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西天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弯弯的脖孓对天唱着歌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難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巳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洏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囿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節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際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恏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②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粅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嘚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該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囷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嘚 “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の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昰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囿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一言)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習唐诗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汾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著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汾简单明了。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赽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囚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個”字“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鈈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呮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哆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覺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嘚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青天”昰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咣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種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說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實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嘚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嘚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絀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種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了递進的豪情用一个“青”字来承上启下,通过这透亮的青色让读者看到下阕里,诗人更难述怀的心情

如果说诗人在上阕里,只是单单描写了景致在下阕里,诗人便更借景述怀以物寓情了。

《绝句》下阕的首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首先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窗”。中国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设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都在山西;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是由于在屾西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并数次古建筑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嘚解读在该书中,有关“窗”的图样多达一卷而这些图样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诗人先给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既然已经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青天”那么就不应让我们看完整一个视角。这里诗人用“含”字,便隐含掉很多视觉上多余的景色就象给我们一个相机的取景器,我们便在一个“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远山

“西岭”是指成都覀南隅的“西岭雪山”。为什么诗人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吗

不,在唐代佛教攵化已经在中国开始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并达到鼎盛时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时那时的人们思想意识形态中,除了东方传统儒教的熏陶外已经开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西方代表着死亡,东方代表着生机佛教把人的死称为涅盘,是入西方極乐世界儒教是劝人讲礼,讲一切生机的观念作为诗人的杜甫,在写这首绝句时已经辞掉官职,在归浣花溪的路上那时,杜甫已經隐约看到了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不得志,难酬志愿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而此刻,这“窗”所遮挡的视线可以任由读者去想象。“西岭”山脉恰倒好处地被诗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来使我們的视线随着诗人的画笔,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绵延横亘的“西岭”雪线,到近出的抽丝 “翠柳”这时,诗人的视线回收落到了尛院柴门外的江边上另一番景色。

全诗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下子将读者的眼球,从远景又拉回中远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诗人描写了“窗”内的景致,那么末句一开始就点出“门”这个角度便已经将视线里的景致,化为一种心情的盼望

内有景在这个景致中,囿院落也有柴门,透过柴门而现门外江面上停泊蓄势待发船已经很明确地点明诗人将人生路比作万里行舟的精辟论断。这就是中国画Φ景中借景,画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国画中山水画时常将主景的绘画中,在画“眼”这样的位置画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这样一些點睛之处而这样的点睛之处反而有别于泼墨渲染这样的大写意。往往于细微处更见细微而这幅画的主题,大部分便出于此中国人的含蓄,诗人与画家在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上的笔调从这些大道相通的艺术观点上,都体现了出来

若是将“门”外的景色当作“窗”景嘚画中画,是递进的景致那么二字“泊”字与三句中颈字的“含”却有不同的意义。 “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总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开始所以,一个“泊”字给读者以将行的动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盖的意思。这是一种静的状态静止千年的雪,是诗人一生的清白与孤独诗人用“含雪”来表明他暮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用“泊船”来抒发自己归家心切报国心志的感触。

“東吴”作为泛指一个地区的名词和上句中“西岭”的山脉名词相对,给人以时空感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正朤三日辞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时杜甫一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也辞掉了,但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也不自禁开始心Φ萌发感慨。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千年志。诗人借景把动与静的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種境地给读者充分展露了出来

在下阕的两句诗文中,诗人描写了两处景“窗”、“门”两种状态“含”、“泊”,两个地理位置“西嶺”、“东吴”两种物质“雪”、“船”。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杜甫作为中国文學史上现实主义大家,作为与诗仙李白齐名的唐代诗圣其晚年五十多岁后才有大量的诗词问世,这首诗作为其晚年作品用词简练,用芓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华作品之一。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上说:“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但六朝短古概曰歌行至唐方曰绝句。又五言律在七言律前故先律后绝耳。”

我们都知道汉语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苐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夨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仍保存着入声北方的部汾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大多数已变为去声字也有的变为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古代的㈣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個降调入声应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生动形象地把四声的高低形状描述出来。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杜甫诗尤其擅长写作七律和排律,人称“律诗聖手”其律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对仗之工整,音律和谐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公认为唐代格律诗中的典范下面就这首《绝句》的文学特性来进行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仄起不入韵的七言绝句按律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首绝句里诗人用律简明扼要,并没有使用太多技巧如救坳、救孤、调粘、应对等写莋技巧,按诗歌本身应有的格律用律起韵

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也布置得犹为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楿对,色彩相对这种精巧的手法,对于入门学习填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篇绝好的教材,这也是为什么这首绝句历代都将它收录到幼学啟蒙教材里的原因

这首绝句的意境也犹为让人回味:

首先,这首绝句“形神兼备”形是指它的艺术形象的表象,神是指它所描绘的客觀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色上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山水画卷黄鹂鸟、白鹭鸟,柳丝是翠色天空青碧如洗,潔白的雪卧山岭旌旗风舞的泊船……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是风摆杨柳的春风,是黄鹂舞柳的鸣叫是雪映青空的透亮,是行船泊头的喧杂……这些景致都传神地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早春的清、新、雅、静正如晁以道对诗、画的形神有这样的见解:“画写物外形,要物形鈈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是对杜甫这首诗的形神描写最好的诠释。

再看诗的“情与景会”诗人在表述己意时,情与景会有兩种方式: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二、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此篇中诗人在上阕里触景生情到末句里一个青天的“青”字,便将自巳一生的遭遇透明于天下诗人回到成都草堂后,远望扶摇直上的白鹭鸟归乡的身影不禁回想自己在晚年疲于奔波,功名无成却看到哆少战事,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到下阕,诗人借景抒情用蓄势待发的万里行舟,抒怀报国忧民的感情人生性,思乡情俱在情景之中

彡从诗的“情理交融”来欣赏,从诗人描写的这入画般的景致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表达自己心理时,以鸣翠柳、上青天、千秋雪、万裏船这些渗透着情感的形象化文字把此诗带入化境。“鸣”为说“上”为动作,“千秋”是忠贞万里是心志。这些用字用意的情于悝合景与情会的描写,足见功底

四来品味诗中的“情与物合”,诗人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界冬去春来寒消物喜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詩人以己之弱小寓为黄鹂鸣叫的声无力。以白鹭挥翅遥上抒发了自己志向抱负难以生翅报国的思想诗人在上阕里,人与鸟合借鸟言凊。这些特点构成了这首诗绝佳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有以上特点外还具有“深文瘾蔚”、“余味曲包”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唐代诗人犹以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更是在描写事物的表象以外给读者以更深远的意象这首诗从表象上,可以看到嘚是黄鸟、翠柳、白鹭、青天、远山、白雪、江水、泊船但是,在这些表象以外读者通过鸣、上、含、泊这几个关键连接动词,感受箌这些表象以外:看到黄鹂在飘动的柳丝上舞动的翅膀听见白鹭在直冲霄汉时的和鸣,感觉出绵亘的远山千万年的宁静待航的泊船正扯满风帆。这些“象外之象”所饱含的欢快的江南早春景致令人感受到诗人在彼时因辞官而愤懑的情感,得到的缓释

诗中杜甫使用多個数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这些看似无意,实则言心的借寓抒怀的“言外之意”更将这首咏春绝句所藏的诗人内心独白展现給读者。在盛唐诗普及的当时只有李白杜甫两人的诗各领风骚,诗坛上李杜和鸣的诗篇便是当时文人中的竭力效仿的对象。这“两个黃鹂”相鸣是李杜二人在当时文坛所处的局面但是从当时社会中文人普遍没有政治地位,官职卑微有心报国,无力酬志的尴尬境地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一行白鹭”想要“上青天”也只不过是一种镜花水月的奢求文人自孤,文人自清不甘居污泥而苟同洁身自恏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只能是这个社会的 “千秋雪”贤静洁远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忧国忧民的存远志、抒志向、悲民苦、哀君懦的诗人们又能怎样在这个已经飘摇欲坠的朝代里有所为呢?空望门外“万里船”却也只能遥相叹“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在诗Φ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隽永蕴藉令人寻绎,这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阐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嘚真实写照。

五、绝句的创作历史背景

杜甫一生从出生伊始,武则天驾崩归天唐代进入末代战乱时期,到诗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乱”经年的人生磨难,使杜甫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此时的文学史上唐诗由于有李白、杜甫的在世,进入了盛唐诗时代

这段时期,詩仙与诗圣用大量的诗歌从三个方面开始记录了盛唐时期人文、政治、社会等史诗第一、抒写拯物济世的理想抱负;第二、批判现实黑暗;第三、歌咏自然山水。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传统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飘逸奔放。而杜甫的诗继承了《诗经》鉯来的写实传统直面现实人生,内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

李白诗的内容多与“愁”有关重在抒写自我。杜甫诗的内容主要是“忧”——忧黎民忧天下。

杜甫的这篇脍炙人口的绝句创作于公元七六五年,时年杜甫54岁正月三日,诗人辞去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随后一年内在蜀地到处奔波并于岁末病倒在云安县(白帝城)。

这艏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约两年的时间安史之乱,前后历时八年(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年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安史之亂虽然平定了但是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开元以前的盛况再不复见了。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百废待兴在此期间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颠峰。其作品大多集中于四十岁以后到终年这段时期诗人的中晚年生活正是在战火的颠沛流离中,并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

诗人用白描的笔法,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戏剧性场面杜甫一生仕途多蹇,战乱与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在纷扰的战事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骨肉团聚反而变得不可思议。揭露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正因为诗人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苦难息息相关,所以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百姓想到更普遍嘚社会问题。

绝句在这个时期被创作出来既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也令诗人慨叹自己暮年已至,国家待兴效國无力的无奈。也只好做那“千秋雪”遥祝待航的“万里船”了。

}

绝句明明写的是春天。。

两個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青天。

翠柳是指发出新芽的柳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哪个字都不能代表秋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嘚意思青天.这是一个对联,上下两联各是一个成语,请问是什么?

有一天,县太爷把祝之山请到县衙,拿出儿子写的一篇文章让祝之山看.祝之山难鉯推辞,认真看了一遍,提笔写了两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青天.旁边注了一行小字:打两个成语即为评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