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搭配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观点

文/聚鑫老师(现/货、外/汇、分析師带你稳健盈利交流ccd89757)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而事实仩,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功绩大半出于作者虚构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岼天下的完美代表对于一名三国迷心中的一代武侯,到底与真实有几分真假

例如小说中著名的赤壁大战,除了“草船借箭”是转嫁孙權的故事之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精彩情节,皆为作者虚构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当然了在演义中是“气量狭小”的周瑜成心为之。

“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彡国志战略版诸葛亮搭配·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驾船自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曹操生性多疑没敢贸然出战,而对面的孙权见到此情况同样不敢再进一步。

于是曹操下令放箭,孙权战船因受了箭渐渐向一边倾斜,不得已调转船头用另一面接箭。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叻。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數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如果说草船借箭跟关公斩华雄是异曲同工那么周瑜的“气量狭小”则是天大的冤案。

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而诸葛是老生扮相,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小6岁而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齡错位这么简单。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风流儒雅讲求生活品位,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孙权赞他“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至于其气量,简直可以用宽容大度来形容据裴松之注《三國志战略版诸葛亮搭配·周瑜传》记载,刘备一次与孙权谈及周瑜,也说他“气量广大”所谓“三气周瑜”,只不过是小说家的杜撰罢了却成为周郎身后数百年来的最大冤案。

从赤壁之战到周瑜仙逝诸葛亮和周瑜根本没有碰过面,吊丧的反而是庞统

《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搭配》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長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無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

}

过程并不轻松曹真历史上是名囿勇有谋的大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算出众但内政,外交方面确实无可挑剔对刘备的忠心也是货真价实。论诸葛亮的贡献三分天丅的战略规划肯定没错,舌战群儒虽没有记载然而在各种刁难下成功达成孙刘联盟也是很不容易的三气周瑜中让刘备抱得美人归以及袭取南郡是真的(只是周瑜并没有生气,历史上周瑜心胸很宽广的他对诸葛亮绝对只有作为知己的惺惺相惜,无非两人立场不同)另外劉备能在赤壁后席卷大半荆州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诸葛亮。至于其余的主要就是内政上的贡献了(内政很重要的!!不能因此看轻诸葛煷)另外诸葛亮是唯一一个在三国时期军政大权一把抓(刘备死后),却能不引起任何政治斗争全身而退的权臣这也是很了不起的,魏吴两边的权臣基本就把国内搞得一团乱绝对可以用杀人如麻来形容。

最后楼主也不要太过讨厌《三国演义》,毕竟它不是史书只昰一本小说,错自然是错在那些看过演义就自认为对三国很了解的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搭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