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夫子对比的写作手法法

【写作方法】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写作方法】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提示: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 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性质, 即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这一 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 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2、文学革命的意义; 提示:可从文学观念、文学内容以及文学的语言形式三方面强调文学革命对建构新文学的历 史意义。通过文学革命,以现代的文学观念为核心、表现反封建的内容和采用白话语言形式的一 种新文学延生了。 3、“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对新文学的影响; 提示:外来文学思潮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表现技巧,从形式到内容 深刻地影响了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但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讲只是激活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即它 是在中国文学面临深刻的变动的历史关头起作用的,离不开中国的条件。 4、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提示:这是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复古派、保守派之间的斗争,论争的中心是新文学在思想上表 现出彻底反封建的倾向, 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了白话文, 这种激进的态度引发了争议。 但历史地看, 新文学的这种激进态度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5、如何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提示: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 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 统结合在一起, 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 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 新纪元。 6、《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提示: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以小说为工具进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个总纲。 7、狂人形象的独创性。 提示:是鲁迅自我的艺术表达,采用的是双层结构。 8、阿 Q 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1- 提示:阿 Q 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体,也是弱者 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看,阿 Q 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内 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精 神胜利法, 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 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 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9、《野草》对于鲁迅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成就。 提示:是鲁迅内心的独语,最直接、最隐晦、最深刻地表现了鲁迅的矛盾、丰富和伟大,包含着 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人生和社会基本观点;它在艺术上也极为新颖,作了多方面的成功探索。 10、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 提示:鲁迅杂文是匕首与投枪,是艺术性的政论文。其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 11、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可从作品内容、情致、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 12、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提示:可选几位代表作家,从他们关于人生问题的不同答案、创作转向等方面来谈 13、乡土小说有何价值? 提示:可从其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的关系来谈,侧重谈其认识价值 14.《尝试集》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意义是什么? 提示:《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标示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其在内容上反映了 新的时代主题,形式上有自由诗体,但许多作品未脱尽旧诗痕迹,所以它是一部过渡性作品,承 上启下。 15、《女神》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形象。 他无限地张扬自我, 充分肯定自我本质, 具有超凡的力量, 大胆地破坏与创造,热爱祖国,视野开阔,胸怀世界,是一位泛神论者。 16、《女神》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1、《女神》浪漫主义是主调。2、象征是其精义。3、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 体、诗剧体等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4、最能代表《女神》风格的是惠特曼式的 豪放诗歌,它们“雄而不丽”;但《女神》中也有泰戈尔式的“丽而不雄”的清新、婉约之作。 17、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是什么? 提示:是浪漫主义。这种倾向在诗歌与小说中都有相应的艺术表现。 18、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2- 提示:《沉沦》时期的郁达夫处于青春阶段,下笔有锐气,亦有躁气,既有向旧道德冲锋陷阵的 勇气, 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 相当真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特点。 《沉沦》以“路遇-自慰-窥浴-偷听-宿妓”作为基本情节,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孤僻自卑 的青年形象,着重表现了极度自卑、苦闷压抑的忧伤情绪,大胆而又细微地描写了因压抑而产生 的变态性心理, 并把这种心理与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交织在一起, 从而深刻地表达了“现代人的 苦闷”。 19、如何评价郁达夫小说前后期的变化及其意义; 提示:郁达夫前期小说显示了强烈的主观抒情,甚至表现大胆的自我暴露的倾向。他的后期小说 在风格上转向明净和秀丽, 流露出优雅的风度。 这种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作者内心世界的变 化。 如果说他的前期小说其狂暴和颓废表达的是反封建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焦虑, 那么他后期小说 优雅则反映了他此时的与传统的开始和解及个人生活的安定与惬意。 20、20 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些特点。 提示:(1)强烈的主观抒情。(2)大胆的自我暴露。(3)散文化的结构。(4)诗化的语言 21、小诗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冰心、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 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 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 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 内在困惑。 22、湖畔诗社对于新诗的贡献是什么? 提示:他们创造了真正的现代爱情诗,使新诗在情爱表现上具有与古代诗歌、五四初期白话新诗 完全不同的特征,为新诗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23、李金发诗歌的时空特点是什么? 提示:时间上,他往往站在现在立场表现对于时间消失的无可奈何之感;而其习惯使用的空间语 词是空谷、丘墓、江底、枯老之池沼、高丘之坟冢、蝼蚁之宫室等,大都指向死亡、生命衰微, 空间色彩为黑、白与灰色,营造出令人窒息、恐惧的氛围。如此空间里时间不断流逝,流逝的时 间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空间的恐惧。 24、如何评介李金发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提示:李金发的诗歌虽然朦胧、晦涩,内容上更多地表现的是西方生活经验,民族性不够;但他 自觉地化用西方象征派的方法,将象征主义诗风带到中国,填补了新诗的一大空白,并开启了新 诗现代主义创作潮流,其地位是很重要的。 25、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3- 提示:1、以理性节制情感。2、倡导新诗形式格律化,即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26、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提示:1、以理性节制情感。2、倡导新诗形式格律化,即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27、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提示:徐志摩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爱情、自由、美的理解、向往与赞美。 28、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a.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b.比喻鲜明、贴切,且往往富有暗示性。c.不同于闻 一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29、《现代》杂志中的诗歌有何特点?提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 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32、废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思想内容:主要写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质疑;渴望超 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 艺术特征:受禅宗影响,重直觉、顿悟,不重语法逻辑,意象跳跃大,形式自由,散文化;诗歌 意象往往是由心智生发或以禅理为本的智性化意象, 借助这些意象, 诗人进行一种禅宗式的体验、 顿悟,上下古今,思接千载,诗中那超然物外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审美理想与心理诉求,耐 人寻味。这些正是诗人诗学观点的体现,即以“散文的文字”表现“诗的内容”。 33、何其芳诗歌风格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何其芳诗风的改变,是时代变化的产物,是民族历史非常时期有良知的爱国诗人的必然选 择,令人钦佩;但这种变化,并未带来艺术的提升,变化后好的作品并不多。可见,一个人艺术 风格一旦形成,改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艺术本身的升 华问题。 34、“左联”是如何成立的? 提示:要注意“左联”成立的历史背景,“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共中央的干预、论争双方的携 手合作等过程。 35、如何看待“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 提示: “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情况比较复杂。 “左联”发起的一些论争是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 思想所必需的,但也犯了一些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有一些论争则是“左联”内部的论争,双 方态度都很激烈,但最终还是达成了不少共识,只是也因此埋下了后来意见分歧的伏笔。-4- 36、吴荪甫形象分析。 提示:可先给其形象定性,再从其形象的多面性、鲜明性、发展性及其历史意义、美学意义等方 面分析。 37、《子夜》的延长线上的作品何指? 提示:可从《子夜》的原始构思、创作结果及短篇小说的内容等方面来回答。 38、谈谈“革命的浪漫蒂克” 提示:可从其含义、写作模式、代表作品方面来谈。 39、吴组缃短篇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破产影象、伦理指向、“速写”形式等方面回答。 40、《生死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内容、构思理念及其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回答。41、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有何特点?提示: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情感激越刚劲,节奏明快有力,语言铿锵富有鼓动性。 42、中国诗歌会的诗歌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 中国诗歌会以创造“大众歌调”为己任,广泛采用歌谣、小调、鼓词、儿歌等民间艺术形 式创作,艺术上通俗易懂,富有鼓动性。 43、臧克家诗集《烙印》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烙印》在思想上,一是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的严肃看法与态度;二是写农民和其他角落里 卑微人物的痛苦人生,寄予着作者的人道主义同情。艺术上,他如同古代苦吟诗人,重视锤字炼 句,诗歌精致、凝练,耐人寻味,但略嫌拘谨。 44、谈谈京派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风格。 提示:(1)综述京派小说的诗性特征及其构成原因,即田园牧歌化的文学抒情特色; (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述京派小说的诗化特点,如废名沈从文等; ①人物性格的纯净化表现 ②“心灵的悲剧”而非外部世界的冲突形式 ③浓郁的抒情风格 (3)京派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以废名、沈从文小说为例); ①散文化的审美独特性 ②散文化的小说语言特色 ③文体创造的文学意义-5- 44、如何理解京派作家对自己作为“乡下人”的身份认同。 提示:(1)陈述沈从文、萧乾等关于“乡下人”身份的内涵定义; (2)“乡下人”的文化选择的具体内涵:京派作家的乡土情结以及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边缘化体 验,构成京派的乡土乌托邦理想,以及对都市文化的讽刺批判; (3)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释京派小说的乡土情结及城乡对照叙述; (4)阐述京派的乡土生命理想在 20 世纪 30 年代文学流派中的独特意义。 45、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提示:(1)简述废名小说在京派中的重要意义及总体风格; (2)以《桃园》、《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为例,分析废名 田园小说的艺术风格; (3)唐绝句的意境美:古典审美艺术的追求; (4)散文化的小说语言。 46、简述新感觉派的流派特征及其主要作家作品。 提示:(1)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及其都市性定位; (2)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联系; (3)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及创作风格: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施 蛰存《梅雨之夕》、《将军的头》等; (4)新感觉派的文学史地位与意义 47、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 提示:(1)“感觉”叙述的内涵及独特性:“感觉”作为最重要的文学特征与形式试验,具有 不同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 (2)结合作品分析“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以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为例; (3)现代都市体验与“感觉”叙述的精神联系。 48、分析施蛰存现代心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提示:(1)施蛰存创作与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关系; (2)以《梅雨之夕》为代表,分析小说的心理意识流表现,以及人物多重潜意识、分裂人格等 的书写; (3)以《将军的头》为代表,评述作者以现代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颠覆古典形 象的艺术特点。 49、如何认识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及其批判性。-6- 提示:(1)老舍创作市民社会的文学史意义与独特性; (2)结合具体作品及人物,分析老舍创造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城市贫民形象,评述人物形 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3)老舍的市民性批判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思考。 50、试析《骆驼祥子》的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 提示:(1)《骆驼祥子》的文学史价值及在老舍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2)祥子的市民性格多重性特点:贫民生存意志与美德、小生产者的保守与个人主义; (3)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悲剧的深刻意蕴; (4)老舍独特的文化批判性 51、谈谈老舍的“京味”和幽默风格。 提示:(1)老舍创作与老北京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及其具体内涵; (2)“京味”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3)老舍幽默风格的本质特征与独特性; (4)幽默的发展演变与利弊得失。 52.简述《家》的写作动因 提示:《家》的写作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心灵伤痛的治疗。《家》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乃至生活习俗,都主要来自巴金所曾生活 过的大家庭。文学史的经验证明,作家们的写作往往与其童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家》中的 人物大多都有巴金家族生活的原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家》对于巴金是一次心灵伤痛的治 疗。 其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巴金过去的大家族生活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一些伤痛,但“五四” 文化的熏陶,尤其是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彰显和放大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使巴金强化和改写了 自己的早年记忆。可以说,无政府主义使巴金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的某些东西强化,再进行加 工处理后写进《家》的。 53.分析《家》的艺术成就 提示:《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它描写的是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这一大时代的社会生活作品,至今还没有一部取得象《家》那样的 成功。 《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专制制度的否定。巴金从家族文化的角度切入五 四以来的反封建主题,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7- 《家》表现出一种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作家用热情的笔触写青年人的直率、真挚,作品中既有 充溢的感情,又带着浓重的忧郁,这既是《家》的风格,也是作家人格的写照。 54.试析《寒夜》中的心理描写手法 提示: 《寒夜》 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 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极高的境界。 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 中, 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 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说中紧 扣人物的独特个性, 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 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 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 从动态中加以 剖析, 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例如, 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 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 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55、试评《边城》的艺术特色。 提示:(1)《边城》作为沈从文湘西生命理想代表作的经典意义; (2)《边城》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形象:以翠翠、天保、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分析翠翠、爷爷、 顺顺等的人物性; (3)《边城》独特的生命观与审美意境; (4)小说结构与诗化语言的艺术性。57、试论《雷雨》深刻的悲剧意蕴。提示:(1)《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文学价值; (2)戏剧基本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主要人物形象蘩漪、周萍、鲁侍萍、周朴园、周冲等; (3)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三一律”借鉴、“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 (4)诗化现实主义的风格; (5)悲剧主题的深刻性。 58、谈谈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提示:(1)蘩漪在剧中的独特意义与重要性:戏剧结构的关键点、戏剧冲突的引发者; (2)蘩漪在剧中与其他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 (3)蘩漪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分析; (4)从蘩漪看封建家族女性命运。 59、如何理解《原野》是一部“失败”的“农民复仇”戏剧?-8- 提示:(1)《原野》在文学史上被批判曲解的命运,以及对主人公仇虎“农民”身份的理解; (2)分析仇虎的精神毁灭悲剧的深刻性,及仇虎、金子等人物形象特点; (3)现代主义戏剧的特质:区别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方式; (4)戏剧主题指向:人存在的本源性困境的揭示。 60、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格局; 提示:此一时期的文学格局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变化的,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抗战初期(1937 年 7 月―1938 年 10 月) , 抗战中期(1938 年 10 月―1944 年 9 月) , 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 年 9 月―1949 年 9 月)。在空间上看,可以分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大后方文学和解放区文 学。各时段和各区域的文学都有各自的特点。 61、 《讲话》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意义; 提示:《讲话》从无产阶级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文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文艺与生活、文艺 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学批语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等, 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发。 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和如何为工农兵的问 题。毛泽东强调革命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 服务,首先要在与工农兵的结合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把立场和感情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在此 基础上,毛泽东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因为政治是阶级意志的集中表达,所以评价文艺要坚持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战争时期革命对文艺的要求,具有历 史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对后来的文艺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偏颇。 62、 《王贵与李香香》是如何创造性地借鉴运用信天游形式进行创作的? 提示:提示 作品采用“信天游”形式进行创作,但又根据题材、主题需要,进行了创造性改造。 首先,在结构上,传统信天游两句一节即一首,或数节一首,形式短小;《王贵与李香香》突破 了这种短小结构,构建起两行一节、几百节连缀成篇的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不仅如此,它的每一 节也不一定像传统信天游那样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 而往往数节相连才构成一个简单的情节, 表 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这就拓展了传统信天游的空间与表现力。 其次,突破了传统信天游抒情诗特点,将它变为有情节、故事、人物的叙事长诗。 第三,语言上,或直接借用民间信天游原有诗句叙事抒情,如“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 己爬”; 或利用信天游的一部分, 加以改造, 表达新的思想, 如“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下句, 传统信天游往往接的是“远路上想干妹子是枉然”, 或“有心见面路太远”, 或“过路的朋友一 阵烟”,表达一种无可奈何之情,而《王贵与李香香》接的则是“陕北红了半个天”,意蕴完全 不同;或根据信天游格调、常用的比兴手法,自创佳句,如“一杆红旗要大家杠,/红旗倒了大-9- 家都遭殃”。 第四,灵活运用比兴手法。有时是比兴一体,放在每节首句,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 材长得好”;有时是比喻在前,但没有兴的作用,如“太阳出来一朵花,/游击队和穷汉们是一 家”;有时叙事在前,比喻在后,如“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有时第一 句只起兴的作用,与下面所叙述的内容没有直接的比喻关系,如“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 爷住在死羊湾”等。 对信天游的创造性借鉴、运用,使《王贵与李香香》突破了新诗过于欧化民族性不足的局限,为 新诗如何借鉴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63、 胡风文艺理论的特点; 提示: 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和“自我扩张过程”对现实主义深化的重要作用, 从“主观战斗精 神”的理论出发,胡风构建起了他的文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重要的观点,作 为其理论体系的支柱,其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其二是人民大众的“精神奴役创伤”说。他 认为应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 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 奴役底创伤” 。因此,知识分子虽然带有“游离性” 、“二重人格”等弱点,应当通过“长期 甚至痛苦的磨炼”去改造, 但不一定要被动地接受人民的教育, 而要发挥“主观战斗精神”去搏 击生活, 在正视人民身上“奴役创伤”的同时改造自己。 胡风的理论是对新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缺 陷所做的一次反思,虽然还不很成熟,却是有价值的。 64、 路翎小说的风格。 提示:受胡风的影响,他着力描写的是下层民众身上的“原始的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 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风格雄放粗犷,具有很强的精神震撼力。 65、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提示:可从其从问题到主题的构思方式、人物特点、评书体形式等方面来谈,也可联系五四问题 小说。 66、孙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写作倾向、妇女形象、单纯情调、诗化散文化特点等方面回答。 67、分析《桑干河上》的主题。 提示:注意从翻身与“翻心”的关系来分析。 68、《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 提示:可从写作时间、题材之同与反映角度、人物塑造、叙事特点之异等方面比较。- 10 - 69、艾青诗歌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有那些? 提示: (1)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作品中的。在反映旧中 国内有黑暗势力的压迫, 外有强敌入侵的水深火热的作品中, 这一意象体现的特别明显。 譬如 《雪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愿春天早点来》、《秋》、《旷野》和《雾》等。 (2)土地和旷野:艾青的许多诗是以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为中心意象或者贯穿着这 些意象。 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及其对他们命运的关切, 对祖国――大地母 亲的最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3)黎明和太阳:在黑暗的现实中艾青始终坚信苦难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他的作 品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黎明和太阳,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热切追求的信念,饱含着诗人 对革命者英勇战斗精神的无比崇敬之情, 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 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 (4)生与死: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赞美。20 世纪 40 年代 是中国流血最多、代价最沉重的年代,血的现实迫使艾青思考生的价值,死的意义。《生命》、 《他起来了》、《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播种者》等诗都是生与死 的颂歌。 70、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提示:(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艾青的诗歌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始终把时代与自我、政 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看作现实主义的本质规定, 从而使他的创作保持了现实主义本色, 忠实于自 己对时代、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将自己的爱恨情感真诚地抒写出来。 (2)融会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发扬 中国诗歌以抒情为本, 以意境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赋、 比、 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诗学传统; 同时受西方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的影响。 (3)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艾青追求诗歌形式的自由性,追求语言的口语美。 71、七月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点? 提示:⑴、讴歌抗战,呼唤解放。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田间的《给战斗者》、杜谷的《写给 故乡》、冀P的《跃动的夜》等,都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沉沦、浴血奋战的精神;冀P的《渡》、 朱健的《骆驼和星》、侯唯动的《偷袭》、辛克的《我爱那一幅旗》,表达了诗人与民族命运的 休戚相关;绿原《终点,又是个起点》、化铁的《解放》、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为民族真正的 解放而歌唱。 ⑵、抨击丑恶,揭露黑暗。七月诗人与民众的血肉相连,不仅表现为对抗战与解放的讴歌,更表- 11 - 现在对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上。 七月诗派诗人大多来自生活的底层, 因而对人民的同情始终是他 们关注的焦点,“悲哀”、“灾难”、“黑暗”、“丑恶”、“不平”、“愤懑”等是频繁出现 在他们作品中的词语。 ⑶、赞美革命。抗战以来,七月诗人频繁地接触到受伤、流血、牺牲,他们用诗歌表现人们迎着 风暴浴血奋战的历程,表现自己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⑷、 赞美自然, 歌颂光明。 七月诗人笔下的自然大都带有一种宁静浪漫的色彩和温柔亲切的情调, 表现出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和平、向往幸福的强烈追求,彭燕郊、冀P、杜谷、牛汉等都是善于 描绘大自然的歌者。 72、简述九叶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特色。 提示:⑴、九叶诗人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 现实的“平衡美”;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美”;中西诗歌艺 术融汇过程中的“平衡美”。 ⑵、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他们从闻一多、卞之琳等前辈那里得 到启示,从西方现代派那里获得理论依据,从而发展起各种戏剧化手法: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 境、戏剧性独白或对白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73、闻一多为什么称田间是“时代的鼓手”? 提示: 田间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受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和苏联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影响,他 的《给战斗者》等诗具有鲜明的战斗性,艺术上质朴、干脆而真诚,句子短促,情感激越,节奏 如鼓点;加之常常运用倒装、设问、复沓、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真如战斗的鼓点、进军的号 角,所以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 74、如何理解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主题? 提示: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主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a、强烈的死亡意识,向死 而生的存在观;b、个体存在者的孤独、选择与承担;c、存在之间的联系与交往;d、对自我存 在的质疑与拷问。 75、《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 思想内容:大到国际事件、国内战争,小到日常生活琐事,均是《马凡陀的山歌》、《马 凡陀的山歌续集》书写、讽刺的对象;艺术上,《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多运 用民间歌谣、小调进行创作,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如匕首、投枪,富于战斗性。76.简述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提示:所谓“孤岛文学”,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 1937 年 11 月上海- 12 - 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占租界止。 孤岛文学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杂文和戏剧两方 面。 孤岛时期,杂文具有很大的影响。孤岛杂文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上海乃至全国发 生的重大事件,在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孤岛杂文的主要流派是“鲁迅风”,它是对鲁迅杂文传 统的继承和发展。 孤岛时期,戏剧运动特别活跃。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非常盛行,同时,专业话剧演出也在不断发 展。据不完全统计,“孤岛”剧坛先后活跃过一百二十多个职业、业余剧团。演剧运动的发展, 也刺激了话剧的创作。于伶、阿英、李健吾、许幸之等作家在孤岛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 77.《金锁记》里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 提示: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但七巧是个健康 的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 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是一个施害者,而且受害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她亲生的儿女。七 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因为疯狂她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 坏儿女的婚姻幸福,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 78.《围城》的艺术风格分析 提示:《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在《围城》中,辛辣机智的讽刺锋芒几乎无所不至,社会、人 生、道德的病态,都逃脱不了它的冷嘲热讽。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讽刺的笔锋伸 展到中上层知识界的各个角落, 用多种方法勾画出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形象, 展现出 一部新“儒林外史”的生动画卷。 《围城》是一部幽默小说。所谓幽默,它是英语 humour 的音译,指通过映射、讽喻、双关等修 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诈和不通情理之处。而在《围城》中,这种诙而不谑令 人莞尔的文字随处可见。 《围城》 是一部“学人小说”。 钱钟书以博学闻名, 是著名的学者, 对古今中外的知识都很了解。 他的学识在小说中也同样表现了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具有智性之美 的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 发生期:; 发展期: - 13 - (1)1917 五四运动前夕―1927 大革命失败 (2)1927 大革命失败―1937 抗日战争爆发 (3)1937 抗战爆发―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 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 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 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 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 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 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 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 “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 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 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 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 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 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小说界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 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 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 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 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 《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图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 《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1)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 (2)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4 -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 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 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 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 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 年 10 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2)1917 年 1 月《新青年》二卷 5 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 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 (3)1917 年 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 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 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1918 年 12 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 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 (5)1919 年 1 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 (6)1919 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 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 (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 (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 (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 (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5 -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 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 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 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 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 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 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 1925 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 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 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1929 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 ,1925 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 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 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 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 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 1932 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 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 1924 年 11 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 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 《狂人日记》 (1918/5《新青年》 ) 《孔乙己》 (1918/12) 《药》 (1919/5) ?? 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 《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 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黄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 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第二章 鲁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迅- 16 - (1)家庭与童年()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 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 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 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 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 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 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 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 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 发展变化。” 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 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 而非 “社会的人” 。 《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 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 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 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 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 年春―1909 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 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 年写下著 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 仙台学医:1904 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 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 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 1905 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 年回到东京。 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 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 1907 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 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 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09 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 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 年2月,应蔡 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教育部任职。5月,教育部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 1926 年 离任。 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 (1)遵命文学()1917 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 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 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 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 17 - 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 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 欢太黑暗、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 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 一八”惨案。1926 年 8 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 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 年, 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 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 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 1927 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 12 月底辞职。1927.1 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广州发生了“4.15”政变,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 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 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 他写下《野草?题辞》,反 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 1927 年 10 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 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 根本转变。 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 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共产党人的影响;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主将、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 领导者和革命文艺创作的实践者。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 《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 193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5时 25 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 56 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 万字)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 700 多篇,约 135 万字) 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 80 万字) 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 78 篇,戏剧 2 本,文艺论著 8 本,短篇论文 50 篇(共约 310 万字) 书信:《两地书》(1350 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 封)(共约 200 万字) 日记:二本(―)(约 82 万字)另有 70 万字佚文、佚诗。 鲁迅创作总字数约 1000 万字。二、鲁迅的小说- 18 - 《呐喊》出版于 1923 年 8 月,共收录 2.10 创作的小说 14 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端午节》《白 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出版于 1926 年 8 月,共收录 5.11 创作的小说 11 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 婚》鲁迅小说创作目的:“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 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 喊?自序》)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 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要提倡文艺运动了。 ” (《呐喊?自序》)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殚于前驱。 ??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呐喊?自序》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重点作品分析:1、《狂人日记》(1918 年 4 月) (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 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 (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 (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 Q 正传》(1921 年)《阿Q正传》成因:《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 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 阿Q形象: 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 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 (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 (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 阿 Q 精神的产生: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 Q 正传》的艺术特色 (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19 - (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 (3)轻讽意味;3、《伤逝》(1925 年 10 月)(1)《伤逝》的写作背景 (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 (3)艺术特色: 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 感基调; 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 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 年 5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 5 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 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现代白话小说这一形式在鲁迅手中开始起步,又 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一)表现的深切――1、 开拓新的文学题材领域: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注意到文学题材、主要是表现对象的变化:“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 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才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 (《总 退却?序》) 30 年代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 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 发,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的人们,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2、创造人物刻画新模式: (1)注重“画灵魂”,不仅写出人的生存境遇的不幸,更侧重精神状态的传神描写――“画灵魂”; 3、创造现代小说两大基本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如《示众》《祝福》《药》等) (2)“离去――归来――离去”的归乡模式;(如《故乡》《祝福》《在酒楼上》)(二) “格式的特别”――《孔乙己》中,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是小说叙述的核心,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自我价值判断)与他人眼里的实际地位(充 当无聊生活笑料),形成巨大的反差,集中反映了知识分子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 20 - 小说故事由三层环形结构组成: 第一层:孔乙己是一个“被看”的角色,酒客们是“看客”; 第二层:小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店里的小伙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此,他以一个旁观者(看客)的身份,同时观察 和描写孔乙己的可悲可笑与看客的麻木残酷(被看); 第三层:而在小伙计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的冷静旁观,从而构成小说复式的“看―被看”的结构模式。2、多样性。(1)将诗歌、戏剧、散文、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多种因素融入小说;(如《伤逝》、《故乡》的诗化因素;《兔 和猫》、《鸭的喜剧》中的散文因素;《起死》中的戏剧因素;《狂人日记》中的医学、心理学因素;) (2)表现上的含蓄、节制和简约、凝练的语言;鲁迅:“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 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 我深信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3)多种人称、角度以及叙事方式在小说中的使用。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1、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自传性散文集,写于 1926.2――1926.11 之间,总计收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等散文 10 篇。《朝花夕拾》散文目录(1)《狗、猫、鼠》 1926.2; (2)《阿长与〈山海经〉》 1926 (3)《二十四孝图》1926.5; (4)《五猖会》 1926.5; (5)《无常》 1926.6;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 (7)《父亲的病》 1926.10; (8)《琐记》 1926.10; (9)《藤野先生》 1926.10; (10)《范爱农》1926.11;注:(1)(2)写于北京寓所;(3)(4)(5)写于流离 之中;(6)(7)(8)(9)(10)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1)《朝花夕拾》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朝花夕拾?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 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立刻幻化,转 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眼前一闪烁吧。”(2)《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A、回忆故人故事 《朝花夕拾》的 10 篇散文中,除了夹杂一些针砭时弊的议论外,几乎全是回忆旧事。 《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在记忆上, 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B、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云的折光 散文中记述了充满各种矛盾和风波的大家庭、绍兴民间赛会及演戏的盛况、黑暗社会的炎凉世态;骗钱害 命的庸医、南京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日本不平静的留学生涯、以及“骨子里依旧”的辛亥革命和旧中国知识 分子的不幸命运??一定程度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鲁迅追随时代步伐的履痕。 ( 《五 猖会》《琐记》《无常》《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C、抨击封建教育、封建伦理道德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还反映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身心的禁锢和残害, 百草园的欢乐气氛和三味书屋的严厉压抑成为鲜明的对比,鲁迅借此批判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 21 - 《二十四孝图》对封建卫道者激励宣扬的“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割股疗亲”等所谓纯孝的典范人物,提出道德质疑和批判。(3)《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1)散文中杂糅着杂文笔法――回忆的温馨和战斗的火花的交织; (2)情感复杂――欢快与怅然、温馨与伤感、幽默与悲愤的交融; 《无常》节选:人民之于鬼物,唯独与他最为捻熟,也最为亲密??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 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讽刺所谓“教育界公理维持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阴间的神往。??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 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怨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然而虽说是“下等人”,也何曾没有反省?自己做了一 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陈西滢在《致志摩》中骂鲁迅的话)无常 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 (在回忆旧事中,借题发挥,抒情写意,针贬时弊)2、“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 23 篇(不包括题辞),写作时间为 1924.9――1926.4;写作地点:北京,全部作品 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 《野草》成因:“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伙伴的分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独自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 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了一本,谓之《野草》。”(鲁迅《自选集?自序》 )(1)《野草》社会背景和鲁迅思想特征《野草》的写作时间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初、中期,南方各省革命运动已蓬勃展开,而北方仍暂处低 潮。鲁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封建战士,一方面仍然坚持战斗,另一方面也难以遏制地产生了孤军奋战的 孤独、迷茫、苦闷和失望情绪,甚至感到空虚和绝望。鲁迅自己评价:“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后写出来的。”(《给萧军的信》)《野草》 “大半是废弛的地域边沿的惨白色的小花。”(英译本《野草?序》 )鲁迅当时的思想特征: 政治上不停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但思想上却不可遏制地出现了苦闷和消极的情绪, 既不能摆脱怀疑和悲观,也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2)《野草》的主要内容A、否定黑暗现实,向往光明理想,代表作《秋夜》、《好的故事》、《淡淡的血痕中》 B、剖析“病态国民性”,批判奴隶哲学和骑墙派的处世哲学;代表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 C、解剖自我灵魂,袒露思想上的悲观、孤独、失望和矛盾情绪。代表作《过客》、《希望》、《影的告 别》、《死火》、《墓碣文》(3)《野草》的主要艺术特色诗的情绪和诗的意境――鲁迅的散文诗情感浓烈,构思新颖,哲理性强, 形神兼备, 注重诗的意境的营造。 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鲁迅的散文诗不同于杂文写作,更多是通过象征比喻的手法,将客观事物人格化、 主观事物形象化,曲折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 鲁迅散文诗的语言凝练、犀利、形象,具有音乐性和色彩感,且能根据内容需要富于变化。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 “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 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 22 - 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二、 “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 20 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 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 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 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在现代文 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 20 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 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
间,极盛于 20 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 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 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 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 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鲁迅:《狂人日记》、《药》 许地山: 《命命鸟》、《商人妇》 《缀网劳蛛》 杨振声:《渔家》、《贞女》 俞平伯:《花匠》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胡适:《一个问题》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隔膜》、《苦菜》、《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冰心:《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分》、《微笑》 王统照:《沉思》、《湖畔儿语》、《黄昏》、《刀柄》、《生与死的一行列》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叶绍钧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是“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短篇小说创作最 有成就和特色的,是描写城镇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小城镇教育问题,暴露了教育界的黑暗与 腐败。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潘先生避难上海前后的行状,多侧面塑造了一个自私、虚伪、投机、苟安、卑琐的小市民知 识分子典型形象,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和心灵; 小说运用讽刺喜剧的手法,同情与讽刺兼备,辛辣而平静,暗发冷气,有鲁迅的犀利和尖刻。 艺术上,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融主观热情和见解于客观描写之中。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结尾饶有余味(为 军阀歌功颂德:“功高岳牧,威镇东南”)。叶绍钧长篇小说《倪焕之》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小学教师倪焕之的命运,较完整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 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追求与遭遇。 倪焕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事业上追求“理想的教育”,在生活上追求“理想的爱情”。但在严酷的社 会现实面前,他所有理想都碰得粉碎。最后投身革命,但又经受不了革命的曲折,终于在苦闷、彷徨、软弱、 动摇中走完了自已的人生道路。小说通过倪焕之的命运展现了 20 年代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 23 - 小说标志着叶绍钧小说创作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倪焕之》结构前紧后松,并不十分成功,但在 20 年 代长篇小说的起步阶段,它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可贵的是,《倪焕之》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为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增添了新的佐证。冰心的问题小说冰心是现代小说领域里,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冰心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1)鲜明、强烈的时代气息。 (2)宣扬“爱与美的哲学”。小说中投射着感伤、忧郁的印痕,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 叙述语气。 (3)小说一般没有曲折的情节和激烈冲突、渲染夸饰,结构单纯,常用对比手法,耐人咀嚼回味。 (4)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将率真自我和童真个性,自然地融于流畅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 含蓄隽永的闺秀风范。 “冰心体”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冰心体”主要指冰心的文字风格,同时与她的爱与美的哲学 分不开)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神学学士,“五四”新文学重要作家,文研会创始人之一。第一篇作品《命命鸟》 发表于《小说月报》,其小说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创作中有明显的宿命论意识,有某种程度迎合了“五四”精 神。 《命命鸟》锋芒直指旧礼教,反映一对仰光青年敏明和加陵的爱情故事。作家对他们纯洁的爱情和反抗旧 礼教的行为给予热烈赞扬;但又让主人公在婚姻遭到家庭激烈反对时,竟在宗教的启示下双双投湖自杀,“好 像新婚男女携手进入洞房那般自由、毫无一点畏缩。” 《缀网劳蛛》是早期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位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女子尚洁被丈夫误解、扎伤、并逼出 家门的故事,对封建夫权思想进行了批判。(三)乡土小说(也称“乡土写实小说”)“乡土小说”是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现流派风范的小说。1923 年前后在鲁迅影响下由文研会、未名社、 语丝社的作家创作构成,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支。 “乡土小说”克服了“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乡土小说”作者多是来自乡村、寓居京沪 都市的游子,他们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度农村的差异,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启迪下,以深沉笔触,回忆农 村和童年。 “乡土小说”特点:题材上,集中表现乡村和农民命运;注重展示山川风物民风民俗,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文风大多质朴真切,隐含着乡愁意味;“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鲁 许 迅:《阿 Q 正传》、《风波》、《故乡》 杰:《惨雾》、《赌徒吉顺》 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黄金》 黎锦明:《出阁》彭家煌:《怂恿》、《喜讯》 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母》 台静农:《烛焰》、《拜堂》、《红灯》三、“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又称为“浪漫抒情小说”、“自我写真小说”、“主观型叙述小说”、“情绪小说” 或“情调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四个美学特征: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郁。作家多把小说作为“自叙传”,作品人物往往是作者的个人投影, 注重个人生活体验,折射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小说喜用第一人称叙事,具有浓重的自我表现色彩。这类小说通- 24 - 过自我表现、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乃至自我赎罪,在经历上、气质上和个性上完成自我文学形象的塑造,他们 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多余人”和“零余者”形象,如郁达夫笔下的“他”、于质夫等。 (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于宣泄和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和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 肉欲的苦恼),因而突破了传统小说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框架,实现了从“情节小说”向“情绪小说”的演变。 显示出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 (3)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某些现代主义技巧。有的受弗洛依德泛性学说的影响通过梦 境来发掘潜意识;有的表现人物的变态性心理;有的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不是“再现”而着力于“表现” 作者的主观品性气质,如郁达夫的《青烟》等;有的采用意识流技巧,时空跳跃,潜意识的表现、奇特的联想 等。 (4)五四浪漫抒情文学表现出 20 世纪中国特有的抒情主义,它虽然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初恋》等),但并不具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原特征,它只是集中 地抒写出感伤、忧郁和孤独的情调,以及民族危亡、社会崩溃的苦痛和反抗斗争的精神,张扬个性是它们的精 神印记。这种写真式的抒情小说更新了传统小说手法,丰富了小说的体式,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家作品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长篇) 叶凌凤:《菊子夫人》《姊嫁之夜》 叶鼎洛:《前梦》《双影》 冯沅君:《隔绝》《隔绝之后》《慈母》 庐 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倪贻德:《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 周全平:《梦里的微笑》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系列,如《南迁》、《沉沦》、《银灰色的死》中的“他”、 “伊人”、“Y君”,《茫茫夜》、《风铃》、《秋柳》中的“于质夫”等。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 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他们一方面深感自身的孤独与悲凉,强烈渴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爱情与友谊,另 一方面,他们又因是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备受侮辱与轻慢,内心充满屈辱痛苦。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与冲突,使他们的 心理出现变态。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敏感,孤傲而自卑,不甘沉沦而又无力自拔――是他们的共同性格气质。 这些“零余者”形象流露出民族觉醒时期敏锐的知识者审视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 自我反省的强音。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发出五四文学中个 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强音。 (2)鲜明地表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沉沦》中的“他”不堪忍受异族的侮辱和欺凌而投海自 尽。《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我”与女工的友谊,表现出知识者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占有显着的地位。 《沉沦》 中的自渎、窥浴,《秋柳》《寒宵》中的宿妓嫖娼,《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畸恋、同性恋等。一 方面是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东方古国名士风流影响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身处窒息时代而放浪形骸、愤世 嫉俗的表现。 (4)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的新体式,在 20 年代形成了一个浪漫抒情小说派。该流派主要特征是:自我 的写真,感伤的抒情,散文的结构和流丽清新的文笔。第四章一、如何认识和评价“通俗文学”通俗小说- 25 - 因为通俗文学地位的不确定性,所以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概念一向比较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将其归属于“旧 文学”,强调其“封建文学残余”的一面,而未能认识其由旧文学向现代性的新文学缓缓过渡的一面。事实上, 通俗文学最终融入了新文学之中,成为新文学内部的通俗文学。 “五四”前后的通俗文学,尽管靠着大都会的经济市场,带头将文学变为商品,进行文学的复制式的批量 生产,但在道德和文学观念上和文学形式的承传上,因其永远存在的滞后性,使之只能逐渐从旧传统的轨道脱 出。并伴随着小说地位的崛起而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二、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派:即“礼拜六派”,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因擅长“卅六鸳鸯同命鸟,遗孀蝴蝶可怜 虫”模式而得名,繁盛于
年间。 《礼拜六》周刊:1914 年创办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杂志。共出版 200 期,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 民国旧派小说代表: 言情派代表――徐枕亚《玉梨魂》; 谴责小说代表――李涵秋《广陵潮》; 社会小说代表――包天笑《馨儿就学记》; 这些旧派小说显示了某种过渡的性质,在表达“世变”、“人情”和运用小说形式方面,都显得滞后。而在发挥文化 消费功能的同时,又暗暗地为新文学的产生准备了些许条件(如小说具有一些民主思想,引进了一些外国进步作品等)。三、新文学迫使旧派小说向“俗”定位鲁迅、胡适、茅盾等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否定;《礼拜六》与《小说月报》在读者争夺战中败退;旧派 小说始转入市民社会下层,不得不向“俗”的方向发展;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雅俗分流、雅俗互渗的格局便 形成了。 新文学读者:青年学生读者;旧派小说的读者:老年旧派读者; 20 年代旧派小说的代表:朱瘦菊(海上说梦人)《歇浦潮》、《新歇浦潮》; 包天笑《上海春秋》; 张恨水《春明外史》;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近代狭义英雄传》; 毕倚虹《人间地狱》;第五章 郭沫若一、 生平及文学活动郭沫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曾博得许多人赞扬;他的学术观点又曾引起种种不同看法,在达半个世纪 的政治风云中,他惹人注目的表现,也激起过褒贬不一的议论。其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特殊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 些特性。1、童年时期郭沫若
出生于四川乐山沫水、若水相交汇处的沙湾镇,故笔名“沫若”。在家排行第八,称“八儿”, 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郭开贞”。 父亲郭朝沛,是精明的商人,善于经营、思想开明。母亲杜邀贞乃“零落的官家之女”,聪慧贤淑,擅长刺绣,偏爱 诗歌,培养了郭沫若的诗趣。“影响我最深的当然是我的母亲。??假使我也算得一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分子确也是从我 母亲来的了。”(《三叶集》) 1897 年春,郭沫若入私塾,1906 年,考入乐山县高小,1907 年秋升入嘉州中学,打下坚实丰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 学期间,接触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对旧民主主义制度产生了热切向往。又因不满于黑暗现实、参加反清、 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因而三次被校方开除或斥退。2、留学日本1914 年夏,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日语。次年,转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1918 年毕业后升入日本 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拟以医道“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切实贡献”,1923 年3月毕业回国,在日共逗留 10 年。1922 年,与安娜的长子“和夫”出生。- 26 - 留日生活对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1)广泛接触各国文艺 (2)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泛神论的主要观点――“本体即神,神即自然。”泛神论其实是披着“泛神”外衣的“无神论”思想 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郭的“泛神 论”吸收了“万物皆神”的观点和张扬自我、大胆破坏、敢于否定偶像的精神,被周扬称为“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是个3、20 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年) 五四时期,身处异国的郭沫若感到“个人的淤积,民族的淤积,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创作 欲如火山爆发,不可遏止。于
年之交,写下大量充满叛逆反抗和追求光明的诗篇: 《凤凰涅磐》、 《炉中煤》、 《匪徒颂》、《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此后创作一发不可收,后结集为《女神》。 不久,又创作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等,猛烈抨击旧道德。1921.4 郭沫若回上海四处联络同仁,不久返日。 同年7月,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创造四巨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文学团体“创造社”。
年间,郭沫若曾三次回国,国内的黑暗现实使他失望,在苦闷中完成了诗集《星空》。 1923 年郭沫若携妻、子从日本回国,与郁达夫、成仿吾等陆续创办《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等,倡导积极浪漫主义,使前期创造社达到了全盛的时期。 此阶段,郭沫若思想驳杂,既有唯物史观,又同情无政府主义,诗集《前茅》是这个时期思想真实纪录。大革命失败 后,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而后回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与后期创造社及太阳社成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有诗集 《恢复》(1928)和《瓶》()。4、流亡日本(在日本的第二个 10 年)北伐失败后,1928.2 郭沫若再赴日本。开始他在日本的 10 年流亡生涯,其间与安娜又育有三子一女。 在日期间,郭沫若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甲骨文、金文,取得了一定成果,写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 研究》。 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郭沫若冒着危险,“弃妇抛雏”,从日本神户乘船潜回祖国,投入 抗日救亡运动。5、在抗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烽火中1938 年,郭沫若出任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此间著有反映抗战的诗集《战声》和《蜩螗集》 。 抗战结束后,郭沫若积极参加民主解放运动,政治热情不减,直至全国解放。此间创作话剧《棠棣之花》、《屈原》、 《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 1945 年应邀访问苏联,写下《访苏纪行》。同时有回忆录《洪波曲》。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文化部长,政务院副总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建国后的作品有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潮汐集》、《长春集》、《骆驼集》、《东风集》、《郭沫若诗 词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以及学术专著《奴隶制时代》、《李白与杜甫》,1958 年与周扬选编大跃进民 歌集《红旗歌谣》等。二、诗歌创作1、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它由三辑(共 56 首诗歌)组成: 第一辑――《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二辑――《凤凰涅》《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 30 首; 第三辑――《日暮的婚宴》《新月与白云》《上海印象》《晚步》《密桑索罗普之夜歌》等 23 首小诗; (1)《女神》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略); (2)《女神》的主要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炉中煤》; 大胆的破坏、创造、叛逆精神,如《凤凰涅》《天狗》;- 27 - “自我”的颂歌,如《天狗》、《湘累》、《春潮》; 崇尚自然、赞美劳动,如《地球,我的母亲》; 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如《凤凰涅》《女神之再生》 (3)《女神》的艺术特点: 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雄奇奔放的风格; 具有无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抒情主体; 诗歌形式上的绝对自由和绝对自主; (4)《女神》无可替代的文学史地位: 开白话诗先河,开一代诗风。周扬:“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 《女神》称得起是第一部伟大的新诗集,它是号角,是战鼓,它惊醒我们,给我们勇气,引导我们去斗争。”(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臧克家:“它出现在 1921 年的诗坛上,真好像暗夜里通红的火把,幕天中雄伟的号角,它不但一鸣惊人地给作者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它也扩 大了新诗的影响,巩固和提高了新诗的地位。当时的青年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它里面吸收了奋斗的力量,对于一般新诗的作者,它成为模拟的范 本和走上创作道路的指路碑。”(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2、代表诗作:《凤凰涅》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斯”,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 中国即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国》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 即即,雌鸣曰足足。” 全诗由 6 段构成,共 240 多诗行: 1、序曲 2、凤歌 3、凰歌 4、凤凰同歌 5、群鸟歌 6、凤凰更生歌《凤凰涅》1、序曲――渲染凤凰自焚前的气氛。描写凤凰唱着哀歌衔着香木往来于除夕将尽的空中。 2、凤歌――雄鸟自焚前的慷慨悲歌。 3、凰歌――雌鸟忧伤哀婉的泣诉。 4、凤凰同歌――共同诅咒宇宙、人生,对现实的决然否定。 5、群鸟歌――通过群鸟(象征反动统治者和文人)的刻画,衬托凤凰的超然和勇气。 6、凤凰更生歌――凤凰在熊熊烈火中获得新生,凤凰起舞和鸣,新鲜、芬芳、和谐、自由、光明。象征 新世界的诞生。(1)《凤凰涅》思想内容《凤凰涅》是一首庄严的、充满破坏欲和创造力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 切向往。 诗人借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激烈地诅咒和否定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旧世界,热烈 向往“华美芬芳”“新鲜净朗”的自由新世界。凤凰自焚,象征着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凤凰更生,象征着新 世界的诞生。同时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诗人期冀大破坏、大创造之后的新世界快速到来的浪漫主义想象。(2)《凤凰涅》的艺术特色题材上,汲取中外神话传说为题材; 形式上,崭新的自由体和诗剧相结合的体裁,诗歌富于戏剧化特点;同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增加了 戏剧色彩;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狂放的热情、大胆的破坏,张扬的个性和大胆的创造,体现了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第六章一、“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20 年代的新诗- 28 - 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 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 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作诗如 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的写作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