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年轻怎么比呢是自己老年人化妆变年轻视频到很小的照相馆拍的

美食, 餐厅餐饮, 团购,生活,优惠券-大众点评网
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
大众点评QQ公众号
华北东北:
华东地区:
中部西部:
华南地区:
国外热门:
抱歉!页面无法访问......
错误信息:
currentDate: 12:44:54
userIp:114.223.56.134, 10.72.40.2
userAgent:Mozilla/5.0 (compatible, MSIE 11, Windows NT 6.3; Trident/7.0; rv:11.0) like Gecko
(C) dianp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合作媒体
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上海年轻人追捧DIY写真
摄影棚可是依照H&M海报拍摄现场布置的哦  你有嫌弃过影楼的服装脏得不能穿吗?  你有遇到过夸张的,把你变成另一个人吗?  你有被摄像师要求摆出高难度的动作,丑得不像话吗?  不少人遇到过类似的窘况,最终选择了默默承受。  在上海,四个年轻人开设了一家名叫“我拍我”的照相馆。从、动作构思到按下快门,全由你自己DIY。抛开写真馆,或许你还有别的选择。四个年轻人,两个自制摄影棚  “走进小区,乘电梯上二楼,穿过一座竹子铺成的桥,左手边就是8号楼。”或许是询问的人多了,店主“吱吱”熟练地给前往“我拍我-照相馆”的记者指了路。照相馆位于古宜路上一个欧式花园般的小区内,路不好找,但意境十足。  这家照相馆是吱吱同其他三位好友共同筹资开办的,今天恰好她当班。“来来,先到待客室坐。”待客室是一间不到十平米大的房间,左右各摆着一张双人座沙发,“一屋多用,客人多的时候,可以在这等座。有时候客人拍累了,也可以来这坐坐,补充好体力,再杀去拗造型。”  照相馆的创意来自于国外某场装置艺术展。一位艺术家展示了一个配备有相机的巨型柔光箱,任何参观者都可进入箱内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同时按下快门留念。“太酷了!这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吱吱等人深受感染,半年后,便有了这家照相馆。  “目前我们有两个摄影棚,一大一小。设备没差,只是背景纸的颜色稍有不同,像二号摄影棚就有我们亲手制作的波点背景纸,全手工,通宵赶制的。”  吱吱按下开关,波点背景纸缓缓降下。“我们严格按照H&M海报拍摄的现场摆设器材,在这儿,只要你足够大胆,足够有创意,就能成为大片里的主角。”拉起左右两边的黑色遮光布,打开灯光,相机Stand
by,“怎么样?你准备好了吗?”“我拍我,你别管”  “我拍我,你别管”是“我拍我”照相馆的Slogan,被贴在了其官网最显眼的位置。“摄影是自由的艺术,不受他人左右,自己掌控一切的自拍形式是我们最推崇的。当然,在这里拍一套照片,可不简单哦。”  当然不简单。在这儿,除了“拗造型”被拍,顾客还得同时充当造型师、摄像师等多重身份,从化妆造型、道具挑选到动作构思,全得DIY。  首先,请为自己多设计几套行头。不管你是穿着薄如蝉翼的蕾丝短裙,还是宽松肥大的韩版毛衣,常年开启的空调绝不会冷着你或是热着你。“好多客人是拖着拉杆箱来的,衣服多到堆满了化妆间,行头一套接着一套,就像是模特在赶时装秀。”  到底是拍全身照、半身照,还是大头照呢?光是照片版式就够你挑了。“对腿型不自信的女生一般会选择半身照,特别有镜头感的又会选择大头照,成功的案例不少,就看你了不了解自己。”  从未来过“我拍我”照相馆的女生,都对拍照环节充满好奇。怎么知道造型拗得好不好看?怎么按快门?拍完立即成像吗?照相器材好不好,会不会自动磨皮?“两间摄影棚都安了落地镜,你可在拍摄前尽情确认;一台照相机会对应一个遥感快门,远距离控制;按下快门键后,照片会自动呈现在一旁的显示器上;照相机是佳能入门机,不带自动磨皮,但常听客人说效果好,或许是片场的灯光起了效果吧。”普通照、文艺照、二货照……一切随你  吱吱看店的时间不多,但总能遇到好会拍的人,让她这类“见相机就尴尬”的人自愧弗如。  有些女生会带着自己的一众姊妹,气势汹汹地冲来。你帮我拗造型,我帮你矫动作,气氛热闹到high翻整个摄影棚。“这样出的片大多很有场景感,有情节有气氛,人多力量大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因为美术,而爱上摄影,因为错过了自己的原有的梦想,而走上的摄影的道路…
一位在人像摄影行业辛勤耕耘49年的和蔼可亲的长者,取得的辉煌让他在行业里…
余爱,国家高级化妆讲师,中央电视台化妆师,中国新娘饰品高级定制人…
他在这个行业十五年之久,他见证了摄影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码时代…
广告热线: 联系人:程老师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世纪泰华国际商务中心a座705-706室
邮政编码:261041
1992-2016版权所有:潍坊黑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请确认以上信息正确完整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新闻热线:021-
如此照相:苍光烈――44年热情如一日为人定格幸福
原标题:如此照相:苍光烈――44年热情如一日为人定格幸福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在姜昆和李文华的经典相声录像《如此照相》中有这样一个画面:镜头侧向拍的是一排观众,他们边笑边鼓掌,其中,里面有个黑头发的小伙子,虽然画质并不清楚,但能看得出,他小眼睛,身穿白衬衫、灰裤子。小伙子叫苍光烈。
  相声是1979年拍摄的。36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变成了老头,一头浓密的黑发也早已变得斑白,苍光烈是首都照相馆的一名专职摄影师。前不久,金融街街道办事处为残疾人拍证件照,苍光烈细致耐心地为每个人拍下了满意的照片。
  一绺头发垂下,他赶紧上前打理;肩膀左右不平,他一遍遍帮着纠正;脑门出油,他甚至会递上纸巾帮忙擦拭……苍光烈的服务实在太好了。可他却觉得,这是义务,是分内事。今天正逢苍光烈60岁生日,回想自己44年的摄影之路,他见证了摄影从胶卷时代走向数码时代,无论技术再怎样进步,他用相机帮别人定格的是张张笑脸的幸福人生。
  热情了一辈子
  上周日的上午,首都照相馆内,苍光烈领着顾客一家九口人走进了摄影室。这是一间约有30平方米的屋子,苍光烈一溜小跑,先是搬来了老人坐的椅子,又笑呵呵地指挥年轻人站位,接着又小跑着搬来了摄影灯具。
  “大家别紧张,随便看看,只要在我喊‘三’的时候,眼光回到镜头上就好――先生您的脖子向夫人那边歪一些――老妈妈您低一点儿头,哎对――您的头发帘掉下来了,别着急我来给您梳上去。”苍光烈又从一旁的小桌上拿起了拨浪鼓,哗啦哗啦对着9人当中最小的那位“顾客”有节奏地摇了起来,“小宝宝抱得高一点儿,你看我手里的玩具……哎呀给宝贝擦擦嘴――大家放松,要照了啊,一,二,三!”这只是一张照片。能记录下来的语言和动作,比苍光烈实际上的语言动作简略了很多。
  照片拍了十多张,终于完成了全家福的前期拍摄工作。送走了顾客,苍光烈走出照相馆大门,点上一支烟,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他的头发已经所剩无几,难以让人想象《如此照相》录像中那个头发又黑又浓的小伙子,居然就是眼前的这位老人。
  44年了,苍光烈说,这么多年的工作,他并非没留下过遗憾,但是在服务态度上,“这一辈子,对得起老师傅的教导。”
  曾经的辉煌
  1991年,苍光烈从人民照相馆调到了位于骡马市大街的凤凰摄影厅。就在这个时候,“明星照”兴起了,吸引了无数姑娘和小孩。凤凰摄影厅也看上了这块“蛋糕”,可并不知道应该从哪儿搞起,只知道新街口有一家个体的照相馆,明星照业务搞得很火。于是苍光烈带着几个职工,不敢说自己是同行,到人家那里取经去了。
  “到那一看,其实,当年的明星照真没什么新鲜的。”技术上更难不住苍光烈,“人家有想法,很多衣服都不是衣服,而是用块布料那么一围,很简单,也很有趣。”
  凤凰照相馆的明星照风生水起。“那是最忙的一段日子。”苍光烈两眼放着光,“我们找了专门的化妆人员,周末一天,就能拍120个孩子,中午来排队,晚上都未必能轮上。明星照业务在1994年到1995年达到了顶峰。6张照片一套,20块钱。周末一天的流水能达到11000元,最后连排队倒号的都有了。”
  苍光烈见证了摄影业的大起大落。1997年,明星照不再那么受欢迎了,婚纱摄影,这个新生的大型业务兴起了。这时还沉浸在普通人像摄影的苍光烈感到了明显的压力,新式婚纱照抢走了大量的市场。“台湾的婚纱摄影很快就进来了,他们的很多方法,比如加柔光、抖纱制造动态,我们刚开始都不知道。”
  苍光烈和同事们开始新一轮的“考察”。“后来我们知道了,人家在北海的半山腰摆了花车,有外景拍摄;后期制作上,当年还都是胶片摄影,但是人家使用反转负冲的方法,制造夸张的色彩效果。有些外拍的婚纱摄影,甚至还有剧本,拍出一套照片就像纪录片。”
  走上摄影之路
  苍光烈1955年生在牛街。他印象里,第一次接触相机,是1969年刚上初中那时,班里一个同学从家里带来的一架照相机。“华山牌,当时这个照相机不过是5块钱一台。但已经是奢侈品了。”大伙儿起着哄拍完了一整卷胶卷,又兴致勃勃地把胶卷送到了照相馆――也就是几年之后苍光烈工作的地方。
  “照相,有点儿意思!”1971年底,苍光烈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宣武区服务公司。后来他有机会来到人民照相馆实习。开始的一段时间,苍光烈干得最多的是每天扫地擦地、打开水、给木头座机装版等杂活儿。师傅照相,他就在一旁跟着忙活。好学、勤练,他的进步很快。第二年,他有了第一次“外拍”的机会。
  那时,大批宣武知青前往大兴红星农场等地插队,按照区政府的安排,照相馆负责记录欢送仪式。摄影师要跟着知青们的卡车,沿途经过虎坊桥等路段,一直拍到他们来到大兴的农场。师傅和苍光烈商量好,师傅坐在大卡车上拍,苍光烈在虎坊桥南口拍车队。
  很快,10张照片一个胶卷拍完了。可冲洗出来之后,苍光烈傻眼了,照片全是虚的。“后来回想,我当时看见车队开过来,心里咚咚的跳。太紧张了,胳膊直哆嗦。”
  师傅看了冲出来的照片,大概也很理解新人紧张,并没有责备他。都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苍光烈此时真正的明白了,“遗憾”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也更加让他意识到,这门功夫不只是按下快门那样简单,它帮别人定格了瞬间,留下的是珍贵的人生回忆。
  从胶卷到数码
  那几年,因为搬迁、改造等一些外界因素,凤凰摄影厅经历了起起伏伏。那段时间,正是摄影从胶卷时代向数码时代快速更迭的时候。苍光烈作为照相馆的技术负责人,他把眼光投向了行业的领头人――大北、中国两家照相馆,“他们都换了数码器材。”于是,凤凰照相馆也换了数码相机。
  刚刚引进数码相机的时候,苍光烈拿它照相“毫无压力”,但后期调整、操作电脑,他完全不懂。每次拍摄好的照片送出去冲扩的时候,都要靠着冲扩店完成后期调整的工作。“这不是长久之计。”苍光烈找到培训学校,为凤凰摄影厅招来了懂电脑的年轻人。但毕竟摄影技术已经在生活中普及,照相馆的人明显减少,凭借每个月5万元流水,艰难维持着。
  此时宣武区服务公司早已多次改制,最终成立了翔达集团。2013年,集团在虎坊路东边,给了凤凰摄影厅一块地方,让照相馆搬回了虎坊桥,并且恢复“首都照相馆”这个更老、更响亮的名字。
  “我爱我的顾客”
  转眼来到2015年,苍光烈说,能搬回虎坊路,绝对是集团的正确决策,照相馆的每月流水额,从5万涨到了10万元,很多老主顾也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着照相馆。他最“老”的顾客,已经跟随了他30多年,每年都来找他,点名让他照相。“可作为摄影师,拍过的人太多了,若不是人家跟我聊起,我也真的说不出来谁是老主顾。”
  “年轻的摄影师也都成熟起来了。老顾客找我照相,是我的荣幸,但对顾客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儿。我不能陪您一辈子啊。五年之前有那么一阵儿,我每天早上睁开眼都在想,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新鲜事物出现。现在的年轻人多厉害,我虽然不会调照片,但我很想跟年轻人学,他们开玩笑,让我给买好吃的去。可是教了我好几次,当时学会了,没一会儿就忘。”
  现在照相馆常见的业务,主要是孩子百日、周岁照,以及全家福的合影,平时相对清闲,周末忙不过来。苍光烈最大的本事,是早年跟随老师傅们学的,看脸型,让你稍稍侧侧头,平衡两侧脸颊的不平衡;抓神态,照相的时候,不让顾客老看着镜头,只要数到三的时候,顾客的眼睛刷地转过来,有一种“突然发现”的神情。
  “过去这服务业有句话,要把行业当成事业来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能做的,就是让顾客更多的满意,看见他们高兴,我就会很高兴。”
  充满笑声的照相馆里面,这位矮个子的“小老头儿”,还将继续用照相机,记录一家家人的笑脸。“我爱我的顾客,看见你们笑,我就高兴。”(策划 刘琳 记者张硕 )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如此照相:苍光烈――44年热情如一日为人定格幸福
日 18:41 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如此照相:苍光烈――44年热情如一日为人定格幸福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在姜昆和李文华的经典相声录像《如此照相》中有这样一个画面:镜头侧向拍的是一排观众,他们边笑边鼓掌,其中,里面有个黑头发的小伙子,虽然画质并不清楚,但能看得出,他小眼睛,身穿白衬衫、灰裤子。小伙子叫苍光烈。
  相声是1979年拍摄的。36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变成了老头,一头浓密的黑发也早已变得斑白,苍光烈是首都照相馆的一名专职摄影师。前不久,金融街街道办事处为残疾人拍证件照,苍光烈细致耐心地为每个人拍下了满意的照片。
  一绺头发垂下,他赶紧上前打理;肩膀左右不平,他一遍遍帮着纠正;脑门出油,他甚至会递上纸巾帮忙擦拭……苍光烈的服务实在太好了。可他却觉得,这是义务,是分内事。今天正逢苍光烈60岁生日,回想自己44年的摄影之路,他见证了摄影从胶卷时代走向数码时代,无论技术再怎样进步,他用相机帮别人定格的是张张笑脸的幸福人生。
  热情了一辈子
  上周日的上午,首都照相馆内,苍光烈领着顾客一家九口人走进了摄影室。这是一间约有30平方米的屋子,苍光烈一溜小跑,先是搬来了老人坐的椅子,又笑呵呵地指挥年轻人站位,接着又小跑着搬来了摄影灯具。
  “大家别紧张,随便看看,只要在我喊‘三’的时候,眼光回到镜头上就好――先生您的脖子向夫人那边歪一些――老妈妈您低一点儿头,哎对――您的头发帘掉下来了,别着急我来给您梳上去。”苍光烈又从一旁的小桌上拿起了拨浪鼓,哗啦哗啦对着9人当中最小的那位“顾客”有节奏地摇了起来,“小宝宝抱得高一点儿,你看我手里的玩具……哎呀给宝贝擦擦嘴――大家放松,要照了啊,一,二,三!”这只是一张照片。能记录下来的语言和动作,比苍光烈实际上的语言动作简略了很多。
  照片拍了十多张,终于完成了全家福的前期拍摄工作。送走了顾客,苍光烈走出照相馆大门,点上一支烟,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他的头发已经所剩无几,难以让人想象《如此照相》录像中那个头发又黑又浓的小伙子,居然就是眼前的这位老人。
  44年了,苍光烈说,这么多年的工作,他并非没留下过遗憾,但是在服务态度上,“这一辈子,对得起老师傅的教导。”
  曾经的辉煌
  1991年,苍光烈从人民照相馆调到了位于骡马市大街的凤凰摄影厅。就在这个时候,“明星照”兴起了,吸引了无数姑娘和小孩。凤凰摄影厅也看上了这块“蛋糕”,可并不知道应该从哪儿搞起,只知道新街口有一家个体的照相馆,明星照业务搞得很火。于是苍光烈带着几个职工,不敢说自己是同行,到人家那里取经去了。
  “到那一看,其实,当年的明星照真没什么新鲜的。”技术上更难不住苍光烈,“人家有想法,很多衣服都不是衣服,而是用块布料那么一围,很简单,也很有趣。”
  凤凰照相馆的明星照风生水起。“那是最忙的一段日子。”苍光烈两眼放着光,“我们找了专门的化妆人员,周末一天,就能拍120个孩子,中午来排队,晚上都未必能轮上。明星照业务在1994年到1995年达到了顶峰。6张照片一套,20块钱。周末一天的流水能达到11000元,最后连排队倒号的都有了。”
  苍光烈见证了摄影业的大起大落。1997年,明星照不再那么受欢迎了,婚纱摄影,这个新生的大型业务兴起了。这时还沉浸在普通人像摄影的苍光烈感到了明显的压力,新式婚纱照抢走了大量的市场。“台湾的婚纱摄影很快就进来了,他们的很多方法,比如加柔光、抖纱制造动态,我们刚开始都不知道。”
  苍光烈和同事们开始新一轮的“考察”。“后来我们知道了,人家在北海的半山腰摆了花车,有外景拍摄;后期制作上,当年还都是胶片摄影,但是人家使用反转负冲的方法,制造夸张的色彩效果。有些外拍的婚纱摄影,甚至还有剧本,拍出一套照片就像纪录片。”
  走上摄影之路
  苍光烈1955年生在牛街。他印象里,第一次接触相机,是1969年刚上初中那时,班里一个同学从家里带来的一架照相机。“华山牌,当时这个照相机不过是5块钱一台。但已经是奢侈品了。”大伙儿起着哄拍完了一整卷胶卷,又兴致勃勃地把胶卷送到了照相馆――也就是几年之后苍光烈工作的地方。
  “照相,有点儿意思!”1971年底,苍光烈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宣武区服务公司。后来他有机会来到人民照相馆实习。开始的一段时间,苍光烈干得最多的是每天扫地擦地、打开水、给木头座机装版等杂活儿。师傅照相,他就在一旁跟着忙活。好学、勤练,他的进步很快。第二年,他有了第一次“外拍”的机会。
  那时,大批宣武知青前往大兴红星农场等地插队,按照区政府的安排,照相馆负责记录欢送仪式。摄影师要跟着知青们的卡车,沿途经过虎坊桥等路段,一直拍到他们来到大兴的农场。师傅和苍光烈商量好,师傅坐在大卡车上拍,苍光烈在虎坊桥南口拍车队。
  很快,10张照片一个胶卷拍完了。可冲洗出来之后,苍光烈傻眼了,照片全是虚的。“后来回想,我当时看见车队开过来,心里咚咚的跳。太紧张了,胳膊直哆嗦。”
  师傅看了冲出来的照片,大概也很理解新人紧张,并没有责备他。都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苍光烈此时真正的明白了,“遗憾”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也更加让他意识到,这门功夫不只是按下快门那样简单,它帮别人定格了瞬间,留下的是珍贵的人生回忆。
  从胶卷到数码
  那几年,因为搬迁、改造等一些外界因素,凤凰摄影厅经历了起起伏伏。那段时间,正是摄影从胶卷时代向数码时代快速更迭的时候。苍光烈作为照相馆的技术负责人,他把眼光投向了行业的领头人――大北、中国两家照相馆,“他们都换了数码器材。”于是,凤凰照相馆也换了数码相机。
  刚刚引进数码相机的时候,苍光烈拿它照相“毫无压力”,但后期调整、操作电脑,他完全不懂。每次拍摄好的照片送出去冲扩的时候,都要靠着冲扩店完成后期调整的工作。“这不是长久之计。”苍光烈找到培训学校,为凤凰摄影厅招来了懂电脑的年轻人。但毕竟摄影技术已经在生活中普及,照相馆的人明显减少,凭借每个月5万元流水,艰难维持着。
  此时宣武区服务公司早已多次改制,最终成立了翔达集团。2013年,集团在虎坊路东边,给了凤凰摄影厅一块地方,让照相馆搬回了虎坊桥,并且恢复“首都照相馆”这个更老、更响亮的名字。
  “我爱我的顾客”
  转眼来到2015年,苍光烈说,能搬回虎坊路,绝对是集团的正确决策,照相馆的每月流水额,从5万涨到了10万元,很多老主顾也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着照相馆。他最“老”的顾客,已经跟随了他30多年,每年都来找他,点名让他照相。“可作为摄影师,拍过的人太多了,若不是人家跟我聊起,我也真的说不出来谁是老主顾。”
  “年轻的摄影师也都成熟起来了。老顾客找我照相,是我的荣幸,但对顾客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儿。我不能陪您一辈子啊。五年之前有那么一阵儿,我每天早上睁开眼都在想,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新鲜事物出现。现在的年轻人多厉害,我虽然不会调照片,但我很想跟年轻人学,他们开玩笑,让我给买好吃的去。可是教了我好几次,当时学会了,没一会儿就忘。”
  现在照相馆常见的业务,主要是孩子百日、周岁照,以及全家福的合影,平时相对清闲,周末忙不过来。苍光烈最大的本事,是早年跟随老师傅们学的,看脸型,让你稍稍侧侧头,平衡两侧脸颊的不平衡;抓神态,照相的时候,不让顾客老看着镜头,只要数到三的时候,顾客的眼睛刷地转过来,有一种“突然发现”的神情。
  “过去这服务业有句话,要把行业当成事业来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能做的,就是让顾客更多的满意,看见他们高兴,我就会很高兴。”
  充满笑声的照相馆里面,这位矮个子的“小老头儿”,还将继续用照相机,记录一家家人的笑脸。“我爱我的顾客,看见你们笑,我就高兴。”(策划 刘琳 记者张硕 )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化妆显年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