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里有哪些无可奈何的意思是什么却又无法避免

《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一“二孩生不生,关键看配套。”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如何能够“生得轻松、养得自如”,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由于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家庭“不敢生、不愿生”。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正在调查研究鼓励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财政激励措施。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2月25日的社会福利会议上表示,接下来可能探讨相关激励措施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中国自1978年正式写入宪法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或迎来彻彻底底大转向。王培安在会上说,拥有第二个孩子是每个中国家庭的权利,但是沉重经济负担成为阻碍这一权利实现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培安称,政府正在考虑采取包括“奖励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人们生二孩。“全面二孩”下仍不敢生: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近50%日,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并没有鼓励。但正是这一政策变化导致2016年的新生儿数量比上年增加了130多万,达到了1780万,创造了20年来最大的年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5.86‰,创下近10年的新高。其中,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比重超45%。对于中国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现状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可喜的成果。然而实际的状况是,中国的生育率离正常的人口世代更替的水平仍然很远。统计局此前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更是仅为1.047,这一数据甚至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国家卫计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此前表示,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凤凰地产做了一个统计,在一线(以北京为例),多少钱才够一家三口花?每月基本生活费以“3口之家,孩子读幼儿园,有房无车”为基础进行测算,固定生活费136200+不固定开销40800+其他开销元/年!每年20万4千5百元!平均每月1.7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在北京一家三口,每月要赚到近2万才能够维持生计,每年要赚到21.1万!要是没,每年也需花销204500-(5000×12)=144500元。再要个二胎、买辆私家车,花费还得增加。傅莹谈全面二孩:道理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3月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对此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总的效果是好的,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欢迎和支持。同时她也表示,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包括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傅莹表示,对社会发展来讲,女性的参与也很重要。虽然人们常讲,妇女能顶半边天,但道理很丰满,现实可能会很骨感。傅莹认为,要业转变观念,尊重女性就业的权利,要看到妇女儿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对于女性来讲,无论是从实现个人价值还是从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来说,就都是非常重要的。从国家法律法规的角度讲,是严禁就业歧视的,而且政策上也是非常重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如何解决“二孩妈”的后顾之忧?今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如何完善二孩配套政策、激发政策活力发表了建议。如何生得轻松?普及基因检测技术,减少出生缺陷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栗甲认为,“残疾人的来源主要是遗传,这个比例很高,我们想要铲除‘残根’就要从胎儿抓起。必须把健康抓早抓实。”他建议普及基因检测技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减少出生缺陷引起的残疾。希望引起国家政府社会高度重视,逐年减少残疾人比例。儿科医生荒形势严峻,增加儿科诊疗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表示,“由于收入待遇低、劳动负荷重,目前国内儿科医护队伍不稳定,岌岌可危,不少儿科医生从业一段时间后就选择转岗或者放弃职业。”他认为,面对二孩时代全面来临,儿科诊疗队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让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儿科医生进入医疗院所是当务之急。如何“养得自如”?建议给生育二孩家庭发放补贴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表示,目前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养育二孩,所以我建议给予生育二孩的家庭进行补贴,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一方面通过生活经费补助,减少家庭生育的成本,消除一些经济不太富裕家庭的思想负担;另一方面是进行医疗补助,毕竟孩子生病之后也会不小的花销。至于其他方面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政府应为生育“二孩”后的母亲提供三年的补贴,其金额应为当地平均工资的七到八成。加大对生育二孩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袁直认为,女性生育对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应被放大!“我希望全社会都重视女性的生育权益和就业权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孟晓驷说,一些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使怀孕女员工感觉“待不下去”而“主动”辞职。在这样的环境下,想就业、有职业发展愿望的女性难免对生育产生顾虑。他提议加大执法监管,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促进法,尽快制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施细则。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社会政策能支持女职工工作与家庭平衡,进一步延长产假,倡导两性共同承担家务照料工作。建议国家应规定生育保险为强制性,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根据企业生育保险申领情况,给予企业税费减免,填补产假员工替代人手的工资,以补偿企业付出的成本。延长产假发展幼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孟晓驷认为,0-3 岁托幼服务欠缺,加剧了妇女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议加强对公共托幼服务的职业培训和政府监管,为家庭提供更多安全、普惠、负担得起的公共托幼服务,比如完善0—3岁幼儿的公共托幼设施及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政府把义务教育下移一个阶段,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与幼教(3—6岁)设施,包括减免税费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创办、鼓励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创办和国家公费资助兴办等,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学者姚美雄去年指出,中国0至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降至16.5%,大大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一个直观现象是,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减少——1995年,中国有2530万小学生入学,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下降了三分之一。未来十年间,中国20-24岁年轻劳动力规模将减少30%。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此外,据彭博最新报道,涵盖全球178个国家的彭博夕阳指数显示,中国平均3.5名在职人员承担1位退休者的,而更为合理的数据应该是7.3人支持一个老人。中国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中名列第五。从2015年开始,中国1949年以后出生人口大规模步入退休年龄,每年新生人口快速狂跌,老龄化飞速发展,最迟2020人口负增长和“光棍潮”爆发,2025年步入“老年社会”,2028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暴减的狂潮,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者陈友华曾指出,在2013年前后到达顶点,随后衰减,大概在2035年后就要进入人口负债期。人口负债是由少子老龄化引起的,意味着创造的财富多用来消费,积存较少,极端情形时还动用以往的积蓄,从而用于积累与资源不足,进而限制了经济增长,经济因此可能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之声、央广网、Wind资讯等关注,有知识有态度!↓戳这里,下载花虾APP,并获1688元大礼包!《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二教育和抚养子女费用将可能会纳入专项附加扣除中。 而以家庭为征缴单位的个税改革方向对于二孩家庭也是一个福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2015年末最热的新闻。今年全国期间,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这些主题递交了建议和提案议案。截至3月底,全国已有二十余个省份制定并通过了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纵观各地新政,无论是再婚夫妻可生“三孩”、增加男性护理假时长,还是鼓励部分单位恢复托儿所,鼓励生育正在取代过去“只生一个好”的口号,成为各级政府及全社会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改变从清理观念开始今年两会上有一个提案特别引人关注,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祝连庆等4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他们建议要迅速清理全国范围内不合时宜的计生宣传口号,将控制生育的宣传内容改为鼓励生育。这些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足以说明这项清理工作的必要性。根据多家机构的调研,目前中国人整体生育意愿不高,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93个,远未达到2.2的世代更替水平。考虑到生育行为会比生育意愿明显缩水,实际的生育率水平更低。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18,多数人口学者普遍赞同的一个观点是,即使考虑到瞒报、漏报等因素,中国现实的总和生育率可能也只有1.3左右。如此低迷的生育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和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升、就业水平提升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过去三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传有关。在过去的独生子女政策之下,“只生一个好”被广为宣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祝连庆介绍,目前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在全国实行,但是各地仍然存在过去“一胎化”时代抑制生育的宣传内容,包括计生标语、中小学课本、人口主题公园及居委会的宣传栏等等。这些宣传内容不利于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有必要进行清理。浙江省一位中学教师叙黎曾经对所在县从小学到高中所使用的文化课教科书进行全面的梳理,结果发现在87条人口相关的知识条目中,有56条对人口的阐述倾向于负面,把各种社会发展的不足都归咎于人口的增长,赞美人口控制的好处。除教科书外,计生标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计生标语长期存在“冷漠、强硬、呆板、无情”等问题,诸如“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少生孩子多养猪”等,曾引起民众很大反感。为此,2012年,原国家计生委曾经开展过一次全国性的清理活动,并提出了190条新版计生标语。新的计生标语虽然字面上变得温和了,但仍然存在抑制生育的倾向,比如“稳定低生育水平,靠你靠我靠大家”,“地球妈妈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等内容。祝连庆认为,现在我国的生育率已经属于超低生育率水平。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大力鼓励生育,通过提高14岁以下人口比例来缓解老龄化进程,已经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计生宣传已经非常不合时宜,应该迅速清理,代之以鼓励生育的标语口号。除了清理这些不合时宜的人口相关标语信息外,另一个需要转变观念、适应变化的就是计生队伍。据统计,目前全国专职的计生工作人员超过50万人,而与计生工作相关的人员数量更多,比如负责人口计生工作的村民小组长等。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1月份的全面二孩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之后,全国的计生工作人员要改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为群众生好二孩提供优质服务。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表示,当前应该迅速改变过去传统的人口管控观念,恢复到计划生育的本意上。计划生育的本意是家庭计划(family planning),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夫妻自主地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生育间隔,家庭计划生育机构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辅助措施。在生育服务这方面,中国目前非常匮乏。一方面,民众的避孕意识较弱、整体避孕率较低,导致意外怀孕多发。根据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自1971年以来统计在册的人工流产数量高达3亿多。尤其是近几年,堕胎人群越来越低龄化,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也加入了堕胎队伍。堕胎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成为不孕率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全面放开二孩之后,目标人群中超过50%是4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这些女性生育意愿比较强烈,但是生育能力已经显著下降。因此,这批妇女在再生育过程中,非常需要生育辅助手段、孕期保健等生育服务。而整体看,全国从城市到乡村,这一块服务都比较缺乏。因此,计生队伍转变观念和思路,为育龄人群提供恰当的生育服务非常必要。提倡去管控、加配套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计划生育”首次未被提及。人口学者认为,这说明高层对人口危机的认识越发深刻,传统的计生观念已经弱化。纵观全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已经降至一个值得警惕的低点。根据媒体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人群中,仅有三分之一有计划生二孩。根据长期的生育意愿研究,有计划生二孩的人群和最后真正生了二孩的人群还将有一个明显的落差。鉴于此,全面二孩不能一放了之,而是应该迅速落实鼓励生育二孩的各项配套措施,让愿意生育二孩的人群能真正敢生育。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全面二孩政策与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提高产检、生产费用等报销比例,同时尽快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依法增设二孩育儿假、二孩子女补助金等,减轻二孩母亲育儿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缓解维护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权益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李崴也建议要推出各种扶助家庭养育的政策,消减父母在经济上的顾虑,帮助更多家庭生得起、养得起。他认为,可以采用直接补贴或者按孩子数量抵税的方式对养育小孩的家庭进行财政支持。除此之外,在已递交国务院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草案中,也有二孩家庭的好消息,教育和抚养子女费用将可能会纳入专项附加扣除中。 而以家庭为征缴单位的个税改革方向对于二孩家庭也是一个福音。北京的许先生告诉,由于两个孩子年龄小,妻子放弃了工作,在家里做全职妈妈。他一个人的工作收入要养活全家四口人。他表示,如果依然按照个人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他的家庭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三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中国人口结构的扭曲,造成了目前高龄少子化与超低生育现实叠加的人口新常态。同时,男女性别失衡导致的光棍危机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人口学者李建新等人认为,考虑到三孩以上的超生数量非常有限,全国每年估计不足百万,没有必要因为这为数不多的超生人群继续坚持生育管控政策。来源:更多,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三点击上方“”可以订阅哦二胎产假成困扰生育因素 市民建议增男方陪产假30多岁的孩子妈刘意(化名)最近有点烦。自从二孩政策开放后,公公婆婆、父母、老公就全都嚷嚷着要她生二胎,还说如果不愿意生,就是破坏了家庭和谐。出门逛街买菜,遇到不论是熟悉的还是脸生的亲戚长辈,闲聊几句,也总绕不开生二胎这个话题。可问题是,即便抛开生二胎对她事业的影响不谈,就那么丁点产假,她哪敢生啊。“按国家规定,生二胎产假只有98天,3个月多一点而已。先不说年龄大了产后恢复慢,这点时间连给小宝宝喂奶都不够,还要照顾大的,到头来没准两个孩子都带不好。如果3个月后就必须回去上班,这场景,我真是不敢想。”刘意对记者说,这样的难题不是只有她一个人有,她身边很多准“二胎妈妈”都有这个顾虑。她们时常在微信群里讨论,既然国家现在鼓励生育二孩,为啥不把配套政策也跟上,适当延长二胎产假呢?硬需求摆在那里刘意所想并非杞人忧天,她担忧的正是王先生现在面对的情形。王先生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他和爱人毫不犹豫要了二宝,从此,夫妻俩就变得异常忙累,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按规定,第一胎男方有10天左右的陪产假,但二胎是一天假也没有的。“很多人都不理解,爸爸又不生孩子,要产假干嘛。我们大宝生下来就送回老家带,所以我以前也觉得男方产假可有可无。可是这回自己带二宝,很多问题就有了亲身感受。”王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陪产假,老婆除了哺乳、产后休息,还要负责给孩子洗尿布、洗衣做饭、清洁打扫,外加接送上幼儿园的大宝等诸多杂事。王先生很心疼妻子。“我很想多履行照抚义务,帮老婆分担一些,也想在家多陪陪孩子,可我没有假啊。再说,我们收入不高,两个孩子外加房贷,处处都要花钱,在单位我必须拼命干多赚点,晚上到家其实已经累得不行了。”如今王太太的产假只剩下20天,今后咋办?“想过请家里老人过来帮忙,但一是家里房子小、住不开,二是老人有些教育方式我们也不太认同,孩子最好还是父母自己带。请保姆吧,太贵,还不放心。如果老婆能在家多休假一段时间,那就好了。”王先生现在是既心急上火,又无可奈何。据《中国青》近日进行的一项调查(2966人参与)显示,高达88.9%的受访者都希望延长二胎产假。其中15.3%的受访者希望延长至4个月,40.7%的受访者希望延长至6个月,26.0%的受访者希望延长至1年,6.8%的受访者希望延长至3年。不希望延长的仅占2.7%。由此看来,延长二胎产假,已是大众热盼的配套措施,亟需纳入相关部门讨论议程。谁来出这笔钱?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建民认为,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中国的产假并不算短。虽然北欧一些国家有三四百天的假,不过这不叫产假,叫育儿假。韩国之前为了刺激生育,也曾延长过育儿假。“我国也应该提倡育儿假,但带薪育儿假的钱从哪儿出,这是个问题。因为我们没有相关的保险来支持这笔费用,企业肯定不愿意出这笔钱,国家有没有可能出,通过什么机制,这些都需要研究。”李建明说。抚养一个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政府有义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婴幼儿时期父母的照料和陪伴。而目前,我国的生育政策,还需要更多关怀性的措施。有专家表示,若要延长二胎产假,就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以国家福利的形式为“全面二孩”兜底。比如给雇佣女员工的企业适当补偿,提供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生育政策的调整如果缺乏相关支持性政策,就很难达到效果。”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陈友华也表示,国家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以减轻两孩的家庭负担。包括给予孕产妇更长的假期、建立更多的托儿所、幼儿园等。甚至要调整幼儿园作息时间,以便跟双职工家庭的工作时间相匹配。此外,延长产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便于女性哺乳,因为新生儿全母乳喂养的时间一般是6个月。因此,政府还需要在公共场所增设哺婴室,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鼓励引导企业设立哺婴室,让女性走出家门后,也有一定的私密空间进行哺乳。需避免职场歧视不过,延长二胎产假也不是越长越好。《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不赞成延长二胎产假的受访者皆是担心这不利女性职业发展。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此背景下招收女性职工,意味着更多付出及更少收益。这无疑会加剧现已存在的就业歧视,使女性就业形势更严峻。许多网友也持同样的观点。在职场上,女性产假长,还要带薪,还有可能要生两个。男性没产假,竞争力一下就上去了。谁还雇姑娘?不雇姑娘,男的那点薪水,供得起全家生活吗?所以到最后,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的男性,底层的男性朋友们就越来越找不到老婆了。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一个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做相应的努力。前段时间,国家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诺将积极推动调整完善生育产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同时要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生育是社会责任,不能由女性独自承担,更不能使她们因这一无法替代的贡献而堕入弱势群体。”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政府应该采取配套措施,比如通过减少税收、资金倾斜等手段激励雇主聘用女性,约束、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性别平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得到保护。另外,还有专家建议,国家应采取措施,减轻生养二孩的家庭的照料负担,使妈妈有精力兼顾工作和照顾幼儿。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有专门的托儿所、有受过培训的志愿者、有针对稍大一点儿童的图书馆,无论是尚不能自理的幼儿,还是放学后没处可去的小学生,都可以在社区中得到看护、找到玩伴或进行阅读、自习。这就打消了家长的很多顾虑,也不必到处找课外班。(via: 中国政府网)长按识别律信智投律信每一个标都由专业律师把控,让你的放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我们《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四点击标题下「天洋金融」可快速关注天小洋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新年伊始,中国全面两孩新政启动实施。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公布,对全面两孩实施后可能遇到的疑问予以进一步明确。△《新闻联播》视频1生育两孩无需审批长期以来,办理准生证尤其是异地生育办证过程过于复杂,时常受到各界诟病。《决定》指出中国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并简化办理手续,全面推行网上办事。这一政策的调整,是否意味着“准生证”制度将出现重大变革,外界普遍关注。2生育多孩依旧要罚根据《决定》,不符合政策的多孩生育依然将受到处罚。《决定》指出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3异地生育更加便捷2014年底全国流动人口达2.53亿人,“十三五”时期,城镇之间人口流动将日趋活跃。对于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问题,《决定》提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服务资源,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的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4计划生育仍享优惠根据《决定》,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将继续享受优惠,国家将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决定》指出对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5再生育女性有保障根据《决定》,今后中国女性再生育的后顾之忧将大大缓解。《决定》指出依法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6严打胎儿性别鉴定尽管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水平依然偏高。二孩放开后,如何避免鉴别胎儿男女?《决定》指出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7多举措缓解上学难全面放开两孩后,孩子多了会不会遇到上学难的问题呢?《决定》指出根据生育服务需求和人口变动情况,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8加快培育儿科医生根据《决定》,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将加大对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决定》指出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人才培养,合力确定服务价格,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来源:网络整编:天小洋有得赚、有得玩参加优惠活动请点击“阅读原文”《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五少子化是大多数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少子化也意味着老龄化的加剧。过去的十几年来,中国的少儿人口数量比重一直在持续下降,中国进入少子化是迟早的事,那么中国开放二胎是抵制少子化的发展吗?10月29日闭幕的五中全会公报确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消息一出,引发学者、专家和公众的热议。那么问题来了,二胎政策来了,你想不想生?很多网友表示,80,90后是最苦的两代人,独生子女不说,没车没房的这代以后还要赡养4个老人,跟两个孩子,经济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就算全面开放二孩,有的也不太愿意生。根据地方的不同,培养一个孩子的花费也不一样,但主要是生活费与教育费用,以生活在深圳为例,出生之前的花费、学生阶段的教育费,23岁之后若继续深造花费。养一个孩子,总花费高达68万-230.5万元,如果生二胎的话,花费则更多。的建议,如果想优质的培养孩子,或生二胎的话,生他请对他的人生负责。请绕道风险过大的,考虑本金安全、稳健收益、无太大风险的产品。1、合理制定家庭预算,留足应急资金一个月的支出要控制,不要过度消费,合理的计划家庭的预算外,预留点应急资金,为了保障家庭生活不受和突发事件影响。2、,保障家庭稳健增收除了控制消费外,建议投资点,避免片面追求高收益,减少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长远来看,不要图一时的激情。毕竟在未来的20年,父母养老、孩子教育将成为整个家庭的主要资金支出方向。3、完善家庭保障,降低资金风险对于以后老龄化时代来说,养老是最大的问题,社保,等这些都不可缺少。除此之外稳定类的可以考虑P2P理财,优势是稳定,收益高,资金灵活,操作方便,电脑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理财,完全符合现代生活的投资理财需要。老人、孩子居多,劳动力少,夫妇俩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P2P理财让变得更加的简单。《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六导读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方正证券表示,全面放开二孩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未来4年内将最多新生育5212万婴儿,在悲观情况下未来四年也会多生2500万以上的婴儿。中性的情形可能在万左右。二胎全面放开受益股一览:来源:民生证券作者:李少君来源:民生策略,凤凰小报告人口困境(一)两次“婴儿潮”的叠加效应及“计划生育”催生了80年代起为期30年的。“人口红利”是指某一时期内一国劳动人口(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列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率((老龄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低,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较高的储蓄水平。我国自1980年代起,享受了为期30年的人口红利,主要得益于“婴儿潮”的叠加效应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建国以来,两批“婴儿潮”带来的劳动人口增加从80年代起大规模显现。从80年代起,第一批()新生儿基本全部进入劳动年龄,第二批()新生儿开始迈入劳动年龄。“计划生育”1962年提出以来,新增人口数量逐步放缓。劳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新生人口的低速增长、老龄人口尚未大幅增长(建国来首批“婴儿潮”新生人口在80年代尚处于壮年)以及总人口的缓慢增长,带动劳动人口占比升高、抚养率降低,人口红利自80年代显现。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令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支撑人口红利的两大要素,高劳动人口占比、低抚养率分别在2010年、2011年出现拐点,即劳动人口占比降低、抚养率提高。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主要受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影响,低生育率主要由“计划生育”倡导的“少生”、“优生”政策以及育儿成本的提高造成,人口老龄化主要由首次“婴儿潮”新生儿开始迈入老龄人口(65岁以上)造成。低生育率令未来可转化为劳动力人数的数量持续保持低位增长,而老龄化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人口,而且增加了老龄人口数量,劳动力的补充不足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令劳动人口占比降低、抚养率上升。如果人口政策没有调整,未来劳动人口占比预计将持续走低,而抚养率也将持续升高,用工荒、用工难现象将继续蔓延。(二)老龄化加速我国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比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传统及新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7%,该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比10.2%,65岁以上人口占比6.96%,按照联合国的新老标准,我国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首批“婴儿潮”人口进入老龄人口以及晚婚、晚育令老龄化加速。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第十年,我国人口红利也出现了拐点,即劳动人口占比下降、抚养率提高,展望未来,依照现有人口政策,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主要受老龄人口增速升高以及新生人口数量或持续保持低位影响。老龄人口增速上升主要受“婴儿潮”人口进去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寿命延长影响,首批“婴儿潮”出生人口在2014年开始进入老龄人口,同时,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4.83,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新生人口数量或保持低位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首先,生育率在没有政策提振的作用下或将持续保持低位;其次,我国目前晚婚、晚育趋势明显,这一现象带来的结果是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困境对经济影响(一)劳动人口短缺带来人工成本上升老龄人口加速增长、新生人口低速增长造成劳动力供应紧张,人工成本上升。老龄人口增多及新生人口增长缓慢造成的最直接结果是适龄劳动人口的下降,劳动力供给趋紧,自2010年起,我国已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现象即求职人数低于需求人数,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劳动力供应不足将推动人工成本的上升,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我国就业人口增长缓慢同时员工工资保持相对较高速增长。劳动力供应不足、人工成本上升都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因为这将限制企业规模的增长、侵蚀企业利润,未来老龄化加速,这两种现象将更加凸出,从而进一步限制经济增长。(二)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消费服务业及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消费服务业崛起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靠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消费服务业的拉动:从政策上看,李克强总理在10月14日国务院会议上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结合起来,将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从经济增长拉动力看,消费支出在2014年首次超越资本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消费服务行业的逆周期特点及自身的蓬勃发展预计在未来经济探底过程中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年长劳动力增加、年轻劳动力补充缓慢将限制产业结构升级及消费服务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消费服务业发展需要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但我国人口老龄化、新生人口的低速增长将限制年轻、高素质人才的供给。从人口老龄化看,由于我国终身的学习、培训制度尚未健全,年长的劳动者较难以学习、掌握新型技能,因此,随着年长劳动力的增加,具备新型劳动技能的劳动力供给将减少。从新生人口低速增长看,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超过40%,是三大产业中占比最大行业,这显示消费服务业劳动力需求大,而服务业通常需要年轻劳动者,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互联网行业发展更需要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人口增速的放缓将限制消费服务业发展所需潜在劳动力供给。二胎政策放开作用全面放开二胎有必要且宜早不宜迟。在人口红利出现拐点、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依照现有人口政策,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将弊大于利,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有必要调整人口政策,即全面放开二胎。由于目前仍处于人口结构变化初期,若要调整生育政策,目前是较为适宜的时间点,因为如果政策调整时间推后,第三次“婴儿潮”()中最年轻妇女也将逐渐迈向30周岁,随着年龄增加,妇女生育意愿将减小,即使全面放开二胎,二孩生育率恐难以得到较大提升,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社会对于全面放开二胎预期高涨,在“十三五”前期研究课题中就包括了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我们预计本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将是大概率事件,并且有望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后放开。(一)提高二孩生育率,叠加第二次“婴儿回声潮”效应,人口老龄化进程延缓“单独二孩”政策提振效果不佳,提高二孩生育率需全面放开二胎。2013年底通过的“单独二孩”政策对人口增长提振作用不明显,若要提高二孩生育率,需要全面放开二胎。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透露,截止2014年底,全国1100多万对单独夫妇中有106.9万对申请再育,申请率仅10%不到,距离全国单独且已育一孩家庭期望生育二孩的60%的比例,也有约50%差距。多家机构测算,单独二孩政策后,每年新增出生人数将在100万到200万的水平间波动,106.9万申请再育的夫妇数量也仅在期望值的下限。因此,综合多方面数据,“单独二孩”政策对于提振新生人口数量的效果并不理想。晚育造成第三次“婴儿潮”本应带来的“婴儿回声潮”没能如期出现。第三次“婴儿潮”(年)中最晚出生的90年初新生儿在2015也已到达25岁,迈入婚育年龄。如果按照女生24周岁的晚育年龄计算,第四次“婴儿潮”本应出现在2005年以后。但2005年以后新增人口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我们认为这主要与生育年龄的推后有关,自1990年代起,20-24岁妇女生育率显著持续下降,25-29岁生育率在2006年起成为妇女最集中生育的年龄,同时30-34岁生育率自2001起持续上涨,晚育是造成第四次“婴儿潮”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晚育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成本上升、婚育观念的转变造成的晚婚和生育年龄的推后。配合二胎全面放开,新生人口在今后几年有望出现大幅上升,进而延缓人口老龄化。如果本次“十三五”全面放开二胎,我们预计将很好地提振新生人口,因为第三次“婴儿潮”出生人口目前仍处于较佳的生育年龄(25岁-34岁),基于全面放开二胎将有效提振二孩生育率的判断,我们认为适龄生育妇女的数量大以及二孩生育率的提高,新生人口在未来几年有望大幅提升。新生人口的增多将有效补充未来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将得到有效延缓。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预测,如果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假定妇女二胎生育意愿为60%,四年内年度出生人数将分别达到3209 万、4416 万、3612 万和3209 万;若维持生育政策不变,自2036 年起,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降至8 亿以下,但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劳动年龄人口在2048 年才降至8 亿人以下,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推迟了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维持政策不变将分别低1%、1.6%、2.8%、4.6%。(二)增加年轻、高素质新生劳动力,符合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大量的新生人口将增加未来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以及消费者数量,利于未来经济发展。从劳动力供给端看,大量新生人口在未来将增加劳动力供给,这将有助于解决劳动供应短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新生儿在未来将提供年轻、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将更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发展。因为我们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将依赖产业升级转型及消费服务业大发展,产业升级及消费服务业发展需要年轻、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近年来,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表明劳动力需求大。从消费者需求端看,大量新生人口未来将催生消费需求,有了源源不断的需求,消费业才能持续发展,以电影、游戏为例,随着群众消费意识增强,观影人次、游戏用户数近年来持续增长,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补充的年轻消费者。(三)伴随新生人口成长,大消费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高涨在新生儿成长的不同阶段,各消费行业将受到需求支撑。从消费角度看,新生儿的大幅增长将扩大居民消费,依据年龄增长,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等支出将陆续增加,相关行业需求将相继提振。据艾瑞咨询预测,在“单独二胎”政策下,年,婴幼儿行业市场规模将由1.65万亿增长至3.02万亿,年均增长率约为16%,高于此前约12%的增速,因此二胎政策若全面放开,婴幼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高速增长。重点把握孕妇产前、新生儿婴幼儿时期受益于需求增长的相关行业。二胎全面放开有望带来新生儿的大幅增长,新生儿在出生、成长中涉及的行业将迎来需求的提振,提升相关公司业绩。依照新生儿的生长过程,我们将投资主线分为四条:产前(怀孕期)、婴儿(0-1岁)、幼儿(1-3岁)及学龄前儿童(3-6岁)。由于从婴儿长大到儿童的时间距离目前较远,投资的重点可放在产前、婴儿、幼儿时期。具体如下:产前:重点关注孕妇检测、辅助生殖服务、孕妇用药。在生产前,为保证顺利生产,孕妇及胎儿检测、孕妇身体的健康将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2010年以来,我国妇幼保健所诊疗人次加速上涨,增速由7.6%增长至14.7%,在新增人口明显明显增长的背景下,诊疗人次的增加,显示出家庭对孕妇、婴儿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同时由于社会压力大、晚育比例升高,不育不孕的夫妇数量在增加,为帮助妇女怀孕,辅助生殖需求量在增加。因此,在产前,重点关注提供孕妇检测、辅助生殖服务的医疗机构以及生产孕妇用药的企业。婴儿:重点关注奶粉、婴儿日常用品、儿童用药。生产后,奶粉和婴儿的日常用品的消费将增加,奶粉和生活用品的生产商将最先受益。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奶粉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约为600亿元,随着我国第四个人口小高峰来临,以13%的复合增长率测算,2018年,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00亿元。同时,网上购物的普及,令提供母婴用品的电商平台将迎来大量需求。由于抵抗力差,婴儿生病时常发生,因此,儿童用药的需求也将随着婴儿数量的增长而提振。因此,在婴儿时期,重点关注奶粉、婴儿日常用品、儿童用药生产商以及提供母婴用品的电商平台。幼儿:重点关注童装、玩具、动漫。在幼儿时期,由于年龄的增长,对服装、娱乐的需求将增加,娱乐的方式具体有玩具、动漫等。近年来,儿童玩具市场成交额稳定增长,2013年市场成交额达到415.27亿元,年增长率18.75%,相较2010年增长50.57%,未来随着儿童数量的增加,玩具市场的交易额有望持续保持较高速地增长。随着年轻父母对儿童衣着的重视度提高,未来随着年轻父母的增加,儿童服装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童装产业报告》显示,童装产业产值年增长率可达25%-30%,远高于成人服装业。因此,幼儿时期,重点关注儿童服装、玩具生产商、动漫传媒提供商。学龄前儿童:重点关注早教、文具用品。随着小孩逐渐进入幼儿园,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将愈加重视,同时,在儿童学习中,文具用品的需求也将增加。因此,在学龄前儿童时期,重点关注早教的提供商、文具用品生产商。来源:金融行业网《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七钱贷宝()你的贴心钱袋子江苏北部一个小乡村。76岁的老人王开田正在给自己做早饭。老伴五年前去世,两个儿子已各自成家。老王参加了新型,每个月能领到100元养老金,两个儿子每人每年给他700元,这就是他全部的进项。一旦生了病,老王就叫苦,自己那点微薄的积蓄能够花多久呢?北京西城区。79岁的老人郑清元也每天自己做饭吃。尽管他每月退休金有4000元,经济上比王开田宽裕得多,但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独居,仍然很孤单。他学着炒股,不为赚钱,只为不得老年痴呆症。老王说:“万一不能动了,我就喝药去,谁都不麻烦。”郑清元说:“我不愿意跟儿女同住,太不自在。等我不能动了,就进养老院。”王开田和郑清元两位老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2.12亿位老人老年生活的缩影。而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越来越多的国民正在进入老年队伍,老龄化呈现加速度上升的态势。老龄化凶猛中国现在有多老?中国将会有多老?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门槛,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再来看一组体现变化的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1%,2010年为8.9%,2014年为10.1%。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老龄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状态。而根据北京大学人口学者郭志刚的研究,由人口变动调查数据取得的老年人口比例比统计公报还要高,最多高出2个百分点。最后来看看老龄化的未来,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按程度做以下划分:65岁以上人口达到7%为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从年,短短45年,中国就跨越各阶段,成为超级老龄化社会。在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看来,中国的老龄化拥有两个世界第一:一是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二是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的确,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老化得像中国这么迅速。异常在哪里现在有一种观点,中国的老龄化跟世界各国一样,是人口发展的正常阶段,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人口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绝非人口发展的正常状态。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数据,年世界各国老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5%,中国为3.3%。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到一百年,比如法国115年,美国60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而中国仅用了18年时间。中国的老龄化如此凶猛,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根据人口学研究,决定老龄化程度有两个最关键的原因——预期寿命和生育率水平。日本是快速老龄化的一个典型,原因复杂,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长寿。2010年日本人预期寿命83岁,连续20年世界第一。但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只有76岁,长期处于世界的中下游水平,其在老龄化进程中的影响力也相对较低。再看生育率,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自1991年开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连续24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但有关方面认为,数据存在漏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用北京大学CFPS2010(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调查数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复核,确定总和生育率在1.4左右。根据《第一》的采访,1.4是目前大部分人口学者认可的总和生育率水平。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会低于1.4。按照人口学标准,总和生育率在1.5以下就意味着已经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日本人口学者Yoshikami直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就是独生子女政策所致。的确,尽管城镇化、推迟生育等都压低生育率,但独生子女政策仍是低生育率的重要根源。根据六普,2010年中国0~14岁的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仅为16.6%,比十年前下降6.29个百分点,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孩子出生少了,预期寿命又在增长,老龄化自然加剧。相对于2.2的世代更替水平,1.4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数将萎缩36%,两代人就萎缩60%。出生人数如此快速萎缩,中国人口不老才怪。亡羊补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列车已经开动起来,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和中国低生育率的现实,这部列车不会停下来,而是越开越快,直至开到重度老龄化的未来。瑞银证券在其题为《亚洲结构性问题——老龄化的亚洲》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重度老龄化及其对消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老龄化会降低一个经济体的活跃度,老龄化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过少)叠加,则意味着巨大的养老风险。养老面临“缴费的人少,领钱的人多”的窘境,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数字已经清晰地揭示了现实。问题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延缓老化的速度?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人口老龄化不是阵痛,而是长痛。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跟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在众多人口学者看来,现在调整生育政策已经晚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者李建新1995年就提出,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佳平稳过渡时间点是2000年左右。现在离2000年已经过去15年,生育政策调整还暂停在单独二孩上。李建新认为,人口政策需要超前制定,因为它的变化本身是滞后的,而且有一定的惯性和周期性。确实,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降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但因为人口增长的惯性,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长。年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净减少、老龄化加速,这些预警信号都在提醒我们: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重大扭曲,形势已经非常紧迫。亡羊补牢,到底晚不晚?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到底有几只羊。但无论晚不晚,补总比不补好。对于中国人口来说,老龄化已经汹涌而至,难以逆转。在人口新常态下,必须以新的心态、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动模式来调整生育政策。当断立断,其利自现。“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埋在那春天里”,流行歌曲可以轻松地这样唱,但是,又有谁甘愿在经历一世操劳之后孤苦无依,老无所养呢?谁愿意在春天来到时却独自老去呢?钱贷宝是以个人对个人小额为主要产品,为借贷两端搭建的公平、透明、安全、高效的服务平台。借款用户可以在(钱贷宝)上获得、发布借款请求来实现个人快捷的融资需要;理财用户可以把自己的部分闲余资金通过钱贷宝平台出借给信用良好有资金需求的个人;在获得有保障,高收益的理财回报的同时帮助了优质的。猛击【阅读原文】,1分钟注册钱贷宝,开启财富之路!《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八xitouwang中国的实践者官网网址:理财热线:400-788-9566本报告分三部分:第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成因;第二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些后果;第三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将来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首先来看一下老龄化的趋势。度量老龄化趋势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这里一个指标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体总人口的百分比。上图画了从1953年到2015年整个老龄人口所占百分比的变化趋势。从一开始的5%以下到2015年超过了10%。但是老龄化变化的速度随时间来说也不是稳固变化的,是越来越快的。从1953年到2015年整个60多年来看,这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增加0.1个百分点。分时间段看,1953年到1995年,年均增加0.04个百分点,年年均增加0.14个百分点,速度加快很多;2006年—2015年年均增加0.2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不仅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的越来越快,这只是比重,整个人口基数也在涨,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口的数量其实是在加速增加。在未来可以预见的十年二十年人口没有负增长的话,这个比例一直在长,老年人的人数一直往上走。从中国自己的历史来看这个速度越来越快,进行国际比较的话会发现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也是相对比较快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有一个全世界的,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及经济体的统计。1960年中国排在第75名左右,2015年中国排名排到了60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平均趋势的,所以排名在往上走。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从5%涨到10%。几个主要的老龄化国家大概用了多久的时间?现在老龄化最严重的问题是日本,日本从5%到10%用了35年。第二名是意大利,意大利从5%到10%至少用了100年时间,时间非常长。中国呢?只用了30年,比日本还要短5年。我们老龄化从国际角度比较也是非常迅速的。再考虑一下未来,老龄化的趋势大概怎么走。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指标,如果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7%,就是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如果到了14%叫老龄社会(aged society);再往上达到21%就是超老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中国从2000年开始65岁以上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那时候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如果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延续过去10年平均的速度,10年之后到2027年中国就进入老龄社会;再过20年到204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延续过去十年的速度。如果快于前十年的速度,达到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的时间可能还要继续提前。这是未来的基本展望。老龄化趋势这么快背后原因是什么?原因非常简单,两个:第一个就是出生的人少了;第二就是人的年龄寿命增加了,死亡率降低。一个是低出生率一个是低死亡率。如果在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社会里,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应该呈现正的金字塔形状,金字塔顶端是年龄大的人占的比例,底端是年轻人占的比例。高死亡率最顶端的人故去的非常快,占比不会特别大,会比较小比较尖;而出生率很高,最底下的青少年会不断的加入到总人口里,底盘很大,这是正的金字塔的情况。如果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最上面的塔尖消失越来越慢,所以这个塔尖会越来越胖。底下出生的人少,填补的人越来越慢,这个塔基变得越来越窄,金字塔就会变样。老年人相对占比就大了。上图展现了过去几十年来出生率跟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里面的柱状图还是表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参照右边的坐标轴。第一条实心圆点线表示出生率,平均每一千人出生人数。第二条空心圆点线表示死亡率,平均一千人死亡人数。出生率这个图画的不是很完整,出生率70年代初以前,除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生率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73年的时候下降的非常快,然后到了8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了2000年处于非常低的位置。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死亡率基本上70年代中后期就下降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大概在千分之七。最近十年死亡率又上去了,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一千人里面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本来是特别容易死亡的群体,这样会带动整体社会的死亡率往上走。这个死亡率上升不是社会退步的标志,恰恰说明了社会老龄化变化的趋势。一个快速下降以及非常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数据一起共同推进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变化的态势。这两个都是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从数据来看,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维持低的位置是人口老龄化里更重要的因素。上图给大家展示的是每一年全部人口分三个部分各自的占比,黑色的部分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灰色部分是劳动力,主要是15—64周岁,最下面白色是青少年0—14周岁。可以看到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黑色的柱子越来越长,但长的过程中到底截取了人群中哪一块的占比?一开始灰色的柱子也在增加,虽然增长的速度没有老年人快。主要体现在0—14岁青少年相对比重下降的非常快,上面两部分比例的增长完全来自于下面青少年部分比例的减少,减少主要的因素就是出生的人少了,补引来的速度比补到上面的速度慢很多。2010年之后青少年的比重基本上稳定了,相比之下老年人比重上升了,这个比重主要是从中间部分群体分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底下14岁变成中间群体的速度要远远慢于64岁变成老年人的速度。为什么14岁变成中间慢呢?14岁这个区间是恰恰生在计划生育严格的时候,基数少了,等到他们15岁变成劳动力的时候,转化就慢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早期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势。上图是三个年份人口金字塔的图,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每个金字塔由两个两个金字塔图叠加而成,一个是有边框的金字塔,另外一个没有边框但底色是灰颜色的。有边框的是现实的人口结构,灰色的是假定现在的参数发生变化之后的金字塔。如果出生率调高,假设每个人平均生的孩子多加一个,人口金字塔会怎么变?就看灰颜色的。我们发现即便是把出生率提高了,因为我们死亡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看到老年人的比重、宽度越来越宽,而且底下基座也慢慢收窄,即便收窄到了2010年还是金字塔的形状。而有边框的实际人口金字塔,1990年开始底座严重被腐蚀,不太像金字塔了,到2000年、2010年金字塔变成了0形。这三个图的对比可以看出生育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和变化过程。这些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原因。人口老龄化有哪些后果?四个视角:第一个是养老负担;第二健康负担;第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第四是经济发展。这四个视角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首先看养老。老年人口抚养比就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5到64周岁人口的百分比。1953年这个数字是7.4,平均100个劳动力养7.4个老年人。这个比重快速的往上走,从1953年到2015年翻了一番,从7变成了14。不仅人的压力大了,钱的压力也大了。上图是城镇职工基本占GDP的比重。这不可能完全反应态势,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趋势。从2005年开始往上走,养老支出占GDP占比越来越高。养老总体负担变重,地区跟地区不平衡也在加剧。像北上广如这几个地方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死亡比较低,生育率比较低,如果没有任何人口迁移,北上广应该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其它地区没有那么严重。恰恰是因为有了人口迁移给这些地区老龄化的趋势有一些缓解,没有那么严重了。上图就表达了这个逻辑。里面每一个点代表中国的每一个省,横坐标代表65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占的比例,假如没有人口迁移所占的比例,纵轴是外来人口迁入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户籍人口老龄化非常高,同时这个地方也有可能迁入人口比较多,背后原因可能是这个地方老龄化高,但是经济发展好,所以吸引人过来。右图横坐标就是迁入率,纵坐标是常驻人口老龄化率。迁入人口比较多,那常驻的老龄化人口就下来了。对于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人口流动可以缓解老龄化的趋势。有流入就有流出,所以流出地区老龄化的趋势是恶化的。上图给每个省都标了颜色,颜色越浅,表示老龄化的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越温和,没有那么激烈,甚至老龄化的程度还会下降。颜色越深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地方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在快速上升。北京、上海、广东,沿海地区都是相对来说比较浅的颜色,也就是说它们的老龄化率随时间变化没有多么快速增加。但是看看说东北、西部、西南省份这些人口流出的主要区域,颜色非常深,它们常住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变化剧烈。这就是人口流动对地区的老龄化不平衡,造成了这样的趋势。省与省之间的不平衡,除了人口不平衡之外还有养老支出的不平衡。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养老的压力非常大,个别省份出现了的亏空,当年收不抵支。举个黑龙江的例子。黑龙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当年结余,2010年当年结余24亿,2011年负12亿,2012年正3亿,2013年负14亿,2014年负106亿。刚才是养老负担,再看一下健康跟医疗的负担。因为老年人口的比重现在越来越大,老年人越来越多。家庭、政府需要支付老年人医疗健康方面的费用越来越多。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比如说日常的行为障碍,身体部分或者全部的失能,从一开始的简单失能到后面的残疾,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再往下会有一些慢性病,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在老年人的比重比较高,比较难治,花钱也多。还有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会得的老年病,典型的阿兹海默症,失智症,在老年群体越来越严重。我们对健康的管理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成本和精力。上图是城镇职工占GDP的比重,也是上升趋势。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平均医疗成本支出的提升。再看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后果。如果老龄化问题很严重,现有的劳动力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养老养老负担加重了,不仅是养自家老人,同时作为工作者缴,养全社会的老年人。养老负担加重,一方面交养老金后,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就少了,影响消费水平。另外时间花在照顾老年人身上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也会变少,会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未来会面临劳动力相对短缺或者不足。现在来看劳动力(15到64岁)的比重以及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者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相对短缺已经出现了,这个观点不是很一致,有人认为还没出现。再看对经济发展的后果。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是经济结构跟产业结构跟不上这个变化的话,可能会造成错配,可能会影响整体经济的效率和发展。另外从养老负担角度考虑,养老负担重,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因为现有的养老体制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制,统筹账户的钱是企业交的,很多地方缴费的负担已经超过了税的负担,所以这块负担企业觉得特别高,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从国家整个大盘子的角度讲,因为老龄化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从事生产的人少了,国家收入少了,但是要支付给老年人的钱多了,支出多了,整个国家不管从个人、家庭还是政府的角度来讲赤字越来越高,债务风险越来越高,会进一步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后果和冲击。下面探讨一下针对这些后果,一些可能的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分成四个角度来讨论:第一个是人口政策,第二个是社会保障政策;第三个是跟健康照料相关的政策;第四个经济和产业政策。首先看人口政策。刚才说过,低出生率可能是造成人口老龄化快速增加的原因,如果我们想缓解老龄化,大家注意不是解决老龄化,是缓解。老龄化趋势不可能逆转了,只能是缓解老龄化的趋势。提高出生率是一个途径,但是是不是有效还要再看。基于这样的背景,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不仅我们国家生育政策越来越宽,从原来限制生育到慢慢鼓励生育的方向走,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趋势。上图来源于联合国2013年的一个报告,刻画了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人口政策分三类,第一大类就是人口政策慢慢朝着增加出生率的方向推进,第二类朝着降低出生率的方向推进,中间的是原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原来不干预现在也不干预。1976年人口政策增加出生率的国家只占9%,到了2013年增加到27%,越来越多的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转向鼓励增加出生率的方向走。降低出生率的1975年是65%左右,到2013年变成了30%。中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有没有效?卫计委前两天公布了相关数字。2015年出生率是千分之12.07,2016年出生率升为12.95,也就是一千个人多生了一个人左右。人口总数上看,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了131万人,这是非常小的一个数字,对于缓解老龄化来说是杯水车薪。2016年第一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还很有可能是政策效果比较大的一年,因为有很多历史积攒,60后的人想生二胎原来没有机会,所以2016年爆发。今后可能还不如2016年的高。另外看人们的生育意愿,调查问他们愿不愿意生二胎,这个结论不稳定。有的调查发现很多人愿意生二孩,有的调查认为意愿不是很强。生意意愿本身就是不太稳定的指标,回答想生几个跟实际生几个没有必然的关系。还有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来借鉴一些放开二孩政策以后对于人口变化的影响。历史上当然没有放开二孩的过程,但是历史上有从二孩变成一孩的历史。70年代是二孩政策,70到80年代转换成一孩政策,出生率显著下降。反过来回到二孩可能也会有明显的反弹,这是历史的参考。70年代二孩政策到80年代初一孩政策的转变,有的人觉得效果明显,有人觉得效果有限,我个人认为效果有限,效果有限的话希望一孩转为二孩以后有大的反弹,不太可能。80年代中期确实有一些地方实施了二孩政策,比如说山西翼城198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这些实施全面二孩的试点县市跟其他实施一胎的地方做对比,看看有没有明显的差距。我们的研究效果发现最后效果非常有限。所以不管看现实的效果还是历史的参考,没有强烈的证据支持全面放开二孩后会有人口的反弹。上图是数据的模拟。图的纵坐标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横坐标是年限。这四条线中,实线说一孩政策没有被二孩政策取代,一直实行下来老年人的比重会怎么变,飞速的往上走。下面的三条曲线是,如果实施了二孩政策老龄化的比率会怎么变?我们给了三种情况,菱形虚线假设实施二孩以后平均每个女性多生0.3个孩子,这是相对比较小的变化。三角形虚线假设放开二孩以后每个女性多生0.5个孩子,最下面正方形虚线假设放开二孩政策每个女性多生0.7个孩子。最乐观的情况下,平均一个女性多生0.7个孩子这种情况下,到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也远超过20%,2040年就进入超老龄社会了,比预测的2047年还提前了7年。上图是全面二孩背景下养老抚养比的变化。同样是在一孩政策以及三种二孩政策下做的图。最乐观的情况下,养老抚养比的增长也非常快。如果二孩政策放开一个女性多出生0.7,2040年的时候也是40%。2015年是六个青年人养一个老年人,2040年是5个青年人养两个老年人。最上面这条线,圆点连接的如果一直实行一胎政策,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最底下正方形虚线是,如果完全取消生育限制,一开始没有任何的生育限制老龄化的变化情况。即便如此2040年到2050年左右也是进入超老龄社会,这个趋势不可逆转。老年抚养比,即便没有任何生育数量的限制,2050年老年抚养比也是在100个青年人养三十六七个老年人的样子,也是非常高的水平。如果在人口政策上进行一些展望的话,我们认为,现在放开二孩的政策远远不够,甚至没有什么效果的。甚至下一步即便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人口数量、人口生育率以及老龄化的加重态势都不一定得到非常明显的缓解。因此现在已经可以开始探讨采取怎样的鼓励生育措施了。是有一些例子存在的,比如东亚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稍微早,实施20多年了,他们是一个鼓励包,包括育龄妇女的优惠、补贴等等。主流文献认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效果微乎其微,没有太大的效果。韩国跟台湾地区鼓励生育的政策实施时间不长,现在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为时尚早,但到现在为止也实施了将近10年了,也没有发现很明显、很突出的效果。整个东亚地区鼓励生育的经验基本上是失败的。欧洲国家老龄化也很严重,欧洲个别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比较成功,比如说荷兰,但是荷兰的政策能不能拿来用是有疑虑的,因为荷兰政策支出比较大,它有一个政策,小孩出生以后到长大,每年国家给多少钱。这个负担中国能不能承受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到底鼓励生育的政策能不能采用?以及怎么采用?采用之后会不会有效果?都是将来可以研究、思考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结论。人口政策的调整,我个人认为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本质上只能做到缓解老龄化趋势,而不能改变老龄化造成的问题和困难。社会保障的政策怎么办?1、什么时候可以领养老金?现在讲延迟退休。延迟退休两个层面,第一是不是女性职工跟男性职工统一,从55岁变成65岁。第二整个退休年龄是不是都要往后移,移到70岁等,这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政策,马上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这样交钱的多了,花钱的少了。但是延迟退休学界会有疑虑,对青年人有什么影响,对老年人有什么影响,结果还有待考察。2、现有的整个大的养老金盘子其实收比支多,问题是各个地区之间不平衡。目前的状态下如果提高统筹层次,把富省的钱拨到穷的地方,做一个调剂是不是一个改革方向,也是可以讨论的。3、即便是现在整个大盘子收仍然多于支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不敢保证未来整个大盘子会不会出现亏空,如果出现亏空现有保障体制维持不下去怎么办,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方向。健康和照护方面的政策怎么办?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总共八篇29章,非常长的报告,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中国未来十几年跟健康有关各个方面的战略以及政策的制定都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我个人认为,既然老龄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甚至连缓解的可能性都比较小的情况下,下一步怎么样促进这些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增加他们的生活质量,完善健康服务的效率,进而降低健康方面、医疗方面的成本,包括个人得、家庭的、政府的公共开支,这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要充分利用市场、社会资源完善养老体系,比如说现在两个孩子照顾4个老人,孩子工作又忙,怎么办?社会化、市场化的体系不仅仅是说老年人可以住到养老院去,是不是可以让老年人住家里,充分利用市场化的资源请人到家里服务?充分利用整个社区基础公共服务的体系,解决、缓解养老问题。这些方面都可以思考。经济和产业方面相关的政策怎么办?1、老年人这么多,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负担,其实还可能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契机,就是养老产业。产业界需要仔仔细细考虑老年人从头到脚吃喝拉撒到底需要哪些服务、哪些商品,进而把养老产业发展起来。特别是现在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找到经济新的增长点是非常重要的。2、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也是的部分,使得产业结构跟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力年龄结构相适应,这样才能发挥劳动人口的优势。3、将来劳动力数量上短缺了,如何保障经济快速增长?要让老年人得到好的照料,势必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最后的结论:1、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快速的在步入老龄社会、甚至超老龄社会阶段。2、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降低都是老龄化迅速演变的重要原因,我个人认为生育率下降是一个更加主要的原因。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负担、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4、因此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老龄化的应对,需要借助人口、社保、健康、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的合力。特别是人口政策是权宜之计,更需要做的是已经是老龄化这个趋势了,如何改革社保措施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支持,如何改革医疗政策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如何改革经济政策使得经济发展跟老龄化趋势相适应,这是我们将来要持续考虑的问题。来源:经济真相(ecotruth)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喜投网,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喜投网()是一家金融生态系统公司,围绕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新媒体、社区和互联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高达12%;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注册送10000体验金,邀请好友注册赠送.1%投资收入;注册请点击阅读原文。《重磅!计划生育“下架”,补贴二胎奶粉钱!中国生育政策大转变!》 精选九点击上方“”即可关注4.28银湖网值得信赖的来源:经济真相(ecotruth)本报告分三部分:第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成因;第二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些后果;第三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将来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首先来看一下老龄化的趋势。度量老龄化趋势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这里一个指标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体总人口的百分比。上图画了从1953年到2015年整个老龄人口所占百分比的变化趋势。从一开始的5%以下到2015年超过了10%。但是老龄化变化的速度随时间来说也不是稳固变化的,是越来越快的。从1953年到2015年整个60多年来看,这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增加0.1个百分点。分时间段看,1953年到1995年,年均增加0.04个百分点,年年均增加0.14个百分点,速度加快很多;2006年—2015年年均增加0.2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不仅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的越来越快,这只是比重,整个人口基数也在涨,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口的数量其实是在加速增加。在未来可以预见的十年二十年人口没有负增长的话,这个比例一直在长,老年人的人数一直往上走。从中国自己的历史来看这个速度越来越快,进行国际比较的话会发现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也是相对比较快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有一个全世界的排名,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及经济体的统计。1960年中国排在第75名左右,2015年中国排名排到了60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平均趋势的,所以排名在往上走。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从5%涨到10%。几个主要的老龄化国家大概用了多久的时间?现在老龄化最严重的问题是日本,日本从5%到10%用了35年。第二名是意大利,意大利从5%到10%至少用了100年时间,时间非常长。中国呢?只用了30年,比日本还要短5年。我们老龄化从国际角度比较也是非常迅速的。再考虑一下未来,老龄化的趋势大概怎么走。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指标,如果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7%,就是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如果到了14%叫老龄社会(aged society);再往上达到21%就是超老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中国从2000年开始65岁以上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那时候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如果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延续过去10年平均的速度,10年之后到2027年中国就进入老龄社会;再过20年到204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延续过去十年的速度。如果快于前十年的速度,达到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的时间可能还要继续提前。这是未来的基本展望。老龄化趋势这么快背后原因是什么?原因非常简单,两个:第一个就是出生的人少了;第二就是人的年龄寿命增加了,死亡率降低。一个是低出生率一个是低死亡率。如果在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社会里,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应该呈现正的金字塔形状,金字塔顶端是年龄大的人占的比例,底端是年轻人占的比例。高死亡率最顶端的人故去的非常快,占比不会特别大,会比较小比较尖;而出生率很高,最底下的青少年会不断的加入到总人口里,底盘很大,这是正的金字塔的情况。如果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最上面的塔尖消失越来越慢,所以这个塔尖会越来越胖。底下出生的人少,填补的人越来越慢,这个塔基变得越来越窄,金字塔就会变样。老年人相对占比就大了。上图展现了过去几十年来出生率跟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里面的柱状图还是表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参照右边的坐标轴。第一条实心圆点线表示出生率,平均每一千人出生人数。第二条空心圆点线表示死亡率,平均一千人死亡人数。出生率这个图画的不是很完整,出生率70年代初以前,除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生率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73年的时候下降的非常快,然后到了8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了2000年处于非常低的位置。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死亡率基本上70年代中后期就下降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大概在千分之七。最近十年死亡率又上去了,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一千人里面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本来是特别容易死亡的群体,这样会带动整体社会的死亡率往上走。这个死亡率上升不是社会退步的标志,恰恰说明了社会老龄化变化的趋势。一个快速下降以及非常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数据一起共同推进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变化的态势。这两个都是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从数据来看,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维持低的位置是人口老龄化里更重要的因素。上图给大家展示的是每一年全部人口分三个部分各自的占比,黑色的部分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灰色部分是劳动力,主要是15—64周岁,最下面白色是青少年0—14周岁。可以看到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黑色的柱子越来越长,但长的过程中到底截取了人群中哪一块的占比?一开始灰色的柱子也在增加,虽然增长的速度没有老年人快。主要体现在0—14岁青少年相对比重下降的非常快,上面两部分比例的增长完全来自于下面青少年部分比例的减少,减少主要的因素就是出生的人少了,补引来的速度比补到上面的速度慢很多。2010年之后青少年的比重基本上稳定了,相比之下老年人比重上升了,这个比重主要是从中间部分群体分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底下14岁变成中间群体的速度要远远慢于64岁变成老年人的速度。为什么14岁变成中间慢呢?14岁这个区间是恰恰生在计划生育严格的时候,基数少了,等到他们15岁变成劳动力的时候,转化就慢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早期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势。上图是三个年份人口金字塔的图,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每个金字塔由两个两个金字塔图叠加而成,一个是有边框的金字塔,另外一个没有边框但底色是灰颜色的。有边框的是现实的人口结构,灰色的是假定现在的参数发生变化之后的金字塔。如果出生率调高,假设每个人平均生的孩子多加一个,人口金字塔会怎么变?就看灰颜色的。我们发现即便是把出生率提高了,因为我们死亡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看到老年人的比重、宽度越来越宽,而且底下基座也慢慢收窄,即便收窄到了2010年还是金字塔的形状。而有边框的实际人口金字塔,1990年开始底座严重被腐蚀,不太像金字塔了,到2000年、2010年金字塔变成了0形。这三个图的对比可以看出生育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和变化过程。这些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原因。人口老龄化有哪些后果?四个视角:第一个是养老负担;第二健康负担;第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第四是经济发展。这四个视角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首先看养老。老年人口抚养比就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5到64周岁人口的百分比。1953年这个数字是7.4,平均100个劳动力养7.4个老年人。这个比重快速的往上走,从1953年到2015年翻了一番,从7变成了14。不仅人的压力大了,钱的压力也大了。上图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不可能完全反应态势,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趋势。从2005年开始往上走,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GDP占比越来越高。养老总体负担变重,地区跟地区不平衡也在加剧。像北上广如这几个地方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死亡比较低,生育率比较低,如果没有任何人口迁移,北上广应该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其它地区没有那么严重。恰恰是因为有了人口迁移给这些地区老龄化的趋势有一些缓解,没有那么严重了。上图就表达了这个逻辑。里面每一个点代表中国的每一个省,横坐标代表65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占的比例,假如没有人口迁移所占的比例,纵轴是外来人口迁入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户籍人口老龄化非常高,同时这个地方也有可能迁入人口比较多,背后原因可能是这个地方老龄化高,但是经济发展好,所以吸引人过来。右图横坐标就是迁入率,纵坐标是常驻人口老龄化率。迁入人口比较多,那常驻的老龄化人口就下来了。对于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人口流动可以缓解老龄化的趋势。有流入就有流出,所以流出地区老龄化的趋势是恶化的。上图给每个省都标了颜色,颜色越浅,表示老龄化的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越温和,没有那么激烈,甚至老龄化的程度还会下降。颜色越深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地方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在快速上升。北京、上海、广东,沿海地区都是相对来说比较浅的颜色,也就是说它们的老龄化率随时间变化没有多么快速增加。但是看看说东北、西部、西南省份这些人口流出的主要区域,颜色非常深,它们常住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变化剧烈。这就是人口流动对地区的老龄化不平衡,造成了这样的趋势。省与省之间的不平衡,除了人口不平衡之外还有养老支出的不平衡。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养老的压力非常大,个别省份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的亏空,当年收不抵支。举个黑龙江的例子。黑龙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2010年当年结余24亿,2011年负12亿,2012年正3亿,2013年负14亿,2014年负106亿。刚才是养老负担,再看一下健康跟医疗的负担。因为老年人口的比重现在越来越大,老年人越来越多。家庭、政府需要支付老年人医疗健康方面的费用越来越多。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比如说日常的行为障碍,身体部分或者全部的失能,从一开始的简单失能到后面的残疾,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再往下会有一些慢性病,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在老年人的比重比较高,比较难治,花钱也多。还有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会得的老年病,典型的阿兹海默症,失智症,在老年群体越来越严重。我们对健康的管理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成本和精力。上图是城镇职工基本占GDP的比重,也是上升趋势。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平均医疗成本支出的提升。再看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后果。如果老龄化问题很严重,现有的劳动力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养老养老负担加重了,不仅是养自家老人,同时作为工作者缴社会保险,养全社会的老年人。养老负担加重,一方面交养老金后,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就少了,影响消费水平。另外时间花在照顾老年人身上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也会变少,会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未来会面临劳动力相对短缺或者不足。现在来看劳动力(15到64岁)的比重以及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者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相对短缺已经出现了,这个观点不是很一致,有人认为还没出现。再看对经济发展的后果。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是经济结构跟产业结构跟不上这个变化的话,可能会造成错配,可能会影响整体经济的效率和发展。另外从养老负担角度考虑,养老负担重,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因为现有的养老体制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制,统筹账户的钱是企业交的,很多地方缴费的负担已经超过了税的负担,所以这块负担企业觉得特别高,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从国家整个大盘子的角度讲,因为老龄化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从事生产的人少了,国家收入少了,但是要支付给老年人的钱多了,支出多了,整个国家不管从个人、家庭还是政府的角度来讲赤字越来越高,债务风险越来越高,会进一步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后果和冲击。下面探讨一下针对这些后果,一些可能的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分成四个角度来讨论:第一个是人口政策,第二个是社会保障政策;第三个是跟健康照料相关的政策;第四个经济和产业政策。首先看人口政策。刚才说过,低出生率可能是造成人口老龄化快速增加的原因,如果我们想缓解老龄化,大家注意不是解决老龄化,是缓解。老龄化趋势不可能逆转了,只能是缓解老龄化的趋势。提高出生率是一个途径,但是是不是有效还要再看。基于这样的背景,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不仅我们国家生育政策越来越宽,从原来限制生育到慢慢鼓励生育的方向走,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趋势。上图来源于联合国2013年的一个报告,刻画了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人口政策分三类,第一大类就是人口政策慢慢朝着增加出生率的方向推进,第二类朝着降低出生率的方向推进,中间的是原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原来不干预现在也不干预。1976年人口政策增加出生率的国家只占9%,到了2013年增加到27%,越来越多的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转向鼓励增加出生率的方向走。降低出生率的1975年是65%左右,到2013年变成了30%。中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有没有效?卫计委前两天公布了相关数字。2015年出生率是千分之12.07,2016年出生率升为12.95,也就是一千个人多生了一个人左右。人口总数上看,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了131万人,这是非常小的一个数字,对于缓解老龄化来说是杯水车薪。2016年第一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还很有可能是政策效果比较大的一年,因为有很多历史积攒,60后的人想生二胎原来没有机会,所以2016年爆发。今后可能还不如2016年的高。另外看人们的生育意愿,调查问他们愿不愿意生二胎,这个结论不稳定。有的调查发现很多人愿意生二孩,有的调查认为意愿不是很强。生意意愿本身就是不太稳定的指标,回答想生几个跟实际生几个没有必然的关系。还有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来借鉴一些放开二孩政策以后对于人口变化的影响。历史上当然没有放开二孩的过程,但是历史上有从二孩变成一孩的历史。70年代是二孩政策,70到80年代转换成一孩政策,出生率显著下降。反过来回到二孩可能也会有明显的反弹,这是历史的参考。70年代二孩政策到80年代初一孩政策的转变,有的人觉得效果明显,有人觉得效果有限,我个人认为效果有限,效果有限的话希望一孩转为二孩以后有大的反弹,不太可能。80年代中期确实有一些地方实施了二孩政策,比如说山西翼城198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这些实施全面二孩的试点县市跟其他实施一胎的地方做对比,看看有没有明显的差距。我们的研究效果发现最后效果非常有限。所以不管看现实的效果还是历史的参考,没有强烈的证据支持全面放开二孩后会有人口的反弹。上图是数据的模拟。图的纵坐标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横坐标是年限。这四条线中,实线说一孩政策没有被二孩政策取代,一直实行下来老年人的比重会怎么变,飞速的往上走。下面的三条曲线是,如果实施了二孩政策老龄化的比率会怎么变?我们给了三种情况,菱形虚线假设实施二孩以后平均每个女性多生0.3个孩子,这是相对比较小的变化。三角形虚线假设放开二孩以后每个女性多生0.5个孩子,最下面正方形虚线假设放开二孩政策每个女性多生0.7个孩子。最乐观的情况下,平均一个女性多生0.7个孩子这种情况下,到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也远超过20%,2040年就进入超老龄社会了,比预测的2047年还提前了7年。上图是全面二孩背景下养老抚养比的变化。同样是在一孩政策以及三种二孩政策下做的图。最乐观的情况下,养老抚养比的增长也非常快。如果二孩政策放开一个女性多出生0.7,2040年的时候也是40%。2015年是六个青年人养一个老年人,2040年是5个青年人养两个老年人。最上面这条线,圆点连接的如果一直实行一胎政策,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最底下正方形虚线是,如果完全取消生育限制,一开始没有任何的生育限制老龄化的变化情况。即便如此2040年到2050年左右也是进入超老龄社会,这个趋势不可逆转。老年抚养比,即便没有任何生育数量的限制,2050年老年抚养比也是在100个青年人养三十六七个老年人的样子,也是非常高的水平。如果在人口政策上进行一些展望的话,我们认为,现在放开二孩的政策远远不够,甚至没有什么效果的。甚至下一步即便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人口数量、人口生育率以及老龄化的加重态势都不一定得到非常明显的缓解。因此现在已经可以开始探讨采取怎样的鼓励生育措施了。是有一些例子存在的,比如东亚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稍微早,实施20多年了,他们是一个鼓励包,包括育龄妇女的优惠、补贴等等。主流文献认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效果微乎其微,没有太大的效果。韩国跟台湾地区鼓励生育的政策实施时间不长,现在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为时尚早,但到现在为止也实施了将近10年了,也没有发现很明显、很突出的效果。整个东亚地区鼓励生育的经验基本上是失败的。欧洲国家老龄化也很严重,欧洲个别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比较成功,比如说荷兰,但是荷兰的政策能不能拿来用是有疑虑的,因为荷兰政策支出比较大,它有一个政策,小孩出生以后到长大,每年国家给多少钱。这个负担中国能不能承受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到底鼓励生育的政策能不能采用?以及怎么采用?采用之后会不会有效果?都是将来可以研究、思考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结论。人口政策的调整,我个人认为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本质上只能做到缓解老龄化趋势,而不能改变老龄化造成的问题和困难。社会保障的政策怎么办?1、什么时候可以领养老金?现在讲延迟退休。延迟退休两个层面,第一是不是女性职工跟男性职工统一,从55岁变成65岁。第二整个退休年龄是不是都要往后移,移到70岁等,这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政策,马上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这样交钱的多了,花钱的少了。但是延迟退休学界会有疑虑,对青年人有什么影响,对老年人有什么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可奈何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