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爱莲说作者简介的作者是谁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爱莲说》原文及作者周敦颐简介
《爱莲说》原文及作者周敦颐简介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生长在水中、陆地的各种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特别喜爱莲花,连从水底的烂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 染,生长在清水中却不妖媚;莲的叶柄中心通达,外表挺直,没有藤类蔓生的细茎,也没有歧出的枝枒;它的味道飘越远越清香,高艇洁淨的直立水中,可以远远观 赏,却不可以态度轻慢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高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士;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爱莲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爱牡丹的人,自然是很多了。
————————————————————
附:作者周敦颐简介(网上搜集)
周敦颐,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1073年(宋神宗熙宁 六年),谥号元,称元公。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一溪,以家乡之濂溪命名,书堂因而取名为濂溪书堂,晚年定居于此,后人因此称为濂溪先生,称其思想为 「濂学」。
一、周敦颐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因为获得明清两代的官学身份,而佔有重要地位。宋明理学以中华精神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佛家等思想,成为明清时 代的主流思想。周敦颐被目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流传于今的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等。据考证,已佚著作 还有《同人说》,是对《周易》同人卦的解说,独立于《易通》。在上述著作中,以《太极图说》和《易通》之影响为大,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周敦颐因此 被追认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祖师。
周敦颐可以说是自五胡乱华起,直至隋唐等鲜卑混血的王朝(隋唐皇室的母系大多出自鲜卑首领,如拓跋氏、令狐氏、独孤氏、长孙氏等等, 推算下来,许多皇位继承人的鲜卑血统还要多于汉族血统),以外来的佛教和民间的道教,磨灭、混淆中华道统精神以后,以中华精神反攻救亡的象徵人物。他称得 上是浸透了中华精神的一块思想载体,是继隋代王通、唐代韩愈而起的要以中华精神实现复国的绝世标竿。他的宇宙演化论,决不是简单地抄袭道教炼丹术。作为宋 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具有坚实丰富的中华精神,广泛而精要地融化了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资料,特别是对道家和道教思想颇有丰富深刻的瞭解。他的理学思想,就 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儒、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中华精神复国的样板。例如,其《太极图说》,就是对《易传》别出心裁的阐发。《易传》是中华精神的 凝练表达,先是作为儒家经典,后来又被道教列为重要经典,《太极图说》的精神来源主要是《易传》。
周敦颐的重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之外,还有《通书》,《通书》亦名《易通》,是部《易》学著作,全书40章,全文2601字,十分简 约,但论及的问题却广泛深刻。它不对《周易》进行逐卦逐句的解说,祇是选择引用了《周易》中若干经文,进行阐释,用以表述自己的观点。《易通》也是对《太 极图说》的具体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周敦颐思想的脉络。
宋代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代的王通和唐代的韩愈。
王通以复兴中华精神的道统自居,但由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佛学和道教融汇较少,尤其他生当鲜卑势力依然甚嚣尘上的隋代,所以不能流 行。即使到了素以开明自诩的唐代,王通的儒学复兴即以中华精神复国的运动,依然受到鲜卑贵族势力的压制。韩愈则以「闢佛」、恢复中华道统为毕生志向。但韩 愈闢佛有功,融佛则不力,尤其未能建立足与佛学分庭抗礼的思想学说。
而隋代王通与唐代韩愈显然因为时机问题而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宋代思想家身上。宋代理学因此可以说是中华精神的复 国运动。中华精神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智慧。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即强调「交易」。中华精神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不拘一格地吸取 世界文明的广泛成果,像是容纳百川的大海,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无所不包,用自己所能容纳的对象来不断丰富自己。同时,不失其大海的本色,也就是以中 华精神为运动主体,而不是以中华精神为客体为僕从去朝拜他人的文化成果。
中华精神复国的春潮,使得北宋真、仁二朝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一批承接韩愈「道统说」的学者。他们揭橥了中华精神的复国旗帜,在学风上不重训诂而重义理,而是借用儒家经典来发动建造自己的精神革命。
周敦颐堪称首位起来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承衰起弊,在中华精神道统中断千年的幽暗之中,使民族自信重新昌盛,重放光明。所以,几乎 必然的是,周敦颐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高,但他开启了宋代以后新的中华精神之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南宋初期的胡宏评他「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 光明,如日丽天……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他的学说后来又被朱熹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载尊为道学宗主。
二、周敦颐的生平
周敦颐从小读书深思,在家乡道州营道颇有名气。从先秦诸子到佛家道教,广泛的阅读使他接触到了许多思想,这就为他日后精研中华精神的载体《易经》,创立理学,奠定了基础。
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周敦颐十五岁时,其父去世。公元一零三一年,十五岁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赴京师开封,投靠舅父 龙图阁大学士郑向。二十四岁,因其舅父的荫子关係,被任命为洪州府宁县主簿。一零四四年调任南安郡司理参军。一零四六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就是在南 安认识了周敦颐,与之交谈,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师受业。是年冬,调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一零五零年改任桂州桂阳(今 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赏识和推荐,于一零五四年改授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 官,共计五年。一零六一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一零六四年移任永州通判。一零六八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一七零二年 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五十七岁。
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参军等,并不显达。后来黄庭坚因此称颂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徽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他自己的诗,便是对上述评价的印证: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祇一般。
这首诗是周敦颐五十岁(1066年)时作的,其时他在永州做通判官,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财政状况不佳。从26岁开始,周敦颐做了30年 地方官,主要是司法官。此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对中华精神的研究与传授之中。他在精神上具有建树:既是一个官吏,又是一位儒师,既自诩为中华精神正 宗,又兼有佛骨和仙气;身虽在宦海浮沉,常又寄情方外。著名诗人黄庭坚评其志向说:「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邱壑。」(《濂溪祠并序》,《周 子全书》卷19)。
三、周敦颐的影响
在理学发展史上,周敦颐被视为理学的开山之祖,为二程之师。他以《太极图说》手授二程。而《太极图》及《说》已经显示了理学的基本结 构。当然,某些清朝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者,喜欢指责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授受源流为不可信。因为精神复国常常是要令某些人极为讨厌的。而和高 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却并不能抹杀周敦颐作为中华精神复国运动大师的历史地位。
据《年谱》说,他在郴县为县令时,「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与士大夫广为交结,「士之从学者甚众」。在邵州时,更是 大开讲学之风。当时的荆湖北路转运史孔延之在《邵州新迁学记》中讚颂他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 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周子全书》卷17)至此,周敦颐已被视为青史留名的中华精神之标竿了。周敦颐在邵州还写了《邵州新 迁学释祝文》,其中称颂孔子说:「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施其道,泽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宫可忽欤!」(同上)。这说 明他也认为自己是复兴中华精神、施行孔子之道的一代大师了。二程兄弟在周敦颐门下受业,为时不到一年,但受其影响却极深。《宋史.道学传》称程颢「自十五 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
程颢自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学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二程所学虽不完全出自周敦颐,但正如南宋的胡宏所说,周敦颐确实「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
周敦颐死后,随著程颐、程颢对他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 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元、清两代,异族入主中国,汉人在政治上亡国,但在精神上,依然是中华精神 ──理学思想的一统天下。政治上的亡国奴并没有沦为文化上的亡国奴。这不能不说是理学的历史功绩,是得力于前一个时代的中华精神复国运动的。其中,周敦颐 之功不可没。不仅如此,明清时代的理学,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外围地带(古称「蕃邦」)即蕃属地带,蔚为大观。而后罗马教会的传教士东 来西往,也使得中西文明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十七世纪以后,理学传入欧洲,甚至大力推动过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的兴起,如莱布尼兹、狄德罗、伏尔泰等人,都是 理学的热情学习者和传播者,莱布尼兹还依据《易经》的阴阳爻变原理,制订了著名的二进位制,使现今的电脑技术成为可能。这一切表明,中华精神复国运动,使 中国文化的输出成为可能,也使理学成为真正的世界文明史现象。而祇有这样能精神自主、而非精神为奴的民族,纔可能实现文明的输出。
周敦颐的思想,是中华精神复国运动的先驱,对尔后七八百年的中国思想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太极图说》、《易通》成了理学经典,甚 至比作《论语》、《孟子》。周敦颐提出的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鬼神、生死、礼乐、诚、无思、无为、无慾、几、中、 和、公、明、顺化等等,承先启后,成为尔后理学的必备命题。而周敦颐以其思想与生平,成就了一代思者的风范,就像他的《爱莲说》一样,一直为人们传颂,迄 今已有千年。
四,《爱莲说》
一零六三年,周敦颐写了一篇文字隽永、寓意深远、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文章《爱莲说》,用以寄寓自己的情怀。全文祇有百馀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
《爱莲说》称莲花为「花中君子」,藉以比喻中华精神复国运动。而在我们看来,牡丹作为花王,不过是李唐半鲜卑化皇室的遗俗。正如菊 花,乃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徵。高尚的君子,就是不愿意终身为奴的精神复国者,他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溢清,亭亭 淨植」!当然,这样的精神复国并不是简单排外的民族主义,而是更为深远的创造精神之绵延。
举个例子。庐山曾是东晋高僧慧远同陶渊明等人组织「莲社」的故地,也是个佛教胜地。周敦颐在这裡写作《爱莲说》,与佛教故事不无关 係。据考证,莲花常被比喻为真如佛性,所谓「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软,四可爱,譬如真如四德,常乐我淨。」《爱莲说》在周敦颐的思想中,融汇了 佛性说,用莲花的特性比喻「出于淤泥而不染」之理想中华的圣人性情。在周敦颐看来,淤泥好比那污染圣人的人欲,为达圣人的至善,就须去污存淨,去欲存诚。
再举个例子。周敦颐不仅接受佛教影响,也吸收道教思想,他的《太极图说》,就把道教的阴阳说、修炼法,融入易学,加以阐释,对儒家思 想进行了革命性的再造。他的新精神,就是将佛、道思想中可为中华道统精神容纳的东西,进行汇通。朱熹称他有仙风道骨,为他作《墓碣》的蒲宗孟说他「与高 僧、僧人跨松梦,蹑雪岭,……弹琴吟诗,经夜不返」。这都是因为,他具有「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的人格。正是这样不落俗套的开放 人格,而不是庸俗狭隘封闭且急功近利的排外民族主义,纔构成了中华精神复国的真正温床,纔可能抚绥朝鲜日本越南,同化蒙古满洲西藏,越过俄罗斯,直至征服 欧洲。文言文名篇·爱莲说全文_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http://so.gushiwen.org/author_713.aspx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唐代·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http://so.gushiwen.org/view_8202.aspx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沈沈清暑夕,星斗俨虚空。岸帻栖禽下,烹茶玉漏中。形骸忘已久,偃仰趣无穷。日汲泉来漱,微开密筱风。——唐代·刘得仁《夏夜会同人》http://so.gushiwen.org/view_29445.aspx
沈沈清暑夕,星斗俨虚空。岸帻栖禽下,烹茶玉漏中。
形骸忘已久,偃仰趣无穷。日汲泉来漱,微开密筱风。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明代·方孝孺《蚊对》http://so.gushiwen.org/view_47925.aspx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莲说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