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 ”这句话什么意思

[转载]先秦文献所反映的古兰之植物特征(一)
第一节& 先秦文献显示古兰特征的资料是有限的
由于历史的局限,古兰属于什么样的植物,不可能有像样一点的记述资料,更不可能有现代植物学那样详备的描述。因为,就是人们生存必需的五谷之类,在先秦也没有像样的记述资料。例如,“稷”,是古时北方人们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西周开始就被尊为五谷之长(谷物之神),与“社(土神)”并祭,合称“社稷”,代指国家。说明“稷”在西周时期,对人们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笔者翻检了大量先秦文献,都没有找到能够全面而明显反映“稷”这种粮食作物特征的文字记载,现将查到的能够反映稷这种植物特征的一点资料列出,作为古文记载很难详备记述某种植物特征的证据。
一、先秦能够略微反映“稷”之形态特征的记述
①《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笔者注:《毛传》曰“后熟曰重,先熟曰穋”,又曰“先种曰稙,后种曰穉”。但从句子结构来看,“重穋”不应该是描述“黍稷”的词,应该是两种与黍稷同类的作物之名称。)
②《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笔者注:此诗算是看得出一些黍稷的笼统特点:“与与”“翼翼”都是禾本科繁盛貌。《诗集传》:“与与、翼翼,皆蕃盛貌.”
郑玄笺:“黍与与,稷翼翼,蕃庑貌。”)
③《王风&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笔者注:从“彼黍离离”可以看出黍稷的整体形态为禾本科草叶分披下垂之状,再从此诗重章叠句处
“苗”、“穗”、“实”三字互换使用,可以提取到稷穗的整体性特征为:草本、果实是穗状。)
④《诗经·出车》:“昔我往矣、黍稷方华。”(稷是要开花的植物,但是什么时间开花呢,不知道)
⑤《春秋传》曰:“黍稷馨香。”(稷米有馨香味)
&二、“稷”在汉代以后的注释有:
①《说文》曰:“稷,齌也。五谷之长。从禾,畟声。”
②《尔雅·释草》;“稷,粟也。”
③《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
④《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
从上述“稷”的古代记载,我们可以推知兰这类于人类生存并不必需的植物,其记载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零星,要找到
“娜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康熙诗句)这样准确描写兰花的记述是很难的。然而,尽管这些资料非常零星,也很简单,但是,是十分可靠的,它是谁也不可能再改动和推翻的原始的记载(除非有确凿证据认定某资料系后人伪作或者错误)。离开了这些原始资料,一味去陆玑及以后的学者的论述中求证兰为何物,那是不可靠的。因为后人的理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理解有偏差甚至南辕北辙,那是很自然的事情。笔者认为要弄清古兰的真实身份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从尽可能多的先秦文献中提取其特征信息,而不是根据哪位经学家下一个什么结论去作舍本逐末的推理。经学家的疏注和论述只可以作为研究分析的辅助。
第二节&& 古兰最重要的特征是花的天然幽香
一、 能够反映古兰幽香、非凡之香的先秦资料如次:
⑴《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⑵《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修。余,尔祖也。以是为尔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⑶《孔子家语&在厄》:“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残简就有“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嗅而不芳。”据文意和所残缺字数和位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认为这段文字与《荀子·宥座》和《韩诗外传》卷七的文句相似,“不吝”后所残缺10字,疑作“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李零教授的考证已经为学术界公认为是。出土文献《穷达以时》可以佐证《孔子家语》关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之字句是有先秦儒家者言的根据。另,梁涛教授出版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所补的10个字是“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连起来读作“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嗅而不芳”,这也是《孔子家语》载“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并非汉代人伪言的又一有力佐证。)
⑷《孔子家语&六本》:“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具化矣。”
⑸《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曾子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
⑹《荀子&宥坐》:“孔子南适楚,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孔子曰:‘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森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⑺《荀子·王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
⑻《荀子&礼论》:“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⑼《列子·汤问》说:“沐浴神瀵,香如椒兰,香气经旬乃歇。”(神瀵,传说中的水名,其水香过兰椒,味过醪醴。)
⑽《列子·杨朱》:“管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抽,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笔。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堵塞了耳朵);鼻之所欲向干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阏颤:堵塞了鼻孔)。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
⑾屈原《九章》:“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 &
 & ⑿屈原《大招》:“芝兰桂树,郁(一说香也,一说茂盛)弥路兮。”
 & ⒀屈原《九歌·少司命》:“绿叶兮素华(一作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⒁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⒂宋玉《神女赋》:“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
⒃《王度记》:“天子以鬯(ch&ng),诸侯以熏,大夫以兰芝,士以萧,庶人以艾。”(据刘向考证,《王度记》“似齐宣王时淳于髡等所说也”,但是已经亡佚。此处文字引自汉代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的《周礼注疏》。另《白虎通德论·考黜》也有此记载,个别文字不同)
⒄《文子·上德》:“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愠,性之有也。”(《文子》先秦文献,原始作者是老子的学生,当是战国时人。原来有人怀疑传世《文子》是汉代人的伪作,1973年,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王刘修墓出土了亡佚已久的《文子》2790字残简(称简本《文子》),证明先秦时代真有《文子》一书。至于所引此句是汉初《淮南子》抄袭《文子》,还是传世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还有待专家考证,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这里所引“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的文句至少产生于先秦末期或汉代初年,也就是不晚于淮南王刘安所生活的时代。)&
二、古兰香是指兰之花香,而不是兰之叶香
先秦文献中关于古兰之香的记述,应该是花香的记述。
孔子、左丘明、荀子、列子等人的记述,只能够看出古兰的馨香非同寻常,但没有词句直接表明所写是兰之花香还是兰之叶香。加上汉代及以后诸多经学大师都言兰是“香草”,长期以来学术界都就一直认为兰之香是兰叶之香,进而忽略了兰之花的存在,让泽兰论一直诡辩至今,仍堂而皇之。
其实,只要尊重历史就会发现:汉代经学家的“香草”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东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代读古经文很权威的著述,然而对“蕡”“若(杜若)”“荪”“上艹下宫(芎藭)”“兰”“薰”“蔎”“芳”“荃”9种植物也只能够笼而统之地解释为香草。王逸对那么多植物也很难分辨,只好把屈原笔下的13中植物统统注释为香草。可见,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兰被解释为“香草”。
有些东西我们今天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但古人要在文化上前进一步都是很艰难的。研究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汉代人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春秋战国的文献,这些能够读懂的少数人就是了不起的经学大师;但是他们的著述没过几代,后代人又读不懂前人的著述了。比如唐代人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读不懂,历史值得应运而生,产生了李贤、颜师古之类解说汉代文献的大家。因为时代的局限,许慎、王逸的“香草”解说给后代留下了定义过宽可以任意解释的空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汉代以后的一些经学家却忽视了这一点,就死死抓住一个“草”字,从草叶有没有香气去辨识古兰,当然他们就只有否定古兰是兰花,认为古兰只能够是泽兰;也因为王逸等人的“香草”说,朱熹凭空想象说“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李时珍在无法解释泽兰之香不及孔子的幽兰之香时,只好解释说泽兰“嫩时并可挼(ru&,揉搓)而佩之”。一句话,很多古诗文疏注家和医家都是依据香草说,认为兰只能够是香叶之草,不能够是开香花之草,更不言兰香是兰之花香。
但是,我们从孔子等把古兰之香与可以感化人的美德和凝聚人心的君子之言相比拟来看,古兰之香决不会是说泽兰草叶之香!更不可能是李时珍推测的泽兰叶片揉搓而香!请问就汉代经学家解释的泽兰、零陵香等菊科植物来看,其中有哪一种草叶之香值得孔子等人如此看重?就是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认识的植物的种类已经远远超过了先秦人,那么又有几种草本植物的叶香可以称为国香,能够比拟父母之恩泽?而且,古文献中有哪一句记载证明古兰之香是用泽兰嫩叶揉出来的?再者,荀子和列子将“椒兰”并举,言其香可以养鼻,根据生活实际可以推知,兰之香在花,椒之香在果;二物并列言其香者,必是取其最香的一面而言。所以,古人言兰香应该是言花之香。我们现在人说“玫瑰花香”“菊花香”“月季花香”“茉莉花香”还常常说成“玫瑰香”“菊香”“月季香”“茉莉香”,古人写诗说话不如现在写科技说明文这样非常周密,应该可以理解吧。而且,多数情况下,花之香优于叶之香,这是常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去实际考察泽兰叶之香是不是很有特色,以致于古人会给予泽兰叶之香那么高的评价,写下那么多赞美的诗篇。马王堆汉墓出土香料就是香物不一定专指草叶的一个很好证明,六个绢药袋中发现有香料草药辛夷、茅香、桂皮(产于亚热带的肉桂皮)、花椒、干姜、杜衡、藁本、高良姜七种植物的花、果、皮或根,其中,椒取其果,辛夷取其花,肉桂取其皮,茅香、高良姜取其根,这些就可以证明古人书面上提及的这些芳香植物一般笼统而不具体,而实际用作香品享受时是取其该植物的最香部分。
如果说孔子等说话不明白,在研究上泽兰论者有空子可钻的话,那么屈原、宋玉所写的兰香,就十分明确地表示是兰之花香了。请看屈原明确写到古兰之花以及花香的文字:
⑴屈原《九歌·少司命》:“绿叶兮素华(素花,花色比较单一的花;一本作素枝,素枝亦言花枝),芳菲菲兮袭予。”
⑵屈原《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葩的异体字,花。一说芭蕉,显然与文意不合;王逸则模棱两可地说是香草)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孔颖达等均释菊为开黄花之草,也就是今天的秋菊)
⑶屈原《离骚》:“余以兰为可恃兮,羌(竟然)无实而容长。妥(安)厥(他)美以从俗兮,苟得(随便)列乎众芳。”
⑷宋玉《九辩》:“窃悲夫蕙华(蕙兰之花)之曾敷(通“层”,重叠;敷,布也;曾敷,一层层分布)兮,纷旖旎(柔和美丽)乎都房(王宫)。何(为什么)曾(竟然)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以为君独服(佩戴)此蕙兮,羌(竟然)无以异于众芳。”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说:“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古时,没有“花”这个字(“花”字大致产生在魏晋南北朝),“华”就是花;“素华”就是素花;有的传本写作“素枝”,素枝也是说花之茎素净。古人称兰花的花茎为“枝”是常事。因此,这句诗所说的香应该是花香。有人会说:这里的花指的是泽兰之花,因为此句诗写的是秋天的兰,秋天刚好也是泽兰开花的时间。第一,古今从无人描写或颂赞过泽兰之花;第二,屈原宋玉的其它诗句可以证明屈原之兰花不是写泽兰花。
屈原在《九歌·礼魂》中这样写道:“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这几句的大意是:祭祀的典礼已经完毕,所有大鼓同时擂响。人们传递着花束欢快地跳起舞来。漂亮的姑娘们唱着歌,踏着轻快的舞步。多么欢畅啊,让这种隆重的祭典像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一样年年开放,千秋万代永远流传吧!
“传芭兮代舞”一句明白告诉人们祭祀的时候传的是花。芭是“葩”的异体字,《夏小正》“三月……拂桐芭”,传芭就是传递花束。(孔广森、蒋骥、王聘珍三位古训家均注释《夏小正》的“芭”为“葩(花)”。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程嘉哲的《九歌新注》;2008年齐鲁书社出版,袁梅的《屈原宋玉辞赋译注》;2004年7月三秦出版社出版,褚斌杰的《楚辞选评》都认为“传芭”是传花)。联系上下文,屈原这里所写的“传花”应该就是后一句“春兰兮秋菊”之花。春兰不是泽兰,因为泽兰虽然也有花,那是在秋天,而春兰正是因春天开花而得名。这里需要补充一句,这里的“春兰”也不一定是指今天的春兰,而应该是泛指春天开花的观赏性兰科植物,至于是今天春天开花类的那种兰科植物,目前没有定论的依据。“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见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虽然洪兴祖是泽兰派专家,但他所记古语却不是杜撰的,只是理解不同而已)。“秋菊春兰,英华靡绝。”(《梁书》卷五十文学下所附刘峻之语)“春兰秋蕙,众鼻之所芳。”(北齐思想家刘书《刘子》卷八)晋人成公绥《菊花颂》曰:“先民有作,咏兹秋菊。绿叶黄花,菲菲彧彧。芳踰兰蕙,茂过松竹。其茎可玩,其葩可服。味之不已,松乔等福。”由这些古代对兰菊的评价和记述我们可以认定,“春兰”“秋菊”指的是二物之花而非叶。“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一,汉代最早完整研究楚辞的经学大师王逸说:“春祠以兰,秋祠以菊,为芬芳长相继承,无绝于终古之道也。”意思是:这样优美的传统祭典,就像春天有高洁的春兰,秋天有美丽的秋菊一样永远流传不绝;二,直接描述人们祭祀迎送鬼神时春天舞着春兰花,秋天舞着菊花载歌载舞的情景。这两种理解,诗里的春兰都不可能是泽兰。即使说春兰秋菊是说传统祭典如春兰秋菊永远流传不断,也是说花之香,而非说草之香;因为要是言草之香的话,泽兰和秋菊同是菊科植物,其生长季节都是差不多,作者若选两种同是秋天开花的植物也就失去了对举意味,也失去了颂赞祭祀周而复始,流传不断的意义。何况把春兰秋菊解释为草,则上句“传芭”二字就失去照应,没有着落,更重要的是与客观实际也不相符。有人会这样说,屈原的意思是讲“祭祀如同春天泽兰苗香,秋天菊花之香一样永远流传”,这种说法恐怕只能够是笑谈,是不能够成立的。显然,作者春兰秋菊对举,都是说其花而非说其草!春兰秋菊二花都是高洁而神圣之花,是千百年来为仁人志士所颂扬之花,怎么会在颜师古、朱熹的眼里就变成没有美感,只能够杀蛊、治病的泽兰之嫩草和毫无用途、毫无美感的菊之老草了呢?
屈原在《离骚》中感叹自己培养人才的努力没有收获时说,“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妥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我还以为幽兰最可依靠,谁知它花而不实虚有其表。幽兰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只图勉强地忝列于众芳之中。除王逸等少数专家认为屈原这里的“兰”是指楚国令尹子兰外,多数专家都认为是指植物古兰。笔者以为此段话与《离骚》开头“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呼应,表明了屈原因培养的人才没有如愿而哀痛,因此这里的“兰”和《离骚》开头的“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兰”一致;而且历史上屈原和子兰不是师生关系,也没有屈原曾经寄希望于子兰的任何记述,所以解“兰”为人名欠妥。屈原感叹到“羌无实而容长”,也实际上说到了兰之花。有花才有果实,这是常理;有的植物就是有花而无实,所以后世有了成语“华而不实”。屈原这里就是用兰“华而不实”来象征、指责他寄予厚望的人才屈身变节,混同世俗。如果说,仅屈原如是说不可信的话,宋玉在《九辩》中的感叹就是言兰蕙之花的铁证。原文说:“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这几句的大意是:暗悲那曾经花朵丰腴的兰蕙啊,在华屋散播过浓郁芬芳。为何如此好花却不曾结出果实,遭遇到风雨就香消玉飞。原以为君王独爱这蕙花,哪知道待她和普通花一样。宋玉这里虽然是借兰蕙的遭遇抒情,但是抒情要以所托之物的特点而来,这是常识;并且蕙的表面现象确实也是华而不实;再者,蕙是兰的同属植物,从屈原创造“蕙”字开始,蕙即与兰均指观赏性兰科植物,宋代黄庭坚等人才以同枝上花之多少分别。郭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陆玑已经提出古兰是大泽兰之说,但是郭璞仍然解释说“蕙,香草,兰属也”(《故训汇纂》(第1版),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出版)。因此,宋玉的这段话,证明屈原“兰华而不实”是言植物兰之花,而不是言子兰外表。关于兰蕙同属,本书第六章有专论,这里不赘述。
此外,屈原的《九歌·少司命》曰:“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有的传本作‘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这是少司命和人间女子修己的一段唱词,前六句是少司命说唱,后四句是修己说唱。至于内容这里不作探讨,笔者列举此诗在于说明,屈原在同一首诗中对古兰的花茎做了两种类型的描述:秋兰有“素枝”和“紫茎”两类,这完全符合今天多数兰科植物花茎的特点。这里的“枝”和“茎”是同义词,就是指承载兰花花朵的干,特点是有节,圆而硬直。兰花花箭这种有节,圆而硬直的干,屈原称它是“枝”或“茎”是合乎情理和客观实际的。南宋庄绰所撰《鸡肋编》卷上也用“枝”量兰花,他说:“茎短,每枝一花者,为兰。茎长,一枝数花者,为蕙。”宋代苏辙《幽兰花》里也用“枝”量兰花的花茎:“郑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又疑。”宋代黄庭坚也说“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奇怪的是:李时珍及后学泽兰论者居然用兰花没有木本那样的“枝”作为理由,认为屈原用了“枝”和“茎”写兰花的花干,兰花也就只能够是有“枝”的泽兰。当代居然有专家用李时珍的“若夫兰花,有叶无枝”(《本草纲目》)的说法为依据,说“我们今天所说的兰并没有素枝、紫茎、只有假鳞茎”,进而认为李时珍之言才是真理。其实,李时珍和这位当代专家与屈原说的是两回事:屈原说的是兰花的花干之色彩有“素”和“紫”两类,李时珍和那位当代专家说的是兰花没有菊科植物和树木那样的分叉的枝条。讨论问题不针对同一问题进行,能够得出什么结果呢?其实,兰花的花箭是从兰花的假鳞茎上生长出来的花枝,这和树枝之类长出花枝的生物特点有多大区别?其它植物的可以叫花枝,兰花的为什么不可以?就是现当代文学家和民间称呼兰花花茎的名称也不统一,“花箭”“花枝”“花干”“花葶”各人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没有谁指责谁;如果我们因为古人用了“枝”和“茎”描述兰花的花茎,就不承认古兰是兰花,那就太没道理了!
从实际看,兰花花茎大体也就是素枝(或曰青枝、青杆,比较素净)和紫茎(不素净,又叫麻杆;有的略红,可叫红杆)二大类,青枝所开之花比较素净,整体花色多为翠绿、老绿、嫩绿、嫩白和黄花等色调,其中多有杂点杂斑布于舌片和花瓣基部,极少数为全素花;紫茎一般都开红麻花、红花和紫花几类。古人一般称呼都比较笼统。秦汉到唐末也只出现过素花、黄花、朱花(红花)和翠花的记述。下面先看古代诗文是怎样记述兰花花茎和兰花花色的。
(汉)张 衡《怨
篇》:“有馥其芳,有黄其葩。”(注意:张衡笔下的兰花是黄花,其色不与泽兰同类。泽兰花白中泛红,偏紫色。五代后蜀韩保升等编著的《蜀本草》说:“《图经》云,兰草叶似泽兰,尖长有歧,花红白色而香。”泽兰说的专家曾说古人“鼻孔难凭托”,读本书后不至于又说古人“眼睛也难凭托”吧!张衡所言之兰,应是今之建兰之类的蕙兰。)
魏文帝《秋胡行》:“府折兰黄,仰结桂枝。”(同张衡所言,黄花)
(晋)阮籍有《咏怀诗》“皋兰被径路……朱华振芬芳。”(红花)
(南朝宋)刘义恭《感春赋》曰:“风淑穆而吹兰,雨蒙蒙而洗茎。草承泽而擢秀,花顺气而飞馨。”(写到春兰的花茎,未言何色。)
(南朝梁)梁宣帝《咏兰诗》:“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提到花茎,未言何色。)
(唐)陈子昂《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紫茎开红花)
(唐)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紫花。尽管从花色来看,崔日用之兰与泽兰色泽相同,然而,崔日用之兰开花于杨柳叶片新绿之时,当然就不可能是泽兰开花了!)
(唐)李白《赠友人》:“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红花)
(唐)刘驾《兰昌宫》:“宫兰非瑶草,安得春长在。回首春又归,翠华不能待。”(翠绿花)
(唐)唐颜谦《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翠绿花)
唐颜谦的这首诗是中科院植物研究专家陈心启教授认可的真正咏兰第一诗,因此按陈心启教授的考证,以下宋代的诗词所写的兰是今天所说的兰花,也就是毫无疑问的了。
(宋)杨万里《兰花》:“三菲碧弹指,一笑紫翻唇。”(紫花)
又《咏兰》:“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整体花色不知,但是第一次写到兰花花瓣的特色:兰花的舌片多布红斑)
又《兰花》:“雪径偷开碧浅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碧浅花)
(宋)苏辙《幽兰花》:“郑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又疑。”
(宋)黄庭坚《书幽芳亭》:“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
(宋)刘克庄《兰》:“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素淡花)
(明)释道潜《吟兰》:“阴崖月窟得芳丛,满屋归来夸所逢。净扫幽径植藓墀,紫茎绿叶弄奇姿。”(紫茎)
(明)张羽《咏兰花》:“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白花、黄花)
(明)王谷祥《兰》:“绿叶转光风,紫英泛清馥。”(紫花)
(明)禅宗高僧释宗泐《题兰》:“溪寺曾栽数十丛,紫茎绿叶领春风。”(紫茎)
(明)吴嘉纪《三月三日绝句》:“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用“枝”量花茎)
(清)钱谦益《咏同心兰四绝句》:“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用“枝”量花茎)
(清)郑板桥《蕙》:“最是清风披拂处,一茎嫩玉九枝花。”(素枝)
郑板桥《画兰寄呈紫琼崖道人》:“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红心、素心)
(清)姚范《记赠折枝兰花》 :“一枝折赠秋风后,夜雨西堂落红豆。”(用“枝”量花茎)
(清)汪端《兰》:“春在娟娟绿玉枝,潇湘烟淡月明时。”(素枝)
(清)王殿森《秋兰》:“闲庭习幽静,清香透书帏。 起视盆中兰,娟娟开一枝。”(用“枝”量花茎)
(清)宗粲《谢婉生姐赠兰》:“生平爱种梅与兰,梅花易种兰花难。相思万斛消不得,惟馀清梦萦湘干。凉风蓦地送香气,美人空谷来姗姗。
一枝新向胆瓶供,对之喜动双眉端。”(用“枝”量花茎)
以上所列汉代张衡到清代诗人所写的兰花花茎为“紫茎”
者三,言花茎为“枝”者九,用“茎”“干”称呼兰花花茎者五,写红花者四,紫花者七;写素花、黄花、素淡花者九。屈原用了李时珍认为不该用的不科学词语“枝”“茎”写兰花的花杆,已经是不可能按现代人观念“纠正”的历史现象了,我们怎么可以按照李时珍的错误分析去认定古兰就是泽兰呢!
此外,泽兰有绿叶紫茎,兰花也有绿叶紫茎,其它植物还有绿叶紫茎;因此那种认为屈原写了“绿叶紫茎”,其兰就必是紫茎泽兰的考证是十分荒唐的!这道理何其简单:人有两只脚,我们不会倒过来说凡是两只脚者都是人吧!笔者专门拍摄了兰花和其他植物绿叶紫茎与绿叶素枝的照片附于本书,用事实说话(详见本书相关插图)。
从屈原、宋玉的记述看,先秦记述的兰香,可以肯定是兰之花香。汉代经学家解释好几种屈原所赞颂的草本植物为“香草”,无意中误导了后人。实际上,一些研究诗经、楚辞的经学家就是依据“香草”说,把叶片含香作为认定古兰的标准。结果,没有谁能够说清楚古兰是何种植物。其实,屈原笔下香草特多。有的花香,如幽兰;有的根香,如杜衡;有的叶香,如荃(菖蒲);也有花叶俱香的,如白芷、芎藭。而且科学考察证明屈原所说的这些香草在湖南一代今天也是有出产的植物,那屈原为何在众多的香草中特别钟情于幽兰,其它只是作一般香草看待?这正好说明古兰是众香草中的出类拔萃者,如左丘明之所说,可为“国香”。从屈原、宋玉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兰之花香的描述,那么还要什么证明才能够认定古兰不同于泽兰呢?如果将来出土文献没有新的证据突破,在河南北部挖不出兰花化石,我们是不是仍然将错就错,宁愿抛弃这稀少的证据也要坚决维护没有证据的谬说呢?
再者,春兰、秋兰二物之名同出于屈原的《九歌》,说明屈原时代的古兰可以分为春季开花和秋季开花两种;如果古兰指的是泽兰,那么,屈原就没必要以季节分为春兰和秋兰二种。这也是屈原之兰不是泽兰的又一重要推理论据。
最后,还有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汉代开始的一些解说家,为什么说到兰,就只想到兰是草而不能够是兰之花?是因为都被“香草说”牵着鼻子走了吗?还是为了自己考证权威不失面子?陆玑、朱熹、李时珍这样的大家,真的读不懂《九歌·礼魂》春兰秋菊对举,只能够言花?说到底,如果承认春兰有花,那么泽兰说就不攻自破了。因为泽兰、佩兰等菊科植物是不会在春天开花的。承认了古兰春天开花,就等于承认了古兰是兰花而不是菊科植物,这是问题的要害。我们有些研究者往往也惟朱熹、李时珍之言是听,只承认唐末唐颜谦开始的诗文才有描写真正兰花的内容,其实,从先秦开始,其记述和描写能够证明古兰是兰花的诗文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先秦兰的记述那么有限,尚有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三个实实在在古兰开花的记述,加上经分析可以认定为写兰之花的管子“春献兰”,《左传》郑文公赠兰燕姞,《礼记》赐茝兰,《诗经》秉兰求爱等内容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战国阶段,人们就已经认识古兰开花,而且已经懂得欣赏古兰鲜花的馨香。汉代到唐末,文人记兰之花者就更多,单是言兰春天开花的记述,笔者就翻检到繁钦、阮籍、挚虞、潘岳、谢灵运、王叔之、刘义恭、刘峻、庾信、李世民、王勃、崔日用、陈子昂、李义府、郭震、石贯、元稹、白居易、无可、刘禹锡、李贺、刘驾、温庭筠、杜牧、唐彦谦等25位诗文家的文献(详细文献摘引及分析详见本书第九章《汉魏至唐末之兰》)。这些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朱熹、李时珍不顾季节常识,认定这些春天开花的古兰为秋天开花的泽兰类菊科植物是硬着头皮说瞎话。
不过古人已已,已经不可能让他们来纠正重写结论,但是我们当代兰花方面的研究专家、特别是现代科学工作者有责任纠正这一历史错误。
三、古兰之香是天然幽香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森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文子·上德》:“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
屈原《大招》:“芝兰桂树,郁弥路兮。”《九歌》:“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离骚》:“兰芷幽而独芳。”从孔子、荀子、文子和屈原等的记述来看,古兰的馨香都是来自大自然本身的、鲜活植物的馨香,它不需要人揉搓或者制造成香囊才可以养鼻。所以李时珍认为“嫩时并可挼(ru&,揉搓)而佩之”的泽兰与先秦记述的古兰毫无关系,也就是从人们感受的兰香是否是自然而幽远的特点来看,泽兰和古兰都是两种不相同的植物。
屈原是直接称古兰为“幽兰”的第一人,其“幽兰”一词永存史册。屈原在《九章》《离骚》中分别写到“兰芷幽而独芳”;“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屈原笔下的兰香也和孔子、荀子写的深林里无人自芳的兰香一样美妙,他说:“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九歌·少司命》)一个“袭”字,写出了古兰之香随风潜来,使人在不经意间就感受到幽香的特点。也只有这种随风潜来,似有若无而又经久不息的幽香才能够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自然与之具化。屈原的这个“袭”字,生动的证明,古兰之香不是泽兰嫩苗通过揉搓才能够闻得到的馨香,也不是某些专家认为要晒干了放入香炉点燃才能够获得香气的高良姜、桂皮之类(就是泽兰现在也还查不到烧于薰炉的记载或考古实物)。屈原记述的兰和孔子、荀子一样,属于自然馨香的植物。此外其它先秦关于人们欣赏兰香的记述找不到一条信息说古兰是“挼而佩之”或做香囊才能够获得的。
宋代罗愿所著《尔雅翼》云:“兰之叶如莎,首春则茁其芽,长五六寸。其杪作一花,花甚芬香。大抵生于深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蕴然达于外,故曰芝兰。以其生深林之下,似慎独也,故称幽兰。江南兰只在春芳,荆楚乃闽中者秋复再芳。”罗愿所言“幽兰”的特点非常准确,而且也符合先秦文献对兰的记述。
“幽兰”的发明者是屈原,后世所言“幽兰”当是对屈原的认可和继承,据笔者手边的资料粗略统计,屈原之后到清末就有近80位作家约100首(篇)诗文用过“幽兰”一词。就是把古兰钉死在泽兰上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兰草一节也考释说:“《遁斋闲览》言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笔者注:猗兰即幽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著《盗兰说》以讥之。”李时珍这段连贯的话,既认定屈原所言之兰是生于池泽中的泽兰(即李时珍所谓的真兰)而不是兰花,然后又肯定说“幽兰”是世俗认为的兰花(“如麦门冬者”)。须知屈原本人就是“幽兰”的命名者,李时珍既承认“幽兰”是兰花,又否认屈原所写之兰是兰花,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不过这段矛盾论述,恰好说明,李时珍不得不承认古兰中呼为幽兰者是兰花,因为幽兰和泽兰的区别太明显了,李时珍实在无法在泽兰身上找到古兰的特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目标视听说三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