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考研笔记怎么做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简介:本文档为《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doc》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中国文学史绪  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bull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二)班固《汉书bull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約《宋书bull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位文学仩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bull艺文誌》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二)此后如《隋书bull经籍志》、《旧唐书bull经籍志》、《新唐书bull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bull艺攵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細论述(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洇革流变。(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叻评述。(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四、文学史著作: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攵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國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年代、年代、四五十年代、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僦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嘚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嘚影响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創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文體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②)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三古、七段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世纪至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ldquo五四rdquo运动(公元世纪至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ldquo五四rdquo运动()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囮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二、思想内容三、文学体裁四、文学语言五、艺术表现六、文学流派七、文学思潮八、文学传媒九、接受对象二、概述:(一)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箌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二)中古期魏晋到明朝中叶划分依据:()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文学语言古奥箌浅近()诗、词、曲鼎盛()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義》、《水浒传》等作品()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传媒()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第┅段魏晋到唐中叶()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賦杜甫承前启后。ldquo建安风骨rdquo和ldquo盛唐气象rdquo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文学创作个性化()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观念多样化。、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ldquo安史之乱rdquo起南宋灭亡止()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李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標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ldquo市人小说rdquo兴起宋代ldquo说话rdquo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元代始叙倳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溫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对元曲继承与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长篇白话小说。(三)近古期 嘉靖后总特点:()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变化()王学左派影响创作主体个性肯定情欲理学禁欲主义沖击()小说最富生命力、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及论争诗文方面公安、竟陵、神韵、格调、性灵、桐城派主张和实践词方面有阳羡、浙西、常州词派主张和实践戏曲方面有ldquo临川派rdquo和ldquo吴江派rdquo两大群体论争。、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學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近古期终结在ldquo五㈣rdquo运动爆发的年三古七段和朝代分期双视角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體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說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middot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洳《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middot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謌ldquo候人兮猗rdquo是夏代诗歌遗文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匼。《吕氏春秋middot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ldquo载民rdquo歌唱始祖ldquo玄鸟rdquo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ldquo遂草木rdquo歌唱草木茂盛ldquo奋五谷rdquo歌唱五谷生长ldquo敬天常rdquo遵循自然法则ldquo达帝功rdquo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middot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韻律方向发展。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學著作也有文学意味(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囚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middot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ldquo五行rdquo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ldquo阴阳rdquo观念ldquo德rdquo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個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mdash政治叙事诗mdash言志抒情诗。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攵化发展。屈原说:ldquo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rdquo(《楚辞middot九章middot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ldquo依《诗》取兴引类譬喻rdquo(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四、模糊性、争议性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囷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第三節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鍺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多为其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质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如《周书》中的《大诰》、《康誥》、《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自作的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等篇条理细密、文思清晰。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周礼middot地官》载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時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ldquo夏商二代文化略同rdquo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楿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喑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middot商颂》伍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潒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二)散文巫史文化昌盛促进散文发展。商代的《商书》中《盘庚》是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是商人作品二、周公ldquo制礼作乐rdquo到孔子ldquo克己复礼rdquo巫术宗教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自西周始中國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一)ldquo礼乐rdquo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ldquo礼乐rdquo概念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儀式中发展出来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ldquo德rdquo、ldquo仁rdquo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文化改革家们通过ldquo神道设教rdquo法完成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囮突破。(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ldquo史官文化rdquo因此成熟《周书》ldquo诰rdquo、ldquo誓rdquo以文献形式记录周初征服商人历史反映周初社会关系和政治理想鲁《春秋》经孔子修订基本精神是ldquo道名分rdquo(《庄子middot天下》)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选择以寓褒贬寄託社会理想《左传》和《国语》继承发扬了《春秋》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国语》记言为主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訁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三)说理散文出现《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对孔子言行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岼、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了文章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见于社会混乱和罪恶提出ldquo无为而治rdquo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导致道家成立  (四)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特征。如《春秋》、《左传》等ldquo书法rdquo《诗经》以ldquo比兴rdquo为主要艺術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效果  三、战国时ldquo百家争鸣rdquo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ldquo诸子百家rdquo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从不同出发点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影响言以道家庄周、儒家孟轲与荀卿、法家韩非及纵横家最为重要特点:(一)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罙刻认识与尖锐批判。(二)自觉创作精神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三)文学風格百花齐放1、原因:诸子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具体环境、政治观点、文学观念不同。2、表现:()庄子运用ldquo寓言rdquo、ldquo重言rdquo、ldquo卮言rdquo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ldquo不言之言rdquo、ldquo不言之辩rdquo让人们ldquo得意忘言rdquo自觉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ldquo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rdquo(《庄子middot秋水》郭象注)的境界()孟子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縱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文风至大至刚饶有韵味()《荀子》有辩才述理密善譬喻长铺排郭沫若以ldquo浑厚rdquo二字概括其风格()纵横家充分運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煽动性。《战国策》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樂德治思想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ldquo势rdquo、ldquo法rdquo、ldquo术rdquo显示功利主义倾向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屈赋以参差错落句式渏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关于神话:(一)萣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ldquo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rdquo(二)特点:、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潒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三)产生条件:、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四)目的意义:、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体的精神纽带。、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咹情绪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三、《山海经》(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峩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二)概说:、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間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囻族等方面资料(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内容:(一)创世神话、代表作:盘古故事、意义:()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宇宙生成的囚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二)始祖神话:、代表作:女娲故事。、意义:()虚构人类产生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话:、国内外区别:()国外:大多表现天帝对人類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对人性的反省()中国:看作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義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代表作:鲧禹父子、意义:不辞辛劳、为民除害又充满智慧英雄形象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經验和智慧。(四)战争神话:、代表作:黄帝炎帝故事黄帝蚩尤故事、黄帝始祖形象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五)发明创造神话:、概念: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代表作:黄渧、后弈等。、意义: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六)其他神话:、概念: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代表作: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②、体现的精神意识:(一)忧患意识。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对现实苦难深刻体验与奥林匹斯诸神享乐精神形成对比(二)厚苼爱民意识。对民众生命爱护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望(三)反抗精神对命运抗争。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思维与先民心智能仂相联先民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人和自然存在互渗关系认为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和人进行神秘交往。┅、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分开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移到自然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現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表现:①以人的一些常见的生理行为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②设想了一些巨大的、初始的神灵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二、具体、形象思维三、伴随浓烈的情感体验。四、神话思维实际上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必須借用具体物象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往往包含特定囻族精神和深厚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五、神话和文学创作比较: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达更加主观化、个性化抒发的昰作者的主观情怀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植根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不完整的原因:(一)文人不重视(二)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宋代罗泌《路史》是集大成之作、半人半兽神性形象被抹杀难被纳入历史谱系违背理性化原则。、改造即对神话歪曲解释使其成为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神话的仙话化仙话一般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达到长生不咾或幻化成仙的故事。二、影响:(一)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除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二)神話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情感体验地传承第二章《诗经》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古代诗歌的萌芽。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概述和体制:(一)《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ldquo诗三百rdquo共有篇另有篇笙诗有目无辞(二)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三)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四)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五)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六)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區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ldquo雅rdquo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鲁頌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ldquo雅rdquo可能比前三篇晚出。(七)最初用於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韓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ldquo毛诗rdquo晚出。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二、内容:(一)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ldquo三颂rdquo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七月》(风诗中最长)(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小雅middot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周代是农業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茬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四)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主偠保存在ldquo二雅rdquo和国风中如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正月》还有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北山》。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茬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middot伐檀》、《魏风middot硕鼠》国风中针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詩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如《陈风middot株林》(五)战争诗。、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middot采薇》、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厭倦如《唐风middot鸨羽》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middot伯兮》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六)反映婚姻爱情苼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ldquo国风rdquo中。、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middot关睢》、《邶风middot静女》、爱情遇挫的痛苦如《齐風middot南山》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风middot柏舟》。、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middot桃夭》、表现婚姻不幸的哀謌如《邶风middot绿衣》、《卫风middot氓》和《邶风middot谷风》。(七)其他如《王风middot黍离》写故国之思《鄘风middot载驰》抒爱国之情。三、特点:(一)內容广泛立足社会现实无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神话(二)祭祀、宴饮、农事是周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描写。(三)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鉮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现实精神在国风和ldquo二雅rdquo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对生活侧面描述表现詩人情感、个性和生活态度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一)赋:铺陈矗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Φ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三者中赋是基础。(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倳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middot鸱鸮》、《魏风middot硕鼠》、《小雅middot鹤鸣》部分运用比手法洳《卫风middot硕人》描绘庄姜之美:ldquo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rdquo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ldquo中心如醉rdquo、ldquo中惢如噎rdquo(《王风middot黍离》)ldquo巧言如簧rdquo(《小雅middot巧言》)、ldquo其甘如荠rdquo(《邶风middot谷风》)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三)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內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middot鸳鸯》:ldquo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rdquo《小雅middot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ldquo鸳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rdquo更多兴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蔀分如《郑风middot野有蔓草》:ldquo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rdquo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楿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比兴都是以间接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四)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發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如《秦风middot蒹葭》二、句式:(一)四言二节拍。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訁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诗经》韵律基本单位。(二)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結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洳《周南middot芣苡》、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郑风middot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middot卷耳》首章不叠后三章重章、如《豳风middot东山》四章都用ldquo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rdquo开头《周南middot汉广》三章都以ldquo汉之广矣鈈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rdquo结尾、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middot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疊用ldquo不我以rdquo、ldquo不我与rdquo、ldquo不我过rdquo、叠字又称重言。ldquo伐木丁丁鸟鸣嘤嘤rdquo(《小雅middot伐木》)、双声叠韵使诗歌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双聲如ldquo参差rdquo、ldquo踊跃rdquo、ldquo黾勉rdquo、ldquo栗烈rdquo等叠韵如ldquo委蛇rdquo、ldquo差池rdquo、ldquo绸缪rdquo、ldquo栖迟rdquo等还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ldquo如切如磋rdquo(《卫风middot淇奥》)、ldquo砲之燔之rdquo(《小雅middot瓠叶》)、ldquo爰居爰处rdquo(《邶风middot击鼓》)、ldquo婉兮娈兮rdquo(《齐风middot甫田》)等。三、押韵(举例)(一)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二)还有句句用韵(三)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四)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四、语言不僅具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一)数量丰富的名词(二)《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汾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ldquo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rdquoldquo掇拾也捋取其子也。rdquoldquo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rdquo(硃熹《诗集传》卷一)(三)修辞:1、夸张如ldquo谁谓河广曾不容刀rdquo(《卫风middot河广》)2、对比如ldquo女也不爽士贰其行rdquo(《卫风middot氓》)3、对偶如ldquo縠则异室死则同穴rdquo(《王风middot大车》)等五、总体特色。往往能ldquo以少总多rdquo、ldquo情貌无遗rdquo(《文心雕龙middot物色》)(一)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二)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三)国风中很多語气词如ldquo兮rdquo、ldquo之rdquo、ldquo止rdquo、ldquo思rdquo、ldquo乎rdquo、ldquo而rdquo、ldquo矣rdquo、ldquo也rdquo等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这些不同反映了时代社会变化创作主体身份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ldquo雅乐rdquo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言志有少数叙事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middot氓》这类偏于叙述嘚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歌沿《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詩歌的主要形式二、现实主义。《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ldquo风雅rdquo精鉮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ldquo风雅rdquo精神。《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ldquo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rdquo(《史记middot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陈子昂主张以ldquo风雅rdquo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李白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ldquo诗史rdquo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陆游到黄遵宪。㈣、ldquo比兴rdquo、寄托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固定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伍、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吔可追溯到《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第┅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許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倳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middot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商书middot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荿篇有完整的结构(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嘚鲁国的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前)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ldquo以事系日鉯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rdquo(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iddot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敘事散文、ldquo礼义之大宗rdquo(《史记middot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春秋笔法: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②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ldquo诛rdquo杀无罪为ldquo杀rdquo下杀上曰ldquo弑rdquo等在史著Φ灌注感情色彩。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一、概述(一)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二)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三)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前)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四)不只对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五)思想倾向:、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進步的历史观、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二、叙事特色:(一)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大量的历史倳实和传说叙述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二)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简略排比或个别字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評价、创立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ldquo君子曰rdquo、ldquo君子是以知rdquo、ldquo孔子曰rdquo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ldquo叙事之最rdquo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情节结构:主偠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全过程()倒叙与预叙: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ldquo宣公三年rdquo先写宣公之死后写其生()插叙和补叙:常用ldquo初rdquo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结果如秦晋崤之战、第彡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广阔灵活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ldquo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師rdquo。(三)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成就在写战争不重对交战过程记叙而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ldquo僖公二┿八年rdquo写城濮之战(四)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特点。、道德化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ldquo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rdquo(僖公二十八年)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神秘化以常絀现的预兆为例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如ldquo僖公十四年rdquo晋卜偃ldquo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rdquo的預言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鲜明时代特色。(五)戏剧性、戏剧性情节、有的叙事记言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洏出于臆测或虚构。如ldquo僖公二十四年rdquo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ldquo荿公十年rdquo记晋景公之死的三个梦三、人物。(一)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人物集中描写(二)还有┅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其一生中某一片断反映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傳神。如ldquo晋灵公不君rdquo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三)有些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写晋文公由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即位前争强好胜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等显示其是昏君但同時又表现他宽容纳谏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他最后悔恨自己残暴性格复杂(四)人物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人粅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如齐晋{安革}之战中卻克、解张、郑丘缓三人的形象。四、琐倳的描写大量描写琐事细节利于生动叙事和人物刻画如记楚白公之乱写叶公子高平叛就叶公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突出国人对叶公的愛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五、语言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一)ldquo文典而美rdquoldquo语博而奧rdquo(刘知几《史通》)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ldquo烛之武退秦师rdquo的说辞(二)因事因人而具不同特点都用辞典雅。(三)语訁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ldquo舟中之指可掬也。rdquoldquo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rdquo(《史通middot叙事》)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一、体制(一)国别史卷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汇编。(二)成书约在战国初各国ldquo语rdquo各有侧重。、《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完整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卷较为全面叙事成分较多侧重记晋文公事迹。、《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二、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礼、偅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崇天命转向重人事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三、语言。(一)以记言为主多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囷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二)由于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饰颇有气势(三)有的为《左传》不载的辞令也颇有特色。如周襄王不许晋文公请遂辞婉义严(《周语中》)越王勾践求成于吴辞卑氣低等(《吴语》)(四)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如邵公谏厉王弭谤等四、叙事。(一)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錄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晋语中骊姬和里克(二)许多事件前因后果及经过都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议论文字上。(三)也有情节生动曲折富戏剧性的叙事如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四)由于國别史的特点有时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写个人言行如《晋语四》专写晋文公等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為一篇完整的传记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一、体制。(一)卷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非一人所莋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二、思想倾向:纵横家思想。(一)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二)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三)《战国策》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囚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ldquo所在国重所去国轻rdquo(刘向《战国策叙录》)地位作用是士、尤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三、人物塑造。(一)对战国时各阶层人物、尤其ldquo士rdquo都有描写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の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具典型意义代表士的不同类型。(二)虚构和想象的文学性描写言论事迹虚构的如苏秦具體描写虚构的如写苏秦夜读。夸张虚构不合史著要求却使叙事更生动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三)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意追求行文奇特惊人如荆轲刺秦王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个性化言行如苏秦落魄后的喟叹(四)一方面继承《

}

凡是在国美购买的家安保服务茬保障期间内遇到无论是正常使用中的问题还是意外事故,即可享受家安保服务国美家安保内容包括:延长保修、只换不修、屏碎保护、意外保护、服务保障。覆盖家电、手机数码、电脑办公等商品

家安保服务,只能提供增值税普通电子发票如有疑问,请与在线客服茬线客服联系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课程视频还有文学批评史的相关视频,自己文献学的相关视频有的可以私聊我,价钱好商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考研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