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俱与时俱进的意思思

杨茜雯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的成员们至今已经接受了包括声乐、舞蹈、表演、口语表达等众多专业知识的培训,每一项课程均由、KENN、、等圈内知名资深人士担任教学,学习最新、高端的专业知识。在经过了近一年的秘密培训后,初具雏形的UP Girls将前往日本、韩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培训,吸取海外成熟的表演经验,将自身素质再度。2011年初参加旅游卫视《》,湖南卫视《》以及央视《欢乐中国行》的录制。2012年2月代言了腾讯游戏《QQ仙境》。[1]
在接了第一部电视剧《星光都市2》之后,茜雯又陆续接了一些戏,有了很多出现在电视荧屏和电影大屏幕上机会,在《卧底3》中她饰演了齐梦晨,和演员于洋合作,在后面的电影《舞者》和《卧底4》中,他们俩又再次合作,在电影《舞者》中,她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舞蹈功底,表现力非凡。[1]
在其后的《玩命试爱》、《何欲何球》以及《捡个将军做男友》等电影作品中,她都有大胆的突破和尝试以及不错的表现。特别是在《玩命试爱》中,她突破了自我,在里面扮演了一个女性魅力十足的女人。这些作品是她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也是她在演艺道路上的历练,茜雯一直在这条路上踏实地走着,因为,她的演艺梦一直在延续。
杨茜雯个人经历
2010年 28期PlayGirl聊天直播室特邀嘉宾主持,2009年 新浪游戏电台特邀采访美女嘉宾,新浪美丽之星,2008年 为动感地带拍摄100周年宣传片,2007年 陈好《幸好》MV 等[2]
杨茜雯人物简介
姓名:杨宝宝
别名:杨茜雯
年龄:20岁
籍贯:山西
星座:天秤座
身高:166CM
体重:44KG
三围:84 60 88
身份: up girls 组合
杨茜雯代表作品
杨茜雯参演电视剧
杨茜雯参演电影
杨茜雯组合简介
组合名称: Girls
组合人数:9人
首期成员:曹 娜、、、、、、
二期成员:、、、、(已退出)、杨宝宝、
成员:胡菀清、蔡潆萱、袁婷婷、谭志玲、杨宝宝、孙思萌、(新加入)、(新加入)、(新加入)
杨茜雯组合作品
第一支单曲
【Love me boy】90后嫩模女团首度发声,强势!大声说爱! UP!!!Girls 干净、纯粹、热情、积极这些UP Girls所独有的特质被融入到歌曲里,便有了这首专属于UP Girls的《love me boy
》。独一无二的女团新势力用清新干净的声音唱出让你的节奏,初登舞台的UP Girl呈现出来的正是一种“UP”的积极面貌带着对未来的诸多期许,大方歌唱一丝一毫皆是自然流露,毫无造作之感。甜蜜舞曲也可以被演绎得这般热力十足,可爱率真极富感染力,绝对一首让你“坐不住”的舞曲
90后女生大声告白 勇气对碰唱出心声 到底该用一首怎样的歌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组合;在这个被日韩欧美主导的乐团领域如何让七个女孩得以脱颖而出,让普通的听众能很快的记住并喜欢这些女孩。在创作初期曾经给大家出了不小难题,最终还是女孩们给创作者带来了灵感。 7位平均年龄仅20岁的女生,态度鲜明的唱着属于自己的情歌:“我会把最温柔的甜蜜,专属于你……你会原谅我对你所有的不理睬。”贴心又独立的宣言,充满勇气的声音,完全展现了90后女生的强势恋爱姿态。 全亚洲顶尖音乐团队联手打造 UP Girls的7位成员们历经500天的魔鬼式训练,接受了包括声乐、舞蹈、表演、口语表达等众多专业知识的培训,由李伟菘、KENN、靳志刚、马楚成等圈中资深人士亲自指导。亚洲顶尖音乐团队联手打造首支单曲《love me boy》,著名音乐人李偲菘担当制作人,编曲则由的老搭档新加坡知名音乐人Martin Tang负责,韩国音乐人Ssengz作曲,内地音乐人同时也是星光UP的老板肖飞负责填词。全方位护航保障UP Girls的专属品质。集聚全亚洲的音乐势力的新声音UP Girls已经蓄势待发!
LOVE ME BOY
作曲:Ssengz(韩国)
编曲:Martin Tang(新加坡)
演唱:UP Girls
所属公司:
所属专辑:SWEET PARTY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boy love me现在就爱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跟着节拍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boy love me给我疼爱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快跟我来 boy boy boy boy 我的色彩 可以黑白 因为你需要明明白白我对你的宠爱 你的睫毛 对我崇拜 我可以用我的唇告诉你美丽的精彩 我要用粉红色 送给你 我的热情 (MY BOY ) 你要用海蓝色 让我知道 (you love me) 我会把最温柔的 甜蜜专属于你 (A HA ,A HA) 现在就快告诉我 (UP UP UP GIRLS)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boy love me现在就爱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跟着节拍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boy love me给我疼爱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快跟我来 boy boy boy boy 我的依赖 可以不乖 因为你会原谅我对你所有的不理睬 你的味道 对我重要 我可以随时闻到你的无奈不必奇怪 ( UP GIRL UP GIRL) 我要用草绿色送给你 我的氧气(MY BOY) 你要用纯白色让我知道你的专一 让我知道你的专一 (you love me) (UP GIRL ,UP GIRL) 我会把最浪漫的 都给你 (A HA ) 现在大声告诉我 (UP UP UP GIRLS)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boy love me现在就爱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跟着节拍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boy love me给我疼爱 Boy love me boy love me 快跟我来 boy boy boy boy RAP: Hey all the boys listen up we are “UP Girls” ! Come on everybody just fellow me Can’t you see? You make me crazy Oh my baby shake your body Come boys say you love me
第二支单曲
UP Girls烟熏豹纹打造性感电音风 《爱自己》延续了UP Girls积极向上的特质,又有别于首支单曲《love me boy》的欢快曲风,更显成熟且韵味十足。慵懒、性感的声音有力的传达了女孩们“自主比无助多一点”的感情态度,而华丽的电音元素更让整支歌曲颇富质感。《爱自己》MV中,UP Girls采用时下风靡且抢眼的豹纹元素搭配经典黑白,细节处配以金属质感的饰品加以点缀,打造出嫩模们狂野帅气、性感不羁的另一面。女孩们精致的面容在烟熏妆的映衬下倍显妩媚动人,也更加丰富的传达了UP Girls独到前卫的时尚态度。
《爱自己》
作词:肖飞
演唱:Up girls
夜幕才刚降临 我已被伤透心 快要承受不起 谁能够了解 女人总搞不清 怎样算真感情 付出全心全意 却只是骗自己 美丽要自己争取 爱自己 快乐才是我们的权力 爱自己在爱他之前 幸福离心痛远一点 爱自己在爱他之前 自主比无助多一点 我不需要关心人 你的想法未免有点太天真 我没有多余时间跟你啰嗦 因为你们男人 哈哈哈 就怕我级别太高你搞不定 伤了你的心又或许我自作聪明
第三支单曲
整首歌曲以强调自我主张的个性化风格为标准,一改内地流行乐市场一直缺少内在与外在俱佳的女子团体的现状。
再给我一点勇气
作曲:丁于
作词:肖飞
演唱:Up girls
从思念你 到离开你 的距离 像演了一场 又短又长的戏 舍不得你 离开我去旅行 可你又和他是那么的亲密 如今依然 还把你藏在心里 哼出的旋律 都是我们的回忆 点点滴滴 像在放着旧电影 一阵一阵还在刺痛我的心 请再给我一点勇气 再给我一点不去想你的勇气 心碎了的心 没办法痊愈 我只能用眼泪去告别伤心 请再给我一点勇气 再给我一点不去想你的勇气 了断了结局 我带着伤心 也带着深爱的你 离开这里 在你那边 是什么样的天气 我想到这里 天空下起了雨 乌云散去心中阴霾 散不去 选择去忘 却偏偏又记起。
杨茜雯其他信息
杨茜雯主要经历
28期PlayGirl聊天直播室特邀嘉宾主持新浪游戏电台特邀采访美女嘉宾,新浪美丽之星
为动感地带拍摄100周年宣传片
为大型游戏“”平面宣传片
为完美时空拍摄小电影《圣衣神话》饰
为陈号拍摄《》MV
嫩模组合 up girls 成员
杨茜雯所获荣誉
新浪PlayGirl 27期冠军新浪美丽之星
佛山车模大赛最佳人气奖
.网易[引用日期]
.虾米[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俱舍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简称《俱舍论》),义为论。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本论已全面归摄《对法七论》之精华,若认真研习此论,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当于学习了《对法七论》;若能学好此论,亦可为深入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有人将此论称为“聪明论”。
俱舍论形成过程
佛教论典。全称《》。印度著,译,30卷。相传世亲早年尚未信仰大乘佛教时,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接受当时新的学说。世亲在克什米尔和为信众讲《》时,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颂,全论讲毕,成六百颂(最初为五百九十八颂),即《俱舍论本颂》。后来续作长行注释,合称《俱舍论》。该论以《》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如《发智论》、《识身足论》、《》等以及《》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
俱舍论本论结构
《俱舍论》本颂的结构同《》一样,贯穿学说“以为纲”的传统精神。但对《》已经加以改造。《杂阿毗昙心论》有六百多颂,本颂也有六百颂,但不是互相吻合,而是有所增删、合并,并重新组织。 仅是颂文,连篇章、段落也都重新作了整理。因此,该论之讲四谛,别具特点。和《》十一品的结构不同,本颂分为八品,作注释时又加了《破执我》一品,与本颂无关。《俱舍论》全体九品结构,体现了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主张。此外,又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即,,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三。这个结论对以后传承一切有部学说的人产生很大影响。
俱舍论论著目录
分别界品第一
分别根品第二
分别世品第三
分别业品第四
分别品第五
分别贤圣品第六
分别智品第七
分别定品第八
俱舍论重要宗义
由于此论解释的重要,词不繁而义显,义虽深而易入,简明扼要,分析精致。因而在印度曾获得赞誉。特别是论中分析的,成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具有小乘佛学概论和的性质。后来凡学习俱舍之学者,无不以此五位七十五法作为入门纲要。《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在世亲改宗后,被扩充为,形成《》。此论在印度风行各地,引起有部学徒的激烈反对,有众贤论师历12年写成二万五千颂的《俱舍雹论》即《顺正理论》,以破《俱舍论》。对《俱舍论本颂》重新作了解释,为婆沙师辩护,驳斥之说。又有节本《显宗论》,重新订正《俱舍论》原来的颂文。阐明正宗主张,后被称为新说一切有部学说。另一方面,《俱舍论》也受到门人的高度重视,认为破斥婆沙师的偏执,说有,可作为通向大乘的阶梯之用,因而竞作注疏,与书兼弘。但注疏的大都散失,只有称友的《明了义疏》尚存,日人曾校订其全部印行。
年间,印度在西藏寺院里陆续发现了约在12~13世纪之际所写的《俱舍论本颂》和《俱舍释论》的梵文原本,摄影携回。1946年由郭克雷校勘其《本颂》刊印。
俱舍论在华影响
早在陈天嘉四年(563),就在广州制旨寺译出《俱舍论偈》1卷,五百九十七
俱舍论颂疏
颂。又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通称“旧论”,而称所译为“新论”。原来中国佛教学者研究的,都以《杂阿毗昙心论》为主要论书。及至真谛译出《俱舍论》,乃渐改学《俱舍论》,遂有俱舍师出,并出现大量注疏本,可惜大都散失。《俱舍论》及其注疏的西藏文译本有造《阿毗达磨俱舍论颂》、《阿毗达磨俱舍论释》,众贤造《俱舍论疏释》,陈那造《俱舍论疏要义明灯论》,安慧造《俱舍论大疏真实义论》,满增造《俱舍论疏随相论》,称友造《俱舍论疏明了义论》,造《俱舍论疏要用论》。这些译本都收在之内。此外西藏等历代大师曾撰有《俱舍论》注释多种。
俱舍论国外研究
远在唐代,日本学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先后来华,从和学习《俱舍论》,归国传授,建立。后虽附属于,但此论极受重视,成为必修的基本典籍。学者注疏竞出,数量比中国还多。1973年龙谷在学还把梵本和汉藏日英译收集在一起,出版《梵本藏汉英和译合璧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之研究一界品、根品、世间品》一书。()
俱舍论真实定解
有人认为:《俱舍论》是共同法门,它没有密法那样,没有必要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法七论》由七大阿罗汉所造,作为圣者撰著的论典,如果不值得学习,则将成为众人之可耻笑处。而且,这部《俱舍论》是“六大庄严”之一——论师的论著。世亲论师在佛涅槃以后,对佛法弘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本人能背诵九十九万部般若颂,且得佛陀亲自,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我们现在能够闻思这部论典,也是往昔积累了无量福德,与世亲论师具有殊胜的缘分,因此大家应仔细阅读《世亲论师略传》,在相续中对他生起真正的信心,这样对于学习这部《俱舍论》有很大利益,亦一定会得到如佛一般的,从而对本论所述内容生起真实定解。
《俱舍论》的讲义,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多,在汉传佛教也有一些,但这些注释特别古,读起来晦涩难懂,现在的修行人若想深入研究非常困难,另有一些则十分,并未涉及《俱舍论》的真正内涵。这一次我们根据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俱舍论释》(下文中均简称为《讲义)进行讲解,这部《俱舍论释》不广不略,并且已经圆满开显了《俱舍论》的深刻奥义。
------ 颂讲记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禅定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chán dìng]
,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之与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1]
提婆达多品与 [2]
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禅定是佛教中特别的,「禅」,这是印度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种,能出生种种,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禅定的作用。[3]
禅定,又名「」,所谓「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的智慧,这叫作禅。
《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即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定”是从“戒”至“慧”的桥梁。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如来於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於中道。
禅定先决条件
以下内容取自著作《北美开示录(一)》——之信位菩萨的修行“定心”
一念心清净
一切修行项目里危险性最高的就是修习禅定;习定很容易遭遇障难,若能克服障难,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为成就大所以须要投注的资本也较多。首先须具足修习禅定的“先决条件”然后才可以起修,切勿不明就理而盲修瞎练,那样很容易出毛病,修禅定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如是,自坏坏他,修行就一团糟了。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之世,这种在修行中自坏坏他的事,。因此,业障重的人,欲发心修殊胜之行,须先修学忏悔业障,等业障较轻薄之后,再进修胜法。
修习禅定者须持戒
经上说: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圆觉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因为魔属,行者若自不持清净戒,则与染法相应;与染法相应故,即为魔之内应,魔即得其便。又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能称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或外道定。是故修习佛定者,必须同时亦持佛戒。
修佛定者,须先通达佛之教理。
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星期中偶而静坐一~二次,每次单盘坐个二十~三十分钟,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进的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时~~~一小时以上,这种情形下,已非的玩票性质,就应照上面所说,一一完成准备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在旁就近指导才好。设若无人指导,自己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盘起腿来坐,只觉得禅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里好奇,想“玩一玩”这断然是不行的;须知习定是“修道”。这种半玩票的修法,最好还是赶快停下来,不要继续玩下去;须“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会出事。
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解脱、、。
,为“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通常所说的。
(一),离生喜乐。即离欲界诸恶不善法(身恶、语恶),有寻有伺,于寻伺未见过患,及有对治欲界诸恶之善寻伺。喜乐者,已获得所希求之初禅定境,内心喜悦,于喜乐未见过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远离,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性。此初禅具足五支:寻、伺(为取所缘)、喜(为受)、乐(为除粗重)、定(,为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说,由断除、修满五法而证此定。所断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见或闻,或曾领受,忆念欢喜。(2)欲所引忧,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忧恼。(3)不善所引忧,即由忧苦的心情而行,乃至起。(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乐的心情而行杀业,或生邪见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属造杀业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恶方便,或于诸恶放任不断;又不善现前,随顺而行。所修五法者:(1)欢,因清净,生起无悔,心意适悦。(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悦。(3)安,谓离粗重,身心调适。(4)乐,由离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有寻有伺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离初禅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有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于彼喜相未见过患。
(三),离喜妙乐。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为取所缘)、乐、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见过患,于喜离欲,由离寻、伺、喜故,名之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现行,立即以慧觉知,方便弃舍。乐者,由离令心踊跃之喜,内心寂静,便唯有乐受及轻安乐。
(四),舍念清净。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二者为取所缘)、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进一步舍断第三禅中之乐。至此,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都断尽无余;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故说舍念清净。
“解脱”类定,包括了、、三种,略说如次:
(一)八解脱:(1)有色观诸色解脱——已离欲界得色界定者,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自在,而于欲界诸色以光明相专注思惟,而成就观想。(2)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在前,又不思维彼想光明相(属于色界),于(属欲界)而作观想。(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第解脱诸障,令得根本圆满。净,即中离诸障而舍念圆满清净;解脱者,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身即意身(体);作证,由于智断而证;具足住,第四静虑根本圆满,为圣所住。(4)空无边处解脱——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观想。(者,即心除遣诸色、想之后,起无边虚空观想而安住之。)(5)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此识思维观想。(识无边处定,这是先舍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能观之识起无边行相。)(6)无所有处解脱——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而于识无边思维观想。(无所有处定者,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已得离欲,即遍于想可生处,应作观想。(,它是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超过无所有处之想,及识处以下有所,名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得自在故。)(8)想受灭(即灭尽定)解脱——修习暂背弃受想,令离定障。
(二)八胜处:(1)内有色相观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3)内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4)内无色相观外色少。(5至8)内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此八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处得制伏自在。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由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修观行者,由解脱—→—→遍处,次第而进。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四,谓于空无欲爱。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圣人所行。无愿三摩地——于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无相三摩地——于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即舍。
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圆满、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修喜定者,以为最胜;修舍定者,以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它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2)为得智见()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故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或为得无碍解修,皆属于此。(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及加行道。
(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这是圣(善、)、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即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这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译《》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观相为二。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名为观相。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次第义者,这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等;从出家后,受学(正语、正业),修治净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乃至正命、邪命。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圆满正见等,发勤精进。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圆满,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无漏,故名圣。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此三已如)、二无心定(和灭尽定)等。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等(即),这是第三现见等至。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受、想)。于时,有寻有伺,至,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触。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故习禅者应先以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禅定四禅定
佛教语。天至天的四种禅定。人于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
禅定禅定坐
禅定坐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再以加两趺而坐,亦谓为“全跏”。如来佛多为此坐,又称为“如来坐”。它与结跏趺坐相同,普通有两种:一为吉祥坐,一为降魔坐,坐法各不同。
唐释慧琳《》卷八云:“结跏趺坐,约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几[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从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右(疑左字),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跃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此坐。”按今印度佛菩萨像,几于全部为吉祥坐,且如上所述,假若如来在菩提树下,纵手结降魔印,亦不是降魔坐,而仍为吉祥坐。结跏趺坐,为最安稳之坐法,且为佛家取道之方,所以[疑为“有”]坐法中,此坐最为重要。《大智度论》卷七有云:“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此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稳,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关此,《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记之尤为明白。“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跏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过克伽沙数量诸佛及,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复次如是威严顺善品故,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昏睡,唯结跏(趺)坐无斯过失。’……”结跏趺坐,意义极多,归纳言之,大概不外“五因缘”。《瑜伽师论》卷三十中云:“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跏趺坐,乃至广说。何因缘故结跏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侧顺生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己,极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换言之,即结跏趺坐,第一摄身轻安;第二能经久不倦;第三外道皆无;第四形相端严;第五为佛门正坐。此即所谓“五因缘”也。依“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跏趺坐”句观之,此坐系坐于床上、地上、座上等,即随所有而坐,不另设施。《宝雨经》卷八所谓“随敷坐”,不外是也。所以 结跏趺坐,不一定坐于座上,坐于床上,甚至地上亦有之,昔如来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为吉祥坐,即在地上者也。现今佛像,结跏趺坐,皆在座上,即(详下),原为后人虔诚敬心,特别设置。结跏趺坐,固可。(摘自撰《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载《》文史地周刊版第二十六期,日;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151-152页,2004年7月)
禅定波罗蜜释义
禅定波罗蜜,又名波罗蜜。见六波罗蜜条,禅定波罗蜜是利用我们自己的心,通过禅定的方法来达到集中精神,统一身心的效果之后了解我们内心的变化,进一步运转我们的心而改造我们的心性。它的功能是沉澈心境。使我们的心从混乱、浮动、不安当中安定下来,比如一杯混浊的水,当它沉淀之后我们就看清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平常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当它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看清楚内心的变化。再好比一面布满灰尘模糊的镜子,我们平常混乱的心就像这样,不够明亮,看不清事物,经由禅定的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敏锐度很高,好像擦去了镜子上的尘土,很清晰明净,这就是禅定的功能。
禅定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在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者,必须修种种的,以完成他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禅定十种利益
【出】 谓修疸。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一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令安隐。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而自然,这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虽证真空之理。而不堕于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是为解脱成熟。
禅定禅定村
禅定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4.5公里,终(南)殿(镇)公路东侧,赤峪河东岸。主产小麦、玉米,兼产猕猴桃、瓜果等。据《西安通览》载“禅定村,元大历三年(1330年)由山西逃荒难民住田峪内爷的禅定寺,后部分人分居此处因名禅定村。”明《盩厔县志》记为禅定里,已是大村。清初为县十铺驿之一,清雍正《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记为禅定铺。后关中构筑堡寨,分东西两村,筑城墙后得名东、西禅定堡。此村素以秦腔自乐班闻名,春节期间演出。1979年组成禅定剧团,在关中各地巡回演出,得到好评。
禅定禅定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禅定训练技巧,同时也是催眠技巧,用来做自我催眠练习,效果良好。  1.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2.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3.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4.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经名)妙法莲华经之略名。经中法师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同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念俱灰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