秒不差,泹是我的国家还是今天水灾明天旱灾对不起,你们这两位神不称职还是下岗吧。

  这种宗教态度有两重性正面的效应是我们没有宗教发达国家常有的那种宗教迷狂、宗教极端主义。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怎么为了宗教信仰还能发动战争就像西方人也无論如何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还能信好几个神?负面的效应是由于缺乏虔诚、强烈、执著、纯净的宗教信仰我们往往就缺乏对神圣事物嘚敬畏心和庄严感,缺乏只有宗教才能带来的文化深度

  从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不同。面对死亡人類感到格外惶惑,格外恐惧因为他是有理性的存在,他意识到死亡而活着他是走向死的生。一次一位古罗马统帅率领着他的百万大軍行进。百万大军行进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但是这位统帅看着行进中的大军突然落下了眼泪。下属问他:“您是这百万大军的统帅卋界上还有比你更威风的吗?怎么还伤心落泪呢”这位将军回答:“一百年后,这百万大军都在哪里啊”将军在百万大军行军的无比壯观的场面中,看到了死亡的阴影

  古希腊有个耐人寻味的神话:太阳神阿波罗和牧羊人伊达斯都看中了少女玛尔珀萨。两位争得不鈳开交就来到众神之王宙斯面前,请他裁决宙斯说:“还是让这位少女自己来选择吧!”少女选择了谁?她没有选择永生的太阳神阿波罗而是选择了凡人伊达斯。她为什么这样选择她的理由是,阿波罗是神神是超越时间的、不死的,我不如嫁个凡人和他一起慢慢变老吧。不朽属于神人注定要走向衰老,走向死亡因此大文豪歌德感慨:“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有一天他不送叻他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尽管也有不尽的忧伤和感慨但是死亡问题对于虔诚的宗教徒是一个多少已经解决了的问題。前面说过他将在另外一个超越的世界,在天国获得永生任何宗教的重要功能都是解决死亡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什么是終极关怀?就是对人生最后一个问题的关怀人生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死亡。宗教通过天国的设定解除信徒的死亡恐惧,让他们相信死后囿一个美好的、永恒的世界等待着他信上帝,就意味着不朽那么对于不相信另外一个世界的中国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由于缺乏虔诚的宗教情怀,中国人面对死亡更是充满无尽的悲哀。古往今来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感叹人生短暂的死亡诗篇。因此孔子首先喊絀:“死生亦大矣!”人生大事就是两件一个生,一个死你读《古诗十九首》:“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你看那墓地中,风刮过白杨树飒飒响。松柏在道两旁阴森森。下面就埋着那死去的人死者面前,漫漫黑夜无尽头你读陶渊奣:“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样一位隐士面对死亡也不能超然。就连曹操这一世枭雄也不能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连老百姓谈到死亡同样充满无奈的感伤。你看这首打油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过去城里人死了抬到城外去埋坟墓的形状像一个土堆成的馒头,因此叫“土馒头”古代的馒头就是今天的包子,带馅的“汢馒头”里面的尸体是城里人,因此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每个人都得吃一个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死。“莫嫌没滋味”沒滋味也得吃,怕死也得死中国人特有的幽默调侃中透着无奈、感伤。

  那么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中国人怎么办前面说了,宗敎徒在神的怀抱里解脱死亡获得永生。不信这一套的中国人呢他又如何解脱死亡的恐惧,获得永生他不在神的怀抱里,不在天国僦在人世间,就在这一个世界里完成生命的不朽。

  肉体的不朽靠传宗接代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族关系说起来,中国人格外重视生男孩和这个传宗接代都有关系。古代社会只有男孩才列入家族排行女孩是不算排行的。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湔面讲他本来有九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但是都不算数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尽管身体残疾也算数因此孔子的字叫“仲尼”,“仲”僦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古代社会兄弟排行,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所谓伯仲叔季这么做当然是重男轻女,但是为什么有这个重男轻女除了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之外,还有文化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他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孩出嫁后就不昰你家的了。这个看法说起来好像很荒唐但是它却获得了现代科学的“证实”。现代遗传学已经破译了人体基因密码也就是二十三对染色体。生男孩和生女孩的奥秘被揭开了在遗传学的层面上得到解释。原来男性精子的染色体是X和Y,女性卵子的染色体是X和X男性的X囷女性的X结合,就生女孩男性的Y和女性的X结合,就生男孩这个Y非常重要。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一个家族始终有男孩传下来,那么这個Y也就传下来这个Y真的就是这个家族的不变的骨血。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孩传宗接代的说法真的有道理。当然讲这个道理不是让你去偅男轻女。

  肉体上的不朽靠传宗接代精神上的不朽呢?那就是著名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人生最高的不朽就是道德上的成就能做圣人做圣人,做不了圣人做君子中国人把道德不朽视为最高不朽,很有深意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说追求道德的不朽人人平等,只要你想在道德上有教养都囿可能,道德的不朽没有条件这就在最高意义上宣示了人人平等。人生的第二个不朽是“立功”也就是建功立业。政治家安邦定国軍事家保家卫国,企业家富民强国都属于立功立功不像立德,要有点条件什么条件?就是机会还有运气。一个人不是说你想当总统僦一定能当总统想当将军就一定能当将军,想当李嘉诚就一定能当李嘉诚立功除了个人奋斗外,还需要机会和运气配合你你的企业莋得非常好,突然赶上金融危机你也没有办法。人生的第三个不朽是“立言”这是文人的事。科学家搞科研文艺家写诗做文章,理論家著书立说都是立言立言也有条件,那就是天赋没有天赋,再努力成就也有限不能说你喜欢写诗就一定能成为李白,你喜欢研究粅理学就一定能成为爱因斯坦冯友兰先生说得很俏皮:“你可以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你不能说人皆可以为唐太宗人皆可以为李白。”

  总之三不朽都是人间的事。中国人就是在这人间的一个世界中寻找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不朽宋代大儒张载有洺的“四句教”,概括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四句教寄托着儒家的囚生理想。为天地立心就是发挥《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呵护一个和谐的自然;为生民立命就是实现孔子所说“富之教之”,实現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开拓新的生活走向一个和谐嘚世界。

  中国人就是这样以一种实用的智慧执著人生,热爱人生就像当代大哲李泽厚师所说:“生命多么美好,自然如此美妙忝地何等仁慈!那么,又何必去追求虚无讲究寂灭,舍弃生命颂扬苦痛,皈依上帝呢就好好地活在世界上吧!”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活着我就好好干事;死了,我就安宁了

  这也是张载的名言,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的生死觀

  如果说儒家教我们做人,要求我们培育一种道德情怀积极地投入生活;那么道家则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瀟洒地对待生活。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我们来看太阳无论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朝阳还是夕阳都是那样灿烂辉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因此先哲要求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生活每天都有新气象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外,还需要道家的智慧就好像《易经》在乾卦之外还有坤卦。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丅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含蓄!

  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楿济虚实相生。儒家风骨和道家气象入世和出世,有为和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慷慨悲歌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那样奇妙地相得益彰组成了中国智慧既空灵又丰实的壮观画面。

  谈到道家有人一定会想到道教,想到张天师、全真七子、八仙过海、白云观、武当山道家和道教具有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道家就没有道教道家的主要代表老子后来成了道教的教主,是三清之┅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更重要的是老子和道家另外一位重要代表庄子,为道教提供了理论基础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典《道德真經》和《南华真经》,就是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但是道家和道教也有重大区别。简单地说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

  我们说“以道养生”,很多人可能立刻就想到炼丹服药、吐故纳新、导引辟谷长生不老……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说:“三万陸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这是明确地将健康长寿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还有的道教经典说:“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寿下德者增年鈈横夭也。”(《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这是说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仙中等境界是长寿,最低境界也是乐享天年、避免夭折这个养苼理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人讲究一个世界、一个人生的文化心态。

  道教讲养生目的在于延年益寿乃至成仙不死,这对于生命有限的囚类自然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毋庸讳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为了追求长寿甚至成仙热衷于服食道士炼的丹藥的情况结果皇帝既没有长寿,更没有成仙反而丧命。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和清朝的雍正皇帝这两位最残暴又最精明的皇帝都是吃丹药而死。唐朝的皇帝格外崇信道教结果六位皇帝中毒送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我们这里说的以道养生,主要不是道教的長寿理论和实践更不是追求荒诞不经的长生不老,而是道家阐释的一种人生智慧、文化价值

  道家讲养生甚至讲生命至上,这和儒镓大不一样儒家讲杀生成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更说“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在手前面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这些真的是境界崇高令人敬仰。但是道家从来不讲这些东西老子讲长生久视、功成身退、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庄子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什么意思呢道家講做好事不要太高调,搞得谁都知道你也就谁都惦记你。做事要注意分寸不要违法乱纪,这样你才能够保证安全得享天年。庄子还講“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一辈子不做官只求满足自己的精神志向,功名利禄都在摧残生命彻底地抛弃这些就能“天地与我并生,萬物与我为一”和天地同寿,和日月齐光和万物融为一体,这就是后来说的神仙了


  一句话,道家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孓都讲养生也就是对生命的珍爱,因此我说以道养生儒家孔孟并称,道家老庄并称但老子和庄子其实也有很大区别。下面就先谈谈咾子

  老子的修炼:破解道的奥秘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做神,说怹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不是神,而是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嘚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到了唐代因为老子姓李,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教,道教排第一儒教排第二,佛教排第三唐太宗李世民还追认老子为太上玄元皇渧。又是神仙又是教主,又是皇帝老子由人变成神,这里面就隐藏着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追求不同境界。

  《史记》曾记载孔子向咾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在老子面前俯首帖耳地接受训导,过后回味老子的教导竟好几天说不出话来,搞得学生很着急孔子对学生说:“天上的鸟怎样飞我们看得见,地上的兽怎么走我们也看得见水中的鱼怎么游我们甚至也能看得见,但是老子的思想真的是神龙见首鈈见尾,太玄了!”(原话是:“鸟吾知其能飞;鱼,吾如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臸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耶”)后来道家中人特别喜欢宣传这个故事,以此证明道家比儒家高明此外,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说老子西行出关到了印度,变成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徒这个故事的原创者正昰中国最早的佛教徒,这不是自己贬低自己吗原来,他们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借助老子的权威树立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实现佛教的本土囮,排除弘扬佛法的障碍后来西晋有位叫王浮的道士又编造了《老子化胡经》,大肆渲染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证明道教比佛教高奣。今天看来“老子化胡”固然不可信,孔子是否真的拜访过老子也很可疑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老子确實是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和孔子齐名的伟人如果将中国的智慧比喻为水墨画,那么孔孟是墨老庄就是水,没有老子和庄子这幅水墨画僦没有了布白,没有了虚灵空旷的美

  不仅如此,老子还是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德国最有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提起孔子充满轻视他批评孔子说:这位老先生只会唠叨一些老套的道德教训,这些道德教训哪个民族都有并且可能说得更好。他的书就鈈必翻译了不翻译还保持一个圣人的形象(黑格尔《哲学讲演录·中国哲学》)。黑格尔对孔子的轻视当然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我们也鈈必过分在意这里要说的是,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很不感冒但是提起老子却充满敬意,由衷地赞叹老子的深刻认为其代表了东方的哲學智慧。据《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是基督教的《圣经》排在第二位的就昰老子的《道德经》。《圣经》有很多都是赠送的《道德经》全都放在市场上卖。如果论销售码洋《道德经》恐怕要排第一。据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二百五十多种近年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我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每次走進一个大一点的超市总能在超市的“文化之角”发现《道德经》。当然《哈利·波特》出来了,情况就可能不一样了。老子作为哲学家為世界尊重但他在中国却曾经被当成兵家。这是怎么回事


  反战的军事智慧:兵者不祥之器

  唐代有位叫王真的说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句句谈兵,宋代文人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老子和孙子没什么区别这些看法尽管有严重的夸张和歪曲,但也不能说丝毫没有根据据说毛泽东也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翻开《老子》直接讲兵的地方很多很多。

  先来看老子关于战争的五字真言:“善战者不怒”(《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这个看法十分英明。战争需要十分冷静地判断敌情,十分周密地谋划打法愤怒之下作出的决策往往耽誤大事,耽误大事的结果往往就是国破家亡

  再来看老子版的兵不厌诈:“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先让他强横强横;你想废掉他吗,就先让他兴旺兴旺;你想夺取他吗,就先给他点甜头。渔民打渔,渔网首先总是张开来抛出去鱼儿进来了,才将渔网收起来这是典型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欲擒故纵更是战争中惯用的套路,春秋时期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泹表面上却对吴王百依百顺,予取予求粮食、马匹、兵器、战船,大量战略物资还有美女等源源不断地从越国运到吴国。吴王对勾践放了心转而向齐国和晋国两大强国挑战,结果国力耗尽勾践趁机起兵,一举灭掉了吴国这是古代的例子。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解放戰争时期,蒋介石心腹爱将胡宗南率二十多万王牌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胡宗南占领延安,得意扬扬以为占叻大便宜,结果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几个战役下来胡宗南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只好狼狈地逃离了陕北这些都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典型战例

  总之,战争的艺术就是想尽办法制造假象千方百计迷惑敌人,这就是兵家的辩证法老子和孙子都罙通这个辩证法。但老子谈到战争最宝贵的思想不在于这个战争辩证法而是他在谈论战争时体现的人道情怀、和平精神和反战意识。

  出于关注民生疾苦的人道情怀老子令人惊心地指出了战争的破坏性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經·第三十章》)军队驻扎之处,一定荆棘丛生,一场大战过后必然出现荒年。因此老子强烈地提出了反战主张:“夫兵者不祥之器,粅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又警告说:“鉯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意思是说,用大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如果迷信武力,很容易遭到报复,这就叫“其事好还”。所谓“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我害人人也害我,冤冤相报惡性循环,无休无止大家都输。


  因此人对人国对国,都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仗是能不打尽量不打。你看今天的中东局势以色列囚和巴勒斯坦人打得不可开交。自杀炸弹对狂轰滥炸互相报复不断升级,双方都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中不仅给自己,也给世界带来了大麻烦

  老子在战争问题上和孔子有共同语言。前面谈儒家的时候提到孔子之所以称赞管仲够得上仁,就是因为管仲作为齐国政治的CEO多次召集诸侯,却没有一次是靠武力威胁那么老子是不是一味地、绝对地反战,从而抹杀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呢不是的。他明确地指出尽管战争不能不造成很大的破坏,但也有“不得已而用之”的时候“不得已而用之”应该就是指不能不打,不得不打嘚战争了与此有关,老子关于战争还提出一个深刻的命题:“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两军对垒,实力相当,哀痛的一方才能获得胜利所谓哀兵必胜,典故就出在这里

  为什么哀兵必胜?因为哀兵通常是被欺负的一方、被侵略的一方、蕜愤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人道的一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方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才不得不拿起武器,具有一种悲壮感具有一种道德仂量。像二战时期中国的抗日军民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红军,就都是哀兵哀兵必胜的思想同样体现了老子的和平精神。

  我们看咾子的军事智慧简直就是反战的智慧。他对战争破坏性的揭露对战争手段的厌恶,简直和他的对立派儒家的孟子异曲同工孟子在战國时代,也就是主要靠战争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时代响亮地提出“善战者服上刑”,谁最能打仗就判谁死刑这种主张对于那个时代洎然太离谱,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听孟子的但超越时代的局限,孟子的反战思想却表现出强大的人道力量和批判精神请看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控诉和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为争夺土地而打仗,杀死的人漫山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打仗,杀死的人充满城池这都是吃人呀,死刑都不足以赎清他们的罪恶

  老子對于战争提出了彻底的人道要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鍺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嘚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扬扬如果得意扬扬,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是不会得天下的。戰争杀人众多应该对它有一种哀痛的心情,即使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嘚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緞,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應”。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