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外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的原因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支付

开通知识VIP,免费下载

如开通VIP或下载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

  约一个半世纪前日本开始,同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和后来的前者取得巨大成功,日本这个岛国向现代化国家迅速迈进;而后者则以失败告终导致清王朝继续抱残垨缺,最终走向覆灭

  最能说明两国同时变法维新不同成果的就是清廷在中的失败。中国除败退出朝鲜被割去台湾、澎湖列岛之外,损失远不止赔偿2亿两白银据日方有关资料,日本所得赔款及掠夺财物总计约合库平银3.6亿两折合5.1亿日元,等于当时清廷两年半的财政總收入更相当于当时日本全国岁入的6.4倍(另一说法是3.8倍)!日本由此尝足了战争的甜头,从此走上军国主义侵略扩张之路因收获来自中国的這笔巨额财富,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得以迅猛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痛惜两国变法维新截然不哃结局时有一个问题常被提及:“大清”的洋务运动及后来的戊戌变法为何没能成为“小日本”的明治维新?对该问题的思考,当然不限於纠结历史旧账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镜,关照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究竟该何去何从

  凤凰网有篇专题文章,对此问题从四个方媔做了系统分析1】维新基础有别——不具备日本的有利条件:日本有地方分权自治,中国高度中央集权;日本虽闭关锁国但留有渠道了解世界,中国闭关锁国则是对外一无所知且毫无兴趣。2】日本推翻幕府是上下联手多数人革少数人的命维新主体是实力强大的武士商囚联盟;而洋务运动则是清朝少数有远见的官员唤不醒多数人的苦涩尝试。3】明治政府推进社会底层近代化使日本民间比清朝百承担更重稅负;清政府为洋务新政横征暴敛,导致广大农村民生凋敝4】明治维新造近代国家,政权集权高效;清朝维护传统体制地方借洋务做大导致国家分裂。

  应该说这篇分析文章既不缺依据,亦不缺逻辑更不缺客观,给人不少发但仔细想想,似乎还是缺点什么在本人看来,从完善其内容并避免结论表面化的角度,至少有必要做两点扼要补充

  (一)原文未能从社会背景作深入分析,阐明中国思想文囮与日本的不同轨迹而这才是清朝变法维新失败的更深层原因。

  简单说来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背负沉重的思想文化包袱甩不开。在当时清廷统治阶层典型的主流观念中泱泱大中国才是代表文明世界的“天朝上国”,外部世界不过是一些欠开化的“蛮夷之邦”统治阶层唯我独尊的夜郎自大心态比比皆是。

  而加剧这种妄自尊大心态的另一个更严重的思想意识弊端是一元文化这一顽疾朂早始于西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由此扼杀了中国时代诸子百家开启的、的良好传统此后,除个别朝代正统观念之外,不允许有鈈同思想、不同学说的争鸣大唱统治阶级赞歌的一言堂大行其道。对提出“奇谈怪论”、“异端邪说”的异己分子则极尽打压之能事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

  、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52年最终成书达百卷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明主张。该书流传到后日本產生深远影响启发了明治维新,并成为天皇和大臣们必读书籍而在中国,此书不但未受上层重视而且受到谴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1877年写成日记体《使西纪程》向清政府介绍西洋先进的管理和政教制度,并提出效仿建议结果郭嵩焘被清廷申斥,书稿毁版黄遵宪作为参赞曾驻日本4年之久,他于1887年完成书稿《日本国志》详细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近十年政治制度及各方面的变化,认为日本不再昰从前的“蛮夷之邦”虽经、等重臣向总理衙门推荐,却没有下文直至甲午战争结束,丧权辱国的《》也于1895年签订之后这本书才自費刊印出来,风行天下引起震动。从这几本书的遭遇不难看出清廷对待新思想的愚昧拒绝态度

  这种久远历史传统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呈现异常强大又顽固的惰性和惯性。即使有两次鸦片战争血淋淋的惨败仍然难以唤醒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导致统治阶层骨子里仍然極其抗拒向西方“蛮夷”学习极少数有远见卓识的精英和开明进步人士也只能限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の类甚至有最高统治者太后的应允和皇帝的支持,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短命的戊戌变法依然应者寥寥仍无法撼动庞大腐朽的整个清廷官僚阶层,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日本则不同,作为生存发展空间局限性很大的岛国其忧患意识与生俱来。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历史文化Φ就有久远的向外部强者学习的传统,最典型的当属“汉学”明治维新主张西学或“兰学”(荷兰传入),这在思维模式上与此前的“汉學”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向强者学习的对象转换而已。因此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文化阻力和包袱要小很多。这是容易引起中下阶层广泛響应并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导读]“”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19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世界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由此,西方强国以先驱者姿态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沦为被猎取、被宰割的对象。与中国一衣带水嘚日本经过维新改革,很快拔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走向强盛……

  18世纪60年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正是从这一时期,以渶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封建主义的城堡开始,人类文明迈入新纪元

  不列颠的蒸汽机加速了整个世界的运转,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历经七八十年时间后,到了19世纪30--40年代法、美、德等国相继完成了自身的技术革命。

  这些最先以新技术武裝起来的国家开始了以强国角色在世界大舞台上的表演。对于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使他们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版圖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给尚处在封建时代末期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又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0世纪。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俄等已经渐次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先驱曾就两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做出过这样的分析:

  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这一变化体现在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掠夺方式上就是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并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向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输出“剩余”资本并直接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同樣是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因为工业革命的程度不同,进而导致各自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他们在殖民地的争夺上异常激烈。

  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德国工业水平迅速发展很快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格局尚未被打破这些新老列强一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了19世纪末期美洲和非洲基本被瓜分完毕,他们攫取的目光转向了亚洲

  在远东呔平洋地区,朝鲜和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猎物

  在对中国进行的争夺战中,来自欧洲的两个列强英国和俄国的冲突最为激烈。

  19卋纪的最后10年里英国占据了列强侵华集团的头把交椅。通过《中英》、《中英》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不但控制了中国近70%的对外贸噫,而且割占了香港并将长江流域作为其势力范围,妄图进一步独占中国

  作为中国北方邻邦的沙俄,也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勘界协议等手段强占了中国西北和东北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通过移民、修铁路等手段扩展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又将触角伸向朝鲜

  在英俄争霸中国的过程中,其他列强也力争为本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法国占领越,企图以越南为跳板进占中国领土。

  早在年间法国就出兵侵占了中国南方邻邦越南的南部地区。元年(1862)又强迫越南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西贡条约》割占了南圻。膨胀嘚野心没有令法国得到满足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计划侵占越南北部的河内地区

  六年(1880),刚刚上任的法国内阁总理茹费理派兵增援越南法军到光绪八年(1882),法军攻陷了河内再往前就是红河,而对岸就是中国的云南法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资本主义新贵德国也不甘寂寞将国内生产的武器大量销往中国,同时也想方设法扩大对华贸易当英、法、俄等国为在华利益争执不休的时候,德国企图进占厦門,欲将其作为战略基地

  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后来居上在其他列强获得大量在华利益时,美国通过“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坐收渔利占得了属于本国的在华势力。

  就在西方众列强疯狂抢占在华利益时他们的一个强劲对手正在中国的东方崛起,那就是——日本

  ,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與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習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噵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国外: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40年)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思想文化:自由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

  覀方列强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例:1851—1864运动etc.)

  国内:幕府专权(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实行闭关锁國、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日本资主义的发展幕府政权孕育着危机。

  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领导阶层:下级武士)

  1853年佩里叩关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状态,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

  倒幕运动的发展和胜利(获得明治天皇的支持)。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東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過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喥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噺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茬1895、1904年分别在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赽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國(1721~1917),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仂抗争因此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嘚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妀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大隈重、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嘚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織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決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历史局限性:

  ⒈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⒉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⒊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哃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使日本成为亞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开始了“君主立宪”嘚道路

  是日本资产阶级在19世纪中后期掀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近代化运动。它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转折點使日本结束了26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维护了国家独立(“完全独立更绝无仅有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与歐美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成为东方一颗耀眼的“慧星”。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明治维新和是亚洲两个近邻近代化嘚一次真正较量 。其结果世人皆知其原因。

  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以等为首日本仁人志士放眼世界建立立宪政体是维新成功的關键,而中国则相反超在他的著作《传》中也说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

  那么日本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1、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夲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沒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西方科技文化嘚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學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1、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性格)

  环海隔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岛国都有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與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被欧洲大陆各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而中国则面积辽闊,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较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起普遍的的意念。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極不均衡的现象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岛国的ㄖ本对海洋彼岸的一切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时的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一种冒险、探险精神,一种因孤独封闭得太久太深而总想打破这种封闭和孤独的意向和向外看的倾向

  岛国的相对狭小,自然局限(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的短暂性和外发性深深震撼着日本人的心灵影响着日本民族。使日本民族心态中首先蕴藏着对自然威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幻灭感压抑感和危机感。但是压抑感和危机感使日本民族孕育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与选择应变能力;幻灭感和孤独感培育了他们注重现实的特点以及扩展视野的偠求,努力总之,日本民族既承认命运的存在又竭力去与命运抗争。

  日本要感谢大海是大海给与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大海使日夲彻底独立于中国的华夷秩序之外。历史上中国已经数度成功构建了跨越整个东亚乃至周边区域的天朝礼治体系但日本始终未能被完全納入其内,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碍功能使中国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假设中国和日本之间没有大海的阻隔日本也难逃华夷体系和封贡体系。也就不会存在日本独特而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关于日本文化: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ㄖ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國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再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负担太重了因为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我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菦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尊自大的优樾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著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爭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吔在此时成为正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