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洪荒时代大神们都要到泰山封禅最多的皇帝

为什么古代皇帝封禅的时候都喜欢往泰山跑?为什么古代皇帝封禅的时候都喜欢往泰山跑?熙说历史百家号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熙说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探索历史的奥秘
解密历史时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封禅不用钱?揭秘汉武帝为何8次上泰山的背后故事封禅不用钱?揭秘汉武帝为何8次上泰山的背后故事日落黄昏百家号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武帝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共到泰山封禅了8次,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高祖刘邦之曾孙,景帝刘启第三子。 15岁登基,在位54年,开创了西汉自高祖以来的鼎盛局面。
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  汉武帝封禅  汉武帝在位期间,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  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是在他即位后的第30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10年3月,汉武帝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巡。先祭中岳嵩山,而后东往泰山。命人立石于泰山顶,自己则转往海边巡游。四月,泰山草木已生,武帝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祀地神,在山下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儿子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今莱芜市西北)。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并因首次封禅改年号元鼎为元封。  然后,武帝广赐牛羊酒布等,又免奉高、历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而且诏许凡天子车驾所经之处,免除一切劳役。武帝又令,在泰山脚下为诸侯修建官邸,以备他们随驾迎驾封禅泰山之朝宿,泰山附近因此宫殿馆舍群起,常年有达官要人往来住宿,逐渐繁荣起来。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镇,是春秋时的博邑(位于泰城旧县村),该城曾先后为鲁、齐两国所统属,秦统一后,在此设立博阳县。汉初在这里设立博阳郡(汉武帝时改称泰山郡)。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的四百年中,博城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在泰山以东割瀛、博设立新县,以奉祀泰山,故名奉高(泰安城东故县村)。又将泰山郡治迁至奉高。奉高繁荣至北朝,历时六百年。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到泰山封禅了8次。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日落黄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盘点那些过往的事情,和我一起谈古论今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1被浏览859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山封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