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为什么很难出中国书法大师排名

如果从经济效益角度核算,在书法方面的投资汇报率是最低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自己是把书法当作业余爱好的,没有必要核算付出与回报,或说自己从不考虑回报,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因为首先,书法家把书法视为业余爱好只是在书家接触和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占书法家艺术生涯的很小比例。其次,有很多书家在讨论自己的书法时把书法说成“业余爱好”或“一种爱好”,多是故意表现一种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淡定,淡薄名利,而事实上,当今的书家在如此“现实”的社会里是多么渴望自己的付出尽快获取最大的回报,做梦都想。很多书家实际上是很在意自己在书法上的付出和回报的,长远地想“我学习书法能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益处”,短期具体的会考虑“参加这次展览需要投入多少钱的纸墨,多少参赛费和多少时间,最终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
其实,考虑和分析书家的付出和回报也没有什么不妥。以平和的心来看待当代书家的付出和回报更为明智。
人们分析和计算书家的付出大多首先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的。每位书家从学习书法买毛边纸、毛笔、墨汁和字帖开始,之后,更多的字帖和参考书、看展览的路费和门票、培训费……所需费用基本上是随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直到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可能看到收入,更甚至是事实上就是,多数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看到收入。就是那些所谓出了名的成功的书法家把自己总的经济投入与总的收入最终核算能做到不亏本的就更少了。能靠书法养家糊口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能靠书法发财享受名车豪宅的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那几位名家大腕。总之,能靠书法赚到钱的太少了。
以上仅是从经济成本一方面计算,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即人工成本,其实人工成本在这个经济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必须纳入成本核算。
大多书家都号称自己习书几十年,的确一般所谓年轻的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历史也在二十年以上,老书法家多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下面做一个非常保守的虚拟核算,来感受一下书法家的人工投入和应得回报。
一个书家学书年数按20年计;
一个书家平均每天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2小时计;
一个书家每小时的劳动报酬10元计;
按以上数据计算所付出的劳动应得报酬:20年 *365天/年 *2小时/天 *10元/小时=146000元
用以上非常保守的假设数据运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学习书法20年的书法家仅工时投入就应该得到14万6仟元的报酬。试问全国有多少书法家通过书法获得过这个数目的报酬?当然答案是极少有人有过。更不用说投入时间更多的书法家,也不用再算上经济成本的投入。显然,从经济角度上学习书法是非常亏本的。
不算经济帐的书法家是极少的,因为他不能象古代书家那些文人士大夫那样经济实力雄厚,现在的书法家需要靠自己的付出换来相应的经济回报来养家糊口和支撑艺术发展。仅把书法当作爱好用来修心养性,那是书法爱好者的事,或是退休老干部的事情,绝非是书法家所应持的心态。
而且,书法家还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投入的那部分时间成本,它不仅是时间,它是青春,是生命。毫不夸张很多中青年书法家学习书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老书法家是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整个生命。然而,付出青春和生命所获得的回报太可怜了。多数人没有经济的回报,没有学术的成果,在别人眼里仅落个“会写毛笔字的”。
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极不对称。这种付出实质上带有非理性成分,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书法家获得的回报是甚微的,于是大家都期盼通过入展来使自己成为百万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不计精力和财力成本进行拼搏奋战。为一个展览买几刀纸备战几个月的书家全国比比皆是。每年若有两三个展览就得耗多半年的时间,是很耗精力的。众所周知八届国展有一位书法同仁为了备战累倒了,再没能站起来。
由于入展名额的限制能中者毕竟是少数,注定多数人不可能入展。难能可贵的是学书法的人都练就了很好的耐性,不入就继续写继续投稿直到入展为止,或者直到自己没有了时间和精力。这很是悲壮。能有幸入展的却发现入展后仍然不能有什么回报,于是把目标和希望就放在获奖上了。没想到等极少数优秀而幸运的书家拿到一张甚至几张最权威的获奖证书后仍不见回报的明显改善时,感到无比的茫然和无奈。聪明的书法家于是高姿态地说“学书法不过是玩玩而已,修身养性,赚不赚钱无所谓么”。
(小编作品)
很难找出一个比书法回报率更低的门类或行业了。
(小编作品)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书画品评其它文章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界专家待遇,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鹏既是编辑出版专家,又是
到底写字用什么样的毛笔,很多人一直都在迷茫,包括今天还有人在问我应该用什么毛笔写字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这么问:看你想写什么书体?写多大的字了?比如,现在写二王一路的小行书,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使用兼毫笔。所谓的兼毫,其实就是羊毫+狼毫(软毫+硬毫),有的
认识的书画家多了,经常听到有人感慨:为什么有的人画的很好,却没有市场,少人问津?反之,为什么有的人画的一般,却市场很大,画画就像在印钞票?其实很简单。书画家成功之路,没有任何秘密,只有两个条件,只要具备了就必然成名、成功。这两个条件是:第一、画的好;
“展览体”是一种什么样式的书法之“体”?它有何特点?让我们一起描述一下:尺幅必然要大;字数一定要多,即使写大字对联,落款也一定不能是穷款,字要多、要小、要密密麻麻;行草必然以二王为基调,至多杂以孙过庭、米芾及赵、董,连苏东坡、黄庭坚及前几年风行的王铎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上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河南张海的草隶开创了
为什么现在的书法越来越糟糕,就是因为当代绝大多数所谓书法“大家”自己都弄不好,硬生生的给带坏了。真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下面我举一个例子,各位就明白了!王羲之《闲者帖》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某当代大家临《闲者帖》就临成这个样子了临成这个样子,接下来他自
尉天池,安徽省砀山县人。中共党员,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60年9月起,在南京师范学校(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执教书法,1986年4月晋升为书法教授。曾任日本文部省1986年度特聘书法教授,执教于国立爱知教育大学书法系。1985年任硕士学位书法研究生导师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国学大师王国维与旧派学者沈曾植的交往与友情向来被传为佳话。王国维的名篇《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把沈曾植捧到了天上。连日本人铃木虎雄都说,王国维很少赞誉什么人,惟独对住在上海的沈曾植,“推许其学识既博且高”。可以这样说,沈曾植的文名
刘云泉,号鲶公。斋馆:锄园、朵庐。1943年农历5月11日辰时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洋溪镇。1960年至1969年就学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本科绘画系版画专业。1970年至1973年就职于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处。1973年至1981年任四川画报美术编辑。1981年至今在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从事组织工
笔者在浏览和计算近二十年内,在中国书法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书家,发现一个致命性问题: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竟然只有钟明善一个人,历任了一届的中书邪副主席。从这一点上说,钟明善先生应该是陕西书法界的骄傲。大家对钟明善先生的普遍认知是行草书好于隶书,理论知识强
问:我们谈到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谈到《兰亭序》,他们是了不起的书法家,又是作家,尤其苏东坡更是全才。《兰亭序》是文本内容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我们先不谈当代书法家的文学水平,先谈谈当代作家的书法。余秋雨:对当代作家,不能在书法水平上强求。原因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书法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沧浪书社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齐白石参加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纪念照(1946年摄)。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右五王临乙(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之一),左一宋步云二排右起:右一齐人,右二高庄,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右五王丙召三排右起:右一董希文。齐白石《致西哲先生札》释
何应辉,男,四川江津人,1946年6月出生,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主任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书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何应辉楷隶
就书法艺术而言,最能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并能最好表达艺术家个性的,莫过于草书。古人有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换言之,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个性。梁启超讲过:“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即如图画、雕刻、建筑,无不有
陈洪绶行草信札释文:弟甚苦奔驰,又甚苦主人奔驰。不唯笔墨不灵,即饮食亦无味。故每不敢赴人家之邀。或赴者,非象老与俱即树石可赏。今象老绝弟已甚,耦影泼墨,殊不畅怀。两日勉从老弟之约,亦少尽主人意也,况彦老只数扇二纸,何不发来了之。雨中无雨具,不得勉湿命
沃兴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工行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的重大展览并获奖。上海沃兴华书乃吃“杂粮”者:直取敦煌遗书、古碑刻、唐宋行书及今人赵冷月、东瀛日本书法等。其行草书现代造型意识极强,以西方现
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在瞬间完成的,在这瞬间里的一招一式要表现出技术、思想和意境。书法还是不可以重复的艺术,没有绝对一模一样的作品。书法的不可涂改性决定了书法的难度。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色彩为人类自身服务。我们在原始人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曾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涂染骨器、陶器等。古代先民们对色彩作出许多哲学的、伦理的思考,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及系统孙晓云:近几十年没有书法大师。来看看她的书法如何?
编者按:孙晓云是个极其认真的女人。作为国内少有的著名女性书法家,她对当下这个时代里的书法生存,有着属于自己的清醒认知。她习惯于在下笔的同时进行思考——即便放下笔来,走路、吃饭、坐车……思考从不停止。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书法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孙晓云三岁起便执笔习书,孜孜不倦五十余载。身为女书法家,孙晓云始终将“女红”作为书法艺术的境界,不懈追求,逐渐形成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的艺术风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她在全国书法展赛中屡屡获得大奖,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她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坚实的传统帖学功底与鲜明的个人书法面貌,成为当今书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孙晓云作品:《郑垧靖赞》)
★当下这个时代的书法,有什么值得也必须特别拿出来强调?
孙晓云:我觉得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是前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
第一是科技高度发达。书法在古代首先是实用的,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现在,别说毛笔,就连钢笔、圆珠笔这些硬笔都要淘汰了。将来可能会是一个无笔时代,所有文字都被键盘和按钮所替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来谈毛笔书写的问题,其实是特别奢侈的一件事。
第二是中西文化的碰撞。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像现在这样:历史不再单单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眼下时空之间的转换太迅速、太容易了。过去是我们这一代继承上一代,上一代又继承上上一代。文化也是这样,传承起来特别缓慢,手授口诀,一点一点下来。过去想了解一个事情也特别困难,去县城赶考还要走好几天的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任何事情,这些事情又跟我们自己的生存处境有着必然联系。我们不再仅仅关心和相信前人或周围人说过的东西,世界各地的变化都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信息,以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认识书法。
第三,过去所有的文人、所有的读书人,首先要过书法关,而且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进去,字如其人,非历代志士高人不能为也。书法是至高无上的。但我们现在有多少读书人、文人去干这个呢?只剩下很少的一些人。所以我们跟古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时空完全不一样。你非要用现代的意大利服装和古人服装做对比,没有可比性。书法以前是非志士高人不能为也,所有的科举考试首先是要会书法。现在呢?完全不是这个标准。现代考试要求年轻人会计算机、会外语、会开车,没有要求会书法。但如果是上小学、考初中、考大学乃至考公务员,要求过书法这一关的话,你看大家会不会去写字?但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以书写为尚了,科技发展太快,书写速度太慢。从衡量标准上看,古今根本不同,如果我们还在非常传统古老的条件下谈论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我就觉得完全不是在那个点上。时代已经起了根本性变化。
★对于书法这种非常古老的艺术来说,它面临的东西是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
孙晓云:对。书法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古老的,是一切的起源和基础。但说它是艺术,则不完全。中国的文化全都是从书法衍生开去的。现在书法失去了实用性,有人就把书法当成一门纯艺术来看。但是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里,“书法是艺术”的这个时期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当下、现代。之前,书法不是艺术,它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是人生存的必需。今人用艺术的概念去评价古人的书法,其实很不公平。
★对今人自己也不公平。
孙晓云:对。我想再次强调一个观点:书法首先是文字。书法作为书写的实用已渐消失,作为文字却是永存的。书法绝不能作为一门纯艺术存在。我们小时候,抄大字报、黑板报、写标语,都用毛笔。那时候书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实用。书法真正脱离实用,我看不过是近二十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一出生,是完全不用毛笔的,顶多用个钢笔、铅笔。
★说到实用啊艺术啊,书法和京剧好像老是被摆在一起说事。
孙晓云:没有任何可比性。京剧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一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撑死了就几百年。但书法有多少年?甲骨文就五千年了。对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不了解的人,才会把书法和京剧摆在一起说。
★对于书法和京剧,社会上一般说法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
孙晓云:书法的历史比京剧古老多了。它是中华文化之母,所有的东西都是从文字出来的。有文字,才有文学、思想、哲学、剧本、诗词、台词、歌词……过去的书写和认字是粘在一起的,同步进行的。现在被我们人为割裂开来了:把书写作为纯艺术,把认字作为纯认知。其实你在书写的同时会认字,认字的同时会书写,这才是书法的全部。
书法又是非常缓慢的一个形式,要写好必须付出多少年的功夫,古人都是“池水尽墨,退笔成冢”啊。这是王羲之说的。连这样的大家都这么说,何况一般人。但现在这个时代没条件了,时空转换太快,生活节奏太快,工作不需要我们“日书万字”,一个信息的获得和交流仅仅需要几秒钟。我们要客观地看这个问题,要分清客观条件的不同。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去奢谈书法的艺术问题,这个话题就显得特别无味儿。
★前段小学教育有“国学热”。还有私塾出现。这对书法传承有没有用?
孙晓云:当然有用。但还不是根本。这里必须强调书法的特性。我写了五十年书法,对此深有体会。书法要写好,必须从小写。书法是随着人的手部肌肉成长而成长的。成人后,手部肌肉已经不适合写字了,再练起来就会很困难。跟练钢琴一样。我女儿从小练了几年钢琴,现在即便她手再生疏,拿到谱子也能弹。但如果成年以后再学,就特别困难。我成年以后也学过钢琴,很多曲子都能弹下来。但是没用,两个月不弹就忘了。残酷啊,连肌肉都有记忆。练书法跟学钢琴是一模一样的。
要承认,人的器官是有记忆的。你从小喜欢吃这个菜,一辈子都喜欢。家乡在哪里,口腔肌肉随你的方言而形成,跟你一辈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是这个道理。这不是心理上的、靠毅力维持的东西,而是生理性的,长在你身上的。这就是文化的残酷性,不可逆性。
其实对于书法的传承来说,当下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让幼儿写字和认字同步。这是一个从根本抓起的方法。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写字和认字同步,只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断开了。短暂的这几十年,断开了。这样下去,书法肯定会消失。童年时候不练,长大以后再想练,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字写得怎么样?
★除写字认字同步外,中国的各种书法展览对书法有促进作用吗?
孙晓云:这是促进的一个方面。各种展览是成年人把书法作为一个纯艺术爱好的活动。但展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还在从小就必须做。现在研习书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爱好书法,业余时间喜欢写字,参加展览、办活动,属于基础性普及性的书法;再就是不仅仅把书法作为艺术,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深化。我觉得都需要,书法永远需要各个阶层的热爱。对小孩来说,最根本的还在认字、写字同步。文字不是业余爱好,不应该是选修课,而应该是必修课。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一批可称大师级的书法家。近几十年来,有谁能称大师?
孙晓云:大师的界定是什么?各个时代的大师界定都不一样,上世纪前半叶那些大师,第一个特征是:博学。严格来讲,大师首先是学者,文史哲无所不通,书法只是所有学问的一个分支。那时候的学问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综合性是大师的一个特点。第二,和同代人相比,有超常的记忆力和超前的理解力。大师们可以完成几代人才能做到的、我们借助于电脑才能做的事。而且成就一个大师需要几十年的积累,但现在的几十年里,时空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啊。所以不是说今人没有决心、没有智慧成为大师,而是这个时代没条件了。我们要做的是这个时代的事,后人说起来也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都做了些什么。你在这个时代再去做上世纪那些大师们做的事情,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没有时代可比性。唐代书法家哪个不会做诗?人人都会的前提下再出李白、杜甫。今天的诗人怎么去跟唐人比?我从来、也根本不会去想大师的问题,我只考虑现在能做什么。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您始终强调要去做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事情。
孙晓云: 多做当下时代需要你做的事情,不要满足于参加活动。作为专业书法家(其实过去没有专业书法这种说法的),要有对文化的敬重感和延续的责任感。我觉得书法必须提高到中国人素质的高度上看,而不仅是作为纯艺术看。我甚至觉得作为学校老师来讲,作为有孩子的家长来讲,这种责任感也很重要。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没了就没了。文化不能移植也不能遗传。科学又没有发达到一个芯片一装,你就会写字了。科技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科学和文化总是不同步。
★您这种认真劲儿怎么来的?哪来的这么多书法问题及相应的思考?
孙晓云:跟个性有关吧。黑格尔说:“我比别人的长处是,在一个问题面前,我比别人停留的时间要长。”我不能有一个让自己想不通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严格、残酷。而且是别人看不出来的残酷。很苦。但首先,你要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我接触书法也确实太早。在很多人还不不会拿笔的时候,我就已经很严肃地在那儿想问题了。从小就想,想了很多年。当你对书写熟练到毛笔像长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必然会有很多体会。体会多了以后还要珍视感受,去琢磨去研究去在乎,就会有问题。我在写《书法有法》的时候说过,我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困惑。提前想问题的快乐在于,一旦别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已经想通了。这个时候有发现的快乐。
★现在写字跟以前有不一样吗?
孙晓云: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胆小,也越来越不单纯,越来越无望。胆小其实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不单纯就是不完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比如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戒指,做出来了,大家要看。你就要想,这戒指放在一个什么盒子里比较合适?这个盒子要多大?盒子又要放在一个什么样子的房间里?房间朝南还是朝北?光线怎么样?安全怎么样?防潮怎么样?我现在很怕这样不断地去想问题。好比买一双袜子,又要配什么鞋子,什么裤子,什么大衣,什么发型……穿成这样,要坐在哪里呢?咖啡馆?又是什么样子的咖啡馆?一系列的……老是要做这种后期的工作。无望是指我越知道怎样是好就越难好了,标准越来越高,也就越达不到,越无望。
(孙晓云作品:骋怀)
啊,太完美主义了……
孙晓云:是啊。而且很多人看到戒指以后,问的问题已经跟戒指没有关系了。我很不愿意这样。但没办法,我已经被一双袜子所烦。而且啊,做了戒指以后,别人就认定你就是做戒指的了。你就要做很多一模一样的。这样就受很多限制。再要寻找那种单纯发现的快乐,我觉得很难了。
来源:说说书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华楹联报到底如何?看他们怎么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蓝建田:一眼就能看出“爹妈是谁”的书法才是好书法吗?
&&一眼就能看出“爹妈是谁”的书法才是好书法吗?
&&&&&&&&&&&&&&&&&&&&&&&
-----当下中国书协展赛评审标准异议
&&&&&&&&&&&&&&&&&&&&&&&&&&&&&&&&&&&&&&&&&&&&&&&&&&
&这几年中国书协在其主办的各类展赛中,所执行的一个重要评审标准,就是要看作品所呈现的师承关系,用一些评委的话,就是要一眼能看出,“爹妈是谁?”,是王羲之,孙过庭,米芾-----?抑或张旭,怀素,黄庭坚----?总之,一定要师出名门,血统纯正,否则视为杂种,野狐禅,立马枪毙没商量。对此笔者不以为然。
书法艺术无疑要继承传统。书以帖进,学习书法当从临摹古代经典碑帖开始,“察之尚精,拟之贵似”,通过精确临摹经典碑帖,熟练掌握,丰富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元素,使书法语言逐步规范化。并借此过程揣摩学习古人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这可以说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必经之路。在学习书法创作的初期,依傍于某一名家,集字创作,也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途径,无可厚非。
但是,临摹学习古人,只是书法艺术的第一步。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是通过作品抒发你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现自己的个性气质,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字。如果食古不化,溺于一家而不能自拔,终生都只做某经典名家书法的模仿秀,则不足道矣。吃什么拉出来还是什么,那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临什么,创还是什么,那是艺术创造力匮乏的表现。集字写作品,严格意义上说,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最多处于准创作阶段。模仿秀,在艺术创作上是低能的,起码不是很高端的艺术产品,优孟衣冠,古今笑谈。赵本山是艺术,你模仿赵本山,那算什么呢?常听一些画家朋友们说,你们书法界很奇怪,临摹好某个名家的字,拿来写一幅作品,都可以算是书法创作---言下不无鄙薄之意。
艺术需要传承,艺术更贵在创新!历览古往今来的那些书法名家大师,无不是消息多方,转益多师,融汇百家,自出新意,酿百花成蜜,卓然成一家面目而彪炳书史。古代书家如钟繇、王羲之、怀素,徐渭、张瑞图,金农----现代书家如康有为、鲁迅、谢无量,弘一法师、林散之、郑孝胥----事实上很难一眼看出他们的字出自哪家,爹妈是谁?而专注于学一家的,宋代的米友仁,尽管天资很高。又得父子传承之便,终因其书法全仿其父,“不免堕其家声”,难与大书家比肩。后人叹谓“此效父体而用力太过”。清末何绍基的行书享誉书坛,粉丝众多,模仿何绍基行书成一时风尚,大多数人都已淹没于书史而无闻,少数几人,小有成就,也是终难成大器。
在书法评审中,认爹妈,查血统,如果作为青少年书法展赛的重要标准似乎尚可,但作为展示国家级书法艺术创作最高水平展览的评审标准,也照此办理,似乎不宜!这样可能把当下书法创作引向无休无止的古典书法模仿秀,导致书法艺术越来越工艺化,创作活力日渐衰微,前景堪忧--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目前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急切地呼唤着创新意识,创造力。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生命个体,我们的产品理应和古人既有传承关系,又有明显的时代,个体生命特征,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去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创造力,书法艺术才能逐步赢得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否则,书法艺术可能越来越走向边缘化,成为一小群人躲在象牙塔里的清玩。
张瑞图书法
康有为书法
谢无量书法
林散之书法
郑孝胥书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萧娴先生书法师承给当下的思考
&&大凡谈及中华优秀文化就离不开传承一说,以宗教布道说到经史诸家,从书法绘画谈及戏曲杂艺,从武术流派延伸到中医制药等等诸事都能找到有序传承脉络,而这些脉络集几千年历史岁月汇集成了今天的华夏文明。&谈到书法传承今天就仅举现代大书家,我的本门师宗,金陵书坛四家之一萧娴先生师承造化说起。
&&谈萧娴先生无法绕过她的恩师,我们的康派碑学门宗师祖,近代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先生。康有为的时代是清末碑学书法大盛的时代,在“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十九世纪末期书学环境下,康有为极力推崇秦汉魏晋金文碑版书法之美学,并且在其鸿篇巨制《广艺舟双辑》里以理论导向波及海内外书坛。康有为先生早年为实现其改革腐败政治的抱负,于1890年8月在广州成立“长兴学社”聚徒讲学以培养新思想学子(后改名为“万木草堂”)。从他收第一个弟子陈千秋开始(梁启超为第二个弟子)至民国初年求学弟子之中,不乏有日后在艺术领域盛名者,如刘海粟、徐悲鸿、萧娴等,他们的书法风格皆有康氏一脉。康氏课业中书法就是其中一项学习。
(图一)康有为(年)祖师,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时拍摄
& &师宗萧娴,1902―1997,字稚秋,号蜕阁,贵阳人。幼师从父亲萧铁珊学书,精通诗文。由于父亲是“南社”社员,从小受其爱国主义教育。1911年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前,由于萧老当时不过9岁,起义前联络时成人走动容易暴露,她受其父指示做过联络传信的工作,也算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而书法第一次展露锋芒是在1914年广州成立的“大兴百货公司”大厦落成典礼时,12岁的萧娴写了一副丈二长对联“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联出自萧娴父亲萧铁珊)以祝贺。观者惊叹之余不免对其书法之恢宏感到疑惑,随即萧老又当众挥毫写下雄浑的“壮观”二字以服众,引起轰动,被誉为“粤海神童”。
& &1921年,萧老客居上海时,她临写的一副《散氏盘》无意中被同时也在上海的康有为看中,并赞诗一首“笄女萧娴写散盘(笄ji,发髻。汉民族15-20岁成人可嫁女子),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玷坛”,将萧娴比喻为王羲之启蒙老师卫烁卫夫人与元代书画家赵孟\夫人管道升(管道升也是当时名重一时的女书法家),可见对她的评价之高。由于萧铁珊于康有为交情之故,随即拜康氏为入室女弟子(据说收徒礼跪拜红地毯时刘海粟也在现场见证了,视为师兄)。至此萧老潜心随康有为学书不苟。
(图二)萧娴晚年
(图三)萧老与师兄刘海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后中间为齐白石弟子陈大羽先生),他们都以功成名就,作古西去,留在人间的艺术精品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 &由于萧娴师宗师承康有为师祖,当然书法以碑学为主要学习取向。故而书法风格与其师一脉相承,雄浑厚重,洒脱劲健。萧老一生喜临的碑帖就是“三石一盘”,何为“三石一盘”?先秦《石鼓文》、汉代隶书《石门颂》、魏碑《石门铭》为三石,一盘为西周著名青铜器铭文《散氏盘》是也,能学此书法金石气必跃然于纸间。其中《石门颂》气势开张苍茫而幽谷,《石门铭》奔放洒脱跌宕而率意,这些都为其书法特色提供了最具闪亮之风采。萧老最擅长擘bo窠ke大字,其结构稳健厚实而不失律动跳宕,用笔涩进顿挫而神完气足,当今书家能有几人比肩其气息哉?而魏碑摩崖刻石《石门铭》乃康有为先生对魏碑书法独为专宠之碑,做为学生的萧老,起始旨在师学老师的精华风采,不失为一种尊师重道,虔诚虚心处下的道家无我之心,为后来萧老潜心书学,博取众长奠定了牢实之根基。
(图四)萧老行书对联,似有康体又有己意。
(图五)萧老抗战期间在四川时临摹的《石门颂》册页
&&&萧老早期弟子之―王光明恩师。字照之,1947年生于南京。中国书协最早会员之一,南京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席、著名书法篆刻家、“南京印社”监事,1961年拜师授业于萧娴。而我是1997年授业于王老师的,这年年初萧老已然过世,故而我无缘拜叩师宗她老人家,视为终生憾事!在求师于王老师以后,我又陆续拜访过萧老生前更多弟子、学生,这些前辈们都对萧老的高尚情操和书学理念大为赞赏。恩师王光明老师曾经常提起萧老不以书家为尊,虚怀若谷认真学习古人师化自然。多次和我们谈到萧老淡漠名利,读书万卷、临池不辍。告诫我们只有多读书,越多越好,多社会实践,因为只有文化的提升和视角的广阔才可做到书法笔下有神。萧老也有说“不读书就没有内含的神韵,就没有书卷气,不能脱俗,难免匠气。陆放翁对其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法也同”,又说“读书、高尚情操、多样艺术爱好都是所谓书外功夫,都有赖于生活体验。张旭(唐朝书法家善写草书,与怀素并列)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书艺遂有长进。这是书家向生活汲取的范例。惟其据有知识,乃能发生联想汲取有成,不期然而然也”。由于萧老的的再传思想,我虽求学书法,但也热心抗战研究,特别是“南京保卫战”的历史寻研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也略有寸绩。所以在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做事,但做下来后发现,其实万事之理皆是可以触类旁通,互相促进。这就是应了萧老和王光明老师的话,读书与实践,从生活中找寻普世之道理,做经世致用事,历开阔之胸襟。
(图六)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采访我对抗战的研究.笔者做为抗战黄埔后人,做些民族大义的宣传工作也是应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向师祖治学不忘公心,我们所谈师承何以只是书法技艺的独一无二呢。
&&&今南京市文联秘书长、南京市书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杨康乐老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求学过萧老的学生之一。我因为与杨老师在江苏省文联书法考级基地培训的关系我们经常接触,所以也聆听过她对萧老的高度评价。她说萧老不但书法艺术精湛,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习萧老的高贵品质。这里举两个例子可说明慈祥的萧老是怎样为人处事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萧老的书法已经受到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推崇,某边防哨所战士是个书法爱好者,梦想得到萧老一副书法,但苦于囊中羞涩,一个月部队津贴才8元,就将省吃俭用积攒了很多年的100元拿出,写了封信表达欲求萧老墨宝,并将这百元夹在信中寄到当时在高楼门66号的南京市文联。刚好给在文联工作的杨老师收到就转给萧老,萧老看后语重心长地和杨老师说“字我写,钱不能收!人家才8块钱一个月津贴可能还要寄回家补贴家用,这一百元是对于他多么重要,我怎能收钱呢?”,就这样立刻写了一副书法交予杨老师,请代为转达一位慈祥老奶奶的心意。这样的对待一位素不相识的求字者,想想当下我们一些书画家真是不易所得。人们在物质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适可而止地追求物质没有错,而对于一个公众艺术家来说,艺德高尚是我国千古不变的衡量艺术家的一把尺子。
&&&萧老不但对物质追求清淡如烟,就是和晚辈在一起也是情意浓浓。1980年南京文联成立
后,文联每月要活动,但对于八十高龄的萧老来说,只要身体没病没事都是按时参加活动,即使有事没有如约参加都要请假在先。事后总是穿着朴素干净的灰布套装,挎着竹篮,里面放些自己家种得水果或是摘些栀子花、茉莉花带到文联和大家说说谈谈。如果看到哪位同志家里经济不好,她还会带些墨汁、宣纸送给人家,鼓励大家认真学习。杨康乐老师说“萧老生前,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对集体有亲爱之情。有展览必参加,有求必应毫无虚架子,她的精神使我永受终生,萧老的精神是无价的!”。何止是杨老师终生学习萧老的精神呢,我们后辈焉有不学之理?
&&&蒲利忠(字道之)是萧老另外一个入室弟子,按照辈分是我的师叔了。他对萧老众多的回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萧老的艺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萧老的艺术个性发展是以《石门颂》作为最高峰巅,但品味她的书法又是融北碑与南帖于一炉,遵循恩师康有为先生的厚重开张、雄强之风。传承和发展萧老有独到一面。比如萧老的《石门颂》线条和结构并没有那样忸怩作态,鼓努为力。而是静静之中弹着刚性,而不是刚性中张扬着刚气。行书中开张中又能读出静谧的泰然。字如其人何其像!读萧老,不读人而写其字,谬误!”。我问蒲师叔“如以萧老所临《石门颂》教授孩童,妥否?”,他说“为何不妥?萧老石门颂临本线条能得一二精神,基础牢矣”。我说“是的。即为本宗门人,我们学萧老如萧老学康有为,能得一二算是不错的了”,浦师叔同意我的观点。这让我想到萧老书论提及“世人皆知我行书中有康体,而自我感觉榜书类康师,小书往往依稀如乃父。投一师而笔下无影形,岂非徒托空名、空占门墙一席地乎?我亦主张多师多友,凡有一得、一长的都是我师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萧老朴实之语背后是她敬畏师友的谦虚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一生回味。
(图七)2015年部分弟子春节登门给王光明恩师(左二)请安拜年。左一为笔者。左三张培耘师兄,左四张吉庆师兄
&&&&&&(图八)在南京市文联与杨康乐老师
(图九)与浦利忠师叔在我静逸书法学馆工作室。
& &进入21世纪后,虽科技发展飞速,人民物质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随之而来的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事实也不可回避。在这快速而彰显个性的时代,当然也会影响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 &什么是传承?不外乎继承古人优秀传统吧。前文有述华夏文明皆有归属流派,况书法除外?当然不是。学王学欧、学颜学苏,学帖学碑都有师承。有的形成有序师承关系,有的自成一家(自娱自乐无传人属更多)。既然有师承流派,门中人就有义务和担当继承发扬师门风格,否则都自称艺术大家,都想开宗立派,而又无服众之胸怀和学识人品,自己的历史定位何在?一个能引领艺术开天辟地的人物是要具备历史环境的熏陶和培养,丧失了这些环境与土壤,又如何开出绚丽之花呢?今天我们的艺术土壤、社会环境能否再出像康有为、齐白石、黄宾虹、林散之、徐悲鸿、萧娴等大家我不能确定,但我们知道无根之树,何以立干呢?书法写得技艺精湛,不能代表作品就有广深的意蕴而远播未来,值得百年后乃至几百年后还能影响后世,如米开朗基罗、毕加索、如王羲之、欧阳询、苏轼、邓石如、吴昌硕等大师。100年前兴许尚有些国学大师,而当今的历史环境再出传统国学艺术大师将是凤毛麟角乃至没有,又怎能横空出世什么艺术大师呢?我的理解是,技术精湛不能等同于大师这个概念。&&&
&&&那么当下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定位,主流思想应该就是继承发扬古人的一切优良传统,其中迫切对于目前的社会浮躁心绪,更是要继承先贤的踏实做人,磊落做事的字外功夫。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能延续好书法传统的纯真就算功德无量了。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等芸芸众生何以与菩萨去比高下,但菩萨之胸怀、定力、忍耐倒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所以谈艺术创新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完全是笔下功夫,学识涵养,经世磨练,思想宏远这些做得不够,创新谈何容易。如果只顾自己心中的创新,自己笔下的创新,所创之新不能流传百世的,那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对自己生前自娱倒不失为很好的调剂,于代代传承正统文脉尚有很大差距!这是因为连对基本的传统文化都不能静心平气踏实学习,又怎能对先贤存有真正的敬畏之心呢?那些骨子里如果总是急切地想着怎样将“书法革命”,求变、求新、求追捧,标新立异中唯有自己面目不见师承关系,琢磨如何成名、成家、成大赛获奖者,最后就可名利双收。殊不知这样的名利双收,不过为急功近利的物质欲望于书画间实现而已,于传承、师承又有何干系?最无语地是那些嘴上淡漠名利的所谓艺术大师大家,心中物欲难止,真不如那些直接追求名利者来得坦率直白。所以当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致死都是被传承人而鲜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艺术价值而波及后世,信不信可以拿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一试。
&恩师王光明也经常和我们谈及“当今做好继承才是正道,我们虽是萧娴弟子、门人但继承她老人家的精神所在更是重要”。王老师碑学书法的厚重幽古,有出自萧娴师宗,仔细品味老师的甲骨文、金文大篆笔法里时时透着萧老的跌宕书风。而蒲利忠师叔的书法有着萧老的博厚朴拙,力扛千鼎的恢宏气象。诸位萧老弟子、门人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而不失师风,总之真正得道于“康萧精神”的前辈们,都是在默默师承他们的碑学传统及做人品德,为后世树立志学之圭臬。
(图十)王光明老师集甲骨文“马到成功”作品,该甲骨文结字灵巧,笔法时出萧老大篆《散氏盘》笔道。老师大篆笔法是我经常揣摩学习的范本。
(图十一)浦利忠师叔“无欲”横幅作品,碑学笔法跃然纸间,无不透着萧老书学遗风。
&&传承也不是死守老师而没有自己的心意,也不可能没有。孪生兄弟尚有差别何况师徒之间可能一样吗。萧老书法和康有为也有差别,王老师也和萧老不同。但不论如何侧重点不会左右摇摆,碑学理念是其根基。不论碑学、帖学只有互融互进才可有延续发展。萧老对碑帖继承有过精辟论述云“碑帖之争由来已久。我倾向于临碑读帖....。南既有碑,北岂无帖?况帖固有善本,碑亦有恶翻者。所以南海先生(康有为)暮年,深叹时光不足,否则先生将熔南帖北碑于一炉而铸之”,所以不是死守碑还是坚守帖,而是主流抓住不变,以外而内进行融汇发展。不能如浮萍一样,无根之艳。康有为虽有感叹天不假年,时光如梭,即使活到百岁毕竟碑学还是其本,帖为其表,感慨归感慨,事实归事实。如果没有主心骨的追求,这样漂浮游离于艺界,就是到老也无归属之感。
(图十二)康南海书法。结构紧结精神健硕,笔法率意果断方中见圆,时出飞白书以抒经世报国的雄阔心意。
(图十三)萧娴书法。萧老书法有康南海的开张率真,用墨更圆润滋厚,刚中见柔,气息醇厚。
(图十四)日拍摄于南京江浦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萧老书法真迹下。
(图十五)笔者作为外课书法老师执教南京中山小学校。此为对四年级小学生学生讲解书法三千多年历史对汉字结构演变的过程。
(图十六)笔者亲手辅导学生书写运笔。孩子们在通俗易懂的趣味中,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个人以为当今普及书法,首先就是要解读书法文化的历史来引起大家的兴趣,否则学书法素然寡味,起头无趣焉有施展。
(图十七)2013年在南京小营小学上书法课时情景
(图十八)笔者为成人学生课业师范汉隶《史晨碑》四条屏。
(图十九)笔者为学生课业效仿萧老《石门颂》书写的临摹习作
(图二十)笔者为武术届朋友书写的作品
(图二十一)笔者创办的静逸书法学馆学生――王思路同学扇面作品,这是他高中毕业时赠送班主任老师的留念礼物。学书法必要学以致用,书法才可以展现她历史的光辉,才可让自己和大众得到书法历史的熏染,成为真正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中国人。
(图二十二)静逸书法学馆十岁学生的行书七级考级合格作品
(图二十三)静逸书法学馆学生刘笑妍参赛作品
(图二十四)静逸书法学馆学生――盛然隶书作品(此作品为全国第二十届中小学生书画作品一等奖)局部
(图二十五)笔者在指导学生作品
(图二十六)书法文化传承的基础就在下一代不断延续。
(图二十七)我与本师门师承流序
&鄙人有幸做为康氏门人,萧老檐边,恩师膝下,如果我能做师承的薪火相传,那比起各前辈所做得成绩也不过是沧海半滴水而已,惟有努力继承碑学书法一脉,“康萧精神”才能发展而留芳百世,而不愧先贤在天之托!(完)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7-02-28 08:15
穿越兄,图片不显示,需要直接从电脑发送而不能转存!
&舒克?纵横自在?有拘无束
以真诚的批评呼唤真诚的艺术/用纯粹的心境寻考纯粹的文化
我在西祠:金陵影评人?文化三剑客?南京城市记忆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hukedy
发表于:17-02-28 08:45
最近西祠老是开玩笑,不是看不到图,就是不能发图片。家里电脑整个瘫痪。
发表于:17-02-28 19:52
纵横捭阖,笔风阵阵!!
观古今,思未来,游天下,交好友。
&&&&慢生活,细品味。寻找美,传播爱。
&&&&&&&从小处,传大义。爱金陵,漫步行。
&&&&&&&&&&邀好友,共版主。为梦想,见彩虹。
发表于:17-03-01 17:30
回复 第2楼 的 @舒克dy:
好的我试试。
回复 第2楼 的 @舒克dy:
确实是的。
发表于:17-03-01 17:53
回复 第2楼 的 @舒克dy:
发了,但有的上不了
发表于:17-03-02 03:06
回复 第6楼 的 @穿越正义:
现在看到图片了!重发辛苦!
&舒克?纵横自在?有拘无束
以真诚的批评呼唤真诚的艺术/用纯粹的心境寻考纯粹的文化
我在西祠:金陵影评人?文化三剑客?南京城市记忆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hukedy
发表于:17-03-02 03:10
&喜欢这字,以后也学者写写!
&舒克?纵横自在?有拘无束
以真诚的批评呼唤真诚的艺术/用纯粹的心境寻考纯粹的文化
我在西祠:金陵影评人?文化三剑客?南京城市记忆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hukedy
发表于:17-03-02 16:20
张兄好书法,传承有秩,从师高雅圣恩,了不得,让人肃然起敬!三拜!!!
迎接猴年猴孙
发表于:17-03-06 21:09
张老师师出名门,教书法法道自然。
南京城市记忆――年轮
发表于:17-07-31 03:48
您开书法班吗?
发表于:17-08-01 02:54
怎么联系您
发表于:17-08-02 14:49
回复 第11楼 的 @明明是_:
开。在常府街。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