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记叙文写景状物教案的古代诗歌

如何鉴赏写景状物的古代诗歌(教师中心稿)
如何鉴赏写景状物的古代诗歌(教师中心稿)
如何鉴赏写景状物的古代诗歌
更多更新资料:.cn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学会从思想上解读诗歌&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有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但形式上的各种表现手法,归根结底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为主题思想服务的。&
  看一下高考试题中的相关题目2002年上海卷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本题从文学手法到思想内涵都颇有可赏析之处。从画面的描写来看,“少年听雨”,“歌楼”、“红烛”、“罗帐”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是回忆场景,是虚写,“而今听雨”的画面,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实写。在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望海楼》①:&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一二句点题,写楼的处所、楼的高耸。一句写地势高,二句写楼本身高,写“近青天”当然是衬托“飞楼”连天了。颈联转入现实。眼前,画角声催红日落(远观),天色将暮生白烟(近观)。平视、俯视,远观、近看,不同角度相结合,红白色彩的渲染,日落烟生的动态,都可以作为鉴赏角度来答题。&
  2003年的考题侧重于纯手法的鉴赏,以简答题形式命题,2002年侧重考察手法及其对表达内容、主旨的作用,以读写段形式命题。&
  最后的复习阶段,要善于高屋建瓴,将知识融会贯通,树立诗歌鉴赏的整体意识。灵活运用答题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更多更新资料:.cn&【图文】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
大小:227.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情景交融与托物言志——谈写景状物诗的鉴赏方法--《文教资料》2008年02期
情景交融与托物言志——谈写景状物诗的鉴赏方法
【摘要】: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个极其重要又极其普遍的方法。本文以具体而丰富的素材,从景与物两个不同的角度详尽地介绍了写景状物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两种典型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及相关的鉴赏方法。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34.3【正文快照】:
传情言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任务,更是诗歌艺术的使命。古人对这种传情思维曾作过具体的论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通。”[1]这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由“象”(物)感发的,而情感又是离不开“貌”(形)的;情是融于理的,理则又是情的升华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是古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邢玉峰;;[J];青苹果;2006年01期
龙鸿发;;[J];青苹果;2011年01期
王云飞;谢涛;;[J];青苹果;2006年04期
罗文林;;[J];学语文;2011年03期
周远喜;;[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11年Z2期
程远理;;[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樊鑫;;[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袁长蕴;;[J];青苹果;2004年04期
家辑;;[J];小作家选刊(作文素材库);2010年12期
王硕君;;[J];青苹果;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玉英;;[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张晓东;;[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唐炜平;;[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杨林勃;董根萍;;[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俞菀 李媛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倪邦富;[N];西藏日报;2004年
艾乐;[N];音乐周报;2006年
宿迁市宿城区教育局
蔡柏训;[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姜堰市第二中学附设初中
朱路凤;[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广东北江中学
唐海波;[N];韶关日报;2008年
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曹艳;[N];连云港日报;2008年
四川省眉山中学
严小波;[N];学知报;2010年
南通市启秀中学 尹玲;[N];江苏教育报;2010年
潮安县古巷中学
王丽辉;[N];潮州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金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刘召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当前位置: >>
古代诗歌分类及赏析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 包括古诗 (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 、 乐府诗。 注意“歌”、 “歌行”、 “引”、 “曲”、 “呤” 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 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 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 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 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 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 、中 调(59-90 字) 、小令(58 字以内) 。词有单 调和双调之分, 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 仄、 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 第一段叫前阙、 上阙、 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 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 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 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 套数 (套曲) 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 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 的曲牌名, 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 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 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 常寄情于山水, 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 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 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 这就是人们常 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 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 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 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 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 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 或抒发沧桑变化的 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 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 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 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练习题)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① 古体诗, 包括古诗 (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 、 乐府诗。例:_____________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 乐府等。例:_____________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 杂剧。例:_____________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 例:_____________ ② 咏物言志诗 例:_____________ ③即事感怀诗 例:_____________ ④怀古咏史诗 例:_____________(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 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 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 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 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 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 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 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 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 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 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意境赏析】 简略版本: 李白的 《关山月》 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 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 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 情。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 雄浑悲壮。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 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 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 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 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详尽版本: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 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 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 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 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 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 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 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 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 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 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 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 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 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 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 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 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 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 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 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 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 一醉解之。 最 后 四 句 描 写战 士 “望 归 ”的 愁 苦心 情 。 “戍 客”“思归”愁肠百结, 望着边塞荒凉景色, 满面愁容, 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 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 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 “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 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 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 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 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 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 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 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 悲壮,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所说的:“奔逸 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锦瑟李商隐 一弦一柱思华年。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无端五十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赏析: 这首《锦瑟》 ,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 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 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 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 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 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 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 的心象。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 心灵与外物之间也不再有界限存在。究竟写什么? 只首尾两联隐约暗示是追忆华年所感,而传达所感 的内容则是通过五个在逻辑上并无必然联系的象喻 和用以贯串这五个象喻的迷惘感伤情绪。 喻体本身 不同程度地带有朦胧的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 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境赏析】 756 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 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 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 至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 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 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 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 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 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第二句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 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 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 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 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 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 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 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家人的安危使 他魂牵梦绕, 家书不至, 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 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 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 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 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 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 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 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 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 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 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境赏析】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 此篇 ,兼怀子由 。 ”丙辰,是 北宋神宗熙 宁九年 (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 了这首《水调歌头》 。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 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 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 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 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 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 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 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 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 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 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 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 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 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 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 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 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 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 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 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 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 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 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 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 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 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 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①连营②。八百 里③分麾④下炙⑤,五十弦⑥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⑦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 了却⑧君王天下事⑨,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注释: 1 角:号角 2 连营:驻地相连的军营。 3 八百里:指名牛。 《世说新语?汰侈》载,王 恺有牛名八百里,与王济比射以八百里为赌物,王 获胜,杀牛作炙。 4 麾:部下 5 炙:烤肉 6 五十弦:泛指乐器。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 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7 的卢:骏马名,刘备所骑马名“卢” ,能“一 跃三丈” 。 8 了却:完成。 9 天下事:指统一大业。 作者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 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 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 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 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 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 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 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 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 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 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 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 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 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 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 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 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 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 21 岁时曾组织 2000 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 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 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 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 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 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 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 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 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 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 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 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 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 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 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 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 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 指英勇善战的良马。“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 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 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 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 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 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 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 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 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 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 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 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 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 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 备、 沙场点兵、 冲锋陷阵、 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 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 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 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 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 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 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 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 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古代诗歌分类及赏析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 包括古诗 (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 ...古代诗歌的主题分类及鉴赏的一般规律_一年级其它课程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关于古代诗歌的主题分类及鉴赏的一般规律古诗词鉴赏指导:古代诗歌的主题分类及鉴赏的...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学习目标: 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难点...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一、 山水田园诗 【知识梳理】 概念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 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 诗词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实, 似疏而密,优柔善入,这正是唐诗冠历代、宋词集大成之所在。古代诗人...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归类整理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归类整理(一) 边塞诗鉴赏要诀 边塞诗鉴赏要诀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含赏析)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6 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 2016 年新课标Ⅰ卷《金陵望汉江》 赏析 金陵望汉江 ...一、山水田园诗 四、咏物感怀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二、赠友别离诗 五、边塞军旅诗 三、思乡怀人诗 六、咏史怀古诗 咏物感怀诗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校本教材读本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 主 编 王劭宇 王劭宇 李乾坤 杨希才 李子民 研发组成员 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 1 序 言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分类鉴赏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一)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