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能改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季节性缺水问题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248所
24小时更新:3768
总量:6715462
专题十四 考点39 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质检卷(C卷)
专题十四 考点39 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质检卷(C卷)
时间: 10:03:59
下载量:42次
大小:2.21M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362/363/364/365/366/36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你现在的位置:& > &
黄河哪个河段水电站最多
黄河哪个河段水电站最多
为跨流域调水提供良好的高水位,一举多得,水流急,改善河流季节性缺水问题,多峡谷是中上游河段的共同特征,既便于蓄能发电,也便于调节河流水量,还有工程节省黄河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在上游和中游河段----落差大,综合效益高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担负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
水电站工作时要发热,为了降温就需要冷却水。所以冷却水比一般河水温度要高。那么用过的冷却水在排到河里,...
水电站主要是靠落差转换水的重力势能发电,你所说的后一种方式实际是不成立的:水从上游流过来的加速度是源...
上游,地势适合建大型电厂跟流量也大的原因
一般而言,多国河流是指流经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 多国河流流经各沿岸国的各段,分别属于各沿岸国所有...黄河为何叫做母亲河? - 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
| 黄河为何叫做母亲河?
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
用户:pwbly
黄河为何叫做母亲河?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
最佳答案用户:冱涧朆早在远古时代,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先民的生活,斗争是中国领土,并茁壮成长。数千英里,在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有利的水文条件,先民们在这里定居。反映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天,商,周三代后,西汉,东汉,隋,唐,宋,和其他一些功能强大的统一王朝,它的核心沿黄河中下游地区;许多智慧的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科学,技术,发明,城市建设,文学和艺术的迹象也产自此处。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国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子和女儿,也就是常说,黄河是中国民族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的母亲河,其这里的意义。黄河水质有三个特点,水少沙多,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径流区分布不均,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第三,水和沙异源。黄河水和泥沙来源区。土壤侵蚀是造成液压,重力和风力,如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在中国历史上,人们认为黄河是一件幸事,但也认为这是一种诅咒。因此,中国的骄傲和痛苦在黄河有两个别名。其中,到现在为止的历史,在602中的信息的第一次。通过该地区的河流已经五大转变方向。现在黄河流经从最后在1897年的变化。黄河的黄色是由于河流泥沙造成的。在过去的几百年的淤泥沉积在河流流量在周围的农地上面。因此,洪水是居民的一个大问题。许多村庄被破坏的例子在历史上被洪水。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两岸的居民,他们都优势和劣势有很大的影响。但在任何情况下,黄河已长大了很多中国人,中国人,也被称为黄河“母亲河”。黄河,是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炎黄儿女的母亲河,中国文明绵延的树的根!常言道:“黄河富宁夏黄河流域优良的自然环境,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并广受好评。今天,然而,黄河有没有优雅的过去,”风席卷成一个贫瘠,缺水,洪涝灾害频发贫瘠的牧场的奶牛和羊“良田。其它答案用户:俺是会飞的猪黄河是中国民族的发源地。山西省芮城县沿江今天西方等待度猿人100万年前,蓝田猿人男人和三千万年前,150万年前的大荔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7万年前山西襄汾小村庄,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智人。,年前罚款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铁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石器时代,黄河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中心,黄河文明的发展拉开了序幕。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形成一般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两千多年之前和之后的经验。在此期间,广袤的土地在许多地方的文明,如在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代表的考古和文化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头河文化,嵩泽文化,良渚文化。在黄河流域敢情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在东北部,燕山文明的红山文化考古和文化的代表。各区域文明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学术界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后来一些文明中断,一些文明达到了最低点,只有黄河文明为主体,充满活力,吸收整合各种地区文明的本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相应的考古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黄帝,颛徐苦,汤尧,舜,海岱地区太昊少昊五帝时代,。据史料记载,他们的族群主要蓬勃发展的中间和黄河下游,生活和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的黄河。这时,无处不在的社会的国家,城堡,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手工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仪式。贫富鸿沟,农产品类,艺术和文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当黄河文明形成的年代可以称为混合的国家,文明,它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初始阶段。黄河文明的发展时期是升华阶段。从商,周时代。当黄河文明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区中原地区的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在一般情况下,河洛地区包括黄河与洛河路口内的角洲角洲以外,与北岸的黄河津南和河南北部。罗文化圈向西可以插入折向东可以到达鱼洞。在河洛文化圈,不仅含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同时也的商周时代国的。属于王朝性质韵登封王城岗原八角古城遗址,偃师市地址的新密码城寨,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洹北商城陕西考古发现发现在洛阳西周,东周文物的首都,商,周韵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延续两千多年的王文化的核心是黄河文明的载体。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从父亲到孩子的家天下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相当完整的礼制,有一个相当标准的文本,科技,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的快速著名的地标青铜文化的发展。出现在周围的河洛文化,吴和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河北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流,吸收,融合,注入了活力,以河洛文化,历史的舞台上更加活跃。在此期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哲学“周易”不朽的书书。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中国千百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河洛地区的著名学校一起涌向社会,创造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黄河文明,河洛文化丰富的内容,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文明的光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迎头赶上,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时间,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兴盛时期的黄河文明,到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在秦汉的心脏。帝国的文化,以促进国家的科学和文化迈进。秦始皇废封建,立县,车同轨,文字,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建立进一步规范,完善和促进物质文明。儒家,道家和其他理论的秦朝,历代都被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办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已被后来的学者奉为经典。科学之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最早的御学院的最高机构,位于东汉的首都洛阳,学生达到高达30多万人次,魏晋以后,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的,有已被许多杰出人物。占星日历,农学,医学,地球科学,水,机械,建筑,冶金,陶瓷,酿酒,纺织,造纸,活字印刷术,科学和技术,创造了一个奇迹的历史,汉赋,唐诗,宋词,书法,绘画,雕塑,等攀上高峰的艺术和文化,众多的住宿来各种历史书籍,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千古王兆星记录。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开始在西安,东汉至隋唐开始在洛阳,西安,洛阳是与国外,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因此,贸易,中国的汉,唐的历史,是著名的文明世界。这充分表明,黄河文明的发展确实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繁荣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实际上是河洛文化的范围内。中国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中原大地,黄河文明的心脏在河洛文化圈的中心。河洛文化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国文化的连续。黄河文明的五帝国家的时代,黄帝颛顼有一只熊,皇家山,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发展黄河文明的夏,商,周时代,夏Douyang的王国市,宗族,适当的迅老丘,业务博傲相,殷,周都风高,罗衣;帝国的黄河文明的兴盛时期,西汉至北宋一直在西安,首都洛阳和开封。资本河洛文化圈资本的数千多年历史,文化资本的影响很大。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棵大树根深蒂固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以及在该地区的许多文明源。第一次出现在这里的国家,文明的起源近年来确定的四个关键临汾陶寺郑州古城寨,新村和王城岗,在这里,太,“清明上河图”,“洛书”的中国文化,一个项目开工中国元守则之间的重要环节,被称为传统文化之源“易经”,在这里也产生了。历史种种原因,中原人口的大量转移到四方,甚至海外撤退。据姓氏专家研究的100大姓中超过70姓祖根或徐祖根在中原元。尤其是海外中国以外撤退,自称是“罗浪来根,河洛拜祖的圣地文化之根和姓氏根。三,统一思想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基因。吸收能力包融,开放,有凝聚力的民族认同,河洛文化的充分体现,但最突出的是全国统一的基因从部落王国数千多年的帝国,它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反对分裂,作出了不懈的斗争,并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个传统现在已经成为整个中国民族坚如磐石的和灵魂的凝聚力,因此,我们认为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其它答案用户:Green20隐喻,提高几代人的数量其它答案用户:a黄河是象征了中华民族的摇篮,被称为母亲河其它答案用户:丨卩丶誮訫丨自古以来,人们都生活在那里,后来在三国时期开始向南拉,所以`` ```其它答案用户:灰色夜雨以为他培育其它答案用户:xuerz因为他是我们的祖先发源地
& 2012 - 2018第一章、不要让母亲河只出现在梦中1
河流是什么?哲学家说,生命最普遍的含义是存在和消亡,一种自然本体只要具有存在和消亡的过程,都应是具有生命的。所不同的,只是生命的层次与存在方式互有差异。而河流完全符合这种自然本体性,因此我们认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一条河流的形成,大都经历过板块构造运动、沟谷侵蚀、水系发育、河床调整等历史时期。尽管每条河流的地质条件和外在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以下共同的生命特征:河流有源头、有干、支流、湿地、连通湖泊、河口尾闾组成的庞大水系。它们一路接溪纳流,奔腾跌宕,最终或融身海洋,或潜入内陆,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态。在构成河流生命的基本要素中,流量与流速代表了河流生命的规模和强度,洪水与洪峰是河流生命的高潮与能量顶峰,水质标志着河流生命的内在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无数的河川溪流才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活力。它们昼夜不停地腾挪搬运,以巨大的力量维持了生态系统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河流所经之处,生灵跳跃,万物丰茂,一片生机。千万年来,河流是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的依托。人类童年的第一行脚印,即印迹于河流岸边。先人通过对河流特征的感知,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人类由此进入文明之门。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分别产生于黄河、尼罗河、印度河以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岸。河流文化生命是一种催生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受河流百折不挠、交融汇流等自然形态的精神塑造,使得纷争不已、相互隔膜的部落族群,获得标志性的文化认同,最终演化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河流文化生命具有很强的传承功能。世界上所有的大河在孕育人类文明的同时,都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河流文化生命史。它们或是记录治国安邦方策,演绎哲学思想;或是标量科技发展水平,鉴戒历史演进规律,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成为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宝库。河流文化还蕴含着深邃的美学价值。河流景观奔腾不息,声色鲜明,极具运动性和个性化的特质,激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从而产生了河流美学。历史地看,河流的兴衰与文明的兴衰并行。一度辉煌的巴比伦文明后来成为“陨落的空中花园”,美洲玛雅文化给后人留下一堆难以破解的神秘废墟,中国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国悄然消亡在滚滚大漠……这一幕幕文明没落的悲剧,无不是由于河流断绝、水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它们像沉重的历史警钟声在悠悠时空中回荡。河流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附并崇拜河流,人们“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被动地依附于自然。每逢水旱灾害,不得不乞灵上天恩典,把河流尊奉为神灵顶礼膜拜。这一时期,人与河流处于一种原始的不自觉的和谐状态。那么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初步开发利用河流,但仍主张敬畏河流。随着青铜器、铁器的相继使用,人类开始有条件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对河流洪水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由于此时人类改变河流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仍然认为河流对人具有主宰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河流的生态平衡。只有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控制河流,对河流实行掠夺式开发。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基本上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来控制、改造和驾驭自然过程,在意识形态上,“人定胜天”思想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规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从河流中获取财富谋求社会进步的欲望。用水需求急剧增加,众多水利工程的兴起,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河流,对河流形态、资源能力、运动规律以及河水品质产生了巨大影响。河道断流,河床萎缩,湖泊干枯,尾阊消失,水质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导致了河流生态的空前危机。当前,面对哺育了人类文明的河流,我们理应意识到给予河流以道德的关怀,理应做到对河流权利的尊重:河流的完整性权利,河流的连续性权利,河流的清洁性权利,河流奔腾的权利。上述四种权利是保证河流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完全可以这样说,毁灭河流就是毁灭文明,就是毁灭人类自己。河流所承受的污染日,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的世纪水资源委员会”总结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的水质欠佳。世界多半河流的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日渐加重。该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了调查,其中有6条水质极差。中国的黄河1997年枯竭达226天。流入中亚咸海的锡尔河、阿姆河的河水流量减少到了原来的1/4,成海的水位在过去30年间下降了16米;周围环境严重被污染,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儿童死亡率为独联体国家之冠。美国的科罗拉多河被用来灌溉150万公顷的农田。其受农业垃圾的污染严重,昔日绿色覆盖的下游,如今变成了盐碱沼泽。此外,印度的恒河、墨西哥的莱尔马河也被评为最不卫生的河流。在25条大河当中,只有南美的亚马逊河、印度支那半岛的湄公河和北美的圣劳伦斯河被评为“健康”河流。造成这些大江大河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用水、污水排入和森林乱砍滥伐致使植被遭破坏。报告指出,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控制,到2025年因缺水和干旱,将有2500万人成为世界环境难民。中国的河流有流域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5万多条。以及众多湖泊。最重要的河流有7条,即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长江干流长6300公里,其长度排世界第三,其年水量长江亦排世界第三位,每年入海水量9755亿吨。据统计,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3,其中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沿江500多座城市的饮用水供给已经受到威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董哲仁日前撰文指出,河流污染严重威胁着中国河流的健康,治污应是中国现阶段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2002年,中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监测断面证明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南地区被调查的二百多个湖泊中,有80%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是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目前,上述大部分的河流健康情况不仅不尽如人意,水质的恶化趋势由于没有得到及时遏制,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来自2006年的媒体报道,三峡库区多条支流已经是不能饮用的5类水质。其中库区蓄水前,山青水秀的小三峡深处的大昌古镇破天荒竟然也出现了水污染。那里的农民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不得了了,大宁河的水都不干净了。镇上干部办公现在都开始喝矿泉水了!还有长江中段的洞庭湖水面逐年缩小,2006年下半年,不仅洞庭湖还有鄱阳湖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水位。大片大片龟裂的河床和枯死的鱼苗让人好不心痛!淮河更加令人心忧。淮河处于中国温热干湿气候过渡带,历来旱涝交替,非常难治。800年前黄河夺淮已经给淮河造成了难治的硬伤。而流域内这些年经济发展又使淮河水质污染。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治污,但收效不大。现在每年向淮河排泄污水远远超出淮河水环境承受力,不仅40%的饮用水源遭到污染,鱼类在相当长的江段已经灭绝。海河的健康恶化状况则远远高于其他流域。本来水资源就先天不足,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7,再加上层层截地表水,处处打井抽地下水,现在海河流域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必污”。地下水累计亏损数百亿立方米,海河盼水又怕水(污水),海河已失去了江河的正常功能,但它却承载着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晋东、豫北、鲁北约1.5亿人和全国13%的GDP。海河的生命未来已经难以继续了。还有近年来经济迅速崛起的太湖流域。有专家说,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太湖水质为代价的。目前太湖虽然可以从长江抽水补淡,但流域内仅有1/3的污水得到处理。由于流域污水和径流量之比为1:3.3,即使流域内污水都得到处理达标排放,仍然超过太湖水环境的承载力,所以,节水减污是保护的前提,依靠增加调水的方式改善水环境是有条件的,成本代价很大。珠江委主任岳中明刚刚上任就面临广东大旱、海水倒灌土壤盐化的问题——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也遇到了淡水危机。岳中明千里迢迢到处奔走,只为从广西调水,以淡压盐。应急调水结束后,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珠江按其水量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第15位,年人均水平4000多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用水的两倍,海河流域的16倍。谁会相信有水荒。最近看到一份资料,广州、深圳等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都在2000mm左右,但同样产生用水危机,专家预测,把东江水分光也无法满足这些城市的需求。吃光东江水,东江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另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2005年对全市水环境进行的普查,在被监测的78条有水河流中,水质不达标的有56条,占72%,并有147条(段)的水质属于最差的劣五类水,其长度达838公里。全市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有机污染。凉水河、北运河等下游河道污染严重,河水发黑、气味发臭。分析上述江河湖泊的生态和水危机,除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污染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无序的拦河建坝发电,把流动的生机勃勃的河流湖泊切割成不能流动的死水,极大降低了江河自身净化能力。地球上的水及其作用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包含了大量的水分。动物体内的水分大约是70%。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拥有生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球存在大量的水域,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特殊。水的分子式是H2O,它的分子式结构很特殊,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不在同一条线上,形成三角排列。气态水分子相互独立,固态水分子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序的点阵结构,流体的水分子仍然保持冰晶水分子的结构。水是液体比重比固体比重大的少数物质之一。“水也是地球上最普遍的溶剂。它溶解矿物盐,保证植物和微生物获得营养物质”。据日本人研究,水甚至还具有感觉和判断的性能。把水装进瓶中,把写有中文、日文、英文、德文的“谢谢”的字条给它看,它都能形成非常漂亮的晶体。相反,把“混蛋”的字条给它看,它根本就无法形成晶体。地球上和地球表面附近的总水量,据科学估计约是15亿立方公里。其中97%是海水,计13.5亿立方公里。淡水为3700万立方公里,其中76%是极地冰雪和冰川,13%为800~4000米以下的地下水,10%为浅于800米的地下水,0.33%为湖水,0.18%为土壤水,大气中的水分为0.036%,河水仅占0.004%。水在自然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除了降雨、河水的流动等可见的水分运动之外,对于生物、生态圈来说,最具有意义的是自然界的水循环。降雨、河水流动都只是水循环的一部分。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降水、蒸发、截流、蒸腾、入渗、滞留、坡面流、壤中流以及径流等复杂过程”。水从海洋和陆地上被蒸发变成大气,是蒸发过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抬升和带走,变成降雨又降落到海洋和陆地上,是降水过程。降水被植物吸收或蒸腾,是截流和蒸腾过程。水沿着地面流动是壤中流过程,在土层内顺坡向流动是坡面流过程,进入河流是径流过程,渗入地下是入渗过程。水停留在地表凹陷地方为滞留过程,滞留的水或者被蒸发,或者变成径流。被截流和蒸腾的水分以及地表径流大部分会通过蒸发返回到大气中。入渗的水渗流到地壳较深的地方为渗流过程,积为地下水。“地下水又成为泉水或渗入河流中,河水最后流入海洋并再次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中,这样就完成了水分循环。”“水在循环中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些路径贯穿着环绕地球的整个水圈,它向上伸展到大气层15公里处,向下平均达到地壳1公里深处。水分循环由许多过程组成往复进行无始无终。”水循环中有两个要素十分重要。第一是蒸发。没有蒸发,也,就没有水循环。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哲学的“通气”理论包括了水气的蒸发;“通气”即气(包括水汽)的循环。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径流,即河流的水量。“径流在水分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径流循环可以看成是水分循环的一部分,它相当于陆地上降水和以后降水通过河道排泄或蒸发损失之间的那个阶段。”“自然界最强烈的水交换为大气水和河川径流,河水的更新期为12~20天。河川径流中每年也包括了12500立方公里的地下水交换。”蒸发和径流虽然在总水量中的比例不大,但因为其周期短,大致是七天一个周期,全年有52个周期。这样算下来,一年中的水循环量并不少。全年降水量是任何给定时间的水汽的39倍,陆地上空气中水分的27倍。关键是,人类生存所需要要的水,完全是靠水循环带来的。我们常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其实,即使有水,如果水都处于静止状态不形成循环,同样也是没有生命的。河流其生态作用什么是河流?河流通常指被堤岸限制在通道里的流水,或者说是沿地表槽状洼地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流动的水。“现在则把多通道的、间歇性的和暂时有流水的通道以及实际上没有堤岸的通道都称之为河流。”这个定义并不完善。应该把河流放在河流水系的背景下理解。水、流动性、河道(河床和河槽)是构成河流的三大要素;此外,河流还应包括组成其水系的河源、干流、支流、湖泊、湿地、尾闾等。河流至少由两个支流汇合而成,形成主流,汇入大海。河流的支流和主流共同构成一个水系。比如,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大部)的河流则属于黄河水系。泾河、渭河、东平湖等构成黄河水系。黄河下游由于高出地面很多,所以,河南中部的颍河、沙河等,都属于淮河水系。河南西南部南阳各县属汉江、长江水系。河流从水流的时间性来看,可以分为季节河和常年河。季节河只在雨季有水,常年河则四季常流。根据河流是不是汇入大海则又分为内陆河和外流河。河流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河流有改造地貌的作用。流动的河水对于河床有下切作用,对于两侧河槽有侧蚀作用。河流的下切和侧蚀对于河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黄河在晋陕大峡谷的河道就是下切作用形成的。河水对两岸河槽的侧蚀则构成了防洪的挑战。其次,河流具有物质搬运功能。悬浮在河水中的不溶物质被河水运送到大海中。河流运送物质到大海的能力是海水冲刷海岸能力的100倍以上。黄河每年输送到渤海的泥沙平均达16亿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送的泥沙则达到29亿吨。河流在输送泥沙的过程中,由于水量变小水流变缓,会在河道中形成沙洲、沙坝、河流阶地、河漫滩、冲积扇,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等地貌景观。对黄河而言,泥沙的淤积是造成河床每年抬高、形成“地上河”的根本原因。河流阶地是河两侧沿河延伸的台地。台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经河水下切形成河道后遗留下来的原有河谷或被河水切割剩下的老河滩;一是河水在河两侧长期积累冲积物堆积形成。河流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可以从三方面理解这一作用。首先,河流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水循环则是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河流自身也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河水、湖泊、湿地中生存着各种植物、动物,有不少是珍稀物种,如中国长江的白鳍豚、娃娃鱼等,共同构成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除了生态作用外,河流还具有防洪、抗旱、交通、发电、灌溉、水产、排泄等各项功能,这些不属于本书的内容,不赘述。河流是不是有物理生命或自然生命?从生命的家族类似性特征来看,河流能够存在,也会消失,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河流的消失就是河流的死亡。历史上死亡的河流很多,如中国西北部的孔雀河等。历史上不少文明是建立在荒漠地区的,河流湖泊对于这个文明具有决定生死的意义。河流死亡后,文明也消亡了,令人痛惜。河流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它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等诸多特征,河流也具有自我保存的内在目的性特点。这些生命概念的家族类似性特点都促使我们承认河流是有生命的。关于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谈到江淮河济四渎时说:“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论语》中子贡在谈到对于殷纣王的评价时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与孔门的态度相反,老子主张无为、守柔处下,所以主张居于下流。河流有一个由支流、湖泊、沼泽、湿地、滩涂、沙洲、尾闾等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丰水年份时,河流会把水分布到沿途的湖泊、湿地;歉年水小时,水则主要在干流流动,河流会减少向湖泊、湿地的输水量,以维持自身的存在。水过大时,河流通过漫滩、洪水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河流的自我复制能力可以以黄河为例得到说明。历史上,黄河下游段曾经在淮河、海河之间的整个华北平原摆动。当黄河把一个地区淤积成为平原,使这个地区不再适合行水或行洪时,河水便会自动寻找低洼地区作为奔向尾闾的通道,这样就复制出一条新的河段。当这个河段又因淤积而不能行水时,河水会寻找新的河道。据科学家推算,大约7400年以前,海水西侵,中国东部的海岸线在今北京—石家庄—邯郸—安阳西—开封东一带,泰山原来是海中的一个岛屿。4200年前,海岸线退到通州、保定、德州、济南一带。经过黄河几千年的输沙造地,形成了今天的华北平原。黄河作为母亲河,她的含义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对于黄河的输沙造地能力,我们决不能低估。蒲津渡曾经是唐代五大著名渡口之一,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境内。“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蒲津渡名贯古今。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文物工作者在距地面40米处,发掘出了唐代蒲津渡遗址。也就是说,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今天的黄河在地下40米处奔涌。不到1300年的时间内,黄河造出了40米高的陆地。根据这种情况推断,黄河塑造出华北平原并不是不可能的。作为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环节,河流发挥着维持地球水平衡的重要作用。前文对水循环的论述表明了这一点。河流的水平衡作用不仅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也使它自身同时成为生态环境整体的一个完善的部分,在维持整体的同时达到自我持存的目的。河流的这种倾向于维持自身存在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目的。什么是河流的死亡?河水枯竭,河道干涸,是河流自然生命死亡的最典型的表现。如果干涸的河道被填埋掉,那么,河流的历史存在都无法得到肯定了。改变了自然,其实也就是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水枯竭仅仅是河流死亡的极端状态,此外,河流还有许多死亡的状态。如,河流水量减少成为季节河、内陆河,就可以视为河流死亡的一种形式。又如,河水严重污染,浓黑的河水,泛着白沫,散发着刺鼻的异昧,水游生物灭绝,沿岸树木大量枯萎死亡,沿途大量居民因为水源受污染而发生各种癌症以及匪夷所思的疾病,不治身亡,这样的河流,水虽然还流着,其实已经死亡。这样的河流,是绝不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根据,不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并成为人类灵感的源泉的。确立河流的自然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我们从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对于河流采取一体化的态度,从维持河流自身的生命出发对待河流。这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对河流作出的“本体论承诺”。对于河流的本体承诺包括使河流保有一定的水量、维持一定的水质,使河流处于健康生命状态。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的“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口号。在此,我们呼吁把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的“河流学”,以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河流的价值河流有没有价值?视我们对价值如何定义而定。价值起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o李嘉图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种思想在欧洲文化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形成劳动、劳作、工作、创造,引而申之,教养、文化等才有价值的观念。黑格尔、马克思、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等人都承认这一观点。纯粹自然物没有价值,只有精神的创造才有价值。“价值”是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李凯尔特的一个方法论概念。他用“价值”区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认为“只有借助于价值的观点,才能从文化事件和自然的研究方面把文化事件和自然区别开来”;“历史的、个别化的方法标志为与价值联系的方法,反之,自然科学是一种对规律的或普遍概念的联系进行的研究,它不研究文化价值,也不研究它的对象和文化的价值关系”。由此推断,河流作为自然存在物,当然是没有价值的。然而,这种观点在今天显得十分褊狭。它的出发点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即只有人才是价值的根源。可是,如果我们看看地球演化史就会发现,地球至少存在45亿年以上,而人类的出现,至多不超过350万年。仅仅用人类的创造作为价值之源,尽管肯定了人在宇宙演化中的意义和地位,其目光短线和狭隘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包含着启蒙的傲慢。其次,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论是只有对人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而所谓对人有用,也不过是当下的经验实用,更是荒谬的。我们认为,在价值问题上应该回到存在物本身。我们把价值定义为某物的存在对于它自身、它所处的环境以及对于人类的意义。我们把价值分为自然价值论和创造价值论两部分。自然价值论是物本身的价值,是其内在价值;它对于人的价值也是它的自然价值的引申,但不是最根本的部分,因为即使没有人,这些价值仍然是存在的。劳动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包含有明确的为人的目的,劳动创造物所包含的价值当然也是可以肯定的。由此出发,我们认为,河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认识不到河流的这些价值,不仅在理论上对于河流的认识陷入片面,也会在实践上给自然、人类文明带来不良影响甚至灾难。这也是我们肯定河流的价值的意义所在。河流具有存在价值。也就是说,河流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它维持自身存在的内在目的性价值;一是它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生命的一部分,维持整体的存在,完成自然界水循环以及其他我们目前还有不知道的自然功能所具有的价值。河流的存在价值是它的客观价值,也是它的内在价值。在谈到内在价值的时候,不少哲学家往往认为,只有具有内在目的的生命的存在物才有价值,具体言之,即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这是把生命还原为人的生命的本质主义观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其实,按照我们关于生命的家族类似观点来看,所有动物、植物,包括非生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目的性。除了人之外的其他动物具有生命的自我保持的内在目的性,根本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问题。植物也有自我保存和生长的内在目的性。在密林深处,树木都长得十分挺拔和高大,为的是获得更为充足的阳光。因为植物的营养很大部分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树木的底部都不长树枝,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几乎吸收不到任何阳光。不少树木,如果它一边的其他林木过于茂密,很难吸收到阳光,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树枝几乎都长到另一边,这并不是因为它在遗传学上只能往一边长,而是适应后天的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这表明它能够对后天环境作出合适的反应。植物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如果把树木砍断一部分,树木不会把体液流完死亡,而是流出一部分后自我愈合伤口,重新生长。植物都是有感知的。感光自然不必说,甚至也具有喜、怒、哀、乐、疼痛以至于同情心。据科学家试验,植物对于小虾放到热水中被煮会作出反应。又如,让6个人进入放有两株植物的房间,其中一个人掐断一株植物后6个人都出去,把未被掐断的植物叶子和传感器连起来后6个人再依次进来。5个没有掐断植物的人进来时,植物都没有异常反应。当第六个人进来时,这株未被掐断的植物会作出强烈的反应。这表明,植物具有认识、判断、同情和厌恶的能力。关于河流的内在价值,我们可以吸收罗尔斯顿三关于价值的说明。罗尔斯顿三认为,自然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的价值、矛盾斗争价值、宗教象征价值等等。这些我们认为也都可以运用到河流上。如前所述,河流具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河流的自我持存的内在目的性。这种内在目的性在维持自身的存在的同时,也维持了大气水环境的平衡,二者形成一个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河流具有生态价值。河流本身就是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成着自己处于生态圈中所担负的生态任务。河流又为生长于水环境中的生物提供了家园,自身形成一个生态体系,这正是河流的生态价值所在。水生物作为生物的一部分,对于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类产生以后,河流在与人的关系中,还有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价值,如饮用、灌溉、运输、动力等方面,这是河流对于人类的工具性价值。不过,河流的存在要远远早于人类,河流显然不是为了给人类利用而存在的,即使在河流没有进入人类的视野,没有与人发生联系,不具备工具价值,甚至在没有人类之前的纯自然状态下,河流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河流的工具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人类历史上看,四大文明都发源于河流文明孕育于河流,这是河流对于人类的绝大意义的价值。考古发掘表明,蓝田猿人、北京人、周口店人等原始人群,最初都生活在河流的附近,靠近河流给他们提供了用水、捕鱼、交通的便利。中国古代文明的类型可以称为“台地文明”,与埃及尼罗河文明形态不尽相同。尼罗河定期泛滥,给两岸土地带来了丰富的养分,带来了农业的丰收。古代埃及文明就建立在这种自然的恩赐之上。位于西安郊区的半坡文化遗址就处在渭河台地上。“半坡村遗址靠着白鹿原,濒着浐河的东岸。在原与河之间是一片肥沃的台地。古代的遗址就是建立在这个台地的中间。遗址的位置距离泸河东岸约八百公尺,所在的台地高出河床约九公尺。像这样的遗址正符合当时一般村落的情况。既在河流旁边,又可不受河水暴涨的淹没。”马家窑文化位于洮河西岸;大汶口文化位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南,大汶口河贯穿而过。1964年在郑州发现大河村遗址,包括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位于黄河岸边;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靠近武原河。这些都具有台地文明的特点。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灌溉之便。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利用水和灌溉。1973年、1977年,在余姚县罗江乡河姆渡东北发现了河姆渡文化遗址,有制陶业、制作精美的骨器、榫卯结构的木构件、大堆的稻谷。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用水种植水稻。战国时期,韩国为了防止秦国入侵,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游说,为秦国修郑国渠。秦国发现了韩国的阴谋,要杀郑国。郑国说,渠如果修成,诚为秦国之利。秦国完成这项工程后,得到灌溉之便,增加良田数百万公顷,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史记》还记载了许多水利工程,如西门豹治邺引漳河水,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等。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尤其值得大书特书,它的特点是无坝引水、自流灌溉。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首先是顺应岷江的水势,由“鱼嘴”将岷江分成内外江,四六分水。平时内江分60%的水灌溉,遇到超过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时,则外江分60%的水排洪。其次是在堤内筑“飞沙堰”,内江洪水达到百年一遇时,则向外江分洪75%以上,确保成都平原安全。飞沙堰还具有阻挡泥沙进入灌区的作用。一旦水势过猛,“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决,确保泄洪。“宝瓶口”是凿玉垒山而成的引水口,长80米,宽20米,高40米。据测,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所引水量不超过700立方米每秒。“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都江堰修建成后,川西平原从此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实现了防洪、灌溉、城市用水多项功能,是一个多元水利工程。但和现代水利工程根本不同的是,它没有破坏自然本身,没有给自然带来损害,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然。都江堰正因为是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水利工程,所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民到今而受其赐”。现代许多水利工程由于是从主客对立的征服自然的思维出发的,没有考虑自然本身的要求,所以在发挥一定的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端,如大坝对于航运的阻碍;甚至还带来了不少危害,如造成生态危机。不少工程,在修建的同时就注定了它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会被拆除。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出于恢复环境的考虑,开始拆除大坝。这表明了大坝思维的局限性。河流为人类提供了交通通道。水系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在于,它作为天然的交通通道,把人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地送往主流河道所在的城市或上游目的地,这样,一个水系往往构成一个文化圈。比如,春秋时期,南阳出身的范蠡从白河顺流而下进入长江,最后来到越国,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恢复国土并成为春秋一霸。近代以来广东、湖南等地出了不少革命家。广东地处南部边疆,珠江汇入南海、太平洋,孙中山等人出海留洋学习了西方先进文明,回国革命。毛泽东等人则是沿江北上,来到长江,来到黄河,来到北京。在现代文明中,由于河道交通让位于公路、铁路、航空等,尤其是由于水系文化时代口耳相传的信息传播方式让位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样化手段,水系在构成文化方面的作用已经比以前大大减小,但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开发水力发电也是河流的一项价值。不过,如前所述,由于大坝对于生态的破坏日渐严重,拦河发电的做法已经受到质疑。河流具有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从人类生存的需要层次上看,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审美的产生,是人类精神自由的最高表现。衡量一个文明的水平的高低,除了其物质成果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方面的成果。没有精神生活的民族,无论其物质成就有多么高,都不符合人类文明的理想状态。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也很难建立起高度的物质文明。河流很早就成为人类审美的对象,不少的神话传说、诗歌、雕刻、绘画都是围绕河流展开的,这正是其审美价值的表现。河流的存在价值是河流的客观的、自为的价值领域,也可以说是河流的内在价值。它仅仅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不受与人类的关系的影响。它的工具性价值和审美价值则是在人类与河流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关系价值。没有人的存在或者没有一定条件的河流的存在,都不会存在。显然,河流的内在价值是河流的一切其他价值的本体基础。河流的价值在当今具有递增的趋势。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减弱和突破,成为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历史的基本趋势。工业革命以后,时间、空间、气候、能源、动力等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约束逐渐得以突破。如工业产品没有季节性,这就是对于时间的超越和突破。从美洲到亚洲,不借助于任何工具,几乎不能跨越太平洋的限制;用小帆船也许需要几个月,用轮船需要数星期即可,乘喷气式客机则只需要十几小时。空间的限制越来越不重要。由于时间观念的增强,河流作为客运通道的作用已经不像历史上那么重要了。但是,其货运价值则由于生产的增加而显得更加重要。手机、电子互联网络的发明,使信息的传播免去了空间移动,可以说信息的传播已经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技术条件上看,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已达到了近100%的自由。突破各种条件限制,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是工业化生产和思维模式的根本所在,这一模式已经成为人类基本的行为模式。农业,这个受自然条件限制最严重的领域,也在逐步实现工业化,走向自由。一些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的生产已经突破了时间(季节)的限制;由于运输的快速化,农产品的地域限制也得到了突破;还有,通过遗传基因的改造,从来只有甲地能够生长的农作物也可以在乙地生产等,这也是对空间、时间的突破。应该说,自然对人类的限制越来越少了,人类总体上越来越自由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也越来越弱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另一些方面,我们对于自然的依赖更强了,我们的自由丧失得更多了。比如随着人口爆炸、城市的扩张、工业化的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地表水(主要是河流水源)逐渐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底线。没有维持一定水量和水质的河流,我们连基本的生存都维持不了,遑论发展了。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为包括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太原、郑州、济南7个省会城市在内的50多座大中型城市、420个县,以及包钢、长城铝业、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企业供水。黄河从下游开始断流,整个下游面临生存危机;从中游开始断流,整个中下游面临生存危机;从上游断流呢?完全、彻底的断流、死亡,客观地说,目前还不是很现实的事情,但是,污染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严重问题。从上游就开始污染,是黄河的现状。长江也面临着同样问题,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大中城市面临市区水源的污染,南方许多世世代代与河为伴的城市,都因为污染出现了结构性缺水。一条严重污染的河流,对于人类来说,也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死亡的河流。由此言之,我们对于河流的依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严重;河流对于我们的价值,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河流的价值,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这也意味着,人突破自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限度;人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进入彻底的自由王国。这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的表现,具有坚强的本体论基础。人是不能挣脱自然而独自飞翔的。人获得的自由越多,对于自然的依赖性越强。或者,反过来说,恰恰是近代以来人所获得的自由,反衬出或逼迫人们认识到人对于自然的依赖;也可以把自然对人的约束视为人类的宿命。这也迫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化、现代文明的基础,以至于我们生存的基础,原来如此脆弱!这使我们更加体会到建立河流的伦理体系的重要性。河流的文化“河流的文化生命”(theculturallifeofrivers)是河流不作为纯粹自然现象而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生命,是河流对人类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文明类型的积极的启示、影响和塑造。河流的文化生命不是河流静态、单向地对人类文化产生影响,而是人与河流相互交往、对话、诠释的产物。河流的文化生命表现为人与河流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理念,是人与河流关系的升华,表达了人与河流的互动和同构。“河流的文化生命”与“河流文化学”、“河流文化”或者“河流文明”是不同的概念。让我们以“黄河文化”为例看看河流的文化生命与河流文化的不同。关于“黄河文化”,李学勤先生这样论述:广义的黄河文化,应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黄河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或聚集。通俗地讲,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而狭义的黄河文化,则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文化。狭义上的黄河文化的生存空间只包括黄河的干流区,即传统上所指的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数省(区)。而广义的黄河文化,则除干流流经区外,还包括支流流经区,其范围要大得多,应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地区。因此,从广义来说,黄河文化则是一个以上游三秦文化、中游中州文化、下游齐鲁文化为主体,包含诸如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凡是黄河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地区,都应该纳入黄河文化的体系。这是因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共同体群众发现的文化规则的聚合。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定黄河文化的生存空间时,不能单独地按照地理概念来界定黄河文化区,而应该取决于他们所共享的、并不为相邻共同体所拥有的文化性质。例如,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除少数地区为农业文化区外,基本上为游牧文化区,因此我们在论述时应该加以注意。关于黄河文化的性质,李学勤指出:从她最为稳定的或核心的方面去考察,黄河文化主要属于一种小生产的和封建宗法制的农业文化,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社会细胞形态的自然经济型文化,一种藉助于行政权力支配社会以确保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大一统”社会政治结构的文化。关于“黄河文明”,曲金良认为,文明发源于海洋:所谓河流文明,其实也是海洋文明。证据是:泰山脚下曾经是海洋,贝作为硬通货直到秦代才被废止。所以,所谓“‘黄河文明’,是沿海的东夷海岱文明从黄河下游向中上游的延伸和推进;所谓‘长江文明’,是沿海的百越包括吴越文明从长江下游向中上游的延伸和推进”。笔者并不同意黄河文明或长江文明属于“海洋文明”的观点,无论黄河文化还是长江文化,都属于河流文化。从李学勤等学者的论述可知,河流文化有三个要素,首先是地域性,即以河流流经地区为地理范围限制;其次是同质性,即共同的趋向性和认同感;第三是文化,即这些区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活方式、精神价值等。可见,河流文化总体上属于历史学的范畴,重点是把流域范围内的文化全貌呈现出来,属于历史学。所谓河流文化学,则是对河流流域地区文化的性质、特征和特点的研究,它不探讨河流和文化之间的内在性、本质性联系,属于文化学。所谓“河流的文化生命”,恰恰是要探索河流和文化之间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河流的文化生命探讨作为自然现象的河流对于它所流经的地区的文化的影响,即它在流域文化中的投影,它给流域文化带来的印记。这种影响、投影或者印记是本质性的,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形成了塑造作用,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河流对文化的这种塑造作用就是河流的文化生命。如前所述,河流对于文化的印记不是河流单向、静态地影响文化,而是人与河流交往的产物,河流的文化生命通过人与河流的交往而产生、形成,是人与河流的双向诠释。因此,河流的文化生命本质上属于哲学,而不属于历史学或文化学。当然,探讨河流的文化生命,也离不开河流文化或河流文化学,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对象和出发点,是基本史料。我们说探讨河流对于文化的本质性影响,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史料的发掘和分析,并不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确立河流决定文化的地理决定论或文化决定河流的前提。传统生命观所存在的问题已如前述。如果用这种生命观来审视河流的文化生命,那么,这里的“生命”概念是无法成立的,至多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学性的拟人手法,不具有知识性质。事实上,所谓河流的文化生命还不仅仅是一种拟人的说法,而是有其实质性内涵的;关键在于采取家族类似的生命观。把文化与生命结合起来,同样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文化也有存在、生长、完善、衰落的过程,甚至也会走向死亡。外在原因导致的文化消亡的事例在历史上有很多,典型的如玛雅文化等。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全球在历史上一共出现过24种文明,已经有18种灭亡了。我们把文化定义为文明的精神层面,把文明定义为包括器物创造、制度、文化和相应的人群在内的整体,那么,文明的消亡,实际上也就是文化的消亡。从历史上看,文化的消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历史上文明的消亡一般是和相应的人群的消失联系在一起的。人种的消失,可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如突发性大规模天灾;也可能是由于人祸,如近代史上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殖民过程中对于土著居民的大肆屠杀等。也有一种消亡,如文明的转型所导致的对于旧文化的抛弃和对于新文化的接受。这种消亡,并不是彻底的;而毋宁说是一种借助于对于固有范畴和观念的重新诠释的文化的再生或者复兴。冯友兰先生常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牟宗三先生所说的“返本开新”等,都有这种意味,这些恰好是文化的生命力的表现。具有旺盛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其文化是不会灭亡的。一种文化,它的发展过程往往包含着传承和自我复制的特点,具有吸收异质文化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具有向更高更复杂形态迈进的特点,这些都已为中外文化发展史所证明,无需特别论证。既然文化可以有成盛衰毁的过程,那么,我们把生命和文化结合起来,提出“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概念,在理论上就不是没有依据的主观臆造。文化的生命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家族中的一种“类似”。河流的文化生命是何时产生的?让我们以黄河、长江为例做一个历史的考察。黄河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母亲河。虽然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各文化群落的发现,人们认识到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但是,由于夏商周秦汉隋唐等朝代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定都,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向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播使得黄河仍能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摇篮”。按照李学勤先生的观点,黄河的河流文化生命所应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黄河干流、支流所流经的地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和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地区。这一文化区内又可区分出三秦、齐鲁、中原三个主文化区和燕赵、三晋、河湟三个亚文化区。在黄河文化区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活动踪迹是山西芮城侯马度原始文化遗存,距今约180万年以前,已经开始制造石器,使用火;其次是陕西蓝田的蓝田猿人,是黄河流域第一批命名的人类,距今110万~115万年以前,一说为98万~100万年,也有一说为75万~80万年。陕西蓝田还发现了另一处猿人遗址,距今50万~65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陕西大荔县甜水沟发现了一个男性头盖骨,被命名为大荔人。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了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石器制作比较定型,人种特征处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蒙古人种比较接近。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周口店猿人,距今46万~23万年。周口店人的文明水准在于制造较为精致的石器,知道使用火。上述都属于旧石器早期。火的使用对于原始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大事。人不使用火是可以生存的,不使用水却是一刻也不能生存。所以,原始人与水的交往肯定早于与火的交往。北京周口店人距今30万年。照我们的推测,那时的水应该是取自于河川、溪流或者湖泊,那时的人肯定还不能掘井。那时的人恐怕也不能把自己作为人与自然分离出来,并对水火等自然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思考,当然,也没有任何载体如符号甚至文字等把他们的思考记录下来。可以说,那时候河流、水仅仅是自然存在物的一种,还不是精神生活的对象,没有被对象化,当然也谈不上河流的文化生命的诞生。直到旧石器晚期,我们还看不到河流进入原始人精神生活世界的证据。不过,山顶洞人出现了埋葬时在人骨周围散上赤铁粉的习惯,这表明他们对于生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出现了把灵魂或人的生命力与一般的物体区分开来的意识。这是山顶洞人一般精神生活的见证。新石器早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万年左右,这时已经出现了农耕文化,考古学家在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了栽培农作物的直接证据和加工谷物使用的石磨盘、磨棒等。这个时期是否开始利用水进行灌溉仍然不清楚。照我们的推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可能还达不到用河水进行灌溉的水平。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年上下。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河南磁山文化,陕西渭河流域汉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山东西南部的后李文化等。裴李岗文化已经开始使用陶器,陶器上出现了纹饰,“有指甲纹、划纹、乳钉形纹、篦点文”。这些纹路,很可能是古人对于河水或湖水的波纹的观察,或者受水波纹的启发而刻画的。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河流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具有了文化生命。在贾胡遗址还发现了一件石柄形装饰,“上刻有一行符号”,《黄河文化史》认为,这一行符号“与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应有所不同,可能表示一个比较完整的含义,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尚不能解读,所以还不能掌握其意义;其中是不是包含着河流或水的信息,也不得而知。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开始用水灌溉,种植水稻。中华民族的河流情节(一)、建都:“立国必依山川”“立国必依山川”是古代建都的根本原则。前述伯阳父在论述西周三川地震时,提到了这个原则。《管子》论述了其中的道理,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就是说,国都离水的距离,远不能不利于备旱,近不能遭受水害;水用足,又能得到沟防的便利;还有山川的物产可资利用。《管子》所说符合今天所谓地理学的道理。立国都必依山川,至少有四方面的理由。首先是利于防备外敌入侵,山川都是天然的屏障。其次是能够得到河流的便利交通。古代大宗运输物资都是通过河流完成的,河流把各大城市沟通起来,形成交通网络。河流通达不到的地方,运输不便,城市居民生活资料来源不便,不利于作为首都。再次,当然是物资的便利。山林可以提供木材以供建筑之用,提供柴草以供日常烧火之用,出产禽兽以供食用等。第四是气候之便,有山川的地方,小气候环境好,利于作为都市。古今中外大的都市都是建立在水边的。如,夏朝都城阳翟在颍河之滨;商朝都城商城遗址在黄河之滨的郑州,殷墟在安阳洹水之滨,西周、秦、汉、唐的都城都在渭水之滨,能够直接与黄河连通。东周的都城洛阳在伊洛之滨,也属于黄河水系,顺流而下,即可进入黄河。北宋的东京汴梁城有汴河、黄河、运河等水系。近代以后,人类交往的足迹扩展到了四大洲,五大洋成为人类的内湖,这时的交通要道已经由内河变为海洋。所以,近代以后的大都市,如鹿特丹、汉堡、上海、东京等,都是沿海城市。(二)、建舟梁而不防川与泽梁无禁无论是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河川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但对于横穿来说河流又构成天然的障碍。为此,古人往往建立舟梁,以利于交通。照古人所说,建立舟梁是先王之教,“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梁是一种简易的桥,其建造方法是先从河流或湖泊两侧开始向中间修坝,坝不合龙,中间留有流水的通道,通道上建桥梁。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技术无法修建大型的跨越水面的桥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对用一条死的堤坝把水拦截住。他们认为,这是“防川”、“壅川”。所以,梁又叫“渠梁”。“梁,渠梁也。古不防川,故梁之也。”“渠梁”给流水留下一个通道。川无州梁是会亡国的。据《国语o周语》记载,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单襄公又假道于陈,以聘于楚。发现陈国道路不可行,司空却不巡视;泽没有加固,川上没有建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薮,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回国后,单子告诉定王说:“陈国就要灭亡了。”定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雨毕而整修道路,水涸而建造桥梁,秋天收藏,冬天已降霜就要准备衣裘,初春修葺城郭宫室,这是先王“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的措施,陈国却什么都没有做,“是废先王之教也”,所以陈国一定会灭亡。孟子也记载了一条应当适时建造舟梁的内容。据说,子产治理郑国,让百姓乘自己的乘舆渡过溱河、洧河。孟子认为,这仅仅是施小恩小惠,而不知道为政的原则。他说:“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关键是要修建舟梁,让百姓人人都能顺利过河。一个为政者,怎能帮助人人渡河呢?帮得过来吗?泽梁无禁是孟子提出的仁政原则。水是有出产的。一个仁政的政权应当是把水域开放给百姓,不能禁止百姓打鱼。孟子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的关于水的智慧总是和仁义结合在一起的。(三)、沟洫、河渠、井与运河与舟梁类似的水利工程是沟洫和河渠,二者都是灌溉和防洪措施,是人对于自然抗争的产物,都表现了人的主动性。孔子说禹尽力于沟洫,大禹治水的任务主要是排水,沟洫就是排水的发明。关于沟洫的规制,《周礼》说:“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遂、径、沟、畛、洫、涂、浍、川构成了一个水道体系;水最终通向河川。这表明,这个水道体系最大的功能是防洪排涝。关于沟洫的大小,《周礼》也有说明。“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这里,畎、遂、沟、洫等,都是田间通水的沟,遂深宽各二尺,沟深宽各四尺,洫深宽各八尺,浍深宽各一丈六尺。浍直接通达到河流。井和成则是土地单位。从《周礼》及其他史书的记载可知,当时的土地基本上属于低洼湿地甚至沼泽之类,须有沟洫排水,再把沟洫以外的地方垒高成为畎亩,这样土地的改造才算成功。河渠则主要是引水改良土壤、灌溉。郑国渠、白渠都如此。水可以把土壤中的盐卤冲走,水挟带的泥沙淤积下来,就成为很好的土地。郑国渠造成以后,关中平原粮食可达到每亩250斤;西门豹引漳河水后,千年的舄卤之地变成了良田。沟洫河渠的发明,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达。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井与运河。在水井没有出现以前,上古时期的人们只能饮用河水或者湖泊沼泽之水。这些水,量自然是无穷的,不构成对人的制约,可是质却常常是有问题的。河水往往挟带泥沙,沼泽湖泊之水不流动,常有污染。无论河水还是湖泊之水,都可能有对人体有害的浮游生物,损害健康,降低寿命。这些问题,古人应该是很早就发现了。照我们的推测,古人是首先发现了可见的泉水水质甘甜、清洌,利于健康,然后才开始寻找看不见的泉源,从而开始打井的。《说文解字》中的“井”字有二义,其一为耕作单位:“井,八家为一井”,说的是井田制,其二是“古者伯益初作井”,说的是水井。“井者,水之生藏在地中”。这是《白虎通义》给井下的十分恰当的定义。中国是一个很早就发明了掘井技术的国家。传说水井的发明人是伯益。《说文解字》说伯益作井,段玉裁注认为此说来自《世本》;《吕氏春秋》也说“伯益作井”。根据考古发掘,井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发现了水井。井口为方形,井壁每边有几十根排桩,由一个用榫卯套接而成的方木框置于井底支撑四壁。这是我国考古发掘出来的最早的水井。年,在河南洛阳汤阴白营遗址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水井一口,深约12米。内有14层井字形木架加固井壁。2005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一处龙山文化遗存考古发现一座木构架水井,距底部约1米处仍保存有“井”字形木框架的朽痕,初步判断木框架四边各由1~2根圆木交叉搭建而成。这些井的结构都是井壁由木头支撑。王充《论衡》记载了一条帝尧时代的民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等力。”王充明确断言,尧时已经有水井了。正是由于水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意义,《周易》六十四卦中出现了井卦。其《卦辞》为:“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赢其瓶,凶。”这是一个故事。改建村邑,而未改建井,所以,没有资费的丧失,也没有新井的利益。邑人往来井上汲水,又没有新掘井,毁坏了打水的器具,所以凶。这个故事表现了上古人类生活与井的密切联系。《井》卦的卦象是“坎上巽下”,坎为水,巽为木,这正是古时期井的构造。井卦爻辞为:“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九三:井渫不食,为我民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六四:井渫,无咎。九五:井冽,寒泉食。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所谓“井泥不食”,显然是说井久失疏浚,泥水混浊,不可食用。“旧井无禽”是说久失整治的陷阱没有禽兽。“井谷射鲋”,是说在井口用箭射小鱼,不仅没有得到小鱼,反而射穿了打水的缻。九三、六四的“井渫”,都是井得到疏浚水清。九三说是人清正而不被王所重视,所以痛心。九五“井洌”,显然是水质上佳可食。上六“井收,勿幕”指打水毕,应盖上井口(幕),防止污染物进去。但因为没有盖,所以受到惩罚(孚)。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母亲河,别再流泪》| 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