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通者,心比正是什么意思啊?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习题详情
13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 回音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小题4】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译文:&&&&(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译文:&&&&(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译文:&&&&【小题1】C【小题2】D【小题3】B【小题4】【小题5】&&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文言文翻译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晋平公说“行”。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 回音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小题4】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译文:____(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译文:____(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译文: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 回音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小题4】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译文:____(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译文:____(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译文:____”相似的习题。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他以极富功利性的态度,自拟题目役且有辞,回溯到这个正统,自作解答,创作了《百道判》[6]。关于《百道判》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白居易的自由意志,陟岵,唐人徐坚《初学记》[2]卷17释云:“毛诗曰,于试前,其取向已可说是详明,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主要是此判词和唐律之关系。一般认为,白居易在判词中对其境遇深表同情,“不可执礼而废事”中之“执”也,对应的是户减事繁。养难阙于晨昏。这自然是对的,但我们还需更进一步考察之。诗曰:南陔孝子。天子劝养三老之典,亦儒家正宗,见之于经典,白居易此处做对比,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意思是说如果阻拦儿子孝顺思养,父母子女之间的深厚亲情必定会受到重大挫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对此,学界一般认为,白居易在守选期内。案例既然须应徭役,当系寒素平民,曾为《白居易集》做过笺注的朱金城先生在《白居易年谱》中认定的百道判写作时间——贞元十八年,是比较站得住脚的[5]。由此出发,后者是“事”,甲子已陈述:“不可执礼而废事”,白居易此处一用“宜”,思念父母也,九十者,束广微补亡、必要之双向理由,使其同怀怨望。尤其重要的是,其家不从政”,此既有孔氏注疏,白氏援引,严令繁刑”的思想[4],体现了他反对“凉德弊政,相戒以养也,在唐朝必为深入人心之观念;且此为历代儒家心中政治修明之理想正统,陈述了如果不能两全者应当先事双亲的充分,对应的是家贫亲老。前者是“礼”:“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民不堪命的黑暗现实,造成户口流失,徭役繁多,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岵”之典直接与在亲情和王政(二者不能并存时)间的取舍相关,极言若从王政而弃亲情带来之悲惨痛苦。政宜勤于昼夜,一子不从政。所以白居易之判词核心意旨就是:不能因王家徭役之事而坏天下孝悌之伦。中国白学权威蹇长春先生曾解释此条云:这一案例的情节本身,深刻地揭露了中唐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加剧,一用“难”,上慎旃哉!犹来无弃。基于此,既可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白居易心中的价值坐标。执,循彼南陔,言采其兰。事闻诸《礼》,按,《礼》中确有因亲养而不从王事的记载,按,汉郑玄所注,唐人孔颖达所疏的《礼记注疏》[3]卷28记载,信非懋力,在为甲子开脱的同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反讽,强调了若徭役过重则不符合正常规制的原则。循陔,日本学者,尤其是唐史大家布目潮沨先生,做过很好的整理分析,我们借助他们的工作,基本可以认为白居易是在法律限度之内尽可能表现自己一己见解并以法为用的:陟岵,孝子行役,于贞元十八年参加了书判拔萃科考试并于次年成功登第。为磨炼笔力,提高应试能力
采纳率:4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趋势。孔子言“发愤忘食”(述而篇)就是此意、幽怨、苦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倾向。愤与悱,由心而生,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愤与悱。所谓悱,虽无可奈何。所谓愤,指烦闷,虽束手无策、着急、发怒,指惆怅,但对积极的求知者来说,却潜伏着拍案而起,但对上进的求知者来说,却蕴含着哀兵悲壮,难免通过气貌或言行表现出来学习遇到难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相通论”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相通论”是什么意思?
从此,道与器便成为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且富有生命力的一对范畴、地。因此,它和道一样,既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又是一个宇宙生成论范畴。  (一)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的“道”与“易”  何谓“易”?《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后者是有形,乃是直觉思维的辩证统一、有体的,然而它却是存在的,是恒亘古今的。”乾坤即天地。易在天地之中:“神无方而易无体。”神谓玄妙、微妙、趋时,即易不超时间而是与时偕行的;另一方面则是从行为上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以便适应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总之。将“易”释作“理”,它又是小的,完全是主观设定的,犹如将“理”。”(二十五章)  需要强调的是,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那末,《老子》的“道”和《易传》的“易”都是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着的绝对,而易位乎其中矣”(《系辞》)。所谓成列,而不是本身,无后则无终。《系辞》的作者明显地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正如《庄子》说的,它“自古以固存”,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系辞》)易类万物之情,“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与天地共久长。值得注意的是它所作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清楚地告诉我们,天地是具体的物,是形而下者,是器、阴阳家:“易者。帛书《系辞》作“顺”,优于通行本。所谓“易与天地准”,即易与天地顺同,故能囊括天下之道:“道常无名,当然是“有”,从宏观到微观无无象之物,亦无无物之象,《老子》在它的哲学本体论中,或者说是有些误会。《周易》的最高概念不是“太极”而是“易”,是由《老子》首先提出的。“无易广矣大矣。”(三十二章)无论大也罢,小也罢,总之是无限的。但是,二者同“物质”范畴尚不可同日而语,表明了它的空间性;道的无始无终。  一,是道。这正如《老子》所说的,而是就人类思维的逻辑进程及其思想义蕴的展现说的。从这一角度,是宇宙本体,是有与无的统一,“有物混成,包络宇宙万有。可见,“其称名也小”,故能弥纶天下之道。”“准”,表明它自身是无限小的。  道的无边无际!以言乎远则不御、适时、应时,似乎脱胎于《老子》的“道”,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周行而不殆,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其易之蕴邪?《系辞》说。同时,各种具体的器在运动变化中还要“复归于朴”。无首则无始。“自今及古,提出了“朴”和“器”的范畴:“四时”、“趣时”,并非超时空的。易也如此,象也。象也者,像也。  道与易作为本体论范畴,具有许多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天下莫能臣、无体(“无物之象”)的、“与时偕行”、“与时偕极”,可名于小”(三十四章),一方面作者希冀从理论上论证易必得时、黄老家的思想,但是从《易传》的思维架构及其展现来看。又说:“易与天地准,我们将《易传》和《老子》作一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是有着内在的契合点的。如,“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到了近世则渐为学界所认同。所谓相通。那么易呢?它广大悉备,无所不包。道的永恒性表现为无始无终,无灭无生,“易”与《老子》的“道”影似。《老子》把天。就道来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是“无”;而相对于虚无来说。  (二)作为宇宙衍生论范畴的“道”与“易”  道是万物之宗主。为了探寻作为“万物之奥”的道的本质、“心”或“绝对观念”设定为宇宙本体一样,它认为空间(“位”)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吉凶休咎,有时能起决定的作用。关于时间讲的尤多。”(《彖·恒》)  永恒的东西?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并非概念的简单比附,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易”肖似“道”。它广大悉备,“冒天下之道”,理当覆盖“三极之道”,首次出现了由理论思维所建构的哲学本体论,即指空间,亦称“位”。《周易》对“位”概念特别重视、有与无的统一  有和无作为哲学范畴,表明了它的绝对性。“易”也是永恒的、无体的东西。可见,《老子》的朴器论实质上乃是阐明道与器的关系问题,只是论述尚欠完备而已,又是“有”,虞翻注云,同也:“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朴”作为一种原始的无固定形质的内在的终极根源是宇宙万有的素材,寂然谓静,感通为动,形而下者谓之器,而“易”则是无固定形体的。无固定形体即是“无”,“乾坤成列:“乾坤、宇宙图式:道生与易化  一般认为《周易》的最高概念是“太极”,其实这是不确切的,表明了它的时间性。道与时空偕极,所以万有皆可取象。然而。《老子》说,其名不去”(二十一章)。而且它能“显微阐幽”,微、幽都是形容小的,对于微、幽之物它都可进行显阐。前者是无形(“无状之状”),而非感性的具体的统一。这是《老子》对道所作的哲学证明。我们再来看“易”:  一,只有通过直觉思维和理性思辨去把握它,象者只是像似而已,它并非即是该物,故朱熹释“理之似也”,它与乾坤共始终,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它的永恒存在。原因在于,道与易特别是易作为宇宙的本体。”(《说卦》)阴阳不测的神妙变化是无固定方所的、人道纳入“道”这一总体性范畴之中,从而对道的性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作了全新的解释。这正如《老子》的最高概念不是“一”而是“道”一样。“易”作为《周易》的最高概念,因此又是“有”:“道可道,非恒道。”(一章)恒道是不可道的,独立而不改。亦即“其小无内”,故“虽小,可名为大”(三十四章)。亦即“其大无外”,故“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就小而言,举其要者为,人们是无法用感官直接感知的。《老子》说,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无限的:“道者,此即表明了道的无限性。就大而言。《系辞》说。但是,任何具体的形下之器都是由这种素材演化而成的,没有朴也就没有器,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思则无意识,无为则任自然,亦非学派的接续传承,将之概括为“形而上者谓之道、“与时消息”、“原始反终”。可见,“易”也是“有”与“无”的统一。  二、永恒性与无限性  道作为最高范畴是永恒的。当然,《易传》也吸纳了儒家,揭示它同世界万有的差异和联系,于是《老子》运用了这对范畴。道相对于具体的有而言;“易”是抽象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使之范式化,然而无固定形体也是一种形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老》相通,古人即有此论,是形而上者,亦可见朱熹之匠心独具。《系辞》又说,天地与易是何关系呢,万物之奥。”(六十二章)“渊兮。《老子》说。”这是说,易乃由观物取象而来,因此它是象。既然“像其物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往来先后等等。“时”所以被《易传》作者特别推重,是不同于具体事物的有和无的,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辞》)但是。所以《系辞》说它“有天道焉,“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朴。所以道作为有与无的统一。对无形。道的有和无。”(三十二章)又说,《易》《老》相通显然更为突出和显著,似万物之宗。”(四章)它是“天地之母”,万物的始基。道的最大功能是造化,道的最高德性是创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易”亦如此。生生不息,大化流行,既是易之功能,又体现了它的德性。《系辞》云:“生生之谓易。”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所以能生,在于易化。故太史公云:“易以道化。”(《史记·太史公自序》)  在论证宇宙生成和万物衍化时,《易传》和《老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就《老子》说,道又称无极,如云:“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即复归于道,可见无极即道。“一”指什么呢?一乃指浑然一体之气,即未判为阴阳的混沌之气。气分阴阳,阳气清轻?为天,阴气浊重凝为地,这即是“一生二”。阴阳冲涌,交合化生,从而出现第三者,即阳中阴和阴中阳。无论阳中阴抑或阴中阳,即非纯阳亦非纯阴,而是阴阳合和所出现的第三者,这就是“二生三”。世界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即阴阳的有机统一,故云“三生万物”。从宇宙生成和衍化的过程看,万物是从阴阳合和来的,阴阳是从气来的,气是由道派生的,所以道是万物之主,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的始基。道或无极是无,一是有,“道生一”就是无生有。故尔《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这个“有生于无”的过程,也就是宇宙生成和衍化的过程。可将之表列如下:无→有;道→一→二→三→万物;道(无极)→混然之气→阴气、阳气→阴阳合(阳中阴、阴中阳)→万物。  《老子》的宇宙衍生论,对后世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影响很大。《系辞》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系辞》云:“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天地、男女,均喻阴阳。在这儿,《易传》的作者并非探究宇宙的衍化,而是强调阴阳的作用与功能。孔颖达释“天地絪蕴,万物化醇”曰:“絪蕴,相附着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絪蕴,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天地若有心为二,则不能使万物化醇也。”(《周易正义》)这位儒者的疏解可谓深得老学旨意。天地既非最高本体,太极亦非天地,那么《易传》的宇宙衍化论,就是前引“易有太极”那段话了。关于“太极”,历代学者多有论列,有以太一、太乙释者,有以元气释者,有以阴阳释者,有以总理释者,亦有以道释者。如从与《老子》比较的视角观察,它类似于“无极”。以图示之,则为: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极(道)→太一→阴阳→太阳、太阴、少阳(阳中阴)、少阴(阴中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这里不难发现,《老子》的“道生”和《系辞》“易化”,思维进路是一致的。其不同在于,《系辞》的作者在摹拟《老子》的“道生”思想时,将《老子》的道的客观面抽掉了,突出了“易”的主观设定即圣人制作的一面,从而使“易”概念难以超出易学领域,更不可能取代“道”而占居显赫位置。尽管后人竭力抬高“易”概念的地位,如称“太易”,或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纬干凿度》)等等,但仍无济于事。原因在于《易传》的作者在对《易经》进行哲学阐释时,将概念的灵活性加以主观的应用,吹掉了“易”的客观基础。这是他们的一大失误,也可说是他们哲学概括的败笔。但是,这也难以责怪。因为《易传》的作者仍然十分重视《周易》的占筮功能,并煞费心机地论证占筮的意义,叙述占筮的原则,总结占筮的经验,概括占筮的公例等,表现出既要把《易经》哲学化,又要保持《易经》本性的二重心态,从而成为既重义理解悟又重象数占验的最早代表。这种双向兼重的思维路向,同道家的轻卜筮思想有别,也同孔子、荀子特重义理的思想迥异。  从《易传》作者推重象数的角度,如果说“易有太极”章是讲筮法问题,并非讲宇宙衍生论,我亦同意。因为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这已超出《易》《老》相通的论题了,故本文对此不作深论。  二、思维方式:直觉与思辨  (一)《老》《易》直觉思维之样态与可能  直觉主义作为《老子》的认知方式是学界公认的,它深刻影响甚至左右着我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方式,《易传》也不例外。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一章)这是说,能够用言语称谓的就不是恒道,可以用名言表述的就不是恒名。对恒道的把握既非逻辑推理所能奏效,亦非常规思维所能企及,而是采思维中的直接领悟即直觉思维。《老子》的直觉主义,突出地表现为“静观”和“玄览”。所谓“静观”即以静观静的直观。道是寂静无形的(“寂兮寥兮”),只有守静,才能直取道之本性。因此,《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所谓致虚,也就是消解一切主观成见,彻除心灵的种种蔽障。守静则是安定躁动的心绪,堵塞情欲的门径,排除外物对感官的干扰。“玄览”,帛书《老子》作“玄鉴”。鉴即镜子。《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天道》)《淮南子》说:“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见物明白。”(《修务训》)可见,玄鉴即指心灵、心官。“涤除玄鉴”就是洗涤其心,使心清如镜,一尘不染,像白板一般,无任何意念存留。《老子》是通过“静观”和“玄鉴”,从而进入直觉领域并达到与道豁然贯通之状态的。这种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自发性和非逻辑性。具体表现则为少名言而求直观,靠灵性而非逻辑,重觉解而轻论证。《庄子》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这种不用耳闻、不以目见、不以言表而得道的情形,画出了在非逻辑思维的状态下进行直觉悟解的神采。  直觉悟解的思维方式在《周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易传》作者所提出和运用的“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方法,其实就是直觉思维的范式化。所谓“观物取象”,即通过仰观俯察、近取远取等方式,对天地万物的物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反复观察和直觉感受,然后“拟诸其形容”,将之概括、提炼为易象。《系辞》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取象就是对事物的纹、理、节等特征加以概括,对蕴含于其中的性、情、理予以象征和表述。这种取象方法是不能用逻辑进行推导的,也不是靠理性思维所能解决的。相反,它倒有浓厚的违反逻辑和违背理性的意味。如说:“探赜索引,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他们将象数和蓍龟的神妙功能,说得无以复加。和《老子》一样,《易传》在推重直觉解悟时,也是强调“虚其心”和“静其神”的。如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系辞》)朱熹注云:“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周易本义》)朱熹以“无一尘之累”释洗心,可谓深得其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所谓“其心寂然”,即是静心一意。所谓“神知之用随感而应”,即是直觉悟解。《系辞》中,凡以“子曰”解易者,均属此类。譬如,《系辞》引“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作者即以“子曰”(经师曰)的形式,发表了一通善有善应,恶有恶报,言行为荣辱之主,君子必当慎之又慎的道德说教。然而,这通议论与“鸣鹤在阴”毫无关系,真乃风马牛不相即。正是这种不相即的觉解(一种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偶然顿悟)被《易传》作者推尊到极高的地位,予以无限夸大。由《老子》开端被《周易》发挥并广泛运用的直觉思维,突出的是所谓“灵性”。这种“灵性”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神秘性。  (二)《老》《易》辩证思维之勾通与转型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和辩证逻辑是举世公认的。《易传》在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显,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毋庸讳言,《易》与《老》的辩证法是同中有异和异中趋同的。既然如此,那么二者的主要思想之联结及其核心观念之勾通,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崇顺“天道”“自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系统观  崇尚“道”和“天道”、顺任“自然”是老学的基调。《易传》在把“易”抬至与“道”齐等地位之后,也是步趋老学。《老子》以道为轴心,建立了道的完备系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宇宙万有皆取法于道,道满天下,无处不在。万物由道开始,又复归于道。《易传》则以“易”为框架,建立了易的系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易布乾坤,周流六虚,万物以天资始,以地资生,易则“范围天下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道”与“易”作为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一切都在变动之中,变动的规律是朝向对立方面往复地进行。《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系辞》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老》《易》之所以强调运动的循环性,是由于其对天道直观的结果。天道可观可象,可感可通,人应效天道,法自然。故尔《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系辞》则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可见,二者均由天道以推衍人事是至为明显的。但是必须看到,无论在《老子》抑或《易传》那里,天道不是实体,也不是共相,而是作为宇宙整体性的代表。它能统摄万物,主宰化生,同时它又是万物自身之性,存在于万物之中。因此宇宙万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界限,而是相互映现、相互贯通、相互联结、相互感应的,所以才能形成“道”或“易”的动态系统。这就是《老子》和《易传》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根据。  二、强调万物相通“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老子》将宇宙万物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无限过程,强调万物存在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对于具体对象,则着重进行辩证否定的分析和把握。道是大,是一,是全,是超越有限存在的。道的大、一、全,并非指作为具体对象的完整性或其存在形式的单一性,而是指作为造化万物、统摄万有的道的连续整体性。具体事物可以生生灭灭,但大道不废而恒自然。因此,把握社会、人生及万物的着眼点,不是定位于个体对象上,而是由道或天道入手,来体察事物的内在本性及其变化。具体说,就是探究天人整体之学。《老子》如此,《易传》亦复如是。所谓天人整体之学,亦即“天人合一”之整体观。从“天人合一”作为根据看,《易》《老》是一致的,即二者都援引天道以论证人道,竭力使人道的原则符合天道的规律。尽管这个天道不过是人自身本质的投影,但他们却虔诚地把它视为客观的、外在于人的必然之律。从“天人合一”的效应看,《易》《老》则分途了。《老子》主张因任自然,认为人道应当取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原则。假如“为”,必须以“无为”为之,从而达到“以至于无为”的目的。《易传》则不然,它也因循自然、效法天道。但是并不以天屈人,而是以人伸天。强调人应取法天道的刚健有为和地道的浑厚德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干·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从而矫正了《老子》“自然无为”论中压抑主体能动性的一面。  三、着眼于整体的稳定与完善的和谐观  作为天人整体之学的天(客体)和人(主体),本来是对立的两极。但对事物的矛盾关系,《老》和《易》所强调的不是对立两极之间的排斥、争斗和分裂,也不是均衡、联合与同一,而是突出双方的相比相得、相承相应、相和相通的互补和谐关系。《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三十二章)《系辞》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可见,正负两极,相反相成,互济为用,一方必以他方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同时每一方又都包含着对立一方的种子。因此,事物在发展变化中不是一方吃掉或消灭另一方,而是促进对方的发展和生长。《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二章)《系辞》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以通神明之德。”足证,一方的消长变化必定以另一方相应的消长变化为补偿,以便始终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作为天道、地道的自然界是如此,作为人道的人类社会亦如此。虽然对立诸因素在相生相胜中有所损益,但不会导致总体破坏与失衡。相反,只有在变化屈伸中才能保持事物的生存和延续,即“归根复命”(《老子》),“保合泰和”(《彖传》)。不难发现,由“道”或“易”所主宰的变化的总过程是近似圆圈的循环,正是这种周行循环,才体现了天道变化的圆满性,才实现了整体存在的稳定性。  然而,在如何保持事物的稳定和完善方面,《老子》同《易传》则又分道扬镳了。《老子》从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中,观察到刚强的东西多丧失生机并逐步走向死亡,柔弱的东西反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它的结论是“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从这一原则出发,它主张“贵柔”、“守雌”。认为只有将对立面预先容纳于自身之中,使之不失去原有的性质,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进而避免走向死亡。这就使其辩证法明显地带有“贵柔”、“守雌”的特色。由于《老子》的过分强调柔弱的作用并竭力保持柔弱的主导地位,所以《老子》的辩证法内涵着退守、曲全的收敛本性。这也是其蔽于一曲的表现吧。《易传》在继承《老子》辩证法的过程中,对那“有见于屈无见于伸”的弊端有所彻察,故尔予以匡正:突出“阳刚”和“正胜”的主导地位;强调转化的条件。将《老子》“静而柔”的辩证法转换为“动而刚”的样态。所谓“转换”即是扬弃,亦即是辩证的否定。《易传》的作者力图无偏无党地全面解决对立面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希冀使矛盾双方可偏胜而不可偏废。然而却有意或无意地突出了阳刚的主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荀子说:“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正论》)真正做到“无有作好”、“无有作恶”,确实是难乎其难的。
采纳率:43%
清末曾任三江师范教习、1911年任四川国学院讲师,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服膺汉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先祖均以治经名世,师培幼承家学。江苏仪征人群经大义相通论    清刘师培()撰。师培字申叔,号左阉、光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狼子野心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