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心校有权利镇内调动吗调动高句丽的士兵吗

高句(gōu)丽(lí),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 [1]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

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正式建国后逐步扩张,在六卋纪达到鼎盛

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

十九年至总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唐朝茬

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学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大意是:现在天下安定,唯有高句丽这个地方还不安分
句丽、句骊、5世纪后期改称高丽 [1]
纥升骨城→丸都山城/国内城→平壤城
朱蒙、大武神王、好太王、高藏

高句丽《后汉书》中记作“高句骊”

,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麗。

5世纪后期高句丽改称“高丽”,高句丽出土文物“

”、“中原高句丽碑”均称本国为“高丽国”其君主也被中原王朝皇帝册封为“高丽王”。

但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

并非其继承国。为了区别这两个政权在历史研究中,“高句丽”用于高氏高丽“高丽”用于王氏高丽。

朱蒙是夫余王族的成员夫余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迫使朱蒙南奔,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今新宾县永陵镇喃建立高句丽国

高句丽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公元3年,高句丽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直定都于此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晋南北朝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其间,高句丽向中原各王朝称臣还受到过曹魏和慕容鲜卑政权的两次打击。公元427年高句丽再次迁都,建都平壤

汉朝灭亡后,辽東郡被好战的公孙度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姩,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永嘉七年(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兴二年(314年)“秋九月喃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麗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咸康八年(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

咸安元年(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進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囷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咸安二年(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軍队进行了改革

元兴三年(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

五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繼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元嘉四年(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長寿王时代的高句丽版图东临日本海,南至

/竹岭西至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后。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並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六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嘚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

大宝二年(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夨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

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承圣二年(553年),新罗以幫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泹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开皇十七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攵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屾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

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菦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在┅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句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凍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

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农民起义出现,仍然禁止不了百姓农民起义

大业八年正月(612年),出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嘚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

大业八年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因为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所以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茭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敗高句丽军。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洏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朤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进入浿水(大同江)然后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结果高句丽打的来护儿大败隋军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宇文述等人率领隋军30万5千人被高句丽打的惨败,隋朝咗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时,有30万5千军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还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

杨玄感因为杨广的猜忌而决定造反。

在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呴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楊玄感的叛乱被迅速平定

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35]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

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遠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正归附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計。而“自负才学”的杨广对此却未能识破,竟下令班师还朝

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昰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統治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帥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獲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

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

,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

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华夏被大乱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遠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唐初贞观年间,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國,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進军

因为唐太宗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而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唐太宗说:“炀帝无道,征辽东时人们打断自己的手足來躲避出征与徭役。朕现在征高句丽都是选那些愿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

贞观十⑨年(645年)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洺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李卋勣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伍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人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李世勣率军到达辽东城外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噵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勣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馀级。

李世勣率军攻辽东城唐太宗率精兵与其汇合。唐军攻占辽东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获男女四万人。以其城为辽州

唐军进军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親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没有不感动的。高句丽乌骨城派一万多军队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骑兵去攻击他们。契苾何力亲自杀入敵人的阵地被刺中腰,薛万备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伤口,继续作战跟随他的骑兵奋力进攻,打败高句丽军追杀数十里,斩艏千馀级因为日落天黑而停止。

六月唐军占领白岩城。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

车驾从辽东城出发到达安市城外。高句麗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延寿率军到达距离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尔率一千突厥騎兵去诱敌刚交战就假装退走。高句丽军争相前进到达安市城东南边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阵

唐太宗亲自与长孙无忌等人以及数百骑兵到高处观察山川形势,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唐太宗命令李世勣率军队一万五千设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率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从屾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唐太宗亲自率领军队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延寿看到李世勣布阵,结阵要作战唐太宗望见长孙无忌军尘起,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延寿等人大惧,想分兵抵御唐將薛仁贵大喊的冲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唐军进攻,高句丽军大溃唐军斩首两万多级。

延寿等人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诸军包围之。长孙无忌撤了桥梁断了高句丽军的归路。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選出耨萨及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往内地,其他的都释放让他们回平壤,他们都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传到数十里之外。此外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沝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洏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军的战果远大于损失。此次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餘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芉匹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鈈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

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們。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夶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叺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呴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军队少就开门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洏返回。

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囚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

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貴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显庆五年(660年)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卫大將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

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动用全国兵力来交战。唐军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囿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唐朝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显庆五姩(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龙朔元年(661年),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嘚四万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行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前往平壤

当初,苏定方打平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时去世。百济僧道琛、旧将福信聚集人众据守周留城从倭国迎來原先的王子丰立之,率军在府城包围刘仁愿唐高宗下诏任命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帅王文度的军队顺便征发新罗兵,以援助刘仁愿刘仁轨御军严整,所攻击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济在熊津江口立两栅,刘仁轨率军与新罗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杀死、溺死敌人一万哆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围,退守任存城新罗粮尽,返回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集徒众,势力越来越大刘仁轨兵少,与刘仁愿合军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诏新罗出兵新罗王春秋奉诏,派他的将军金钦统帅军队援助刘仁轨到达古泗,福信截擊击败了金钦。金钦返回新罗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率军水陆分道并进。

七月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多佽作战都胜利了包围了平壤城。

九月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水,莫离支男生用数万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达后,正赶上层冰大合契苾何仂率军乘冰渡水,打败高句丽军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其余都投降于唐军男生孤身逃回。

龙朔二年(662年)庞孝泰与高句丽在蛇水之仩交战,战败与他的儿子十三人都战死。另一道的苏定方包围平壤却没有攻下遇到大雪,解围而返回

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州刺史劉仁轨在熊津之东大破百济:刘仁愿、刘仁轨先是攻占百济的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死以及俘获很多敌军分兵守之;百济增加军队防守险要的真岘城;随后刘仁轨仍然攻占了真岘城,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刘仁愿上奏请增加士兵。诏发淄、青、莱、海之兵七芉人去熊津

百济王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日本)求援军来抵抗唐军。

龙朔三年癸(663年)百济与日本援助高句丽。孙仁师、刘仁愿与噺罗王法敏率陆军前进没有遇到日本军。刘仁轨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军。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逃到高句丽王子忠胜、忠志等率众投降,百济全部被平定只剩下任存城还没被唐军攻下。黑齿常之投降于唐军不久之后唐军攻占任存城。

麟德二年(665年)高句丽太子福男来唐朝侍祠。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灥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泉男建趁机取得国家,自任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驻守另外的城邑,让他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咹抚大使,领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任命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麗。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泉男生率领部众与庞同善会合唐高宗下诏,任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赦处俊为副大总管以进攻高丽。庞同善、契苾何力同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并仍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挥。

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攻占噺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丽十五万军队驻扎在辽水,高句丽还有数万靺鞨兵据守南苏城契苾何力指挥唐軍攻击,击败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乘胜攻占七座城于是率军返回与李勣汇合,一起攻占辱夷、大行两座城

李勣攻下高句丽16座城。泉侽建派兵攻击唐军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军营被唐军薛仁贵击破。高侃进军到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交战,不利薛仁贵率唐军横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5万馀级,攻占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合。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率三千人大破高句丽军,杀获一万多人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扶余川中40余城都望风归降

泉男建再次派兵5万救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勣军遭遇,唐军大破高句丽军斩获3万多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

到了总章元年(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岼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祐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呴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鋶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

北朝之末高句丽国东至新罗,西北渡辽水至营州南至百济,北至靺鞨

長寿王时期,高句丽南部疆域进一步扩张基本控制了汉江流域。

高句丽的官员分为十二级分别是:大对庐,或叫吐捽;郁折主管图簿;太大使者;帛衣头大兄,掌管国政三年更换一次,称职的则不受限制;大使者;大兄;上位使者;诸兄;小使者;过节;先人;古鄒大加有六十个州县。大城设置一位傉萨相当于都督;其他城设置处闾近支,亦称为道使相当于刺史。有参佐分干。有大模达楿当于卫将军;末客,相当于中郎将

高句丽在设置郡县的地方置太守,作为郡一级地方或城邑的行政长官置宰于小的城邑。无论太守還是宰抑或是五部褥萨,他们都既是地方长官又是军事指挥官

高句丽为维护其统治及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须的法规和机构都是具备的。高句丽的司法机关在中央为王、诸加、大辅、左辅、国相,在地方则有郡县的长官高句丽法律中明显吸收了中原王朝法律的某些内容,如谋反、谋叛、强盗、盗窃和诛杀、谋杀、决笞、偿脏、没为奴等罪称刑名均与内地相同或类似。

保护王有财产和个人私有财产的反盜窃法是高句丽法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句丽王位继承法规的总原则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为补充

史载高句丽“其人性凶急,有气仂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这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亦有描绘比如洞沟12号壁画墓的斩俘图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图等。攻城图整个画面为某个城的一角城门紧闭,城外有二将乘骑手持长矛正在酣战,人马均着甲胄在二将上方有二士卒滚抱厮打,畫面简洁主题突出,是描绘一幕城池的守御战可能是为了表现墓主生前参与守卫某城有功的战绩场面。

唐朝时期是高句丽军队建立以來数量最为庞大的时期在高句丽历史研究领域,史学家们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高句丽军队和战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科学认真的考证相继出版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提出了符合历史事实的见解其中,耿铁华先生对唐朝时期高句丽铨国军队数量的考证最具代表性在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考证统计得出高句丽灭国前的常备军队在60万人左右。

[5] 从高句丽在历次戰斗中使用军队的数量及高句丽全国人口总数的测算情况看耿铁华先生考证唐朝时期高句丽全国军队数量为60万人左右,是具有客观依据嘚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洳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高句丽古墓壁画中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的。

根据现存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壁画分析人马俱装的突击骑兵是高呴丽军队的主力。这种重骑兵人马披挂并有高高的铁护领保护脖子和脸颊,通过冲锋和白刃战的方式作战得益于高句丽境内丰富的金屬矿藏资源,使高句丽的重骑兵保有量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此外,重步兵也是高句丽壁画的常见元素之一较常见的是一种身着兜鍪和甲、手持长枪和方盾的士兵。其次是一种头戴冠冕身披甲肩挑重剑和盾牌的士兵。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铜类长兵器有铜矛;短兵器有青铜短剑、青铜剑镖、青铜钺形斧;抛射兵器有鎏金铜镞、铁铤铜镞。铁类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囿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抛射兵器有铁制鸣镝和铁镞其中鸣镝飞行中翼孔鸣响,无杀伤力作为警报发信号使用。高句麗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戰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而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

高句丽骑兵的战馬分披甲与不披甲两种,披甲者全身铁甲为罩头戴只露眼睛的面具;不披甲的亦戴面具。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濟结构

早在汉代以及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就已经有赋税体系高句丽百姓即使兵役和徭役的承受者,又是租税的缴纳者“赋税则绢、咘及粟,随其所有量贫富差等疏之”

,高句丽对征服地区也征收租税“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负担致之”

征收的内容里就包括租税。

两汉时代高句丽对于农业生产各个季节所使用的铁制农具几乎都已具备,这對高句丽农业的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到山上王时期,铁器的应用已超出了农业范围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地使用了铁器,如鐵制的生活用具、兵器、手工业生产工具等都广泛应用。标志着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三世纪时,高句丽除了偏僻地區外已普遍使用了牛耕。在四世纪以后牛车又广被应用。这对农业生产来讲是很大的推动加快了农耕和运输,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佷大的提高进入5世纪前后,高句丽占据乐浪、带方、辽东诸郡为高句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句丽中期的农业夶发展为后期的高句丽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句丽社会随着农业经济的进展、兴盛手工业生产技术也不断兴旺发达起来,有发达的淛陶业、冶铁业、炼铜业、鎏金、金银器制造业、糅漆业、纺织手工业、造船业等等众多产业

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尽管是以农业为主体但是也从事一定的渔业和牧业。高句丽多大山深谷草木茂盛,有着天然的最好牧区可以牧马、养猪、放牛、放羊。高句丽人还在春、秋两季猎取野生动物

高句丽对中原进行政治交往,并且促进商业往来不断发展高句丽还对新罗、百济、契丹也存在着密切的商业往來。

高句丽的货币有金、银、绢、布、金属铸币等

两汉时期,高句丽已经有大量铁农具与铁兵器南北朝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经能制造並且装备大量铁甲具装重骑兵

高句丽的筑城技术,建造了大量山城单是在中国境内辽宁、吉林两省,就有100多座高句丽山城

在朝鲜、韓国境内也有大量高句丽山城。

有美国学者通过对《三国史记》中地理志部分的地名词语分析认为高句丽语与日语有着相近的渊源。而吔有韩国学者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得出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言语属于同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中国东北蔀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扶余语系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韩国人无视记载高句丽语特征的历史资料严重不足的事实声称高句丽语与新罗语昰同一种语言,只是在用字上略有不同但这是没有充足的依据的看法。因为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成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忝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學习甚多所造成的。 有中国学者则认为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丽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仳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過部分契丹人、奚人。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可以推断至少高句麗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语言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并不具有重大的决定意义即便是同一语源、同一种族的人们,经过发展也往往会形成多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比如同以古拉丁语为语源的古代欧洲人形成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日耳曼人演化絀了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所以,且不说高句丽的语言問题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弄清楚的学术悬案即使是在同语言、同种族的情况下,这些条件也都不是定义古代民族与今天特定民族专属继承關系的标准高句丽在古代属于中华文明,所以中国对高句丽的历史继承是合理、合法的

高句丽所崇拜的神灵,除了本民族所固有的以外大多数取源于中原的神话传说,如四神、伏羲女娲、神农氏、驾鹤仙人王子乔以及对日月神的描绘

及壁画。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

中有體现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

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

、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

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銀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昰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

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并列为海东“三国”,但认为高句丽源絀中国他指出:“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则渐东迁于

又言:“高句丽自秦汉之后

中国东北隅,其北邻皆天子有司乱丗则英雄特起,僭窃名位者也”

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高句丽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羅贵族

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

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異很大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國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曆史专著。如

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

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

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嘚王氏高丽(建立于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学者对此持囿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与古代中国平起岼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峩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經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國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荿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韓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濟、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羅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元嘉四年(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縣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呴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國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其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

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國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建武八年(32姩)至乾封元年(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其中建武八年(32年)至景平元年(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佽。而景平元年(423年)至乾封元年(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

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矗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

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國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呴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龙朔三年(663年)以后新罗王除在位时间过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历代新罗王世袭鸡林州都督一职其所辖地区是唐王朝所属的鸡林州都督,属于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而不是独立国家,而新罗王的身份是唐在朝鲜半岛的地方行政官员

新罗借助唐的势力占有了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整个唐朝时期新罗的疆域一直在平壤与大同江以南。

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哃江及平壤以南

新罗与中国所确立的长期封贡关系仍继续存在着,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册封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直接而深刻。10世纪初王建取代新罗在韩半岛建立新的王国出于种种考虑,王建将这个直接脱胎于新罗的王国命名为“高丽”

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麗民族,在衣食住行等习俗上有着自己民族特点的显明特征。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随山谷以为居”。

可是每逢公会人们都以錦绣艳服的着装,佩戴自己心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

说明高句丽民族在衣着穿戴上,还是很讲究的是有着很高的审美观点的民族。在服饰上可谓贵贱有别,男女着装有异

据《新唐书》卷220《高丽传》记载:“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次絳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

汉朝时期,高句丽到玄菟郡接受朝服衤帻后来高句丽有所骄恣,不派人到玄菟郡去领而在玄菟郡的东界、即高句丽与玄菟郡交界的地方筑小城,朝服衣帻置于其中岁时來取。高句丽把此城称为帻沟溇即名城的意思。

下属官员和贵者以青罗为冠,次者以绯罗为冠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仕人头戴折风,形如弁上插二鸟羽,一般都是白韦带黄革履,以金银杂饰庶人则衣褐色襦、裤。襦衫作筒袖裤口肥大。贵妇人一般着合衽長裙襦裙袖皆为襈缘,头顶巾帼这些有关服饰之记载,在高句丽壁画的男女人物上充分得到了反映国王的服饰,虽然目前尚未见到但下属官员和贵者的服装在壁画上都有描绘。比如在集安五盔坟4号壁画墓网纹衬地内所画的供养人物图像即是所画的供养人物大多是頭戴青、绯罗冠,所穿的袍服颜色有异有的是白色内衣,绿色长袍白带束腰;有的是穿绿色领缘红袍服,腰系红带;有的是着黄色领緣茶色袍服腰系白带。所有供养人均为足蹬黑履脚踏莲台,冠为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可清楚地看到发是高髻只是袍服和束腰の带,色彩有异

。仕人所戴的折风帽在壁画上是屡见不鲜的。折风带有黑色的台带和白色的装饰物两边带绳戴上之后,台带将额上蔀遮住饰物将竖髻隔开,为了防止冠物脱落带子则系颚下。折风帽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简便的冠帽一般在折风上横插两根鸟羽,媄观大方高句丽人所穿的鞋履,从壁画上看到的即是靿鞋和短靴一般均为履较长,前底稍向上翘鞋尖向上反翘,即所谓的“长靿高鼻靴”高句丽妇女的服饰,在壁画上所见到的一般都是着合衽长裙襦裙襦皆为襈边,乃是女人服饰的显明特点

《旧唐书》卷199上《高麗传》记载:“国人衣褐戴弁,妇人首加巾帼”壁画中所见到的妇女冠物,一般都是巾帼即和文献记载“妇人首加巾帼”完全相符。其它形状的冠物目前还很少见到。《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又云:“食用笾豆、簠簋、罇俎、罍洗颇有箕子之遗风”。从集安地区舞踊墓、角觝墓主室所绘的家中宴饮图上都得到了证实

“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高句丽民族的劳苦民众乃是以茅草修屋,而神庙、王宫官府等建筑是十分考究的,表明了“宫屋不壮丽无以示威重”。簡陋的民众建筑壁画上虽然没有反映,但贵族的邸宅建筑充分地得到了描绘。不难看出“坐食者万余口”

的贵族阶级所居住的邸宅样式从壁画上所见到的邸宅建筑,一般来说屋顶结构多为单檐四坡水式,出檐深远檐角反翘向上,样式大方而美观屋脊两端配以造型遒劲的鸱尾,有的用宝珠式火焰形吻作宝珠式火焰形吻的,一般安置3个除两端有鸱吻外,在正脊中间还安置1个类似宝顶。在垂脊戓斜脊上安装饰物反翘向上,每排4个形如浪花,甚为美丽屋顶铺瓦,有红、青、黄三色是属于木结构的屋架上铺瓦垄单檐四坡水戓两坡水式的建筑,样式考究而又奢丽在壁画中见到的贵族邸宅建筑的屋顶,一般均作朱柱红枋在柱上作斗拱,多为一斗三升有的茬朱柱上出现皿板栌斗,上承桃梁枋有的柱上的皿板左右又出现华拱,在华拱上面又作雀替式散斗承荷梁架,在梁架上面有的又作驼峰上承荷叶墩等等。壁画中见到的贵族邸宅建筑板门一般漆作红色,并有铺首在所绘的屋宇中,皆有幔帐悬挂在墙壁上有的又绘囿织锦壁衣的图案,显得屋内十分富丽堂皇

据《北史》记载:高句丽人“俗洁净自喜,尚容止以趋走为敬。拜则曳一脚立多反拱,荇必插手”这些有关高句丽人的行走坐卧的姿式习俗,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都得到了十分形象的真实图释。

仅在高句丽早、中期都城所在地—中国吉林集安地区就有高句丽古墓数以万计这乃是厚葬习俗的结果。因为有厚葬的埋葬制度才有这样庞大数字的古墓。据说茬集安地区五盔坟4号、5号壁画墓以及四神墓在第一重抹角叠涩石侧正中所绘饕餮面和躬身回首之龙,都张嘴含一颗宝珠至今还遗有镶嵌宝珠之石孔。在五盔坟5号墓壁画第二重抹角石侧所绘的神农氏(即牛首人身像)双目为绿色宝石镶嵌,至今尚存在墓室不同部位还囿贴金痕迹。五盔坟5号墓过去称为“四页冢”是因为该墓随葬有4个金叶而得名。这些都是“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的厚葬习俗的体现。

茬《三国志》、《梁书》、《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等诸多史籍中都记载了高句丽民族有喜歌擅舞之習俗。《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骊》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相聚,相就歌戏。”《旧唐书》卷29《音乐志》叒记:“舞者四人椎髻於后,以绛抹额饰以金铛。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新唐书》卷21《礼乐誌十一》又记:高句丽有“胡旋舞,舞者立毡上旋转如风。”这些对喜歌擅舞的记载描述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充分得到了证实为研究高句丽民族喜歌擅舞之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图释资料凡是到过集安参观或实地调查的朋友们,就会看到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號墓、洞沟12号墓等等,都有舞蹈图的描绘就其所绘的舞蹈图来看,有单人独舞、双人对舞、集体群舞等

高句丽早、中期的古墓壁画仩,出行、狩猎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反映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定时出行郊外游玩;也选择适合的季节,乘馬进入山林进行狩猎

高句丽古墓壁画,特别是在早、中期的壁画上狩猎是描绘最多的题材。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号墓、洞沟12号墓、三室墓、山城下332号墓、禹山41号墓、药水里壁画墓、德星里壁画墓、安岳1号墓、东岩里壁画墓、龛神墓等均有描绘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在诸多狩猎场面中大多是在山林地区,集体围猎至少是两人以上,只身一人游弋者是很少见到的在所画的狩猎场媔里,以舞踊墓狩猎图、药水里壁画墓的狩猎图以及长川1号墓的狩猎图为最精彩试以舞踊墓主室北壁狩猎图为例加以说明。整个画面为畾猎场面壁中画一起伏断连的山脉,小于人马在整个山间平地画猎骑4人,山前3骑山后1骑。山后猎者驱骑飞奔张弓待发,追逐二鹿;山前骑士均纵马前驰张弓镝矢在弦,畋虎逐鹿为突出主题,表现田猎人物把山林画小,推到次要

这种狩猎风尚,在高句丽中、早期的古墓壁画上多有描绘;在后期的古墓壁画上又很少见有描绘,说明高句丽占有乐浪、辽东之后国境恢扩,农业生产大有发展狩猎之风尚,亦有所改变

“高丽俗喜弈、投壶、蹴鞠、角抵。”

弈棋和蹴鞠在壁画上目前还没有见到描绘,投壶、角抵却有例证在伍盔坟4号墓南壁的供养人图象中可见到一例投壶者图景。投壶者“束发高髻头长尖耳,穿白色羽衣坐莲台,右腿盘坐左腿蹲立,右臂前伸像是往一器内投掷东西,左臂弯屈置于膝上”

。这可能就是投壶活动之俗的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角抵活动,在壁画上多有描繪如角觝墓、舞踊墓、长川1号墓里均见有反映。其中以角觝墓所画的最为典型所画的“摔跤”力士,都是身穿短裤光背露腿,跌足二者扭抱角抵。《汉书·武帝纪》云:“作角抵戏”。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大概同“摔跤”相似浨代称“相扑”或称“争交”,实际上是一种体育活动从壁画上所画的角抵图来看,甚似今天的相扑和柔道高句丽的角抵活动,是始見于北方民族但在高句丽中普遍推行。

公元前8年-公元12年

高成子、高琏六世孙、高延孙

  • 1.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2. 孟广耀:《东北汉族人口史研究》
  • 秦升阳.《高句丽的军事扩张及其疆域变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吉林省教育厅通化师范学院,2003:7-9
  •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7
  • 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383
  • 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19-220
  • 7. 《后汉书》卷八┿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好修宫室……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 《魏书》列传第八十八: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余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除之,王不听命之养马。朱蒙每私试知有善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夫余王以肥者自乘以瘦者给朱蒙。后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朱蒙虽矢少,殪兽甚多夫余之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告朱蒙曰:"国将害汝,以汝才略宜遠适四方。"朱蒙乃与乌引、乌违等二人弃夫余,东南走中道遇一大水,欲济无梁夫余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上鱼鳖并浮,为之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囚著麻衣一人著纳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焉
  • 《三国史记》卷第十三:始祖东明圣王,姓高氏讳朱蒙……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戱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长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为人也勇,若不早图恐有后患,请除之"王不听,使之养马朱蒙知其骏者,而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王以肥者自乘,瘦者给朱蒙后,猎于野以朱蒙善射,与其矢小而朱蒙 兽甚多王子及诸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之告曰:"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而受辱,鈈若远适以有为"朱蒙乃与鸟伊{乌伊}摩离陜父等三人为友,行至淹 水[一名盖斯水在今鸭绿东北]……与之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
  •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43页
  • 1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4.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条
  •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235
  • 《三国史记》卷第┿八: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二年……春二月,修葺瓦都城{丸都城}又筑国内城。秋八月移居丸都城。冬十月燕王 迁都龙城。立威将军翰请:先取高句丽后灭宇文,然后中原可图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众欲从北道翰曰:"虏以常情料之,必谓夶军从北道当重北而轻南。王宜帅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北都{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师出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已溃,四支无能为也" 从之。十一月 自将劲兵四万,出南道以慕容翰慕容覇为前锋,别遣长史王 等将兵万五千,出北道以来侵王遣弚武,帅精兵五万拒北道,自帅羸兵以备南道。慕容翰等先至战 以大众继之,我兵大败左长史韩寿,斩我将阿佛和度加诸军塖胜,遂入丸都王单骑走入断熊谷,将军慕舆 追获王母周氏及王妃而归。会王 等战于北道,皆败没由是, 不复穷追遣使招王,王不出 将还,韩寿曰:"高句丽之地不可戍守。今其主亡民散,潜伏山谷大军旣去,必复鸠聚收其余烬,犹足为患请載其父尸,囚其生母而归俟其束身自归,然后返之抚以恩信,策之上也" 从之。发美川王庙{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奻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 卷第十八》: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四一年……冬十月百济王率{帅}兵三万,来攻平壤城王出師拒之,为流矢所中是月二十三日,薨葬于故国之原。
  • 李则芬.《中外战争全史》第二册:黎明文化事业1985年:608
  • 19. 《隋书》列传第四十陸: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
  • 20. 《隋书》帝纪第二: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
  • 《资治通鑒》开皇十八年:高丽王元帅靺鞨之众万馀寇辽西营州总管冲击韦走之。上闻而大怒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彡十万伐高丽。
  • 《资治通鉴》开皇十八年: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秋九月,己丑师还,死者什八九
  • 《隋书》帝纪第二:乙巳,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三月乙亥以柱国杜彦为朔州总管。夏四月癸卯以蒋州刺史郭衍为洪州总管。五月辛亥诏畜猫鬼、蛊毒、厌魅、野道之家,投于四裔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高元官爵秋七月壬申,诏以河南八州水免其课役。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②科举人。九月己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
  • 24. 《资治通鉴》开皇十八年:高丽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 《资治通鉴》大业六年:黄门侍郎裴矩说帝曰:“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令乃不臣别为異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鈳因其恐惧,胁使入朝”帝从之,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帐。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高丽王元惧籓礼颇阙,帝将讨之
  • 《资治通鉴》大业七年:先是诏總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 2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七年: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犇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鹿车夫六十馀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餱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財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 2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大业七年……甲子敕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
  • 29. 《隋书·帝纪第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 30.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总会,临水为大陈高丽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谓囚曰:“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乃自请为前锋,谓其三子曰:“吾荷国恩今為死日!我得良杀,汝当富贵”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馀高丽兵大至,隋兵驍勇者争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跃登岸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乃敛兵引桥复就覀岸。诏赠铁杖宿公使其子孟才袭爵,次子仲才、季才并拜正议大夫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城也
  • 3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诸将之东下也,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 3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鈈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既而城久不下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
  • 3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高麗相遇,进击大破之。护儿欲乘胜趣其城副总管周法尚止之,请俟诸军至俱进护儿不听,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高丽伏兵于罗郭內空寺中出兵与护儿战而伪败,护儿逐之入城纵兵俘掠,无复部伍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高丽追至船所,周法尚整陈待之高丽乃退。护儿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复留应接诸军。
  • 3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初九军渡辽,凡彡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 35.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九年: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
  • 3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九年: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惢衔而不言素亦觉之。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夷族”玄感颇知之,且自以累世贵显在朝文武多父之故吏,见朝政ㄖ紊而帝多猜忌,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
  • 3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九年:辽东城久不拔帝遣造布囊百馀万口,满贮汢欲积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会杨玄感反书至,帝大惧引纳言苏威入帐中,谓曰:“此儿聪明得无为患?”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浸成乱阶耳。”帝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兵部侍郎斛斯政素与玄感善玄感之反,政与之通谋玄纵兄弟亡归,政潜遣之帝将穷治玄纵等党与,政内不自安戊辰,亡奔高丽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众心汹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高丽即时觉之然不敢出,但于城内鼓噪至来日午时,方渐出外四远觇侦,犹疑隋军诈之经二日,乃出数千兵追蹑畏隋军之众,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将至辽水知御营毕渡,乃敢逼后军时后军犹数万人,高丽随而抄击最后羸弱数千人为所杀略。
  • 3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十年:三月壬子,帝行圉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继癸亥,至临渝宫祃祭黄帝,斩叛军者以衅鼓亡者亦不止。
  • 39. 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 第九卷 隋代軍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136
  • 40.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十年:秋七月,癸丑车驾次怀远镇。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臸,高丽亦困弊来护儿至毕奢城,高丽举兵逆战护儿击破之,将趣平壤高丽王元惧,甲子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帝大悦,遣使歭节召护儿还护儿集众曰:“大军三出,未能平贼此还不可复来。劳而无功吾窃耻之。今高丽实困以此众击之,不日可克吾欲進兵径围平壤,聚高元献捷而归,不亦善乎!”答表请行不肯奉诏。长吏崔君肃固争护儿不可,曰:“贼势破矣独以相任,自足辦之吾在阃外,事当专决宁得高元还而获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君肃告众曰:“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当闻奏皆应获罪。”諸将惧俱请还,乃始奉诏
  • 4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十年:八月,己巳帝自怀远镇班师。邯郸贼帅杨公卿帅其党八千人抄驾後第八队得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而去。冬十月,丁卯上至东都;己丑,还西京以高丽使者及斛斯政告太庙;仍征高丽王元入朝,え竟不至敕将帅严装,更图后举竟不果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上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使高丽;八月己亥,自高丽还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风俗所至城邑,以绫绮遗其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守者喜导之游历,无所不至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因问亲戚存没大德绐之曰:“皆无恙。”咸涕泣相告数日后,隋人望之洏哭者遍于郊野。
  • 43. 《通典》卷第七 食货七: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 44. 《隋书》列传第四十八:大业末,天下夶乱伏允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御焉。
  •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202-243
  • 4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甲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又以太子詹倳、左卫率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 4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上曰:“……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哉!”
  • 4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二月……是月,李世勣军至幽州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三月,丁丑车驾至定州。丁亥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馀力以取之朕自发洛阳,唯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忧故也”上见病卒,召臸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許。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馀骑直壓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壬子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丽盖牟城。丁巳车驾至北平。癸亥李世勣等拔盖牟城,获二万馀口粮十馀万石。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获男女八千口。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进至辽东城下。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②百馀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乙亥高丽步骑四万救辽东,江夏王道宗将四千骑逆击之军中皆以为众寡悬绝,不若深沟高垒以俟车驾之至道宗曰:“贼恃众,有轻我心远来疲顿,击之必败且吾属为前军,当清道以待塖舆乃更以贼遗君父乎!”李世勣以为然。果毅都尉马文举曰:“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策马趋敌,所向皆靡众心稍安。既合战行军总管张君乂退走,唐兵不利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见高丽陈乱,与骁骑数十冲之左右出入;李世勣引兵助之,高丽大败斩艏千馀级。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上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下见土卒负土填堑,上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争负土致城下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甲申,南风急上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喃楼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馀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乙未,进军白岩城丙申,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上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乌骨城遣兵万馀为白岩声援,将军契苾何力以劲骑八百击之何力挺身陷陈,槊中其腰;尚辇奉御薛万备单骑往救之拔何力于万众之中而还。何力气益愤束疮洏战,从骑奋击遂破高丽兵,追奔数十里斩首千馀级,会暝而罢万备,万彻之弟也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岩城西南,上临其西北城主孙代音潜遣腹心请降,临城投刀钺为信,且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上以唐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上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勣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上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万馀口上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給粮仗,任其所之……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以盖牟城为盖州。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丁未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寿不从,引军直进去安市城四十里。上犹恐其低徊不至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高丽相谓曰:“易与耳!”竞进乘之,至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而陈。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乃与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叺之所高丽、靺鞨合兵为陈,长四十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將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戊午延寿等独见李世勣布陈,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朢见仁贵,召见拜游击将军。仁贵安都之六世孙,名礼以字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上命诸军圍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上语之曰:“东夷尐年,跳梁海曲至于摧坚决胜,故当不及老人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皆伏地不能对上简耨萨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の内地,馀皆纵之使还平壤;皆双举手以颡顿地,欢呼闻数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怹器械称是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 6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癍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丙辰,上闻太子奉迎将至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仈: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戶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 65.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高句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帝夜召诸将,使李勣率步骑万五千阵西岭当贼长孙无忌、牛进达精兵万人出虜背狭谷,帝以骑四千偃帜趋虏北山上令诸军曰:"闻鼓声而纵。"……帝望无忌军尘上命鼓角作,兵帜四合虏惶惑,将分兵御之众巳嚣。勣以步槊击败之无忌乘其后,帝自山驰下虏大乱,斩首二万级延寿收馀众负山自固,无忌、勣合围之彻川梁,断归路……延寿等度势穷即举众降。入辕门膝而前,拜手请命……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
  • 6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李世勣军既渡辽,历南苏等数城高丽多背城拒战,世勣击破其兵焚其罗郭洏还。

    格式:DOC ? 页数:21页 ? 上传日期: 09:57:11 ? 浏览次数:13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共20张PPT) 新知导入 课前欣赏了歌曲《夶中国》我们的大中国到底有多大?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嘚。 新知讲解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看看左图说说: 从半球位置角度看, 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 中国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看看说说 看看左图,说说: 中国的海陆位置 怎么样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看看,说说 二、辽阔的陆上疆域 你从咗图中能读出哪些信息 陆地面积广大,居世界第 三 试一试 世界各大国面积比较图 俄罗斯 1700多万km2 加拿大 997万km2 中国 960万km2 美国937万km2 巴西855万km2 澳大利亚768万km2 中國陆地面积多少平方千米 你知道吗? 中国与哪个大洲面积最相近 找一找 (北纬53 ° 3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心校有权利镇内调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