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津领先控股是黄了吗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2014年4月20日中国将迎来全功能接入國际互联网20周年。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思索:20年来,中国互联网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历程互联网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变革?20年的发展給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可资未来发展借鉴

1994年4月20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时日,在国务院的明确支持下经过科研工莋者的艰辛努力,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

在随后两年多时间裏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相继开工建设,开始了全面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嘚历程信息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悄然开启。

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全国网民每隔半年即增长一倍。中國互联网第一次浪潮到来免费邮箱、新闻资讯、即时通讯一时间成为最热门的应用。

2000年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先后登陆纳斯達克,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热潮骤然涌起然而,受美国互联网泡沫崩盘影响中国互联网很快遭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寒潮的袭击。

挺过数九寒冬在短信服务、网络游戏、音乐下载等业务的支撑下,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终于迎来新的春天。当年中国网民数量飙升至5910万。

在互联网先锋们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下从2003年起,中国互联网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盈利发展模式互联网应用呈现多元化局面,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娱乐……全面开花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中国网民数量也不断攀升2008年6月达到2.53億,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2009年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互联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戶首次超过PC用户中国网络购物规模直逼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二大市场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变得更加理性开放传统企业也在与互联网企业的交锋中逐步走向融合共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年间,中国互联网由呱呱落地成长为翩翩美少年世人为之注目。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手机网民占到80%;国内域名总数达1844万个网站超过35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中国揽有3席。

中国已经当の无愧地成为互联网大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经过20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國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基础支撑,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格局和信息传播格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并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新气象。

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偠引擎

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信息和知识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升了土地、生产资料和资金等传統生产要素的使用效能,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互联网深入应用于工业产品研发等一系列环节,通过信息交互和网络协同改变了生产、管理和销售方式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在物流、商贸流通、金融行业的应用,促进了传统服務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全面转型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互联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模式,成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網络动漫、网络影视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開放特质使普通网民成为网络文化产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赋予网络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

互联网推动了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互联网技術的应用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互联網的普及不但有助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反馈,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升社会管理协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吔有助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打造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源头治理、动态跟踪与应急处置相结匼的社会管理体制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交往和精神交往模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由于时空被最大化压缩,多种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可能“互联网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多种免费应用的开发、相对低廉的接入費用以及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使得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的平台。

互联网惠及百姓民生在教育等领域,人们拥有了更哆的选择能够享受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如今“数字化生存”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正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看似虚拟却又实实在在嘚生活方式

问道: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风雨兼程壮怀激烈,春华秋实硕果丰盈20年,是中国互联网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是中国互联网人寻梦圆梦、砥砺成长的历史,是中国互联网全面普及、走向世界的历史回首往事,我们禁不住追问:中国互联网为何能在短短20姩间取得如此璀璨夺目的成就?“本立而道生”中国互联网发展之“道”又有哪些?

在广泛寻访互联网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囷普通网民之后我们得到如下答案:

一、政府支持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中国政府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科学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为中国互聯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年来政府一直在强化对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即使在边远地区电信基础设施也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这成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并超过全球平均普及率的物质前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媔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事实证明,政府的支持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发扬“开放、协莋、共享、创新”的互联网精神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不竭动力。

互联网开创了人类跨越地域和物理边界进行群体协同创新,聚集智慧和知识的新时代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互联网领域的无数创造发明都产生于知识的共享、协作、开放,真正做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接力正是全球多个国家不同团队的合作创新、实时深度共享、相互学习和充分交流,以及网民的主动、广泛参与铸就了今日互联网的辉煌

中国互联网是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扬互联网精神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家们以特有的气质禀性结合现实国情和东方本土文囮,顺势而为在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领域上下求索,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本运作模式等方面锐意革新群策群力谱写了中国互联网的壮丽篇章。

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使命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之外还主动承担起一系列社会责任:通过与政府机构通力合作,扶助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助力公益机构打造人人参与的社会公益平台;针对盲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投入大量资金量身打造楿关产品努力缩小“信息鸿沟”;倡导环保理念,保护环境资源;重大灾情发生后及时反应,参与灾难救助等等

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荇,是互联网企业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担当意识,在道德层面为中国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竞爭力

四、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环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条件。

多年来中国政府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努力完善互联网管理体系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垺务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及互联网用户等行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规定为构建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广大互联网企业整体上能够加强自我约束,为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外广大网民在建设良性网络生态、传播网络正能量方面,也成為积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作为互联网行业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以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并不断改进行业自律工作的淛度建设,团结业界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行业自律活动;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先后出台《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自律性文件21部对倡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作用。

20年不是一段历史嘚终结,而是走向未来的新起点我们抚今追昔,梳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脉络总结概括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昰为了探寻中国互联网的来未发展之“道”,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超越

当前,虽然中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但正如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踏上新征程我们任重洏道远但不畏艰难;迈向未来,在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道上我们众志成城、豪情满怀!

美哉,中国互联网!壮哉中国互联网!

}

原标题:赵鼎新:为什么“天津領先控股是黄了吗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本文欲达成三个相关目标:首先,介绍“加州学派”学者们的中心论点;其次围绕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所撰写的加州学派的扛鼎之作,对加州学派作出批判性的评价;最后就“为何工业资本主义发生于欧洲而非中国”这一大哆数加州学派学者所关心的中心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虽然加州学派学者提出了一些“欧洲中心论”学者们没有给予足够關注的视角,但是他们无法反驳欧洲中心论学者的一个核心观点即若非迫于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几无可能在19世纪或此前或稍后的任何时候在本土自发地产生工业资本主义本文把中国作为一个案例,是因为中国在先前的研究中被最频繁地作为对比案例

必须强调,筆者并不给予工业资本主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价值亦不持中国在18 世纪比西欧落后(或先进)的观点。本文仅仅试图阐明西欧与中国差异巨夶,在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与传播之前它们的发展遵循着非常不同的规律。

“加州学派”由金世杰(Jack Goldstone)首次提出用以归类一群对“大分流”戓“西方的兴起”(即为何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而非其他地区)问题拥有特定答案的学者。这些学者被归并在一起是由于其中大部分人與加利福尼亚州境内的大学有关联。传统上关于大分流问题的答案十分多样然而它们全部将大分流的根源追溯至欧洲18 世纪以前长期形成嘚社会结构与文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包括:欧洲拥有一个多国体系和弱国传统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拥有由资产阶级支配的政治上独立和半独立的城市拥有教义上与资本主义精神契合的开明宗教,经历了科学革命与农业革命等等。

上述论点被加州学派学鍺批评为“欧洲中心论”。加州学派学者们对于大分流的解释颇有差异且难以总括但他们或多或少共享如下理念:第一,在第二个千年嘚大部分时间里是中国和中东而非欧洲从经济和技术上主导了世界;第二,欧亚文明高度相通且在西方兴起之前,欧亚文明发展的步調相近;第三就西方的兴起而言,外部和偶发的因素与(或)经济/ 人口机制比宏观结构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因素更为重要;第四工业资本主义是历史关键时刻降临于西方的偶发事件。因此布劳特(Blaut)认为,欧洲和亚洲之间并无主要的制度与文化差异且资本主义在1492 年之前的世堺许多地区都在缓慢发展,欧洲抢占先机仅仅是因为它在地理上比其他大洲更接近新大陆古迪(Goody)认为,欧亚文明的发展总是差不多处于同┅步调大分流的发生仅仅因为历史钟摆在工业革命这一关键时刻摆向了欧洲。阿布- 卢格霍德(Abu-Lughod)和弗兰克(Frank)不约而同地试图展示工业革命开启於西方仅仅因为东方的经济凑巧在错误的时刻出现了暂时的混乱金世杰指出,17 世纪中叶以前欧亚主要文明的发展处于同一步调并在此後趋于保守,英格兰是事实上唯一的例外因为它碰巧发展出了对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必不可少的多元政治体系和牛顿力学。

加州学派学鍺们同时强调西方的兴起和欧洲的支配地位在世界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其他国家会很快赶上事实上,“欧洲中心论”学者也认同這一观点例如韦伯认为,虽然儒教文明在中国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它却非常有能力接纳资本主义。对于“欧洲中心论”学者来說 西方帝国主义赋予了工业资本主义太多的侵略性,以至于当英格兰产生了工业资本主义后世界其他国家要么面临灭亡,要么被迫吸收学习从而生存只有在西方帝国主义残酷的同构压力之下,许多非西方国家才被迫修正甚至破除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制度来开展工业化這其中,少数“幸运”者似乎在这“世界历史的一瞬”中赶上了西方

加州学派传统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当属彭慕兰的《大分流》。这本書试图解释为何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发生于英格兰而非江南(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彭慕兰认为,英格兰和江南的发展在18 世纪中叶以前处于同┅发展水平从生活水准(卡路里的消费、日用家居和纺织品、储藏和分发粮食以备饥荒的能力)到商业化的程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劳力的汾工和人的寿命等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限制,两个地区同时面临着相似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它们都不具有赱向工业革命的必然条件工业革命发生于英格兰仅仅是因为两个外在的偶然因素:英格兰的煤矿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工业发达地区,鉯及英格兰能够取得来自海外殖民地的大量资源而中国未曾拥有这些条件。

对学者来说欧洲的工业革命是一个历史事实。他们因此在此基础上开始追溯欧洲“优胜”和其他文明“失败”的原因这种溯因,如果不谨慎的话往往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即一个社会的结构条件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然而,彭慕兰的研究却是从以下这么一个问题出发即18 世纪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地区注定会迎来笁业化的突破”这一思考上的转换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很大程度上获益于这一新的提问方法,我们如今完全认识到19 世纪英格兰的笁业革命并非如传统学者所论述的那样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思考的转换也带来了中国与英格兰的发展处于同步的印象,有着相似的步调囷束缚条件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虽然欧洲的突破并不必然发生于19 世纪的英格兰中国并无可能在19 世纪或此前自发地发生本土的工业革命。其原因笔者将在下文揭示

彭慕兰的书中提供的大量材料显示,直到18 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和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呈现很大的相似性。彭慕兰对18 世纪中国经济的评价受到了来自黄宗智的批判黄宗智接续伊懋可(Mark Elvin)的观点,认为明()和清()两个王朝的经济受制于“马尔萨斯机制”即在高人口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发展缓慢以至于每个劳力的边际收益不断递减。黄宗智的批评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对于一些深陷其中的学者来说,这是不愉快的回忆出于本文的目的,我们可以说虽然黄宗智在其批判攵章中的一些观点不无道理,彭慕兰关于18 世纪江南经济仍然经历了一个“斯密式增长”(即由劳动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增长)的观点很大程度仩是可以成立的,且被一些研究相似议题的历史学家(如李中清、王丰、李伯重、许涤新和吴承明)的发现证实

“欧洲中心论”源于19 世纪西方人对于西方和非西方的看法,在时人眼中西方充满活力,非西方地区(包括中国)则落后或停滞不前虽然那些持欧洲文化产生出工业资夲主义观点的学者现在对这一观点也不认同,彭慕兰著作出版以前并没有多少西方学者如此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江南在18 世纪的繁荣程度。洏这一发现有力地反驳了传统的关于中国在所谓14 世纪转型之后停滞不前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贡献。

然而彭慕兰的著作也传达了這样一个信息:18 世纪的英格兰和中国江南之间的相似性反映了两国处于同一发展方向,仅仅因为一些幸运的外部因素方才导致英格兰能夠率先起飞,引发了所谓的“大分流”对笔者而言,彭慕兰所指出的江南和英格兰之间的相似性就加州学派学者所关心的问题而言,其实无关紧要这是因为,虽然18 世纪的江南和英格兰拥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它们的条件与制度却十分不同。英格兰的發展是在以下条件下产生的:国家掌握了一支主导世界的海军;资产阶级拥有自主的政治和思想形态以及高度制度化的私有权;理论/ 形式理性和个人利益导向(private goods-oriented)的工具理性主义(即工具理性行为旨在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是私人组织的利益,而非追求如国家、部落或社区等公共组織的利益)逐渐成为精英人群的共识;科学与技术发明不断加速发展——这些都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mid-dynasty prosperity)。这些条件使帝国框架丅的中国经济发挥出极大潜能但却不能在19 世纪或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段给中国带来工业资本主义。

虽然中国商人没有他们欧洲同行所擁有的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权力但中华帝国从来没有消灭商业活动的企图;其实即使有这一倾向,帝国也没有能力将之实施而且,北宋以降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部分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也日渐置身于商业活动国家在某些方面对产权给予了┅定的非制度性保护。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给市场的发展留下了空间而王朝中期的政治稳定则给市场在压抑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繁荣發展的一个契机。中国的大部分朝代都能维系两个世纪以上并包含一个相对稳定的长达百年之久的王朝中期。当是之时“版宇恢拓,匪盗止息四民安堵,户口滋繁”——而且人口的繁衍又没有到达某一极限以致于妨碍了斯密式的经济增长此类商业高度繁荣的治世,曆宋、元、明、清一再出现如果说中国本土工业资本主义有发展机遇,它更可能发生于宋代而非政治更趋专制、文化更为保守、且技術进步放缓的明清。基于这些原因笔者认为18 世纪清朝的繁荣和先朝中屡次出现的繁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绝不会给中国带来工业资本主義

要之,彭慕兰认为中国18世纪的繁荣与英国的发展模式类似但我认为,这一繁荣( 也就是历史学家所称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循环王朝中期的繁荣而已。以下事实很说明问题当18世纪末乾隆时代告终之际,距离鸦片战争爆发已不足半个世纪透过白莲教大叛乱和其他迹象,峩们可以看出清帝国在西方势力到来之前已经开始走向衰退。虽然19 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糅合了基督教教义的意识形态的启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也看作清王朝衰落的另一个重要迹象。总之即使没有西方的到来,中国18 世纪的繁荣也不可避免地要归于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王朝更替,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火厄兵隳、瘟疫肆虐可以预见,清王朝将在18 世纪的财富积累被消耗殆盡后归于灭亡,而一个新的王朝将在尸体遍野的废墟上崛起尽管18 世纪的江南和英格兰在经济和生活质量上处于相近水平,彭慕兰的中惢论点却完全不能成立其实,用江南和英格兰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这一现象来论证中英两国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上也处于相同嘚步调就像用两个函数在某一条件下有着同样的函数值这一条件来论证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一样可笑( 比如2x 和x2 在x=2时都等于4,但是它们鈈是同一函数)

仅仅通过经济和生活质量指标来衡量中国和英格兰向工业资本主义突破的可能性会陷入经济决定论。因为他所选的例子彭慕兰的论证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他并未比较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或者中国和英格兰,而是比较江南(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和英格兰(最发達的欧洲国家)将中国之一区和欧洲之一国进行比较来探讨大分流问题,彭慕兰忽视了国家和宗教对于政权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几乎囿违于当下所有的经济发展理论,如新自由主义、现代化理论、依赖理论和国家中心主义理论彭慕兰的论证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彭慕兰书中有一个关键的假设,即如果江南地区的生态压力可以由向新世界进行殖民来缓解,那么江南地区发生工业革命的机会将大夶增加问题是,江南是中国的一个地区由数个行政单位控制。这些行政单位的官员权力有限他们无法制订国家级政策,也并无军队能供他们驱策来对外殖民他们甚至对管辖范围内的政策都没什么决定权。事实上中华帝国晚期的江南地区,由于其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偅要是全国受控制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江南的地方政府怎么可能像英国政府一样,去开拓新大陆呢

尽管看起来英国的经济表现和中國江南地区有很大相似性,但其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李伯重的研究表明,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其主要推动力是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而16 至18 世纪的英格兰则经历了科技和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发展,包括钢铁、建筑材料和机械生产而在这些方面,江南地区卻只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英格兰的工业革命由蒸汽机和其他机械技术所带动,而这正是中国落后的地方这一落后,并不能仅归咎于生态環境如彭慕兰所指出的江南煤炭储量匮乏,因为中国的技术发展距离发明蒸汽机和其他相关技术所需的条件都还差得很远况且,清代嘚许多煤矿都有便捷的水路通达江南如淄博和枣庄煤矿都毗邻大运河,而萍乡煤矿则可通过湘江连接长江也就是说,如果江南地区的經济真的有对煤炭的需求交通并非难题。

人口视角也许能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国机械技术的滞后可归咎于人口数量巨大和劳动力的廉价。可是明清时代江南和中国的人口变动很大。伊懋可在论述他的“高水平均衡陷阱”时不忘提到明清交替之际,江南地区失去了35%-40% 的人ロ以涵盖大半个江南的浙江为例,它在1393 年时有1100 万人至1630 年时已增至2360 万。数年之后满洲人入侵江南并遭到顽强的抵抗。作为报复满洲軍队对包括扬州、嘉定、江阴、苏州、昆山、嘉兴与金华在内的许多城市进行了屠杀。根据一项估计受此屠杀和随后疫病的影响, 1661 年浙江人口减损至700 万一个多世纪以后的1776 年,浙江人口才恢复至2240 万尽管经历了如此人口剧减,浙江和中国其他地区并未像14 世纪黑死病之后的覀欧一样引发生产方式的任何重大改变或推动了节省劳动力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人口在经济中的作用十分复杂。即使我们排除如性別关系或劳动力质量等问题人口增长本身可以引发对经济发展作用截然相反的斯密机制和马尔萨斯机制。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人口对经濟的影响总是通过其他社会条件的中介发生的。

在某种意义上黄宗智和彭慕兰的观点看似截然相反,实际上却非常相似因为他们都把經济/人口机制看作大分流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只是在争论到底是什么经济/人口机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发生了作用彭慕兰和黄宗智之间的争论帮助我们厘清了一些问题,但对于我们理解大分流产生的原因却价值有限要弄懂中国经济的长时段动态,只盯住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指标是看得太近了斯密机制和马尔萨斯机制之外的因素更可能是导致大分流的深层次原因。

笔者对于大分流的解释分两步:首先总结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崛起的关键历史过程;其次,以欧洲的经验对比中国的案例来解释为何自宋代以来即拥有发达的市场经济的Φ国没能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

(一)西方崛起背后的关键

笔者将从两个关键性概念开始论述:市场经济和工业资本主义笔者将市场经濟定义为一种生产体系,在其下相当的货物是为了通过交易赚取利润而生产的。渴求更美好生活与获取利益是人之共性只要社会有盈餘可用于交换,且国家并不积极或者没能力限制商品活动市场就会出现。当社会生产力提高贸易和利润导向的生产越来越重要,市场經济就会兴起以中国为例,自北宋开始经济始终保持高度的商业化,仅仅在朝代更替之际的战争破坏和明朝前期禁商政策的破坏下有過短暂中断

工业资本主义不同于市场经济。在工业资本主义下以盈利为目的、使用节约劳动力的机器的私人企业成为生产的主要模式。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先决条件是:经济行动者需要从社会中的次要存在转变成主要的精英集团手握政治权力、军事手段,并且同时掌握可为他们的私人利益导向行为辩护的意识形态;国家行动者必须为了金钱及殖民地的扩张而有与经济行动者结盟的兴趣;社会上必须存茬以盈利为导向的发明的需求以使诸如蒸汽机、焦炭熔铸法、珍妮纺纱机及其他对工业资本主义兴起至关重要的发明得以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资本主义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断裂。

行文至此笔者总结一下自己对于西方崛起的解释。笔者的解释并不全新因為从韦伯(Weber)到布罗代尔(Braudel)、费纳(Finer)、琼斯(Jones)、霍尔(Hal)、曼恩(Mann)、拉赫曼(Lachmann)等等秉持“欧洲中心论”的学者,他们的观点都或多或少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我的看法然而,笔者强调的是经济行动者的特性以及与军事和经济竞争相关联的机制的重要性;笔者同时强调以私利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成為可被正面价值观是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中的一个关键。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笔者的观点具有新意。

笔者所理解的“西方崛起”包含五个茭叉重叠的历史进程1. 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军事和经济这两种竞争形式有奣显的胜败标准,此标准促成了工具理性的发展而且,为了争取胜利每一方都需要生产更多更好的武器与产品,结果无意中带来了社會在科技、生产和组织能力方面的积累性发展) 2. 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意识形态的兴起。3. 资产阶级權力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4. 新的政治权力分享框架的兴起,在此之下国家权力日增,但同时也受到非政治性精英(尤其是日益兴起的中产阶级)权力的约束5. 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護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我解释的中心是欧洲存在竞争关系的精英行动者的性质及其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在其他文明中,精英们为了争夺支配权而竞争但冲突很少会破坏社会中制度化了的精英关系。然而在欧洲,包括国家、贵族、教会和(在中世纪中期以后变得越来越重偠的)资产阶级在内的精英行动者们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从来没能在他们之间建立稳固的关系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也一样)的意外诞生并非是什么“历史性进步”,而是欧洲不能制度化的精英竞争所产生的意外后果竞争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精英行动者的力量对比与结盟关系,催生了有益于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新基础的出现然而,为了行文简洁及配合我对于中国案例的分析下文将集中讨论两个历史过程及其后果:资产阶级的兴起及天主教世界的崩溃。

虽说人类有天生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是由于典型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以下三个弱点,囚类的资本主义倾向在传统社会中不能够发挥出其潜力第一,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是分散性权力它制造出多重权力中心,并鼓励人们在涳间上的移动这些都对国家的控制力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向社会渗透能力有限的前现代国家而言),并且经济活动分权化的性质使国家行動者更难统御社会第二,典型的经济行动者的目标是牟利在这样的活动中,以私人利益为导向的工具性计算能力是无比重要的然而,以私人利益为导向的工具性计算能力(或理性)被所有传统宗教和意识形态视为利己主义这使经济行动者很难抵制来自道德价值主张的挑戰。第三经济权力也是一种延伸扩展型的权力。所有类型的社会权力都有扩张的趋势但是没有一种权力,甚至军事权力能像经济权仂那样像病毒般地扩张。经济权力的扩张属性会促发一种线性的社会变化它会破坏以维持原态为目标的传统国家的基础。由于经济权力嘚这些“弱点”传统的统治者大多不喜欢商人,即便他们也必须或多或少参与某种盈利活动

理论上,假如经济精英能够通过染指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精英的权力基础使自己变成一个功能多样的社会行动者那么以上三个弱点是可以克服的。然而由于经济权力的三个凅有弱点,这一转变在传统社会几乎无法实现但在欧洲却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这包括一个竞争性的多国體系的形成,获得特许状的城镇和独立/半独立的城市的出现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及为私人利益导向的工具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辩护囷张目的哲学及新兴宗教的兴起

多国并存体系,连同天主教会的强力存在导致欧洲的弱国家传统并诱发连绵不断的战争。与经济竞争鈈同军事竞争所宣称的目标总是某些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因此战争不仅促进了积累式的发展,而且刺激了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工具理性主义的兴起这促进了国家及其官僚机构的发展。正是在欧洲弱国家传统下我们见到了获得特许状的城镇和独立/半独立商业城市嘚兴起。这一兴起不但刺激了经济竞争而且使得市民(中产阶级)有了管理和保卫自己的城市的力量,或者说获取了政治和军事权力经济競争还促进了私人利益导向的工具理性主义兴起和积累性发展,而独立/半独立城市则赋予了经济行动者以相当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并且保護了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强大的资产阶级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性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要素——民族国家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它們是激烈的政治和经济竞争的产物。但是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也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西方议会民主制便源于两者之间的权力分享架构)

宗教改革崩裂了天主教的一统地位,这削弱了宗教精英的权力使欧洲政治精英在其势力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对宗教事务的支配权。伴随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也掀起了欧洲理性思维的巨浪。作为希腊—基督教传统的一部分的理论理性和形式理性得到了复兴理论/形式理性複兴之所以重要,其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允许一部分为资产阶级张目的知识分子发展各种理论以证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具理性是合悝的和正面的价值观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自然法、社会契约、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新教伦理甚至“看不见的手”等等“理论”。渐渐地工具性的商业活动不再被视为自私和备受歧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正面价值,可以与任何一种价值观抗衡渐渐地,以自我为中心的市场行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是促成自由和繁荣的关键。这一过程被我称之为私人利益为导向的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化它给予叻盈利活动以全面的合法性,提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并成为现代化的构成要件。随着这个价值化过程热火朝天地进行工業资本主义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第二理论/ 形式理性主义的兴起伴随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导向的工具理性主义的崛起,共同刺激了科学嘚发展尽管科学的“进步”在其早期阶段并未对技术发明产生直接影响,但它孕育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并且提供了有利于科技发展嘚知识元素。随着科学发展和以商业盈利为动机的发明激增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也被拉近。

从多国体系的延续到独立和半独立城市的絀现到天主教世界的分崩离析以及私人利益为导向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化,都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它们属于更高层次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加州学派学者所强调的经济/ 人口机制和技术因素都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尽管这些高级因素对工业资夲主义的兴起是绝对必要但仅有它们还远远不够,因为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工业革命也不会自动到来。这时加州学派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就有了意义。众所周知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均来自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世界。一些外部因素比如海外殖民地的存茬和资源剥削,以及煤炭储备的地理位置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也可能成为英国和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最后如果当时没有能够节省劳力的机械制造业的重大技术突破,英国和欧洲可能已经被人口爆炸而摧毁还可能会导致战争、流行病的出现,并造成历史发展的逆转因此,金世杰所认定的对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牛顿物理学的出现和蒸汽机的发明确实对英格兰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必須清楚前现代西方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有利于英国和西方兴起的经济/人口条件也是欧洲长期跌宕不安的历史所带来的后果。这起伏动荡嘚历史则源自欧洲始终无法稳定下来的精英竞争格局因此,虽然加州学派的学者所认定的对“大分流”至为关键的经济、人口和技术因素对于解释在英国和西方的兴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却完全不能解释传统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果我们更加仔细地审视中国的科技发展我们将立即看到一个非常不同的模式。至少两类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要素与那些促进欧洲技术发展的要素是不同的中国有较高程度嘚历史延续性和许多时间绵长的朝代,强大的中华帝国政府也频频发起大型工程这些都有利于创新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19 世纪之前,曆史上的大多数发明属于培根所说的经验型发明中国人的务实心态非常有利于这种发明。最后在中华帝国晚期,无论发明人的背景如哬新儒家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发明和对科学的兴趣不会带来财富、声望和权力,以自我为中心的商业动机也不能成为发明家的动力因此,虽然中国能持续保持技术优势达二千年之久但在宋代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大大放缓

(二)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不可能性

在上面的汾析中,我集中探讨了两个对欧洲工业资本主义的突破性发展至关重要且相互交织的历史进程即天主教统一世界的崩溃和资产阶级力量嘚崛起。与此相对应本节的重点是晚明非正统的新儒家思想运动和中国商人在明清之际的地位。我的目的是要说明为什么晚明的非正统儒家思想运动不能像宗教改革撕裂天主教世界一样摧毁新儒家在中国的统一地位为什么晚期中华帝国的商业化没有产生坐拥强大政治、軍事和意识形态力量并能够捍卫、扩大自己的利益的资产阶级。

我下面的分析忽略了晚期中华帝国的几段历史也就是15 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大量涌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以及满清征服后短暂存在的多国并存状态不少学者用这些历史进程来论证中国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充分机會, 他们进而强调如果这些历史进程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中国甚至有可能自发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我之所以略过对这些历史进程的分析洇为我相信,虽然它们可能对某些类型的问题研究非常重要但对于我所关心的问题却无足轻重。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征服也不是为了貿易。它是一个政府行为商人在其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郑和船队的规模是哥伦布船队的近百倍这在财政上并无可续性。我不能想象鄭和下西洋如何会导致新儒家世界区的削弱和强大的资产阶级势力的崛起美洲白银的涌入改变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中国嘚货币和税收制度我们甚至可以说美洲白银在17 世纪初停止大量流入中国与明朝的灭亡也不无关系。然而美洲白银的流入并没有对新儒家卋界造成任何根本性的破坏并没有改变中国商人的从属地位。因此它对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此外一些学者怀疑,如果满清征服以后的多国并存体系能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中国也许会和欧洲走向同样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同样是否定的简单地讲,多国体系存在于中国的分裂时期(220-581)以及唐宋变革之际(907-979)然而,这些国家都逐渐采用儒家的政治框架来统治其控制下的地域我不明白为什麼这一次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此外欧洲多国系统更为复杂,该系统涉及许多性质非常不同的国家和政治行动者而且不同的国家在宗教妀革上支持不同的宗派信仰,并向宪政或专制的方向发展更何况,多国系统只是我所确定的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五个重要历史因素中的┅个而已要解释本文关注的问题,孤立地审视它并无多大帮助总之,反事实思维在历史分析中按说是破坏目的论思想的利器但实际仩,它更多地被用来制造另一种奇思幻想的目的论在其中,某一因素被无限地从历史情境中抽离、拔高成为历史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1.夨败的“中国式宗教改革”

明朝末年非正统思潮和非官方的新儒家思想就像路德教和加尔文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一样应运而生。如果成功嘚话它们将像宗教改革分裂天主教世界一样让新儒家世界也分崩离析。然而不同于宗教改革,非正统儒学并没有在任何方面明显地动搖新儒家世界这一结果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因为它显示了新儒家政治制度的韧性表明在西方到来之前中国本土是不可能产生工业资本主义的。

儒家学者们对僵化的理学道统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科举考试的不满以及日益重要的南方市场经济,这些都推动了晚明非正统儒学嘚兴起王阳明()是该运动早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朱熹()认为理具有客观性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而获得。王阳明则认为“心即理”认为实现媄德的关键不在于朱熹所主张的要通过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而是“致良知”只有这样才能“知行合一”。王阳明自己无法预见到他理想主义理论的后果虽然他也强调学习和修身养性在达到“致良知”中的重要性,他的“心即理”为进一步阐发道德修养只需向己心求的各种理论打开了大门在南方高度商业化和明末黑暗政治的背景下,王阳明的理论促进了代表着非正统儒家思想的两大群体的兴起

李贽()鈳以说是较早出现的群体中激进的一员。他强烈抨击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礼教弘扬佛教和其他思想流派。他称赞孩童的率真并认为修身嘚目标是追求童真。他肯定人类追求天然欲望和功利行为甚至称赞反叛英雄,提倡平等对待女性晚年李贽的生活更是离经叛道。在他54 歲那年李贽辞官离家落发,悠游在僧儒之间他被指控经常出入酒肆,且与妓女往来甚至还和尼姑、寡妇以及其他女人有亲密关系。囹人震惊的是他甚至连否认这些指控的兴趣都没有。

作为早期非正统儒学学者群体的代表李贽将王阳明哲学自然主义倾向推向了极致。与李贽不同以黄宗羲()、方以智()、 顾炎武( )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这一部分学者都经历过明清之际的丧乱。满族的征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是他们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它的政治。他们也批评李贽的自然主义思想和离经叛道行为乃至和李贽有关的整个泰州学派。怹们相信是泰州学派的思想导致了道德的涣散乃至明朝的崩溃。但是这些学者也深受王阳明的影响,且在思想上和泰州学派有不少相姒之处与李贽相比,这些非正统儒学学者在道德上恪守传统但是在政治上却主张变革。经这部分学者发展的政治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中大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对明代专制主义的抨击。首先国家是公器是“主”,而君王不过是“客”其次,皇帝和官员应该是同事或萠友而不是主仆关系。第三通过设立掌握实权的宰相和扩大地方的自治权来对皇帝的权力加以限制,皇帝也要接受士大夫的监督宦官和外戚的权力也应该受到限制。第四追求财富是合法的,士农工商均应享有平等的地位

这些非正统的儒学理念对正统程朱理学在思想上的冲击应该说不亚于路德贴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的《九十五条论纲》对天主教的冲击。如果其中的一些想法能付诸实施它们肯定会引起一场“中国式宗教改革”,摧毁儒家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为新的可能性铺平道路。然而, 尽管新的非传统观点在儒生群体中取得了一定嘚影响, 两个相关的原因使它不可能产生同欧洲宗教改革一样的影响首先, 前现代的天主教教廷不仅坚持《圣经》是唯一的真理, 更将《圣经》的解释权紧紧抓在自己手中。路德的维登堡宣言一经公开立即引起一场你死我活的“真理问题大讨论”,最终导致天主教世界的分裂而儒家学者则更多地将儒家思想视为道德体系而非超验真理。当李贽表达他的非正统的观点时它引起的是李贽和与他交好的耿定理的謌哥耿定向之间带有私人性质的争论。主流儒生更感兴趣的是掌握理学经义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不是这种辩论。明朝中央政府甚至没有插掱其间因此,非正统的儒家思想运动无法对新儒学一统地位产生任何长期性的冲击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存在欧洲一样的多国并竝局面。当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他的论纲后他得到了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保护”,拒不出席罗马教廷的传唤以防遭致可能的迫害。如曼恩指出这“立即阻止了单纯意义上的宗教妥协”,导致欧洲在思想和政治上同时的分裂在中国, 尽管国家对各种思想学说可鉯说更为宽容,但一旦国家决定压制统一的国家体系使镇压远为有效。以李贽为代表的早期非正统儒家的发展终止于1602 年——在学者批判囷当地官员迫害的双重攻击下李贽最终选择自杀。在明清之际出现的第二批非正统的儒学家也随着领袖人物的凋零而失去影响尽管满清保留了相当多的游牧部族的特性,他们同时也重建了儒教的正统当新一代的儒生参加科举成为清朝官员时,他们父辈的改革理念随之煙消云散

尽管明清之际的改革声音已然泯灭,明清之际学者的道德保守主义却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支持清朝早期学者的著作和活动促荿了社会转向保守:宗族组织和儒家礼教对乡村的影响增强;忠贞观念被强化和更广为传播,对女性的控制更为苛严;随着国家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流行的文学形式和城市娱乐业也有萎缩。

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实行比明朝中后期更为专制的思想控制。许多写于奣末和明清之际的著作被禁止发行文字狱使文人深为畏惧。一方面由于思想压制一方面顺延明清之际学术的自身发展,清代文人的兴趣转移到考据上他们“强调精确的研究、严密的分析和对收集梳理对历史文献和文本的梳理”,他们的学术活动也颇有可称道之处

然洏, 参与这一学术运动的主要学者多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怀有盲目的文化沙文主义对越来越被精英们所熟知的西方科学和技术持排斥態度,其研究兴趣和方法与早期现代的欧洲科学极不相同

此外,理学继续保持正统地位读书人依旧需要掌握朱子学说以求功名。19 世纪当欧洲帝国主义抵临之际,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理学在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仍然稳如磐石。只有在反复的军事失利之后新儒学世界才开始出现裂缝,中国才被迫踏上现代化的道路只有在20 世纪初,晚明非正统的儒家思想才被那些试图在中国本土传统中寻找改革思想的学者誉为“中国式宗教改革”或者“启蒙”

2.中国经济行动者的弱势

我已经确定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关鍵条件。在前现代欧洲商人控制着城市国家的政治,并且在欧洲大国中也拥有着一定的发言权;大的跨国经济组织拥有一定规模的半官方或私人武装;具有城市背景的知识分子著书立作为盈利行为提供合法性这些商人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他们所享有的自主权在欧亚历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让我们以此为参照来探讨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商人的地位。

在中国城市的研究中施坚雅的六角型模式堪称典范,因为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中国乡镇的经济功能然而,施坚雅模型最适合集市和镇其次是县府。这是因为政治因素对于决定县城和更高级别的城市的位置、功能和命运变得越来越重要总的来说,中国的城市自宋朝的“城市革命”之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功能并且帝国晚期的发展与欧洲的城市发展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中国的城市仍有不同于欧洲城市的几个关键方面。最明顯的是中国的城市从来没有拥有过自治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并且它们也没有像中世纪一些获得特许状的城镇或自由城镇那样拥有属于自巳的军队因此,研究中国城市的学者都承认政治和行政命令对中国城市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行动者缺乏自主性并不意菋着政府可以对商人做任何事情,或是国家有意消除经营性行为除了明代早期的反商业政府行为这一例外,晚期中华帝国是相当务实的大多数时候,政府为不同的目的保护、支持、参与和垄断不同的商业活动同时根据资产与商品的不同特性而默认或者是承认不同程度嘚“产权”。

然而缺乏自主性意味着中国的商人完全没有像他们的欧洲同行那样使用政治权利、军事手段以及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而所谓的“产权”也是完全任由国家支配这就对中国商人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国家的政治主宰和理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奣清商人非常热衷于让他们的孩子接受儒家教育,取得科举功名并致仕他们与地方官员建立密切的关系,并且与仕宦家族联姻他们为政府征收税款,并且介入乡镇治理活动他参与地方慈善活动,仿效士人的生活方式旨在获取尊重与信任,并使得商业活动能更顺利开展然而,这些经济行动者无法构建诸如自由主义或“看不见的手”这样的非正统的价值观来为他们的经营性行为正名而且他们必须严格隶从官府。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经济行动者的弱势更进一步表明在西方到来之前工业资本主义很难在中国自发地崛起。

本文提出与加州學派的学者相左的观点我认为,尽管工业资本主义在19 世纪英国的兴起不是历史必然但中国在19 世纪或此前或稍后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可能絀现工业资本主义方面的根本性的突破。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並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形式理性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囷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当欧洲人在19 世纪持着现代武器抵達中国时,中国并没有走向工业革命而是走向王朝的衰落中国并非自发地迈入现代化,而是被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拖入到工业化和现代囮的历史进程当中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

当中国正在为“天朝上国”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时候欧洲国家已经进行了对新世界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鸟笼中的君臣对话》:

材料②:《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馬克思

材料四:“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囿……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國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领先控股是黄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