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愿成为诗人是什么修辞手法有哪些

想北平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 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23124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济南的冬天(节选) &&&&&&&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1.根据第①段内容,分别写出“北平”“伦敦”“济南”三个城市冬天各自的气候特点。&&&&&&&&&&&&&&&&&&&&&&&&&&&&&&&&&&&&&&&&&&&&&&&&&&&&&&&&&&&&&&&&&&&&&&&&&&&&&&&&&&&&&&&&&&&&&&&&&&&&&&&&&&&&&&&&&&&&&&&&&&&&&&&&&&&&&&&&&&&&&&&&&&&&&&&&&&&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②段的段意。&&&&&&&&&&&&&&&&&&&&&&&&&&&&&&&&&&&&&&&&&&&&&&&&&&&&&&&&&&&&&&&&&&&&&&&&&&&&&&&&&&&&&&&&&&&&&&&&&&&&&&&&&&&&&&&&&&&&&&&&&&&&&&&&&&&&&&&&&&&&&&&&&&&&&&&&&&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摘抄一个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4.你认为节选部分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样有什么好处?&&&&&&&&&&&&&&&&&&&&&&&&&&&&&&&&&&&&&&&&&&&&&&&&&&&&&&&&&&&&&&&&&&&&&&&&&&&&&&&&&&&&&&&&&&&&&&&&&&&&&&&&&&&&&&&&&&&&&&&&&&&&&&&&&&&&&&&&&&&&&&&&&&&&&&&&& 5.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作者把冬天的济南比作“小水墨画”是在强调济南冬天气候和环境的温和、清新。请结合节选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表现了济南冬天的这些 特点。(不超过100个字)&&&&&&&&&&&&&&&&&&&&&&&&&&&&&&&&&&&&&&&&&&&&&&&&&&&&&&&&&&&&&&&&&&&&&&&&&&&&&&&&&&&&&&&&&&&&&&&&&&&&&&&&&&&&&&&&&&&&&&&&&&&&&&&&&&&&&&&&&&&&&&&&&&&&&&&&&&&&&&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集合含义/修辞格
汉语修辞大辞典修辞格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法。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物)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式等。 修辞格可以从表达作用、结构特点和运用的原则3个方面加以分析。如比喻这个修辞格,从表达作用看,要比原来的说法更具体形象。说“骄阳似火”、“好风如水”,虽已有“骄”修饰“阳”。有“好”修饰“风”,却待有了“似火”“如水”,才把“骄阳”、“好风”给人的感觉具体而形象地描摹出来。从结构特点看,比喻可以分析出本体和比喻两个部分,又有表示比喻的词语“如、似、好象、如同、仿佛、一样”和“是、变成、变为”之类。本体和比喻都出现,用的是明白表示比喻的词语“如、似”等,叫做明喻,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所以明喻的格式是"甲如乙"。如果把比喻的词语改作“是、变成”等,表面上将比喻说成实是如此了,本体和比喻的关系比明喻紧切了一些。如说“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表面上不明白表示是比喻,实际上却确是比喻,所以叫做。隐喻的格式是“甲是乙”。如果本体不出现,就借比喻来代本体,叫做借喻,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明喻是比喻和本体相类,隐喻是把相类说成相同,借喻是把比喻和本体合而为一了。这样,比喻和本体的关系自然更紧切。从运用的原则看,①比喻和本体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类似,但本质又明显不同。②比喻必须浅显,使人易于感受,捉摸。骄阳给人的感觉似火,却不是真的火,好风给人的感觉象水,却决不是真的水。“火、水”都是浅显的比喻,使人易于感受。如夸张这个修辞格,从表达作用看,是有意,以加深印象,加强感染力。李白《秋浦歌》有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天下哪有三千丈的白发!这只是夸张的说法。从结构特点看,必有表示过甚其辞的词语,“三千丈"是往大里夸张的词语。往小里夸张时也是如此:"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诗·卫风·河广》)“曾不容舠”是用来夸张的词语。还有一类表示“超前”的夸张,“超前”就是把话说到事实头里去了,如:“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未”、“先”等是表示超前的词语。从运用的原则看,必须和事实有很大距离,往往是不可能的事。如只是稍稍言过其实,把三千丈说成三尺、三丈,倒反成为失实了。夸张也不同于说大话或捏造事实,说大话或捏造事实是要听的人相信那些虚假的话,夸张却并不要求人相信是真实,而是出于情理之外,可又在情理之中,听者读者自能意会的。如飞白这个修辞格,从表达作用看,是故意用上别字(即白字)记录实际语言,更真切地表达说话人的特殊口吻,增强真实感和生动性。鲁迅《鸭的喜剧》中写孩子把“爱罗先珂先生”说成了“爱罗希珂先生”。中林黛玉取笑史湘云“”,把“二哥哥”说成了“爱哥哥”,就都是飞白。从结构特点看,一般只出现于对话之中,是有意安上的别字。从运用原则看,在文字上说是别字,可又不是真的写错了;从语言上看,倒是更真实地记录语言,和一般写别字迥然有别。又如排比这个修辞格,从表达作用看,整齐匀称的语句,造成了反复重现的节奏,使语意特别顺畅,或者更增强了说话的气势。从结构特点看,一般三句以上,极少数例子只用两句。字面上同异相间,异中见同,以显其类比之理。如:“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管子·牧民》)从运用的原则看,可以构成排比的句子,意思上须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关系上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承接的。
数量和分类/修辞格
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是分歧。《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甲类)材料上的辞格: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关于修辞格的数量,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个别的修辞格看,有兴亦有衰,从总体看,修辞格的数量在历史发展中是在增加的,但变动的幅度不大;二是一种修辞格往往可以再分,如借代可以分作旁借和对代,映补可以分作反映和对衬,比喻之外又可以有博喻。这些不过是各个修辞格内部的变异,不能都作为独立的修辞格看待。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借代不同于比喻,排比不同于对偶,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成大类。划分大类的方法虽有好多种,但主要的依据不外结构和作用(功能)。修辞格既是根据表达效果建立的,表达功能自然更值得重视。但修辞格运用的是语言文字的材料,修辞格在结构上又往往有其特点,因此也要考虑到结构。修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比如夸张(铺张)也可以用、借代或比拟来表现。“无耻的狞笑,骄傲的狂叫,就象是一万把刀扎在她的心上。”就是用比喻来表现夸张的。这种交互作用并不会使修辞格变得混乱。一方面,并不借助其他方法来表现的夸张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夸张,都使夸张的运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因此,这种交互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使某些修辞格更多变化了。
包含成分/修辞格
比喻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
(1)比喻说理,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胸有成竹、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对答如流、刀山火海
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血海深仇、犬马之劳
望穿秋水、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铜墙铁壁、豺狼当道、、画龙点睛、柳暗花明夸张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胆大包天、寸步难行、一步登天、一日千里、一毛不拔、一尘不染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登峰造极、星移斗转、提纲挈领、审时度势、情真意切、罪魁祸首、丰功伟绩、心灰意冷、真凭实据、一心一意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地大物博、、山穷水尽、谦受益,满招损、家喻户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披星戴月、口诛笔伐、口蜜腹剑、山珍海味、山重水复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不入虎穴,焉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现代化的话》)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辨析
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目不识丁披坚执锐、扭转乾坤、迫在眉睫、、大江东去、灯红酒绿、咬文嚼字、青黄不接、手无寸铁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联想也同想象,作用:使事物生动化。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风雨同舟、藕断丝连、立地成佛、乐在其中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为你撑起绿阴。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
举例:,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传十,十传百,一而再,再而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⑴,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⑵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⑶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⑷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⑸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佛大过人。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拈连拈连(niān&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比拟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夫钟、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夫钟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为按之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亡命逃亡的是范蠡。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素湍”“绿潭“也是两个不相同的地点,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是由两个使动结构组成的句子,即“发耳”“皇目”,如果说“发目”还能说得通,而“皇耳”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所以必须当作并提式看待,这个句子才能说得通。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错综大意有二:1.纵横交叉;错综复杂2.交错配合;综合也可指一种使文句错落有致的修辞手法。1.交错综合。
《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魏志·傅嘏传》:“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三代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草明《乘风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头绪纷纭、关系错综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律性。”
2.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楚词春秋罗池碑错综成文》:“《楚词》以‘日吉’对‘良辰’,以‘蕙肴蒸’对‘奠桂酒’。沉存中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移用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例,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示现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例,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游泳》)复迭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荷花淀》(呆呆、嘱咐嘱咐)跳脱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例,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的心情。
民族特点/修辞格
修辞格是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同语言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修辞格的特点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密切相关。下面这些修辞格都能说明这一点。对偶这种修辞方法诗歌中常用,散文中也用。诗词中叫对仗,它是律诗格律的重要支柱。对联在明代开始流行,是这种修辞方法的独特运用。律诗中的名句不少出自对偶,对联更是雅俗共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充分反映了的特点,整齐对称而又抑扬和谐,给人以语言文字美的享受。构成对偶的语言手段有三:一是音节。相对的两句,音节总数相等;相对的词,音节也相同。二是语法结构。相对的两句,语法构造相同或相近;相对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三是声调。相对的两句,平仄相对。如: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上下两联都是11个音节;相对的词,音节也同。上联是主谓谓语句,下联也是。相对的词,词性也同:“墙上”和“山间”相对,都是方位名词。“芦苇”和“竹笋”相对,都是名词。“头、脚'和“嘴、皮”相对,都是名词。“重、轻”和“尖、厚”相对,都是形容词。“根底”是名词,“腹中”是方位名词;“根柢”写作“根底”,和“腹中”更相近。“浅”和“空”都是形容词。上下联的平仄也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三方面的要求已渐放宽,今天一般用对偶时不强求平仄协调,字面上也允许有重复了,但仍然与汉语的特点分不开。
回文/修辞格
指调换词的排列次序,顺读倒读都可成文的修辞格。诗有回文体,代表作是《璇玑图》,《晋书·列女传》说是窦滔的妻子苏蕙字若兰的作品。共841字,回环反复地读,可得诗3752首,委实是空前绝后的巨制。这种回文体是一种诗体,是运用回文这种修辞格,把它推到极端造成的。它强求字面上的全部颠倒,不免有好些做作或勉强的地方,因此有人批评说虽“难能”而并不“可贵”。但回文体不等于回文这个修辞格。倒正要求自然成理,自然成趣的。这个方法早见于古籍,《老子》一书中就有:“,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现在口头也还说,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文学作品中也能见到,如:“针连线,线连针。”“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爱情?”运用汉语的单音节、双音节词,运用汉语语法手段的词序,才能在句子中进行这样的前后调动以形成可回环反复的格式。
顶真/修辞格
也叫,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在形式上成为一种链式的结构,在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如:“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浪波。”(古月《草原春早》)这种方法利用了词序的变化,也利用了词语的重复。有时单用重复前句的方法,也能取得蝉联的效用。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螿;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马致远《汉宫秋》)这是顶真的另一种形式。顶真的方法可以用于前后各句之间,也可用在章节和章节的衔接之处,取得相类的表达效果。
复叠/修辞格
这种修辞格是利用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发达而造成的。汉语的形容词、动词有重叠形式,汉语的名词、副词、量词也有这种形式。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是语法上要研究的,这种形式如连续而集中地使用,就成为修辞的特殊方法了。如“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红红的嘴唇赛樱桃”(民歌),这里的“弯弯”、“大大”、“红红”分明是有意连续而集中地使用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词中的名句,连续而集中地使用的重叠形式就更多了。这种修辞格能加强描绘的色彩,在原有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之上更增添了表达上的作用。
析字/修辞格
这个修辞格的范围较大,无论和字形、字音、字义哪一方面相关联的修辞方法,都包括在内。《日知录》引用“槀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日?破镜飞上天。”这首古诗作析字之例。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以为“槀砧”,再谐音作“夫”。“山上复有山”是“出”的化形。"大刀头"先衍义作“钚”,又从“钚”谐音作“还”。“破镜”是月半的衍义。因此说析字有三类,即“化形”、“”、“衍义”。有的人把析字改作拆字,限于“化形”,范围就小些。不论范围大小,都是和分不开的,或者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或者利用汉字的字音,或者利用汉字的字义。这个修辞格的作用不在析字或拆字本身,而是通过析字或拆字以增强表达上的某种情趣。由于汉语的词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占绝大多数,汉语又是有声调的语言,才便于构成对偶这种修辞格;由于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才便于构成回文、顶真这些修辞格;由于汉语的词有较发达的重叠形式,才能用来构成复叠的修辞格;由于的特点,才能用来构成析字或拆字的修辞格。和汉语汉字密切相关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修辞格;有的修辞格,还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有关,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是尤其明显的。汉语修辞格的民族特点,正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更集中、更突出、更富有色彩的表现。
研究史/修辞格
汉语的修辞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历史悠久的。但如何认识和分析它却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辞格的运用作为一种修辞现象,是较早地引起注意的。《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义之中,就有个“比”。“风、雅、颂”是什么?《诗大序》有明确的解说,“赋、比、兴”是什么?《诗大序》没有详细说。这个“比”既和“赋”、“兴”并列,“赋”和“兴”不是修辞格,自然不会只把“比”看作修辞格。“赋、比、兴”指的确实都是方法,但这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专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在汉代,对“比”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六义的范围之内,只是在具体分析上,又不可能完全不涉及修辞。东汉王充的《论衡》,其中《艺增》、《增》、《语增》诸篇批评夸饰失实。夸饰也叫做夸张,究其实,《论衡》还不是讨论修辞格的夸张,而是反对华文。但是不可能因为反对华文饰辞而把夸张这种修辞现象也一起否定,于是《论衡》既批评华饰失实,也批评夸张,但又为一些夸张的现象辩解。这个矛盾,说明《论衡》在反对华文饰辞时也注意到不能把夸张都看作只顾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真实,不过在当时对修辞格还没有作独立的研究,因而也就无法把这种矛盾分析清楚。南北朝时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比”还是和“兴”放在一起,但《比兴》篇不仅举了不少比喻的例子,而且作了分析,以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事。宋玉〈高唐〉云:‘悲鸣,声似。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云:‘祸之于福,何异。’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这已经不是在“六义”的范围之内分析"比"了。《文心雕龙》的《夸饰》篇,认为运用夸张的说法,“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在描摹情状时,“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这就不是从文质的关系来反对夸饰,而把夸饰看作有用有效的修饰描摹的方法了。《文心雕龙》在《明诗》篇、《谐》篇论“离合”和"字隐",大致相当于修辞学中所说的“析字”,《声律》篇所说的"吃文"是现在所说的“飞白”,《物色》篇论及"摹状"和"复叠",篇探讨了“对偶”,《事类》篇专论“引用”,显然当时已经把这些都作为表达的方法来看待。对修辞现象和方法的分析不但加强了,而且已经不完全依附于文论,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在修辞格的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发展到宋元,诗话、笔记之类的著述,所论及的辞格已有30多种。南宋的《文则》,对今天修辞学中所列的辞格,如比喻、引用、仿拟、析字、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都分别作了分析。虽然象把比喻之法分作10种,即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详喻、引喻、虚喻,未必切当,但毕竟既看重修辞格的分析和研究,又将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看待了。从修辞格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出,修辞现象中比喻、夸张这些方法的运用,古代早就引起了注意;在修辞研究的发展中,探讨得最多的是修辞格;最先从文论中分离出来,作为修辞的方法来研究的是修辞格,取得成果最多的也是修辞格,实在可说是源远流长。这和“五四”运动以后以修辞格作为主要内容而建立的修辞学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五四”运动以后建立的修辞学有借鉴国外修辞学的地方,但作为基石的,实是汉语修辞格研究的传统。
地位/修辞格
在修辞学中的地位: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以为修辞学就是辞格学,那只是一种误解。修辞格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修辞学著作中确乎曾经处于突出的地位,是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其实唐钺在一书中说过,修辞格“不过是修辞的一小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也并非专论修辞格,而汉语修辞格研究的历史则更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修辞格以外的修辞现象、修辞方法、修辞理论的研究,所以更引人重视,正是修辞学的历史所提出的任务。修辞格的地位应从修辞格本身的作用以及和其他修辞方法的联系中去考察。它是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而发挥作用。从和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修辞格的研究没有停顿,它还在扩大和深化。扩大指的是新的修辞格还在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修辞格和其他修辞现象的联系,也逐渐引起更多的注意,如修辞格和不同语体的联系不一样,公文语体极少用修辞格,而文艺语体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最高。深化指的是对已有修辞格的进一步分析,比如关于修辞格的标准,各个修辞格的特点,修辞格之间的关系等等。能否正确看待修辞格的地位,和修辞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能以修辞格排斥或取代其他修辞现象、修辞方法的研究,也不能反过来无视修辞格在学中的地位。修辞格既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又有着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修辞格往往被人理解为一种程式,以为只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程式,就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而程式的运用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寻找一个好的比喻却象找一颗红宝石那么难。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所以重要,并非只在于它对增强表达效果提供了一些程式,更重要的是在于以这些程式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艺术的。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当代修辞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当代修辞学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07:49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升初修辞手法真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