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宗承灏的《全世界眼里的大唐帝国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和《李世民的七宗罪》的txt电子书!!

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 第3节;迅读网
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作者:&&分类:[历史]&&
     李渊打江山靠的是父子兵,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文官的任免上还好一些,军权则完全由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等一拨人掌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老李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可他忘了一点,这不是坐江山,而是打江山。真打啊,没有那两把刷子就是给你百万雄师,也能被灰飞烟灭。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没有能力统兵打仗,屡战屡败,除了李建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外,刚开始李渊的部队很少打胜仗。如果不是运气好,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一个百年不遇军事奇才,怕是刚刚起兵,从霍邑返回太原,不久就兵败被杀了。靠儿子打江山,自己开国当皇帝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这是李渊的大幸。不幸之处就是这样的儿子一下摊上两个,如果李建成也跟李元吉一般无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手足相残不可避免。在处理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渊优柔寡断的毛病暴露无遗。他一直就清楚李世民不论文才武功,都在李建成之上,自己从心里面也最喜欢这个有些桀骜不逊的二儿子,但还是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立了李建成做太子,仍然死守古训,不让他再带兵打仗,放着一个优秀的统帅不要,却派不争气的李元吉胡乱带兵,被打得丧师失地,最后还得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救火。作为开国之君,这点突破陈规的魄力都没有,实在差劲。    随着李世民战功日高,李建成日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所受到的威胁。李建成本来是心胸开阔的,但在宫中日久,对黑暗的宫廷斗争耳濡目染,心态难免不起变化。而且在中国古代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制下,也由不得他心慈手软。唐统一以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问题上来,开文学馆,广招治国之才,这更是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下定决心除掉李世民。有一次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巡游,而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想在半道派兵截杀李世民,事情败露,因为李渊和李世民同行,所以这次行动就由普通的兄弟争权成了谋反大罪。参与行动的将领杨文及情知必死,干脆起兵造反。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囚禁,派李世民前往征讨,并向他许诺:“征讨杨文及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能象隋文帝那样自诛其子,当封为蜀王。蜀地经济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强,今后他若能安守本份,当然很好,如有不臣之心,你要消灭他也不难。”看来是主意已定,连后事都想好了。但等李世民得胜归来,他又听了被李建成贿赂的嫔妃、大臣说情,改变主意,只是把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全部流放了事。废立太子之事,提也不提,弄得李世民十分尴尬。这不是耍我吗?      后来,李渊看见太子和李世民矛盾日深,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异想天开地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招来李世民对他说:“晋阳起兵,扫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本该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又为嗣已久,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废了。你们兄弟不和,同处京都,恐怕有祸。我有一个办法,你自到洛阳,建立王府,洛阳以东的国土都归你管理,我还特许你出入使用天子专用的车马、旌旗。你看如何?”这种办法,简直骇人听闻,亏他想得出来。倘真如此,李渊一死,天下非大乱不可。李建成比他老子有头脑,知道李世民留在长安,自己还有胜算,去了洛阳,便是潜龙入海,谁也休想制得住他,马上派亲信劝说李渊。李渊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了了之。    天子之言,岂能如同儿戏?何况太子废立,事关国体。李世民就算不想篡位,经他这么一折腾,不想也得想了。如此摇摆不定、言而无信,将来被自己儿子兵变赶下台,也是活该。  
二、悬而未决的玄武门         “巍巍百尺楼,斑驳证千秋。曾见河中水,几番是血流。”公元627年7月2日(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伏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一兄一弟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后,皇储之争一箭定格。接着又屠戮其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然后逼父亲高祖李渊逊位于他,史称玄武门之变。      史学界,千百年来围绕“玄武门之变”事实层面和道德评价上的争议一直不休。一方面,李世民为了一个皇帝的位子而屠戮兄弟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这样的极端行为彻底打破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很让后人为惨死者抱不平。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李世民曾亲自干预唐初历史的修撰,使得“玄武门之变”真相一直悬而未决。     唐代关于“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官方记载,基本集中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本《实录》正是在李世民干预下修成,史官不得不“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但秉笔直书一向是史官们的理想追求,事关脑袋的安危,不能明着对抗,就来暗的,其中一个高招,就是用“曲笔”,故意留下自相矛盾的记载,让后人从中发现被“隐”掉和“讳”去的事实。 综合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他发动兵变夺权找了三个理由:一、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太原起兵是他首倡;二、打天下他功劳最大,老爸唐高祖李渊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以作回报,但没有兑现;三、太子李建成要杀他,玄武门之变只是“自卫反击”。三条理由只是为了证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来一代英主唐太宗是被逼的,别无选择。当玄武门外的喊杀声在历史的天空湮没,当兄弟的血早已凝固在宫门城墙。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一段没有真相历史,是任由史书粉饰涂抹,还是该质疑李世民的英主形象。翻遍史书,疑点毫无章法可循、可解。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首倡,老爸李渊被动听从吗?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李世民设下美人局逼父造反的情节:话说李世民一心起兵造隋朝的反,却怕与隋文帝感情深厚且为隋炀帝表哥的父亲不肯,于是找到了老爸的心腹裴寂商量,裴寂当时正为隋炀帝管着晋阳宫,就挑了个宫女送去侍候李渊。事后,把李二公子的造反大计全盘托出。李渊大惊不肯。裴寂便道:“你已经睡了你皇上表弟的女人,这事闹出来也是一个死,就为了这个,也不得不起兵了。”李渊还是唧唧歪歪地拖延不行动。但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有不同的说法。该书记载,李渊是太原起兵的首谋和组织者,其长子建成战功与次子世民相当,世民别无殊勋。      李渊有没有许诺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是老糊涂了吗?且不说按《大唐创业起居注》,世民和建成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功劳,就算有特别的功劳,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谁功劳最大就该做皇帝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逻辑,李渊会不会据此而改立太子,是相当可疑的。最可疑的还是,史载李渊多次对李世民说过要立他为储君,为何非但没有付诸实行,还一力对建成多所维护?立储是何等太事,岂可说来玩儿?莫非李渊是一个糊涂昏庸到极点的昏君。种种不合常情之处,只能说明,所谓许诺改立,肯定是李世民一方在当时放出来的谣言,或者就是后来修改史实时加上去的情节。         待续 待续      &&&&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 第3节;迅读网
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作者:&&分类:[历史]&&
     李渊打江山靠的是父子兵,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文官的任免上还好一些,军权则完全由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等一拨人掌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老李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可他忘了一点,这不是坐江山,而是打江山。真打啊,没有那两把刷子就是给你百万雄师,也能被灰飞烟灭。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没有能力统兵打仗,屡战屡败,除了李建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外,刚开始李渊的部队很少打胜仗。如果不是运气好,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一个百年不遇军事奇才,怕是刚刚起兵,从霍邑返回太原,不久就兵败被杀了。靠儿子打江山,自己开国当皇帝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这是李渊的大幸。不幸之处就是这样的儿子一下摊上两个,如果李建成也跟李元吉一般无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手足相残不可避免。在处理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渊优柔寡断的毛病暴露无遗。他一直就清楚李世民不论文才武功,都在李建成之上,自己从心里面也最喜欢这个有些桀骜不逊的二儿子,但还是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立了李建成做太子,仍然死守古训,不让他再带兵打仗,放着一个优秀的统帅不要,却派不争气的李元吉胡乱带兵,被打得丧师失地,最后还得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救火。作为开国之君,这点突破陈规的魄力都没有,实在差劲。    随着李世民战功日高,李建成日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所受到的威胁。李建成本来是心胸开阔的,但在宫中日久,对黑暗的宫廷斗争耳濡目染,心态难免不起变化。而且在中国古代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制下,也由不得他心慈手软。唐统一以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问题上来,开文学馆,广招治国之才,这更是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下定决心除掉李世民。有一次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巡游,而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想在半道派兵截杀李世民,事情败露,因为李渊和李世民同行,所以这次行动就由普通的兄弟争权成了谋反大罪。参与行动的将领杨文及情知必死,干脆起兵造反。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囚禁,派李世民前往征讨,并向他许诺:“征讨杨文及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能象隋文帝那样自诛其子,当封为蜀王。蜀地经济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强,今后他若能安守本份,当然很好,如有不臣之心,你要消灭他也不难。”看来是主意已定,连后事都想好了。但等李世民得胜归来,他又听了被李建成贿赂的嫔妃、大臣说情,改变主意,只是把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全部流放了事。废立太子之事,提也不提,弄得李世民十分尴尬。这不是耍我吗?      后来,李渊看见太子和李世民矛盾日深,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异想天开地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招来李世民对他说:“晋阳起兵,扫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本该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又为嗣已久,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废了。你们兄弟不和,同处京都,恐怕有祸。我有一个办法,你自到洛阳,建立王府,洛阳以东的国土都归你管理,我还特许你出入使用天子专用的车马、旌旗。你看如何?”这种办法,简直骇人听闻,亏他想得出来。倘真如此,李渊一死,天下非大乱不可。李建成比他老子有头脑,知道李世民留在长安,自己还有胜算,去了洛阳,便是潜龙入海,谁也休想制得住他,马上派亲信劝说李渊。李渊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了了之。    天子之言,岂能如同儿戏?何况太子废立,事关国体。李世民就算不想篡位,经他这么一折腾,不想也得想了。如此摇摆不定、言而无信,将来被自己儿子兵变赶下台,也是活该。  
二、悬而未决的玄武门         “巍巍百尺楼,斑驳证千秋。曾见河中水,几番是血流。”公元627年7月2日(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伏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一兄一弟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后,皇储之争一箭定格。接着又屠戮其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然后逼父亲高祖李渊逊位于他,史称玄武门之变。      史学界,千百年来围绕“玄武门之变”事实层面和道德评价上的争议一直不休。一方面,李世民为了一个皇帝的位子而屠戮兄弟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这样的极端行为彻底打破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很让后人为惨死者抱不平。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李世民曾亲自干预唐初历史的修撰,使得“玄武门之变”真相一直悬而未决。     唐代关于“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官方记载,基本集中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本《实录》正是在李世民干预下修成,史官不得不“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但秉笔直书一向是史官们的理想追求,事关脑袋的安危,不能明着对抗,就来暗的,其中一个高招,就是用“曲笔”,故意留下自相矛盾的记载,让后人从中发现被“隐”掉和“讳”去的事实。 综合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他发动兵变夺权找了三个理由:一、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太原起兵是他首倡;二、打天下他功劳最大,老爸唐高祖李渊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以作回报,但没有兑现;三、太子李建成要杀他,玄武门之变只是“自卫反击”。三条理由只是为了证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来一代英主唐太宗是被逼的,别无选择。当玄武门外的喊杀声在历史的天空湮没,当兄弟的血早已凝固在宫门城墙。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一段没有真相历史,是任由史书粉饰涂抹,还是该质疑李世民的英主形象。翻遍史书,疑点毫无章法可循、可解。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首倡,老爸李渊被动听从吗?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李世民设下美人局逼父造反的情节:话说李世民一心起兵造隋朝的反,却怕与隋文帝感情深厚且为隋炀帝表哥的父亲不肯,于是找到了老爸的心腹裴寂商量,裴寂当时正为隋炀帝管着晋阳宫,就挑了个宫女送去侍候李渊。事后,把李二公子的造反大计全盘托出。李渊大惊不肯。裴寂便道:“你已经睡了你皇上表弟的女人,这事闹出来也是一个死,就为了这个,也不得不起兵了。”李渊还是唧唧歪歪地拖延不行动。但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有不同的说法。该书记载,李渊是太原起兵的首谋和组织者,其长子建成战功与次子世民相当,世民别无殊勋。      李渊有没有许诺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是老糊涂了吗?且不说按《大唐创业起居注》,世民和建成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功劳,就算有特别的功劳,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谁功劳最大就该做皇帝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逻辑,李渊会不会据此而改立太子,是相当可疑的。最可疑的还是,史载李渊多次对李世民说过要立他为储君,为何非但没有付诸实行,还一力对建成多所维护?立储是何等太事,岂可说来玩儿?莫非李渊是一个糊涂昏庸到极点的昏君。种种不合常情之处,只能说明,所谓许诺改立,肯定是李世民一方在当时放出来的谣言,或者就是后来修改史实时加上去的情节。         待续 待续      &&&&60被浏览9,557分享邀请回答2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从12页开始 )
来顶宗兄新篇,如果这是另类唐史,那太需要另类了。
如果联系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似乎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李世民的性格,那就是为对苏威的态度。苏威是隋文帝时期的两大名相之一,治绩卓著、名重天下。在隋炀帝时期也算是重臣,但是年纪老了愈发怕事加上炀帝杀了另外一位名相元老高颎之后,表现得畏首畏尾,甚至谎报平安。洛阳城破,这位老丞相来见李世民的时候摆了下谱,结果被秦王殿下拒不接见,还派人数落他一顿,大意是“你身为国家重臣,隋朝亡了也不见你扶持。你见到李密王世充都舞蹈下拜,你现在还摆什么谱?”。应该说,这两件事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骄暴”,而是多少有“没必要”或者“犯不着”的感觉。但是我们也由此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坚信自己内心的“正义感”而不肯妥协的倔强少年的形象。如果将对环境的妥协看做成熟的象征的话,那么这里的李世民似乎可以用“天真”来描述。换句话说,如果环境的压力触碰到他相信的原则,他可能将不惜代价的予以反击。强大的对手成就“天可汗”突厥在隋代分裂为两部,一部称为西突厥,一部称为北突厥或东突厥。它们的军事情况大致相似,这里仅以东突厥为例加以介绍。突厥逐水草游牧,富于马匹,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没有中原通行的礼义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增殖财富的手段。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军事贵族。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袭。可汗的子弟称为特勤(《新唐书》、《资治通鉴》误作&特勒&),即亲王,所领兵本部称他为设,又译为杀,有时又叫察。非可汗族属的贵族,没资格当设,但可当阿波达干。具体事例如: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由于&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因而历经两代可汗,他只当夹毕特勤,&终不得典兵为设&。隋唐之际,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族,以及汉地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势力,都向突厥称臣。突厥坐收钱财,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企图截击隋炀帝。隋炀帝逃到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被突厥团团包围。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强撑局面,虚张声势,各地援军逐渐赶到,突厥才解围撤走。唐朝建立后,突厥不断入侵,规模越来越大。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第二年,&颉利集兵十馀万,大掠朔州&;第三年,&颉利自率十馀万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并&自张形势&,扬言&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京师长安处在突厥的威胁之下,以至于唐高祖准备迁都于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旧史说&控弦百馀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谈到突厥的一支,旧史说:&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所谓&胜(胜任)兵&,指能够操持武器参加战斗的人。从这则记载并参考下文回纥的数字,可推算出胜兵占总人口大致一半。那么,&控弦百馀万&云云,可能依据突厥的自吹自擂而来,应该是夸大的数字。待续
好帖,顶上去!
李世民即位时,中原已经统一,唐朝有能力腾出手来应付突厥。东突厥军一度逼近长安之事对李世民震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为了维持中原的太平,他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李世民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李世民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他曾经很得意地说:“朕小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为了备战突厥,李世民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东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东突厥。李世民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只是早晚之事。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东突厥再次发生内讧。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大改突厥旧俗,政局一片混乱。散居漠北的铁勒(或作敕勒)各部如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固等十五部,最初依附东突厥,见东突厥政治混乱,便相继叛离。颉利可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派兄长之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结果,欲谷设在马鬣山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回纥势力由此大振。李世民为了制衡东突厥,派使者抄小路前往铁勒部,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欣喜异常,从此开始入贡唐朝。颉利可汗担心腹背受敌,又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铁勒各部,结果突利可汗战败,单骑逃回。颉利可汗怒火中烧,将突利可汗囚禁了十多天,并处以鞭挞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打算再讨伐铁勒,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不给,并主动请求“结义兄弟”唐太宗李世民援助。颉利可汗闻讯后立即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了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李世民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之时,漠北降下大雪,深达数尺,突厥少粮,百姓饥饿。颉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初八,铁勒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李世民着意笼络,统特勒非常高兴。东突厥颉利可汗则大为惊慌,开始派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而此时李世民已经决定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命李靖和李世勣率领十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出兵征讨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康苏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待续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世勣(徐懋功)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五万余人。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其实,颉利可汗内心尚犹豫未决,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世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世勣勣继后而进。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李靖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继承人)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唐军出兵仅仅两个多月,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之前唐高祖李渊向突厥俯首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此庆祝迟来的胜利。李渊喜不自胜,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也闻乐起舞。两代皇帝亲自跳舞庆祝胜利的场面,毕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自东突厥平定后,漠南一带尽归唐境,中国军功盛极一时,唐之国威远播四方。中亚诸国用“唐家子”来称呼所有的中国人,李唐声威之煊赫,由此可见一般。
强大的对手成就“天可汗”突厥在隋代分裂为两部,一部称为西突厥,一部称为北突厥或东突厥。它们的军事情况大致相似,这里仅以东突厥为例加以介绍。突厥逐水草游牧,富于马匹,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没有中原通行的礼义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增殖财富的手段。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军事贵族。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袭。可汗的子弟称为特勤(《新唐书》、《资治通鉴》误作&特勒&),即亲王,所领兵本部称他为设,又译为杀,有时又叫察。非可汗族属的贵族,没资格当设,但可当阿波达干。具体事例如: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由于&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因而历经两代可汗,他只当夹毕特勤,&终不得典兵为设&。隋唐之际,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族,以及汉地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势力,都向突厥称臣。突厥坐收钱财,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企图截击隋炀帝。隋炀帝逃到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被突厥团团包围。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强撑局面,虚张声势,各地援军逐渐赶到,突厥才解围撤走。唐朝建立后,突厥不断入侵,规模越来越大。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第二年,&颉利集兵十馀万,大掠朔州&;第三年,&颉利自率十馀万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并&自张形势&,扬言&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京师长安处在突厥的威胁之下,以至于唐高祖准备迁都于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旧史说&控弦百馀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谈到突厥的一支,旧史说:&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所谓&胜(胜任)兵&,指能够操持武器参加战斗的人。从这则记载并参考下文回纥的数字,可推算出胜兵占总人口大致一半。那么,&控弦百馀万&云云,可能依据突厥的自吹自擂而来,应该是夸大的数字。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没几天,宝座还没有坐热,曾与其结盟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盟,发兵攻唐,并亲自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突厥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京师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指责颉利负约。李世民用兵如神,威名远播,突厥对他十分畏惧。颉利可汗见李世民亲自应战,心中开始打鼓。不久后,唐大军赶至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威严,人数众多,又见李世民许以大量金帛财物,便同意再次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朝廷被迫送给突厥大量财宝而换来的突厥暂时的退兵,据说这批财宝数量巨大,甚至到了“空府库”的地步。以致后来李世民提到“渭水之盟”时,曾经恨恨地说它是“渭水之辱”。突厥退兵后,颉利可汗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头羊,以示友好。李世民没有接受,只要求突厥放还掠夺的中国人口及被其扣留的温彦博。温彦博由此归国,后成为一代名相。李世民即位时,中原已经统一,唐朝有能力腾出手来应付突厥。东突厥军一度逼近长安之事对李世民震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为了维持中原的太平,他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李世民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李世民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他曾经很得意地说:“朕小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为了备战突厥,李世民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东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东突厥。李世民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只是早晚之事。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东突厥再次发生内讧。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大改突厥旧俗,政局一片混乱。散居漠北的铁勒(或作敕勒)各部如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固等十五部,最初依附东突厥,见东突厥政治混乱,便相继叛离。颉利可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派兄长之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结果,欲谷设在马鬣山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回纥势力由此大振。李世民为了制衡东突厥,派使者抄小路前往铁勒部,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欣喜异常,从此开始入贡唐朝。颉利可汗担心腹背受敌,又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铁勒各部,结果突利可汗战败,单骑逃回。颉利可汗怒火中烧,将突利可汗囚禁了十多天,并处以鞭挞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打算再讨伐铁勒,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不给,并主动请求“结义兄弟”唐太宗李世民援助。颉利可汗闻讯后立即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了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李世民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之时,漠北降下大雪,深达数尺,突厥少粮,百姓饥饿。颉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初八,铁勒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李世民着意笼络,统特勒非常高兴。东突厥颉利可汗则大为惊慌,开始派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而此时李世民已经决定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命李靖和李世勣率领十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出兵征讨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康苏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世勣(徐懋功)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五万余人。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其实,颉利可汗内心尚犹豫未决,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世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世勣勣继后而进。待续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李靖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继承人)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唐军出兵仅仅两个多月,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之前唐高祖李渊向突厥俯首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此庆祝迟来的胜利。李渊喜不自胜,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也闻乐起舞。两代皇帝亲自跳舞庆祝胜利的场面,毕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自东突厥平定后,漠南一带尽归唐境,中国军功盛极一时,唐之国威远播四方。中亚诸国用“唐家子”来称呼所有的中国人,李唐声威之煊赫,由此可见一般。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齐聚长安,这是一次意义非比寻常的大朝会。长安作为大唐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不仅人口众多,繁华富庶,而且已经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来自四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刚刚到达长安,就被这座城市的气势震慑得目瞪口呆。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宏博的城市。李世民则在承天门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承天门是太极宫的正门,位于太极宫南墙正中,正对朱雀门、朱雀大街,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广三百步的宫廷广场。这里是唐朝举行举行外朝大典的地方,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就在这次朝拜中,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慑于大唐天威,一齐上书,“咸请上(指李世民)尊号为天可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可汗”称号的来历。李世民笑道:“我为大唐天子,难道又为可汗之事吗?”但此后,他赐给西北各部落酋长的玺书都用“天可汗”的称号,由此可见他其实对“天可汗”的称号相当自得。作为“天可汗”时代,唐朝在军事和外交上有他的一套。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但是唐朝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刚刚平定突厥,贞观八年,一个注定要让唐朝的下半辈子不得安宁的国家开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赞干布成为了吐蕃的赞普之后,精于扩张,很快就狠狠打击了位于今天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击败吐谷浑后的松赞干布志得意满,乘着国势向唐朝请求和亲。(汉朝的和亲是中国的屈辱,而在唐朝和亲却往往作为一种对周围属国的赏赐和荣耀,唐朝政府常常用拒绝和亲来对属国表示不满和惩罚。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唐朝的和亲有点类似今天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唐太宗和吐蕃来往不多,显然还没亲密到能攀亲的程度,于是非常顺理成章地拒绝了。这下松赞干布不干了。老子是什么人?吐蕃有史以来最猛的赞普哇!向你求婚是给你面子,你还给脸不要脸?吐蕃立刻发兵,击败唐军边防军,进围松州,放话说不许和亲就打。吐蕃的声势不能说不吓人,可是……谁让他碰到的是唐太宗呢?唐太宗不是那种在边境上放几门大炮就能让你霸占一个女人的软弱统治者。于是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候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待续
贞观十五年,是贞观年间唐朝平定西部边疆的重要一年。这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第二是唐军击败西突厥。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和弩失毕诸姓失和。突厥这个民族,真是太会窝里斗了。整部突厥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内讧史。咄陆可汗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一时得意得昏了头,竟然开始入侵唐朝。这次又是郭孝恪,率兵击退突厥兵,并随即发起反击,斩首千余。突厥再次起了内乱,“众多亡逸,其国大乱”。第三件事是唐军沉重打击了薛延陀,为日后灭亡它做好了准备。这次又是薛延陀攻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无可忍,派李勣、薛万彻带兵出援。薛延陀的军队作战方式很奇怪,五人一队,其中一人牵马,其余四人步战,打赢了上马追击,打输了再上马逃跑(我死活想不通薛延陀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战法,难道他们一骑上马就不会打仗了吗?非得下马打仗?)。李勣正面抵挡薛延陀军,薛万彻则率领骑兵先冲垮了薛延陀阵后牵马的人。一看马匹被抢,薛延陀军“其众失马,莫知所从”,被唐军杀得“伏尸被野”。这一战,唐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薛延陀首领夷男按照规矩,派使者请罪、求和。待续
“天可汗”的滑铁卢汉朝帝国最强盛之时,一度控制过东起朝鲜北部、西至西域、南到越南北部的大片领土。此后,历代王朝有作为的帝王都梦想能恢复昔日汉帝国的疆域。隋朝几度在高丽的惨重失败,前后几十万中国士兵倒在了辽东大地上,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叫“京观”)“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河山。”寒风吹来,京观上的薄土被吹去,立刻便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所谓尸山血海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几十万烈士的忠魂便在此不断地嘶喊,召唤。唐朝上至太宗文皇帝,下至普通军民,谁不想把这笔帐讨回来呢?当时李世民说了这么一段话:“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唐太宗李世民有心完成隋炀帝杨广未能完成的开疆拓土之业。东突厥在李世民即位后不久即被铲平,由此更加助长了他的气势,但在后来对西突厥和高丽的战争中,远不如之前对付东突厥那般顺利。对高丽之战是李世民一生中为数极少的几场败仗之一,可以说是最惨重的一次。当时朝野半岛上有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均与唐朝通好。但三国之间世代结怨,相互攻伐,战事连绵。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上皇位,立即派国子监助教朱子奢前去朝野半岛,劝三国讲和,三国因此罢兵,而且均上表谢罪。待续
昔日隋炀帝杨广曾经三征高丽,几乎是倾尽国力。唐朝立国后,唐高祖李渊曾经致书给高丽王高建武,要求交换隋朝时陷于高丽的战俘。高建武当即同意,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由此被放归中原。此时,唐帝国刚刚灭掉了东突厥,声威正隆。高丽王高建武十分恐惧,知道李世民早晚要讨伐高丽,于是发动举国之力,修建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大海,总共花了十余年的时间,这就是高丽长城的来历。李世民得知高丽修建长城后,心中很是不喜,已经起了讨伐之心,只是他为人深谋远虑,没有立即发作,而是静静地等待时机。当时因为西突厥势大,控制了西域地区及丝绸之路。自隋朝以来,中原政权便一直渴望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因此唐朝廷所关注的重点仍然在北部和西部。等到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灭掉高昌国之后,高丽问题就立即被提上了日程。李世民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暗中打探城邑情况。陈大德回来后告诉李世民说:“高丽听说高昌国被唐攻灭,非常害怕。”李世民说:“高丽本来就是汉武帝所置的四郡,是我国领土。如果水陆并进,攻取高丽不难。”可见此时,攻伐高丽的计划已经在他胸中酝酿。到了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发生了内讧。当时高丽权臣泉盖苏文(姓泉,名盖苏文)残暴不法,恣意妄为,高丽王高建武与其他大臣商议,决定杀死泉盖苏文。泉盖苏文知道后,将所部兵马集结起来,佯称要校阅,并设置酒宴,召集各大臣前来观看,趁机杀死大臣一百多人,并且入宫将高丽王高建武杀死,立高建武弟之子高藏为王,由他自己做莫离支(官名),专霸国政。高丽政变后,营州都督张俭向唐太宗李世民报告了泉盖苏文发动政变的经过。朝中有人请求讨伐高丽,李世民认为出兵高丽,山东(太行山以东)州县必将成为供应唐军的基地,而此时“山东雕弊”,意思是经济疲惫,时机尚不成熟,因而没有同意。不久后,李世民正式册封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相当与认可了泉盖苏文的政变。很快,朝野半岛三国再起风云。百济与高丽联合,夺取新罗的四十多座城,还刻意阻绝新罗通唐的道路,新罗派人向唐朝求援。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信到高丽,让高丽停止进攻新罗,不然唐朝将出兵讨伐。贞观十八年(644年)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将信交给高丽,掌权的泉盖苏文不肯从命。李世民得到回报后大怒,决意亲自率军讨伐高丽。褚遂良等重臣极力谏止,认为征高丽不可行。然而,李世民有心讨伐高丽已久,加上沙场征战出身,自马上打得天下,对戎马生涯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当年他未能亲自参与铲平东突厥的战斗,已经是深以为憾,如今,他即将到知天命的年纪,无论如何不会错过他人生中可能的最后一战,因此当然听不进去褚遂良等人的意见,开始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预备亲征高丽。高丽恐慌之下,曾派使者入贡。然而李世民一意孤行,没有接受,还将使者拘留。待续
终于等到楼主更新了,战争大片啊
我觉的现在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有问题,好象一个人在政治上成功的话他在其他方面也十分优秀,例如刘邦 李世民 朱元璋,把他们都太美化了,我承认他们都是个好皇帝但他们真的象电视上和史评家门说的那样有情有意,大慈大悲吗?刘邦在和项羽签定和约的第二天就偷袭项羽,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老爸退位,朱元璋大杀功臣,我认为每一个帝王都不会是一个好人他也无法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太有人情味的人当不了皇帝,哪一个皇帝对权利没有欲望可电视却把他们说的好象他们都是没有丝毫野心的样子一样,后来被逼无奈才当皇帝的一样!我狂晕!!!!!!!!!
都说商人都奸!可我觉得哦,成功人士都不简单,就象大家说的一样,不知道当皇帝的是不是好人,但一定是个好皇帝!有成就的人,可以说是成功人士,可是在过程当中,也不否认他们做了些什么不好的事 说到这里,我觉得,要想有所作为,一个要有野心,一个要有狠心!!!!
我对李世民的评价不是个好人 是个好皇帝!!
评价一个人好还是坏,是要跟他的为人处世和职位责任相挂钩的,不是单纯从人性本身出发那么简单的。
作者:dayaoy 回复日期: 17:58:21 
我对李世民的评价不是个好人 是个好皇帝!! 衡量政治家还是请用政治利益去评判吧。能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功的。
高丽棒子,都不是好东西,打,打得他们喊爹
更新了,留个记号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帝国txt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