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来源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京剧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什么时候开休周六周日的【抚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7,609贴子:
京剧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什么时候开休周六周日的收藏
记得上学时候是大礼拜,小礼拜,什么时候取消夏令时的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较著名的样板戏有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及《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
样板戏这是,但是沙家浜还是很好,就是京剧,历史故事,四郎探母等
京剧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办法创新,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出,要是与时俱进,来个京剧版的小时代,说不定也能火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京剧六讲》:为何京剧要以锣鼓声开场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沈鉴治,香港《信报》前总编辑、资深乐评人兼作家。
凤凰卫视1月28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我发现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喜欢欣赏回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了,这是个好事,但是应该从什么地方来入手才对呢?你比如说像京戏,京戏当然一度被称为是国剧,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重要的一种戏种。当然这里面或许有很多的偏见,或许很多的历史、政治的理由,我们先别管他。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就算想听京戏,该从哪一点进入呢?首先他们很容易发现这个京戏一开头那一阵的喧闹的锣鼓响声说不定就把他们吓怕了。
他们搞不懂为什么京戏非得这么开头才行,也就难怪,这几年在台湾很多年轻人喜欢听昆曲,他们觉得相比起京剧的喧闹,昆曲听起来就舒服多了,就比较合今天的口味。到底我们怎么样进入京剧,尤其是京剧的音乐,我给大家介绍一本非常好的书叫《京剧六讲》,它的作者是叫孔在齐。
孔在齐是香港驰名几十年的乐评家,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孔在齐的真实的身份其实就是沈鉴治先生。沈鉴治先生过去是香港赫赫有名的《信报》的总编辑,但是另一方面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写各种各样的电影、戏曲跟古典音乐的评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大行家,当然他常常自谦他不是专家,但是其实只要看过他写的各种这样的艺术评论,你就晓得他的确就有专家的资格。
今天我手上这本《京剧六讲》,是他过去几年在香港的一个公开讲座。里面讲了六讲,讲京剧,希望大家欣赏。然后现场放了很多录音示范给大家,去欣赏京剧艺术是怎么回事。比较特别的是,当时他是用粤语来讲的,现在我们就能够看到书面上到底他讲了些什么东西?原来他在这个讲座一开头,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一样,先来放一大段非常宏亮的音量的京剧锣鼓。
为什么要这么开场呢?沈先生就说,这是因为京剧向来就是这么开场的。这么开场岂不把人都吓怕了吗?然后他讲到一个很有趣的段子,说他小时候在上海的时候,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来中国看过梅兰芳演出的京剧,然后剧后跟梅兰芳会晤,说很喜欢。但是他搞不懂,他问梅兰芳为什么这个锣鼓这么吵,而使人很难接受呢?梅兰芳就这么给他解释,说京剧是个民间艺术,艺人们到乡下表演,没有宣传工具,没有扩音设备,怎么才能吸引观众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锣鼓敲的震天大响,大伙听见就出来了。这个到底是真是假也很难说,但是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到,我们今天不了解京剧的地方,是因为他里面有很多的旧时代的表演的条件的限制,在他身上形成一些特色。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时代变化,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更改了,是不是更改就更好了呢?比如说举个例子,这里面就讲了。
他说过去,我们知道京剧没有所谓的&换幕&这样的一个概念。也没有这样的道具跟装备,于是,常常就只是后面一个布帘叫做&守旧&,把这个前台后台隔开,真的要换场换道具,就有一些检场的,当着观众的面前出来搬道具。只不过过去观众觉得这没什么问题,但到了受过现代戏剧熏陶的人来讲,这就好像有点问题了,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些人就提出改良,要进化舞台,废除检场。
这会出现什么事呢?你看这里面就说了,你比如说这里面有个英雄要登高一望就得闭幕,等幕后工作人员放好一座假山再开幕,让英雄出场。等到他跳下山来,念完了&待我赶上前去&,又要闭幕,让工作人员在幕后搬掉桌子,再拉开幕,后面追兵才来,把紧张的时间都割裂了。比如说《长阪坡》当时这么一改,就变得为了搭桥、拆桥,必须闭幕、开幕、再闭幕、再开幕,一场紧张的戏就断成几截了。
可见很多东西是改了恐怕还不如不改的好。这里面尤其可惜的就是一些过去我们看到的一些老艺术家们,当年他们很多的留影记录在电影里面是很珍贵的材料。比如说盖叫天他就说到,他晚年认为,他的那些所谓舞台艺术纪录片,是把他的一世英明付诸流水,就是因为他出来演戏的时候浑身是戏,但是电影总是给他一些面部表情大特写,那不就浪费了他一生好功夫吗?
当然了,沈鉴治先生作为一个非常资深的古典音乐的评论家,他来谈京剧的音乐是很地道很特殊的,是很有一些的特殊的比较观点。而且我觉得一般我们看一些介绍京剧书,常常是从剧场方面入手,也就是说从他的做打入手,而关于怎么念场呢,谈的就恐怕没有沈先生这么注重了。你比如说这里面他就提到气口这个问题。所谓气口就是如何呼吸换气,他就比喻跟西方音乐的皂剧是一个道理。
最简单的说法是该换气的时候要换气,不该换气的时候换气什么韵味都没有了。从前很多名伶就在这上头上下功夫,而且这里面还提到一点,伴奏的琴师跟丝鼓,就是敲鼓的,他们的合作也对于这个气口的掌握很重要。比如说杨宝森的琴师杨宝忠,把唱腔拖的严丝密缝,而且让唱者有换气的机会,而气口依然非常恰当,在要紧关头点下这么几下子,不但增加了气氛,而且又帮助了杨宝森的气口。所以内行观众不只叫杨宝森的好,更会叫琴师的好。
说到后面,他还有很多拿京剧跟西洋歌剧的比较,更是非常的准确而精到。比如说我们一般很多西方歌剧的研究者,过去很习惯把京剧不同行当也翻译成好像什么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其实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在西方歌剧的这些行当,他们是以音域高低来分,而在我们中国的京剧里面根本这个音域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这几个行当之间,他们主要分别是所谓的嗓子,到底什么叫嗓子呢?大家好好研究这本书吧。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主持人:梁文道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0:25-00: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邓腾飞]
相关新闻: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名人: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京剧”之名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
我的图书馆
“京剧”之名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
在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神州大地,在世界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京剧”之名已经被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着。在“京剧”之称出现之时,这一被后人广泛认同的特定称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其前后,还有很多其他称呼,如:“时尚黄腔喊似雷”的“黄腔”①,“文宗提倡二黄”的“二黄”②,昇平署档案中的“二黄”、“乱弹”、“乱弹二黄戏”、“西皮二黄戏”③,除此之外,还有“皮黄”、“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为世人熟知的各种称谓,直至“京剧”成为一个固定称谓,并统一在有关论著中和人们的口头上。可见,在这一重要剧种的诸多称谓中,唯独“京剧”之名使用久远,流传最广。&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京剧”之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此,我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等相关著作寻求答案。在没有收获的情况下,我感觉到寻找“京剧”之名始于何时,出自何地是一个既具有实际意义又很有意思的课题。&
一、京剧老戏单缺什么&
清末民初,京剧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戏报”(即老戏单、节目单)就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实证,同时,它还忠实记录了一些剧种在称谓上的变化。俗话说:“戏迷看戏报,彩迷买彩票。”我属于前者,但是,余生也晚,无缘看到和收藏清末民初的节目单,特别是那些最早创制的老戏单。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京剧老戏单的下限时间是1949年以前。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京剧”之名逐渐开始广泛使用。&
目前,我看到含有老戏单的著作有:《中国京剧史》上卷、《北京戏剧通史·〈明清卷〉和〈民国卷〉》、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董维贤:《京剧流派》、唐伯弢白化文:《富连成三十年史》、侯希三:《北京老戏园子》、《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京剧史研究》等,综合以上著述,最早的京剧老戏单的时间是宣统三年(1911年),可是,在由杜广沛先生收藏的、集京剧老戏单之大成的《旧京老戏单》(2004年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将京剧老戏单的最早时间提前了二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这是目前已见到的最早的节目单,当是非常珍贵的京剧发展史档案。&
在这些自宣统元年至1949年的近一百八十张的老戏单中,内容非常丰富,根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和归纳,概有:1、戏院名称、地址和电话。2、演出班社的名称。3、演出剧目和演员扮演的角色。4、根据不同的字型和排列顺序,标明演员在该班社的主次位置。5、演出的各种票价和先期售票方法。6、演出时间(年月日、阴历、阳历、星期几)。7、印制戏单的单位。8、广告和广告赞助商。9、次日演出预报。10、各种图案,如手势、瓶花、太极、寿桃、茶壶、吃食等。11、彩票中奖。12、注意事项,如“男女分座”、“男女合座”、“风雨无阻”、“电话概不定座”、“一律大洋”、“提早登场·诸君早临”等。13、出版信息,如“徐汉生主编:《尚小云专集》,洋装一厚册,价订一元,本院(指华乐戏院,今北京崇文区大众剧场——笔者注)代售。”④14、宣传语汇,如“礼义廉恥,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名净泰斗”、“时事新剧”、“拿手好戏”、“天下无双”、“第一青衣”、“最著名优”、“寿比南山”、“寿山福海”等。&
以上十四项内容深刻说明,当时的老戏单内容丰富,包括演出剧目、演员角色、演出习俗、剧场变迁、社会情况等许多内容,文字生动,并在不断发展,谌称京剧发展史的重要实证。当然,这是指的一个“群体”,并不是每一张戏单都包括上述14项的内容。然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认真阅读之后,发现这些老戏单真真就没有“京剧”之名,唯独缺的是“京剧”二字,那么,在这些老戏单中,有没有与京剧相近的称谓呢?有,例如,在1934年2月15日永胜社在北平开明戏院演出的节目单中,称杨小楼为“国剧宗师”。⑤时至今日,虽然“国剧”还是京剧的代称,并在台湾等地还在使用,但在其时,仍无“京剧”之名,且仅此一例。这和笔者收藏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节目单处处有“京剧”之名形成了鲜明对比!至此,京剧老戏单缺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
二、戏曲论著何时冠以“京剧”之名&
在国内外的戏曲论著中,最早在书名和内容冠以“京剧”之名的著作当是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学人译之《京剧二百年历史》,是书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上海啟智印务公司出版。需要一提的是,“京剧”之名在这部译著内的〈自序〉、〈目录〉和内容均赫然在目,俯首可见。&
大约在《京剧二百年历史》出版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即1935年由北平国剧学会出版发行了齐如山之《京剧之变迁》,作者序曰:“《京剧之变迁》一书,乃余十年前应友人之请,书以刊登日报者也。”⑥有的书中认为:“原书约作成于1920年前后。1935年作者将其后来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材料集拢再版。”⑦1920年即民国九年,这个时间和《京剧之变迁》·〈自序〉所写的时间基本吻合,说明齐如山著作中的“京剧”之名早于波多野乾一。可是,当我们把齐如山先生的其他相关著作进行比较时,我们便对“京剧”之名民国九年说又产生了疑问,因为,齐先生在民国九年后的十二年,即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连续出版发行的《上下场》、《国剧身段谱》、《戏剧丛刊》创刊号等一系列著作中,无论是书名,还是书中的内容,对“京剧”之名冠以的是“国剧”。&
与《国剧身段谱》等相关著作同一年,周明泰先生著有《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其后,他将此书更名为《京戏近百年琐记》,与“京剧”之名接近的“京戏”出现在了书名上,不过,那已是1944年的事了。&
如同1949年以后的“戏单”一样,很多京剧著作均冠以“京剧”之名了。按出版时间先后为序,如《京剧汇编》、《京剧剧目初探》、《京剧大观》、《京剧声韵》、《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京剧史话》、《京剧谈往录》、《中国京剧史》、《中国京剧史编年》等等,有关这方面的著作而冠以“京剧”之名已经成了人们的普遍共识。&
由此可见,“国剧”就是“京剧”,“京剧”也是“国剧”。老戏单中那些班社的名称即是京剧的标志和代表,京班戏园则更是出演京剧的所在,这种情况在上海尤为明显。他们还对来自北京、天津演出京剧的演员称之为“京班艺人”。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春,满庭芳戏院开张,由天津京班艺人演出。是为京班首次进入上海。”⑧同年,“冬,丹桂茶园开张。丹桂茶园由刘维忠投资建成,是近代上海开办时间最长,前后变化最多,名气影响最大的京班戏园。”及至《申报》自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刊后,立即成为以上内容的突出代表。例如,“自有京班百不如,昆班杂剧概删除。街头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⑨再如,“洋泾浜戏园林立,其最著名者为丹桂茶园、金桂轩,皆京班也。金桂仅以杨月楼一人哄动时目,逐使车盖盈门,簪裾满坐,几欲驾丹桂而上之;“而惟此弦索、乱弹、二簧杂遝,则群乐往观,以为习于视听也云尔。至神情何以逼肖,音乐何以恰合,则固耳目所共赏也。”⑩三如,“丹桂京班素擅名,春奎北调甚分明;《五雷阵》与《双园会》,定有旁观喝采声。”⑾与此同时,他们将这种“群乐往观”的剧种称为“京调”。例如,“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⑿&
简言之,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上海人视“京剧”为“京调”,视其演出单位为“京班”,称其演职员为“京班艺人”,对那些专门演京调的剧场则称之为“京班戏园”。笔者以为,在上海不断出现的这些与戏剧相关的“京”字头的名称,于情于理,都很自然,因为,它来自京师,来自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京调”在上海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重视。“京剧”之名早于京师而产生于上海、早于中外学人有关京剧相关论著的书目,这是完全可能而又非常自然的事。&
三、《申报》:“京剧”之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处&
光绪二年二月初七日(1876年3月2日),当大江南北的人们还回味着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时,是日《申报》的第二版上刊出了一篇《图绘伶伦》的文章。根据笔者的研究,《图绘伶伦》的作者应是我国最早使用“京剧”这一重要名称的学者,也就是说,“京剧”之名初始于1876年3月上海最有影响的报纸上。&
为了便于认识“京剧”之名出现的前前后后,现将《图绘伶伦》转录如下:&
京师前门外廊房头条胡同,比户鳞栉,皆系灯铺画铺,共约五六十家。所售纱绫玻璃各灯,穷工极巧,尽三冬之力,制造齐全。每届腊月朔日,以至除夕,皆一一悬设,以供主顾购买。举凡稗官传奇以及一切戏出,无不绘于灯扇并屏幅之中。布局命意,颇具匠心,未可以俗工之笔遽行訾议也!其中惟方学圃画铺门前,旧悬一额,以作招牌者,是绘昔年弋腔班中十三名脚,各着登场冠服,无不酷肖其人,为道光年间内廷供奉贺公世魁笔也。去腊方铺于旧额之下,新增一额,绘时下名脚五人,小生徐小香作周公瑾装束,老生张喜儿着武乡侯巾服,花旦范松林,正旦时小福,丑角刘赶三,皆各作登场模样。惟小香、松林尤为酷似,真可谓传神之笔。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如上海金桂轩之春奎、景四,丹桂园之孙春恒是也!余皆系陪衬。是以数年来老生中时出脚色,如余三胜没后,虽曰仅有程长庚,然继之者尚有王九龄焉,若小生、花旦二脚色,竟无能步徐范之后尘矣。小香所宗为吴正田一派,相传吴在乾嘉间系弃儒为优者,将戏文鄙俚之句尽行删改,归入典雅,并自撰各剧,如《得意缘》全本即其手笔。一传而至曹喜林,再传而至徐小香。小香尽得其传,而声音笑貌,且能过之。其演周郎之剧,尤为擅长,真令观之者想见顾曲神情不过如斯也。若松林所宗者为魏三。闻魏三演剧,周历各省,无不叹为绝技。缘其中在某省演剧,其装束即似某省妇女,不爽丝毫,且其语音举止,亦揣摩绝肖,故能令观者色舞眉飞。松林虽止能效京师闺阁,然亦尽善尽美。二人现皆歇业,不肯登场。兹绘于额,其音虽渺不可闻,其人若呼之欲出,且足能传诸久远。作此图者,人谓其有益于阅者之目,而余谓其有功于二优之名,并可以见京师灯市之盛矣。⒀&
上文系笔者点校,按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份。其中,第三部份开篇就是“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台柱子……”显而易见,本文作者在写到“京剧”一词时是那么贴切自然。如结合本文的其它部分则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在第一部份介绍了前门外廊房头条灯铺画铺很多,灯具齐全,其中还有画出弋腔十三位名角做招牌者。“各着登场冠服,无不酷肖其人。”第二部份则云挂十三名角色的方氏画铺于去年(光绪元年)腊月“新增一额,绘时下名角五人,”有《同光十三绝》之徐小香,时小福,刘赶三,同时,本部份和第三部份写到的京剧名家还有余三胜,程长庚、王九龄、张喜儿(张玉奎)、范松林(应为方松林)、春奎(周春奎)、景四(景四宝)、孙春恒,此外,其他名伶还有魏长生(魏三)、昊正田、曹喜林等。对于上述这些京剧名家所在的行当、师承、演出特点、代表剧目及其扮演的角色,作者均有点睛之笔,如评徐小香“演周郎之剧,尤为擅长,真令观者之想见顾曲神情不过如斯也。”再如“闻魏三演剧,周历各省,无不叹为绝技。”三如,方松林“能效京师闺阁,然亦尽善尽美。”&
作者在这篇不足七百字的文章中提到了第一代京剧名家11人,如果连同魏长生等三人、弋腔十三绝,则多达二十七人。可见,作者对京剧和相关剧种的研究是很有深度的,其中,写到了较《同光十三绝》稍有逊色的张喜儿、方松林等尤显难能可贵。⒁在如此流畅而又有深度的文字中,“京剧”之名已经跃然纸上!&
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最早使用“京剧”之名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出处,但是,笔者从本文写到“京剧”一词前后的流畅程度分析,“京剧”之名的出现似应早于光绪二年。我们期待着更新的发现。&
四、余 论&
当我们初步确认“京剧”之名始于光绪二年(1876年)的上海《申报》之时,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兼及本文所提的由“京剧”之名的由来而引伸出的意义。&
1、“京剧”之名在上海出现并使用之时,正是京剧姓“京”之后,京师名家辈出,已处于第一次高潮的形成之中,其间,以《同光十三绝》最具代表性,而前文转录的《图绘伶论》列举的诸多名家,有四位都是《十三绝》中的领军人物,如程长庚、徐小香、刘赶三、时小福。这说明上海戏剧界非常了解京师的京剧盛况。当人们以“西皮二黄戏”、“京剧”、“京调”甚至根本不谈其剧种名称之时。“京剧”这一被后人一致认同并广泛使用的重要称谓出现在上海,正说明“京剧”之名与《同光十三绝》同步出现的,同时这一事实还说明上海在接受近代文明,在创新与改革方面早于京师与中原大地。&
2、笔者在研究这一课题过程中,曾经学习了蔡世成先生编著的《〈申报〉京剧资料选编》和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编著的《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在谈到笔者引用的《图绘伶伦》时,蔡先生的定位是:“《申报》首见京剧一词。”⒂赵教授则认为:“此为‘京剧’一词首见,以前皆以‘京班’代之。”⒃笔者以为:蔡、赵二先生之论,似都将“京剧”之名的首见,限制在《申报》和上海的范围之内。笔者对此的认识是:《申报》首次出现并使用的“京剧”之名应是京津沪等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距今已129年矣,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上海一地。另外,备受研究者和笔者推崇的《中国京剧编年史》上卷光绪二年〈京剧纪事·二·上海方面〉再版时,希望将上述内容补上。⒄&
3、“京剧”之名出现以后,并未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一新兴剧种的称谓,依旧是各种称谓并存。大约过了半个世纪,“京剧”之名开始在一些中外学人的著作的题目、内容中被较多使用,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此后,又经过二十余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京剧”之名终于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被广泛使用,如同遍地开花,风行全国,很快传遍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国内外人们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一代表中国国剧剧种的专用词语。&
4、从“京剧”之名的出现到广泛使用,从京剧姓“京”到深受各阶层的喜爱而蓬勃发展,以上史实生动说明:京剧在宣南诞生,在北京成长,在上海定名、在全国发展,京剧属于中华民族!目前,京剧虽然还不太景气,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京剧仍旧是国剧,京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的来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