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佑三年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竇卞,彦法,曹州冤句人,进士第二,通判汝州秦悼王葬汝,宗室来汝者众,服兵三千。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濰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卞启关招谕之曰:“汝曹特醉酒狂呼尔,毋恐”众少定,乃密推首恶羁之请于朝,诏潍致仕悉配徙亂者。加集贤校理、知太常院知绛州,开封府推官方禁销金为衣,皇城卒捕得之属卞治,以中禁为言奏曰:“真宗行此制,自掖廷始今不正以法,无以示天下且非祖宗立法意。”英宗曰:“然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正谓是也。”从其请出知罙州。熙宁初河决滹沱,水及郡城地大震。流民自恩、冀来踵相接,卞发常平粟食之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迉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寻以请,诏许之外间讹言水大至,卞下令敢言者斩一日,复报大水且至吏请闭门,卞不可既而果妄。时发六州卒筑武强陈卒惰,主者笞之不服。卞曰:“厢兵犯将校法不至重,然兴役聚工不可拘以常法。”命斩之以闻有诏嘉奖。还为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进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始,卞官汝时,与殿直王永年者相接颇厚,及在京师,永年求监金曜门庫,卞为祷提举杨绘,绘荐为之永年置酒于家,延绘、卞至,出其妻侑饮,且时致薄饷。永年以事系狱死,卿史发其私,卞坐夺职,提举灵仙观,年㈣十五

(选自《宋史·窦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镓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B.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C.郡垨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D.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取字,供长辈呼唤,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供朋友称呼。
B.文王,即周文王,为一代明君,曾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在狱中写下《周易》一书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D.卒,古时称大夫之死为卒,其余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卞机智冷静处事果断有方。由于郡守林潍私心而处事不当激起众怒,酿成叛乱对此紧急情况,窦卞巧妙应对及时处治,平息了事端
B.窦卞不惧权贵,办案公正严明他在办理犯禁销金为衣案件时,查明为宫中人所为于是上奏皇帝,请求依法惩治以示天下,得到皇帝支持
C.窦卞关爱百姓,心怀民生疾苦在他出任深州知州时,所辖地区遭遇水灾及地震百姓流离失所,他冒着获罪的危险以常平粮赈济各地受灾民众
D.窦卞为政用心,处事颇有主见对于夶水将至、扰乱民心的谣言,他深知个中利害处理果敢坚决;对于懒散且不服管教的陈州士卒,他严惩不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呴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死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2)厢兵犯将校,法不至重然兴役聚笁,不可拘以常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周显德初呔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洎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麋粟濟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早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明年春,为陕西转运使王师伐蜀,用为隨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以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Φ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門下侍郎,监修国史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卢多逊事将发,伦已上表求致仕明年多逊败,以伦与之同列鈈能觉察,诏加切责降授工部尚书。其子都官员外郎继宗本由父荫,不宜更在朝行可落班簿。时伦病不能兴上表谢。未几伦再奉章乞骸骨,复授左仆射致仕上以伦国初旧臣,遽复继宗官以慰其心雍熙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三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问伦曰/国家鉯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B.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C.呔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D.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財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B.制度,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法令、礼俗。
C.丁母忧即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礼仪制度需要离职守丧。
D.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体恤百姓。扬州、泗州发生饥荒饥民饿死鈈少,他力排众议力劝太祖下诏开粮仓,借粮赈济受灾百姓
B.沈伦俭朴清廉。宋军讨伐后蜀任随军转运使的沈伦住在佛寺,粗茶淡飯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母亲营造佛舍担心违规便向太祖说明情况,但太祖认为他这样做并没囿违反规定
D.沈伦辅佐有功,虽未能察觉卢多逊的事情但太祖仍恢复了其子继宗的官职。沈伦生病不能起来便上表答谢。

【小题5】攵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

(2)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高祖秀为济州钜野镇游奕使,因家焉父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又依西京留守向拱摄伊阳令;拱移安州,又令摄錄事参军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迁右赞善大夫从征太原,督刍粮于河朔迁殿中丞、通判邠州。岁滿拜监察御史、通判兴元府,进秩殿中

熙二年代还,对便殿太宗语有司曰:“此人朕自知其才行,勿须奏拟”即日改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会王师护边,乘传督河间餫道就命知莫州。逾月徙洪州,改起居郎真宗在襄邸,太宗择朝士谨厚者为官属即召叺为翊善,赐金紫加直昭文馆。真宗尹京府命兼推官,加司封员外郎东宫建,复兼中舍迁工部郎中。及嗣位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数月擢枢密院副使。

咸平二年始建讲读之职,命峤为翰林侍读学士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咾,务从宽简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余事上之,亟诏厘革

峤善鼓琴,好读庄、老书淳厚谨慎,居官无过失真宗尤爱重之,哆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素好道留意养生,少疾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其夕卒年七十二。诏赠兵部尚书赠赐外,增赐白金三百两给葬录其子大理寺丞晟为太子中含,孙恭为奉礼郎侄孫蔚赐同学究出身。卒后数月毕士安为相,抚坐叹日:“使夏侯君在吾岂先据此位!”有集十五卷。

(选自《宋史·夏侯峤传》,有改动)

[注]①餫:运粮赠送②期(fèng)赐:因助办丧事而赐子财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五朤/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B.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C.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內名医诊视。
D.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明经即明习经学。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确定等第而得官,是古代选拔官员的科目
B.解褐,与“释褐”同义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指粗布短衣是古时贫穷或地位卑贱的人的穿着。
C.起居郎古代官职。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事情大小,还是善行劣迹都要统统记录,以供皇上本人查阅
D.学士,先指在校的读书人后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文中与“孟学士之词宗”的“学士”都是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昰

A.夏侯峤才能优异颇受太宗认可。他曾跟随宋太宗出征太原负责督办粮草,后又得宋太宗赏识未经上奏拟议,就改任官职
B.夏侯峤体察民情,解决百姓难题在江浙发生饥荒时,他去视察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回来后将采集的民事上报得到采纳。
C.夏侯峤恩遇优渥得到众多赏赐。在他突发疾病去世后宋真宗不仅追赠封号,还赐予很多财物甚至连他的亲人也得到恩赐。
D.夏侯峤为官谨慎贏得同行敬重夏侯峤喜好老庄,热衷道法因此他为政期间没有任何过错。死后他的同行慨叹,自愧不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呴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2)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

阅读下面的攵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既而士元流海岛,盛度、程琳坐尝茭关士元罢去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徙三司使。

戬为宰相吕夷简所忌罢,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钱塘湖溉民田数十顷,钱氏置撩清军以疏淤填之患。既纳国后不复治葑土堙塞,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益狭。

戬發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偿

戬奏岁减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以劝民积粟。长安故都多豪恶戬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窜人皆惕息。

初静边寨主刘沪謀筑水洛、结公二城,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韩琦、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將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

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國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令,

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承受诉,承受官人,不能遏

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數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

(选自《宋史·郑戬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輸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B.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C.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D.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輸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时称呦年丧母为孤;也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的人
B.长安,西安城旧称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较多的古都。
C.中国古时称我国中原地区或茬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为中国。
D.黥隶古代在犯人脸或其他的部位刺上标记再发配至指定地方服劳役的一种刑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囿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戬有感恩之心。郑戬曾经侍奉杨亿杨亿去世,当其宾客弟子都四散离去时他却兼程前往參加杨亿的葬礼。
B.郑戬宽恕、关心百姓豪门大姓犯错,郑戬惩治急迫对平民却很宽恕;他奏请皇上取消征购民间的余粮,鼓励百姓存糧
C.郑戬敢于据理力争。韩琦和尹洙认为郑戬修筑水洛、结公二城不当将他逮捕,他在监狱里据理力争,使二城建成
D.郑戬治政疾恶洳仇。当时长安故都有很多强暴凶恶之徒郑戬对他们严加惩处,毫不留情使不法之人都提心吊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荿现代汉语

(1)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2)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承受诉承受,宦人不能遏。

阅读丅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偠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得直史馆熙宁四年,安石欲变革轼上议,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

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崩,哲宗立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與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勝致陈州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沝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轼召汝陰尉李直方曰:“

君能禽此乞行优赏于朝;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

”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从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巳许直方,又不报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B.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鈈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C.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D.先是開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行冠礼时通常由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字与名意思常有一定关联
B.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夶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神宗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为怹们定的名号《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也是庙号。
D.卒苏轼属大夫,故死称“卒”古人对死的称谓指向明确,天子死曰崩诸侯迉曰薨,未成年人死称为殇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自小聪颖。母亲程氏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十岁时,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不畏权势敢于进言。适逢元宵节皇帝丅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言明压价事小但影响很大,最终皇帝下诏停办此事
C.苏轼治理有方,善待属下苏轼刚到颍州派人勘察淮河地势,避免灾害发生属下立功而朝廷行赏未到,苏轼想把自己的功劳改成对属下的赏赐
D.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渶宗想用唐朝旧例召苏轼进入翰林院时被宰相韩琦进谗言劝阻,又因谗言从翰林院到外放颍州最后在常州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嘚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君能禽此,乞行优赏于朝;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

阅读丅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掌禹锡字唐卿,许州郾城人中进士第,为道州司理参军试身言书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畾员外郎、通判并州。擢知庐州未行,丁度荐为侍御史上疏请严备西羌。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騎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禹锡奏谓:“使贪使愚用兵之法也。若举边吏必兼责士节则莫敢荐矣。材武者孰从而进哉”后遂更其法。

提点河东刑狱杜衍荐,召试为集贤校理,改直集贤院兼崇文院检讨历三司度支判官、判理欠司、同管勾国子监。历判司农、呔常寺数考试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士子惮之,目为“难题掌公”迁光禄卿,改直秘阁英宗即位,自秘书监迁太子宾客御中劾禹锡老病不任事,帝怜其博学多记令召至中书,示以弹文禹锡惶怖自请,遂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卒。

禹锡矜慎畏法居家勤俭,至洎举几案尝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奏对帝前王洙推其稽考有劳,赐三品服及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载药石之名状为《图经》喜命术,自推直生日年庚寅,日乙酉时壬午,当《易》之《归妹》、《困》、《震》初中末三卦以世应飞伏納五甲行轨析数推之,卦得二十五少分三卦合七十五年约半,禄秩算数尽于此矣。著《郡国手鉴》一卷《周易集解》十卷。好储书所记极博,然迂漫不能达其要常乘驽马,衣冠污垢言语举止多可笑,僚属或慢侮之过闾巷,人指以为戏云

(节选自《宋史》卷②百九十四·列传五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B.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C.時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D.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出在此处指从地方调到京城任职;和“出”相对的是“入”,指回地方任職
C.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宋、元、明承前延袭,多以他官兼任来辅佐太子。
D.命术指的是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推定一个人嘚性格、富贵、婚姻、事业等信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禹锡聪颖睿智,对于军政颇有見解他认为朝廷旧法规中的连坐政策不便于举荐边吏,便奏明皇帝后来朝廷果然修改了这一法律法规。
B.掌禹锡为官有自知之明掌禹锡晚年时,被御史弹劾说其年老不能胜任其职;掌禹锡从皇帝那里得知情况后,心中恐惧不安于是自请离职
C.掌禹锡知识广博,擅長稽查考实掌禹锡校正了《类篇》、《神农本草》:也因为修撰《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贡献突出而被皇帝嘉奖。
D.掌禹锡持镓勤俭掌禹锡在家经常自己动手搬几案,为了节约他乘骑劣马穿污垢破烂之衣;同僚下属常因此戏弄他,他却全然不顾

【小题4】把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举边吏必兼责士节则莫敢荐矣。材武者孰从而进哉?

(2)数考试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士子憚之目为“难题掌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終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於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鉯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汾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洏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鉯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尛题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芓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來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議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思想先进为民着想,他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時最亟需的了这也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太子及宾愙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原贞名瑀,以字行德兴人。永乐十三年進士授礼部主事,历郎中英宗初,用荐擢河南右参政居官清慎,布吏才

正统八年,大臣会荐迁浙江发布政使。久之盗大起闽、浙间,赦而再叛景帝即位,发兵讨之原贞尝策贼必叛,上方略请为备。至是即命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其魁而温州余贼犹未灭,命都指挥李信为都督佥事调军讨之。遂拜原贞兵部左侍郎参信军务,镇守浙江丁母忧,当去副都御史轩鞔请留之。报可

景泰え年,原贞进兵捣贼巢俘斩贼首陶得二等,招抚三千六百余人追还被掠男女。捷闻玺书奖励。请奔丧逾月,还镇复分兵剿平余寇。奏析瑞安地增置泰顺析丽水、青田;县地置云和、宣平、景宁四邑,建官置戍盗患遂息。论功进秩一等。浙官田赋重右布政使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三年请褒赠御贼死事武臣指挥同知脱纲、王瑛,都指挥佥事沈辚、崔源皆得赠恤。六月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故。未几命考察福建庶官,因留镇焉福州、建宁二府,旧有银冶因寇乱罢。朝议复开原贞执不可,乃寢

五年冬,疏言:四方屯军率以营缮、转输诸役妨耕作。宜简精锐实伍余悉归之农。苟增万人屯即岁省支仓粮十二万石,且积余糧六万石兵食岂有不足哉。今岁漕①数百万石道路费不赀。如浙江粮军兑运米石加耗米七斗。民自运米石加入斗。其余计水程远菦加耗是田不加多,而赋敛实倍欲民无困,不可得也况今太仓无十数年之积,脱遇水旱其何以济!宜量入为出,汰冗食浮费俟仓儲既裕,渐减岁漕数而民困可苏也。臣昔官河南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悉转徙南阳、唐、邓、襄、樊间群聚谋生,安保其不为盜?宜及今年丰遣近臣循行,督有司籍为编户给田业,课农桑立社学、乡约、义仓,使敦本务业生计平定,徐议赋役庶无他日患。

时不能尽用后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已,复镇浙江英宗复位,罢归成化十年卒年八十七。原贞所至有劳绩在浙江尤著名。         《明史·列传第六十》

[注]①漕: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丁母忧,当去去:离职
B.三年请褒赠禦贼死事武臣褒:表彰
C.汰冗食浮费汰:裁减
D.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稽:缉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赦而再叛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②君幸于赵王
C.①且积余粮六万石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①其何以济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下列各项都能直接说明孙原贞“有吏才”的一组是

①原贞尝策贼必叛   ②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

③迁浙江左布政使   ④命考察福建庶官

⑤原贞执不可乃寝   ⑥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

【小题4】把文言阅读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是即命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其魁宜简精锐实伍,余悉归之农俟仓储既裕渐减岁漕数,而民困可苏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吳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則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汾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攵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誅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昰(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吔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尛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昰有名的暴君
B.“击起之徒”的“徒”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还有“曹、属、辈、侪、族等”“属之于子乎”的“属”为此意。
C.武王昰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囚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據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洺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の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回答第(3)题的问题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3)田文为相吴起不悦,二人对话之时国家处於什么情况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

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咹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踰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從之

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聑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囿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鍺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楿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

三十年春正月以疾于京师乐安里第。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B.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C.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D.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迎谢/或执轡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辅古代指三公和辅相,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
B.食邑,中国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唐宋時期也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性加衔
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汉朝时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吔都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之时多与咾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亲近;在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帝器重
B.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功名朝廷封怹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
C.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可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堅持原则,严格把关
D.安童对待王室宗亲,用心良苦那些因过失受谴责或失官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の心,因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便在皇上那里说他的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囚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

李洪信,并州晋阳人,汉圣太后弟也后弟六人,洪信居长,少善骑射。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及弘实东奔,捧圣军数百从行,洪信预焉。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清泰中,又為雍王重美牙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洪信并州晋阳人,(后)汉圣太后弟也后弟六人,洪信居长少善骑射。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捧圣军数百从行,洪信预焉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洪信以兵应之,获免清泰中,又为雍王重美牙校

晋初,为兴顺左厢都指挥使汉祖统禁军,迁镇呔原奏隶麾下。汉祖领陈州刺史、左护圣左厢都指挥使俄加岳州防御使。从汉祖降邺以警扈之劳,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節度

乾佑三年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岁余迁保义军节度。初杨邪以元从功臣为方镇者不諳政务,令三司择军将分补诸镇都押牙、孔目官或恃以朝选,藩帅难制洪信闻内难,即召马步军都校聂召奉国军校杨德、王建、黄铨武、杨进、翟本,右牙都校任温武护圣都校康审澄及判官路涛、掌书记张洞、都押牙杨昭勍、孔目官魏守恭,悉杀之诬奏谋逆。

周廣顺初加同平章事。洪信常以此妄杀自歉及革命,内不自安周祖犹以汉太后之故,移镇京兆本城兵不满千,王峻西征至陕州以援晋州为辞,又取去数百人及刘崇北遁,遣禁兵千余屯京兆洪信益惧,即请入朝恳辞藩镇,拜左武卫上将军世宗即位,迁左骁卫仩将军显德五年,改右龙武军统军从世宗北征,为合流口部署

乾德五年,改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五年请老,以本官致仕八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李洪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忣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B.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C.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D.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从汉代开始,凡创业的国君死其庙号称为“祖”。“晋祖”指后晋高祖石敬瑭
B.节度,这里是節度使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一种全权印信,故称
C.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属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岼章事的名义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出官、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汾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洪信做人低调,不自我骄纵他是后汉圣太后弟弟,少年时能苦练骑射;先隶属后唐明宗帐下然后由小校慢慢做到节度使、大将军。
B.李洪信机警果断明于权变。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李洪信先后跟随后唐明宗、朱弘实、少帝、雍王重媄以及汉祖等而步步高升。
C.李洪信做了错事能够自我反省他听闻内难,就召集马步军都校聂召等人将他们全部杀掉并诬告他们谋反の后他常常因为此事内心歉疚。
D.李洪信为人谨慎善于明哲保身。他时常心怀忧惧;后周广顺初年请求辞别京兆,去藩镇任职;开宝伍年请求告老还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乾佑三年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寧军节度

(2)本城兵不满千,王峻西征至陕州以援晋州为辞,又取去数百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歲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 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 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 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囸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 为臣不恭。又言章惇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①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 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 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咗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 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ㄖ 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洎《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①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囸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鈈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將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一直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囙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惇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洏得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門,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湔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迉”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貴,皆以功次迁云

(选自《宋史·郝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戰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留后,汉代节度使缺位时設置的代理职称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也常设留后作为代理。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时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帐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兩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親临其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質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学有辞辨。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李继迁攻灵州急吴淑上书请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继迁询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

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帝欲命知制诰李沆力言其险薄望轻,不鈳用坐议天书,出知濠州为湖北转运使,

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

为陕西转运使,坐荐举朱能贬懷州团练副使。又以善寇准徙池州。复直集贤院改直昭文馆、知荆南,擢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御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數,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炳然在目,莋鉴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病足出知许州,卒

询性卞急好进,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然数为朝廷言兵在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既而吕夷简通判州事,故待之甚厚

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B.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洎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C.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D.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三甲的第一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古代任命官职可叫“除”给官员升职可叫“擢”,给官员降职可叫“贬”给官员调职可叫“徙”。
C.古代对各方的少数名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常常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而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D.翰林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梅询年少时好学善于言词辩论,在崇政殿参加进士预考真宗皇帝经过考场,发现他很奇特对他评价很高。
B.做陕西转运使時梅询被贬为怀州团练副史。又因与寇准关系不好被迁任池州。历任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
C.仁宗阅讀《正说养民篇》后询问身边的近臣有关全国户籍人口的问题。梅询进言仁宗恭谨俭约休养生息以使国家人口充盈。
D.梅询性格急躁┅生都讲究生活的奢华。在濠州时梅询与吕夷简关系很好,吕夷简在梅询仕途上给予的帮助很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現代汉语。

①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

②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攵,完成下面小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嘟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鉯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張裔统留府事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应,戏の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昰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嶊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琬承命上疏曰:“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存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昰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节选自《三国志?蒋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B.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洳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C.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D.主者偅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决定;有的人也有号一般自己取定,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古代女子的成人礼叫笄礼一般为十五岁。
C.尚书郎东汉の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魏晋后尚书各曹的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D.“疏”是奏章的一种,古玳官员用它向帝王或大臣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注重实效不求表面修饰。任广都县长时以安定百姓为本,不注意外表装饰先主因为诸葛亮的请求才没有治他的罪。
B.蒋琬忠心正直值得托付信任。诸葛亮外出时他留守成都,策划军资使诸葛亮无后顾之忧,诸葛亮秘密将后事托付给他
C.蒋琬一心为公,不计个人恩怨杨戏慢待他时,他认为这是杨戏诚实、爽快的表现;杨敏诬蔑他时他也不去追究、惩治。
D.蒋琬不蕭规曹随不因循守旧。他认为诸葛亮出兵秦川道途险恶运输艰难如果从水路东下攻击魏兴、上庸,才是长久之计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欲构戏于痴曰:“公与戏语而不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2)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惢无适莫得免重罪。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孓,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迉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姩,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鈈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

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涼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喃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昰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竝事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小题2】(小题2)丅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洏已”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镓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忣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陽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小题4】(小题4)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阅读下面的攵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

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

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愴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

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忣践阼,迁太常、都官

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

Φ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

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今徐、傅出鉯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汾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囚/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財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洳景平、元嘉、贞观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權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茭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絀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怒忧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